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農民起義

明末農民起義

明末農民起義是爆發於明末的一場農民戰爭。當時正是明朝末期,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天災人禍不斷發生。明末因為皇太極在邊外的威脅,明政府被迫削去驛站,無數人家破人亡,陝西又逢旱災,人民無法生活。明末農民起義首先爆發於陝北。這兒土地貧瘠,生產落後,賦稅和徭役嚴重,加之連年發生災荒,所以率先引起農民起義。這場起義直至清順治年間才基本結束,被稱為明末農民起義。

基本信息

簡介

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

明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至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張獻忠等部農民軍從小到大,從分散到集中,從游擊流動作戰到運動流動作戰,終於推翻明朝的戰爭。

背景

當時正是明朝末期,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天災人禍不斷發生。明末政治腐敗,農村破產,壓迫剝削日益加重,陝西又逢旱災,人民無法生活。連續多年鬧災荒土地都被皇親貴族地主豪紳霸占了。千百萬農民身上無衣,口中無食,受著統治階級殘酷的剝削和壓迫。李自成從小就因欠債被迫給姓艾的地主牧羊。21歲那年,他打傷了地主,逃到銀川當一名驛卒。當時,全國到處都有農民起義爆發。1627年,陝北白水縣農民王二率領數百農民殺死知縣張斗耀,揭開了明末農民戰爭的序幕。陝北巡撫得報後,因怕受到朝廷怪罪,充耳不聞,起義隊伍乘機迅速擴大。1628年,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和王左卦等紛紛起兵回響。李自成、張獻忠約在1630年前後也加入了起義軍的隊伍。1630年,張獻忠在陝西米脂十八寨起義,自稱“八大王”。李自成也殺死貪官造了反,在他舅舅高迎祥領導的起義軍中當“闖將”。1635年,明朝派洪承疇出陝西,朱大典山東,兩面夾攻起義軍。鬥爭的實踐教育了起義軍,他們深深感到,只有聯合作戰才有力量。1635年,各路起義軍會師於河南滎陽,共13家,72營,在一起共商對敵之策。

經過

明末農民起義形勢圖明末農民起義形勢圖

崇禎元年七月,王嘉胤楊六不沾泥等在陝西府谷等地首舉義旗,全陝回響。從崇禎元年至三年間,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先後起義,陝境共有義軍100餘部。千部官軍邊兵,因缺餉譁變,亦加入義軍,並成為骨幹。此時義軍作戰,自發性、盲目性強。明廷令三邊總督楊鶴採用“剿撫兼施、以撫為主”的戰略。但明廷無力養活大批饑民,已就撫者,紛紛再起。楊鶴為此入獄,洪承疇繼督陝西,改用“以剿堅撫,先剿後撫”方針,集中兵力進攻陝西義軍。各部義軍先後東進,四年至六年,活動中心移至山西。作戰亦由極度分散,各自為戰發展為相對集中,互相呼應。高迎祥、張獻忠、李白成、羅汝才等部20餘萬人,號稱36營,一度破大寧、隰州、澤州、壽陽等城。六年冬,高迎祥等24營10餘萬人突破官軍包圍,轉進至豫西楚北,以鄖陽為中心,分部來往穿插於豫楚川陝之間,利用官軍分兵守境,互不協同的弱點,進行游擊性質的流動作戰。

明廷為改變“事權不一、相互觀望”之被動局面,改用“集中兵力,全面圍剿”方針。七年,以陳奇瑜為五省總督,統一指揮陝晉豫川及湖廣官軍,由四面分進合擊,企圖一舉盡殲各部義軍。義軍相繼轉進漢中,圍剿落空。明思宗朱由檢撤陳奇瑜,以洪承疇繼任五省總督。當其調動官軍入陝,重新組織圍攻時,除李自成仍堅持流動於陝甘外,其他各部再次轉進河南。洪承疇率主力出關追擊。義軍於八年初,分三路分進:一部西返陝西,一部北進山西,一部東入鳳陽(參見鳳陽之戰),焚毀皇陵。洪承疇軍三月間至河南時,義軍已大部又集中於陝西。洪承疇匆匆回軍關內。李自成在寧州、真寧兩殲官軍,破鹹陽,逼西安。高迎祥、張獻忠等乘官軍被牽制於陝之機,三度進入河南。明廷認識到在義軍流動作戰情況下,全面圍剿,勢難成功,又改用分區負責,重點進攻的方針。以盧象升為五省總督,專治中原;洪承疇專治西北,各自負責,相互協同。當年冬及九年春,高迎祥、張獻忠在河南連續失敗,兵力損失過半,殘部再返陝西。此時,李自成在興平等地亦多次失利。明廷為加強陝西攻勢,令孫傳庭全力進攻漢中的高、張各部,令洪承疇專力進攻陝北的李自成等部。七月,高迎祥在整厔(今陝西周至)被俘殺,餘部走歸李自成。此時,清軍入邊,破昌平等16城,朱由檢急調盧象升率軍馳援,中原壓力減輕。張獻忠乘機復起,聯合羅汝才等部20餘萬人,沿江東進,分散活動於蘄州、霍山一帶。十年,朱由檢再命熊文燦為五省總理,並增派禁軍1200人,組織新的圍剿。

李自成進軍四川,一度破城l0餘座,但在十一年返陝時,在洮河一帶遭洪承疇及孫傳庭軍襲擊,敗走岷州。與此同時,張獻忠在南陽亦為左良五軍擊敗,負傷退谷城。熊文燦遂改圍剿為招撫。劉國能、張天琳、張獻忠、羅汝才,先後降明或就撫。李自成率殘部活動於川陝邊境山區,農民起義陷入低潮。九月,清軍兩路入邊,京師戒嚴,洪承疇、孫傳庭率軍入衛,西北官軍減少。十二年,張獻忠、羅汝才、張天琳等先後再起,破房縣、保康,在羅猴山痛殲左良玉軍。朱由檢殺熊文燦,派兵部尚書楊嗣昌督軍進剿。十三年初,羅汝才曾在香油坪擊敗官軍,但不久與張獻忠先後敗於瑪瑙山及夔州,被迫轉進四川。楊嗣昌率主力追擊入川。李自成乘機於十一月進入河南,迅速發展為數萬人。農民軍首義至此時,優勢官軍始終處於戰略進攻地位,農民軍則處於反圍剿、求生存的地位。各部時分時合,忽東忽西,尋找空隙及薄弱點進行襲擊,以調動疲憊敵人,在有利時機,形成戰役戰鬥上的局部優勢,出其不意打擊削弱敵人,在戰鬥中保存並發展自己。

經過13年的游擊流動的作戰,逐漸集中,至十三年底,匯合為以李自成張獻忠羅汝才為首的幾支農民軍。在多次反覆起伏的戰爭實踐中,漸趨成熟。特別是李自成,吸取知識分子意見,開始實施“行仁義,收人心”,“據河洛,取天下”的戰略。政治上實施“免糧”、“安民”、“平買平賣”政策並大力開展瓦解敵人的宣傳工作,形成“民皆附賊而不附兵”的局面,軍事上實施運動流動作戰,開始向盲軍戰略要點進行機動進攻。十四年初,攻占洛陽。張、羅聯軍在四川大敗官軍於開縣黃陵後,以一夜300里之速度,擺脫追擊官軍,於二月間返楚襲破襄陽(參見襄陽之戰),楊嗣昌畏罪自殺。羅汝才因意見不合走附李白成。張軍在信陽戰敗,轉進安徽。李自成在十四至十六年間,三攻開封(參見開封之戰),五殲官軍主力,攻破襄陽,並在汝州之戰中全殲孫傳庭主力:破潼關,入西安,盡占秦、隴全境及晉西山區,並收編大部三邊官軍。此時,張獻忠亦已攻下漢陽、武昌。戰略形勢發生質變,農民軍開始轉入戰略進攻。十七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後,即向北京進軍。二月入山西,僅在寧武一戰,即破太原等地。三月,大同、宣府、居席降,迫至京師城下。十七日,官軍三大營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監開門獻城,十九日,破皇城,朱由檢自縊,明王朝的統治終於被農民起義推翻。張獻忠部亦於當年八月攻占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權。

明末農民起義作戰地圖明末農民起義作戰地圖

李自成進京後,面臨的形勢是如何消滅明朝殘餘勢力,其中力量最強的是盤踞在山海關的寧遠總兵吳三桂。吳三桂本待歸降大順,四月初,忽聞大順軍在北京逮捕明勛戚大臣嚴刑追贓助餉及自身家眷被拘的訊息後,擊走唐通,部署防禦,並向關外清軍乞兵。與清軍聯合鎮壓起義軍。四月,李自成親率大軍攻打吳三桂,在山海關激戰(參見山海關之戰)。在滿漢軍隊聯合進攻下,李自成失敗,撤回北京。二十九日匆忙稱帝,建國大順,次日退出北京。李自成撤出北京後,有計畫地實施戰略退卻,經山西平陽、韓城進入西安。

清軍在清順治元年(1644年)冬分兵兩路進攻西安,次年二月潼關失守,李自成從西安經襄陽進入武昌,五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縣南九宮山遭到地主武裝襲擊,壯烈犧牲。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由陝南入川,攻打大西軍,張獻忠於次年七月撤離成都,北上與清軍作戰,十一月犧牲在鳳凰山(今四川南溪縣北)。李自成、張獻忠犧牲後,農民軍餘部繼續堅持戰鬥,大順農民軍分為兩路,一路由郝搖旗、劉體純等領導,活動在洞庭湖以東地區;另一路由李過、高一功領導,活動在洞庭湖以西地區。大西農民軍在孫可望、李定國率領下轉入川貴,堅持抗清鬥爭。清軍集中兵力鎮壓義軍,李過病逝,高一功、劉體純、郝搖旗等戰死,孫可望降清,李定國兵敗。到順治十五年(1658年),明末農民軍餘部完全失敗。

影響

明末農民起義軍和明清軍隊經過30餘年的反覆較量,推翻了明朝,打擊了清朝,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末農民戰爭最典型的戰術是流動作戰,具有很大優越性,義軍時分時合,神出鬼沒,使明軍疲於奔命。明軍雖然在數量上占優勢,但因督撫與武臣存在矛盾,軍政腐敗,軍隊沒有戰鬥力,且分兵作戰,在具體戰役中往往只有起義軍的幾分之一,常常失敗。農民起義軍在戰略策略上運用恰當,澠池突圍完成了戰略轉移,後來從流動作戰轉為陣地戰,避免了不利條件,變被動為主動。起義軍軍紀嚴明,戰鬥力較強,與明軍形成鮮明對比。但是明末農民起義失敗的教訓同樣是非常深刻的。它同所有失敗的農民起義一樣,沒有遠大的戰略眼光(如陳勝吳廣起義、綠林起義、赤眉起義、黃巾農民起義、隋末農民起義、黃巢起義、太平天國運動),進入北京後,軍事首領滋長了腐化思想,政治上處理不當,軍隊紀律鬆弛,戰鬥力下降,在明清軍隊進攻下功敗垂成。但農民軍將士不怕犧牲,前仆後繼的革命精神,堅貞不屈的革命氣節,都激勵著後人。

傑出領袖

李自成

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

李自成(1606-1645),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党項族。原姓拓拔,原名鴻基。以西夏党項族李繼遷為太祖。世居陝西米脂李繼遷寨。 童年時給地主牧羊(一說家中非常富裕),曾為銀川驛卒。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八年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聲望日高。次年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十一年在潼關戰敗,僅率劉宗敏等十餘人,隱伏商雒叢山中(在豫陝邊區)。次年出山再起。 十三年又在巴西魚腹山(腹一作復)被困,以五十騎突圍,進入河南。其時中原災荒嚴重,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岩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散布“迎闖王,不納糧”的歌謠。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農民戰爭中的主力軍。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臨汝)殲滅明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鏇乘勝進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由於起義軍領袖犯了勝利時驕傲的錯誤,迫害吳三桂的家屬。逼反吳三桂,滿清貴族入關,聯合進攻農民軍。他迎戰失利,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陝西抗擊。永昌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宮山考察地形,李自成神秘消失,李自成餘部降清後,又反叛滿清,繼續抗清鬥爭。

李自成少年喜好槍馬棍棒。父親死後他去了明朝負責傳遞朝廷公文的驛站當驛卒。明朝末年的驛站制度有很多弊端,明思宗在崇禎元年(1628年)驛站進行了改革,精簡驛站。李自成因丟失公文被裁撤,失業回家,並欠了債。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繳不起舉人艾詔的欠債,被艾舉人告到米脂縣衙。縣令晏子賓將他“械而游於市,將置至死”,後由親友救出後,年底,殺死債主艾詔,接著,因妻子韓金兒和村上名叫蓋虎的通姦,李自成又殺了妻子。兩條人命在身,官府不能不問,吃官司不能不死,於是就同侄兒李過於崇禎二年(1629年)二月到甘肅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投軍。當時,楊肇基任甘州總兵,王國任參將。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國提升為軍中的把總。同年在榆中(今甘肅蘭州榆中縣)因欠餉問題殺死參將王國和當地縣令,發動兵變。

張獻忠

張獻忠張獻忠

1606~1647 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字秉吳,號敬軒。陝西延安府膚施縣柳樹澗(今屬延安)人。 張獻忠初為延安府捕快,後至延綏(今榆林)當邊兵。崇禎三年(1630),於陝西米脂聚18寨之眾回響農民軍首領王嘉胤起義,自稱西營八大王。四年,與農民軍首領羅汝才受明總督洪承疇招撫。次年復起,從農民軍首領王自用轉戰山西,為36營主要首領之一,,在沁州(今沁縣)、遼州(今左權)兩敗明軍。隨王自用進入豫北,破修武,開庫劫獄,執殺縣令、典史。六年,與農民軍闖將李自成等於河南林縣(今林州)擊敗明總兵鄧玘,斬其部將楊遇春。

後從農民軍首領高迎祥渡黃河,轉戰豫西、陝南、湖廣。八年,以13家首領之一聚會河南滎陽(一說無此會),共商分兵定向之策。與高迎祥、李自成東征,破潁州(今安徽阜陽),克中都(今鳳陽),焚皇陵,列幟自稱古元真龍皇帝。後於河南嵩縣、汝州為明將祖寬所敗,被迫東走,破含山(今屬安徽)、和州(今和縣),進圍江浦(今屬江蘇),威逼南京。九年,與高迎祥合圍滁州(今屬安徽),攻克外城。因湖廣巡撫盧象昇率明援軍至,腹背受敵,兵敗西撤。屯兵河南歸德(今商丘),掩護高迎祥主力西行。

十年,率師數萬轉攻酆家店(今安徽宿松東北),激戰一日,殲滅參將程龍、潘大可陳於王以下明軍數千人。十一年,各路農民軍受挫,張獻忠率部攻河南南陽又敗,遂接受明兵部尚書熊文燦招撫。據谷城(今屬湖北),鑽研兵法,訓卒治甲,積蓄力量。其間,暗會李自成,資其衣甲、鞍馬。十二年,再舉義旗,與羅汝才合兵,在房縣西之羅猴山設伏,大敗明總兵左良玉,致熊文燦被革職處死。十三年,在四川太平(今萬源)瑪瑙山依險拒敵,為明軍所圍。突圍中損兵萬人,自受重傷,遣部將重賄左良玉,借道入興山(今屬湖北)、歸州(今秭歸)休整。不久,克大昌(今四川巫山西北),進屯開縣,擊殺明副總兵張令,迫女將秦良玉走重慶。繼與明將張應元戰於川北梓潼,俘殺降明的農民軍首領掃地王(張一川),占領綿州(今綿陽)。

又分兵埋伏瀘州城邊,乘明守軍易將之機,奇襲破城,俘斬知州蘇瓊。十四年初,採取以走致敵之策,於開縣黃侯城(一說黃陵城)大敗明總兵猛如虎,揮師出川。利用截獲的明軍文書、軍符,奇襲重鎮襄陽(今屬湖北襄樊),執殺襄王朱翊銘,迫督師楊嗣昌自殺。與羅汝才分裂後,同明軍戰於河南信陽受挫,轉入英山(今屬湖北)、霍山(今屬安徽),與農民軍首領革里眼、左金王合兵。 十五年,借明降將孔廷訓之力,輕取舒城(改稱得勝州),設立政權機構,任命鄉紳為官。隨後,遣遊民、士卒喬裝商賈、學士潛入廬州(今合肥)城。親率輕騎半夜臨城,點火為號,內外夾攻,一舉破城,俘殺知府鄭履祥,全殲守城明軍。乘勢克巢縣(今巢湖市)、廬江、無為諸地。在巢湖大治舟艦,招募水手,訓練水師,提高將士在南方作戰能力。後與農民軍首領馬回回合兵,以56營之眾,水、陸兩路匯集皖口(今安慶西),佯稱渡江攻南京,致江南大震,乘機北走襲破六安,繼於夾山敗明總兵黃得功、劉良佐。

移師潛山休整,遭明軍偷襲,連夜入湖廣。十六年,克蘄州(今湖北蘄春西南)、黃州,稱西王。沿江而上,破漢陽。遣師繞道鴨蛋洲渡江,於五月廿九攻占武昌(今屬武漢),執殺楚王朱華奎。改武昌為京城,稱大西王,建署命官,開科取士,免徵賑民,得民眾擁護。又揮師南走,督眾20萬圍岳州(今湖南嶽陽),迅速破城。繼而渡洞庭湖,取湘陰、寶慶(今邵陽市)。後因明守將尹先民、何一德降附,不戰而取長沙,告示三年免徵錢糧。奪取衡州(今衡陽市),分兵四路,向永州郴州全州(今屬廣西)、連州(今屬廣東)進發,追殲明軍。同時,遣部將張其在為先鋒,親率主力殿後挺進江西,連下萍鄉、吉安諸州縣。歲尾,與脫離李自成的馬回回合兵荊州(今湖北荊沙),兵勢日眾。

十七年正月,率步騎水軍40萬溯長江而上,橫陣數十里,再次入川。攻克佛圖關,進圍重慶,鑿城牆,置火藥,爆破進城。鏇多路進兵,直逼成都,遣使招降未果,遂發炮轟城,挖牆縱火,於八月初九攻破成都。十一月十六,在成都稱帝,國號大西,建元大順,改成都為西京。建立中央機構、地方政權、軍事組織,命孫可望為平東將軍、李定國為安西將軍、劉文秀為撫南將軍、艾能奇為定北將軍。大西大順三年(清順治三年,1646),率師出成都,北上迎戰清軍。十一月廿七(1647年1月2日),於四川西充鳳凰山為清靖遠大將軍豪格部偷襲,中箭身亡,年42歲。餘部由孫可望、李定國等統領退至雲南、貴州繼續抗清。 張獻忠統軍作戰十餘年,善於以走致敵,運用遠程奔襲、聲東擊西和裡應外合等戰法,出奇制勝,為推翻明朝統治起了重要作用。

高迎祥

高迎祥是明末農民戰爭早期的一位傑出領袖。1636年,他不幸被俘,英勇就義 。

王嘉胤

王大梁

王左卦

評價

明末農民起義明末農民起義

1、由於傑出的農民軍領袖李自成提出聯合作戰、分兵出擊的方案,受到大家的支持,這位起義奠定了基礎

2、湧現了一批傑出領袖

高迎祥是明末農民戰爭早期的一位傑出領袖。1636年,他不幸被俘,英勇就義。起義軍把“闖王”這個英雄稱號推讓給屢建戰功、聲望很高的李自成。從此,李自成作了“闖王”。李自成領導著起義軍繼續和明朝作戰,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農民革命領袖。

李自成領導的起義軍,英勇善戰,南征北討,聲威大震,使腐朽的明統治階級聞風喪膽。他們每到一處,都是 砸官府,開糧倉,對官僚、地主堅決鎮壓,把糧食和財物分給勞動人民。他常向民眾宣傳:“我們殺掉欺壓窮人的貴族地主,就是要解除你們的心頭之恨。”因此,李自成很受民眾歡迎。當時在民間廣泛流傳這樣的歌謠:“盼闖王,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迎闖王,管叫大小都歡悅”。

闖王”領導的起義軍,經歷了艱難曲折的過程。1637年,李自成起義中了敵人埋伏,隊伍被打散。李自成、劉宗敏等十幾個人被迫隱伏在商洛山中。但他並不灰心,同將士們白天耕田練武,晚上讀書思考,吸取歷史上各次農民起義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教訓。研究鬥爭策略,總結自己的鬥爭經驗。

1639年,他率眾出山,又受挫折,被困於巴西魚腹山中。後來,李自成只率50騎人馬突圍,闖入河南。這時,河南大旱,斛谷萬錢,饑民爭相參加起義軍者數萬人,一個更大的革命高潮出現了。起義軍獲得迅速發展,人數達到50萬以上。

1641年,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糧”的革命綱領。均田就是把土地分給農民;免糧就是取消封建的賦稅剝削,把農民從封建壓迫下解放出來。

李自成還特別注意農民軍的自身紀律約束。他規定:戰士不準收藏白金;繳獲物品歸公;行軍不住民房,自帶帳篷宿營;損壞莊稼,嚴厲處罰:“公平易”,“平買平賣”,不濫殺人,不姦淫婦女。他提出:“殺一人如殺我父,淫一婦如淫我母”的口號。

李自成本人作風民主,上下平等,大的決策都和部下討論決定。平日生活簡樸,粗茶淡飯,食無兼味,每天早晨只喝小米粥,與戰士同甘苦,始終保持勞動人民本色。這些正符合被剝削、被壓迫勞苦大眾的願望,對部下是極大的鼓舞。

1643年,李自成在人民的擁護下做了“新順王”,在襄陽正式建立了革命政權。改襄陽為襄京。這年10月,攻下西北陝、甘、寧地區為根據地。第二年春天,革命政權中心遷到西安,“闖王”改稱“大順王”,年號“永昌”,還頒布了新的曆書,鑄造“永昌”錢幣,平抑物價,招撫流亡,鎮壓地主豪紳,廢除“八股文”,選拔官員接管地方政權。這時,李自成的起義軍已經是雄兵百萬了,開始向明王朝發動了總攻擊。

起義軍取得了節節勝利,消滅了大量的明朝官軍,迅速攻下太原、大同、宣化、居庸關、昌平。1644年3 月17 日,起義軍包圍了明朝統治集團的老巢——北京。19日,李自成軍隊勝利地開進了北京。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地主老爺,都失去了往日的威風,一個個狼狽逃竄。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今景山)的一棵樹下。統治中國276 年之久的明王朝,終於被李自成領導的偉大農民革命推翻了。

農民軍進了北京城,內部發生很大變化。許多將領犯了嚴重錯誤。有的將領被勝利沖昏頭腦,產生驕傲自滿、麻痹輕敵的思想,忽視了地主階級猖狂反撲的危險。有的進城後開始蛻化,不能抵制金錢酒色的侵蝕,逐漸消失原來的革命意志。也有些士兵,以為革命已到盡頭,盼望回家務農。特別是混進革命隊伍的地主階級分子牛金星乘機破壞,勝利果實被滿族貴族和漢族地主官僚篡奪了。1644年5 月,原明朝三海關守將吳三桂引清兵占領北京。李自成退出北京,繼續在河南、山西、陝西一帶戰鬥。1645年4 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縣九宮山地方察看地形,遭地主武裝襲擊壯烈犧牲,年僅39歲。以後農民軍又繼續戰鬥了十幾年。

3、功績

李自成領導的農民革命失敗了,但他的偉大歷史功績是永垂史冊的。它沉重地打擊了地主階級;遏止了土地高度集中的發展,使得農民對地主階級的人身依附關係有所鬆弛;起義中提出的“均田”口號,是唐宋以來農民戰爭的一個新發展,它直接觸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這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是第一次,標誌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農民戰爭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明末農民起義,為中國人民革命鬥爭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影響

積極

明末農民戰爭,就其規模之大和影響之深來說,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農民革命運動之一;在亞洲和全世界範圍來說,也是一次罕見的大規模農民戰爭。同時,由於它發生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所以它有著鮮明的特點和重大的歷史作用。

衝擊舊秩序和舊制度

明末農民起義軍和明清軍隊經過30餘年的反覆較量,推翻了明朝,打擊了清朝,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推動社會歷史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雖然它同中國建社會歷史上所有的農民戰爭一樣,仍以失敗告終。但明末農民戰爭時間之久、規模之大、鬥爭之激烈、影響之深遠,卻為已往之農民起義所不及。

農民戰爭對於明代舊有的生產關係和封建秩序進行了猛烈地衝擊與破壞,為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開闢了道路。[11]繼立的清王朝以明亡為借鑑,革除了明政府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諸多弊政,採取了一些有利於社會生產的恢復和發展的措施,由此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改變土地剝削關係

農民戰爭還改變了土地剝削關係,而且對城市工商業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李自成農民軍還注意到城市工商業問題,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第一次提出“平買平賣”、“公平交易”的口號,保護工商業的發展,反映了城市工商業者的利益和要求。

李自成農民軍第一次明確提出“均田”的口號,深刻觸及到封建社會的土地問題,促進了農民自發地爭取土地的鬥爭,對清代的農民起義有重要的影響。

推動史學界研究

明末農民戰爭通過側面還帶動了中國史學界對明清之際的研究,特別是是中共建國以來農民戰爭史研究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的課題。三十多年來所出版的專著、論文和通俗讀物,其數量之多,恐怕只有近代的太平天國革命才能與之匹比。

不僅在國內研究明末農民戰爭,而海外一些歷史學家也熱衷於此。

加強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

明清之際,李自成、張獻忠等的西北農民武裝轉戰南方,與此相隨的西北戲曲作為"軍戲"同步播遷。粵東西秦戲與西北秦腔間的關聯正出於此。

明末農民起義部隊伴隨戰爭流動而來的演劇活動,本身也是藝術共同體的大遷徙,一次地方戲曲聲腔間的傳播、更新與再融合。史料發掘表明,不僅明末農民起義部隊中存在大量的戲曲演出活動,而且從其間的士兵籍貫構成、演出劇目內容等要素可以推知,明末農民起義部隊中演出的正是產生於西北地區的梆子腔。他們的演劇活動,客觀上帶動了地方戲曲聲腔的傳播,為清代花部戲曲的繁榮作出了實質性的貢獻,也給中華戲曲藝術的生態更新提供了良好的歷史契機。[80]

後世以史為鑑

20世紀上半葉,毛澤東、蔣介石在研究和反思明末農民戰爭的過程中,聯繫其所處的背景,得出了迥然不同的結論,毛澤東站在農民的立場,肯定了農民戰爭的歷史作用,並從其失敗中找出現代中國革命應吸取的一些經驗教訓。而蔣介石則站在明王朝的立場,指斥農民戰爭,並從明滅亡中得出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時刻,要“攘外必先安內”的結論。[81]

消極

明末農民戰爭也帶來了消極影響,亦有人指出農民戰爭不僅不是歷史動力,它們對於社會、經濟、文化的破壞,甚至比腐敗、無能的統治階級危害更甚。其實,一些農民起義沉重打擊了人民民眾。

破壞秩序

明末農民戰爭打亂了封建統治秩序,使得一個統一的明王朝滅亡。舊有的秩序被打破,在以後十幾年的歲月里,讓中國再也無法統一組織起來對抗清軍的入侵,最終導致農民軍和南明軍一起被清軍消滅。後來的清朝由於社會矛盾複雜,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同時防範廣大漢人的反抗,統治秩序越來越保守、死板,甚至出現剃髮易服的文化斷層。

破壞生產力

明末農民戰爭的作用也是消極的,農民戰爭持續了近20年,不僅對明王朝就有的制度和的統治秩序造成了重創,也破壞了戰區內各地的農業生產和發展。明末農民戰爭的戰場,一方面人口傷亡眾多,農業生產環境遭到破壞,農業再生產鏈條斷裂。

大規模的農民戰爭之後,社會生產力長期處於停滯衰落的狀態。還出現了分裂割據,社會生產力遭到長期的破壞,且沒有推動生產力。

明末農民軍較之歷朝農民軍,並無過人之處。

破壞文化

農民軍所過之地,當地的士紳和儒士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部分私人收藏的圖書,和書院館藏的史料典籍都遭到破壞。有的散佚甚至是盡毀。

爭議

名稱稱呼

明末農民起義明末農民起義

由於領導農民戰爭的一些主要領導者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民,所以更有人指出,所謂“明末農民戰爭”的“農民”二字更需要商榷。

李自成活動範圍

部分學者指出:李自成自崇禎七年六月從興安車箱峽突圍之後,即在陝西活動,八年、九年、十年、十一年均未出關,不在河南和安徽。因而,以李自成在會上排解馬守應與張獻忠之爭、提出分兵定向戰略為重要內容的河南滎陽大會,應屬子虛烏有;李自成也根本沒有參加和領導攻鳳陽、焚皇陵、圍滁州的幾次戰役。李自成很早即是一支獨立部隊首領,並不是高迎祥的部將,即令曾為高的部將,為時恐怕也是很短的。說高迎祥犧牲後,李自成統率其眾,遂自稱闖王,全不可信。

均田免糧

研究明末農民戰爭中的重要問題之一就是明末農民起義軍是否實行過“均田”政策。近年來史學界正不斷進行研究和討論。有關李自成軍實行均田的史料記載最明確的是《罪惟錄》,其中說李自成在崇禎十七年實行過“貴賤均田之制”,這說明了“均田”是一種制度;根據《出劫紀略》中關於李自成“割富濟貧”這條史料,又論證了農民軍確實實行過均田制。但農民奪得土地以後如何實施“均田”制度的,確無記載。

屠蜀真兇

在明末農民戰爭中,四川可謂是遭到兵禍最厲害的身份,多方勢力都在這裡絞殺,將天府之國變為人間地獄,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關於屠蜀的兇手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當時的農民軍領袖張獻忠所為,一種和入關之後的滿清軍隊在四川的連年屠殺有關。還有人認為是南明軍和地方地主武裝所謂。

軼事典故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對明末農民戰爭有著巨大的影響。據現有資料顯示,《水滸》影響於農民起義,最早始於明中葉,至明末農民戰爭達到高峰,農民軍均打著“劫富濟貧”,“替天行道”的旗號來反抗官府。

失敗原因

明末農民起義失敗的教訓同所有失敗的農民起義一樣,沒有遠大的戰略眼光(如陳勝吳廣起義、綠林起義、赤眉起義、黃巾農民起義、隋末農民起義黃巢起義、太平天國運動),進入北京後,內部發生很大變化。

這次農民戰爭所以最終失敗,主要有下列四個原因:

第一,由於清軍入關,滿、漢地主階級逐漸結合起來,整個國內形勢起了不利於農民軍的變化。

第二,農民軍特別是張獻忠的農民軍流寇主義作風嚴重,不重視根據地和政權建設。

第三,農民軍李自成部的主要將領犯了勝利時驕傲的錯誤,進北京後,無組織,無紀律,生活腐敗。許多將領犯了嚴重錯誤,有的將領被勝利沖昏頭腦,產生驕傲自滿、麻痹輕敵的思想,忽視了地主階級猖狂反撲的危險。還滋長了腐化思想,政治上處理不當,軍隊紀律鬆弛,戰鬥力下降,不能抵制金錢酒色的侵蝕,逐漸消失原來的革命意志。只反貪官、不反皇帝也是農民戰爭的常見的歷史現象,農民軍領袖李自成也曾自稱為建文帝的後裔。

第四,李自成、張獻忠死後,農民軍內部不能團結,爭權奪利,大大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藝術作品

文學作品

葉蠖生,《明末農民起義軍聯明抗滿小史》,人民出版社。

鄭天挺,《明末農民起義史料》,開明書店。

顧誠,《明末農民戰爭史》,明日報出版社。

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中國海關出版社。

閻崇年,《明亡清興六十年》,中華書局出版社。

影視作品

1984年陳懷皚執導電影《雙雄會》。

1998年張子恩執導電視劇《風雨一世情》。

2003年陳家林執導電視劇《江山風雨情》。

2004年彭軍、杜信執導電視劇《長河東流》。

2004年趙銳勇執導電視劇《明末風雲》(又稱《江山風雲》)。

2006年虞軍執導電視劇《誰主中原》。

2006年閻建鋼,聶造執導電視劇《大祠堂

2007年莊宇新執導電視劇《逐鹿中原》。

2007年張紀中執導電視劇《碧血劍》。

2009年李文岐執導電視劇《風起第一關》。

明朝戰爭列表

北京保衛戰 | 明滅元之戰 | 明攻山東之戰 | 明平閩廣之戰 | 明攻福建之戰 | 明攻河南之戰 | 明攻河北、大都之戰 | 明攻山西之戰 | 太原之戰[明朝]| 明攻陝甘之戰 | 明太祖第一次北征 | 明滅夏之戰 | 階、文之戰 | 明太祖第二次北伐 | 明太祖第三次北伐 | 明太祖第四次北伐 | 明平雲南之戰 | 曲靖之戰 | 明太祖第五次北伐 | 明太祖第六次北伐 | 明太祖第七次北伐 | 明太祖第八次北伐 | 靖難之變 | 真定之戰 | 北平之戰 | 鄭村壩之戰 | 白溝河之戰 | 夾河之戰| 滹沱河之戰 | 明平交阯之戰 | 明成祖第一次親征漠北之戰 | 神投海之戰 | 明成祖第二次親征漠北之戰 | 海堝之戰 | 明成祖第三次親征漠北之戰 | 明成祖第四次親征漠北之戰 | 明成祖第五次親征漠北之戰 | 麓川之役 | 狼山、兀魯乃池之戰 | 麓川之戰 | 貴州、湖廣各族人民大起義 | 土木之變 | 大藤峽之戰 | 紅鹽池之戰 | 劉六、劉七起義 | 春西海之戰 | 秋黑河墩之戰 | 明抗倭的戰爭 | 王江陘之戰 | 乍浦、東沈莊之戰 | 台州之戰 | 新河之戰 | 花街之戰 | 上峰嶺之戰 | 長沙之戰 | 橫嶼之戰 | 林墩之戰 | 仙遊之戰 | 明滅吳平之戰 | 萬全右衛之戰 | 明平定都掌部落之戰 | 明平岳鳳叛亂 |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的戰爭 | 鎮北關之戰 | 兆佳城之戰 | 渾河之戰 | 明平楊應龍之戰 | 明平哱拜叛亂 | 壬辰衛國戰爭 | 平壤之戰 | 古勒山之戰 | 露梁海戰 | 明與後金戰爭 | 撫順之戰 | 清河城之戰 | 薩爾滸之戰 | 葉赫城之戰 | 明平奢崇明之戰 | 河西之戰 | 明平安邦顏之戰 | 貴陽之戰 | 兩河之戰 | 永、藺、尊之戰 | 寧遠之戰 | 寧錦之戰 | 明末農民起義 | 永寧之戰 | 京畿之戰 | 尊永之戰| 孔有德叛亂 | 崇禎明荷海戰 | 鳳陽之戰 | 珠江口海戰 | 酆家店之戰 | 松錦之戰 | 開封之戰 | 朱仙鎮之戰 | 汝州之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