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松錦之戰所屬年代:明代
發生地點:松山 錦州
分類:明清戰爭的一部分
日期: 1639年2月-1642年4月
地點: 錦州
結果: 明朝在遼東的最後防線僅剩下山海關
起因: 皇太極令明山海關外寧錦地方不得耕種
領土變更:
參戰方
明朝清軍
指揮官
洪承疇
楊國柱
唐通
白廣恩
曹變蛟
馬科
王廷臣
吳三桂
祖大壽
夏承德皇太極
濟爾哈朗
多鐸
兵力:
十三萬 二十三萬
傷亡:
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人 約四千人
戰爭簡介
松錦之戰,又稱松錦大戰,是由皇太極發動,明、清雙方各投入十多萬大軍,從明崇禎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二月,到明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年)四月,戰爭經歷了三年,此役是明清雙方的最後關鍵一役。
崇禎十二年(1639年)明廷調任洪承疇為薊遼總督,系東北邊防,防衛金人。崇德五年(1640年)三月,皇太極命鄭親王濟爾哈朗、多羅貝勒多鐸等人領兵修築義州城(今遼寧義縣),“駐紮屯田,令明山海關外寧錦地方不得耕種”,崇德六年(崇禎十四年,1641年)三月,清兵包圍了錦州,“填壕毀塹,聲援斷絕”。錦州守將祖大壽向明廷報稱:“錦城米僅供月余,而豆則未及一月,倘狡虜聲警再殷,寧錦氣脈中斷,則松山、杏山、錦州三城勢已岌岌,朝不逾夕矣。”明廷命洪承疇領王朴、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吳三桂八總兵,步騎十三萬,速令各鎮總兵“刻期出關”,速會兵於寧遠。
戰爭背景
明朝末年,太祖努爾哈赤“十三副遺甲”起兵,以“順者以德服,逆者以兵臨”的策略,先後統一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實現了女真各部的大統一。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四月十三,太祖努爾哈赤又以“七大恨”為由,發動對明宣戰。自萬曆四十六年即:天命三年(1618年)撫順第一次與明廷交鋒,至崇禎十七年即: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在近30年間,對明清興亡產生深遠影響的戰役有三:薩爾滸之戰、沈遼之戰和松錦之戰。
當說,薩爾滸之戰是明清正式軍事衝突的開端;沈遼之戰是明清激烈軍事衝突的高潮;松錦之戰標誌著明清遼東軍事衝突的結束,雙方軍事僵局的打破——明軍頓失關外的軍事憑藉,清軍轉入新的戰略進攻,為定鼎燕京、入主中原奠下基礎。這是最大的政治背景。
明“寧遠大捷”致使清軍在遼西的軍事政治行動受阻。為此,皇太極審時度勢,在內部進行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思想等方面一系列重大改革。與此同時,征服了漠南蒙古,使林丹汗走死青海湖;曾兩度用兵朝鮮,使李廷臣服於清,極大瓦解了明廷的勢力。繼而又出兵統一了黑龍江流域,從新滿洲得到了充足的兵源;期間,還多次繞道入關作戰,消耗了明廷的實力;同時也掠奪了大量物質充盈國庫。崇禎四年(1631年),後金軍攻占大凌河城(今遼寧錦縣),既而征服漠南蒙古,迫使朝鮮稱臣,解除南下後顧之憂後,決意打通遼西入關孔道,攻取錦州(今屬遼寧)等地。當時,駐守錦州的是明將祖大壽。
明崇禎九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棄汗稱帝,改後金為清,這無疑是向明公開挑戰。皇太極稱:“今為敵者,惟有明國耳。”大舉進攻明朝,決計奪取錦州,打通遼西入關通道,的時機已經成熟。
而這個時期,明朝早已是“紀綱紊亂”、“吏治腐敗”、“財政竭絀”、“邊備廢弛”各種社會矛盾不斷積累惡化。大順李自成的起義軍正風起雲湧般攻城掠地。明王朝陷入腹背受敵朝野上下惶惶不可終日的局面。
恰在這時,皇太極發動了松錦之戰。明、清雙方各投入十多萬大軍,從崇禎十二年(1639年)二月,到崇禎十五年(1642年)四月,戰爭經歷了三年。此役是一場決定兩個王朝命運的大對決。
戰爭經過
清太宗皇太極即位以來,雖多次侵擾關內,但都因沒有拿下山海關和錦州而行動不便。為此,皇太極下決心要攻克山海關和錦州,打通去往關內的交通要道,為滅亡明朝、奪取北京創造條件。當時,明崇禎帝也極力加強對山海關和錦州的防守。
公元1639年(崇禎十二年,清崇德四年),薊遼總督換上了洪承疇。洪承疇,字亨九,福建南安人。他是萬曆44年(公元1616年)進士,曾任陝西三邊總督。後來,他因俘殺高迎祥,又多次打敗李自成,在皇帝的心目中戰功赫赫。
崇禎十三年,清皇太極吸取過去強攻寧遠、錦州受挫的教訓,制定了長圍久困、迫其出降的作戰計畫,派兵先攻占外圍據點,後又在四面紮營斷絕其外援。十四年三月(公元1641年),錦州東關守將吳巴什降清,清軍攻占錦州外城。
祖大壽連連告急,四月,清軍圍困錦州。洪承疇於同年7月奉命率領吳三桂等8個總兵、13萬人馬雲集寧遠。七月二十六日,明軍進至松山與錦州之間的乳峰山西側,清軍已搶先占領乳峰山東側,洪承疇將騎兵布置在松山東、南、西三面駐紮,將步兵布置在離錦州只有六七里地的乳山崗,準備與清軍決一死戰。
首戰初捷
崇禎十四年(1641年)四月下旬,洪承疇部至松山與杏山之間。四月二十五日,雙方在乳峰山戰事膠著,“清人兵馬,死傷甚多”,清軍失利,幾至潰敗。洪承疇將吳三桂列為首功,說:“吳三桂英略獨擅,兩年來,以廉勇振飭遼兵,戰氣倍嘗,此番斬獲功多。”
洪承疇不敢冒進,駐紮寧遠,以窺探錦州勢態。並向朝廷表示:“大敵在前,兵凶戰危,解圍救錦,時刻難緩,死者方埋,傷者未起。半月之內,即再督決戰,用紓錦州之急。”兵部尚書陳新甲以兵多餉艱為由,主張速戰速決,催承疇進軍[3],帝令承疇“刻期進兵”,又分任馬紹愉、張若麒為兵部職方主事、職方郎中督促決戰。崇禎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承疇在寧遠誓師,率八總兵、十三萬人,二十八日抵錦州城南乳峰山一帶,二十九日,命總兵楊國柱率領所部攻打西石門,楊國柱中箭身亡,以山西總兵李輔明代之。此時明軍士氣正銳,皇太極對清軍失利心急如焚。
突圍
崇德六年八月十八日皇太極帶病急援,“上行急,鼻衄不止”,六晝夜兼行500餘里,七月十九日到達錦州城北的戚家堡(遼寧錦縣齊家堡),分軍駐王寶山、壯鎮台、寨兒山、長嶺山、劉喜屯,就地挖壕,緊緊包圍在松山一帶,“斷絕松山要路”。洪承疇與清軍決戰於松山、錦州地區,皇太極秘令阿濟格突襲塔山,趁潮落時奪取明軍屯積在筆架山的糧草十二堆。明軍“因餉乏,議回寧遠就食”,決定明日一早分成兩路突圍南逃。大同總兵王朴一回營便率本部人馬首先乘夜突圍逃跑,結果“各帥爭馳,馬步自相蹂踐”,黑夜中,明兵“且戰且闖,各兵散亂,黑夜難認”。總兵吳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總兵馬科、李輔明等奔入塔山。承疇等人突圍未成,困守松山城,幾次組織突圍,皆告失敗,掉進壕塹里的不計其數,不久“轉餉路絕,闔城食盡”,松山副將夏承德遣人密約降清,以為內應。
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城陷,洪承疇、祖大樂兵敗被俘至瀋陽,總兵邱民仰、王廷臣、曹變蛟就地處決,三月八日,祖大壽率部獻城歸降,清軍占領錦州。四月二十二日,清軍用紅夷大炮轟毀杏山城垣二十五餘丈,副將呂品奇率部不戰而降,松山、錦州、杏山三城盡沒,至此松錦大戰結束。
戰爭結果
松山決戰從21日到26日,短短四五天,明軍幾乎全軍覆沒。據清方統計,共斬殺明軍53783人,獲馬7440匹,甲冑9346副。
松山潰敗,明已無力解錦州之圍。1643年2月堅守七月的松山糧盡陷落,遼東巡撫邱仰民,鎮將曹變蛟,王廷臣被害,洪承疇押至瀋陽後投降。3月8日,祖大壽率餘眾七千投降,錦州陷落。4月8日塔山陷落。4月21日,杏山陷落,松錦之戰落下帷幕。
經此決戰,明軍在關外的主力盡失。洪承疇為表示忠於明室,宣布絕食,但到了五月剃髮降清。洪承疇投降以後,明朝不知道他已經變節,思宗聞之大震,輟朝特賜祭九壇,祭到第九壇的時候,又得到軍報,說洪承疇降清了,京城大嘩。據《清太宗實錄》記載:“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冑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冑以數萬計。海中浮屍漂蕩,多如雁鶩。”
明朝與清朝在遼東的爭奪至此也就基本接近了尾聲,遼東境內已經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了。
戰爭影響
松山、錦州、塔山、杏山四城失陷,祖大壽舉城投降,致使“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廟社以墟矣!”京師大震,王朴以“首逃”之罪被逮捕,法司開庭審訊。御史郝晉發言:“六鎮罪同,皆宜死。”“三桂實遼左之將,不戰而逃,奈何反加提督”。兵部尚書陳新甲覆議,“但姑念其(吳三桂)守寧遠有功,可與李輔明、白廣恩、唐通等貶秩,充為事官。”請獨斬王朴,崇禎十五年五月十九日處死王朴。職方郎中張若麒被處以死刑,兵部職方主事馬紹愉給予削籍的處分。三桂受到降級處分,鎮守寧遠。松錦大戰標榜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明朝在遼東的最後防線僅剩下山海關的吳三桂部。
戰略意義
1、松錦之戰使雙方的軍事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
此戰,乃明清爭奪遼東戰爭中的一次戰略性決戰。清軍採取圍城打援戰法,取得決戰的勝利。奪遼西四城,殲敵約十三萬眾,馬匹、甲冑無數。使清軍八旗勁旅得到空前壯大(尤其是漢八旗的擴充)。松錦之敗,使明朝在遼西損失了最大的一支精銳軍隊,也是明朝在關外的最後一支精銳軍隊。因此說,松錦之戰使雙方的軍事力量對比上出現了“驚天大逆轉”。戰後,清軍完全占據了戰略主動權。為清軍開始新的戰略進攻奠定下基礎。
2、松錦之戰使滿洲集團的政治目標得以實現
史料有關滿洲集團“取而代之”的遠大政治目標的表述記載並不多,而現在我們縱觀歷史,從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攝政王多爾袞的步子始終是朝著這個方向邁進的。如:拋開太祖努爾哈赤波瀾壯闊的統一東北女真,以及對明宣戰等不說,僅就都城赫圖阿拉——界凡——遼陽——瀋陽遷移這件事,足以顯示其政治抱負。這大概是源於這個漁獵民族慣於追逐目標的天性。
那么,縱觀這次足以改變中國歷史的松錦之戰,明朝整個遼西防禦徹底被毀,山海關外只懸一孤城——寧錦,京畿無疑袒露在清軍的鐵騎面前。面對這岌岌可危的局勢,明廷已無能為力。滿洲集團的政治目標“唾手可得”。
可見,松錦之戰是滿洲集團實現其政治目標的最後一次大戰;是從根本上動搖明王朝統治的鏖戰;是一場改寫中華民族歷史的大決戰。因此說,松錦之戰的戰略意義和歷史意義皆十分重大。正如,康熙大帝玄燁把薩爾滸大戰與松錦大戰比較時所指出的:“太祖一戰而王基開,太宗一戰而帝業定。”
3、松錦之戰極大地打擊了明廷朝野上下的士氣
松錦之戰,明廷調洪承疇為薊遼總督,領王朴、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吳三桂八總兵,集結最精銳的步騎十三萬餘眾,幾乎是傾其所有,與清軍決於死戰。正如明山西道御史米壽圖所說:“關外之存亡,神京之安危,決於一戰。”然而其結果,卻出人意料:明軍在松錦(松山、錦州之間)一戰而潰,且多名將領降清。這一結局,不能不引起朝廷乃至舉國的震驚與恐慌。可以說,松錦之戰極大地打擊了明廷朝野上下乃至全國的士氣,為清軍日後入主中原順利收復城池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4、松錦之戰滿洲集團開始大量招降明朝軍政人才為我所用
松錦之戰後,遠見卓識的皇太極為日後問鼎中原之需,大量招降如:洪承疇、祖大壽、祖大樂等一批漢臣,並委以重任,充當清軍入關後的“引路人”。這些都在後來的實踐中得以印證,故戰略意義十分重大。
綜上所述,我們首先知道,松錦之戰對於明朝來講是一場生死存亡的戰爭。其次,對於滿洲集團來講,松錦之戰的戰略意義更加重要,是實現其政目標過程中生死攸關的一次戰役;是一場志在必得的鏖戰。因此在開戰前,滿洲集團做了極其充分的準備,戰爭中採取科學靈活的戰術,最終奪取戰爭的勝利,為下一個問鼎中原之目標奠定了基礎。終在松錦之戰後短短的兩年,也就是1644年取而代之,結束了明王朝276年的統治。由此可見,奪取這場戰役勝利的戰略意義,對於滿洲集團來講是可想而知的。
戰爭評價
發生在1639年曆時3年的松錦之戰,是明清生死存亡,而又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一場大決戰。為此,雙方均投入了強大的軍事力量,最終,以皇太極的智慧,和八旗子弟這支虎狼之師的浴血奮戰取得戰爭勝利,而終結。此役,為日後滿洲八旗入主中原掃清了障礙,並奠定了基礎。
明朝戰爭列表
北京保衛戰 | 明滅元之戰 | 明攻山東之戰 | 明平閩廣之戰 | 明攻福建之戰 | 明攻河南之戰 | 明攻河北、大都之戰 | 明攻山西之戰 | 太原之戰[明朝]| 明攻陝甘之戰 | 明太祖第一次北征 | 明滅夏之戰 | 階、文之戰 | 明太祖第二次北伐 | 明太祖第三次北伐 | 明太祖第四次北伐 | 明平雲南之戰 | 曲靖之戰 | 明太祖第五次北伐 | 明太祖第六次北伐 | 明太祖第七次北伐 | 明太祖第八次北伐 | 靖難之變 | 真定之戰 | 北平之戰 | 鄭村壩之戰 | 白溝河之戰 | 夾河之戰| 滹沱河之戰 | 明平交阯之戰 | 明成祖第一次親征漠北之戰 | 神投海之戰 | 明成祖第二次親征漠北之戰 | 海堝之戰 | 明成祖第三次親征漠北之戰 | 明成祖第四次親征漠北之戰 | 明成祖第五次親征漠北之戰 | 麓川之役 | 狼山、兀魯乃池之戰 | 麓川之戰 | 貴州、湖廣各族人民大起義 | 土木之變 | 大藤峽之戰 | 紅鹽池之戰 | 劉六、劉七起義 | 春西海之戰 | 秋黑河墩之戰 | 明抗倭的戰爭 | 王江陘之戰 | 乍浦、東沈莊之戰 | 台州之戰 | 新河之戰 | 花街之戰 | 上峰嶺之戰 | 長沙之戰 | 橫嶼之戰 | 林墩之戰 | 仙遊之戰 | 明滅吳平之戰 | 萬全右衛之戰 | 明平定都掌部落之戰 | 明平岳鳳叛亂 |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的戰爭 | 鎮北關之戰 | 兆佳城之戰 | 渾河之戰 | 明平楊應龍之戰 | 明平哱拜叛亂 | 壬辰衛國戰爭 | 平壤之戰 | 古勒山之戰 | 露梁海戰 | 明與後金戰爭 | 撫順之戰 | 清河城之戰 | 薩爾滸之戰 | 葉赫城之戰 | 明平奢崇明之戰 | 河西之戰 | 明平安邦顏之戰 | 貴陽之戰 | 兩河之戰 | 永、藺、尊之戰 | 寧遠之戰 | 寧錦之戰 | 明末農民起義 | 永寧之戰 | 京畿之戰 | 尊永之戰| 孔有德叛亂 | 崇禎明荷海戰 | 鳳陽之戰 | 珠江口海戰 | 酆家店之戰 | 松錦之戰 | 開封之戰 | 朱仙鎮之戰 | 汝州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