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至二十八年(1600年)六月,四川、貴州、湖廣三省官軍聯合平定四川播州宣慰使楊應龍叛亂的作戰。
楊應龍於隆慶六年(1572年)襲為播州宣慰使後,數從征戰,恃功而驕,陰生割據四川之謀。萬曆十八年,貴州巡撫葉夢熊、疏請發兵進剿,但四川撫、按竭力主撫,征剿未果。二十一年正月,巡撫都御史王繼光至重慶調查,楊應龍公開對抗,遂與總兵劉承嗣、參將郭成等議分三軍,全力進剿,並檄請貴州兵北上增援。兩軍戰於婁山關(今貴州遵義北)一帶,官軍死傷大半,被迫撤兵。萬曆二十二年三月,兵部侍郎邢玠總督貴州,主撫之議又起。明廷因韓戰吃緊,無力分兵攻剿,遂暫緩對播州的征討。楊應龍趁機攻城略地,擴充實力。二十七年二月,貴州巡撫江東之令都指揮使楊國柱等率兵3000,進剿播州。楊應龍遣子楊朝棟等迎戰於飛練堡(今貴州翁安東北)。官軍奪占三百落(今地不詳),叛軍佯敗設伏於天邦囤(今地不詳)。官軍中計,全軍覆沒。明廷罷江東之之職,命郭子章代之,同時命都御史李化龍兼兵部侍郎,總督川、湖、貴三省軍事,決意進剿。時朝鮮戰事已結束,明廷急調東征諸將南征,並增調浙、滇、閩、粵之師前往會剿。五月,李化龍馳至四川。一方面檄調總兵萬鏊自松潘(今屬四川)移師重慶;一方面加緊徵調土、漢官兵加強防禦。令鎮雄(今屬雲南)、永寧(今四川敘永西)一帶官軍阻敵西向;令南川、合江、瀘州(今屬四川)諸軍阻敵北上,待大軍畢集,即全線出擊。六月中旬,楊應龍趁官軍大軍未至,先發制人,率軍8萬,一舉攻克川東重鎮、重慶南大門綦江(今屬四川),繼而退屯三溪(今綦江東南),企圖劃界自治。十一月,楊應龍屯兵官壩(當在今務川、鳳岡一帶),破壞湖廣、貴州入川通道,企圖阻止兩省的增援。繼又占據偏橋(今貴州施秉),出攻興隆(今貴州黃平)、鎮遠(今屬貴州)、龍泉(今貴州鳳岡)、婺川(今貴州務川)等地。二月初,各路增援官軍相繼進入川、貴、湖廣三省交界地區。十二日,李化龍在重慶大會各路文武官員,誓師進兵。官軍兵分8路,計24萬人,分進合擊,壓逼播州。其部署是:四川方面兵分4路;一路由總兵劉綖率領,參將麻鎮等隸屬,參政張文耀監軍,由綦江南下;一路由總兵馬孔英率領,以參將周國柱、宣撫冉御龍等隸屬,僉事徐仲佳監軍,由南川(今屬四川)南下;一路由總兵吳廣率領,游擊徐世威等隸屬,參議劉一相監軍,由合江(今屬四川)南下;一路受吳廣節制,由副將曹希彬率領,參將吳文杰、宣撫奢世續等隸屬,參議史旌賢監軍,由永寧東進。李化龍則率所屬親兵來回策應。貴州方面兵分3路:一由總兵童元鎮統率土知府隴澄、知州岑紹勛等軍,從烏江關(今貴州遵義南)北上;一由參將朱鶴齡統率宣慰安疆臣等軍,從沙溪(今金沙東北)北上;另一路由總兵李應祥統率宣慰彭元瑞等軍,從興隆入播州北進,參議張存意、按察司楊寅秋為監軍。湖廣方面,集中於偏橋衛為一路,分兩翼推進:一由總兵陳璘率宣慰彭養正等軍,從白泥(今貴州餘慶);一由副總兵陳良王比率宣撫單宜等軍從龍泉,同時西進。副使胡桂芳、參議魏養蒙為監軍。此外,郭子章駐貴陽(今貴陽市)、湖廣巡撫支可大移駐沅州(今湖南芷江),分別指揮貴州、湖廣各軍的進攻。是日,明軍分道並發。李化龍指令各路約期進抵婁山等關。十五日,綦江劉綖一路大舉南下,連破楠木山、羊簡台、三峒等(當在綦江南、東溪一帶)隘,大敗叛軍穆照部。三月初,楊朝棟率數萬叛軍分道迎擊,企圖阻止四川軍南下。劉綖與各路官軍左右夾擊,大敗叛軍,楊朝棟僅以身免。同時,各路官軍接連告捷。南川一路,初八日破桑木關(今貴州綏陽東北);烏江一路,於十二日克烏江關;偏橋一路奪取天都、三百落諸囤。叛軍連敗,乃出奇兵,乘隙突攻烏江,誘敗官軍童元鎮部。參將楊顯、守備陳雲龍、阮士奇、白明逵、指揮楊續芝等戰死。二十九日,劉綖攻破九盤(今貴州桐梓南),奪占婁山關。婁山關是播州宣慰司的門戶天險,楊應龍拚死奪關。四月一日,官軍與叛軍在婁山關大戰。楊應龍一面正面迎擊,一面派部將楊珠等抄後山奪關,企圖四面合圍官軍。劉綖親率騎隊衝擊,另以游擊周敦吉、守備周以德分兩翼實施夾擊,叛軍大敗。劉綖乘勢追至養馬城(今地不詳),與南川、永寧兩路官軍會合。繼而官軍連破龍爪、海雲等險囤,將楊應龍壓逼至海龍屯(今遵義西北)一隅。十三日,湖廣方面的陳璘所部克青蛇囤(今地不詳);十六日,貴州方面的安疆臣部攻克落蒙關(今遵義西南),形成對海龍囤叛軍合圍之勢。五月十八日,八路官軍齊集海龍囤下,築長圍,輪番進攻。楊應龍督隊憑險死守。李化龍鑒於海龍囤地勢險峻,勢難飛越,遂令總兵馬孔英率勁卒抄擊後囤。六月五日,劉綖身先士卒,進克外城。楊應龍欲散數千金募死士拒戰,無應者。夜四更,陳璘、吳廣率軍攻克內城,楊應龍自殺身亡。官軍搜捕楊朝棟、楊兆龍等百餘人。播州亂平。
明朝戰爭列表
北京保衛戰 | 明滅元之戰 | 明攻山東之戰 | 明平閩廣之戰 | 明攻福建之戰 | 明攻河南之戰 | 明攻河北、大都之戰 | 明攻山西之戰 | 太原之戰[明朝]| 明攻陝甘之戰 | 明太祖第一次北征 | 明滅夏之戰 | 階、文之戰 | 明太祖第二次北伐 | 明太祖第三次北伐 | 明太祖第四次北伐 | 明平雲南之戰 | 曲靖之戰 | 明太祖第五次北伐 | 明太祖第六次北伐 | 明太祖第七次北伐 | 明太祖第八次北伐 | 靖難之變 | 真定之戰 | 北平之戰 | 鄭村壩之戰 | 白溝河之戰 | 夾河之戰| 滹沱河之戰 | 明平交阯之戰 | 明成祖第一次親征漠北之戰 | 神投海之戰 | 明成祖第二次親征漠北之戰 | 海堝之戰 | 明成祖第三次親征漠北之戰 | 明成祖第四次親征漠北之戰 | 明成祖第五次親征漠北之戰 | 麓川之役 | 狼山、兀魯乃池之戰 | 麓川之戰 | 貴州、湖廣各族人民大起義 | 土木之變 | 大藤峽之戰 | 紅鹽池之戰 | 劉六、劉七起義 | 春西海之戰 | 秋黑河墩之戰 | 明抗倭的戰爭 | 王江陘之戰 | 乍浦、東沈莊之戰 | 台州之戰 | 新河之戰 | 花街之戰 | 上峰嶺之戰 | 長沙之戰 | 橫嶼之戰 | 林墩之戰 | 仙遊之戰 | 明滅吳平之戰 | 萬全右衛之戰 | 明平定都掌部落之戰 | 明平岳鳳叛亂 |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的戰爭 | 鎮北關之戰 | 兆佳城之戰 | 渾河之戰 | 明平楊應龍之戰 | 明平哱拜叛亂 | 壬辰衛國戰爭 | 平壤之戰 | 古勒山之戰 | 露梁海戰 | 明與後金戰爭 | 撫順之戰 | 清河城之戰 | 薩爾滸之戰 | 葉赫城之戰 | 明平奢崇明之戰 | 河西之戰 | 明平安邦顏之戰 | 貴陽之戰 | 兩河之戰 | 永、藺、尊之戰 | 寧遠之戰 | 寧錦之戰 | 明末農民起義 | 永寧之戰 | 京畿之戰 | 尊永之戰| 孔有德叛亂 | 崇禎明荷海戰 | 鳳陽之戰 | 珠江口海戰 | 酆家店之戰 | 松錦之戰 | 開封之戰 | 朱仙鎮之戰 | 汝州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