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明滅元之戰發生在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十二月,明軍與元軍在中原和西北廣大區域內進行的戰略決戰。
戰爭經過
戰爭背景
明太祖朱元璋於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起兵,自十六年(1356年)攻克集慶(今南京),爾後即吳王位,建百官,初步建立江南政權以後,先後消滅了占領湖廣、江西等地的陳友諒、占據江浙一帶的張士誠和浙東的方國珍,為北上滅元創造了有利條件。對於北上作戰的戰略部署和進軍路線,朱元璋作了審慎的籌劃。他首先徵求諸將的意見。平章常遇春提出長驅直入,直搗元朝大都(今北京)的主張。朱元璋不同意這個輕敵冒進的方案。他根據當時元朝在中原、西北的兵力部署以及各部之間的關係和各部內部的政治傾向、軍事實力,認為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懸師深入,不能即破,頓于堅城之下,糧餉不繼,援兵四集,進不得戰,退無所據,必然陷入被動之中。為此,他提出穩紮穩打,漸次推進的北伐戰略:“先取山東,撤其禁止;鏇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捲而下。”
戰略部署
朱元璋根據這一戰略構想,將整個戰略行動分為三個階段加以實施。第一階段,首先攻取山東,繼而轉攻河南,占據潼關;第二階段,攻取河北及元朝大都,消滅元朝;第三階段,主力由大都南下攻取山西,略定陝甘,完成北方之統一。北伐戰爭基本上是按照這一戰略實施的。
戰爭經過
元至正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一日,命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人由淮入河,北伐中原。為減少北伐阻力,爭取人民擁護,出兵之前,朱元璋特別告誡將士,師到之處,切勿殺掠。並向北方人民發布檄文,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對漢族各階層人民產生了一定的號召力,所以北伐比較順利。為了保障北伐,令留守江淮之部隊加強戒備,以防元軍襲擊。
從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明軍主力由江淮北上,至洪武元年二月,僅用四個多月的時間就攻下山東。山東的攻克,使元廷失去了左臂,在戰略上為北伐造成了更為有利的軍事態勢。三月,徐達揮軍西向,分兵兩路進攻河南。一路自濟寧溯黃河而上,進攻汴梁(今河南開封);一路由河南永城、歸德(今河南商丘)攻許州(今河南許昌)。同時命征南將軍鄧愈率襄陽、安陸、景陵等處兵馬北攻南陽,策應北征主力作戰。明軍所向披靡,在很短的時間裡相繼攻克汴梁、洛陽以及嵩(今河南嵩縣)、陝(今河南陝縣)、陳(今河南淮陽)、汝(今河南臨汝)諸州,並不戰而據有潼關,基本上完成了北伐第一階段的戰略任務。
元朝大都之禁止已撤,外援隔絕,陷入了明軍的弧形包圍圈中。五月,朱元璋親抵汴梁,聽取前線將領的軍事情況匯報,並討論了下一階段的戰略步驟。根據當時元廷已陷入孤立無援的軍事形勢,徐達提出由臨清(今屬山東)直搗大都的主張,朱元璋表示同意。遂決定由征虜右副將軍馮勝守汴梁,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輝守河南(今河南洛陽),鎮國將軍郭興等人鎮守潼關,徐達率大軍直取大都。
閏七月初一日,明軍主力自中灤(今河南封丘西南)渡黃河,沿御河(今衛河),經臨清、長蘆(今河北景縣)、通州(今北京通縣),向北挺進。一路勢如破竹,銳不可擋,直逼大都城下。元順帝見大勢已去,遂於二十八日夜三鼓攜太子、后妃出建德門,由居庸關逃往上都開平(今內蒙古多倫西北)。八月二日,徐達率軍進占大都,從根本上結束了元朝的統治。
攻克大都之後,北方之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盡入明軍之手,尤其是元主北逃,使整個北伐戰場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困據秦晉的元地主武裝集團,完全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境地。朱元璋得到徐達大軍攻下大都的訊息以後,不失時機地命其轉入下一個戰略階段。
戰爭結局
八月十五日,朱元璋命都督副使孫興祖、都督僉事華雲龍留守北平府(今北京),徐達、常遇春揮師西向,攻取山西。同時,命馮勝、偏將軍湯和由河南渡河北向,以策應攻晉主力。經過近五個月的艱苦作戰,明軍於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攻克大同,進而平定山西(參見明攻山西之戰)。這時盤據在陝甘方面的尚有李思齊、張思道等l0餘萬人。徐達平定山西以後,迅即轉攻陝甘,以求徹底完成此次北伐戰略任務。自二月徐達派常遇春、馮勝渡河趨陝,至十二月明軍擊潰擴廓帖木兒反攻蘭州之軍,歷時10個月。明軍相繼攻克奉元路(明改為西安府,即今陝西西安)、鳳翔、蘭州、臨洮、慶陽等重鎮,基本上消滅了這一地區元軍之勢力。至此,朱元璋北伐滅元之戰宣告結束,基本上實現了戰前擬定的戰略計畫。
點評
朱元璋北伐滅元之戰,是一個戰略決策和戰爭經過基本吻合的典型戰例,顯示了朱元璋卓越的用兵才能和駕馭戰爭的能力。朱元璋審時度勢,知己知彼,料敵先機,用兵如神,是此戰獲勝的重要因素。當年忽必烈令伯顏率軍20萬滅亡南宋,僅過百年,朱元璋令徐達將其逐回大漠,也是率軍20萬,不知是不是歷史的巧合。此次戰爭的勝利,推翻了元朝的統治,確立了明朝對全中國的統治。
明朝戰爭列表
北京保衛戰 | 明滅元之戰 | 明攻山東之戰 | 明平閩廣之戰 | 明攻福建之戰 | 明攻河南之戰 | 明攻河北、大都之戰 | 明攻山西之戰 | 太原之戰[明朝]| 明攻陝甘之戰 | 明太祖第一次北征 | 明滅夏之戰 | 階、文之戰 | 明太祖第二次北伐 | 明太祖第三次北伐 | 明太祖第四次北伐 | 明平雲南之戰 | 曲靖之戰 | 明太祖第五次北伐 | 明太祖第六次北伐 | 明太祖第七次北伐 | 明太祖第八次北伐 | 靖難之變 | 真定之戰 | 北平之戰 | 鄭村壩之戰 | 白溝河之戰 | 夾河之戰| 滹沱河之戰 | 明平交阯之戰 | 明成祖第一次親征漠北之戰 | 神投海之戰 | 明成祖第二次親征漠北之戰 | 海堝之戰 | 明成祖第三次親征漠北之戰 | 明成祖第四次親征漠北之戰 | 明成祖第五次親征漠北之戰 | 麓川之役 | 狼山、兀魯乃池之戰 | 麓川之戰 | 貴州、湖廣各族人民大起義 | 土木之變 | 大藤峽之戰 | 紅鹽池之戰 | 劉六、劉七起義 | 春西海之戰 | 秋黑河墩之戰 | 明抗倭的戰爭 | 王江陘之戰 | 乍浦、東沈莊之戰 | 台州之戰 | 新河之戰 | 花街之戰 | 上峰嶺之戰 | 長沙之戰 | 橫嶼之戰 | 林墩之戰 | 仙遊之戰 | 明滅吳平之戰 | 萬全右衛之戰 | 明平定都掌部落之戰 | 明平岳鳳叛亂 |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的戰爭 | 鎮北關之戰 | 兆佳城之戰 | 渾河之戰 | 明平楊應龍之戰 | 明平哱拜叛亂 | 壬辰衛國戰爭 | 平壤之戰 | 古勒山之戰 | 露梁海戰 | 明與後金戰爭 | 撫順之戰 | 清河城之戰 | 薩爾滸之戰 | 葉赫城之戰 | 明平奢崇明之戰 | 河西之戰 | 明平安邦顏之戰 | 貴陽之戰 | 兩河之戰 | 永、藺、尊之戰 | 寧遠之戰 | 寧錦之戰 | 明末農民起義 | 永寧之戰 | 京畿之戰 | 尊永之戰| 孔有德叛亂 | 崇禎明荷海戰 | 鳳陽之戰 | 珠江口海戰 | 酆家店之戰 | 松錦之戰 | 開封之戰 | 朱仙鎮之戰 | 汝州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