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遊之戰

仙遊之戰

仙遊之戰是指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冬,在明抗倭的戰爭中,福建總兵戚繼光指揮明軍解圍仙遊(今屑福建),擊敗倭寇的城邑爭奪戰。

概述

仙遊之戰作戰經過示意圖仙遊之戰作戰經過示意圖

嘉靖四十二年冬,倭寇2萬餘人分乘百艘艦船,陸續在福清、興化(今莆田)、泉州、漳州等地登入。戚繼光指揮軍民與倭寇水陸交戰12次,斬倭3000餘人。倭寇以分散受挫,遂改變策略,集中攻城。倭寇萬餘兵力圍攻仙遊。知縣陳大有率全城軍民據城防守。戚繼光根據敵情,調整部署:以一部隨監軍副使汪道昆往福州,防倭襲擊省城;一部防守閩江、興化,防倭深入腹地;又命把總傅應嘉統3000名水兵駐守漳州、泉州,控制沿海要地;自率6000名戚家軍增援仙遊。時倭寇環城立營築壘,發動進攻。戚繼光以兵力懸殊,決定以仙遊城為支撐,抑留敵人,俟主力集中後,再謀殲敵。遂派親兵200人乘夜入城,加強防守力量;命守備胡守仁領兵駐紮鐵山,據險為壘,牽制倭寇;從各營挑選勇士500人,組成敢死隊,不時襲擊敵營;將大本營移至離倭寇較近的石馬,四面布置疑兵,既遏制倭寇四出剽劫,又使其不能專意攻城。倭寇多次發動攻城,在城內守軍頑強抗擊和城外明軍多方牽制下,均未成功。十二月二十三日,浙江6000名援兵趕到,戚繼光決心轉為進攻。為造成局部優勢,計畫以主力先攻南門外敵壘,然後轉用兵力攻擊其餘,以期各個擊破。遂命守備王如龍為左路、胡守仁為右路,協同中軍合攻南壘;把總陳濠、游擊李超分向東、西壘進行牽制性攻擊;把總金科為預備隊,隨時策應各路;指揮呂崇舟、副總兵金文秀至鐵山為疑兵,牽制北壘倭寇。二十六日,正當倭寇利用“呂公車”攻城時,明軍主力分3路向南門外倭寇發起進攻,倭寇大敗,退入南壘。明軍奮勇衝殺,摧圍拔柵而入。殘倭逃向東、西門。胡守仁乘勝向東追擊,與陳濠部夾擊東壘倭寇,王如龍向西追擊,與李超部夾擊西壘倭寇。各路明軍英勇突擊,迅速突破東西兩壘。殘敵數千逃往北壘。戚繼光親率大軍攻擊北壘,倭寇大部被殲,仙遊圍解。

仙遊之戰,戚繼光準確判斷敵情,及時調整部署,既不輕敵冒進,又不消極待援,採取各種積極措施,爭取時間,抑留敵人。俟援軍到達後,再以各個擊破的作戰指導,達到既解仙遊之圍,又殲圍城之敵的目的。

戰爭背景

指揮官戚繼光畫像指揮官戚繼光畫像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四月平海衛奏捷之後,戚繼光又率部先後在連江馬鼻嶺和寧海肖石嶺殲滅倭寇各一部,福建倭寇暫告平息。為加強福建水陸防務,以為長治久安之策,譚綸與戚繼光議定御倭方案,上報朝廷,採取了一系列防務措施:

一、 陸上防禦:戚繼光將6400人的軍隊分為8營,按北、中、南3路設防,3路部隊各統兵2營,分駐福寧、福清和漳州、泉州,自率2營兵力作為機動,還派兵一部防衛省城福州

二、海上防禦:恢復以前廢棄的烽火門、南日山、浯嶼、銅山、小埕等沿海水寨,將修好的92艘兵船分配各寨,並增撥器械、火藥和糧餉。倭寇不甘心失敗,又於十月間聚合2.7萬餘人大舉入侵,計畫先以1.5萬人劫掠仙遊,來春再犯省城福州。

十月上旬,倭寇艦船先後入犯台山、福寧三沙和閭間澳、萬安連盤澳、平海衛後潘澳等地。戚繼光令各水寨、各路把總奮力抗擊,取得了多次勝利,但未能從根本上阻止倭寇對福建的進犯。為加強對抗倭的軍事領導,十一月,明廷任命戚繼光為總兵官,領導福建全省並浙江金、溫二府,負責水陸軍務。十一月初一,倭寇乘船16艘進犯興化府青山巡檢司石城澳,然後繼續南下。三日,倭又乘船5艘於連江東岱澳登入南竄。六日,倭寇1萬餘人分屯仙遊四門外城,包圍仙遊。當時,仙遊城內駐兵200人左右,另有民兵250人,即使將戚部在閩兵力集中起來,也僅為倭寇兵力之半。根據這一形勢,戚繼光決定先取守勢,確保仙遊,待明軍兵力集中後,再主動進攻倭寇。

作戰經過

嘉靖皇帝嘉靖皇帝

倭寇不斷加強對仙遊的圍攻。陳大有等率領守城軍民,在城外戚軍的配合下,拚死抗擊倭寇。倭寇幾尢強攻難以得手,企圖進行誘降。守城官兵根據戚繼光的要求,一面同敵談判周鏇,拖延和爭取時間;一面抓緊時間,構築土城等城防工事,改進和製造流星、飛鉤等防禦器械,加強防禦。延至十二月初六,倭寇因無力長期圍困,見明援軍未到,而且城內明軍官兵傷亡甚重,防守力量大減,遂展開了大規模的攻城行動,豎起雲梯登城。在此危急關頭,城外游兵奮勇衝進敵陣,燒敵雲梯,城內壯士奮勇拼殺,戚繼光聞報,令部隊發銃吶喊助陣。倭寇誤以為援軍趕到,於是停止攻城。

十二月下旬,回浙江輪休的官兵約6000人返回福建,抵達仙遊以東的沙園。戚繼光得到援軍,遂召集將領開會,研究制定解圍仙遊、殲滅倭寇的作戰方針和部署。他認為要殲滅1萬多人的倭寇,明軍在兵力對比上並不占優勢,難以向倭寇發起全面攻勢,一舉將敵全殲。但倭寇四壘之間有一定距離,可以採取各個擊破的戰術,逐一奪取,積小勝為大勝。於是決定先以主力攻打倭寇南壘,得手後再分兵攻打東西二壘,最後解除倭寇對仙遊的圍困。具體部署是:王如龍率兵一部作為中左路,胡守仁率兵一部作為中右路,金科督軍一部為大營正兵專備策應,主力部隊合力攻取南壘;陳濠等部為右翼奇兵,攻取倭寇東壘;李超督兵一部為左翼奇兵,攻取倭寇西壘;呂崇周等率標兵一部同郭成苗兵400設疑兵於鐵山,牽制倭寇北壘之兵:傅應嘉領兵一支取道西嶺,繞至倭寇西壘之後,配合李超部行動;命中軍吳京押運火器,隨軍接濟。二十五日,明軍各部開始行動。左路王如龍部、左翼李超部先後進至新嶺紮營,中右路胡守仁部進至天光嶺紮營,右翼陳濠部進至水溝紮營。是日夜下了大雨,翌日晨,大霧迷漫,明軍各部乘霧隱秘向敵營逼近,快到城下,才被倭寇發覺。當時,倭寇正推著8輛呂公車攻城,仙遊城危在旦夕。恰逢明援軍趕來,中右路明軍直衝倭寇南壘,倭寇攻城部隊只好放棄攻城,掉頭結陣對付戚軍。戚軍中左路協同中右路奮力拚殺,倭寇大敗,退入南壘。戚軍立即包圍倭壘,拔除木柵,縱火焚燒。倭寇當即被燒死數百人,余倭逃奔東壘。這時,中右路乘勝追擊,與戚軍右翼軍夾擊東壘倭寇。與此同時,中左路戚軍與左翼戚軍一齊撲向倭寇西壘。東、西二壘在猛烈攻擊下,先後被毀,殲倭1000餘眾,余倭逃奔北壘。戚繼光親督金科等部奮力北向,再拔北壘,粉碎了倭寇對仙遊的圍困。倭寇餘眾見明軍連拔四壘,進入仙遊,遂後退數里,脫離與明軍接觸。三十日向泉州、惠州方向遁去。仙遊一戰,破倭四壘,燒死倭寇數百人,斬殺490餘人,俘通事1人,繳獲器械600餘件,解救民眾3000餘人。

作戰措施

倭寇倭寇

派兵增援,以分敵勢

調胡守仁、蔣伯青率所部占據仙遊城北之鐵山,據險設壘,與敵形成對峙之勢;選精壯士500名逼近敵巢進行襲撓,牽制倭寇;戚繼光還親自率兵前往仙遊東之沙園。不時作出進剿姿態,動搖倭寇攻城決心;於仙遊附近要點石馬遍設疑兵,使敵既不能專心攻城,又不敢輕出四面劫掠。

運送彈藥、兵丁,加強仙遊防禦

高太平、鄭希等180餘人每夜往城中運送彈藥,加強城防能力;並製造後膛很薄的木炮,故意讓倭寇截獲,在施放時,後膛爆炸,使敵自傷;選派部分精兵入城,協助防守。

派兵控制要點,切斷敵救援和潰逃之路

戚繼光派鳥銃兵一哨赴惠安,協助守軍加強防守,防止倭寇向南流竄惠安;命把總陳應朝率兵一部協助監軍汪道昆駐守北嶺,防止福州方向之敵進犯省城;命把總傅應嘉率中哨水師設計誘敵,防止倭寇渡連江從水路出走;另以水師一部改為陸兵,配合召募之兵,扼守泉州、漳州等地,防止倭寇南竄。

戰爭評析

提督軍務譚綸提督軍務譚綸

仙遊之戰,是繼平海衛大捷之後,明軍戚繼光部取得的又一次重大勝利。此次作戰,在兵少力弱的情況下,能夠以寡擊眾,取得勝利,在作戰指揮上主要有以下經驗:

持久防禦,贏得時間

作戰指揮員戚繼光能及時正確地判明倭寇的實力和行動方針,適時增派援兵,布設疑兵,周密組織防禦。使得仙遊據點得以長期固守,有效地阻止倭寇的攻城圖謀,同時,也牽制住了倭寇,為爭取時間,加派援軍,重創倭寇贏得了時間。

分割包圍,各個擊破

當援軍到達之後,能夠根據敵我兵力對比不占優勢的實際情況,正確制定作戰方針,採取隱蔽接敵,分割包圍,各個擊破的戰法,連續破倭四壘,積小勝為大勝,最終擊敗倭寇,解除仙遊之圍。

周密計畫,密切協同

在戰鬥組織上,作戰指揮員能夠周密計畫,密切協同,穩紮穩打,以不可勝而待敵之可勝。由於敵我兵力對比明軍不占優勢,甚至處於劣勢地位,作戰指揮員必須十分謹慎,從防禦轉入進攻,必須處處周密計畫,精心安排,一著不慎,就會全盤皆輸。正是由於戚繼光確保仙遊的精密作戰計畫,才使得倭寇進不能專意攻城,退又有被迫堵之虞,為下一步作戰行動贏得了時間。在仙遊多次面臨危急的情況下,因為守城部隊與城外明軍的密切配合,多次轉危為安。在轉入進攻之後,連續破倭四壘,執行任務的各支部隊均能按作戰預案,主攻與助攻互相支援,協調行動,使矮寇各壘兵力不能會合,被各個包圍殲擊。

仙遊之戰在沿海御倭戰爭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提督軍務譚綸在總結仙遊大捷、上奏皇帝請賞時指出:此戰“用寡擊眾,一呼而輒解重圍;以正為奇,三戰而悉收全捷。”“蓋自東南用兵以來,軍威未有若此之震,軍功未有若此之奇者也。”

戚繼光

出身背景

戚繼光(嘉靖七年1528—萬曆十五年1588),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煙臺蓬萊人,祖籍安徽定遠。明朝傑出的軍事家、華夏傑出志士,民族英雄。初任登州衛指揮僉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調往浙江,招募新軍進行訓練,創立攻防兼宜的鴛鴦陣,1562年戚繼光受命入閩剿倭,先後蕩平寧德城外的橫嶼、福建福清牛田等三大倭巢,在浙江、福建取得台州、橫嶼,平海衛、仙遊等戰役的勝利,基本盪除東南沿海倭患,為掃除東南倭患作出很大貢獻。隆慶二年(1568年)調往薊州,加高加厚長城,修建空心敵台,創立步、騎、車、輜重諸營,邊境得以安寧。萬曆十一年(1583年)調往廣東,後罷歸登州,不久病卒。戚繼光以捍衛邊疆為己任,屢克強敵,戰功卓著,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止止堂集》等書傳世。

家世

戚繼光祖籍江西贛州,後遷定遠(今屬安徽),再遷山東登州(今蓬萊)。元朝末年,六世祖戚祥遷居安徽定遠,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農民軍,隨其部將朱元璋轉戰各地。明朝建立後,戚祥戰死於雲南平元朝之戰,明政府追念他的功勞,讓其子戚斌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為明威將軍戚家又搬回了山東。自戚斌至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歷五代近一百四十年,一直襲任這個職位。戚景通襲職後,任過都指揮、大寧都司、江南漕運把總,還在禁軍神機營中任過職。嘉靖七年閏十月初一(1528年11月12日),戚繼光誕生於山東濟寧東南的小鎮魯橋,第二天陽光燦爛,戚景通於是給兒子取名繼光,希望他繼承祖上的光輝,並發揚光大。

教育

戚繼光出身於將門世家,父親戚景通武藝精熟,為人正直,忠於朝廷,為子孫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因受家庭的影響,戚繼光從小就喜歡軍事遊戲。戚景通對兒子期望很高,親自教他讀書寫字,練習武藝,經常講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戚繼光不僅獲得行軍打仗的真實學問,還養成了良好的品質,樹立了高遠的志向,為以後建功立業打下了基礎。

明朝戰爭列表

北京保衛戰 | 明滅元之戰 | 明攻山東之戰 | 明平閩廣之戰 | 明攻福建之戰 | 明攻河南之戰 | 明攻河北、大都之戰 | 明攻山西之戰 | 太原之戰[明朝]| 明攻陝甘之戰 | 明太祖第一次北征 | 明滅夏之戰 | 階、文之戰 | 明太祖第二次北伐 | 明太祖第三次北伐 | 明太祖第四次北伐 | 明平雲南之戰 | 曲靖之戰 | 明太祖第五次北伐 | 明太祖第六次北伐 | 明太祖第七次北伐 | 明太祖第八次北伐 | 靖難之變 | 真定之戰 | 北平之戰 | 鄭村壩之戰 | 白溝河之戰 | 夾河之戰| 滹沱河之戰 | 明平交阯之戰 | 明成祖第一次親征漠北之戰 | 神投海之戰 | 明成祖第二次親征漠北之戰 | 海堝之戰 | 明成祖第三次親征漠北之戰 | 明成祖第四次親征漠北之戰 | 明成祖第五次親征漠北之戰 | 麓川之役 | 狼山、兀魯乃池之戰 | 麓川之戰 | 貴州、湖廣各族人民大起義 | 土木之變 | 大藤峽之戰 | 紅鹽池之戰 | 劉六、劉七起義 | 春西海之戰 | 秋黑河墩之戰 | 明抗倭的戰爭 | 王江陘之戰 | 乍浦、東沈莊之戰 | 台州之戰 | 新河之戰 | 花街之戰 | 上峰嶺之戰 | 長沙之戰 | 橫嶼之戰 | 林墩之戰 | 仙遊之戰 | 明滅吳平之戰 | 萬全右衛之戰 | 明平定都掌部落之戰 | 明平岳鳳叛亂 |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的戰爭 | 鎮北關之戰 | 兆佳城之戰 | 渾河之戰 | 明平楊應龍之戰 | 明平哱拜叛亂 | 壬辰衛國戰爭 | 平壤之戰 | 古勒山之戰 | 露梁海戰 | 明與後金戰爭 | 撫順之戰 | 清河城之戰 | 薩爾滸之戰 | 葉赫城之戰 | 明平奢崇明之戰 | 河西之戰 | 明平安邦顏之戰 | 貴陽之戰 | 兩河之戰 | 永、藺、尊之戰 | 寧遠之戰 | 寧錦之戰 | 明末農民起義 | 永寧之戰 | 京畿之戰 | 尊永之戰| 孔有德叛亂 | 崇禎明荷海戰 | 鳳陽之戰 | 珠江口海戰 | 酆家店之戰 | 松錦之戰 | 開封之戰 | 朱仙鎮之戰 | 汝州之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