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方向
現存問題
中國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逐步建立起了較為完整的金融體系。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在經濟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受傳統計畫經濟的影響,中國現行的金融規制仍然存在著“跛行”態勢,一方面,過於重視金融機構的進入規制,為金融機構設定了嚴格的市場進入門坎;另一方面,中國沒有建立起相應的金融機構退出制度。受國家信用保護,金融行業壟斷現象較為嚴重,市場競爭不足。金融機構經營狀況較差,無法通過正常渠道退出市場,加劇了金融體系的風險。規制部門沒有相應的預警機制及時發現存在問題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在危機出現時,往往不知所措,只能層層上報,逐級請示,最後延誤了退出的時機。此外,由於缺乏必要的規制手段和措施,規制部門只能通過行政手段加以干預。在“維穩”的一元目標下,採取封閉處理的方式,不計成本的將大量社會資源投入到非銀行金融機構拯救中,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這樣做的結果導致社會公眾的心理恐慌和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不信任。
究其原因,中國的金融規制制度變遷是強制性制度變遷和誘致性制度變遷相結合的過程。其中正式制度供給不足和非正式制度變遷緩慢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在制度演進過程中,由於利益集團的目標函式並不一致,所以在非銀行金融機構退出過程中表現為複雜的利益交織和利益衝突現象。在經濟全球化和金融機構競爭日益加劇的今天,非銀行金融機構作為市場微觀主體,必然要經歷市場優勝劣汰的選擇,出現危機導致破產也會是正常現象。金融規制部門不能被動應對,而應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主動出擊。因此,完善非銀行金融機構退出規制對於當下處於轉型時期的中國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非銀行金融機構退出規制改革應以穩定金融市場秩序,保護債權人合法利益為目的。以透明、及時、依法和審慎為原則。同時,要以市場化為導向,以成本收益為衡量標準。首先,完善非銀行金融機構退出規制體制。要改革現有規制部門機構設定模式,建立以“一行三會”為主體,其他權責機關為輔的規制組織機構模式,重點發揮人民銀行在退出規制中的核心作用,加強規制部門間協調,建立完善的聯席會議制度,實現信息交流和共享。其次,完善非銀行金融機構退出規制體系。按照事前規制、事中規制和事後規制的標準,建立包括風險預警體系、風險救助體系和應急處理機制在內的非銀行金融機構退出規制體系。再次,完善有關非銀行金融機構退出的法律法規體系,加強對非銀行金融機構負責人的追查力度。最後,要加強規制環境的治理和完善。從改善社會信用環境,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角度出發,努力營造和諧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整改建議
首先,完善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的制度安排,規範金融市場秩序。儘管我國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已有近30年的歷史,但很長時間內缺乏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安排,信託公司出現風險控制弱化、資本金不足、違規經營及虧損嚴重等問題;財務公司出現行政干預過多、貸款集中度過高等問題。這些都導致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緩慢甚至出現停滯不前的局面。因而,要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政府必須進一步完善相應的制度安排,推動金融機構創新,促進非銀行金融機構健康有序發展。當前,可以考慮大力發展小額貸款公司,改造某些準金融機構為信貸機構,加快步伐構築中小企業融資平台。
其次,適時推出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促進非銀行金融機構快速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作為貨幣緊縮環境下的金融創新,政府有必要適時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手段給非銀行金融機構創造快速發展的機會。比如在完善制度的基礎上,通過財政補助等手段補充非銀行金融機構資本金,對這些企業實行有區別的稅收政策,促進其較快發展,更好地實現高效的資金配置。
再次,政府應積極引導非銀行金融機構金融服務向中小企業傾斜。與銀行體系一樣,非銀行金融機構可能也會偏好大企業、大項目。為此,政府需要進一步創新金融工具,通過財政資金實行擔保建立非銀行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的資金融通關係,完善各種類型的貸款擔保機構,組建多種類型的擔保公司,以適應小企業抵押貸款的靈活性需要。此外,為促進非銀行金融機構向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的良性循環,政府應積極搭建非銀行金融機構與銀行等其他機構的融資平台,對非銀行金融機構實行財政資金支持,實現非金融機構資金來源多元化和穩定化,促進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快速發展,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管理辦法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令,2007年第13 號,《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非銀行金融機構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已經2007年6月15日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第59次主席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該法共有七章一百四十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