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和縣

雲和縣

雲和縣,地處浙江省西南部,位於東經119°21′―119°44′,北緯27°53′―28°9′之間(她與北京同經度、與珠穆朗瑪峰同緯度),東鄰蓮都區,西倚龍泉市,南連景寧畲族自治縣,北接松陽縣。南北長47公里,東西寬38公里,總面積978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積121萬畝,耕地7.3萬畝,水域5萬餘畝,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全縣轄4街道、3鎮3鄉(其中兩個畲族鄉),168個行政村,現有人口11.2萬,其中畲族人口9千餘人,占全縣總人口的8.6%。主要景點:雲和湖、梅源梯田、坪垟崗畲族文化村、慧雲寺、開心島景區等。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簡介

明朝正統七年(1442),葉宗留、王能、鄭祥四、蒼大頭、陳恭善等聚眾千餘人,進入浙南山區雲和、

雲和縣雲和縣
龍泉等地開採銀礦。並於正統十年起義,起義軍攻占官府,大敗朝廷官軍,震驚朝野,朝廷則大舉派兵鎮壓,兵部尚書孫元貞坐鎮浙南。明景泰三年(1452年)孫元貞以去縣僻遠難治,奏析麗水之浮雲、元和二鄉置縣,兼取二鄉名尾字,稱雲和縣。

雲和縣始建於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由原麗水縣浮雲鄉和元和鄉兩鄉合建而成。明嘉靖元年(1522年),開始在東仁坊和西成坊附近設定東西2個關門,東門稱“賓煬”(亦名仰京),西門稱“阜民”(亦名通福)並建樓各3間。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在兩個關門的舊址上建築了城門,並左右環以牆墉。乾隆四十年(1775年)、嘉慶十三年(1808年)兩度重修再建,增設了南北迎薰和拱辰兩個城門,改稱東門,“賓煬”為青陽門,西門“阜民”為阜安門,各城門上均設定了樓閣,城門間用磚塊,卵石構築了矮牆。至此,雲和古城框架基本形成。此後雖經道光、鹹豐、光緒年間的幾次修葺,古城的面貌、規模仍無多大改觀,而後城門和大部分城牆也未完好保存下來。到解放前夕,雲和城區面積僅為0.56平方公里,只有一條長不足1000米,寬10米用石砌成的浮雲街道(今解放街)。大部分居民沿街道兩側聚居,房屋低矮破舊,商店稀疏,公共設施簡陋。

雲和縣  雲和縣
民國十四年(1925年)國民黨雲和縣臨時黨部成立。十六年(1927年)5月解散。同月20日,國民黨雲和縣獨立區黨部成立。十七年(1928年),改稱雲和縣黨務指導委員會。十九年(1930年),復稱雲和縣獨立區黨部。民國三十年(1941年)6月至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0月抗日戰爭期間曾為浙江省臨時省會所在地。
新中國成立後改稱城關鎮(雲和鎮)均為縣治所在地。1958年,雲和併入麗水縣。1962年,劃出原雲和、景寧兩縣復建雲和縣。1984年,雲和縣又分為雲和、景寧兩縣。2001年11月16日,同意雲和縣撤銷沙溪鄉擴大雲和鎮行政區域:撤銷沙溪鄉建制,併入雲和鎮。雲和鎮轄36村、10居,駐中山路376號(原址)。
2011年9月行政區劃作如下調整:
撤銷黃源鄉、雲豐鄉、大灣鄉、沙鋪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併入崇頭鎮。調整後,崇頭鎮轄3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不變(崇頭村)。
雲和縣  雲和縣
撤銷朱村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併入石塘鎮。調整後,石塘鎮轄3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不變(西灘頭村)。
撤銷大源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併入緊水灘鎮。調整後,緊水灘鎮轄2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不變(金水坑村)。
撤銷雲和鎮、雲壇鄉建制,其行政區域改由縣政府直轄。在原雲和鎮、雲壇鄉區域設立4個街道辦事處:
(一)浮雲街道辦事處:浮雲溪以北,新建路以東,轄原雲和鎮中山、浮雲(含蔬菜股份經濟合作社)、青陽門3個社區和紅光、象山、大徐、雲章、莊前、局村、溪口、天堂坑等8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地為人民路16號(現暫駐解放街66號)。
(二)元和街道辦事處:浮雲溪以南,新建路以東,轄原雲和鎮元和1個社區和古竹、小徐、山腳、白洋墩、睦田、霞曉橋等6個行政村及原雲壇鄉沈岸、雲壇、陳村、李山前、梅灣、靛青山、包山、沈村、竹坑、平里、蘇坑、沈莊等12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地為仙宮大道401號(現暫駐中山東路17號)。
(三)白龍山街道辦事處:浮雲溪以南,新建路以西,轄原雲和鎮箬溪1個社區和大坪、瓦窯、黃水碓、程宅、河上、長田、隔溪寮、沙溪、新建、高胥、三門、村頭等12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地為城西路245號(現暫駐中山西路183號)。
(四)鳳凰山街道辦事處:浮雲溪以北,新建路以西,轄原雲和鎮新華、解放2個社區和巧雲、勤儉、新嶺、河坑、楊家山、梅壟、西弄、貴溪、柘園、後山等10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地為中山路376號。

古代遺蹟

周恩來視察紀念碑。坐落在雲和小順村石塘電站水庫的正屏山上。1939年4月2日下午,周恩來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身份,來到小順“浙鐵”總廠視察,並向全廠職工作了近兩個小時的抗日救國演講,使千餘工人深受鼓舞。中共雲和縣委、縣人民政府於1989年8月在此建碑。碑正面刻有“周恩來視察紀念碑”七個大字,背面刻有視察時的記錄。
中日主戰場“雞公騎坳”。位於緊水灘庫區大源鄉境內。方山嶺村與三望排村之間,有一條長約15里綿延起伏的松陽、雲和分水嶺,在山望排村東方二里處,有一個較為低矮的山坳,叫著“雞公騎坳”。當時日寇主力部隊即試圖從較為低矮的“雞公騎坳”向雲和進發。1942年8月3日,日軍70師團226、227兩個聯隊和115師178聯隊在松陽會合後,大舉進攻當時省會雲和,國軍21師、浙保三團在此與日寇激戰三天三夜,殲滅日軍無數,後人稱之為方山嶺戰役
沙溪古井。在沙溪村西。井深12米,直徑1.2米,早年被填沒,重挖。今留青石井圈,高0.7米,直徑1.3米,有牡丹葉花圖案,陰刻楷書“政和七年(1117)款。
農民起義軍遺址。在小順鄉續莫圩東側。地勢險要,山上有大石洞可藏兵,另有演兵場和關口,是明景泰元年(1450)王景參農民起義軍根據地,今殘存寨址和土銑彈痕。
白馬山古銀礦址。在沙鋪鄉田坑村南白馬山上。有摩崖陰刻楷書,字徑28厘米見方,三行豎寫,中間為“張祖師位”,左右兩行為“棲耕童子”“採礦郎君”。白馬銀礦為明代楊廣三所開採,有8處洞址,洞中有洞,洞內有井,洞寬窄不等,可左右轉,從規模看,開採時間較長。
橫山周村青瓷窯址。在赤石鄉橫山周村東40米的半山坡上。燒造年代為元至明約400餘年。窯址保存尚好,坐東朝西,窯床長約60餘米,堆積範圍約400平方米。產品以圓唇斜腹,圈足碗為主,胎質灰白,灰黃釉,內壁為刻劃花及蓖紋,內底印有牡丹花,具有元代晚期和明代風格。窯具有薄圈、匣缽、高腳墊等。
黃源古礦址。在黃源鄉黃家舍南上灣山上。有東北朝向、西南朝向古礦洞16處,能編號的有1——9號洞,最高洞口高2.5米,寬1.6米。有的洞中有侗,有的左右有分洞。為明代銀礦址。
太平軍活動舊址。在崇頭鎮棧雲橋旁。清成豐八年(1858)五月,太平軍於此大敗清軍,打死官兵19人。石塘鎮西灘頭存西南部現存抗太平軍炮台一座。
吳姓大屋長廊。在朱村鄉金山下村,清代建築。總面積2560平方米,面寬80米,進深32米,共有10個天井,3個石大門,564根柱,3並連,每幢3進2天井,東西廂房。1進5架梁結構,翼角起翹,硬山頂,陰陽瓦合鋪,2進7架結構,3進結構與2進同。
魏蘭故居。在雲和鎮新民路51——52號。光復會領導人之一、辛亥革命志士魏蘭故居,52號門額上有“大夫第”3字,1進為天井兩廡,八進為花園,3進通解放街,有店面三間;51號為魏蘭書房,門額上有“植桂書屋”4字。面積共1200平方米。
王一卿墓。明萬曆十二年(1584),王一卿謝政鏇里,解甲歸田。故後,建墓於龍泉溪畔石浦村青尤頭飛鳳山上,原在一級平台上建有三開間石牌坊(已被破壞),約180平方米;今保存二級平台石馬、石羊和墓碑,約80平方米;三級平台為供祭奠用的石桌、石凳,約36平方米:第四級為鵝卵石砌墓,保留尚好。
經堂下:位於大源鄉境內,乾隆初年(1736),王增山在三望排定居,重設“益經堂”,供奉觀世音菩薩。現存的為三進三開間,坐北朝南,約205平方米,四周夯土牆,牛腿、梁枋等木構件雕刻人物、花卉等圖案,門額上楷書陰刻“觀音堂”三字,門柱陰刻對聯二對,正面為“入門孰是慈悲主,照盡四方保太平。”內側為“慈悲永遠隆千古,保佑萬民得安康。”堂內現存清乾隆初年《善慶田畝碑》一通,鹹豐元年鑄靈板一塊。

摩崖碑刻

噴雪。在城東3公里處睦田村獅山。五代後周顯德五年(958),獅山普仁寺僧鑿岩為井,井長1米,寬1.4米,深0.3米,清泉從石縫中流出為乳白色,故名“獅乳泉”。井額上摩崖陰刻宋蘇拭題“噴雪”二字。
百無禁忌碑。在黃源鄉黃家舍村,明代採礦煉銀遺址出土。碑高90厘米,寬85厘米,楷書、豎刻陰文,其石刻首為:“普庵菩薩在此百無禁忌,欽差內官阮料在於黃家舍銀坑採辦“,落款為”銀官局”,並有天順二年(1458)款。此碑現豎立在黃家含村石橋頭。[5]
望翠峰石碑。在城東睦田村獅山,青石質,碑高0.8米,寬0.4米,厚0.11米,刻楷書“望翠峰”,背面刻“登雲梯”三字,直徑21——23厘米,小字“辛丑夏之吉”。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僧來和尚題。

雲和概況

雲和縣始建於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1]2013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48.13億元,增長9.7%;固定資產投資33.29億元,增長23%;工業總產值108.04億元,增長20.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21億元,增長15.7%;外貿進出口總額0.98億美元,增長23.2%;財政總收入6.27億元,增長20.1%,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36億元,增長17.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3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704元,分別增長10.9%和13.1%。
雲和地處浙西南,與首都北京同經度,與珠穆朗瑪峰同緯度,為麗水的地理中心,是甌江上游的一顆璀璨明珠。縣域總面積984平方公里,約為全國陸地面積的萬分之一,甌江穿境而過,將縣域分割為南、北兩大部分。
雲和自古被喻為“洞宮福地”,山水資源獨具特色,全縣森林覆蓋率80.8%,空氣品質優良率達到97.6%,生態環境質量排全國第10位,是省級生態縣和省級森林城市。境內有水域面積38.7平方公里,其中仙宮湖為浙江省第三大人工湖,水域曲折多變,帆影、村落,波光、漁舟相映成趣,別有風味。雲和梯田總面積約50平方公里,面積名列全國前三位,具有“千年歷史、千米落差、千層梯田”,一年四季景觀各異,被攝影界譽為“中國最美梯田”。2011年,雲和梯田景區和雲和湖仙宮景區先後成功創建成為國家AAAA級景區。
雲和是全省9個少數民族重點縣之一,全縣共有21個少數民族近1萬人,占全縣人口的8.91%,其中畲族人口9千多人,占全縣人口的8.67%;有新安江、緊水灘、石塘等庫區移民1.8萬餘人,占全縣人口的17%;有客家人1.5萬餘人,占全縣人口的14%,構成雲和一種多元、兼容、大氣的移民文化。特別是抗日戰爭爆發後的1942年5月至1945年9月,民國浙江省政府遷駐雲和,共遷入70餘家行政機構、39個軍警機構和34家工商企業,國立英士大學、之江大學等高校紛紛入遷,著名文化人士馮雪峰、潘天壽等雲集雲和,對整個縣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雲和已初步形成了一產以食用菌、茶葉、水乾果為主導,二產以木製玩具、軸承、閥門為主導,三產以生態旅遊、商貿物流為主導的產業體系。其中,木製玩具是雲和的傳統產業、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先後被冠以“中國木製玩具之鄉”和“中國木製玩具城”。全縣共有木製玩具生產企業754家,木製玩具產品達十大類、上千個系列、數萬個品種,產品暢銷世界74個國家和地區,占全國同類產品的近50%、浙江省的70%,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品種最多的木製玩具生產、出口基地。
雲和雪梨是有著500多年歷史的傳統名果,鬆脆香甜,汁多味美,入口消融,“雲和雪梨酒”曾獲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銅質獎章,經培育的新一代雲和雪梨被授予“中華名果”稱號;雲和黑木耳已成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山蘭牌黑木耳被評為浙江省著名商標;雲和湖有機魚已經國家有機食品發展中心認證,是繼新安江水庫之後全國第二家得到認證的單位;小順石因“色彩變幻豐富、透明度高,受刀溫潤”等優點,深受印界、雕刻界青睞,有“田黃華貴,封門清雅,小順嫵媚”之贊。
全縣轄4個街道、3個鎮、3個鄉,168個行政村,總人口11.2萬。2001年,雲和縣委、縣政府針對山多地少、村多人少、縣小而城相對較大的實際,提出並實施“小縣大城”發展戰略,把縣城作為縣域增長極來建立和發展,加快推進新型城市化進程,減少農民、富裕農民,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全縣實現35%的農民下山轉移、70%的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74%的人口集中在縣城居住、89%的學生集中在縣城就讀、90%的企業集中在縣城發展,並先後創建成為“國家衛生縣城”、“全國文明縣城”、“省級教育強縣”、“省級體育強縣”,連續七年被評為“浙江省平安縣”,民眾幸福指數不斷提升。如今,“小縣大城”發展戰略被稱之為“雲和現象”而被廣泛關注,入選浙江省十大發展模式,在全國許多山區和海島地區得到推廣。

基本介紹

郵編:323600代碼:331125區號:0578拼音:YúnHéXiàn,YunheXian
雲和縣位於浙江省西南部,北緯28°06′,東經119°33′。總面積984平方千米。全縣轄4個街道辦事處(浮雲街道、元和街道、鳳凰山街道、白龍山街道)、6個鄉鎮(石塘鎮、崇頭鎮、緊水灘鎮、赤石鄉、霧溪鄉、安溪鄉)、169個行政村,總人口11.2萬,列全省倒數第二。縣人民政府駐鳳凰山街道城北路6號。
始建於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據《浙江通志》:“景泰三年,析麗水之浮雲,元和二鄉置,縣名曰云和。”

縣情概況

拼音:YunheXian,代碼:331125,郵政編碼:323600,縣政府駐地:雲和鎮城北路6號。雲和縣始建於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歷史悠久、人傑地靈、人民勤勞、民風淳樸,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抗日戰爭時期曾是浙江省政府辦公所在地,是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的“革命老根據地縣”之一,1992年又被評為浙江省對外開放縣。
雲和對外交通,通訊便捷,屬杭州四小時交通圈內,電力資源充沛,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品位不斷提高,服務功能齊全,投資環境優越。2003年,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正式命名為“中國木製玩具城”,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浙江省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縣和麗水市級文明縣城。”“山水家園童話世界”是2004年雲和城市發展的重要定位。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雲和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境內以高丘及低、中山為主,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山脈有南部的洞宮山脈和北部的仙霞嶺山脈余支。山地、丘陵問陷落成山間盆地,龍泉溪及支流沿岸有寬窄不等的河谷盆地,其中以雲和盆地面積最大,約26平方公里,為雲和縣主要產糧區。
雲和山脈有南部的洞宮山脈和北部的仙霞嶺山脈余支,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184座,多分布在西南部,最高峰白鶴尖,海拔1593.1米。其中還有形似吼叫下撲的雄獅而得名的獅子岩和海拔220米望歸崖。獅子岩是由一小山脈及其下端臨湖斷層峭壁組成,因其形似吼叫下撲的雄獅而得名,山以獅名。從1500米外主山脊分支逶迤下伸至雲和湖中。臨湖峭壁寬40餘米,高20餘米,中有內凹岩穴,深2米,3米見方,穴沿有二塊1米多高的豎石,整個峭壁如同張嘴呲牙的獅面,崖後有一石徑通往山中,石徑後為海拔230米的凸山包,密生闊葉樹並有多株奇形怪狀的松木,如同獅鬃;山包後鞍部下凹後山脈向上延伸,猶如獅背、獅腰,整個造形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更難能可貴的是,由於雲和湖的蓄水,在獅子岩左面200米外的湖中形成一直徑20米的圓島,似一綠繡球在引誘看獅子。然而對岸100米外一形似小龍的小山崗橫插獅與球中間,如同小龍戲珠,故惹得獅子裂嘴呲牙、躍躍欲撲,欲得不能。遊人乘小舟游弋其中,細細品味,妙趣橫生。

水文狀況

雲和縣全境河流屬甌江上游水系的兩條幹支流:一為甌江幹流龍泉溪,一為甌江支流小溪的支流梧桐坑。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15.57萬千瓦,年發電量10.50億千瓦時。梧桐坑水能資源條件最優越。各流域開發利用率以浮雲溪幹流為最高。
龍泉溪自西南向東北蜿蜒出境,境內幹流長49公里,流域面積837.93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85.16%。主要支流有麻詳溪、浮雲溪、石塘坑、泉溪等37條。另有發源於境西南白鶴尖山麓的梧桐坑,流經景寧縣梧桐鄉注入匝江小溪,境內長24.10公里,流域面積146.07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4.84%。
全縣水量資源、水能資源、水域資源豐富,各項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和開發利用率都達到或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多年平均水量資源總量為10.16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9528立方米,已開發利用率為6.85%。其中屬縣可開發的水能資源開發量8.84萬千瓦,年發電量27887.50萬千瓦時,已開發利用6850千瓦,開發利用率為7.75%。1989年3月,建成初級農村電氣化縣。水域總面積4.03萬畝,人均0.36畝,其中可供水產養殖的水域面積3.12萬畝,已開發利用3.03萬畝,占可開發量的97.12%,還有豐富的礦泉水資源,有待開發利用。

氣候特點

雲和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7.6℃,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8.4℃,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6.3℃,極端最高氣溫40.9度,極端最低氣溫-8.3度,年平均降水量1465——1969毫米之間,無霜期240天,日照1774.4小時。小氣候發達,有明顯的山地立體性和多層次、多品種的立體農業。

自然資源

雲和縣擁有林地面積117.80萬畝,有林地80.70萬畝,人均7.40畝。森林植被屬中亞熱帶常綠落葉林帶,有喬木材種百餘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植物13種。1989年林木總蓄積量139.6萬立方米,人均12.80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2.04%,是浙江省杉木、油茶林基地縣之一。“雲和雪梨”名聞遐邇。野生動物種類繁多,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4種。
礦產資源以非金屬礦為主,主要有螢石、葉蠟石、高嶺土,另有少量鉛鋅、銀、鎢、錫、鐵、煤等。

行政區劃

雲和縣位於浙江省西南部,北緯28°06′,東經119°33′。總面積984平方千米。總人口11.04萬人(2005年底)。
縣人民政府駐雲和鎮城北路6號。郵編:323600。代碼:331125。區號:0578。
雲和縣轄4個鎮、10個鄉(包括1個民族鄉):雲和鎮、崇頭鎮、石塘鎮、緊水灘鎮;大源鄉、雲壇鄉、朱村鄉、黃源鄉、雲豐鄉、沙鋪鄉、大塆鄉、赤石鄉、霧溪畲族鄉、安溪畲族鄉。
2000年,雲和縣轄4個鎮、11個鄉。 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11591人,其中:雲和鎮79481人、石塘鎮4146人、緊水灘鎮1562人、崇頭鎮6333人、霧溪畲族鄉1173人、安溪畲族鄉1642人、雲壇鄉3063人、朱村鄉4122人、大源鄉970人、赤石鄉2239人、黃源鄉3323人、大灣鄉963人、沙鋪鄉1193人、雲豐鄉1381人。

人口民族

雲和縣轄4鎮10鄉(其中兩個畲族鄉),170個行政村,現有常住人口11.16萬,其中畲族人口0.89萬,占全縣總人口的7.94%;雲和縣是重點移民地區,境內有新安江、緊水灘、石塘、玉溪等庫區動遷移民2萬餘人,移民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20%。

政治人物

組織機構

據云和縣組織工作網表明,雲和縣主要有以下組織機構:
一、縣四套班子
二、縣委縣政府直屬部門
三、各鄉鎮(街道辦事處)人民政府
四、社會團體和民眾組織
五、其他縣直屬企事業單位

現任領導

縣委書記:張建明
縣委副書記、縣長:葉旭勇
雲和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馬國華
雲和縣政協主席、黨組書記:雷一坤

經濟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雲和的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以木製玩具、金屬加工、軸承、小水電、食用菌、水乾果等產業為龍頭,以個體、私營經濟為主體的區域特色經濟。
2011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38.93億元,是2006年的1.98倍,年均增長10.8%。財政總收入4.33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45億元,分別是2006年的1.84倍和1.78倍,年均增長13.0%和1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59億元,是2006年的1.96倍,年均增長14.4%。工業總產值73.75億元,是2006年的2.95倍,年均增長24.1%,逐步形成了木製玩具和金屬加工兩大產業並駕齊驅的工業發展格局。實現農業總產值5.73億元,是2006年的1.47倍,年均增長7.9%;累計建成糧食生產功能區4413畝,培育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7家、示範性農民專業合作社26家,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4.77億元,是2006年的2倍,年均增長11.7%。旅遊產業發展迅猛,高等級景區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雲和梯田景區、雲和湖仙宮景區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獅山景區順利開園。交通運輸、房地產、金融等產業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三次產業比重由2006年的12.4︰50.2︰37.4調整為2011年的9.4︰52.7︰37.9,結構更趨合理,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5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4.7億元,華宏技改、匯源加工基地、商貿物流城等重大產業項目先後落地,經濟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
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畫進展順利,木製玩具塊狀產業聯盟標準通過省級驗收,“雲和黑木耳”成功申報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位居全市前列。開放協作邁上新台階。招商引資成效顯著,5年實際利用縣外內資19.45億元、外資1590萬美元。對外貿易日趨活躍,2011年實現自營出口6407萬美元,是2006年的2.91倍,年均增長23.8%。“山海協作工程”紮實推進,融入長三角和接軌海西步伐加快。成功舉辦“第三屆中國木製玩具節”、“第四屆中國木製玩具文化節”和“中國玩具文化與幼兒教育高峰論壇”,連續舉辦五屆“雲和梯田開犁節”,我縣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大幅提升。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展。“百萬造地”保障工程深入實施,5年累計完成墾造耕地1.3萬畝、建設用地復墾3375畝。平台建設力度不斷加大,楊柳河一期、二期北區塊項目相繼建成,新開發工業用地1500畝、出讓1400畝,工業園區建成面積擴展到3.2平方公里。

風土人情

1、“雙頭家”。男女結成夫妻後,雙頭都是自己的家,來回走動,共同生產、共同管理兩家的家庭事務,共同贍養兩家的父母長輩。形成“兩頭家”的歷史原因,民間有這樣的傳說:早年,福建漳州靈芝山,有個姓藍的和一位姓雷的青年男女真誠相愛,只因雙方都是獨根苗,女的不能嫁,男的不能贅,久久不能完成結婚願望。有一天,他(她)們倆一起在山坡砍柴,見一對燕子吱吱喳喳相嬉在枝頭上,又歡樂又親昵。男的不由嘆息道:“燕子呀燕子,我們兩人不如你,你們無牽無掛,能自由自在地結合,我倆真誠相愛,卻因家庭拖累,沒法成親!”女的看著燕子展翅伴飛,一陣聯想,突然笑著對男的說:“燕子成雙,秋去春來,南北為家,咱倆何不學燕子的樣,也來個兩頭有家呢!”一句話說得兩人笑逐顏開。就這樣,男女青年採用兩頭家的形式結成了夫妻,婚後,兩頭一家親,日子過得蠻好。從此,“兩頭家”就在畲家流傳開了。
長期以來,畲族男女共同上山下田,以“兩頭家”結成夫妻的不僅是獨生子女,也有多子女的,特別是山區較為盛行。我們從傳說中可以看到,它創意於大自然“燕子南北有家”的啟示,兼顧兩家的經濟生活,是女嫁男贅之外的獨創婚俗。當今,在社會上許多獨生子女的婚姻結合,也有共同管理兩頭家庭事務和共同贍養兩家父母的。由此可見,畲族“兩頭家”是獨創性和逾時代性的優秀聯姻習俗。
2、嫁男。所謂嫁男即是男子嫁到女方去。俗稱“當兒”或“喊兒”。《畲族簡史》記載:“喜招女婿可以婿為子”。女方要向男方送些聘金財禮,男子嫁到女方之後,改姓女方姓,家庭成員稱謂不以“女婿”身份稱呼,而是跟新娘同樣稱父母和兄弟姐妹,親如骨肉,家庭地位和財產繼承平等享受,不受任何岐視。它與當地漢族的帶財禮去,到一定時候可帶回的“入贅”截然不同。1998年春,我們對雲和縣霧溪畲族鄉坪垟崗村54對畲族夫妻作過調查,其中男娶女(討老婆)的22對,占夫妻總數40.7%,女娶男(嫁男)的25對,占46.3%,男女都從外面娶回的7對;占13%,足見,畲族嫁男現象占相當的比重。嫁男,不僅是只生一個女兒人家,往往是多子女的家庭,衝破了親生子傳宗接代舊觀念,把親生兒子嫁出去,女兒留在家中,再把別人家的男子娶回當兒子。它既反映了畲族人民的共同心理,也反映了畲族社會的生活、婚姻風俗的特色,因而把它作為民族精神財富世代相傳。解放以來,更有一些漢族男子嫁到畲家“當兒”的,嫁男婚俗從早年的族內婚演變為民族平等,團結向上的活力。

畲族習俗

攔赤郎
婚期前日,男方由全權代表、主要對歌手“對門赤郎”(漢語稱“請鳳客”)一人,對歌手
“赤郎”(漢語稱“行郎”)若干人、媒人等(總人數要雙數)組成迎親隊伍,挑著禮擔去迎親。當走到新娘家門前,被一群女性以杉樹刺架在板凳上攔住嬉鬧一番,媒人要放鞭炮,遞去紅包,赤郎小心地把刺挑開,女方接過禮擔,方可跨進門檻。俗稱“攔赤郎”。有攔路則示意晚上要對歌。[8]
中堂對揖
別稱“撿田螺”。赤郎走進新娘家門,要恭敬地站在廳堂小頭(右邊),女方主人走來站在大頭(左邊)。然後主人和對門赤郎同時走到當中前沿,並排朝外對天地行作揖禮,轉身朝里對香火行禮,再兩人面對面行禮。無論是對天地,對香火或面對面,主人始終站在大頭、赤郎站小頭,兩人雙手攀著對方肩膀轉來轉去禮讓似跳舞。然後迎親者所有的人,與主方來迎接的對等人都轉來專去行禮。禮畢,媒人請主人立於上方,把陳設在桌上“一隻老鼠一條尾”、“舅公鞋”等禮物逐一檢點,遞交給主人。俗稱“撿田螺”。
借鍋
赤郎挑酒擔到新娘家,女方當晚要吃男方送來的喜酒。赤郎烹飪菜餚炊具餐具都得向女方借用,謂“借鑊”。午餐過後,赤郎手端桶盆,盆中點燃一對蠟燭,盛一包索麵,一隻臘雞和一刀豬肉,還有一雙腳繞(綁腿)布,恭敬地站在灶前,一夥子女子立於灶後,灶間裡擠滿了人群。桶盆里盛的索麵,表示婚事情意深長,世代友好,俗稱“長長面,長長親”。雞是殺淨的,只是翅膀和尾巴尚各留三支雞毛,意示“臘雞”,專供“舅公宴”的上等名菜。腳繞布是送給立於灶後接桶盆女子的禮物。
赤郎舉起桶盆行禮,開始吟“借鑊歌”。圍觀的人群有意推來推去,赤郎被推得臉紅耳赤,歌詞老是吟不透頭。如果吟錯或遺漏都不算數,要從頭再吟,甚至四、五遍。有的赤郎雖然是老熟悉,但因娶親,人熟禮不熟,必須按禮俗行事。直至立於灶後的女子接應“禮數周全”,伸手接過桶盆。然後赤郎進行刷鍋,刷淨後,把桶盆里的一刀豬肉放進鍋里,並儘速蓋上鍋蓋。意為借到了鍋。灶邊眾女子往往在刷鍋時把紙屑或礱糠等雜物撒進鍋內,無論多少次數,赤郎都得洗刷乾淨,以此耍赤郎。此外,赤郎在灶前生火,姑娘們早就把柴淋濕,火煙燻出眼淚,也得把火燒旺。更有趣的是赤郎殺雞(該雞為男方挑來,用於“請祖公”,即在女方祖宗靈位前,告訴先人,新娘到男方去落戶了,請他們保佑她一生安康。),一夥女性把他團團圍住,推、撞、拖、拉多管齊下,如果雞血滴落地面,一滴血罰飲一碗酒。借鑊,自成一格,充滿歡樂,別有情趣。
撬蛙
以歌敬酒,俗稱“撬蛙”。晚宴中堂上首第一桌為女方至親坐,首位即照壁左邊一位請舅公坐。首席至親要赤郎請,叫“主位”。赤郎把至親叫到桌邊,然後雙手捧酒杯,杯上架一雙筷子,逐一向親人作揖後放到指定位子,該親人就坐該位。如果女方舅公、舅舅等較多,首席要擺雙連桌。一般客人隨意坐。
酒過三巡後,開始“撬蛙”。赤娘(代表新娘的女歌手,新娘是歌手的話也可自行去敬酒,不請赤娘)端來桷盒,內點一雙紅燭,放二隻酒杯,由一位姑嫂提著酒壺陪同,姑嫂先介紹一下新娘對所敬的客人的稱呼,赤娘向該位客人作揖,然後唱敬酒歌“一對酒盞紅了紅,端到桌上敬××(稱呼),敬您××食雙酒,酒筵完滿結成雙”。姑嫂向桶盆內酒杯斟滿酒,赤娘雙手捧杯敬上,客人接過一飲而盡,然後往桶盆內放一個小紅包。赤娘再敬第二杯。從首席第一位敬起,然後每桌都一一敬。[8]
“兒歌”
是畲童的啟蒙藝術,韻腳流暢,易學易記,反映生活童趣、認識自然、熱愛勞動。如《雞公上嶺尾駝駝》:“雞公上嶺尾駝駝,鴨子下田食草禾。大人商量賺錢用,細崽思量摘野果。”《黃處石叮鐺》:“黃處石叮鐺,安溪大路上。霧溪水滂滂,大崗筍食爽。”[8]
“謎歌”
表現畲民對生活事象的藝術傳神天賦。如“銅相打(鑼鈸),鐵相殺(剪刀),稈繞繩(草鞋),篾吊缽(火籠)。”
“情歌”
是畲族民歌中最富激情的軸心,藝術成就也隨情潮聳涌峰巔。如《山甲穿山兩頭通》:“山甲穿山兩頭通,和郎講情莫漏風;燕子背泥口銜緊,蠶兒吐絲在肚中。”《雙雙笑影水中留》:“妹子戀郎無話由,同到河邊去放牛。故意喚郎看游魚,雙雙笑影水中留。”《郎打赤腳去砍柴》:“郎打赤腳去砍柴,過娘寮邊一把拉。未等郎君開口問,手中塞來一雙鞋。”《春風吹來一塊青》:“娘是坡上黃桷樹,郎是纏樹萬麻藤。寒霜打來一道枯,春風吹來一塊青。”;“婚俗歌”有系列程式設計,祝福警示兼而有之。如新娘起舞,伴娘合唱:“新女婿入門來,鍋灰摸在自臉腮。叫你各人莫忘記,妻子面前要學乖。”情趣盎然,忍俊不禁。
“對歌”
對歌”的實質是獻藝鬥智“比肚才”。如男歌手唱:“未見是未見,箍個腳盤大如天;七百行腳來洗腳,還古空著一大片。”女歌手答:“大講努,一桁毛竹長唔過;初一拖你門口落,十五竹尾未拖過。大講努,一桁毛竹長唔過;破了四萬千筋篾,還破六萬桶王箍。”比奇思妙想,比才智敏捷,比浪漫進取。“哀歌”主張順從自然規律,勸導節哀。如“孝男孝女莫傷心,日頭落山天要黯。樹到冬天要落葉,人到年老要歸陰。”
新娘由二位伴姑相隨,走到廳堂向父母雙親告辭,與兄弟姐妹各含一口砂糖飯,預兆日後生活像糖樣甜蜜,謂“姐妹飯”,並含三口糖飯用巾帕包好,藏在懷裡帶到夫家養千斤重大豬,謂“千斤飯”。有的還舉行留箸儀式,意為新娘要去別人家了,父母交給兄弟瞻養。方式是:新娘站在中堂中間的小凳上,面朝外,兄或弟站其背後,左右手各拿一雙筷子,從新娘腋下遞給新娘,新娘接過從肩上將筷子還給,反覆三次。然後姨母把新娘攙到屋檐,撐開“行路傘”交給新娘沿途半撐半蒙行路。相傳始祖三公主當年撐“皇傘”行嫁,於是世化沿襲新娘撐行路傘。《畲族簡史》云:“新娘出閣持一傘,半張以蒙其首,步行至乾宅。”如今,有的新娘以車代步,依舊隨身帶著“行路傘”。
一群姑娘(也有婦女在內)依依不捨地分別把嫁妝抬起,送到大門外。有的抬著嫁妝向東走,有的往西行,四分五裂,弄得赤郎束手無策,緊緊跟隨後頭好言求情,經過一番戲耍之後,赤郎掏出早奮好的紅包遞給姑娘,表示送行謝意。姑娘也以紅包回敬,預祝一路平安。這樣相互贈送紅包謂“牛牯兌牛娘”。可是,調皮的姑娘牽過“牛牯”,卻不兌“牛娘”,這么一來,當然又有一番逗趣,她們或許拿走嫁妝背上的“點心餅”(赤郎途中用點心的餅乾),或是往赤郎臉上抹黑。好不容易赤郎才是接過嫁妝,熊熊松陽燈引路,快步如飛。“感謝酒、感謝茶,感高六親和東家,感謝姐妹來送行,郎今度親轉回家……”的歡快歌聲在山間迴蕩,新娘已走很遠了。耍赤郎往往又播下,再來該村娶親的種子。沒有人耍赤郎的村會被人說這個村姑娘無能。在景寧有的村是吃了“落腳酒”後,行郎在下午就先抬嫁妝回去了。

首屆玩具節

2000年11月5日至7日雲和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木製玩具節,主要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中國輕工業信息中心、浙江省雲和縣人民政府主辦。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玩具專業委員會、浙江省雲和縣玩具協會承辦。雲集了國內外廠商400餘家,設展位150個,節慶活動包括精品展示、貿易洽談、十佳企業評選、旅遊觀光等內容。是目前國內最具規模的國家級木製玩具展覽。並規定每隔三年舉辦一次。

交通運輸

53省道麗浦公路橫穿而過,與52省道雲壽公路相交,已著手建設麗浦線雲和段一級公路,用以連線金溫鐵路和金溫高速公路,全縣通車裡程達250公里,鄉鄉通公路,已形成便捷的交通網路.雲和縣緊水灘鎮石浦村至大源鄉公路工程,該縣通往緊水灘庫區大源鄉的一條通鄉道路。

風景名勝

仙宮湖

崛立在雲和縣緊水灘的浙南第一壩緊水灘水電站大壩,將滔滔甌江攔腰鎖住。在水電站建成的同時,浙南的茫茫林海中奇蹟般地出現了一個巨大的人工湖緊水灘庫湖。1993年8月9日經地區行署批准,改名為仙宮湖。放眼全湖,碧波蕩漾,晶瑩似鏡,周圍千姿百態的奇岩異峰、浩如煙海松濤,點綴湖邊的村莊、田野和山林,好似一幅色彩斑斕,絢麗多姿的山水畫。這裡廣闊的湖面,煙波浩渺,水山相連,望不盡頭。與千島湖相比,雖無“千島”之態。但湖中島嶼正在一個個形成。隨著蓄水位的漸漸增高,將會出現更多“湖心之島”。那晶瑩澄碧的湖水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著瀲灩的波光,似一顆閃眼的明珠,鑲嵌在群山峻岭之中。湖兩旁的松杉。翠竹掩映於湖唇,好似繡上一道花邊,君若泛舟湖中,其可謂“人行明鏡中”了。倘若天氣作變,更給景色增添妙異的變幻。晴天,頭上藍天萬里,腳下碧波千頃,點點白帆移動,轟轟船隻掠過,舉目望去,山水一色;回首顧盼,卻置身於綠水青山之中。雨天,霧靄茫茫,層林碧水連成一片,人在湖面,有身置雲霧瓊樓仙境之感。尤其在赤石、龍門一帶,水域寬闊,島嶼列布,湖區四周還有“九潭十八灣”、“夏洞天”、“龍老洞”、“蝴蝶洞”、“牛頭山”等勝景。仙宮湖不愧為特具魅力的旅遊勝地。

梅源梯田

梅源梯田是一個規模宏大的梯田群,為一處自然景點,位於雲和縣崇頭鎮,距鎮政府所在地5公里,距麗龍一級公路12公里,距縣政府所在地20公里,有三級油路相通,交通便利,可進入性強,攝影者在公路上即可以拍攝,12公里處的吳坪村和18公里處的下洋村是主要拍攝點,該景點拍攝線路長,可以容納大量旅遊者。
梅源梯田海拔300—800米,總面積約5平方公里,規模較大處垂直高度達500米,橫向伸延3000多米,縱向延伸1500餘米。梅源梯田如鏈似帶,從山腳盤繞而上,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其線條如行雲流水,瀟灑柔暢,規模壯觀,氣勢恢弘,磅礴大氣與細膩爽潔的點線相諧,形成嫵媚瀟灑的曲線世界,具有面積大、線條好、形狀美、立體感強等特點。周圍環境優美,山、水、梯田、村莊被和諧地融為一體,在晴朗的條件下,陽光的反襯還會呈現出美麗驚人的色彩。
梅源梯田由於海拔較高,田中的水和河谷中的水蒸發而上,受氣流影響而形成雲海,水份又被林木充分吸納,化為雲霧煙雨,駐於高山叢林,山巔與田間時常白雲繚繞,使之出現虛實與層次,組成一幅幅變幻莫測的天然畫卷。

開心島景區

開心島景區由10餘個高低、大小不一的半島和島嶼組成。島區陸地面積共約1500畝,以開心島為主,開心島面積100畝,最高點海拔236米,與雲和湖最高水位線相對高度50米,四面環水。開心島原名芭蕉灣,1986年10月,緊水灘電站蓄水後形成,1998年引進開發,建成集餐飲、娛樂於一體的休閒、度假場所,取名開心島。開心島原為柑橘基地,紅壤高水平梯帶,周邊半島植被為馬尾松林和柑橘為主。島上現有建築面積300平方米,共十餘幢,散落在島頂部,進出碼頭及島各部,主建築在頂部,為酒吧、餐廳、茶座和多功能娛樂廳及棋牌室等。是以毛竹為原材料搭建的單層雁塔式閣樓及建築小品。水面設水上樂園、釣魚區等設施。開心島是雲和湖赤石景區的中心,水面開闊,視線範圍水域面積在2平方公里以上,幽藍平靜,盛產雲和湖有機魚類。四周崗巒起伏,溪澗縱橫,山林繁茂。

坪垟崗畲族文化村

坪垟崗畲族文化村位於縣城西南部8.5公里處的坪垟崗村,海拔280-340米,總面積1平方公里,1999年正式開放。
坪垟崗群山環抱,山巒疊嶂,雲霧繚繞,古木參天,綠樹成蔭,翠竹連綿,環境質量良好,有雷崗和藍崗,即以畲族主要姓氏雷、藍而分,中間以一條小溪為界,坪垟崗村是一個純畲族居民的行政村,有畲民287人。自明代萬曆年以來,坪垟崗畲民世世代代固守著自己獨特的語言、文化、風俗習慣,有著濃厚的畲族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是全麗水市著名的畲族聚居地之一。該村民俗風情極為濃厚,畲文化藝術活動頻繁,曾一度吸引了不少民族文化知名人士、專家學者以及民族事務工作者前來考察、探討和研究畲族文化。

經堂下

“經堂下”,位於浙江省雲和縣大源鄉境內,是屹立在雲和、龍泉、松陽三縣屋脊的千年古剎。相傳“經堂下”原為
賴氏的隨帶香火,賴氏譜載:公賴忠誠,於東晉興寧元年(363)任虔州(江西)知府,辭官後舉家卜居松陽。乾隆初年(1736),王增山從福建遷至雲和桃子坑村三望排定居,在此處重設“益經堂”。鹹豐元年(1851)夏月,由王增山後人及周圍村民集資,在此處重修觀音堂。古剎建廟舊址距今已1600餘年。這裡海拔800餘米,處於高山之巔,廟址屬雲和地界,北鄰松陽,西行龍泉,處於三縣分水山脈的屋脊,四周眼望,惟餘莽莽。據老人口傳,現有的平地在當時均為廟宇,正殿為五開間,並另有僧人禪房,現也隱約可見殘痕。現尚存完好的觀音堂為三進三開間,坐北朝南,占地205平方米,通面闊18.57米,通進深16.25米,懸山頂,小青瓦。一進門廳面闊18.57米,進深3.76米,東面辟一大門,西面開一小門。二進面闊8.84米,進深3.4米,五架梁。三進面闊8.84米,進深4.49米,七架梁,明間七檁用四柱,次間七檁用三柱。二、三進之間有一面闊4.2米,進深1.84米的天井。建築四周夯土牆,牛腿、梁枋等木構件雕刻人物、花卉等圖案,栩栩如生。堂內現存清乾隆初年《善慶田畝碑》一通,鹹豐元年鑄靈板一塊。

石塘峽

石塘峽是甌江上游龍泉溪的一級支流,它起源於蓮都區峰源鄉海拔900多米的大山峰山系,經蓮都流入雲和縣的石塘鎮張莊村和石塘坑村,注入龍泉溪中,河口高程只有79米。石塘峽全長有16公里,流域面積達38平方公里。石塘峽別具一格,溫情脈脈,與甌江水色有著天壤之別。石塘峽是由一億五千萬年前侏羅紀時期火山爆發後經第四紀冰川運動而形成的,是江南極其罕見的火山大峽谷。幽谷中密布著翡翠湖、萬年龜、情人居、石龍谷疊石、一線天等景點。

慧雲講寺

位於雲和局村之溪口村對岸。寺院懷抱于山麓之間,兩山挾峙,雄偉壯觀。綠色的香樟蒼翠欲滴,褐色的石階通向古樸的院門。院內兩株古老的羅漢松,多股的枝幹一人難於合抱,寬大的樹冠遮擋一片天空,乃康熙三十六年,一位高僧植下。慧雲講寺前身是“景蓮堂”,也叫“官坑觀音殿”。1993年由民宗部門正式批准60多平方的“景蓮堂”為宗教活動場所。後來由虔誠的陳雲娟居士發心籌資,共募集400多萬元。2001年6月開始征山動土,2005年始建新大殿和僧寮。2007年11月21日,大雄寶殿落成開光。“大雄寶殿”四個金光燦燦的大字,那是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靈岩山方丈明學長老提寫的。慧雲講寺地靈水秀,吸
引眾多高僧芒履朝聖,許多大師為慧雲講寺留下了墨寶佳作。普陀山方丈道生書“甌江勝境”;中國佛教學會高僧怡藏敬書“慈航普度”;九十四歲高僧留下“山谷幽蘭”的水墨佳畫…
獅山景區位於浙江省雲和縣城東南3公里。形勢獅蹲,故名。獅山景色秀麗,環境幽雅,為雲和縣八景之冠。原有培峰亭、文明閣、普仁寺等古蹟。現存獅乳泉、獨峰廟及宋代摩崖“噴雪”、清代“望翠峰”碑。自唐代以來,雲和獅山以其毓秀列為“雲和八景”之首。山上古木參天,藤蘿倒掛,怪石羅列,飛泉相激。遠望儼如獅子蹲伏,山因形而得名。五代後周顯德五年(公元985),山上就建成普寧寺,從此它在傳播佛教文化的同時,也發展了傳統文化。歷代騷人墨客如蘇軾、劉基、章溢、魏蘭等人游跡題詠,更為名山增色。
石門橋 位於雲和縣城新華街人民醫院門前,跨黃溪。古稱青陽橋,現稱石門橋,是縣城唯一保存完好的石樑石板拱橋,長10.8米,寬3.9米,高2.2米。單孔,淨跨徑10米,無欄桿,兩端各建石階8級。昔時,橋面建有木質橋屋,現已拆。民國元年,洪水肆虐,淹沒縣城,唯此橋尚存,為居民留下唯一的逃命通道,時被譽為“救命橋”。石橋見證了雲和千年的人居歷史。文物考察中發現,該橋有“梅九三”題字。浮雲梅氏於唐朝初年由會稽郡遷徙麗水之雲陽鄉黃溪村(即現雲和老城中山街),“梅九三”約生活在“五代十國”至“北宋”年間。另據中國古代以數字為人名的習慣年代表,推測“梅九三”誕生於後晉年間(936——944)。

雲和特產

雲河綠羽茶

“雲河綠羽”牌茶葉產自國家級生態自然保護示範區“浙江綠谷”境內的雲和湖畔,得雲和湖之精華,汲山都之靈氣,秉承千百年來傳統的制茶工藝,加之現代科技精心製作,造就其純天然的綠色茗品。雲河綠羽乾茶外形扁平光滑,色澤綠翠;沏泡杯中,猶如綠羽飄蕩萬丈雲河,品飲之下,清香高雅,令人心曠神怡。2003被評為浙江省綠色農產品2002年獲中國名茶博覽會金獎2002年獲蘇州首屆碧螺春文化節名牌產品2007年被評為浙江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同年,被評為麗水市綠色農產品,授權使用“浙江綠谷”綠色農產品標誌。

仙宮雪毫茶

“仙宮雪毫”茶的產於風景秀麗的浙南雲和縣仙宮湖畔,“仙宮雪毫”茶外形渾圓緊潔,鋒苗顯秀,色綠多茸毫;內質郁香清馨,幽雅持久;滋味鮮醇;湯色嫩綠明亮;葉底肥壯全芽或半開展。輟乾茶於透明杯中,視之如座座雪峰簇立,一經開水沖泡,白毫翻滾,有如萬綠叢中白雪飛,朵朵新芽,仍似俏立枝頭之上,栩栩如生。
“仙宮雪毫”茶95年在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上榮獲“金獎”,2001年獲得浙江省級名茶證書,同時經農業部茶葉質量檢測中心檢測通過歐盟茶葉農殘MRL標準,獲麗水首屆“麗水市生態名茶”榮譽稱號。

“仙湖青龍”茶

仙湖青龍”茶外形扁平挺俏,栗香持久,品飲之下,堪於西湖龍井相媲美。“仙湖青龍”茶曾獲浙江省“二類名茶”及麗水地區“一類名茶”稱號。

雲和雪梨

雲和雪梨是雲和縣傳統名果,至今已有560年的栽培歷史,自明景泰三年(1452年)建縣以來,歷代縣誌物產卷和《浙江通志》、《中國實業志》、《浙江經濟年鑑》都有記載。
老品種雲和雪梨聞名遐邇,盛產在民國時期,常年產量10000——12000擔左右,最高年產量達18400擔(民國36年)。民國4年(1915年),“雲和雪梨酒”還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銅質獎,為雲和雪梨揚名立傳,早先雲和雪梨主要銷售市場是溫州,被視為“水果之王”,以至溫州、青田城內遍設梨行。現今,雲和雪梨以果大、肉細、汁多、味甜、鬆脆為特點,深受消費者喜愛。產品暢銷以杭州、溫州、上海、福州為中心的華東地區。
雲和曾經歷“只聞雪梨名,不見雪梨身”的痛苦境地。直到九十年代初,雲和人開始挖掘雲和雪梨這一傳統名果,並引進、改良技術與品種。通過近二十年的探索與發展,雲和雪梨已成為雲和縣農業的一個主導產業,使成千上萬名梨農相繼走上了致富路,努力打造“南方早熟梨基地”已成為“十二五”期間雲和縣“兩區三基地”農業產業發展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全縣現保持雪梨有效栽培面積1.5萬畝左右,已推行無公害標準化生產1.1萬畝,並積極實施品牌戰略。2003年、2006年雲和雪梨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評定為“中華名果”,雲和縣榮膺“中國優質雪梨重點縣”的稱號。以“仙宮湖”牌為代表的雲和雪梨曾獲國家金獎3個、省級金獎16個,為“麗水名牌產品”、“麗水市著名商標”。

雲和長裙竹蓀

長裙竹蓀,又稱'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皇后'、'植物雞'等,名列'四珍'即竹蓀、猴頭、香菇、銀耳之首。長裙竹蓀原系野生植物,因為生長條件相當苛刻,成長不易,得之更難。歷來被認為是珍奇稀罕之物,作為南方貢品,,只有皇帝才有幸品嘗。據傳,清光緒年間,慈格太后為求長生不老之藥,派出親信遍訪天下,好不容易覓得'僧竺蕈'若干。所謂'僧竺蕈',即長裙竹蓀。慈艷太后動用官兵三千人,費時九個月才得長裙竹蓀1.5公斤,平均每人才找到0.55克,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

雲和板栗

雲和板栗遠近聞名,堪稱板栗中的上品。山野板栗盛產於雲和石塘鎮庫區沿岸。肥沃的土壤和適宜的氣候,造就了雲和山野板栗殼澤光亮、個大味甜的獨特風味。全縣現有板栗面積2.5萬畝,產量75萬公斤,產值300多萬元。其中,雲和山野板栗專業合作社擁有基地6720畝,可年產板栗180萬公斤,產值320餘萬元。

雲和香菇

雲和香菇生產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八百餘年前,雲和菇民以原始的“砍花”法開創了人工栽培香菇的歷史。隨著“段木純菌種栽培技術”的問世,“雲和香菇”以其獨特的優勢占據了國內外市場。

雲和黑木耳

黑木耳是一種營養豐富、風味可口的菌類食品,有清肺益氣、補血活血、鎮氣止痛等功效,並能治療痔瘡出血、崩漏、產後虛弱等症。"蘭山"牌黑木耳曾獲國際金獎。
木製玩具[10]雲和縣木製玩具產業萌芽於上世紀70年代,如今雲和縣木製玩具生產企業740餘家,木製玩具產品暢銷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占全國同類產品的近50%,從業人員2萬餘人,成為國內規模最大、品種最多的木製玩具生產、出口基地。雲和木製縣玩具產業朝著
強化自主創新,推動木製玩具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發展,從2010年開始啟動了“木製玩具轉型升級三年行動計畫”,力爭到2012年全縣木製玩具產業產值翻一番,實現35億元以上(2009年為17.6億元)。經一年的實踐,2010年,全縣木製玩具產業產值首次突破20億元大關,達到了22.02億元。
雲和荸薺產地優越,產品個頭大,口感甜脆,質量上乘,深受各地消費者喜愛,雲和荸薺種植歷史悠久。雲和縣全面推行荸薺無公害生產技術和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雲和荸薺實行統一標準,統一規格,分級銷售的模式,各地客商紛至沓來,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高。目前在雲和荸薺的種植面積已達1300餘畝,產量達4000噸以上,創產值1600餘萬元,荸薺產業已經發展成為雲和縣的特色優勢產業,成為雲和農民致富的新途徑。

雲和美食

豆腐泥

至雲和縣山鄉做客,首先會吃到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的“豆腐泥”。豆腐泥名字好聽而古怪,然而製作簡便,經濟實惠,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是雲和獨有的特產。因為,豆是自己種的,家中又備手磨,隨時可以製作,簡便便利。山區人民好客,不論平時是否來往,只要你到了山村,“進門便是客”,主人都會熱情接待。“山頭地方”除山蔬野菜外,高級食品——當家菜豆腐泥請客,已是傳統美俗。
豆腐泥有時還有特種用途。凡美“豬娘”的人家,每年都要買些豆腐泥給小豬吃,三五天就能使小豬飛快增長,皮毛油光鋥亮。所以山區人民視豆腐泥為最高級的營養品,同時也是小豬的快速催長劑

櫓飯和甑飯

往年,雲和每家每戶都有一個特有的大灶台,上安二至三口“二尺八”的大鐵鍋,二隻燒飯、熱水,另一隻燒泔(豬食)。不管家中多少人,都用陶器飯樽炊飯。當米入鍋燒至開花時,用竹篾做的笊籬把水飯擼(撩)起,倒入大炊樽,再放到另一隻大鍋去猛火蒸煮。這種蒸飯,鍋蓋一揭開,陣陣奇香撲鼻而來,米飯粒粒滾圓發胖,入口糯而不粘,灑而柔韌,男女老幼無不適合胃口。擼飯時還故意留些米飯不擼完,添火再熬一遍,上面薄的成糊(俗叫飲湯)、鍋底厚的成粥。這種粥特別糊而香甜,飲湯更加甘美適口,人們常常把它比作高級牛乳。這一鍋飯燒成,飯、粥、飲湯三者齊備,可各么所需,強勞力要吃飯,老弱者受吃粥,或者兩三品種兼食,更能調劑胃口。入冬後,番薯成熟,家家戶戶都在飯樽四周入些長番薯,飯熟薯香,又加一個品種,飲湯配番薯更成為農村特色名點。
抗戰時,省會遷駐雲和,當時一班外地人看到當地人吃擼飯,以為光吃擼蒸的乾飯,而把米湯留給豬吃。結果,是人養得精瘦,豬卻養得肥肥胖胖”。殊不知雲和的擼飯是變化中的“一飯三品種”,為適應和調劑口味而別出心裁,米渣米油都是自己吃,其機靈巧妙應該是大智,而非單一不知變化的“燜飯”之真愚者可以同日而語的。

糟類食品

雲和有句俗話:“十月酒,家家有”。也就是說,雲和的風俗,每年到了十月,無論家庭貧富,人口多少,家家都要做點酒。因為十月小陽春氣候溫和,是做酒的最好時期。過早氣候熱,酒容易做酸;遲了天冷,酒又容易凍缸。另一個原因是十月酒做好後封存兩月,正好正月待客。還有一個更主要的原因:“做酒之意不在酒”,而在於“糟”。十月間,夏秋兩收都已結束,農家要做糟類鹹菜,備足一年的食用。
糟的品種很多,變化無窮,七婦各盡其妙。一般來說有糟姜、糟芋、糟筍以及糟茄乾、豇豆乾、黃瓜乾等等。青菜也糟,大都都選用九頭芥,糟成就叫酸辣菜,香酸辣交融頗有風味。這些糟品都是先將所要糟的東西洗淨晾乾,然後拌入預先調配好油、鹽、辣椒的酒糟里密封,經一周后即可食用,操作簡單,味道卻很鮮美,香辣開胃,山區還是常用的“茶點”哩!
此外,還有兩種雲和特有的糟品,非常有特色,十分受歡迎:
糟腸和糟肉:糟肉一般選用豬頭肉和五花肉,去毛洗淨,放在滾開水中一燙,使肉略一挺硬撩起,切成小塊,拌入酒糟罐中密封兩周后即可食用。糟腸選用豬大腸(小腸也可以),方法與糟肉同。食用時,從罐中連糟帶肉舀出一碗,蒸飯時放在飯鍋里蒸,飯熟糟融,香氣四溢,不僅肉、腸酥爛可口,即糟也異香撲鼻,味美無窮。
糟蟹:不用河蟹、江蟹,而必須是本地的特產——山坑溪流中的小蟹。而且必須全部是活的,先養一、二天,讓它吐出腹中的廢棄物,然後泡好鹽水,澄清,倒去上浮和沉澱物,將活蟹撕去肚臍(腹下生毛的部分),浸入澄清的鹽水中。另外用新鮮酒糟拌切碎的紅辣椒、蒜瓣等倒入鹽水中,與蟹拌勻,立刻密封。否則,活蟹經鹽、辣、蒜的刺激,就會衝出盛器發狂奔跑,將不可收拾。密封一月後即可食用。雖然山坑小蟹有骨都鮮美無比,糟、湯更加妙不可言。請聽這首民歌:“山坑小蟹也橫行,一經糟醃無比鮮,人間第一神奇味,天上神仙也垂涎!”

打年糕

雲和稱年糕為餜,是家家戶戶過年必備的年貨之一,打年糕也就成了年前一件大事。打年糕需要不少傢伙,還需要很多勞動力,這么一件興師動眾的事,非一家一戶能承擔,因此左鄰右舍的人都自動組織起來,排好次序一家一戶地輪,輪到哪家,大家都會自覺地去幫忙。勞動力白天要到生產隊勞動,或者上山砍柴,以備過年之用。打年糕一般都利用晚上時間及雨雪天,一家一個晚上,十多戶人家就要十多個晚上。打年糕還要很大的場地,我們家三直房子,有很大的堂屋和灶間,還挺乾淨,自然每年都成了做年糕的理想場所。
七十年代後期,開始有了年糕機,逐漸由機器加工代替了原始的手工做年糕的方法。雖然,農村過年做年糕的習慣一直未改,但做年糕的那種氛圍已經沒有了。我七十年代初就離開了農村,可始終保持著農村人的土氣,每年春節前都要到菜場買回一些年糕,晾年糕、浸年糕,即使不是做年糕的全過程,卻亦能在腦子裡重溫兒時那熱鬧非凡做年糕的日子。

菜頭鹹

雲和人稱蘿蔔為菜頭,“菜頭鹹”即用蘿蔔做成的鹹菜,亦稱“菜頭粒”。山區農民生活艱苦,菜頭鹹是一年吃到頭的下飯菜,家家必備。
以菜頭鹹為原料,還可以加工成各種菜。雲和人喜歡用擀麵杖擀麵條,常常用菜頭鹹、香菇、雞蛋等煮成湯澆面。將菜頭鹹剁成末,加入雞蛋、蔥花搗成糊狀,攤在油鍋里煎成薄餅,稱菜頭粒煎雞蛋,味美價廉,是極好的下飯菜。

油筒餅

“油筒餅”為雲和所特有。一般是秋冬季南瓜、蘿蔔收成,茶油上市(早米水粉隨時可磨),原料齊備。這時,人們就會想起泡油筒餅了。
洞筒餅製作簡單,奇香撲鼻,鬆脆爽口,清淳甘辣,妙不可言。

詞典解釋

1.山名。古取所產之材以製作琴瑟。
《周禮·春官·大司樂》:“孤竹之管,雲和之琴瑟。”鄭玄註:“雲和、空桑、龍門,皆山名。”南朝宋鮑照《拜侍郎上疏》:“不悟乾羅廣收,圓明兼覽,雕瓠飾笙,備雲和之品。”
2.琴瑟琵琶等弦樂器的統稱。
雲和是一類樂器的名字,包括琵琶、琴、瑟和箏。有人說是因為出自雲和縣而得名,但大部分人認可的是因為它頭部的形狀像雲而得名。唐人段安節在《樂府雜錄》里寫道:“即有琴、瑟、雲和箏——其頭像雲——笙、竽、箏、簫、方響,篪、跋膝、拍板。”而宋人陳暘《樂書》對“雲和”也有同樣的解釋。“雲和”之名常見於唐朝,據史學家推測,出現時間不會晚於盛唐。唐代之後逐漸不為人知。
3.元代官署名。屬教坊司。掌樂。
元楊允孚《灤京雜詠》之二五:“特勅雲和罷弦管,君王有意聽堯綱。”

浙江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