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騰蛟

何騰蛟

南明重臣,字雲從,兵敗被俘自殺。保持了民族氣節,應當肯定。但縱觀他的一生卻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基本信息

一、何騰蛟傳

《明史·列傳第一百六十八·何騰蛟傳》
何騰蛟,字雲從,貴州黎平衛人。天啟元年舉於鄉。崇禎中授南陽知縣。地四達,賊出沒其間,數被挫去。已,從巡撫陳必謙破賊安皋山,斬首四百餘級,又討平土寇,益知名。遷兵部主事,進員外郎,出為懷來兵備僉事,調口北道。才諝精敏,所在見稱。遭母憂,巡撫劉永祚薦其賢,乞奪情任事。騰蛟不可,固辭歸。服除,起淮徐兵備僉事。討平土寇,部內宴然。
十六年冬,拜右僉都御史,代王聚奎巡撫湖廣。時湖北地盡失,止存武昌,屯左良玉大軍,軍橫甚。騰蛟與良玉交歡,得相安。明年春,遣將惠登相、毛憲文復德安、隨州
五月,福王立。詔至,良玉駐漢陽,其部下有異議,不欲開讀。騰蛟曰:“社稷安危,系此一舉。倘不奉詔,吾以死殉之。”抵良玉所,而良玉已聽正紀盧鼎言,開讀如禮。正紀者,良玉所置官名也。八月,福王命加騰蛟兵部右侍郎,兼撫湖南,代李乾德。尋以故官總督湖廣、四川雲南、貴州、廣西軍務,召總督楊鶚還。明年三月,南京有北來太子事,中外以為真,朝臣皆曰偽。騰蛟力言不可殺,與當國者大忤。
無何,良玉舉兵反,邀騰蛟偕行,不可,則盡殺城中人以劫之。士民爭匿其署中,騰蛟坐大門縱之入。良玉破垣舉火,避難者悉焚死。騰蛟急解印付家人,令速走,將自剄,為良玉部將擁去。良玉欲與同舟,不從,乃置之別舟,以副將四人守之。舟次漢陽門,乘間跌入江水。四人懼誅,亦赴水。騰蛟漂十餘里,漁舟救之起,則漢前將軍關壯繆侯廟前也。家人懷印者亦至,相視大驚。覓漁舟,忽不見。遠近謂騰蛟忠誠得神佑,益歸心焉。
騰蛟乃從寧州轉瀏陽,抵長沙。集諸屬吏堵胤錫、傅上瑞、嚴起恆、章曠、周大啟、吳晉錫等,痛哭盟誓。分士馬舟艦糗糧,各任其一。令胤錫攝湖北巡撫,上瑞攝湖南巡撫,曠為總督監軍,大啟提督學政。起恆故衡永道,即督二郡軍食,晉錫以長沙推官攝郴桂道事。即遣曠調副將黃朝宣、張先璧、劉承胤兵。朝宣自燕子窩,先璧自漵浦,承胤自武岡,先後至,兵勢稍振。而是時良玉已死。
順治二年五月,大兵下南都。唐王聿鍵自立於福州。王居南陽時,素知騰蛟賢,委任益至。李自成斃於九宮山,其將劉體仁郝搖旗等以眾無主,議歸騰蛟。率四五萬人驟入湘陰,距長沙百餘里。城中人不知其求歸也,懼甚。朝宣即引兵還燕子窩。上瑞請騰蛟出避,騰蛟曰:“死於左,死於賊,一也,何避焉。”長沙知府周二南請往偵之,以千人護行。賊謂其迎敵也,射殺之,從行者盡死。城中益懼,士女悉竄。騰蛟與曠謀,遣部將萬人鵬等二人往撫。賊見止二騎,迎入演武場,飲之酒。二人不交一言,與痛飲。飲畢,賊問來意,答言督師以湘陰褊小,不足容大軍,請即移長沙。因致騰蛟手書召之曰:“公等歸朝,誓永保富貴。”搖旗等大喜,與大鵬至長沙。騰蛟開誠撫慰,宴飲盡歡,犒從官牛酒。命先璧以卒三萬馳射,旌旗蔽天。搖旗等大悅,招其黨袁宗第、藺養成、王進才、牛有勇皆來歸,驟增兵十餘萬,聲威大震。
未幾,自成將李錦、高必正擁眾數十萬逼常德。騰蛟令胤錫撫降之,置之荊州。錦,自成從子,後賜名赤心。必正則自成妻高氏弟也。高氏語錦曰:“汝願為無賴賊,抑願為大將邪?”錦曰:“何謂也?”曰:“為賊無論,既以身許國,當愛民,受主將節制,有死無二,吾所願也。”錦曰:“諾。”騰蛟慮錦跋扈,他日過其營,請見高氏,再拜,執禮恭。高氏悅,戒其子毋忘何公,錦自是無異志。
自成亂天下二十年,陷帝都,覆廟社,其眾數十萬悉歸騰蛟。而騰蛟上疏,但言元兇已除,稍泄神人憤,宜告謝郊廟,卒不言己功。唐王大喜,立拜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封定興伯,仍督師。而疑自成死未實。騰蛟言自成定死,身首已糜爛。不敢居功,因固辭封爵。不允,令規取江西及南都。
當是時,降卒既眾,騰蛟欲以舊軍參之,乃題授朝宣、先璧為總兵官,與承胤、赤心、郝永忠、宗第、進才及董英、馬進忠、馬士秀、曹志建、王允成、盧鼎並開鎮湖南、北,時所謂十三鎮者也。永忠即搖旗,英,騰蛟中軍,志建則故巡按劉熙祚中軍,余皆良玉舊將也。
騰蛟銳意東下,拜表出師。明年正月與監軍御史李贗品先赴湘陰,期大會岳州。先璧逗遛,諸營亦觀望,獨赤心自湖北至,為大兵所敗而還,諸鎮兵遂罷,騰蛟威望由此損。時諸將皆驕且貪殘,朝宣尤甚,劫人而剝其皮。永忠效之,殺民無虛日。騰蛟不能制。故總督楊鶚者,克餉失軍心,至是復夤緣為偏沅總督。騰蛟以為言,乃召鶚還。
王數議出關,為鄭氏所阻。騰蛟屢請幸贛,協力取江西。王遣使徵兵,騰蛟發永忠精騎五千往。永忠不肯前,五月始抵郴州。會大兵破汀州,聿鍵被執死,贛州亦失。騰蛟聞王死,大慟,厲兵保境如平時。已,聞永明王立,乃稍自安。王尋以騰蛟為武英殿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王進才故守益陽,聞大兵漸逼,還長沙。
四年春,進才揚言乏餉,大掠,並及湘陰。適大兵至長沙,進才走湖北。騰蛟不能守,單騎走衡州,長沙、湘陰並失。盧鼎時守衡州,而先璧兵突至,大掠。鼎不能抗,走永州。先璧遂挾騰蛟走祁陽,又間道走辰州。騰蛟脫還,走永州。甫至,鼎部將復大掠。鼎走道州,騰蛟與侍郎嚴起恆走白牙市,大兵遂下衡、永。初,騰蛟建十三鎮以衛長沙,至是皆自為盜賊。大兵入衡州,守將黃朝宣降。數其罪,支解之,遠近大快。大清以一知府守永州,副將周金湯瞷城虛,夜鼓譟而登,知府出走,金湯遂入永。
六月,騰蛟在白牙。王密遣中使告以劉承胤罪,令入武岡除之。騰蛟乃走謁王,王及太后皆召見。承胤由小校,以騰蛟薦至大將,已漸倨。騰蛟在長沙征其兵,承胤大怒,言:“先調朝宣、先璧軍,皆章曠親行,今乃折箠使我。”遂馳至黎平,執騰蛟子,索餉數萬。子走訴騰蛟,騰蛟遣曠行,承胤乃以眾至。騰蛟為請於王,得封定蠻伯,且與為姻,承胤益驕。至是爵安國公,勛上柱國,賜尚方劍,益坐大。忌騰蛟出己上,欲奪其權,請用為戶部尚書,專領餉務,王不許。王召騰蛟圖承胤,騰蛟無兵,命以雲南援將趙印選、胡一青兵隸之。及辭朝,賜銀幣,命廷臣郊餞。承胤伏千騎襲騰蛟,印選卒力戰,盡殲之,騰蛟乃還駐白牙。
八月,大兵破武岡,承胤降。王走靖州,又走柳州。時常德、寶慶已失,永亦再失。王將返桂林,而城中止焦璉軍,騰蛟率印選、一青入為助。而南安侯郝永忠忽擁眾萬餘至,與璉兵欲斗,會宜章伯盧鼎兵亦至,騰蛟為調劑,桂林以安。乃遣璉、永忠、鼎、印選、一青分扼興安、靈川、永寧、義寧諸州縣。十一月,大兵逼全州,騰蛟督五將合御。
五年正月,王居桂林,加騰蛟太師,進爵為侯,子孫世襲。二月,大兵破全州,至興安。永忠兵大潰,奔桂林,逼王西,縱兵大掠。騰蛟自永福至。大兵知桂林有變,直抵北門。騰蛟督璉、一青等分三門拒守,大兵乃還全州。會金聲桓李成棟叛大清,以兵附。大兵在湖南者姑退,騰蛟遂取全州。復遣保昌侯曹志建、宜章侯盧鼎、新興侯焦璉、新寧侯趙印選攻永州,圍城三月,大小三十六戰,十一月朔克之。未幾,監軍御史余鯤起、職方主事李甲春取寶慶,諸將亦取衡州,馬進忠取常德,所失地多復。
騰蛟議進兵長沙。會督師堵胤錫惡進忠,招忠貞營李赤心軍自夔州至,令進忠讓常德與之。進忠大怒,盡驅居民出城,焚廬舍,走武岡。寶慶守將王進才亦棄城走,他守將皆潰。赤心等所至皆空城,鏇棄走,東趨長沙。騰蛟時駐衡州,大駭。六年正月檄進忠由益陽出長沙,期諸將畢會,而親詣忠貞營,邀赤心入衡。部下卒六千人,懼忠貞營掩襲,不護行,止攜吏卒三十人往。將至,聞其軍已東,即尾之至湘潭。湘潭空城也,赤心不守而去,騰蛟乃入居之。大兵知騰蛟入空城,遣將徐勇引軍入。勇,騰蛟舊部將也,率其卒羅拜,勸騰蛟降。騰蛟大叱,勇遂擁之去。絕食七日,乃殺之。永明王聞之哀悼,賜祭者九,贈中湘王,諡文烈,官其子文瑞僉都御史。後文瑞被俘至京城,軟禁直至罹難,家事不詳。其次子何文運,是為騰蛟官居南陽之庶生,緣未追隨左右,得以衍生。清定後,文運攜家人遷至宛南白河東二十里處宗橋前隱居安寨,娶宗氏。所幸文運後人繁衍生息,歷盡滄桑數百年,使為當地望族。

二、個人履歷

何騰蛟(1592年一1649年):
明代重臣,貴州黎平府人,字雲從,亦字祥升,出身"書香"門第。祖父何志清,明嘉靖貢生,曾任四川夔州府開縣主簿。父何東鳳,明萬曆貢生,曾任雲南楚雄府新州學正
傳說騰蛟誕生之時,鄉里人"忽見金色雙鯉飛入何宅,頃刻消失,人皆以騰蛟為井裡神魚所化生"。傳說神異,可見鄉里人對騰蛟的敬重。官至翰林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湖廣總督。是明末著名的民族英雄!

三、成長曆程

騰蛟稍長,便隨父就讀。父訓課極嚴,有一天問書不解,父怒,舉石硯擊騰蛟的頭,並責罵說:“子不受教,擊死無悔。”於是騰蛟奮志不懈,考取了秀才,“歲試拔前茅”。但參加省里的鄉試落第,在科試中,因文章刺傷時政,被置四等,父聞大怒,母親廖夫人暗中使人報知,叫他不要回家。騰蛟於是躲在賣書的李靜溪先生家含淚攻讀。後前往內江投奔堂兄起蛟,想找兄長謀職。起蛟知道他的來意,想刺激他以求進取,便責令守門人不準他進門,送他一本《百中經》和銅錢一貫。騰蛟感到慚愧,便回到家鄉,屏跡於郡郭外南泉山天香閣,刻苦攻讀,晝夜不懈,磨練自己的志氣。
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貴州鄉試,由於父親去世,家境中落貧窮,騰蛟“苦乏資斧”,猶豫很久,幸得書店李靜溪先生解囊相助,才啟程跋涉赴省會試,考取舉人。初任山西榆次縣教諭,後歷任山西介休、汾陽,河南南陽,陝西大興等縣縣令。騰蛟治理南陽,“土寇”作亂,他採用"剿撫"的安民政策,曾親自單騎往撫降敵,使四境得安,由是知名。

四、官職生涯

1、崇幀十一年(1638)

朝廷提拔他任兵部職方主事,晉升員外郎。十二月調山西口北兵備道。崇幀十五年春,奉命出任湖北鄖陽兵備道。後“遭母憂”,辭官歸里。孝服除後,起任淮徐兵備道。所在任內,皆以“才諝精敏”,廉明、勤政、愛民著稱。

2、崇幀十六年(1643)

三月,督部史可法極力推薦,超拜他任右僉都御史,代王聚奎巡撫湖廣。左師指左良玉,駐紮湖廣的總兵官,手握重兵。當時湖北盡為農民義軍所占領,僅存武昌一郡,左良玉大軍素無紀律,將兵驕橫。人勸騰蛟勿往,騰蛟說:"國家養仕設官,原以救傾危之急,當立千萬年不朽之功;今日偷生畏死,豈人臣之責乎?"遂慷慨赴任。到任之後,他終日盡瘁邊事,不問利害。而左良玉亦服騰蛟威望,傾心接納,得以相安。次年春,遣將惠登相,毛憲文恢復德安府及隨州,武昌得以穩定。
清軍入關,定都北京後,採取了殘暴的民族壓迫政策,一方面拉攏漢族官僚地主,共同鎮壓農民起義軍;一方面迫使北京漢族居民遷離北京,並頒布圈地令、剃髮令、逃人法,企圖用暴力統治中國,因而使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

3、崇禎十七年(1644)

五月,明朝一部分官僚地主在南京擁立福王建立弘光政權,以“復故土以光祖業”相號召,抵抗清軍南下。大江南北官兵紛紛回響,各地人民民眾,把恢復祖國的河山,拯救人民的希望,都寄托在這個政權的身上。但弘光朝廷內部腐化,福王只知享樂,封建統治者內部存在著嚴重的黨爭,政權極不穩固。同年六月,福王詔書至楚,當時左良玉駐軍漢陽府,擁有七八萬軍隊,他的部下有異議,遲遲不肯開讀詔書,有意東下干預朝政。騰蛟說:“社稷安危,系此一舉。倘不奉詔,吾當以死殉之。”持一劍往良玉住所。當時左良玉的正紀官盧鼎也力陳國家禍福,對左良玉曉以大義,才如禮開讀詔書,使政局暫時安定下來。同年八月,福王命加騰蛟兵部右侍郎,兼撫湖南。冬十一月,復命騰蛟以原官總督湖廣、四川、雲南、貴州、廣西軍務。
不久,左良玉又以"清君側"為名,擬出兵東下,誅討東閣大學士馬士英和兵部尚書阮大鉞,發動內戰,自相殘毀。騰蛟為了顧全抗清大局,竭力勸阻。良玉不聽,反而大肆擄掠,大殺城中人民,並脅迫騰蛟同行。舟至漢陽門,騰蛟乘機躍入江水,漂十餘里,被漁船救起。遠近人民認為騰蛟入水三晝夜不死,必有神靈保佑,由是人民更加信服他。後騰蛟繞道瀏陽到達湖南長沙,召集部屬,商議抗清戰守之策。令堵胤錫為湖北巡撫,傅上瑞為湖南巡撫,章曠為總督監軍……調副將黃朝宣、張先壁、劉承胤所帶士兵,先後聚集長沙,兵勢稍振。而這時左良玉已在九江途中病死,其子左夢庚後來降清。

4、弘光元年(1645)

五月,清軍占領南京,福王被俘,弘光政權覆滅。接著江南蘇松所屬各城鎮先後被清軍占領。同年四月,唐王朱聿鍵即位於福州,號隆武。唐王居南陽時,素知騰蛟賢,委以重任,加騰蛟督師的官銜。
這年四月,李自成遇害,農民軍殘餘部分別由郝搖旗、劉體仁、袁宗第及李錦、高一功等領導。共約四五十萬人,向荊襄進發。義軍紀律嚴明,得到當地人民的擁護。他們驟然失去主帥,認識到大敵當前,應該聯合明朝官軍,共同抗禦清兵。農民軍由岳州到湘陰,節節向南移動,距長沙百餘里,不與明軍爭鋒,並通知明軍,願歸順何騰蛟統帥,表示希望彼此團結,共御強敵。何騰蛟便派部將萬大鵬帶領數騎前往郝搖旗營中商量合作條件。搖旗等大喜,便帶領5萬農民軍至長沙。騰蛟開誠撫慰,宴飲盡歡,並犒賞官牛酒。搖旗便召集袁宗第、藺養成、牛有勇等率義軍來歸。騰蛟兵力驟增10餘萬,聲威大震。
不久,李錦、高一功擁眾數十萬逼常德,騰蛟令堵胤錫接納,安置在荊州。李錦從此一心跟隨騰蛟,農民數十萬大軍悉歸騰蛟節制。後又有明將盧鼎、馬進忠、王允成等部亦聽命於騰蛟。諸軍匯集,號稱百萬。唐王立拜騰蛟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封定興伯,總督豫、楚、秦、蜀、粵軍務,仍督師。並飭令先收復江西,然後收復南部。何騰蛟指揮農民軍約10萬餘人,駐湖南各地,擔負起抗禦清兵進攻的重任。在湖廣北部的李錦、高一功所帶領的18營共30多萬人,改名忠貞營,歸堵胤錫管轄。何騰蛟把這些農民軍略加改編,仍由原來的農民軍將領統率,分別駐紮湖廣荊襄一帶,總號十三鎮,即人們所稱道的荊襄十三家軍。他們不久又和川東各地農民軍緊密地聯繫,發展而為夔東十三家軍,在抗請戰爭中牽制了相當數量的清軍兵力。
荊襄十三家軍與明軍聯合後,明軍的聲勢突然強大。1646年春天,清政府派兵進攻湖廣,何騰蛟領大軍由長沙出發,大敗清軍於岳州,不久在藤溪、湘陰等地打了幾次勝仗,使清軍一時不能再向南侵入,隆武政權在福州得以從容立國。
何騰蛟鎮守長沙三年,軍紀嚴明,兵將不敢違抗。當時瘟疫流行,他"吊死問孤"、"博施勸諭",百姓暫時得到復甦。而他自己吃粗糧、野菜,穿補綴的衣服。當時軍餉不足,他委任章曠創辦義餉,增加地租,預征兩年軍糧,查抄富戶財產,開設鑄局鑄錢,抽鹽稅等以資助軍餉。難能可貴的是在兵荒馬亂中修建文場,開科取士,使兩湖之地,不廢弦歌,政局得以暫時穩定。

5、隆武二年(1646)

八月,隆武帝及皇后在汀州不幸被清軍所俘,死於福州。訊息傳來,騰蛟大為悲痛,厲兵保境如平時。
當隆武帝殉國的訊息傳到梧州,廣西巡撫瞿式耜等立即返回肇慶擁立桂王朱由榔即位,改年號為永曆,拜騰蛟為武英殿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當時,王進才守益陽,聞清軍漸逼,退出益陽,還守長沙。這時騰蛟處境十分困難。

6、永曆元年(1647)

二月,清兵逼廣東,桂王自肇慶逃到梧州,清軍迅速攻下梧州,桂王再奔至桂林。這時,只有大學士瞿式耜堅守桂林,頑強抵抗,桂林才得以保全。當時湖湘一帶,總督何騰蛟的部將及率領的荊襄十三家軍與清軍頑強的戰鬥起到了前衛作用。
這時,懷有野心的武岡總兵官劉承胤挾持桂王由桂林出走到全州,三月到武岡,由瞿式耜留守桂林。當時漢奸孔有德率領清軍大舉進攻長沙,馬進忠、王進才等紛紛潰退。何騰蛟勢孤,單騎走衡州。長沙、湘陰俱失,五月騰蛟至永州,不久,退駐白牙市(今湖南東安縣)。
八月十三日,清兵破武岡,劉承胤以城降。桂王攜帶官眷奔靖州,九月返桂林。而城中只有焦璉一軍,騰蛟慮勢孤,率趙印選、胡一青入城相助。正危急時,南安侯郝搖旗忽擁眾萬餘至,上下震動。搖旗與焦璉部將角斗,恰逢盧鼎亦帶兵至。騰蛟從中調解,使桂林得以安定。於是騰蛟派遣焦璉、郝搖旗、盧鼎、趙印選、胡一青各營分別守興安、靈川、義寧諸州縣,兵勢稍振。
十一月,清兵逼全州,騰蛟督五將共同禦敵,親自到營溶江口。次年二月,清軍由湖南席捲而下,占領全州、興安。郝搖旗敗走桂林,挾桂王走柳州又奔南寧。三月,騰蛟在永寧聞訊,重返桂林。四月初六,騰蛟督焦璉、胡一青等分三門拒守,騰蛟督諸軍鏖戰,居中指揮。胡一青率將士,揮戟衝鋒陷陣,叱吒撼山嶽,清軍被擊退。騰蛟尾隨至岩關,身先士卒,大戰於興安的三里橋。清軍列陣塘鋪營,漫布山谷,以四股侵入,騰蛟命趙印選率五司將士奮勇當先,多有斬獲。直至酉刻,胡一青仍率兵繼續戰鬥,至三里橋,諸將踴躍,無不以一當百,清軍再退至興安。初八日,騰蛟督諸將前至鳳凰坪距三里許與清軍大戰於松林。清軍伏兵炮聲隆隆。騰蛟令四路出擊,命趙印選、胡一青率諸標鎮往來衝殺,鏖戰良久,望之如在奔雷急電之中。標鎮周金湯、熊朝佐奉令從鳳凰坪左山橫擊,清軍大敗,死者山積,鸞橋之水為之不流。十六日,清軍退走。
五月十五日,騰蛟指揮三軍進攻全州城,自辰至酉,炮傷敵副參顧有能等45人。二十六日夜令趙印選督全營攻北關,焦璉督全營襲南關,蒲鎮一營攻西關。次日卯刻胡一青先登城,生擒清巡撫李懋祖,押送桂林斬首。各營相繼攻入,悉斬清軍精銳。這次戰役,八次大戰,五次進攻,收復了全州。史稱"全州大捷"。六月,江西的清降將金聲桓、廣州的清降將李成棟先後反正,據地歸附,聲勢復振。在湖南的清軍逐漸退去。秋七月,騰蛟進駐全州。八月,桂王自梧州入肇慶。騰蛟再派遣曹志建、盧鼎、焦璉、趙印選等率軍攻永州。圍三月,大小36戰,至十一月,攻占永州。接著不久,連克寶慶、衡州、常德,以前所失的土地,漸次恢復,幾乎收復了湖南全境,抗清聲勢為之大振。這時,廣東、四川等地的抗清鬥爭再起。清軍後方的榆園軍、呂梁山的起義軍和關中農民義軍都發動了廣泛的攻勢,一時間,永曆政權控制的區域擴大到了雲南、貴州、廣西、湖南、江西、四川、廣東7省,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高潮。
但由於永曆政權內部黨派紛爭,矛盾重重,農民軍也受排擠打擊,不能團結對敵,這就給清軍以喘息的機會。加以南明軍中軍心渙散,紀律廢弛,將帥、士卒怯懦貪鄙,不接受何騰蛟調遣約束,各路軍馬各行其是,嚴重地削弱了戰鬥力,以致在以後的爭戰中,馬進忠燒常德走武岡,王進才放棄寶慶逃走,各郡邑守將聞風潰逃。騰蛟當時駐衡州,十分驚駭,看到千里一空,憂心如焚。

7、永曆三年(1649)

正月,騰蛟檄召馬進忠由益陽出兵長沙,並親往忠貞營,邀李錦入衡州,其時只帶隨身30名士兵前往。然而李錦已往東開拔,騰蛟即尾隨至湘潭。湘潭已是一座空城,李錦棄守離開了。騰蛟便進駐危城之中。是時諸將都去增援江西,金聲桓、黃飛鸞又已調往全州。馬進忠聽到騰蛟輕身獨往,隨即遣將追護,但已來不及。漢奸孔有德探知騰蛟在湘潭空城的訊息,晝夜兼程追至城下,派降將徐勇以輕騎突入湘潭。率眾羅拜勸騰蛟投降。徐勇原是左良玉部將,曾追隨過騰蛟,騰蛟見其為虎作倀,怒火中燒,罵不絕口,舉劍要砍徐勇,徐勇只好退避。十九日曉起,營壘皆空,騰蛟方巾便服坐堂上,流淚痛心地說:"五年督師,心血嘔盡,而結果落得這樣地步,這難道是天意嗎?"清軍從四面八方湧來,簇擁騰蛟而去,將他安置在城外慧德庵中。 明將宣威將軍楊一營不知騰蛟去處,想尋找救護他,曾7次冒險單騎入危城尋訪,終不可得,競被流矢擊中殉難。滿洲貴族固山額真佟養和延請騰蛟談話,勸他歸順清朝。騰蛟膝地而坐,一言不發。清軍將他的家屬40餘口(包括他的繼母孫大夫人及正妻徐夫人在內)帶來脅迫他投降。騰蛟不動聲色地說:"老母耄矣,余無足惜,一惟命。"又強迫他投降,他說:"我國不幸,大臣被擄,我肩負大明三百年綱常的重任,豈能以一身事奉兩主?我是個血性男子,百折不回,你們為何還吝惜一劍,不把我殺死?"佟養和見他意志堅決,不可動搖,便退出。騰蛟居庵中,正襟危坐,談笑自若,幾次請他不去,幾次饋送飲食不吃。有一天,庵中一僧將一缽清水獻給他喝,他馬上用手揮去說:"煩勞大和尚,為我另取一壺江心水,飲了好上路。"僧人立即舀來一缽江心水奉上,騰蛟接過,望南流淚說:"這江水自衡山流來,是桂王那裡流來的水啊!這水可以洗滌我的腸胃,死了也好瞑目。"騰蛟飲了江水絕食七天沒有死。佟養和再派人來勸降,他拒絕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衣帶之遺,彼則行之,我則繼之,吾志決矣,勿復多言。"佟養和嘆息道:"真是個硬漢,他的志向是不能改變的了。"又不忍心殺他,便給他一捆絲繩,一面汗巾,由他自裁。當時微雨初過,他從容慢步,一面以袖拂巾,一面吟七律(絕命詩)一首:
天乎人事苦難留,眉鎖湘江水不流。 鍊石有心嗟一木,凌雲無計慰三洲。 河山赤地風悲角,社稷懷人雨溢秋。 盡瘁未能時已逝,年年鵑血染宗周。
此詩表達了他悲亡國的沉痛心情和至死不渝的民族氣節,以及對祖國人民和三湘父老兄弟的深切懷念。
何騰蛟遂自縊於流水大埠橋邊[時已醜(1649)春正月二十六日],終年58歲。舉家40餘口同時被殘暴的清軍殺害。騰蛟死難噩耗傳出後,湖南各郡縣的老百姓,莫不流涕哀悼。桂王聞訊,令三軍縞素,望祭痛哭,三軍皆哭,聲聞數里。遂追贈何騰蛟為"中湘王",諡號文烈,設位於肇慶天馬寺,並授其長子何文瑞為僉都御史,襲定興侯。後文瑞被俘至京城,軟禁直至罹難,家事不詳。其次子何文運,是為騰蛟官居南陽之庶生,緣未追隨左右,得以衍生。清定後,文運攜家人遷至宛南白河東二十里處宗橋前隱居安寨,娶宗氏。所幸文運後人繁衍生息,歷盡滄桑數百年,使為當地望族。

五、歷史評價

正面評價:一代忠臣

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廷表彰已故明臣,謚騰蛟"忠誠",建祠於黎平城內神魚井旁,名"何忠誠公祠"。次年騰蛟侄(起蚊子)往湘潭扶櫬歸里,安葬於黎平西門外之西佛崖。繼後,幾經修建,命名為"明謚中湘王何騰蛟陵園",鄉人題有聯曰:"大埠橋邊,萬古芳名同日月;西佛崖上,一抔黃土壯山河。"表達了鄉人對何公的景仰與崇敬。

負面評價: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何騰蛟被俘後堅貞不屈,保持了民族氣節,應當肯定。但縱觀他的一生卻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弘光時期他受制於左良玉,無所作為。隆武時期,他夥同湖北巡撫章曠排擠大順軍餘部,收羅一批散兵游勇充當嫡系,又無將將之能,造成劉承胤、曹志建、黃朝宣等割據跋扈的局面。隆武帝遇難他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反攻湖南勝利之際作為全軍統帥的他卻私心自用,唆使郝永忠偷襲反正來歸的陳友龍部,挑起明軍自相殘殺給清軍以喘息之機;又調走圍攻長沙的忠貞營,一手斷送了復湘援贛的戰略大局卒至以身予敵。
——現代著名明清史學家顧誠《南明史》

六、史料雜記

明史“勇,騰蛟舊部將也,率其卒羅拜,勸騰蛟降。騰蛟大叱,勇遂擁之去。絕食七日,乃殺之。” 一說,騰蛟實未死,部份舊部同其歸隱四川順慶府(張獻忠戰死遺址一帶),死後葬於靈龜山,有實墳,封號“龜山之人”。

七、何騰蛟墓

何騰蛟墓,面臨福祿江,背靠人行道,靠近城垣腳下。其墓坐東向西稍偏北。四周用條方形石塊砌築,高約1.2米,直徑約5米。解放前,墓後有守墓人住宅,墓前有祭祠。面臨福祿江處有長約80米的石欄桿一道,並建有閣樓一座。墓周圍均用石牆封圍。從康熙十五年(1676年)至光緒七年(1881年)的200多年間,何騰蛟墓歷經多次維修,墓丘及享堂、精舍保存完好。20世紀50年代,逐步拆除原有建築,但墓丘尚存。“文化大革命”中墳被破壞。1980年文物部門在墓地掘出墓碑、墓誌和墓表等珍貴文物。
在何騰蛟墓地西佛崖壁上,尚存“浩氣常存”摩崖,系“陸軍上校湘西周日癢”刻於1927年。鑒於何騰蛟墓具有重要歷史價值,1982年被列為首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