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單色釉瓷器

單色釉也稱一色釉或一道釉。因釉中含有不同的化學成分,在瓷器的坯體上施釉後經窯火燒,呈現出美麗的色澤,即成單色釉瓷器。如釉中含有一定量的鐵,經窯火燒成後呈青色,即為青釉瓷器;含有一定量的銅,經窯火燒成後呈紅色,即為紅釉瓷器。

正文

明代單色釉瓷器 在元代基礎上發展起來,有明顯的進步,產品質量逐漸提高,品種日益增多。據已掌握的實物資料,約有 16 種:即白釉紅釉藍釉黃釉醬釉青釉仿龍泉釉影青釉孔雀藍釉孔雀綠釉、青金藍(灑藍)、茄皮紫、回青、瓜皮綠、仿哥釉仿汝釉等,比文獻記載的品種多。這些色釉瓷器,少數為低溫燒成,多數為高溫釉,說明中國的陶瓷工匠早在14~15世紀就已經掌握了許多種釉料的性能及燒制單色釉瓷器的複雜技術。因為只有配料準確,嚴格控制窯溫,才能燒出渾然一體的單色釉瓷器。明代單色釉瓷器中著名的品種有永樂“甜白”、永樂“鮮紅”、宣德“寶石紅”、弘治“嬌黃”、正德“孔雀綠”等。
永樂“甜白”釉 是在潔白的瓷胎上施以純淨的透明釉,經窯火燒成後白度很高,給人以“汁水瑩厚如堆脂,光潔如美玉”的甜蜜之感,後世遂以“甜白”的美稱命名。其足邊或刻花裝飾的某些部位積釉處呈冷青色,主要是因釉料中的鐵成分與氧結合所致。永樂白釉瓷器胎體極薄,有的達到“半脫胎”狀態,胎體通過光照可透見器身的紋飾和款識,製作工藝高超。器身飾有暗花,樸素雅潔。造型上多樣化,除外,還有大小雞心碗、梅、玉壺春瓶、等。1982年在景德鎮發現的明代殘瓷窯及御窯廢品堆積處,出土有盞托、燭台、燭插、花澆、折沿盤、軍持、、魚簍式罐、大茶壺等,多數與同期青花造型相同,有很高的藝術造詣。
永樂“鮮紅”釉、宣德“寶石紅”釉 紅釉瓷器初創於元代,明永樂時日臻成熟。永樂紅釉瓷呈色紅艷,故稱“鮮紅”。宣德時紅色釉更加濃重,像紅寶石一樣瑰麗,被譽為“寶石紅”。根據紅色的深淺及用途,又出現有“霽紅”、“祭紅”、“積紅”等名。
紅釉與釉里紅都採用氧化銅作呈色劑,在還原焰中燒成,但兩者的工藝過程不同。釉里紅為釉下彩繪,而紅釉則是在坯體上施銅紅料而成,且紅釉中所需的銅紅料僅是釉里紅料的數十分之一。銅紅料對燒成條件的反應非常敏感,因氧化銅在高溫下極易揮發,稍有差異就會出現深淺不同的色調,因而成品合格率少。遺存至今的永樂、宣德紅釉傳世品,一般都是經過挑選供宮廷專用的精品,十分珍貴。
永樂時期的紅釉暗花高足碗,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故宮傳世品中僅有2件,為稀世珍品。1件通體施滿紅釉,胎體輕薄,無紋飾;另 1件碗外壁施滿鮮紅釉,里部施白釉劃刻雲龍紋飾,碗心刻一葵花,在花心內刻篆書“永樂年制”款識。
宣德時期的紅釉瓷器,製作工藝進一步創新。其特點是在器物的口部及凸棱部位露出純淨的白釉邊線,有如燈草一般,故稱“燈草邊”或“燈草口”。它是銅紅釉在燒制過程中通過化學變化形成的,古代匠師就利用這一變化,作為瓷器的美麗裝飾。如紅釉菱花式洗,通體由10個花瓣組成,花瓣的間隔線凸起,全器的里外壁均滿施濃郁紅釉,間隔線及口邊均露透明的白色釉,紅白相映,宛如一朵盛開的鮮艷菱花。宣德紅釉瓷器還有的加金彩裝飾,更增加了單色釉瓷器的新光彩。主要造型有盤、碗、僧帽壺、菱花式洗、蓮花瓣小壺、描金龍紋盤、描金龍紋碗等。1982年景德鎮發現的明永樂、宣德時期的殘瓷窯及官窯廢品堆積處,出土了紅釉鍾式碗、暗龍紋帶蓋梅瓶、水仙盆、缽等,均是傳世品中少見的品種。
弘治“嬌黃”釉 黃釉用含鐵成分較高的天然磁石赭石為著色劑,燒成溫度稍高於850~900℃。此種釉瓷器在宣德時期已經燒成,但釉色不夠純淨,以弘治黃釉最佳。因呈色淡而嬌艷,釉面肥潤瑩亮,故有“嬌黃”之稱。由於這種黃釉瓷器是用澆釉的方法施釉,所以也稱作“澆黃”。
明代施黃釉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直接施於無釉的燒結瓷胎上,另一種是施於白釉瓷器的釉面上,傳世品中大量的黃釉瓷器是後一種,但萬曆時期的黃釉則是直接將釉掛於坯體上。由於上釉的方法不同,所以釉的色感、質感也就不同。弘治黃釉淡雅純正,質感好。以後各代顏色逐漸加深,萬曆時期尤甚,且質感較差,釉中還有極微細的絲狀紋。弘治黃釉器主要造型有雙耳罐、犧耳罐、盤、碗等,有的還加上金彩紋飾,增加了藝術效果。
正德“孔雀綠”釉 以銅為著色劑的一種色釉,釉面宛如孔雀羽毛色那樣艷麗。早在漢代已出現過釉面光亮的低溫鉛綠釉,明代正德時期發展到了歷史的高峰。它的色調翠綠、鮮艷。清《南窯筆記》稱之為“法藍、法翠”(即孔雀藍、孔雀綠)。明代孔雀綠釉的傳世品少,均為精品,器物釉面晶瑩奪目,造型古樸,並附有釉下裝飾,是有名的色釉瓷器品種。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正德孔雀綠釉魚藻紋盤,是在生坯上用青花色料繪魚藻紋,然後罩綠釉經低溫燒制而成。該盤呈現出魚在碧綠的湖泊中悠然自得之態,是一件藝術價值很高的作品。此外,正德孔雀綠釉還有刻魚藻紋大碗、刻蓮瓣紋碗等,其他時代均少見。
清代單色釉瓷器 在明代單色釉瓷器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據雍正末年唐英《陶成紀事碑》記載,當時御窯廠燒制的釉、彩達57種,其中大部分是單色釉瓷器。大量傳世品也證實了清代單色釉瓷器既有仿古,也有創新,成就超越前代,充分體現了瓷器生產的高超技術。
康熙時期 紅釉成就最卓著。由於匠師們充分掌握了銅紅的還原技術,使停燒百餘年的紅釉瓷器重新得到恢復和發展,並達到了新的歷史水平。此時燒制出的紅釉瓷有郎窯紅、豇豆紅、霽紅等,均蜚聲國內外。著名的“郎窯紅”釉,以江西巡撫兼督陶官郎廷極的姓氏命名,其釉色鮮紅,宛若寶石或初凝之牛血,因而有“寶石紅”、“牛血紅”之稱。其特點是除釉鮮紅外,釉面光亮,玻璃質感強,開細片紋,並有不規則的牛毛狀絲紋。一般器物的口部多有釉的垂流現象,呈淺紅、淡青或顯露胎骨的粉白色、米黃色,底部有白色、米黃色(俗稱米湯底)或蘋果青色。琢器器里多白釉,圓器多為里外均施紅釉。如仿漢壺式樣的郎窯紅釉穿帶瓶,足邊兩側各有一長方形穿孔可系帶,造型秀美,釉色晶瑩鮮艷,底部刻有乾隆皇帝乙未年讚賞郎窯時所題的七言詩句,具有典型的郎窯作品的特徵。郎窯還有加金器皿,突出了華貴富麗的裝飾效果。這類瓷器造型以大型陳設品為主,如琵琶尊、觀音尊、鳳尾尊以及各式瓶、盤、碗等。
“豇豆紅”是康熙名貴紅釉瓷器中的一種,釉面呈幽倩淺紅色,帶有綠色的斑點,酷似紅豇豆色。由於紅色的深淺及綠色的斑點分布在器物的不同部位,所以還有“美人醉”、“桃花片”、“娃娃臉”、“乳鼠皮”等稱謂。它比郎窯紅釉燒成難度更大,在施釉過程中需巧妙處理銅在器身各部位存在的形態,用還原焰煅燒時還要巧妙地放進一點空氣,以調節氧氣量,才能夠使非常容易變化的銅色保持美麗的紅色。如氧氣超過所需要的限度,氧化部分的銅會由紅變成綠斑,這原是燒制中的缺點,但被後人譽為“滿身苔點泛於桃花春浪間”的美麗釉色。此種紅釉瓷器由於燒制不易,只能在官窯中少量生產,供皇室內廷賞用。其造型有文房用品中的印盒、洗、太白尊及菊瓣瓶、蘿蔔瓶、柳葉瓶等。太白尊的腹部帶有暗團螭紋,菊瓣瓶近底處淺浮雕菊瓣一周,蘿蔔瓶的頸部凸起弦紋 3道,這些都是豇豆紅器中固有的裝飾。
“天藍釉”系康熙時期新創,在鐵青的釉料中摻鈷土礦經高溫燒成。其色調猶如雨後的青天,淡雅悅目,呈色勻淨。有的器身劃刻精細暗花紋飾,非常優美。康熙時期的“蘋果青”是青釉中的傑作,與龍泉窯的“梅子青”同樣享有聲譽。其器身的釉色象早熟的蘋果那種青色,渾然一體,幽靜雅潔,如康熙蘋果青釉菊瓣瓶,即是其代表作品。
康熙時的“灑藍釉”始燒於明代宣德時期,器表藍釉凹凸不平,胎體厚重,劃刻雲龍海水紋飾。後中斷 300餘年,康熙時期開始復燒。康熙“灑藍釉” 釉面平亮,灑點均勻,造型多樣,根據器物的大小,瓷胎有薄有厚,大件琢器胎厚堅緻,小件圓器胎薄體輕。器物裝飾新穎,在灑藍地開光內有釉上釉下彩繪,或灑藍地描金、灑藍地施五彩、灑藍地描繪白色詩句等,均新穎別致。康熙時的“孔雀綠”釉與明代相比也面貌一新,釉色或濃重蔥翠,或色淡而鮮艷,均開細碎片紋,玻璃質光強。造型多仿古銅器樣,有尊、觚、觶等,還兼燒瓷塑人物、禽獸。器身大部刻仿古銅器紋飾,別具一格。
“茄皮紫”釉,明萬曆時期已燒成。呈色黑暗。康熙“茄皮紫”釉則呈色如鮮嫩茄皮色,釉面瑩亮。此種釉色利用了金屬錳在釉中所呈現的美麗紫色,是中國陶瓷工藝上一次成功的發明。這種釉色工藝要求較高,因為氧化錳在普通釉中呈褐色,只有在放鹼分多的釉內才會出現美麗的紫色,但鹼分不能過多,過多會使釉抵抗濕氣的力量減少,釉易剝落。主要器型有缽缸、螭耳瓶、犧耳罐及光素盤、碗等。
康熙時期的顏色釉除以上各種外,還有胎體輕薄的淡黃、淡綠及少量的金釉、銀釉、烏金釉、白釉等。
雍正時期 單色釉瓷器在仿古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景德鎮陶錄》記載,當時官、民窯都進行仿製,以仿宋五大名窯為主,精緻者多數為御器廠的產品。如仿汝釉器,天藍釉色中帶魚子紋小開片,胎釉細膩,色澤淡雅柔和,胎體為灰中泛紅褐色,頗似宋汝窯的“香灰胎”,《陶成紀事碑》稱為“銅骨之汝”。仿官、哥釉器,釉質瑩潤凝厚,釉面以“開片”作裝飾,體現出官窯“冰裂”、哥窯“金絲鐵線”的藝術效果。它的胎質色黑,器物的口足部呈現“紫口鐵足”狀,《陶成紀事碑》稱之為“鐵骨大觀”。仿定窯白瓷,開細小紋片,有印刻暗花裝飾。仿鈞窯作品,造型與釉面均逼真。仿鈞窯器,如鼓釘三足洗、菱花式洗等,規格大小、釉色、底部醬釉和刻的數字號碼及支釘痕等,都與真品無二致,甚至蚯蚓走泥紋也仿得逼真。
仿古中還有創新品種,如“窯變釉”,即是雍正仿鈞釉的新品種。此種釉中呈色劑以銅紅為主,還有微量的鈦、錳、鐵等呈色元素。採用二次以上施釉方法,將各種不同色釉施於一器,在高溫下燒制而成。釉料自然流淌相互交融,呈現出火焰狀的色彩,絢麗多姿。較紅者稱火焰紅,較藍者稱火焰青,別有情趣。“天藍仿鈞”是一種仿鈞而不似鈞的新品種,釉質肥厚,艷麗悅目,釉色蔚藍中泛紅,青紫交融,清人《陶雅》稱為“新紫”。代表性作品如仿鈞太白罈,腹部施一周紫紅色的環帶,色彩艷麗,青紫分明,為稀有珍品。“爐鈞釉”是雍正時期創燒的仿鈞釉的又一個新品種,為低溫顏色釉,先將坯體經高溫素燒,再施釉在低溫爐火中燒成。釉面五彩繽紛,將鈞紅、月白、蔥綠、青藍等釉色熔融為一體,似孔雀開屏般美麗。其著色劑為銅、鐵、鈷等。釉中摻有粉劑,釉厚不透明,釉面開細小紋片。“爐鈞釉”中的紅色較特殊,紅而不艷,紅中泛紫,似剛成熟的高粱穗色,因之常稱為“高粱紅”。清《南窯筆記》雲“爐鈞一種,乃爐中所燒,顏色流淌中有紅點者為佳,青點次之。”“爐鈞釉”除施於景德鎮瓷胎之外,有的還掛於宜興紫砂胎上。“豆青”、“冬青”與“粉青”是仿龍泉窯繁衍出的青釉,呈色劑為氧化鐵,因鐵含量不同可燒制出各種不同色調的青釉瓷器。“豆青”釉色最深且濃;“冬青”色澤稍淺,青中泛綠,“粉青”色澤淺淡,青中泛粉白色。青釉器,釉面均細潤堅緻,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此時在鐵含量及還原氣氛的控制上完全可以人為掌握,改變了宋以來青釉器呈色不穩的狀況,因而產量大, 造型豐富多樣, 帶刻劃花印花裝飾,工藝精細,紋飾細膩清晰,是雍正單色釉瓷器中的突出產品。
雍正時期所創的“茶葉末”釉,是中國古代結晶釉的重要品種,釉中結晶因鐵鎂與矽酸化合而產生,釉面呈色黃綠而不透明,並帶有黃色的星點,頗似茶葉的細末,古樸清麗,耐人尋味,故稱“茶葉末”釉。其施釉方法為生坯掛釉,入窯經高溫還原焰燒制,由於溫度不同可變色調,如蟹甲青、鱔魚青、蛇皮綠等、“鐵鏽花”釉,與“茶葉末”同屬結晶釉範疇,釉面呈不透明的黑褐色,在黑色釉中顯赤褐色的黑點,燦然發亮,其光如鐵。
雍正時期還創燒了多種低溫釉彩,如“淡粉”、“淡黃”、“淡綠”、“湖綠”、“瓜皮綠”、“胭脂水”、“珊瑚紅”等,多數是在燒成的薄胎白釉瓷器上施釉彩熔劑,在700~900℃溫度的彩爐中烘烤而成。但“瓜皮綠”是在澀胎上施釉,經爐火燒制。雍正時期還有為數不多的“仿木紋” 釉和“仿石” 釉,準確地表現了木、石的質感,說明當時顏色釉瓷器的燒造技術已達到隨心所欲的程度。
乾隆時期 “松石綠”釉和“秋葵綠”釉,為前所未有。“松石綠”釉,釉色酷似綠松石。“秋葵綠”釉,則宛若植物的嫩芽,綠中帶黃。它們共同的特點是施釉凝厚而不透明,表面有一層油潤的光澤,並飾有印花、雕刻花裝飾,多為陳設品。如松石綠釉燈籠尊,里外釉色一致,外部通體雕刻海水雲龍紋,蛟龍翻滾在萬頃碧濤之上,紋飾劃刻極為生動,做工精細,具有典型的宮廷陳設品的特色。仿古銅器造型的秋葵綠釉花觚,通體呈十花瓣狀,印花裝飾,圖案繁密工整,為乾隆時期特有的作品。此外,乾隆時還有不惜工本燒造的各種新奇的單色釉瓷器,如仿木、仿竹、仿石、仿古銅器、仿玉器、仿漆器以及仿各種動植物顏色的仿生釉等,都與原物的色澤相像,給人一種逼真的質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