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山書院

景炎元年(1276)汪泓之孫汪繼榮以進士任職朝中,經奏請,宋端宗趙昰(1276年即位,改元景炎,時年只有7歲)親賜“包山書院”字額,至此,書院正式定名。

1、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從,曾任朝廷講義校尉檢法官的“包山故里”人士汪觀國(字廷光),“既仁而歸”,在其居之左建“逍遙堂”義塾,與其賦性穎悟、博學廣聞的國學進士弟弟汪杞(號端齋,時已年老解祖),為論道游燕、課讀子弟之所。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金華人東萊呂祖謙應好友汪杞之邀來此講學,並聘呂祖謙主教席,汪觀國兩子汪湜、汪泓從其學。汪氏以蘇東坡“聽雨”詩句為銘,以軒匾曰:聽雨(即聽雨軒)。朱熹參加“鵝湖之會”結束,應兩汪老之邀,攜其胡氏夫人,亦來“聽雨軒”講學。
2、朱熹離別後,汪氏們遵照他的“學規”、“學訓”,書院辦得紅紅火火。曾就學於朱、呂門牆的汪觀國兩個兒子汪湜與汪浤,南宋慶元年間(1195—1200年),分別榮登國學和武舉進士。南宋紹定六年(1233)前後,湜、泓相繼退仕歸鄉,在“聽雨軒”旁擴建學舍, 重振學館,供四方負笈來學者住宿。汪湜與汪浤於南宋淳佑五年(1245),在“聽雨軒”設朱、呂靈位和塑像,供學子們早晚奉祀。
景炎元年(1276)汪泓之孫汪繼榮以進士任職朝中,經奏請,宋端宗趙昰(1276年即位,改元景炎,時年只有7歲)親賜“包山書院”字額,至此,書院正式定名。
3、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汪浤子汪然、孫汪繼榮(曾於宋景炎年間登進士)請於省,立教官以塾為書院。
4、元統元年(1333年),書院遷造於包山東麓(現馬中操場北側位置);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十六日竣工,汪繼榮復請於朝,賜額“包山書院”,旨敕汪觀國後裔汪慶為山長,以董其事。以後修繕多次,來此求學門生仍絡繹不絕。各方求學者數百人,文風大振。與當時浙江較著名的杭州《西湖書院》、東陽的《八華書院》、婺州的《正學書院》齊名,並列為浙江四大書院。
5、明朝天啟五年(1625年),魏忠賢禁毀“東林書院”,政治迫害波及全國,開化馬金亦深受影響,書院講學之事日漸衰息,《包山書院》因年久失修而廢圯。
6、清初時對書院採取抑制政策,康熙年間才逐漸變為嚴格監督下的積極發展。康熙十七年(1678年),汪氏後裔汪公毅、汪元秋等人上報縣批准,集資重建《包山書院》,歷時十載,康熙皇帝聞訊,親自為書院題寫“明倫堂”、“萬世師表”、“學達性天”等匾額;規制宏麗:前廳門樓高聳,上有“包山書院”四字並聖旨一方;中為“明倫堂”,左院題名“景賢鄉秀”;右院題名“繩武育才”;後為“先賢名院”,立朱熹、呂祖謙祠位、先賢牌位;最後為聽雨軒,作休息宴飲之所。與當時江南有名的廣信《鵝湖書院》、南康《鹿洞書院》、吾遂《瀛山書院》並稱江南四大書院。一時,馬金成為浙西的文化教育中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