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縣中學

泗縣中學

泗縣中學創建於1906年,迄今已歷近百個春秋。 學校的前身是泗州日新中學堂,它是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又泗州城東南隅原下邱書院(清康熙十一年即1672年創建,相傳堯封禹為夏伯,邑於此,曾有夏邱之名,故名夏邱書院)改辦的一所“闔州公共學堂”,負有招收、培育泗縣、五河、天長、盱眙四個縣籍學生的任務。

基本信息

學校歷史簡介

學校教學實行多科並進,設有經學、史學、文學、修身、譯學、數學、地理、植物、圖畫、體操等課程,學制五年,初設一個班,學生數十人,以本籍清末舉人張啟佑為監督(即今之校長),延聘當地學界名流和客籍之通曉西學者任教。學校規模雖小,卻標誌著泗州地區從此有了中等學府。其班級、學生數最多發展到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的兩班72人。首屆一個班學生畢業後,學堂即因辛亥革命事起而中輟。
1929年(民國十八年)8月,學校恢復,並易名為泗縣縣立國中學校,設一個班,學生69人。當年,中國共產黨泗縣地下組織在學校秘密建立了黨小組,成員有魏紫波、劉景泗、張海波等。同時以黨組成員為骨幹,吸收劉斌、嚴宗邦、李秉垚及李連懷等同學參加,組建了“學生會”、“讀書會”,通過這些學生團體,一面向學校提出“讀書自由”的要求,勝利地開展了驅逐國民黨在泗縣地右派勢力地代表之一的張雲亨(教務主任)的活動;一面於1930年(民國十九年)四月,積極配合黨在泗縣縣立第一國小校發起的反學閥張一寒的鬥爭,適時地組織罷課,聲援一小關於要求釋放被捕同學和免除張一寒一小校長職務的正義行動,並最終取得了驅張的勝利。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秋,日寇入侵,泗縣淪陷,學校被迫停辦。在此之前,其班級、學生數最多為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的5個班,約250名學生。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秋,汪偽泗縣政府僭假泗縣縣立初級中學之名,設班招生,推行奴化教育。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9月,日本侵略者投降,該校解體。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秋,國民黨泗縣政府在開辦補習班的基礎上,將泗縣縣立國中學校恢復,計設5個班,學生300人。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秋,泗縣解放前夕,學校再次停辦。
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9月,泗縣民主政府根據黨的“維持原有學校,作可能與必要的改革”的方針,對學校進行了恢復和改革,更名為泗縣中學。學校初設1個班,招生55人。建國後,學校規模逐步擴大,到1956年發展為11個班,在校學生635人。在這7年間,學校在堅持災區教育、革新課程、促進教師思想改造、改進教法、實行民主管理、改革招生制度的貫徹“學校為工農開門”的方針的基礎上,一直把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科學知識傳授作為工作重點來抓,教育質量得到穩步提高。
1958年泗縣中學擴建為完全中學,被宿縣行署命名為地區重點中學。但由於反右派鬥爭擴大化和三年“大躍進”的影響,學校工作受到了一些損失。
1961年至1965年,由於逐步糾正了“大躍進”中生產勞動過多、工作偏離教學正軌的偏向,學校工作轉向以教學為中心,恢復了正常教學秩序,突出了課堂、課本、教師這三個中心,教學質量又有了明顯提高。以1961年高中畢業升學考試為例,在畢業的107人中,有70%升入了大學或中等專業學校。
在1966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學校的教學秩序極度混亂,圖書、設備、儀器均遭到嚴重破壞,不少教師被打成“牛鬼蛇神”,受到殘酷折磨,教學質量急劇下降。
“文化大革命”結束,尤其是黨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撥亂反正,學校工作走上正常軌道,確立了以教學為中心的工作體制。在“三個面向”方針指引下,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學校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經過20年的發展,學校規模不斷擴大,辦學質量全面提高,精神面貌煥然一新。1996年,學校通過宿縣地區示範高中的驗收,成為泗縣歷史最久、規模最大、聲譽最高的一所完全中學。

學校現況

高中部分離

1999年,泗縣中學實行高、國中分離。
高中部遷至原泗縣師範學校校址獨立辦學,被命名為“安徽泗縣第一中學”,而國中部留在原址,仍被命名為“泗縣中學”。

地理位置

新的泗縣中學位於泗城鎮中心,毗鄰道苑街和學士路,與中心廣場隔街相望,與泗城第一國小、泗城第二國小也僅相距百餘米,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校園功能區分合理,建築錯落有致,園林特色明顯,環境優雅,充分體現了人與環境的和諧、傳統與現代的交融。學校新建教學大樓於2011年秋季學期正式啟用,大大改善了學生的學習環境。

學校百年古槐學校百年古槐
內部俯瞰學校大門內部俯瞰學校大門
教學狀況

學校現有54個教學班,學生4246人,學生數是創建時期的140倍,是建國初期的90倍。
百年歷滄桑,盛世鑄輝煌。泗縣中學正昂首闊步,走向光輝燦爛的未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