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兒乾都司

奴兒乾都司

明朝政府設定於黑龍江、阿速江(今烏蘇里江)、松花江以及腦溫江(今嫩江)流域的地方軍政機構。全稱為奴兒乾都指揮使司。

奴兒乾都司

正文

明朝政府設定於黑龍江、阿速江(今烏蘇里江)、松花江以及腦溫江(今嫩江)流域的地方軍政機構。全稱為奴兒乾都指揮使司。
洪武年間,黑龍江下游奴兒乾地區的元朝故臣多率部納貢歸降。永樂元年(1403),明朝派行人邢樞等往諭奴兒乾,招撫諸部。二年,置奴兒乾等衛,其後相繼建衛所達一百三十餘個(見都司衛所)。七年,明政府決定設定奴兒乾都司,統轄各衛所。以東寧衛指揮康旺為都指揮同知,千戶王肇舟等為都指揮僉事。九年,太監亦失哈等領官軍千餘、巨船二十五艘,護送康旺等官員至亨滾河口對岸的特林地方,正式開設奴兒乾都司,是為明政府管轄黑龍江口、烏蘇里江流域的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都司的主要官員初為流官,後為世襲。管轄範圍西起斡難河(今鄂嫩河),北至外興安嶺,東抵大海,南接圖們江,東北越海而有庫頁島。其境內的蒙古女真、吉里迷、苦夷、達斡爾等族人民,多以漁獵為生。轄區內分置衛所,明朝政府還任命各族首領為各衛所都督、都指揮、指揮、千戶、百戶、鎮撫等職,給予印信,仍其習俗,統其所屬,以時朝貢。貢物有海青、貂皮、馬匹等土特產品,相當於內地的賦稅。明政府為使命往來、遞送公文和輸運貢品物資方便,在元朝驛站的基礎上,恢復了奴兒乾通往內地的驛傳。主要幹線是海西東水陸城站,北起都司治所特林之西的滿涇站,中經四十五個驛站,南抵底失卜站(黑龍江雙城縣境內),經遼東都司直達北京,全長達兩千五百公里。明政府在永樂、宣德年間,先後多次派太監亦失哈等人,率官軍及各色能工巧匠,至奴兒乾宣諭招撫,對當地的酋長授以官爵,頒以印信,宴以酒食,並以谷、布、紗和衣服、器用等物撫賞各族人民;或塑佛建寺,豎碑紀事,密切了奴兒乾同明朝的政治聯繫、經濟往來和各族人民之間的友好關係,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奴兒乾境內衛所的數目,各書記載不一。據《明史》記載,有衛三百八十四,所二十四,站七,地面七,寨一。都司治所特林在黑龍江下游東岸,下距黑龍江口約兩百公里,上距吉林船廠約兩千五百公里。明朝派到奴兒乾都司的官員和駐防軍都在這裡。其遺址周約二三里,街道形跡宛然俱在,出土有遼金時期的錢幣和瓷器。建於遼金時期的兩座磚塔近旁的永寧寺及寺前的兩塊明代石碑,見於19世紀許多中外文獻。石碑之一立於永樂十一年,正面豎刻正書《敕修永寧寺記》,碑文用漢語寫成。碑陰則為正面碑文的蒙古文與女真文的節譯。碑的兩側各刻有漢、蒙、藏和女真四體文字的佛教"六字真言"。另一碑立於宣德八年(1433),正面額題《重建永寧寺記》,僅有漢語碑文。二碑文均記錄了明政府管理和經營奴兒乾都司的事實。永寧寺早已堙廢。清光緒十一年(1885)曹廷傑奉命至其地進行調查,在特林仍看到二石碑巋然並存,並拓下碑文,撰有《伯力探險記》一文,作為調查記錄。

概況

奴兒乾,亦稱“耦兒乾”、“努而哥”,或作“納爾乾”。據《黑龍江古代簡史》載,清人稱為尼嚕罕(滿語“國畫”之意),
奴兒乾都指揮使司
奴兒乾都指揮使司
表示這裡山川如畫,風景秀麗。奴兒乾都司,是明朝在黑龍江下游設定的管轄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等地區的最高地方軍政合一建制。明朝建立後,公元1375年(明洪武八年),在東北地區南部設定遼東都指揮司使。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明總兵官周興等進軍到腦溫江(今嫩江)、忽刺溫河(今呼蘭河)和斡朵憐(今依蘭縣城西馬大屯)一帶,派官招撫,始建衛所制,設指揮使和千戶。1409年(明永樂七年),明廷決定,升奴兒乾衛為奴兒乾都指揮使司,簡稱“奴兒乾都司”,駐奴兒干城(今黑龍江下游黑龍江與亨滾河匯合處右岸的特林地方,即元朝征東元帥府的故地)。奴兒乾都司為地方最高一級的軍政合一建制,直隸於明朝中央政府。明廷經常派遣欽差大臣到奴兒乾地區巡視。太監亦失哈從1411—1433年(明永樂九年至宣德八年)的22年中,曾10次前往視察,對都司、衛、所官員授予官職、印信,賞賜衣物錢鈔。並在奴兒乾都司的山頂上,修建了永寧寺,先後留有“敕建永寧寺記”和“宣德八年重建永寧寺記”兩塊石碑(現藏於俄羅斯海參崴博物館)。

管轄區域及發展

奴兒乾都司轄區,幅員遼闊,西起鄂嫩河,東至庫頁島,北達外興安嶺,南瀕日本海和圖們江上游,包括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流域至庫頁島的廣大地區。轄區內廣置衛、所,作為都司所屬的地方軍政建制。在奴兒乾都司建立前後,1403—1409年(明永樂元年至七年),陸續在松花江、嫩江、鄂嫩河、精奇里江、亨滾河和烏蘇里江流域設立130餘衛,到萬曆年間(1573—1620年),奴兒乾都司轄區內增加到衛384、所24、地面7、站7、寨1,通稱384衛。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建州女真逐漸取代了明朝對黑龍江地區的統治。

成立背景過程

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明朝派人至奴兒乾地區招撫,次年各部歸附,朝廷任命各首領為指揮同知等職,其後數年,明朝即以此為基礎,逐漸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成立了一百三十一個衛,永樂七年(1409年),在當地官員忽剌修奴的建議下,在黑龍江入海口一帶成立都指揮使司以統轄各衛,以康旺為都指擇同知,王肇舟為指揮僉事。

統治情形

奴兒乾都指揮使司的統治範圍東、南及于海、並越海抵苦夷(庫頁島),西至斡難河(今鄂嫩河),北至外興安嶺。其對於東北地區的統治並非直接掌管,而僅是在重要地點設軍事據點及發展交通路線,各族實質上仍由各部族自行統治,而除少數官員之外,大多數官軍人員由當地部族人民擔任,中央間或派遣人員加以巡視宣慰各族人民。明成祖之後,對於東北的經營較不重視,該地官員大多成為世襲而不受中央控制,英宗正統年間,正式廢除了奴兒乾都司。

配圖

奴兒乾都司奴兒乾都司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