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堝之戰

海堝之戰

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六月,明軍在遼東望海堝(今屬遼寧)對倭寇的一次伏擊戰。

基本信息

戰爭簡介

十六年(1418年)五月,倭寇7000餘人入侵金山衛(今屬上海市),並繼續北上。明廷命遼東總兵官劉江對遼東沿海各地嚴加防範。劉江遂築城於望海堝,屯兵駐守。望海堝位於遼東半島南端東海岸,距金州(今遼寧金縣)70餘里,為濱海咽喉之地。十七年六月,倭寇率戰船31艘,士卒2000餘人直逼堝下,登岸而進。劉江令都指揮徐剛率兵伏于山下,百戶江隆率壯士潛出其後,燒毀戰船,斷其歸路。待倭寇進入明軍之埋伏圈,劉江舉旗鳴炮,伏兵四起,倭大敗,死者甚眾,餘眾逃奔櫻桃園空堡,明軍又將其包圍。劉江下令放開西壁,使其外逃,分其所部為兩翼,予以夾擊。激戰一日,明軍大獲全勝,生擒倭寇113人,斬首千餘級。

戰爭點評

此役劉江先以伏擊戰挫敵銳氣,繼而採用“圍師必闕”的戰術原則,予以各個擊破,幾乎全殲倭寇,使其不敢再擾遼東。

相關評價

倭寇之侵原因

倭患,其實是從元末就開始了的,元朝時有個丞相被處決的一個重要罪名就是通倭。明初的倭寇問題,實質上是元末明初改朝換代的 社會後遺症,從發生頻率看平均每年不到1.7次,只不過是零星散發的社會問題,基本上稱不上是什麼大禍亂。永樂十七年(1419年)六月,望 海堝之戰暴發,明遼東總兵劉江率軍全殲數千來犯之倭寇,重重的打擊了倭寇的氣焰。正統年間,因明代海防逐漸空虛,倭寇侵擾時能得手, 他們又開始囂張起來。但是直到嘉靖年間倭患才顯得非常的嚴重,形成了長達十五年左右的所謂“嘉靖倭難”問題。為什麼會形成“嘉靖倭難 ”呢?嘉靖二年(1523年)六月,日本封建主大內氏使臣宗設、謙導與細川氏使臣瑞佐、宋素卿,因爭奪對明貿易,在中國土地上相互廝殺。 宗設格殺瑞佐,又以追逐宋素卿為名,大掠寧波、紹興一帶。殺擄明朝指揮劉錦、袁璡等,奪船出海而去,此即震動朝野的“爭貢之役”。此 後,明朝政府要求日方懲辦宗設及倡首數人,放回被擄中國官民,繳還舊有勘合,遵守兩國所訂之約,如此方許換給新勘合,繼續貿易。日方 沒有答覆這些要求,致使雙方貿易實際中斷。從此倭寇之侵擾即越來越嚴重。

歷史的必然

嘉靖一朝的45年間,倭患次數突然猛增到628次,占全期的80%。並且在“嘉靖倭難”的十五年間倭患次數有609次,幾乎占整個嘉靖 一朝的97%。這兩個數據說明明代倭寇問題,實質上主要存在於嘉靖年間的所謂“嘉靖倭難”時期。總之,明代倭寇問題的時間概念不應該是通 常所聽說到的:貫穿整個明代,而應該說只是集中於嘉靖後期的“嘉靖倭難”(1552年—1566年)的十五年,更不能說“倭寇始終是明代歷史 近三百年的心腹大患”。如果那樣說,會給人一種感覺,就是明朝時中國已經不行了,所以清朝的落後還真的就是歷史的必然了。

發生的原因

可以看出“嘉靖抗倭”其實集中在“嘉靖倭難”的那十五年中;從“嘉靖倭難”發生的原因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朝廷 的政策合情合理,沒有什麼不對。雖然此時倭寇的組**員非常的複雜,有中國沿海的海盜、土賊,也有在日本的中國人,而且中國人要大大 的超過日本人,並且他們之所以如此也是因為他們不滿中日貿易中斷。因此我們現在很多的人都把“嘉靖倭難”形成的原因怪罪於明朝政府, 認為政府不該中斷中日貿易。可是說這些話的人為什麼就不能了解政府的難處。以現代國際關係論,當某國使者殺了我國軍官,並大掠我們東 部沿海,擄走我國公民揚長而去。而且我方要求此國懲辦禍首,放回被擄中國公民,遵守兩國所訂之約,卻被對方拒絕。試問大家,你們覺得 我國政府該不該跟此國絕交,甚至是宣戰?可笑的是一些人卻把這些合情合理的政策當成“倭難”的原因,還說什麼“隆慶開海”是倭患漸消 的根本原因,當然這誠然也是原因之一,但也不可否認明軍對倭寇的打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戰爭經過

明朝初年,正值日本南北朝封建諸侯混戰時期。日本沿海地區一些失意的封建主,糾集武夫、浪人、海盜、走私商人,攜帶武器,成百上千地到我國沿海各地進行騷擾,殺人放火,搶劫財物,無惡不做。北自遼海、山東,南抵閩浙、東粵,無不常受其害。這些打家劫舍的海匪,中國人稱他們為“倭寇”,史稱“倭亂”。據史書記載:“洪武二十年十月,(倭寇)竟侵犯遼東,進犯金州”;“洪武二十六年,倭寇(進犯)金州”;“二十七年,倭寇(進犯)金州”;“二十八年四月,倭寇(進犯)金州”。洪武三十年,遼東沿海海運竟因此被隔絕。明朝為了捍衛邊疆,保護海上運輸和人民的生命財產,於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建立了遼東第一個衛——金州衛,當時的都督耿忠就在這裡建築過土堡,以加強遼東的防務。

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三月,朝廷任命劉江為遼東總兵官,負責遼東防務。劉江是邳州宿遷人(今江蘇省宿縣),本名劉榮,因替父參軍故冒父名劉江,後來立功授廣寧侯,才改用初名劉榮。

劉江上任伊始便巡視海防,加緊海防設施建設。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十二月,於旅順口、望海堝、左眼、右眼、西沙洲、三手山、山頭等地修建烽台七座,派兵防守,以防倭寇。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八月,劉江到金州衛地方巡視,到瞭望海堝,見其地高且廣,旁可駐兵千餘人,並聽當地的百姓說:“凡有寇至,必先經此。實為濱海、襟喉之地。”於是,“劉江上疏,用石壘堡築城,置煙墩瞭望”。望海堝地處金州腹地,位於金州城東北3公里金頂山上,這裡地勢平緩高曠,小黑山屹立其背後,大和尚山雄踞其西南,登臨其上,沿海諸島,盡收眼底,故稱望海堝。望海堝山下是金皮大道(金州至九連城幹線),是古時沿海通內地的必由之路,可謂咽喉要塞。這一帶得益於青雲河之利,耕田肥沃連片,村落密集富庶,是明代金州經濟最繁榮的地區之一。因此,這裡成為倭寇搶劫的“重災區”。也成為劉江“用石壘堡築城,置煙墩瞭望”的重點地區。經過整治,修建了以金州城為中心5條烽火聯絡線,望海堝為一方中心台,下隸18處墩、架。望海堝的修築,在冷兵器時代具有科學性和戰略意義。

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六月十四日傍晚,瞭望哨報告:發現東南王家島上有火光。劉江預料倭寇將要來進犯,立即調兵遣將,嚴陣以待。當時,整個金州衛駐有步軍l756名,屯田軍2020名,煎鹽軍、炒鐵軍近百人。有戰鬥力的人數並不多。

第二天清晨,倭寇1500餘眾,分乘寇船31艘,從馬坨子出發到登沙河海口,棄舟登岸。倭寇頭目率領部眾,成一字形,魚貫而行,直撲望海堝城堡而來。此時,劉江早已安排好全殲倭寇之計,令指揮使徐剛等率領步兵埋伏于山下,令指揮使錢真等率領馬軍(馬隊)繞到倭寇背後,準備截其歸路,令百戶姜隆率領壯士,繞道到海口,準備潛燒倭寇所乘寇船。劉江同馬、步、民三路首領約定:“旗舉伏起,炮鳴奮擊,不用命者,以軍法從事。”馬、步、民三路指揮遵令而去。當倭寇竄入堡中,發現堡中空空如也,疑心中計,正欲出堡。恰在這時,堡後旗舉炮鳴,明軍伏兵盡起,兩翼並進,殺得倭寇鬼哭狼嚎,屍體遍地。殘寇不敵明軍的追殺,便向櫻桃園(後稱柳樹園)空堡中逃去。明軍將士鬥志昂揚,正要追入櫻桃園空堡中殲敵,劉江卻不許。他親率官兵從三面將空堡圍住,特意留出西北口不守。殘寇見有隙可乘,爭相逃命。正在殘寇你推我擠往堡外逃奔之時,明軍的馬軍與步軍一擁而上,把殘寇幾乎一網打盡。少數先逃出空堡的倭寇,退到江邊,也都被姜隆率領燒寇船的壯士們逮住,無一逃脫。

此戰總計殺死倭寇742名,生擒857名。劉江令用50輛大車載運俘虜,勝利地結束瞭望海堝戰鬥。

望海堝大捷後,劉江向朝廷報捷。朝廷封劉江為廣寧伯,還分別獎賞了294名作戰有功的將士們。望海堝抗倭大捷,距今已經過去近六百年了,至今山崗上尚有古城堡的殘跡。大連的先民們為了紀念劉江,在金頂山上為他立了祠,並把他的功績刻在石碑上,以流傳後世。

遼東總兵官劉江率領大連地區軍民,在望海堝取得這一場全殲倭寇入侵的重大勝利,在中國人民衛國保家,反對外來侵略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望海堝一仗,是明初對倭寇作戰最大的一次勝利,此役讓倭寇主力殆盡,大明王朝的海疆由此平靜了數百年。此後300多年,倭寇不敢再犯遼東。望海堝大捷,保衛了邊疆、保衛了大連地區人民的安寧,保障了海上交通的安全。由此,移居大連地區的中原人越來越多,對發展大連地區的經濟,特別是對開發金、復州一帶,起了重要的作用。

海堝之戰海堝之戰

明朝戰爭列表

北京保衛戰 | 明滅元之戰 | 明攻山東之戰 | 明平閩廣之戰 | 明攻福建之戰 | 明攻河南之戰 | 明攻河北、大都之戰 | 明攻山西之戰 | 太原之戰[明朝]| 明攻陝甘之戰 | 明太祖第一次北征 | 明滅夏之戰 | 階、文之戰 | 明太祖第二次北伐 | 明太祖第三次北伐 | 明太祖第四次北伐 | 明平雲南之戰 | 曲靖之戰 | 明太祖第五次北伐 | 明太祖第六次北伐 | 明太祖第七次北伐 | 明太祖第八次北伐 | 靖難之變 | 真定之戰 | 北平之戰 | 鄭村壩之戰 | 白溝河之戰 | 夾河之戰| 滹沱河之戰 | 明平交阯之戰 | 明成祖第一次親征漠北之戰 | 神投海之戰 | 明成祖第二次親征漠北之戰 | 海堝之戰 | 明成祖第三次親征漠北之戰 | 明成祖第四次親征漠北之戰 | 明成祖第五次親征漠北之戰 | 麓川之役 | 狼山、兀魯乃池之戰 | 麓川之戰 | 貴州、湖廣各族人民大起義 | 土木之變 | 大藤峽之戰 | 紅鹽池之戰 | 劉六、劉七起義 | 春西海之戰 | 秋黑河墩之戰 | 明抗倭的戰爭 | 王江陘之戰 | 乍浦、東沈莊之戰 | 台州之戰 | 新河之戰 | 花街之戰 | 上峰嶺之戰 | 長沙之戰 | 橫嶼之戰 | 林墩之戰 | 仙遊之戰 | 明滅吳平之戰 | 萬全右衛之戰 | 明平定都掌部落之戰 | 明平岳鳳叛亂 |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的戰爭 | 鎮北關之戰 | 兆佳城之戰 | 渾河之戰 | 明平楊應龍之戰 | 明平哱拜叛亂 | 壬辰衛國戰爭 | 平壤之戰 | 古勒山之戰 | 露梁海戰 | 明與後金戰爭 | 撫順之戰 | 清河城之戰 | 薩爾滸之戰 | 葉赫城之戰 | 明平奢崇明之戰 | 河西之戰 | 明平安邦顏之戰 | 貴陽之戰 | 兩河之戰 | 永、藺、尊之戰 | 寧遠之戰 | 寧錦之戰 | 明末農民起義 | 永寧之戰 | 京畿之戰 | 尊永之戰| 孔有德叛亂 | 崇禎明荷海戰 | 鳳陽之戰 | 珠江口海戰 | 酆家店之戰 | 松錦之戰 | 開封之戰 | 朱仙鎮之戰 | 汝州之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