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文成縣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十二月,從瑞安、青田、泰順三縣邊區析置而成,以千古人豪劉基的諡號——“文成”而命名。
文成縣位於浙江省南部山區,溫州市西部飛雲江中上游,東鄰瑞安市,南界平陽、蒼南縣,西倚泰順、景寧縣,北接青田縣。總面積1292.16平方公里,轄8鎮25鄉。除漢族外,有畲族等10個少數民族。2000年,全縣總人口37萬人,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2.1億元,職工年平均工資9733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9.9元。以新56省道前往溫州市為80公里,用時比以前縮短竟1小時
文成屬浙南山地,境內山巒起伏,連綿不絕,山地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82.5% ,俗稱“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最高為西北部的石垟林場楊頂峰,海拔1362米,最低為平和鄉大垟口,海拔15米。山脈分屬兩支,江北屬南田山脈,為洞宮山脈分支。江南為南雁盪山脈分支,從平陽縣進入文成縣,東入瑞安市。山頂上有平台,為文成縣山地的典型地貌。河流絕大部分屬飛雲江水系,主要河流是飛雲江(中上游),橫貫縣境南部,流經10個鄉鎮,流程43.5公里。
縣境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為14℃-18.5℃,常年無霜期285天。氣候常年溫暖濕潤,雨量充沛,為發展農、林、牧、副、漁業生產提供了優越條件,為旅遊觀光的良好氣候環境。文成自然資源豐富。林業、水能、非金屬礦和土特產及旅遊資源尤為富足。全縣林業用地面積1358萬畝 , 森林覆蓋率59.5% ,建有4個國有林場,其中石垟林場曾為全國先進單位。有樹齡百年以上,胸徑1米以上的古樹250多株,有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樹種18種。水利資源得天獨厚,水能蘊藏量達50萬千瓦,居溫州市第一位,全省第五位。全國最高水頭百丈漈水力發電廠坐落在縣城北面,裝機容量20萬千瓦的珊溪水利樞紐工程已近竣工。
文成境內礦產資源分布面廣量多,已發現的有錳、銅、金和鉛鋅礦等13種,其中尤以非金屬礦花崗石、高嶺土、螢石、葉臘石儲量最為豐富。土特產遍布各地,現已規模經營的有柑、桔、梨、柿、香菇、竹筍、蕨菜及乾菜系列等。旅遊資源主要有劉基故里、百丈飛瀑、飛雲江中上游山水和石勝林海四大景區,其中劉基廟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百丈漈瀑布高207米,為全國之最,歷代文人墨客題詠甚多,飛雲江中、上游蜿蜒於崇山懸崖間,上游水急,中游灘潭相間,石勝林海山高峰奇林茂,谷幽石怪泉清。四大景區集湖光山色之大成,融自然人文景觀為一體,特色鮮明,民間還有許多美麗、神奇的故事和傳說,是風景如畫的旅遊勝地。
文成的工農業發展迅速。至2000年全縣已擁有機械製造、電力、紡織、化工儀表、釀造、電機、印刷、製藥、建築材料、竹木加工、食品、陶瓷等行業,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4274公頃,糧食總產量70852噸,工農業總產值97910萬元。其中帝師楊梅乾紅酒、冰洋竹涼蓆、亨哈山珍食品被評為首屆中國國際農博會名牌產品。經濟的快速發展,推進了文成的城市化建設,促進了文教、體育、衛生事業的發展。2000年,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6045萬元,大力改善了交通、郵電、電力、市政等基礎設施,56省道的改建,至溫州的行程縮短為1小時。
文成具有光榮的鬥爭歷史,歷代名人輩出。自宋至清,曾出現文武進士16人,南田武陽劉基,字伯溫,元末進士,48歲始輔佐明太祖成帝業,官至御史中丞,封誠意伯,歿後追贈太師,是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和哲學家。辛亥革命時,陳伯遠參加光復杭州戰鬥,後升任兵役署中將副署長。北伐戰爭中張偉身先士卒,血灑疆場,為本縣首位烈士。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誕生後,縣境成為黨領導人民進行頑強鬥爭的革命根據地。在各個革命時期,文成人民為民族解放,表現了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作出了重大犧牲。文成解放後,全縣追認烈士276人。1988年,文成縣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為革命老根據地縣。建國後,十源鄉蔣聲華被稱為“一代工程巨匠”,其一家子孫7人均為高級知識分子,龍川趙超構,筆名林放,縱橫報界數十載,是全國傑出的新聞工作者、著名雜文家。全國著名的美學專家施昌東、戲畫高手施昌秀兄弟,旅居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教授林多梁博士,考古學家張學海,都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為科學技術文學藝術事業作出貢獻。
歷史沿革
文成縣名取自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文學家劉基(字伯溫)的諡號。明朝開國元勛、大明軍師劉伯溫死後,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武宗於公元一五一四年下了一道誥令,說劉基“慷慨有志,剛毅多謀,學為帝師,才稱王佐”,“占事考祥,明有徵驗;運籌畫計,動中機宜”,是“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故“今特贈爾為太師,諡號文成。”經緯天地為文,安民立政為成,合言之,文成就是經天緯地、立政安民的意思。
春秋戰國時期屬甌越地。
秦統一六國後,廢封國,設郡縣,屬閩中郡。
西漢惠帝三年(前192)屬東甌國。
西漢始元二年(前85)以東甌地回浦鄉建立回浦縣,為回浦縣轄地,屬會稽郡。
東漢章和元年(87),改回浦縣為章安縣。
東漢永和三年(138),析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為永寧縣轄地。
東漢建安八年(203),析章安縣南鄉建立松陽縣,青田地為其所轄。仍屬會稽郡。
三國吳赤烏二年(239),析永寧縣置羅陽縣,瑞安、泰順地為其所轄。
三國吳太平二年(257),羅陽縣、松陽縣歸屬臨海郡。
三國吳寶鼎三年(268),改羅陽縣為安陽縣。
西晉太康元年(280),改安陽縣為安固縣。
東晉太寧元年(323),從臨海郡析置永嘉郡。松陽、安固2縣均屬永嘉郡。
隋開皇九年(589),廢郡,改永嘉郡為處州,分松陽縣東鄉建立括蒼青,青田為括蒼縣轄地。括蒼、安固同屬處州。
隋開皇十二後(592),處州改稱括州。
隋大業三年(607),改括州為永嘉郡。
唐武德四年(621),永嘉郡復改稱括州。
唐上元二年(675),析括州置溫州。安固縣為溫州屬地。
唐景雲二年(711),從括蒼縣析置青田縣,屬括州。
唐天寶元年(742),改州為郡,括州改稱縉雲郡,溫州改為永嘉郡。青田縣屬縉雲郡,安固縣屬永嘉郡。
唐乾元元年(758),復改郡為州。縉雲郡復稱括州,永嘉郡復稱溫州。
唐大力十四年(779),又改括州為處州,青田縣屬處州。
唐天復二年(902),改安固縣為瑞安縣。
宋鹹淳元年(1265)改溫州為瑞安府。瑞安縣為其一部分。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瑞安府為浙江行省溫州路。瑞安縣為溫州路一部分。元元貞元年(1295),瑞安縣升為瑞安州,仍隸屬溫州路。
元代,青田縣隸屬浙江省處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改溫州路為溫州府。
明洪武三年(1370),瑞安州復改為瑞安縣。
明景泰三年(1452),析瑞安、平陽地置泰順縣。
明代,青田縣隸屬處州府。
清康熙六年(1667),浙江省設杭嘉湖、寧紹台、金衢嚴、溫處四道。青田縣隸屬溫處道處州府,瑞安、泰順兩縣屬溫處道溫州府。
清宣統三年(1911),浙江成立軍政府,青田縣屬處州軍政分府,瑞安、泰順兩縣屬溫州軍政分府。
民國3年(1914),溫州、處州合併,稱甌海道。
民國16年(1927)廢道,實行省、縣二級制。縣直隸浙江省。
民國21年(1932),實行縣政督察制,縣隸屬行政督察區。瑞安縣轄地先後屬浙江省第十行政督察區、第四特區、永嘉行政督察區、第八行政督察區、第五行政督察區;青田縣轄地先後屬第十一行政督察區、第二特區、第九行政督察區、第七行政督察區、第六行政監察區;泰順縣轄地先後屬第十二行政督察區、第三特區、永嘉行政督察區、第八行政督察區、第六行政督察區、第五行政督察區。
民國35年(1946)12月,行政院核准以瑞安、青田、泰順三縣邊區析置文成縣。
民國37年(1948)7月1日,文成縣政府成立。縣隸屬浙江省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8日文成縣解放,6月改名大南縣。
1949年8月,恢復文成縣原名。
1958年10月撤銷文成縣,和瑞安縣合併。
1961年9月,文成縣又從瑞安縣析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文成縣先後隸屬浙江省第五專區、浙江省溫州專區、浙江省溫州地區革命委員會、浙江省溫州地區。1981年9月,溫州地、市合併,實行市管縣體制,文成縣歸屬溫州市領導。
行政區劃
文成縣轄大嶨鎮、龍川鄉、樟台鄉、金爐鄉、里陽鄉、珊溪鎮、巨嶼鎮、仰山鄉、桂山鄉、嶨口鄉、雙桂鄉、金垟鄉、平和鄉、周山畲族鄉、公陽鄉、玉壺鎮、周壤鄉、東溪鄉、上林鄉、金星鄉、朱雅鄉、南田鎮、百丈漈鎮、二源鄉、十源鄉、黃寮鄉、黃坦鎮、富岙鄉、雲湖鄉、西坑畲族鎮、石垟鄉、下垟鄉、嶺後鄉等33個鄉(鎮),384個行政村,總面積1292.16平方公里。
資源狀況
文成境內生態良好,環境優美,資源豐富。全縣林業用地面積1358萬畝, 森林覆蓋率達70.6%,建有4個國有林場,其中
石垟林場曾為全國先進單位。有南方紅豆杉等國家珍稀瀕危樹種18種,有樹齡百年以上,胸徑1米以上的古樹250多株;有脊柱動物5綱34目97科379種,列為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17種,雲豹、黃腹角雉、獼猴等稀有動物常在林間出沒。土特產遍布各地,現已規模經營的有柑、桔、梨、柿、香菇、竹筍、蕨菜及乾菜系列等。水利資源蘊藏豐富,水能蘊藏量達50萬千瓦,居溫州市第一位,全省第五位。全國最高水頭百丈漈水力發電廠座落在縣城北面,裝機容量20萬千瓦的珊溪水利樞紐工程已近竣工。珊溪水利樞紐工程為全國重點工程,截流形成的飛雲湖35.4平方公里,面積相當於六個西湖。礦產資源分布面廣量多,已發現的有錳、銅、金和鉛鋅礦等13種,其中尤以非金屬礦、花崗石、高嶺土、螢石、葉臘石儲量最為豐富,其中花崗岩儲量達15億立方米。風景旅遊資源得天獨厚,自然人文風光獨樹一幟。境內百丈漈——飛雲湖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百丈飛瀑,為全國最高的瀑布;銅鈴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壺穴碧潭,屬世界奇觀;飽經滄桑的劉基廟(墓),系國家重點文保單位,馳名遐邇。全年平均氣溫攝氏15.2度,舒適期長,空氣負離子含量高,空氣品質優於國家一級標準,地面水環境符合國家一類標準。被原中國生態學會會長程福沽先生譽為“生態的王國、風景的迷宮、萬物的樂園、旅遊的勝地”和“天下第一氧吧”,是一片人間難覓的世外桃園。氣候特徵
文成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常年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根據文成縣氣象站近20年資料統計,主要氣候特徵如下:
年平均氣溫 18℃極端最高氣溫 40.8℃
極端最低氣溫 -3.7℃
年平均降雨量 1884.7mm
最大年降雨量 2737.4mm
最小年降雨量 1080.7mm
年平均風速 2.1m/s
年平均相對濕度 81%
文成縣地處華夏古陸的南部,地質構造屬於新華夏系構造一級南部隆起地 區,構造運動強烈,是古老的浙閩地質的一部分,有廣泛的中生代火山岩系,西部地區有古老的變質岩,構成了文成縣群山蜿蜒,以山丘為主的林業縣。文成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由洞宮山脈南支—羅山支脈形成的高山峻岭,連綿不絕。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上百座,最高為西北部的石垟林場,海拔1365.5m,最低為平和鄉大洋口村,海拔15米。 地貌類型以山地、丘陵為主,河谷平原較少。山脈多作西北—東南走向。山地、丘陵分布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80%以上。
人口比例
文成縣全縣轄8鎮25個鄉。2002年末總戶數121542戶,人口36803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6713人,占7.3%;總人口中女性人口170593人,占46.4%。
項目所處的大嶨鎮,是文成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鎮總面積25.37平方公里,下轄28個行政村,12個居民區,總戶數13177戶,常住人口3.6754萬人,暫住人口2.1萬人。文成, 交通便捷,到溫州只需一小時,杭州五小時。文成,山清水秀,風景別致。其山,層巒疊嶂,千峰竟秀;其水,清澈似鏡,游魚可數;其石,千姿百態,如人似物;其林,遮天蔽日,蒼翠欲滴;其瀑,拔地通天,氣勢磅礴。
民族宗教
文成縣是浙江省、溫州市少數民族的重點縣,有少數民族成分24個,少數民族人口1.7102萬,占全縣人口的4.5%。其中畲族1.5927萬,占少數民族的絕大多數。少數民族散布全縣33個鄉鎮、287個行政村、30個民族行政村,設有西坑畲族鎮、周山畲族鄉2個民族鄉鎮,少數民族人口千人以上的還有富岙鄉、黃坦鎮、雙桂鄉。全縣少數民族80%以上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偏僻邊遠山區、半山區,是典型的散居民族地區。隨著改革開放以來人口流動性的增強,跨縣、市婚姻增多,有近1000名少數民族同胞來我縣安家落戶,他們大多是由貧困地區婚嫁而來的,占53%。43%的外來少數民族是以農業為主要謀生職業。
經濟發展
文成縣是一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經濟欠發達山區縣。近年來,文成縣緊緊圍繞“生態旅遊縣”發展戰略,全縣人民奮發有為,全力拚搏,縣域經濟保持了快速健康發展的勢頭。2006年,預計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2.49億元,比2002年增長62.5%,年均增長12.9%;財政總收入2.31億元,比2002年增長79.4%,年均增長15.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54億元,比2002年增長80.3%,年均增長15.9%。經濟結構逐步最佳化,三次產業比重由20.6:24.3:55.1調整到13.9:29.1:57。預計全縣農業總產值4.46億元,比2002年增長14.7%,年均增長3.5%;先後有7個產品在全縣、省、市農業博覽會上獲得金獎。預計全縣工業總產值19.45億元,比2002年增長160.4%,年均增長2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13.67億元,比2002年增長491.8%,年均增長56%。全縣接待遊客75.2萬人次,比2002年增長263.7%,年均增長38%;旅遊綜合效益4.33億元,比2002年增長355.8%,年均增長46.1%。預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億元,比2002年增長58.3%,年均增長12.2%。景點
峽谷景廊、百丈飛瀑、天頂湖、朱陽九峰、劉基故里、龍麒源、銅鈴山峽、岩門大峽谷、雙龍、飛雲湖等十大景區構成文成百丈漈——飛雲湖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南北兩大片,景區總面積為558.8平方公里,現規劃面積為261.2平方公里。文成“一山一水一瀑一名人”即劉基故里、百丈飛瀑、飛雲江中上游山水和銅鈴山四大景區。其中劉基故里的劉基廟、墓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百丈漈瀑布高207米,為全國之最,歷代文人墨客題詠甚多,號稱神州第一瀑;而全國重點工程“珊溪水利樞紐工程”形成的飛雲湖,面積35.4平方公里,處在飛雲江中、上游,蜿蜒於崇山懸崖間,上游水急,中游灘潭相間,景色絕美;銅鈴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則有原始森林和被全國著名風景專家謝凝高定位為華夏一絕的罕見的“壺穴群奇觀”。文成景區集湖光山色之大成,融自然人文景觀為一體,特色鮮明。另外紅楓古道、深山岩庵等景點也是不俗的去處(詳情見風景導航)。
文成又是畲族同胞的聚居地,他們獨特的民俗和美麗、神奇的故事和傳說至今仍在民間流傳;文成空氣清新,生態良好,號稱“天然氧吧”,是理想的避暑休閒和生態旅遊勝地。
文成還是我省著名的紅色革命老根據地,紅十三軍和劉英同志率領的挺進師在文成活動時,聲震浙南大地。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當地350多名志士,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當地設立的劉英紀念館、革命烈士墓、紅軍洞、紅軍亭,成了當地幹部民眾接愛革命傳統教育的愛國基地,加上當地優美的生態風光和劉基文化,吸收了大批外地遊人,也是浙江理想的紅色旅遊勝地。
土特產
文成黃坦糖
黃坦糖是溫州市文成縣黃坦鎮的傳統民間特產,相傳在清道光年問開始製作。一直以來,在溫州、麗水一帶享有盛譽。黃坦糖以精糯米為原料,用麥芽發酵加芝麻,薄菏油、生仁為佐料,分別製成鬆脆糖絲、硬韌的糖知、各式花樣糖餅,香甜可口。此為黃坦民間傳統食品加工來,明、清代甚盛,銷於浙南閩北,素惠美譽。
史名人
施昌東
(1931--1983),又名施昌驥,當代著名美學家,中華全國美學會理事,中國作協會員,復旦大學副研究員、副教授。
施昌東生於文成縣玉壺鎮中村貧苦的手工業家庭。小時勤奮好學。1949年瑞安師範畢業,在玉壺區小任教。1951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專攻美學。他上就立下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思想建立具有中國民族美學思想體系的決心。讀三年級時,美學處女作《論美是生活》,發表在《文史哲》雜誌首篇位置上。接著,《新建設》、《江南月刊》雜誌先發表《論美學與藝術》與《論悲劇的美學意義》等文章,這猶如雛鳳凌空,震動年輕的中國美學論壇。
1951年,他的教師輞植芳被打成"胡風反黨集團分子",他也被株連,1955年畢業前夕,以"胡風集團嫌疑分子"入獄,一年後獲釋。由於學習成績優異,留校分配中文系資料系工作,稱為"就地改造"。期間,一邊埋頭工作,悉心研究美學。業餘寫了上萬字的關學札記和論文稿,反而被攻擊為走"白專"道路。1957年,又被打成右派分子。由於這一原因,直到37歲才與四川西昌愛人結婚。"文化大革命"期間,又受到猛烈衝擊,殘酷批鬥後,又趕進"牛棚",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他才徹底平反,恢名譽。
由於政治上的連年迫害,致使他生上胃病。1976年春,經上海醫院診斷,已屬於癌症晚期。作了胃切除之後,似乎有一種戰鬥的喜悅,他對親朋說,千瘡百孔的石頭似乎很醜陋,但人們卻搬它來作假山,供人欣賞,給人以美的享受。駱駝長相很醜陋,但在沙漠中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人們喜歡它……
施昌東對待病魔,抱樂觀鬥爭的態度。他借閱有關癌症的書籍。邊看邊對照的病症,以驚人的毅力承受一個又一個艱苦的化學療程,同時又配合中醫治療。他一邊治病一邊整理舊稿,寫成多部菱,除了《美的探索》、《先秦諸子美學思想評述》、《漢代美學思想評述》《在美學研究的道路上》等四部專著之外,還與潘富恩合寫《中國哲學思想評述》、《中國哲學論稿》、《中國古代認識論史略》,及最後的自傳體小說《一個探索美學的人》。
1983年8月23日凌晨,塢的癌症奪取了他的生命,終年52歲。逝世後,骨崗的《施昌東的故鄉》、倪振良的《在死神魔爪里奪來的桂冠》,葉文玲的《美的探索者》等報告文學,給施高度評價。著名文學評論家賈植芳還在《文匯報》上為之寫悼念文章。
(1889--1972),字邦垣,出生於西坑鰲里的一個農業世家。幼年就讀於南屏國小(鰲里國小前身),畢業後進入省立第十一中學(舊處州中學)。四年修業期滿,認為中國幅員遼闊,山地利用低劣,毅然以攻研林改變祖國山林面貌,培育林業優秀人材為已任,束裝北止,考入國立北京農業專門學校。嗣後,該校擴大為國立北京農業大學。因其勤奮好學,成績優良,畢業時獲學士學們,遂留校任教。任教期間,工作認真負責,深得師生尊重。
周楨有感清閉關自守,科技落後,又鑒德國之林業科技為世所推崇,請示學校當局資助出國深造。於1925年7月赴德,進薩克遜邦林學院學習,為繼我國林學泰斗希博士之後赴德攻研林學科技的第二人,為出國攻研森林經理學的第一人。歷時四載,學成返國,仍應母校之邀,任教森林經理學。
三下年代初期,各省相繼設國立大學。周楨應聘來浙江大學農學院任教森林經理學、測樹學等學科。因教學認真,談吐優雅,學說新穎而獲得該院森林系主任梁希博士的讚譽。
1931年,被聘兼任西湖林場場長。除負責營造西湖環山森林外,又兼理杭州、嘉興、湖州各縣林業施政及森林資源保育、利用、科技發展等業務,並編印西湖環山植物名錄。
“七.七”蘆溝橋事變爆發後,北方各省的國立大學紛紛遷往西北。國立的西北聯大農學院落腳陝西沔縣西部之武侯祠中,周楨就在此講授測樹學、林價算法及較利學、森林工學。生活雖然艱苦,但他依然保持教不厭、誨不倦之精神。
1942年,又被福建省研究院院長汪德耀博士聘為該院農林研究所所長。1945年,又赴任福建省農學院院長。就任後,一面主持院務,一面籌謀農學院從永安遷至福州。此外還任教一、三四年級的多門功課。百忙之中,仍然率領學生至山林中實地實習,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
1948年夏,應台灣林業單位邀請,隻身赴台考察。1949年,應台紙業二公司總經理謝惠之,赴台任林田山管理處處長。應聘後,沐風櫛雨,踏遍全部山林,草擬經營計畫,加強又兼職設計研究委員及高等考試、普通考試、特別考試委員。任台大農學院院長期間,首創台大農學院與美國有關學校之合作。同時,極力辦好農學院附設高畜醫院及獸醫系,還對台大實驗林經營計畫的編定及研究發展做了許多工作。
周楨精通業務,但不自滿,在台曾兩度出國考察,一是1960年秋,去西德漢堡森林研究所研究,期間曾考察慕尼黑、佛堡、瑞士等地林業教育及森林施政情形;二是1973年退仃後,以古稀之年赴美考察林業科技進步實況。周楨自美歸國後,應文化大學之聘直至病逝於台北,享年84歲。
周楨從事林業教育與林業技術研究數十年,菱甚豐。著成我國第一部《森林經理學》,其他重要菱還有《測樹學》、《林價算法及森林較利學》《實用森林計算表》等。年逾八旬,還寫成《世界林業》巨著,合計200餘萬字。七十壽誕之際,國內外受業弟子聚集各方面力量,籌務巨款,根據周楨造就林業優秀人才的宏願,創高"周楨先生獎學金"。
周必大(1126~1204)
中國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子充,一字洪道,自號平園老叟。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系南宋名相,出生名門望族,原籍河南鄭州管城。其孫,為避走元亂徙居文成,遷梓棺於嶨川(瑞邑轄區,今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境內龍川鄉中堡)立宗祠於文成縣嶼根村,此後周氏一脈便在文成繁衍生息。
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士。二十七年舉博學宏詞科。官至左丞相,封益國公。與陸游、范成大、楊萬里等都有很深的交誼。卒諡文忠。
周必大有詩600多首。他的詩有的善於狀物,如《池陽四詠·翠微亭》"地占齊山最上頭,州城宛在水中洲;蜿蜒正作雙虹墮,吸住江河萬里流",比喻淺近新穎。又如《游廬山佛手岩雪霽望南山》"十日頑陰不見山,山中一夜雪封庵。伊予的有尋山分,日照北窗雲在南",氣骨稍弱,卻清新淡雅。他初學黃庭堅,後由白居易溯源杜甫。在有些詩里他喜歡用典,未能擺脫江西詩派的影響。他執掌內外製時間很長,不少代表朝廷的重要文章,都由他撰寫。如《岳飛敘復元官制》,詞婉義正,是宋代駢文佳作。他的序文如《〈皇朝文鑒〉序》,寫得典重雅正。題跋如《題陸務觀送其子赴官詩》,遊記如《南歸錄》所寫游石湖,則頗富情致。總的說來,這類散文內容豐富,文采則時有不足。周必大知識淵博,熟悉當朝人物、掌故。在他的散文及《二老堂詩話》中,保存了不少研究宋代文學的資料。他的神道碑、墓志銘一類文字,主次分明,頗有史法,往往為元代修《宋史》者所取材。
周必大著有《益國周文忠公全集》200卷,其中包括《省齋文稿》、《平園續稿》、《省齋別稿》、《二老堂詩話》等24種,有清鹹豐刊本。
(1910--1992),出生於文成縣龍川鄉,幼年隨父在北平、南京生活。國小畢業後,就讀於溫州藝文中學,後轉溫州中學,開始接觸進步書刊。後又來到被稱為“十里洋場”的上海,就讀於中國公學大學。1934年畢業後,歷任南京《朝報》主筆,重慶《新民報》特派員,參加中外記者訪問團訪問延安,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接見。後著《延安一月》,成為中國記者第一部反映延安歲月的力作。1946年創辦上海《新民報》(晚刊),並任主筆、總編輯、社長。1948年12月,因受國民黨特務機關迫害,離開上海,經香港赴北平。1949年5月上海解放,即返上海《新民報》工作。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解放後,歷任1--5屆人大代表,6、7屆全國政協委員、常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1953年加入民主同盟,先後任民盟上海市委委員、常委、副主任委員;民盟中央委員、常委、中央參議會常委。在新聞界歷任 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顧問,全國晚報工作者協會會長。1984年兼任《聯合時報》社長。還擔任過上海市文聯副主席,《辭書》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等職。
趙超構是共產黨的摯友,解放前後曾受到毛澤東主席7次接見,共商新聞工作的策略與方針,與周谷城、谷超豪並為毛主席在上海的三位知識分子朋友。
文成縣烈士趙剛是全省唯一由國務院直接批准追認的烈士,也是在趙超構的翔下批准的。趙剛被反動派逮捕時,愛人林蓮花才29歲,又懷身孕趙犧牲後,為了投身革命,蓮花把僅有的11畝耕地出租,土改時,卻為此把這個革命家庭定為地方。蓮花滿懷委屈,於1955年赴上海向趙超構訴說事實,在他的支持下,向黨中央和全國人大反映,才在全國人大常委會辦肥廳的過問下,由國務院批准追認趙剛為烈士,並將勞花的家庭萬分改為小土地出租。反右高潮到來之前,趙超構自知寫的文章難免有片面性,開始有些惴惴不安。1958年,毛主席示意他以全國人大代表身份回家鄉看看變化。闊別家鄉30年,一旦重遊,好不高興,那次他足足在溫州、瑞安、文成跑了月余,回上海後寫了《我自故鄉來》,連載在《新民晚報》上。
1987年,《文成縣誌》編纂委員會受縣政府之託,派員赴上海請他擔任特邀顧問,他欣然應充並爽朗地說:“文成是1946年建縣,已40多年了,至今沒有一冊現成的志書可以參考,人說修志難,修文成的志自然更難了。我樂意接受縣政府的邀請。”
趙老還問起家鄉的情況,當被告知家鄉也和全國各地一樣,生活逐步提高時,他很感欣慰。此後,他這位顧問,真的有顧有問,常寄來關於文成縣誌方面的材料。每次來信,也總提及修志的功能、作用,並諄諄指點:“修一部志書不容易,是千年大計,要樹立質量第一的思想。”關切之情,躍 然紙上。
趙老一生創作,以雜文影響最大。文章觀點鮮明、文筆犀利。近年出版了《世象雜談》、《未晚報》、《林放雜文選》。
劉基,字伯溫,文成縣南田鎮武陽村人。生於元至大四年(1311年),卒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劉基23歲中進士,26歲任高安縣丞,38歲任江浙行省儒學副劉基提舉、行省考試官,43歲任行省都事,47歲任行省樞密院經歷,48歲任行事郎中,期間數遭投劾。劉基50歲時復出輔助朱元璋,成就帝業。明洪武三年被授予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死後追贈太師,諡號“文成”。明武宗譽基為“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
劉基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雄才絕代,後半生常隨朱元璋左右,敷陳王道,襄助興明。“每於閒暇,數以孔子之言”開導朱元璋,輔其習儒明理,《明史.劉基傳》載:“帝每恭己以聽,掌呼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明王朝建立前後,劉基擇建新宮,制定律歷。議復科舉,倡立軍衛,糾劾百司,整肅紀綱,不避權御。讜直不阿,敢於犯言直諫。為明朝奠定堅實基礎。
劉基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他運籌帷幄,韜略淵謀。一度因惡時世,隱居深山,縱情山水。後經朱元璋盛情之邀,毅然出山,陳時務十八策,佐明帝西討陳友諒,東征張仕誠,北伐中原,取得龍江之役、鄱陽湖大戰等重大戰役的勝利,翦滅群雄,開闢了強盛的大明王朝。《時務十八策》雖未見史籍記載,至今無人能窺堂奧,但後人均將之與諸葛亮初出茅廬時的《隆中對》相互媲美。現存署名劉基的軍事著作眾多,其中首推《百戰奇略》。
劉基是一位詩文俱佳的文學家。他一生著述宏富,明初由其子孫輯成《郁離子》5卷、《覆瓿集》並拾遺20卷、《寫情集》4卷、《梨眉公集》5卷、《春秋明經》4集。後人編為《誠意伯劉文成公集》20卷傳世。其詩文備受推崇,《明史·劉基傳》稱其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並為一代之宗”。清人沈德潛《明詩別載》評:“文成獨標高格,時欲追韓、杜,故超然獨勝,允為一代之冠”。《四庫全書總目》稱:“足與高啟相抗。”
劉基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智慧過人,博學多才,通曉天文地理,精悉諸子百家。在儒、佛、道方面,他崇儒、抑佛、揚道。在哲學方面,推崇“盜天”、“措用”的認識論。在政治思想方面,他主張民主論,“推余補不足”、“以德養民”是其核心。在教育思想方面,劉基繼承了賈誼的“教為政本”論,但旨歸不在於“君東”而在於“治道”。
劉勁持(1904--1988),南田人,中學畢業後就讀於廈門大學。未滿一年,因父謝世輟學回鄉。1927年考取國民革命軍二十六軍軍官團,步入軍界。後又先後考取黃埔軍校(六期)、保定陸軍大學(十一期)。畢業後,歷任少、中尉通報員,上尉分區隊長,中、上校參謀,軍令部少將高參、處長,軍政部少將司長,整編二十六、五十七師少將師長、九十八軍中將軍長等職。抗日戰爭時期,參加浙滬占役、南京守城戰、武漢會戰,盡職盡責。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1949年11月3日,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妄想挽救西北敗局,便部署陝南軍隊撤退,並拉攏黃埔同學,組織精忠報國會。但胡宗南對劉勁持頗有顧忌,除令九十作軍(劉任軍長)歸西安綏署副主任兼七兵團司令裴昌會指揮外,又數次來電要其眷屬飛台作人質,而劉勁持一直不理睬。
11月25日,西安綏署已撤到漢中。次日晚,全軍向悟響城口方向前進。12月15日至17日到達閬中南津關。第三天,九十八軍迅速經樟潼至玉川陝公路以西地區集結待命。
從恆口至此時間,幾乎每日收到解放軍動向和有關政策宣傳的來電。劉勁持對此很關心。當聽到解放軍已進入成都,受到民眾熱烈歡迎的訊息,他立即取閱軍用地圖,研究行動方向。為了迴避戰爭,以待機起義或和平解放,決定23日離南津關,取小道到元山場山區。
26日下午,部隊到達元山場宿營。當日下午5時多,已起義的裴昌會司令給劉軍長和副軍長嚴呈傳來十萬火急的電文,大意是:成渝已先後解放,兵團及一些部隊已在德陽一帶起義。遵照賀老總旨意,為使國家和人民少受損失,囑我奉勸兩兄於27日前率部起義,即可保證生命安全。逾期不作起義看待,請速復電。劉勁持接電後,護了三個方案:一、打到底,既損害國家及人民利益,又背離全軍官兵意願,後果是全軍被殲滅;二、放下武器聽候整編,讓官兵回鄉做個良民;三、起義,棄暗投明,走向光明。
他立即召開師團長會議,先宣讀裴司令來電,後宣布三個方案,要大家考慮後進行簽名。結果,少數人在第一、二個方案箋上籤名,絕大多數人在第三個方案箋上籤名。會議結束,由351團團長樓際霖護就致裴司令電稿,劉勁持簽發。大意是:決定即日起義,並請轉呈賀老總。接著,一面指派親妹夫、參謀處處傅維周,率傳令兵一名,與解放軍聯繫;一方面集中軍部與直屬部隊全體官兵。劉勁持丫在一小高地上宣布:九十八軍全軍今天起義了。起義部隊是解放軍的一部分,必須嚴格遵守解放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宣布之後,即下令全軍向升鍾寺出發。
26日由解放軍十八兵團政治處聯絡部長劉玉衡帶領劉勁持等人晉見賀龍司令員。賀鼓勵他:“你們都是壯年時間,只要認真學習,堅定不移地跟共產黨走,一定會有光明前途。革命不分先後,起義軍人就是革命軍人。”他參加研究班學習。此後歷任南京軍事學院教職員、山西省人民委員會參事室參事、浙江省人民政府參事主任、浙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省政協委員等職務。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衷心擁護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和“一國兩制”方針。雖患嚴重白內障,仍經常持放大鏡,執筆給台的老同事、老同學和親友們寫信,鼓勵他們為祖國的建設與和平統一事業作貢獻。
劉勁持自奉儉樸,生前無積蓄,臥中僅有一張木板床,一張桌面裂縫有一公分寬的雙抽屜辦公桌,兩把木椅,一張竹躺椅,一隻舊五斗櫃和兩隻舊皮箱。為維修家鄉擠誠意伯廟,捐獻僅存的一顆金牙;為支援家鄉籌建伯溫圖書館,將台彎親戚贈送的300元人民幣,全數捐出。劉勁持軍長,是一位愛國愛鄉的起義將領。
“毛彎府,西前院,新涼堂,出草王”
吳成七起義,歷時四年多,馳騁浙南閩北廣大區域,沉重打擊了元政權黑暗腐敗的統治,為公元1368年朱元璋一統天下,建立大明王朝起了積極作用。鑒於當時天下大亂,群雄紛爭,加之起義不久即失敗,未曾引為矚目,正史少作記載。但吳成七人作為一員農民起義軍首領,偉績千秋。
吳成七(?—1357),黃坦人,幼居吳莊(屬今文成金爐鄉),後入贅新涼堂毛家(屬今文成黃坦黃羊茶堂),從事家耕,兼販私鹽。曾拜師水雲寺和尚學藝,十八般兵器,件件精嫻。他為人剛勇仗義,好打不平,廣交四方豪傑,在民間很在威望。元至正十三年(1353)春,他在瑞邑五十四都埠頭(今文成孔龍)售販私鹽,因當地鹽霸橫行,一怒之下,拳斃鹽霸,被誣為“謀反”。吳成七逃回黃坦,即請民間武師宋茂四、落第窮儒支雲龍、善研兵法的周一公等計議,相約各方窮苦第兄,揭竿反元。先在黃羊毛彎圍柵驛營議事,並於附近西前墩建起義軍頭領家室住院。緊接分別在北向闢建高羊、馬羊兩座扼控通人黃坦之咽喉大寨,在西南向構築天高、水牯、水盆、龍鬚等屏障寨,於東向建立牡羊、牛頭等前哨寨。受壓百姓紛紛回響,起義隊伍很快發展成萬數。
元至正十四年(1354),吳成七被眾推為首領,遂自號“吳王”。隨著起義軍人數的發展,有嫌毛彎地窄,遷營黃坦龔宅,再辟金山指揮烽火寨(即今吳成七寨),建吳王府於龔宅石鼓樓。同年秋,起義軍已具備相當軍力,於是主動出擊青田縣城。元行省震恐,忙命總管官王某帶兵剿伐,但到達南田後,懼怕得不敢再前進。南田張坳豪富徐伯龍,詣軍門請以身先官兵,王某授給松陽縣尉牒,由徐伯龍自帶“義勇”(元代地主武裝組織),在張坳外路拒擋起義軍前進,發生激戰,“義勇”潰敗,徐伯龍被殺。吳成七乘勝進兵,青田地主頭目季珍帶“義勇”抗拒於船寮,激戰整日,起義軍大獲全勝,攻下縣衙。翌年,吳成七拜周一公為軍師、宋茂四為大將、支雲龍為王府謀臣,開科取士,選拔文官武將,分派頭領駐兵各寨。並點封朱君達、李夾等數十名戰將,經黃坦為中心四向出擊,把勢力範圍擴大到處(州)、溫(州)、婺(金華)及閩北建甌一帶,形成首尾連絡百餘寨,致使官兵不敢深入。元統治惶恐中,數次派官招安,均遭吳成七拒絕。
元至正十六年(1356)春,元行省派處州路總管府治中葉琛率師征討黃坦。葉琛以總制官武將胡深與“義勇”萬戶葉良器領精銳為前隊,自率大軍殿後,於3月間突破楊山和黃坑等二十餘寨,起義軍李夾等十名戰將陣亡。緊接圍困長坂大寨,起義軍百戰四個多月後失陷而退守高羊寨。8月初,吳成七調三狡(今泰順境)起義軍七千多來援,欲與官兵殊死決戰,不料門戶馬羊大寨防範失密,被官將夏廷輝偷襲而失,起義軍戰死五百餘,被俘三百多,軍師周一公殉難。從此官兵據其要衝,葉琛親率大軍過際坳堂沿三岱嶺(在今黃坦邢宅),直搗周岙,即又分兵十路控制要塞,把高羊寨與吳王府圍困得水泄水通。9月間,吳成七與宋茂四等突出重圍,重新調整兵力,一方面與官兵周鏇,另一方面火速擇當時瑞安與青田兩縣交界點洞尖山天附險(今稽羊雙尖山豺狗洞至吳成七寨),另立新的總寨,並分翼連環七營,竭力死戰,官兵久攻不下。臨冬,葉琛按劉基所授惑兵計,暗遣一支官兵,在遙對洞尖山寨的黃呈羊山嶺,趁黑夜每人肩挑懸掛有二十多盞燈籠的長竹午,從山嶺頭挑到龔宅,吹熄後再返回黃呈羊嶺頭,點燃燈籠向龔宅行進,如此往返,每夜以一二百名官兵輪流進行,造成官府增兵如蜂至的假象,加上草日減,水源被切斷,軍心動搖。葉琛抓住戰機,命部將陳仲琛統精兵三千,從大學金山其背,命大軍大黃坦正面發起總攻,吳成七與起義軍猛將宋茂四等犧牲於豺狗洞。
時隔六百多年的今天,當年的戰寨遣址,依然隨處可見。登上吳成七寨,還可找到一截塌壞的石牆腳,看到關卡口的大堆擂石,寨基草皮下已碳化的火燒米或火燒谷比比皆是,滿地零散著古瓷陶及古瓦等殘片。稽羊雙尖豺狗洞,尚留一方韓宋“龍鳳”二年(1356)摩崖題記。
風土人情
畲族的民間文學非常豐富,包括山歌、民族起源和諸天神傳說、民間故事、諺語、兒歌等。既表現了鮮明的民族特點,又因與漢族長期雜居的關係,在他們獨特的藝術風格中,也含有同漢族文化交流的因素。它集中而生動地反映了畲族的歷史、政治、經濟、生產、生活和鄉土風情等情況,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之一。
在畲族文學中,山歌是它的主要部分。山歌大都在民眾中以畲語唱形式代代相傳,並不斷得到豐富與發展,所以他們的文學基本上是民間口頭文學。雖然也有一些漢文的手抄本,但那是借漢字記間,只供唱用。因此,在歌本上創造了許多土俗字。
山歌的內容生動活潑,豐富多彩,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寓意深刻,比興感人,韻調和諧,對仗工整,唱起來琅琅上口易學易記,形象生動逼真。
傳統的文學作品,有些已散失無傳,至今流傳下來的,約有一千多篇,四、五萬行。有追述本民族來源、遷徙和歷史大事的長篇敘事詩歌,有富有藝術魅力的歌頌勞動和愛情的雜歌,有取材於漢族民間神話故事、章回小說、評話唱本等編成的小說歌。尤其是有關歷史傳說的山歌,更是家喻戶曉,人人會唱。浙江畲歌按歌詞內容分,除上述幾種外還有風俗歌、功德歌等。
(一)長篇敘事詩歌,歌詞篇幅較長,有“高皇歌“、“麟豹王歌“、“來朝歌“、“元朝十八帝“、“盤古歌“、“長毛歌“等,其中以“高皇歌“流傳最廣。
(二)雜歌,形式自由,可長可短,數量極多,內容豐富,富有藝術魅力,多是畲族人民即興創作的。
(三)小說歌,又稱“全連本“或“戲出“,畲民叫作“大段“,約有一百多種。多取材於漢族民間的神話故事、傳說、章回小說、評話唱本等編成。
(四)風俗歌,主要有“嫁女歌“和“哭喪歌“。在畲族婚姻嫁娶中,無論是嫁女或入贅,都要長夜盤歌。男方請來好歌手“赤郎“和“行郎“(抬花轎的),與女方歌手通宵達旦的對歌,通過對唱“敬酒歌“、“對盞歌“、“度親歌“、“撬蛙歌“、“嫁女歌“彼此考察對方的唱歌能力。
(五)功德歌,又稱祭祖歌,做功德分“做陰“、“做陽“兩種,死人喪事追薦亡魂的叫“做陰“,平時祈福禳災的叫“做陽“。
社會經濟
文成的工農業發展迅速。2002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為15.28億元,至2004年已達19.5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也由2002年的2277元增至2004年的2674元。全縣已擁有機械製造、電力、紡織、化工儀表、釀造、電機、印刷、製藥、建築材料、竹木加工、食品、陶瓷等行業。2002年,文成縣提出了打造“生態旅遊縣”的發展目標,因勢利導地利用生態環境優勢包裝投資項目,推出了涵蓋基礎設施建設、資源加工、生態旅遊、生態工業等領域的49個項目,形成了貨源豐富的“項目超市”。兩年來,文成以良好的環境、優良的服務、優惠的政策吸收著外來的企業,先後引進外資項目36個,實現招商引資人民幣33.322億元,美元350萬,其中已建成投產或對外營業的項目10個。地處飛雲江畔的文成縣巨嶼工業園區形成規模,正吸收著更多的企業入駐。
交通
全縣以大嶨鎮為中心樞紐,有發往各縣市的班車 縣城擁有2座客車站 為城南老車站 班車以發往文成縣縣域以內以南田西坑為主城西新客車站(文成縣長途汽車站)班車以發往縣級 市級 省級為主 有發往 上海 杭州 溫州 瑞安 福州 等大中城市的班車 其中前往溫州汽車大巴車為1小時1班 一天8班
浙江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 | 市轄區、縣級市、縣 、自治縣 |
杭州市 | 拱墅區 | 西湖區 | 上城區 | 下城區 | 江乾區 | 濱江區 | 餘杭區 | 蕭山區 | 建德市 | 富陽市 | 臨安市 | 桐廬縣 | 淳安縣 |
寧波市 | 海曙區 |江東區 | 江北區 | 鎮海區 | 北侖區 | 鄞州區 |餘姚市 | 慈谿市 | 奉化市 | 寧海縣 | 象山縣 |
溫州市 | 鹿城區| 龍灣區 |甌海區 | 瑞安市 | 樂清市 | 永嘉縣 | 洞頭縣 | 平陽縣 | 蒼南縣 | 文成縣 | 泰順縣 |
嘉興市 | 南湖區 | 秀洲區 |海寧市 | 平湖市 | 桐鄉市 | 嘉善縣 | 海鹽縣 |
湖州市 | 吳興區 | 南潯區 | 長興縣 | 德清縣 | 安吉縣 |
紹興市 | 越城區| 諸暨市 | 上虞市 |嵊州市 | 紹興縣 | 新昌縣 |
金華市 | 婺城區 | 金東區 | 蘭谿市 | 義烏市 | 東陽市 |永康市 | 武義縣| 浦江縣 | 磐安縣 |
衢州市 | 柯城區 | 衢江區 | 江山市 | 龍游縣 | 常山縣 | 開化縣 |
舟山市 | 定海區 |普陀區 | 岱山縣 | 嵊泗縣 |
台州市 | 椒江區 | 黃巖區 | 路橋區 | 臨海市 | 溫嶺市 | 玉環縣 | 天台縣 | 仙居縣 |三門縣 |
麗水市 | 蓮都區 |龍泉市 | 縉雲縣 |青田縣 | 雲和縣 |遂昌縣 | 松陽縣 | 慶元縣 | 景寧畲族自治縣 |
(註:杭州市、寧波市為副省級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