臨海市

臨海市

臨海市地處浙江省台州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地區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位於省境東南部沿海、靈江中下游。面積2171平方公里,人口104.23萬。三國吳置臨海縣。1986年撤縣設市。1988年劃入中國沿海經濟開放區。市境西部是括蒼山脈,主峰米篩浪海拔1382米,為浙東第一高峰;中部為丘陵,分布有狹長的河谷平原和山間盆地;東部為濱海平原。椒江幹流靈江自西向東流貫全境,至三江口匯合永寧江,始稱椒江,經椒江市流入台州灣。沿海分布頭門、雀兒岙等大小島嶼,有漁業和鹽業。柑橘產量居全省首位。工業以食品、機械、化工、造紙為主,傳統手工藝品有繡衣、檯布、草編、木雕等。城區舊為台州府治,歷史上為軍事重鎮。有台州師專。名勝古蹟有東湖、太平天國台門和市境東部的桃渚城等。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臨海市臨海市
臨海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經濟、文化發達,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古遺址古建築、古墓葬和大批珍貴文物,1994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臨海素有“小鄒魯”和“文化之邦”的美譽。自唐廣文博士鄭虔來台州開辦學館、啟蒙教化之後,民重耕讀,教育發達,名人輩出。在歷代科舉中,出過3位狀元,1位榜眼,1位武探花,共有進士357人,其中最盛的宋代達217人。

光緒年間,建有中學堂2所,高等學堂6所,初等國小堂30所。歷經漫長歲月的風雨滄桑,臨海形成了名城、名人、名跡、名特“四名”之城。古城牆歷史悠久,保存完好。台州古城、譚綸畫像、戚繼光表功碑、千佛塔桃渚城湧泉溪口古窯址群、鄭虔墓、翼龍化石產地保護區等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峰、珊瑚岩群分別被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和多功能國家級地質公園。

臨海是浙江中部沿海的一座古城新市,屬沿海經濟開放區。1997年國內生產總值57.24億元,全市工業企業有6200多家,服裝、機電、化工、建材、輕紡、食品飲料成為主要產業,並逐步走上集約化經營軌道,規模效益開始顯現。杜橋眼鏡市場成為全國四大眼鏡市場之一。

臨海市臨海市
海盛產木材、柑橘茶葉蠶繭、中藥等經濟作物,還有黃魚、大黃魚、墨魚鯧魚鰳魚石斑魚鰻魚稜子蟹等海鮮產品,向稱“魚米之鄉,柑橘之縣”,列為全國林業基地縣和茶葉基地縣。工業生產逐步形成以機車、紐扣、化工、彩燈、眼鏡、汽車配件等為龍頭的企業集團和骨幹產業鏈。風景名勝繁多,旅遊資源開發條件優越,旅遊業發展迅速。

全市超億元市場4個,超5000萬元市場18個,市場商品成交額達27.1億元。199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7.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525元,跨入了小康縣市行列。引人注目的古城牆修復工程、湧泉寺、三峰寺等旅遊景點建設基本完工,形成了臨海觀光旅遊熱線。現有大專院校1所,中國小616所,教育工作高標準地通過國家“兩基”評估驗收。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和市政公用事業目標管理上了新台階,成為“全國衛生城市”和“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縣市”。台州市工商局頒布2013年度新認定台州市著名商標名單,臨海市岩峰獼猴桃專業合作社報送的“岩峰山”商標榜上有名臨海榮獲國家科技進步先進縣。

歷史沿革

從夏朝開始,臨海境內就有人類活動和屬地演變情況。
夏、商、周時,臨海屬甌地,春秋時屬越地,戰國時屬楚。
秦統一六國後,屬閩中郡。
西漢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置回浦縣,為東部都尉治,設縣治於章安,屬會稽郡。
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稱章安縣。
公元222年,分章安北部置始平縣,分西部及永寧縣部分境域置臨海縣。
公元257年,分會稽郡東部置臨海郡,郡治在章安;三國吳大帝時建臨海縣(以臨海山得名)、臨海郡(治章安縣)。
公元323年,臨海郡轄章安。
公元589年,隋開皇九年廢郡,章安、始豐、寧海、樂安併入臨海縣,屬處州。
公元591年,移縣治於大固山。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台州。
公元1227年,設台州路總管府。
公元1368年,台州路改為台州府,隸屬浙江省。
自唐至清,臨海歷來為台州的州、郡、路、府治所。
中華民國初,廢府存縣,屬會稽道。
中華民國16年(1927年)廢道制,先後屬第六、第七行政督察專署管轄。
1949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臨海,建立縣人民政府。同年10月,成立台州專區,駐地在臨海。
1981年後,臨海縣章安區、黃巖縣洪家區與三甲區,陸續劃屬椒江市。
1986年3月,國務院批准撤銷臨海縣建制,設立臨海市,是台州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1994年,遷台州行署至椒江,設立台州市,臨海市為省轄市。

行政區劃

2001年1月,臨海市行政區劃調整:
撤銷城關鎮、小溪鄉建制。同時將大田鎮所轄下洋岩、莊頭、前江、西林、塘里、桑園、洛河、柘溪、雙田、梅岙、獅雲、麻地頭12個村和邵家渡鎮所轄開石、橋東、西新3個村改由臨海市直轄。
設立古城街道辦事處,以原城關鎮東湖、鹿城、巾山、古樓、西郊辦事處的地域範圍為行政管理範圍,轄49個居委會、33個村,駐鹿城路(原城關鎮駐地)。
設立大洋街道辦事處,以原臨海經濟開發區、原大田鎮所轄12個村和原邵家渡鎮所轄3個村的地域範圍為行政管理範圍,轄8個居委會、30個村,駐五家殿村。
設立江南街道辦事處,以原城關鎮城南辦事處和原小溪鄉的地域範圍為行政管理範圍,轄1個居委會、39個村,駐向陽路。
2001年12月,臨海市行政區劃調整:
撤銷紅光鎮、水洋鎮建制,合併設立沿江鎮。沿江鎮轄46村,駐水洋村(原址)。
撤銷張家渡鎮、愛國鄉建制,合併設立括蒼鎮。括蒼鎮轄47村,駐括蒼路1號(原張家渡鎮址)。
撤銷更樓鄉、沿溪鄉建制,和古城街道的八疊、岙東、岙西、里柱、龍潭坑、坑頭、下魯、方山頭、渡頭、留賢10村合併設立永豐鎮。永豐鎮轄78村,定址留賢村。
古城街道管理範圍調整為23村、12社區居委會,駐鹿城路295號(原址)。
撤銷大田鎮、仙人橋鄉建制,以原仙人橋鄉的行政區域和原大田鎮的浚頭、桐岩嶺、上西遼、瓦窯山、牌前、下曼、姜岙、嶺腳、江根、東坑、西溪、黎明、小坑、楓林、黃泥坦、谷岙、南城、兩頭門18村合併設立匯溪鎮。匯溪鎮轄37村,定址浚頭村。
撤銷東洋鎮、連盤鄉,將原東洋鎮和原連盤鄉的連盤、永興、盈峙、公平、浦後、四聯、三聯、里魚、珊瑚、雙聯、岙里、新橋、英雄、岩下、中城、山南、塘坤、屯峙、新山、陳家、武坑、武坑閘、白箬峙、冬瓜山、石桌塘、後面山、南港27村與桃渚鎮合併。桃渚鎮轄80村,駐順南村(原東洋鎮址)。
撤銷雙港鎮、黃坦鄉建制,與白水洋鎮合併。白水洋鎮轄145村,駐白水洋村(原址)。
撤銷川南鄉、溪口鄉、市場鄉建制,將其和原連盤鄉的東連、知建、花山、應山塘、肯步、蘭江塘、岙底陳、塘里洋8村併入杜橋鎮。杜橋鎮轄123村、6居委會,駐前王村(原址)。
撤銷康嶺鄉建制,併入東塍鎮。東塍鎮轄68村,駐康西村(原址)。撤銷嶺景鄉,併入河頭鎮。河頭鎮轄60村,駐河頭村(原址)。
將原大田鎮其餘行政區域(下高、下街頭、橫街、上街頭、大脈嶺、白築、孔岙、田圳、白石、橫溪、方家弄、砟溪頭、雙山、下匯頭、大田劉、大田橋、橋坑、謝家岙、石門、大屋、山里、山前、嶺下、嶺里、嶺外、嶺坑、雲溪、雙獅、雙廟、廟洋、上彭、上沙、寺後、青田、朝陽、下沙周、下沙馬、下沙屠38村,浦山、花園2居委會)改由臨海市政府直轄並設立大田街道辦事處。大田街道辦事處的管理範圍為38村、2居委會,駐河東路36號(原大田鎮址)。
調整後,臨海市轄杜橋、白水洋、汛橋、邵家渡、桃渚、東塍、沿江、括蒼、湧泉、小芝、上盤、尤溪、河頭、永豐、匯溪15鎮,城區設古城、大洋、江南、大田4街道。
2004年1月18日,臨海市行政區劃調整:
同意撤銷臨海市邵家渡鎮建制,其行政區域由臨海市政府直轄,並在此範圍內設立邵家渡街道辦事處作為臨海市政府的派出機構。邵家渡街道辦事處管理原邵家渡鎮的44個行政村,辦事處駐邵家渡村(原邵家渡鎮政府駐地)。
據2016年7月臨海市政府網站信息顯示,臨海市共轄5個街道、14個鎮:古城街道、大洋街道、江南街道、大田街道、邵家渡街道;汛橋鎮、東塍鎮、小芝鎮、桃渚鎮、上盤鎮、杜橋鎮、湧泉鎮、尤溪鎮、河頭鎮、沿江鎮、括蒼鎮、永豐鎮、匯溪鎮、白水洋鎮,995個村委會,10252個村民小組,35個社區居委會,1197個居民小組。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臨海市臨海市
臨海位於浙江省東南沿海,西北距省會杭州市245公里。介於北緯28°40′~29°04′,東經120°49′~121°41′之間。東靠大海,南接椒江區和黃巖區,西連仙居縣,北與天台縣三門縣接壤。東西最大橫距8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44公里,陸地總面積2203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40.36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819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27公里。

地形地貌

臨海地質構造屬華夏陸台閩浙地質的組成部分。境內地貌受西北部的天台山脈和西南部的括蒼山脈控制,類型複雜多樣,以切割破碎的丘陵和山地為主要特徵,兼有谷地、平原、江河、灘涂、島嶼,其中山區、丘陵占2/3以上,形成”七山一水兩分田”的地貌格局。境內自然作用強烈,地貌以侵蝕堆積最為發育。主體可分西南—西—北部山地丘陵、中部河谷平原、東部沿海平原和沿海島嶼四個類型。

臨海境內背山面水,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地勢自西向東傾斜。西部有大雷、赤峰、羊岩諸山環立,海拔在700~1200米之間。中部是斷陷盆地,東部為濱海平原,地勢平坦,河浦縱橫。其外緣為淺海灘涂,海域有大小島嶼86個。

河流水文

據統計,臨海水域面積為台州最大,約132.6平方公里,擁有的河流也最多,2900多條,河道總長度約3360公里。臨海自然水系主要屬於靈江水系,小部分屬於直接入海的洞港和海游港小流域。中、西部山丘區域溪流眾多,東部平原河網縱橫交錯。

主要河流有靈江及其上游幹流永安溪、支流始豐溪、雙港溪、方溪、大田港、義城港以及直接注入靈江和台州灣的百里大河、直接出海的桃渚平源河網。其中,靈江是浙江第三大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境內流域面積2000多平方公里。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0.7%,平原面積占22.8%,水域面積占6.5%。

氣候特徵

臨海市位於台州市中北部,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氣溫17.1℃,全年積溫5370℃,無霜期241天,平均蒸發量1231.4毫米,屬濕潤地區,5~6月為梅雨季節,7~9月以晴天為主,夏秋之交颱風活動較頻繁。

資源

電力資源

臨海水力資源豐富,已建有小水電站87座,其中,括蒼山風力發電場,位於括蒼鎮的括蒼山頂的米篩浪周邊,是世界上相對海拔高度較高的風電場。1995年3月,經國家經貿委立項,1997年1月開工,1998年6月竣工,總投資23430.5萬元。共安裝風力發電機組33台,每台600千瓦,總裝機容量1.98萬千瓦。2005年又增裝風力發電機組2台×750千瓦,使總裝機容量達到了2.13萬千瓦,設計年可發電量6360萬千瓦時,年實發電量2850萬千瓦時。

水產資源

水產潮間帶灘涂面積8.7萬畝。海洋資源豐富,生物品種繁多,利於海洋捕撈和海水養殖。著名的東磯漁場盛產大黃魚、小黃魚、帶魚鯧魚、魚時 魚、石斑魚鰳魚、馬鮫、海鰻、墨魚及對蝦、梭子蟹等海產品。

生物資源

臨海市有國家保護的鐘萼木、浙江樟、花櫚木、凹葉厚朴等19種樹種,野生動物90餘種,其中有雲豹、黑鹿等11種為國家級保護動物,省級7種。

礦產資源

臨海市礦產資源有:鐵、錳、鉛、鋅、銅等,非金屬礦有黃鐵礦、螢石、珍珠岩澎潤土磷灰石黃嶺土石英岩礦等。

旅遊

臨海市臨海市
臨海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發達,還保留著許多古遺址、古建築、古墓葬和大批珍貴文物,著名的有:江南古城、巾山塔群、東湖公園、桃渚戚繼光抗倭古城、武坑風景區、大坎頭珊瑚岩、譚綸畫像、戚繼光表功碑、千佛塔、溪口古窯址群、鄭虔墓、翼龍化石產地保護區等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峰、珊瑚岩群分別被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和多功能國家級地質公園。台州府城牆和桃渚古城被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桃渚被命名為國家地質公園,湧泉寺三峰寺等旅遊景點建設也已完工。

括蒼山

括蒼山,又名真隱山、天鼻山,主峰米篩浪位於臨海市括蒼鎮,是浙江名山之一。主峰米篩浪,海拔1382.6米,是浙東第一高峰,被稱為“泰山之佐”。《台州府志》曾引用《五嶽圖序》云:“登之見滄海,以其色蒼蒼然接海,故名括蒼。”括蒼山,是21世紀中國大陸第一縷曙光首照地,這裡欣賞日出以後又可領略山下霧海抬升成雲的雲海奇觀。

台州府城牆

台州府城牆(又稱江南長城、江南八達嶺)位於臨海市的老城區,始建於東晉(一說南朝),北宋大中祥符年間(公元1008年至公元1016年)重建。後元代統治者下令拆毀各地城牆,台州府城牆以其防禦水患的重要功能得以倖免。歷代均有修繕,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建瓮城。是具有軍事防禦與防洪雙重功能的府城城牆。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景區。中國古建築學泰斗羅哲文先生把台州府城牆讚譽為北方明長城的“師範”和“藍本”。

東湖

東湖位於臨海市區。開鑿於北宋,湖面平波十頃,亭台如畫,中懸洲渚,堤隔橋連,春風秋月,流光溢萌,芳香四溢,湖光山色,交相輝映。臨海東湖之名,以緊臨台州府城牆東側而得,原為城北白雲、山宮數溪匯合處。此湖的歷史也是有些來頭了,據說是在宋熙寧四年(1071)時,由郡守錢暄開鑿而成。南北長近500米,東西寬約150米。

巾子山(巾山)

巾山,位於臨海市西南隅,高百米,三面臨街,南瀕靈江,兩峰聳立,中垂凹谷。相傳皇華真人得道升天時墮下巾幘而成此山,山上石壁仍刻有“遺巾處”。山形東望如麒麟,西看似伏牛。峰頂雙塔差肩屹立千年,稱大小“文峰”,建於唐朝。山腰建有南山殿塔,西有多寶塔。一磚一佛,共千餘尊,又叫“千佛塔”,一山四塔,實屬少見。山頂兩峰對峙,峰上各一塔,稱“大小文峰塔”,同時建於唐代,皆重建於清代同治四年(1865),西峰西南側,有建於明代萬曆四十三年(1615)的南山殿塔,秀挺如筍,與左側一棵古樟並立,一纖一壯,相映成趣,南山嶺北,有一塔,為元代大德三年(1299年)所建;山上林木茂密,風景幽麗,著名的景點有:三元宮、南山殿、巾山寺、天寧寺、茅庵、望江樓、聽濤閣、翠微閣、明代摩崖題刻40餘年。歷為道、佛名山。

桃渚城

桃渚城,始築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明代抗倭遺址。古城的東、南、西建有三座城門,城門外築有瓮城,利用防守,便於殺敵。城內保存完整的古軍事街巷格局,東門至西門的主街有5米寬、400米長似游龍形,互不望底。南門至衙門是官道,筆直通往,衙門的右側是練兵的校場;左側是休憩的花園;前面是穿城而過的化龍渠;後面是山腳通向東敵台的通信道。南北小巷各有五條,錯齒交叉,互不直通。環內線一周是跑馬道,有4米寬,用於運兵防禦。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地質公園,位於臨海市區東南約41公里東海之濱的桃渚鎮城裡村,東南距海僅10餘公里。桃渚城是浙江省保存最完好的所城,是研究明代衛所制度與沿海防禦體系的重要實物資料。

紫陽古街

紫陽古街位於臨海的江南長城景區,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浙江第一古街。紫陽古街因道教南宗始祖紫陽真人張伯端而得名。全長1080米,寬4至5米,為南北走向,貫穿古城區,是目前國內最長、保存較為完整的一條歷史古街區,沿街兩側商鋪林立,藥鋪、染布坊、茶館、酒樓等百年老店鱗次櫛比,熱鬧繁榮。長期積澱的民俗風情、文化內涵、古老名店,顯示出無限的魅力。

台州府文廟

台州府文廟,位於市區回浦路與府前街交匯處,始建於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是州學之所在。明清時期,台州文廟府學規模有所擴大,是明清時期台州最大的文廟府學,呈現出右廟左學的新格局,開創了台州文廟“廟學合一”的新體制。一度時期,台州府文廟曾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台州府文廟已顯斑駁,只有那高翹起的飛檐,還表明它曾經的顯赫地位。2001年6月進行修繕,按照《台州府志》等史志記載的孔廟原貌進行。2005年,台州府文廟重新修繕落成。修復後的台州府文廟有大成門,名宦祠,鄉賢祠,欞星門,潘池,東、西兩廡,杏壇,露台,大成殿,明倫堂,啟聖殿等,占地5000多平方米。

經濟

2013年,臨海市實現生產總值(GDP)420.4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2年增長8.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7.90億元,增長0.9%;第二產業增加值210.87億元,增長7.9%;第三產業增加值171.67億元,增長9.5%。三次產業結構由2012年的9.3:50.9:39.8調整為9.0:50.2:40.8。按戶籍人口計算的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5585元,比2012年增長7.8%,按人民幣對美元年平均匯率(1美元=6.1927元)折算為5746美元。

自2016年1月1日至4月18日,對個人(家庭)購買144平方米以下(含144平方米)的商品住房及二手住房,按所繳納契稅的地方留存部分,由財政給予全額補貼。
而從4月19日(含4月19日)起,對個人(家庭)購買90平方米以下(含90平方米),按所繳納契稅的地方留存部分,由財政給予全額補貼。對個人(家庭)購買90平方米以上的商品住房及二手住房,按所繳納契稅的地方留存部分的80%由財政給予補貼。實施時間暫定1年 。

農業

2013年,臨海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2.22億元,比2012年增長6.2%。其中農業產值29.75億元,增長2.5%,林業產值1.64億元,增長4.6%,牧業產值7.85億元,增長4.1%,漁業產值22.76億元,增長12.5%。

2013年,臨海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47726公頃,比2012年增長1.0%。糧食播種面積為28392公頃,增長1.3%,糧食公頃產量5939公斤,降低26公斤,糧食總產量16.86萬噸,增長0.9%。非糧作物播種面積19334公頃,增長0.6%。糧食作物與非糧作物播種面積的比例為59.5:40.5。2013年油料產量3988噸,增長22.9%,棉花產量115噸,下降16.7%,甘蔗產量6398噸,下降9.3%,蔬菜產量25.86萬噸,增長2.4%,果用瓜產量5.98萬噸,增長0.4%。2013年蠶繭產量131噸,下降10.9%,茶葉產量1000噸,下降1.5%,水果產量34.37萬噸,增長2.2%,其中柑桔產量19.34萬噸,下降0.7%。

2013年,臨海市完成荒山荒地造林合格面積838公頃,四旁零星植樹316萬株,年末實有封山育林面積3080公頃;2013年木材產量3.96萬立方米,竹材23.85萬根;年末實有自然保護小區20個,自然保護小區面積3610公頃;全市有林地面積144.3千公頃,森林覆蓋率為65.5%。

2013年,臨海市肉類總產量2.16萬噸,比2012年下降1.1%,禽蛋產量6637噸,下降3.9%,牛奶產量1266噸,增長19.1%。生豬出欄19.69萬頭,下降2.9%,年末生豬存欄17.55萬頭,下降5.9%;家禽出欄59.19萬隻,下降4.6%,年末家禽存欄68.27萬隻,下降6.0%。

2013年,臨海市水產品總產量12.15萬噸,比2012年增長0.2%。其中海洋捕撈產量9.67萬噸,增長0.6%;海水養殖產量1.00萬噸,下降0.3%;淡水產品產量1.48萬噸,增長0.4%。

2013年,臨海市完成水利總投入3.24億元。年末全市擁有水庫89座,水庫總庫容3.92億立方米,堤防總長度18.79公里。臨海市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6.43千公頃,旱澇保收面積22.09千公頃。2013年末臨海市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61.20萬千瓦,增長0.7%。2013年農村用電量15.43億千瓦時,增長9.9%。化肥施用量(折純)2.30萬噸,增長1.0%。

工業

2013年,臨海市完成工業增加值185.1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2年增長7.7%。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工業法人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717.85億元,增長6.8%,完成工業銷售產值656.59億元,增長5.2%。分經濟類型看,私營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79.99億元,比2012年增長6.5%,國有企業140.59億元,增長7.6%,有限責任公司144.58億元,增長11.8%,股份制企業90.94億元,增長4.5%,外商投資企業34.00億元,下降0.8%,港澳台投資企業25.01億元,下降2.2%。製造業的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製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72.17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79.7%。

2013年,臨海市的工業產品產銷率為91.47%;實現利稅總額42.74億元,下降1.1%,其中利潤總額25.48億元,下降7.6%;虧損企業虧損額3.52億元,增長27.5%。

2013年,臨海市規模以上重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14.36億元,比2012年增長6.3%,輕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03.49億元,增長7.6%。三大主導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76.55億元,增長6.3%,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2.5%。其中醫藥化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15.81億元,增長5.4%,休閒用品禮品業130.02億元,增長4.7%,汽車機械業130.72億元,增長8.8%。其他重要產業中,橡膠塑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5.33億元,增長13.1%,建材業61.27億元,增長31.6%,船舶製造業16.80億元,下降41.8%。全市工業總產值超億元的企業有135家,比2012年增加1家,完成工業總產值590.38億元,比2012年增長10.0%,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2.2%,其中超10億元企業9家,比2012年減少1家。

建築業

2013年,臨海市實現建築業增加值25.6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2年增長10.1%。73家建築企業2013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315.90億元,增長16.2%,其中竣工產值232.84億元,增長15.7%。2013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861.66萬平方米,增長16.7%。

固定資產

2013年,臨海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1.22億元,比2012年增長21.8%。其中工業性投資108.20億元,增長19.5%。投資項目(單位)投資完成172.08億元,增長19.9%。基礎設施完成投資38.40億元,下降8.8%。非國有投資157.30億元,增長26.4%,國有投資53.92億元,增長10.2%。分行業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39億元,增長9.0%,第二產業完成投資113.23億元,增長25.0%,其中製造業完成投資100.84億元,增長22.2%,第三產業96.59億元,增長18.5%。

郵電業

2013年,臨海市完成郵電業務收入10.20億元,比2012年增長6.1%,其中郵政業務收入0.92億元,增長30.0%,電信業務收入9.28億元,增長4.2%。2013年末城鄉固定電話用戶20.29萬戶,比2012年末下降10.8%;年末行動電話用戶達107.41萬戶,比2012年末下降5.9%,其中3G行動電話用戶數30.29萬戶,增長39.1%。固定電話普及率由2012年末的19.3部/百人下降到17.1部/百人;行動電話普及率由2012年末的96.8部/百人下降到90.7部/百人。2013年末臨海市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數達21.18萬戶,增長23.7%,移動網際網路用戶70.35萬戶,增長5.3%。

房地產業

2013年,臨海市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39.15億元,比2012年增長31.0%,其中住宅投資24.12億元,增長6.1%。2013年房屋施工面積347.41萬平方米,增長36.8%,房屋竣工面積73.48萬平方米,增長145.5%;商品房銷售面積47.65萬平方米,增長4.1%,商品房銷售額44.92億元,增長32.3%;待售面積7.15萬平方米,增長266.5%。

國內貿易

2013年,臨海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62.63億元,比2012年增長13.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3.0%。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32.36億元,增長12.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30.27億元,增長16.8%。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15.72億元,增長15.3%;零售業零售額133.29億元,增長13.6%;住宿業零售額1.09億元,下降23.4%;餐飲業零售額12.52億元,增長11.6%。

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中西藥品類比2012年增長4.9%,通訊器材類下降17.2%,石油及製品類增長14.6%,日用品類增長9.0%,服裝鞋帽類下降3.4%,汽車類零售額增長25.7%,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下降7.2%,糧油食品飲料菸酒類下降1.3%。

2013年,臨海市擁有各類商品交易市場82個,其中消費品市場71個,生產資料市場10個,服務市場1個,成交額48.52億元,年成交額超億元的市場6個。

2013年,臨海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比2012年上漲2.0%,其中服務項目價格水平上漲3.4%,消費品價格水平上漲1.5%。分類別看,八大類商品價格“六升二降”:食品類、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漲幅超過3%,分別上漲5.0%、3.5%和3.0%,衣著類、菸酒及用品類、居住類分別上漲2.1%、0.9%和0.6%,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交通和通訊類分別下跌4.2%和0.3%。食品類中糧食、肉禽及製品、水產品和鮮菜價格分別上漲4.1%、3.9%、10.3%和6.3%。

旅遊業

2013年臨海區共接待國內遊客1007.01萬人次,比2012年增長20.8%;接待海外旅遊者8466人次,下降83.2%。2013年實現旅遊總收入95.86億元,比2012年增長24.5%,其中國內旅遊收入95.67億元,增長26.1%,海外旅遊收入316.31萬美元,下降82.9%。

對外經濟

2013年,臨海市完成外貿自營進出口總額25.66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3.6%,其中自營出口23.58億美元,增長3.2%,進口2.08億美元,增長8.0%。有出口實績的企業500家,比2012年末增加51家,其中出口超1000萬美元企業有41家。出口分企業看,自營生產企業實現出口20.12億美元,增長3.5%;外商投資企業出口2.46億美元,下降15.7%;外貿公司出口1.00億美元,增長101.7%。出口分大類產品看,戶外休閒用品禮品出口11.78億美元,增長8.7%,醫藥化工5.67億美元,增長3.6%,機電設備1.79億美元,下降5.1%,船舶0.45億美元,下降70.3%,日用品1.34億美元,增長11.1%,光電產品1.36億美元,增長14.8%。其中高新企業出口5.52億美元,下降0.5%。
2013年,臨海市新批外商投資企業增資項目3個;實際利用外資3606萬美元,增長176.5%。2013年新批境外投資項目1個,總投資額500萬美元。引進市外內資40.24億元,其中市外台州市內12.11億元,台州市外內資7.33億元,省外內資20.80億元。

行政區劃

2001年1月21日浙政函[2001]11號批覆同意臨海市城區行政區劃調整:
撤銷城關鎮、小溪鄉建制。同時將大田鎮所轄下洋岩、莊頭、前江、西林、塘里、桑園、洛河、柘溪、雙田、梅岙、獅雲、麻地頭12個村和邵家渡鎮所轄開石、橋東、西新3個村改由臨海市直轄。

設立古城街道辦事處,以原城關鎮東湖、鹿城、巾山、古樓、西郊辦事處的地域範圍為行政管理範圍,轄49個居委會、33個村,駐鹿城路(原城關鎮駐地)。

設立大洋街道辦事處,以原臨海經濟開發區、原大田鎮所轄12個村和原邵家渡鎮所轄3個村的地域範圍為行政管理範圍,轄8個居委會、30個村,駐五家殿村。

設立江南街道辦事處,以原城關鎮城南辦事處和原小溪鄉的地域範圍為行政管理範圍,轄1個居委會、39個村,駐向陽路。

2001年12月,浙政函[2001]269號批覆同意臨海市行政區劃調整:

撤銷紅光鎮、水洋鎮建制,合併設立沿江鎮。沿江鎮轄46村,駐水洋村(原址)。

撤銷張家渡鎮、愛國鄉建制,合併設立括蒼鎮。括蒼鎮轄47村,駐括蒼路1號(原張家渡鎮址)。

撤銷更樓鄉、沿溪鄉建制,和古城街道的八疊、岙東、岙西、里柱、龍潭坑、坑頭、下魯、方山頭、渡頭、留賢10村合併設立永豐鎮。永豐鎮轄78村,定址留賢村。

古城街道管理範圍調整為23村、12社區居委會,駐鹿城路295號(原址)。

撤銷大田鎮、仙人橋鄉建制,以原仙人橋鄉的行政區域和原大田鎮的浚頭、桐岩嶺、上西遼、瓦窯山、牌前、下曼、姜岙、嶺腳、江根、東坑、西溪、黎明、小坑、楓林、黃泥坦、谷岙、南城、兩頭門18村合併設立匯溪鎮。匯溪鎮轄37村,定址浚頭村。

撤銷東洋鎮、連盤鄉,將原東洋鎮和原連盤鄉的連盤、永興、盈峙、公平、浦後、四聯、三聯、里魚、珊瑚、雙聯、岙里、新橋、英雄、岩下、中城、山南、塘坤、屯峙、新山、陳家、武坑、武坑閘、白箬峙、冬瓜山、石桌塘、後面山、南港27村與桃渚鎮合併。桃渚鎮轄80村,駐順南村(原東洋鎮址)。

撤銷雙港鎮、黃坦鄉建制,與白水洋鎮合併。白水洋鎮轄145村,駐白水洋村(原址)。
撤銷川南鄉、溪口鄉、市場鄉建制,將其和原連盤鄉的東連、知建、花山、應山塘、肯步、蘭江塘、岙底陳、塘里洋8村併入杜橋鎮。杜橋鎮轄123村、6居委會,駐前王村(原址)。

撤銷康嶺鄉建制,併入東塍鎮。東塍鎮轄68村,駐康西村(原址)。撤銷嶺景鄉,併入河頭鎮。河頭鎮轄60村,駐河頭村(原址)。

將原大田鎮其餘行政區域(下高、下街頭、橫街、上街頭、大脈嶺、白築、孔岙、田圳、白石、橫溪、方家弄、砟溪頭、雙山、下匯頭、大田劉、大田橋、橋坑、謝家岙、石門、大屋、山里、山前、嶺下、嶺里、嶺外、嶺坑、雲溪、雙獅、雙廟、廟洋、上彭、上沙、寺後、青田、朝陽、下沙周、下沙馬、下沙屠38村,浦山、花園2居委會)改由臨海市政府直轄並設立大田街道辦事處。大田街道辦事處的管理範圍為38村、2居委會,駐河東路36號(原大田鎮址)。

調整後,臨海市轄杜橋、白水洋、汛橋、邵家渡、桃渚、東塍、沿江、括蒼、湧泉、小芝、上盤、尤溪、河頭、永豐、匯溪15鎮,城區設古城、大洋、江南、大田4街道。
2002年,轄4個街道、15個鎮,21個社區、8個居民區、1053個行政村:古城、大洋、江南、大田4個街道;杜橋、白水洋、汛橋、邵家渡、桃渚、東塍、沿江、括蒼、湧泉、小芝、上盤、尤溪、河頭、永豐、匯溪15個鎮。

2004年1月18日,浙政函[2004]12號批覆同意臨海市邵家渡鎮改設街道辦事處:同意撤銷臨海市邵家渡鎮建制,其行政區域由臨海市政府直轄,並在此範圍內設立邵家渡街道辦事處作為臨海市政府的派出機構。邵家渡街道辦事處管理原邵家渡鎮的44個行政村,辦事處駐邵家渡村(原邵家渡鎮政府駐地)。

截止2012年,臨海市共轄5個街道、14個鎮:古城街道、大洋街道、江南街道、大田街道、邵家渡街道;汛橋鎮、東塍鎮、小芝鎮、桃渚鎮、上盤鎮、杜橋鎮、湧泉鎮、尤溪鎮、河頭鎮、沿江鎮、括蒼鎮、永豐鎮、匯溪鎮、白水洋鎮。

歷史沿革

明隆慶《岳州府志》載,縣境“左挹洞庭,右接蘭澧”,取“洞庭蘭澧諸水各安其流”之義名縣。

夏、商、周時,臨海屬甌地,春秋時屬越地,戰國時屬楚。

統一六國後,屬閩中郡。

西漢始元二年(前85年)置回浦縣,設縣治於章安,屬會稽郡。

東漢建武元年(25年)改稱章安縣。

臨海市臨海市

三國吳大帝時建臨海縣(以臨海山得名)、臨海郡(治章安縣)。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章安、始豐、寧海、樂安併入臨海縣,屬處州。

十一年(591年)移縣治於大固山。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台州。

自唐至清,臨海歷來為台州路、台州府治所。

民國初,廢府存縣,屬會稽道。

民國16年(1927年)廢道制,先後屬第六、第七行政督察專署管轄。

1949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接管臨海,建立縣人民政府。

1986年3月,國務院批准撤銷臨海縣建制,設立臨海市,是台州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1994年,遷台州行署至椒江,設立台州市。臨海市為省轄市。

人口

2013年末,臨海市戶籍總戶數38.47萬戶,比2012年末淨增加1285戶,戶籍總人口118.45萬人,比2012年末增加5992人。其中男性人口61.68萬人,女性人口56.77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8.7:100。2013年共出生12941人,死亡6529人,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別為10.95‰和5.5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43‰,比2012年末降低1.50個千分點。總人口中非農業人口15.24萬人,市區人口28.75萬人。

交通

臨海區域位置優越,交通便捷,基礎設施配套齊全,台州及浙江沿海中部的陸上交通樞紐,位於長三角經濟區南翼,處溫州與寧波連線之中,西接金華,東臨東海。

鐵路

甬台溫鐵路(國家沿海鐵路)縱貫全境,在臨海設有臨海站(客貨兩用)。規劃中的金台鐵路初擬在2014年下半年開工建設,將設立臨海南站。

公路

瀋海高速(G15)、台金高速公路(S28)、104國道、214、322、225、327省道穿越臨海全境,臨海形成了以市區為中心的公路網,直達北京、天津、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全國各大城市。此外,規劃建設中的甬台溫高速公路複線將穿越臨海東部,杭紹台高速公路終點位於臨海市括蒼鎮。

臨海擁有鄉道以上等級公路69條,公路通車總里程1984.2公里,公路密度90公里/每百平方公里。農村公路全面實現“等級公路通村率”和“公路硬化率”兩個100%,高級路面鋪裝率達到100%,市域“半小時交通圈”正形成。

臨海市客運中心位於臨海市城東,南鄰雙鴿和平國際酒店,西連104國道。

規劃中的臨海市汽車客運總站綜合體,位於臨海大道以北、東渡路以東、柏葉路以南、東港路以西區塊。按一級客運站標準建設,總用地面積377畝,總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包括客運總站2萬平方米,台運綜合大樓1.5萬平方米,車輛檢測維修中心1萬平方米,職工健康活動中心和職工培訓中心2.5萬平方米,建設周期32個月(2012年11月-2015年6月)。項目估算總投資52080萬元。

水路

浙江第三大內河——靈江航道穿境直通東海,有紅光深水碼頭和對外開放的液化氣專用碼頭,內外輪可通過海門港連線上海、大連、香港及世界各地港口。臨海頭門港是一個深水良港,正在開發建設,“十二五”期間將實現對外通航,建成後的頭門港區距離國際主航道13.5海里,將成為浙江連線世界的重要港航樞紐。

航空

台州路橋機場距臨海市區50餘公里。寧波櫟社國際機場距離臨海市區150餘公里。臨海頭門港區還規劃建設一個民用機場。

社會

教育

臨海素有“小鄒魯”和“文化之邦”的美譽。自唐廣文博士鄭虔來台州開辦學館、啟蒙教化之後,民重耕讀,教育發達,名人輩出。在歷代科舉中,出過3位狀元,1位榜眼,1位武探花,共有進士357人,其中最盛的宋代達217人。清光緒年間,建有中學堂2所,高等國小堂6所,初等國小堂30所。歷經漫長歲月的風雨滄桑,臨海形成了名城、名人、名跡、名特“四名”之城。

臨海全市現有幼兒教育機構332個,早教園1個,義務教育學校186所(其中國小145所、國中41所),高中段學校21所(其中普高11所,職高10所),高等院校2所,建成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9所,社區學校13所。教育工作通過國家“兩基”評估驗收。

臨海全市建成省教育強鎮16個,台州市教育明星鎮17個,台州市教育基本現代化鎮(街道)2個,國家級重點職校1所,省級重點中學5所,省示範學校22所,台州市示範學校19所,台州市教育基本現代化學校57所,國家級綠色學校1所、省級綠色學校10所、台州市級綠色學校40所、省標準化學校51所,省級以上“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9所。[11]
高等院校:台州學院、浙江汽車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省省級重點中學:

台州中學(一級)、回浦中學(一級)、大田中學(一級)、杜橋中學(二級)、臨海六中(三級)。

規模較大的職業高中:臨海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臨海市高級職業中學等。

規模較大的初級中學:臨海市外國語學校、台州學院附屬中學、臨海中學、學海中學、杜橋實驗中學、東塍中學、回浦實驗中學等。

規模較大的國小:哲商國小、哲商現代實驗國小、臨海國小(集團)、巾山國小(集團)、大洋國小、古城國小、回浦實驗國小、杜橋第二國小、臨師附小、大田國小、東塍中心校、東塍第二國小等。

截止2013年,臨海市有普通中學48所,在校生5.67萬人;職業高中7所,在校生1.26萬人;普通國小68所,在校生8.64萬人。全市普通高校上線人數為6028人,普通高校錄取5844人。義務教育普及得到鞏固。除國中入學率為99.71%外,國小入學率、國小鞏固率、國中鞏固率均為100%,初升高比例為97.54%。15年教育普及率98.46%。全市共有幼稚園347個,在園幼兒數4.07萬人,特殊教育在校學生86人。全市共有中國小(幼稚園)專任教師9507人,幼稚園、普通國小、普通國中、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98.01%、100%、99.20%、99.88%和98.59%。

科技

2013年,臨海市新增浙江著名商標8件,浙江名牌產品4個,台州著名商標17件,台州名牌產品8個。列入國家級科技項目計畫17項,省級18項;省級科技成果鑑定51項;省級科技進步獲獎4項,台州市級3項。2013年申請專利1816項,專利授權1311項,其中發明195項。2013年共簽訂各類技術契約62項,技術交易額1.28億元。年末全市共有上市企業5家,擬上市企業20家。

2013年,臨海市的地方國有企事業單位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2436人,其中高中級職稱人員5633人。2012年末,臨海市擁有農民技術職稱人員17142人。2012年地方財政科技投入11927萬元,比2012年增長11.1%。

醫療

2013年,臨海市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552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8個,實有醫療床位3979張。全市擁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5862人,其中執業醫生和執業助理醫生2435人,註冊護士1953人。年末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95人,其中每千人擁有執業醫生和執業助理醫生2.05人。全市嬰兒死亡率3.43‰,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5.79‰。2013年有8713人次參加無償獻血。全市有衛生防疫技術人員85人,社區衛生服務站78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95.0%,衛生戶廁普及率95.54%。

體育

2013年,臨海市順利承辦第十二屆全運會羽毛球預賽,受到了各級體育官員、來賓的高度肯定和教練員、運動員、裁判員及其他工作人員的一致好評。成功舉辦臨海市第三屆機關運動會。開展各類民眾體育活動。2013年奪得國家級金牌4枚,銅牌2枚;省級金牌20枚,銀牌23枚,銅牌25枚。台州市級金牌31枚。

文化

2013年,臨海市完成送演出263場、數字電影8788場和圖書3.8萬冊等文化下鄉任務。臨海市獲得“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典範縣”榮譽稱號,成功創建省級非遺保護綜合試點縣,台州府城牆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千佛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塍鎮嶺根村、匯溪鎮孔丘村入選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嶺根村還被命名為省非遺旅遊景區、全省第一批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年末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項,省級16項,台州市級26項,市級122項。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2處,市級文物保護點20處,省級自然化石保護區1處。年末共有電影放映單位32個,其中電影院3個,劇院1個,電影放映2萬場次,電影觀眾295萬人次;年末公共館藏圖書38.13萬冊,2013年,臨海市接待讀者22.70萬人次,借閱書刊22.27萬冊;市博物館年末文物藏品8881件,其中一級品5件,二級品114件。2013年,臨海市公共廣播節目播出時間6205小時,公共電視節目播出時間4808小時。年末全市擁有有線電視用戶25.71萬戶,廣播和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均達到100.0%。

風俗

臨海市水龍會
早年,在我們的古城區內,有一個“水龍會”,水龍很多,都藏在城區各處的廟裡,清河廟魚棚廟玄帝廟崔王廟都有,每年不管外面有沒有發生情況,都雷打不動地照例出來聚會活動一次,比試一下本領的高低,在那些藏著水龍的廟裡的漆黑木柵大門上,都顯赫地寫著“太平公所”四個大字。
這就是一支由強壯的年青人組成的業餘的救火隊伍,義務地擔負著城區及近郊各處救火職責。水龍就是一台人工操作的抽水機,水龍頭就是一支噴水的水槍,為了給人們有常備不懈的警覺感,水龍的渾身上下都漆著火紅的顏色;除了水龍還有很多的提水桶,這提水桶與平常用的提水桶不同,一隻只半圓桶體的形狀平穩整齊地掛在牆壁上(使用時拿下使用),那渾身火紅顏色的半圓桶體的桶面上,一隻只都寫著"太平桶"三字。
水龍會每年一次聚會活動,選擇在一個空曠的場地上。各廟裡的水龍全部聚集在一起,噴射用柴草高疊起來偽裝的敵情(火堆),年輕的小伙子頭戴藤帽,腳打綁腿,動作迅速爭先恐後爭著要最先噴水,水龍是雙缸體的壓力抽水機,兩邊均有粗大的壓桿,需要七八個人一起進行上下擠壓,擠壓越快,水壓越高,水壓越高才會射得有力射得遠射得準。這么多水龍,小伙子們個個奮不顧身拚命地上下擠壓,水龍噴水,在空中交織成密密的水網,蔚為壯觀,水直射到火堆上,發出嗤啦啦的響聲,博得了圍觀民眾的一陣陣歡呼。小伙子們驚人突出的表現,還會得到姑娘們的青睞和傾慕,老年人古風依舊,笑眯眯地點劃著名談論著現場的情景及自己當年的風采。
水龍會水龍會
水龍會的活動都在八九月份的時節舉行,其實這是對水龍是否可以正常使用的一次實地檢驗及人們對水龍的實際熟練操的一次觀摩演習。早年年關前後一般是居民發生火災的多發時期,選擇這一時期進行活動,實際上就是為居民在年關時期萬一發生火災的一個事先的準備工作,常備不懈,嚴陣以待。在早年古城內的街坊巷間的空凹處,時常會發現築有半人高的水池,上面蓋上石板以防小孩掉下去,這就是為“水龍會"。準備用的水池,叫"太平池",如果一發生情況,隨時可打開使用。現在,“水龍會”隨著歷史時代發展已經消失了,但是它在對古城早年的消防方面的作用還是功不可沒的。

歷史人物

王士性

臨海市王士性
王士性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對於他的身份定位,向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差異較大。當時的文壇一般比較看重他的文學,把他看成是一位文學家。世俗則比較看重他的政績,把他作為一位政治家。諸如《台州府志》、《臨海縣誌》都把他列入《名臣傳》。由於士性好游,他遊了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因此有不少人將其看作是旅行家或旅遊家。此外,還有一種說法──也就是最新的說法,稱王士性為人文地理學家,當然,還不是一般的人文地理學家,而是我國人文地理學的開山。
王士性(1547-1598),字恆叔,號太初,又號元白道人,臨海人。士性自幼貧而好學,“讀書過目成誦,性磊落不群”,中萬曆五年(1577)進士,初授確山知縣,歷禮科給事中、廣西參議、雲南瀾滄兵備副使、河南提學、山東參政、太僕少卿、南鴻臚寺卿等職。

王士性一生的著述極為豐富。大略有《掖垣稿》、《朗陵稿》、《入蜀稿》、《燕市稿》、《五嶽游草》、《廣游志》、《廣志繹》等。其中《五嶽游草》、《廣游志》、《廣志繹》三種均屬有關地理方面的著作。《五嶽游草》成書於萬曆十九年(1591)以前,是王士性宦遊天下的原始素材,文體上還帶有明顯的遊記性質。《廣游志》的篇幅很少,大體上有點像小結。當然,這不是對自己遊歷的小結,而是從人文地理學角度進行多方位的審視,在地脈、形勝、風土等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對民族、宗教、語言、經濟、文化等人文因素加以考察後的小結。晚年息游以後,他以更深刻的理念,更科學的方法,更多邊的思維,全心身地投入了《廣志繹的撰寫工作。

這一部著述的最終脫稿是在王士性人生終結的前一年──萬曆二十五年(1597)。他於這一年的中秋節完成了全書的最後寫作,同時寫下了自序:“書成,自為敘曰:夫六合無涯,萬期何息?作者以澤,量非一家,然而言人人殊。故談玄虛者,以三車九轉,而六藝之用衰;綜名實者,尚衡石,鑄刑書,而結繩之則遠;攬風雅者,多花間草堂,而道德之旨溺;傳幽怪者,喜蛇神牛鬼,而布菽之軌殊。”又說:“余志否否,足版所到,奚囊所余,星野山川之較,昆蟲草木之微,皇宬國策、里語方言之賾,意得則書,懶則止,榻前杖底,每每追維故實,索筆而隨之。非無類,非無非類;無深言,無非深言。”這是此書的大旨,“無深言,無非深言”,顯然道出了王士性對《廣志繹》的成書還是很自負的。他把這一部書一共分為六卷,一方輿崖略,二兩都,三江北諸省,四江南,五西南,六四夷輯。在序言的末尾,他還特別表明,“皆身所見聞也,不則寧缺焉”。如果我們用心細細的去研讀,就會發現,這的確是一部非常傑出的人文地理學專著,不但在華夏至今還沒有與之倫比的同類專著,即在國際上也具有相當領先的水平。書中精闢的論述太多了,這裡不妨稍稍錄示一些,算是“奇文共賞”吧。

臨海市《廣志繹》

他對貨物的聚散是這樣記述的:“天下碼頭,物所出所聚集處。蘇杭之幣,淮陰之糧,維揚之鹽,臨清、濟寧之貨,徐州之車騾,京師城隍、燈市之古董,無錫之米,建陽之書,浮梁之瓷,寧、台之鯗,香山之番舶,廣陵之姬,溫州之漆器……”論文化地理的差異如:“江北山川彝曠,聲名文物所發泄者不甚偏勝;江南山川盤郁,其融結偏厚處則科第為多:如浙之餘姚、
臨海市《廣志繹》
慈谿,閩之泉州,楚之黃州,蜀之內江富順,粵之全州、馬平,每甲於他郡邑。”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故所在風俗之差異尤大,不要說省與省之間有別,即一郡一邑亦多不同,王士性對此述之甚詳。如謂浙江一省:“兩浙東西以江為界而風俗因之。
浙西俗繁華,人性纖巧,雅文物,喜飾般帨,多巨室大豪;浙東俗敦樸,人性儉嗇椎魯,尚古淳風,重節慨,鮮富商大賈。”而浙東又可分為三大區系:“寧、紹盛科名逢掖,其戚里善借為外營,又傭書舞文,競賈販錐刀之利,人大半食於外;金、衢武健負氣善訟,六郡材官所自出;台、溫、處山海之民,獵山漁海,耕農自食,賈不出門,以視浙西迥乎上國矣。”又述飲食之習不同如:“海南人食魚蝦,北人厭其腥;塞北人食乳酪,南人惡其膻;河北人食胡蔥蒜薤,江南畏其辛辣。而身自不覺,此皆水土積習,不能強同。”
更值得一提的是,王士性以其敏銳的眼光,在十六世紀就已萌發了旅遊的“產業”意識,他在《廣志繹》卷四提出:“游觀雖非朴俗,然西湖業已為游地,則細民所藉為利,日不止千金。有司時禁之,固以易俗,但漁者、舟者、戲者、市者、酤者鹹失其本業,反不便於此輩。”出發點雖然樸素,但其意識價值已屬無量。楊體元說得好,此書“志險易要害,漕河海運,天官地理,五方風俗,九徼情形,以及草木鳥獸,藥餌方物,飲食制度,早晚燥濕,高卑遠近,各因時地異宜,悉如指掌。使經綸天下者得其大利大害,見諸石畫,可以佐太平。”人地關係──亦即人與自然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的一種關係,把這兩者的關係上升到理論的高度,無疑以王士性為第一人。
其中最值得我們回味的論點就是:“天下事不可懦而無為,尤不可好於有為。”如果人們都能處理好這兩者的關係,自然環境就不會惡劣到如今的地步,我國的水土流失更不會嚴重到現在的樣子!在西方,所謂人地關係中的適應論與生態論的提出要遲到1930年,即黑格爾所提出的相似觀點也要比王士性遲二百多年。

洪頤煊

臨海市洪頤煊
洪頤煊(1765~1837),字旌賢,號筠軒,晚號倦舫老人。自幼“苦志力學,與兄坤煊、弟震煊讀書僧寮,夜每借佛燈圍座,談經不輟。”清嘉慶二年(1797)著名學者阮元視學台州,嘉其兄弟好學有識,親書“鄂不館”額以贈,並攜兄弟二人(時坤煊已故)肄業於杭州詁經精舍。七年 (1802),頤煊以拔貢入京赴試,一試不中,從此,即無意再試。他一生在仕途上並不著意進取,吏治也非其所長,僅做過直隸州州判、廣東新興知縣等職,不少時間是做募僚生涯度過的,而在學術上則化費了他畢生的精力。洪頤煊的學術成就是多方面的,他長於經學,貫串子史,旁及吉金、碑版,縱橫天文、地理,而於宮室、婚喪、官祿等制度無不涉獵。
所著有《讀書叢錄》、《尚書古文敘錄》、《管子義證》、《平津讀碑記》、《漢志水道疏證》、《台州札記》、《筠軒文鈔》、 《筠軒詩鈔》等二十餘種一百六十多卷,“皆刊播藝林,海內爭重其名”,凡“鉤貫經典,每有所得,必精且核”。在詁經精舍期間,曾為阮元主編的《經籍纂詁》分纂劉熙《釋名》、《小爾雅》、 《經典釋文》《山海經》郭注、 《水經》酈注、 《隸釋》 、《隸續》等部分,頗得阮元及儕輩的推譽。《平津讀碑記》是他的一部力作,以碑證史,頗享盛譽,著名金石學家翁方綱說其精密處勝過王昶的《金石萃編》,而博洽可與錢大昕的《金石跋尾》相匹敵。
其另一部力著是《讀書叢錄》,此書雖屬隨筆文字,但創見很多。這裡舉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中的一段話以見一斑:“予於戊午日記,曾疑東漢《袁閎傳》言(袁宏)字夏甫,而《黃憲傳》又稱其字奉高,謂古人有二家,始見於此。今閱洪氏《讀書叢錄》,言奉高是袁閎字,……予各史自謂於范氏書(即范曄《後漢書》)最留意,乃亦未檢出,看書鹵莽,深可愧汗。自來讀史者亦無人糾及,詩文家遂相承用,以奉高為袁閎。……顧非經洪氏指出,世無覺者,甚矣讀書之難也!”從中可見洪氏讀書之認真及治學態度之嚴肅。他則如當代郭沫若先生校《管子》、《鹽鐵論》,張舜徽教授著《清人筆記條辨》,皆莫不取其成果,用其篤論。

洪震煊

臨海市洪震煊
洪震煊(1770~1815)字百里,一字杉堂,“少有雋名,補諸生,益勵學。”在詁經精舍時,阮元主修《十三經校勘記》,震煊分校《小戴禮》;阮元主纂《經籍纂詁》,震煊分纂《方言》,“人皆服其精審”。此外,他考證《夏小正》所謂之“鞠”即是“虛星”以及考證孔子適衛的時間,都“絕無差忒”。震煊性孤介,尤精《文選》學。對於學問之道,震煊認為:“讀書貴自得,何以名為。”故凡有所撰著,必求有所創見,不欲其多,但求其精,所著有《夏小正疏義》四卷,附《音釋》一卷,《毛詩考證》四卷,《石鼓文考異》一卷以及《杉堂詩鈔》一卷等。

洪坤煊

洪坤煊(1760~1792)字載厚,號地齋,幼年早慧,“好讀書,才氣奮迅,精訓詁之學”。乾隆五十四年(1789)朱珪視學台州,愛其學識,命試優等,充拔貢。五十七年(1792)參加順天鄉試,中舉,偶感身體不適,自疑疲勞過度以致虛脫,誤服參、芪,遂不起,榜發十餘日而卒。時人悼之以詩云:“籍甚文名落拓身,每於疏散見天真。憐才竟負朱公叔,古貌空傳杜子春。萬卷書憑棺束骨,千金方誤藥沾唇。都門舊雨知無幾,誰送靈車而下路濱。”與蕭山王紹蘭、東陽王上層並稱“浙東三傑”。所著有《尚書補義》六卷,《詩經補註》二卷,《讀左須知》二十四卷,《群經宮室圖考》十六卷等等。

臨海市洪坤煊著作《地齋詩鈔》

宋世犖

宋世犖(1765~1821)字卣勛,號確山,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中舉,做過福建大田知縣和陝西扶風知縣。他幼年時即好讀書,過目不忘,人稱“神童”。生平“究心經學,兼工詞翰”,與著名學者王引之、洪頤煊、戚學標等相友善。

臨海市宋世犖撰著之《紅杏軒詩抄》
世犖中舉之後,初掌鹹安宮教習,頗受相國朱珪的賞器,引置門下為幕僚,一時社會名流爭與交往,“在京文名籍甚”。自嘉慶十九年(1814)開始,任扶風知縣近七年,任上減徭省役,疏浚淮河,重視文教,整修城池,不妄受民間一錢,過著“六年官舍冷於冰”的清淡生活。“握篆七年,廉聲卓著”,離任時“惟藏書萬餘卷,金石鼎彝而已。”宋世犖平日除詩文之好外,精研經學,考證古義,於鄉邦文獻最為留心。
經學方面著有《周禮故書疏證》、《儀禮古今文疏證》、《古經文字古義通釋》等。《周禮故書疏證》六卷,大體是對《周禮》古文的考述爬梳。“世犖皆為一一疏通,證明其於古人通段之義,頗有發明。”《儀禮古今文疏證》二卷,王引之稱其“勤求古義,以釋古經,觸類引伸,四通六辟,中如‘袂’當為‘秩’,‘酌’當為‘酉勻’,尤見卓識精思,非熟於諧聲段借之例不能有此。”而在史學方面,則有《台郡識小》、《愚得筆記》及《古銅爵書屋金石文》等,都有較高的價值。於鄉邦文獻而言,宋氏最大的貢獻莫過於刊刻《台州叢書》,它首開浙江刊刻地方叢書之先河。人們的評價是:“吾浙各郡邑之有叢書,以嘉慶時吾邑宋確山先生所刻《台州叢書》為最早,嗣後甌、婺、杭、湖繼之。”可見其意義之深遠。

謝深甫

謝深甫(1139~1204年)南宋大臣。字子肅,臨海人,理宗皇后謝道清為其孫女。乾道二年進士,歷官知青田縣、大理丞、提舉常平、參知政事、右丞相,封魯國公,時有人上書乞斬朱熹以絕道學,斥為狂妄,以少傅致仕。

謝道清

謝道清(1210—1283年),南宋女政治家。臨海城東人。宰相謝深甫孫女,17歲入宮為通義郡夫人,1227年(理宗趙昀,寶慶三年)冊封為皇后。度宗趙禥即位,尊為皇太后,1275年(德祐元年)恭帝趙顯即位,尊為太皇太后。時恭宗5歲,應眾大臣屢請,隨恭宗垂簾聽政。在國家內憂外患之際,她懲治了賈似道,但所靠的陳宜中等卻所託非人,無力挽救南宋亡國危機。但她鎮定自若,在臨安城破之際,密命老臣江萬載攝行軍中事,保護宋室二王和部分宋庭機構撤離危城臨安,又提拔文天祥等忠臣義士,期望再造宋朝使南宋再得延三年,最後在崖山覆滅時向世人展示了華夏民族的應有節氣。

錢象祖

錢象祖(1145—1211年),字伯同,號止安,臨海人。以祖端禮恩澤補官,歷太府寺主簿丞、刑部郎官、知處嚴撫諸州、江東運判侍右郎官、樞密院檢詳、左司郎中權工部侍郎、知臨安府、吏部侍郎、工部尚書改兵部華文閣學士、知建康府、再除兵部尚書。嘉泰四年(1204年)四月,自吏部尚書賜出身同知樞密院事。開禧元年(1205年),除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二年(1206年)三月罷參知政事,為資政殿學士。俄奪官貶知信州,已而起復知紹興府,以知政殿學士提舉萬壽觀,兼侍讀。三年(1207年)四月,復除參知政事。十一月,兼樞密院事。十二月,授正奉大夫兼國用使,除右丞相兼樞密使。嘉定元年(1208年)四月,兼太子少傅。十月,除特進左丞相兼樞密使、太子賓客。終少保成國公,卒贈少師。追封魏國公。

王士琦

王士琦(1551—1618)明代軍事家。字圭叔,號豐輿。臨海人,明朝萬曆年間人。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進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後任兵部郎中。十八年,出任福州太守。二十三年,任重慶太守。時播州宣慰使楊應龍謀反,王士琦單騎前往招撫,事平,升四川按察副使。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任山東參政,與總兵劉延從經略邢介出兵抗倭,竭力主戰。栗林一戰,倭寇被困10餘日,求救於頭目平義智。王士琦為防兩支倭寇會合,一面以水師伺于海,一面親率陸軍急奪險地曳橋,斬首數百,乘勝入城。事平,升河南左布政使。以後,出任山西右布政,巡視冀北至雲中;又任山西左布政,兼領冀北軍防。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升右都御史,巡撫大同。在任期間,邊境平靖。萬曆四十六年(1618),奉調巡撫江南,未行,以積勞疾深,卒于山西。

紫陽真人

張伯端(公元983年—1082年),一說(公元984年—1082年),字平叔,號紫陽、紫陽仙人,後改名用成(或用誠)。人稱“悟真先生”,傳為“紫玄真人”,又尊為“紫陽真人”。北宋時天台(今浙江臨海)人,是道教南宗紫陽派的鼻祖。清雍正年間封“大慈園通禪仙紫陽真人”。金丹派南宗(因張伯端號“紫陽”,故南宗也稱為“紫陽派”)的祖師。道教奉為南五祖之一。

灌頂

釋灌頂(561~632),號章安,亦稱慈雲灌頂,隋、唐時僧人,天台宗五祖之一。俗姓吳,字法雲。原籍常州義興(今江蘇宜興),後遷臨海章安(今屬浙江)。7歲從慧拯出家,20歲受具足戒。南朝陳後主至德元年(583)到天台山修禪寺師從智顗,侍左右直至智顗去世。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均由他記錄整理成書。著《涅盤玄義》、《涅盤疏經》、《天台八教大意》、《國清百錄》、《觀心論疏》、《智者大師別傳》。弟子有智威等。灌頂承繼天台宗法系,接掌國清、玉泉兩大叢林。隋大業十年(西元六一四年),著《涅盤玄義》、《涅盤經疏》,歷經五年才告完成。章安晚年駐錫會稽稱心精舍,宣講《法華經》。當時知名高僧嘉祥寺吉藏法師,先前曾疏解《法華》,後聞章安之道,乃廢講散眾,投足請業,法席集一時之盛。除了上述著作外,灌頂編輯有天台宗的宗史《國清百錄》及《智者大師別傳》,並鞏固了天台教團的組織。唐貞觀六年八月七日,安詳示寂於國清寺,壽七十二。吳越王請諡為“總持尊者”。

朱右

朱右(1314—1376),字伯賢,臨海人。元末從陳叔夏、林景和游,又受文法於李孝光。以薦授慶元路慈谿縣儒學教諭,調蕭山,擢主簿。至正二十年(1360),授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轉員外郎。

王宗沐

王宗沐(1524年——1592年),字新甫,號敬所,臨海城關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進士,授刑部主事。後遷廣西按察僉事,督學政。任內,修宣成書院,建崇迪堂。嘉靖三十三年(1554),任廣東參議,分守惠州,潮州。三十五年,任江西提學副使。修王陽明祠,建正學、懷玉書院,於白鹿洞聚集諸生,親自答疑、講學。三十八年,任江西參政。次年,任按察使。輯成《江西大志》。四十年,升山西右布政使。不久,父卒,在家修成《宋元資治通鑑》、《十八史略》、《台州府志》等書。隆慶元年(1567),起為山東左布政使。編纂《東省經制全書》。後升右副都御史,總督漕運兼撫鳳陽,任內提高淮河防洪能力。萬曆三年(1575),任刑部左侍郎,奉詔巡視山西、宣大諸鎮邊防軍務,上《三鎮圖說》。九年罷官歸里。閒居十年。

王世芳

王世芳(1669—1808),字徽德,一字芝圃,臨海嶺根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40歲時中秀才;乾隆十三年(1748)80歲為貢生;二十九年96歲官遂昌訓導。任滿,乾隆接見特賞六品銜。乾隆二十六年,為皇太后70壽,設“九老會”,召世芳赴會。二十七年,賜“序耆頤”匾額。三十三年,世芳百歲,賜建“昇平人瑞”牌坊於嶺根村口。三十五年,授國子監司丞銜。

陳耆卿

陳耆卿(1180-1237),字壽老,號篔窗,臨海城關人。南宋嘉定七年(1214)進士,寶慶二年(1226),入京應館試,授秘書省正字,轉校書郎。後歷任秘書郎、著作郎兼國史館編修,除將作少監,終國子司業。他為官剛直耿介,敢於犯顏觸諱,因而受到史彌遠的排擠。耆卿博學能文,曾從永嘉葉適學習,葉適對他十分賞識,盡傳所學,並寫詩稱讚他:“古今文人不多得,元祐唯四建安七。性與天道亦得聞,伊洛尋源未為失。”生平著述豐富,有《論語紀蒙》十八卷、《孟子紀蒙》十四卷、《嘉定赤城志》四十卷及詩集數十卷。《赤城志》纂定於嘉定十六年(1223),是最早的台州總志,去取精當,簡而有體,文筆凝鍊,被稱為名志之一。

陳選

陳選(1429~1486)字士賢,號克庵,臨海城關人,父陳員韜。明英宗天順四年(1460)會試第一,成進士,授御史,巡按江西。陳選剛直耿介,罷黜貪官,彈劾大臣,無所畏懼。督學南畿時,在學宮中頒布禮儀規矩,常巡查學舍,親作生員教材。成化六年(1470),任河南按察副使,改提督學政,後升按察使,平大案數起,釋輕犯數百人,但對贓吏獨嚴,重在儆過。以母喪離任,士民號泣而送,為建生祠。服滿,任廣東布政使。著有《宋史道學傳》、《丹崖集》。

馮甦

馮甦(1628-1692),字再來,號蒿庵,臨海湧泉人。清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授永昌推官。歷徵江、楚雄知府,不避權貴。康熙十六年(1677)六月,查明蘇在吳三桂反清時有“協謀歸正”行動,授廣東巡撫。十七年入為刑部右侍郎,次年改左侍郎。任內,清理積案,平反冤獄,康熙帝贊其才識過人。二十年,清兵進軍雲南,召馮蘇徵詢謀略。不久,馮蘇辭官歸里。將居所命名為“知還堂”。著作甚豐,有《滇考》、《滇行紀聞》、《撫粵日記》、《劫灰錄》、《奏議語》、《台考》、《見聞隨筆》、《石園稿》、《知還堂稿》,並編纂《楚雄府志》、《台州府志》等。

任旭

任旭,字次龍,生年不詳,卒於東晉鹹和二年(327年)。按史料記載,其為章安人。但有學者據新發現的任氏材料考證,確定為臨海湧泉人。任旭一生“潔靜其操,歲寒不移,精研墳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勵俗,博學足以明道”。在晉代高層社會中名聲很大,位列《晉書·隱逸傳》,是見於正史的第一位臨海人。

陳騤

陳騤(1128-1203),字叔進,臨海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累官將作少監、守秘書少監,知秀州、寧國府、太平州等。光宗紹熙元年(1190),召為吏部侍郎,同知貢舉兼侍講。二年春(1191),詔陳時政得失,陳騤疏陳三十條,上自用人、納言,下至飲宴、頒賞,頗能切中時弊。三年三月(1192)權禮部尚書,六月同知樞密院事,四年二月(1193)參知政事。寧宗時,宗室趙汝愚為右丞相,兩人意見不協。韓侂胄以策立功擅大權,也對陳騤不滿。於是騤不久致仕。騤喜獎掖後進,能破格用人,熟悉前代掌故和當時規章法令,文詞古雅辭官後,獨居一室,孜孜不倦地整理舊著。嘉泰三年(1203)卒,年七十六歲。

陳孚

陳孚(1259—1309)元代學者。字剛中,號勿庵,臨海縣太平鄉石唐里(今白水洋鎮松里)人。至元年間,上《大一統賦》,後講學於河南上蔡書院,為山長,曾任國史院編修、禮部郎中,官至天台路總管府治中。詩文不事雕琢,紀行詩多描摹風土人情,七言古體詩最出色,著有《觀光集》、《交州集》等。

何寬

何寬(1514~1586),字汝肅,號宜山,明柵浦(臨海城關)人。何寵弟。明嘉靖十九年(1540)中舉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授南京刑部湖廣司主事,歷浙江司員外郎,廣東司郎中。勤於職守,聽訟明慎,辦事敏捷。

王會龍

王會龍,臨海人,字君遇。生於宋光宗紹熙二年(1192),卒年不詳,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丙戌科狀元。

泰不華

泰不華(1304-1352),字兼善,伯牙吾台氏,原名達普化,元文宗賜名泰不華,先世居白野山,隨父定居臨海。十七歲,江浙鄉試第一名。至治元年(1321),賜進士及第,授集賢殿修撰,累遷至禮部尚書。封魏國公。

秦鳴雷

秦鳴雷(1518~1593)明代狀元。字子豫,號華峰。臨海城關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進士,殿試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參修《國史》、《會典》。二十九年,升左春坊諭德。後歷任南京國子監祭酒、太常卿、禮部右侍郎等職。

當代名人

朱洗(1900~1962)字玉文,臨海人。實驗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院士)。
馮德培(1907-1995),臨海人,中科院生物學部主任委員,神經生理學家。曾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評議員。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蔣民華(1935—2011),臨海人,晶體材料學家,2001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山東大學教授、副校長。
洪孟民(1931—2012.),臨海人,植物分子遺傳學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金慶煥(1934-),臨海人,地質學家,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春園(1938—),臨海人,原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副部長。
秦龍(1904—1932),臨海人,原紅十三軍政治部副主任。
林炯(1900—1937),臨海城西人,原中共滿洲省委書記,後在蘇聯“肅反”擴大化中被捕枉死獄中。
陳良(1896-1994),臨海人,歷任中華民國時期上海市市長、國防部次長、交通部部長,中將。
朱虛之(1912—2000),臨海人,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部副參謀長、少將。
楊志泛(1932—1989),臨海城關人,原上海市委常委、上海警備區政委、少將。
畢修勺(1902—1992),臨海人,著名翻譯家。
翁禮華(1945—),臨海人,原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浙江省財政廳廳長、現為中國財稅博物館館長。
屈映光(1881~1973)臨海人。字文六。法名法賢。歷任浙江民政長、山東都督、省長等要職。
王觀瀾(1906-1982)臨海人。歷任閩粵贛軍區組織、宣傳部長,《紅色中華》總編,蘇維埃臨時中央土地部副部長,土地委副主任,查田運動指委主任。建國後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農業部書記,農村工作副部長,國務院農林辦副主任兼農業大學校長,農業部顧問組長。
張崇文(1906—1995)臨海城關人,歷任杭州學聯宣傳部部長、中共杭州中心區委書記。參加了黃橋、萊蕪、淮海等戰役。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王文慶(1882~1925)初名軍,字文卿,後改文慶。臨海東塍人。歷任浙江臨時參議會議長、省長、浙江民政長、護法國會參議院議員。
周至柔(1899—1986),原名百福,臨海東塍鎮人。國民革命軍空軍一級上將。歷任國民黨中央航空學校校長、航空委員會主任、空軍作戰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中央執行委員、空軍總司令等職。

主要領導

職務 姓名
台州市委常委、臨海市委書記 柯昕野
市委副書記、市長 蔣冰風
市委副書記 柯婉瑛
市委常委、紀委書記 奚國斌
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盧如平
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張招金
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 陳敏
市委常委、公安局局長 王小平
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王宗明
市委常委、溫台沿海產業帶臨海東部區塊黨工委書記 林先掌
市委常委 龔循政
市委常委 張建恩
市委常委、副市長 楊強民
副市長 陳福清
副市長 黃山河
副市長 朱永軍
副市長 吳海燕
副市長 陳先東
市人大主任 王以琅
市人大副主任 趙益春
市人大副主任 金能忠
市人大副主任 何林輝
市人大副主任 何志忠
市人大副主任 柯建平
市人大副主任 蔣定森
市政協主席 施士雄
市政協副主席 項毅勤
市政協副主席 孫三華
市政協副主席 羅雪志
市政協副主席 黃鋼亮
市政協副主席 李昌長
市政協副主席 王文君
市政協副主席 方德助

城市榮譽

中國宜居城市
全國衛生城市
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縣市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中國沿海首批開放城市
中國股份合作制經濟發祥地之一
國家園林城市
21世紀中國大陸第一縷曙光首照地
南魚米、橘果之鄉
中國無核蜜橘之鄉
中國楊梅之鄉
中國名茶之鄉
中國花椰菜之鄉
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
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市
國家體育先進市

浙江各市縣

浙江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環境宜人,山川秀麗,人文薈萃,名人輩出。在這裡你不僅可以感受到風景迷人的“杭州西湖”、古香古色的“嘉興烏鎮”,還可以感到經濟蓬勃發展中的中國。全省轄:11個地級市;32個市轄區、22個縣級市、35個縣、1個自治縣。行政區域內下轄杭州、寧波2個副省級城市,溫州、紹興、湖州、嘉興、金華、衢州、台州、麗水、舟山9個地級市,

浙江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