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農民起義

隋末農民起義

隋煬帝連年大興土木,對外不斷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蕪,民不聊生,各地人民紛紛舉兵反抗,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全國性的武裝起義。隋末農民起義是爆發在7世紀初隋末推翻隋統治者的農民起義。在隋朝大業十二年後,形成了三支強大的起義軍,即河南的瓦崗軍,河北的竇建德軍,江淮的杜伏威軍。隋煬帝大業七年(611年)的王薄領導的長白山首義開始,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輔公祏的反唐失敗結束,前後歷時14年。沉重打擊了隋王朝。隋朝滅亡後,以李淵為首的關隴集團建立了唐朝。

簡介

隋煬帝隋煬帝

隋朝末年,統治者征斂無度,民夫轉輸不息,徭役無期,士卒多列溝壑,骸骨遍及平野。黃河之北,千里無煙;江淮之間,則成蒿萊。加之災年饑饉,谷價猛增,百姓困苦,凍餒交加。在無法生存的情況下,農民揭

竿而隋朝統治,計當時約百餘支,遍及全國

。在公元614年到617年間,農民起義的風暴已席捲全國大部分地區,先後在全國各地興起的起義軍大小不下100支,參加的人數達數百萬。後來,農民起義軍匯成三支強大反隋主力:一支是河南的瓦崗軍,一支是河北的竇建德軍,一支是江淮地區的杜伏威軍。其中最大的便是瓦崗軍。

隋朝大業七年,楊廣徵集大批士兵準備進攻高句麗時,鄒平(今山東鄒平西北)人王薄在長白山(今鄒平南)首先率眾起事,當時征役的人多數都去歸附他。同時在山東、河北地區起義的,有孫安祖、張金稱、高士達、竇建德等。後來起義範圍擴大,起義軍每支發展到幾萬至10餘萬人

。當年六月,隋國禮部尚書(官職名)楊玄感在黎陽(今中國中部河南省濬縣東北)舉兵反叛隋朝,圍攻首都洛陽;雖很快被擊敗,但隋統治集團的分裂,卻有利於農民起義的發展

隋末農民起義形勢圖隋末農民起義形勢圖

之後兩三年間,起義席捲全國,農民軍多達百餘支,人數百萬眾。在同隋軍的作戰中,逐漸從分散走向聯合,形成三支強大的起義軍:河南的瓦崗軍,河北的竇建德軍和江淮的杜伏威軍。十二年(616)十月,瓦崗軍在李密的領導下,攻占滎陽(今鄭州),並於滎陽附近多次擊敗隋軍,聲威大震,控制了河南大部分郡縣。十三年二月,進逼洛陽。十四年正月,在洛水南一戰,大敗隋軍王世充部,圍困洛陽。此時,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

義軍也接連取得勝利,占領了河北許多郡縣。在江淮, 杜伏威、輔公祏擊敗隋軍,奪占高郵(今江蘇高郵),進據歷陽(今安徽和縣),威脅江都。隋朝統治搖搖欲墜,此時許多地方官吏豪強也乘勢起兵反隋,紛紛割據一方。其中以太原留守李淵部較為強大,乘虛進軍關中,奪占長安(今西安)。十四年三月,叛軍宇文化及等發動兵變,在江都縊弒隋煬帝,隋亡。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以後,即開始對各方的異己勢力展開鬥爭。當時,全國各地有多支大小農民起義軍,還有原為隋朝之貴族、官僚,以及一些豪強地主,他們多擁兵割據一方,大者稱皇帝,稱王公,小者稱總管,稱錄事。互相兼併,戰火不斷。李淵對農民起義軍首領或割據勢力,用招降或武力消滅兩種方式同時進行。如河北起義軍之竇建德、劉黑闥,江淮起義軍的輔公袥相繼被殺,杜伏威和瓦崗起義軍的徐世勣則投降。地方割據勢力如河南的李密、隴右的薛仁杲、幽州的羅藝、洛陽的王世充、隴右的李軌、巴陵的蕭銑、朔方的梁師都等相繼敗死。至貞觀二年(628年),中國又統一起來。

背景

王薄塑像王薄塑像

大業五年(609),長白山(今山東章丘東北)有“狂寇”數萬。六年,北方的雁門(今山西代縣)和東都洛陽,先後發生暴動。雖不久都被鎮壓,但卻是全國性農民起義的先兆。黃河南北一帶,在建設東都﹑修繕長城﹑開鑿大運河的過程中,遭受的禍害最為嚴重。大業七年,煬帝下令進攻高句麗,在全國徵兵百餘萬人向涿郡(今北京)集中,又強征上百萬的民夫轉運糧械。車牛往者不返,士卒死亡過半,耕稼失時,田疇多荒,給人民帶來巨大災禍,這一帶農民紛紛起義反抗。 大業五年(609),鄒平(今山東鄒平北)民王薄聚集農民據長白山起義,自稱“知世郎”,作《毋向遼東浪死歌》反對遼東之役,以發動民眾。逃避征役的廣大農民紛紛參加到王薄起義軍中。隨後,平原(今山東陵縣)劉霸道﹑鄃縣(今山東夏津)張金稱﹑漳南(今河北故城東)孫安祖和竇建德﹑渤海(今山東濱州市陽信西南)高士達﹑韋城(今河南滑縣東南)翟讓﹑章丘(今山東章丘西北)杜伏威等相繼起兵。其餘反隋小股武裝不可勝數。這一年起義軍主要起於今山東﹑河北﹑河南間,聚保山林川澤,主力則是逃避征役的貧苦農民。

煬帝無視人民的憤怒與反抗,大業八年悍然發兵攻打高麗,促使起義進一步發展。這一年,見諸史籍記載的新的起義軍有二十一支,其中,山東十四支,江淮四支,河南﹑關中和河西各一支。起義的地區擴大,重點仍在河北﹑山東。起義的民眾基礎也擴大了,大多數是貧苦農民,也有牧子(身份不自由的牧民)和下層僧侶。

在起義迅速擴大的同時,隋統治集團內部發生分裂。大業九年,煬帝發動第二次對高麗戰爭,大貴族楊素之子禮部尚書楊玄感,乘煬帝在遼東之機,聯合一批貴族子弟起兵黎陽(今河南濬縣北),進逼東都。煬帝與玄感之間的廝殺,抵消了統治階級的實力,義軍乘機發展。到大業十年第三次對高麗戰爭時,義軍處處皆是,道路隔絕,官軍已經無法按期集中

過程

長白山起義

隋朝示疆域圖隋朝示疆域圖

大業七年(611年),煬帝下令出兵高句麗,並徵調大批兵士、糧 餉和建造大量的軍船,河北、山東是出征軍隊集結地。當時的山東災荒嚴重,百姓無家可歸,因此紛紛起反抗。當山東鄒平人王薄首先聚眾起義,起義軍占領了長白山(今山東章丘東北),王自稱是“知世郎”,他還作了一首《無向遼東浪死歌》,以號召人民抵制出征高句麗的戰爭,吸引了很多農民參與起義。但是沒多久,王薄的起義就被官軍鎮壓下去了,但各地大大小小農民起義相繼出現,席捲全國。

《無向遼東浪死歌》隋·王薄

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綿背襠。

長槊侵天半,輪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盪。

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瓦崗起義

各地農民軍形勢各地農民軍形勢

瓦崗軍是三支農民起義軍中最強的一支,大業七年(611年),翟讓聚眾在瓦崗寨(今河南滑縣南)起義,舉兵反隋,山東、河南兩地農民紛紛參加,單雄信、徐世績、李密、王伯當都率眾投奔瓦崗竇,隊伍迅速壯大。大業十二年(616年),李密向翟讓建議:“先取滎陽,休兵館穀,待士馬肥充,然後與人爭利。”滎陽是隋朝重要軍事據點,翟讓親自率兵攻下滎陽門戶金堤關及周圍屬縣,同年10月,隋煬帝派2萬隋軍主力前來鎮壓。瓦崗軍採取誘敵深入、伏兵襲擊的戰術,把隋軍全部殲滅。河南道“討捕大使”張須陀突圍不成也喪了命。農民起義軍取得了滎陽大捷,威震河南。

大業七年(611年),翟讓領導農民在瓦崗寨(今河南滑縣南)起義反隋,山東、 河南的貧苦農民紛紛參加,單雄信、徐世勣、李密、王伯當等人都率眾投奔瓦崗起義軍,使起義隊伍迅速壯大。大業十二年(616年),翟讓接受李密建議,親自率兵攻下滎陽的門戶金堤關及周圍的縣,又在附近的大海寺設伏,殲滅了2萬前來鎮壓瓦崗軍的隋軍主力。大業十三年(617年),隋朝洛陽留守楊侗派劉長恭、裴仁基等帶兵圍剿起義軍,隋軍列陣十里,來勢凶凶,翟讓分軍10隊,與之對峙,並親自率領將士強攻隋營,隋軍大亂,全線潰敗。劉長恭逃回東都洛陽,裴仁基投降。是年二月,翟讓認為李密有領導才能,把瓦崗軍的領導權交給了李密,李密為任統軍元帥,翟讓為上柱國、司徒、東郡公,設三司六衛,建立了瓦崗軍農民政權——“魏”。在隋朝即將被農民起義軍推翻的關鍵時刻,瓦崗軍內部予盾激化,十一月,李密設計殺害了翟讓等重要農民軍將領,導致瓦崗軍將卒離心,戰鬥力遭到極大消弱。大業十四年(618年)六月,李密率軍投降了隋朝皇泰帝楊侗,後又降唐,後來又因起兵反唐被殺,從此葬送了這支農民軍。

河北義軍

竇建德竇建德

大業七年(611年),竇建德領導農民在高雞泊(今河北故城縣西南)起義反隋,

起義軍迅速發展到萬餘人。大業十二年(616年)十二月,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守將郭洵率軍進犯起義軍,竇建德率七千義軍乘敵不備,突襲敵軍,殺敵軍無數,繳獲馬匹數千, 隋將郭洵被殺,取得了大勝。大業十三年(617年)正月,竇建德在樂壽(今河北獻縣)稱長樂王,建立了農民政權。楊廣派薛世雄率軍圍剿起義軍,兩軍在樂壽的七里井交戰,起義軍佯敗誘敵至設伏處,突然折回,伏兵齊起,夾擊隋軍,隋軍大敗,薛世雄逃回涿郡。大業十四年(618年)五月,竇建德稱夏王,但在隋朝滅亡以後,逐漸背農民戰爭的根本目標。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竇建德起義軍與李世民率領的唐軍在虎牢關(今河南滎陽西 北)交戰,被李世民打敗,竇建德被俘,後來在長安(今陝西西安) 被殺。武德六年(623年),唐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擊敗了竇建德部將劉黑闥,河北起義失敗。

大業十一年以後,隋統治階級開始把大部分軍隊用於鎮壓農民起義軍。煬帝還命令在郡縣城郭﹑驛站﹑村莊的周圍修築城堡,強迫農民到城堡里居住,以隔斷義軍與民眾的聯繫。統治者對起義軍和一般農民進行了瘋狂的大屠殺。隋將樊子蓋鎮壓起義軍時,將汾水以北村莊全部燒光,俘虜的起義軍全部被屠殺。王世充打敗江南劉元進起義軍時,把誘降來的三萬人也全部屠殺

江淮義軍

大業九年(613年), 杜伏威、輔公祏在齊郡(今山東)組織起義,隨後南下到江淮南廣大地區發展,力量不斷壯大。大業十二年(616年) 七月,起義軍進逼江都(今江蘇揚州市),與隋將陳棱率領的援兵相遇對峙,杜伏威率兵強攻隋軍,激戰中,杜伏威的前額被敵箭射中,但他帶箭沖入敵陣,殺得隋軍大亂。隨後,起義軍攻下高郵、歷陽,建立農民政權,杜伏威任總管,輔公祏任長史。隋煬帝在江都被殺後,起義軍內部發生了分化。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七月,杜伏威投降了李淵。次年,輔公祏起兵反唐,建立政權,控制了蘇、皖部分地區,以丹陽為中心展開反唐鬥爭。唐朝急派大軍鎮壓,輔公祏領導起義軍在當塗與唐軍對峙了10個月。終因寡不敵眾,丹陽失守。輔公祏被俘就義

迅速發展

李世民李世民

統治者的殘酷鎮壓迫使更多的農民起來反抗,到大業十二年,先後在全國各地興起的起義軍大小不下百餘

支,義眾達數百萬。起義軍攻陷許多郡縣,消滅大量隋兵。隋煬帝調楊義臣率遼東還兵鎮壓河北起義軍,自率禁軍到江都,鎮壓南下江淮的起義軍。在和隋軍主力作戰的過程中,起義軍敗而復聚,由分散走向集中,逐步形成了瓦崗軍﹑河北夏軍和江淮吳軍三支主力。 瓦崗軍的創始人是翟讓。大業十二年,曾參預楊玄感反隋的貴族李密也來參加瓦崗軍。他說服附近小股起義軍聚集到瓦崗軍周圍。瓦崗軍攻破要塞金堤關,打下滎陽(今河南鄭州)諸縣。煬帝以張須陀為滎陽通守,率兵兩萬前來鎮壓。李密說服翟讓還擊。翟讓率兵列陣以待,李密統驍勇常何等游騎千人埋伏於滎陽大海寺北,大敗隋軍,陣斬張須陀。這是起義軍在河南境內的第一次大勝仗,為起義軍在中原地區的勝利發展奠定了基礎。大業十三年二月,瓦崗軍攻破興洛(後改洛口)倉,開倉賑濟饑民。留守東都的越王侗急派劉長恭和裴仁基分兵兩路,準備在興洛倉合擊瓦崗軍。瓦崗軍先擊潰了劉長恭所率的兩萬五千步騎,不久又招降了裴仁基。翟讓推李密為瓦崗軍首領,號魏公。趙魏以南(今河北中部及南部)﹑江淮以北的各路起義軍皆歸瓦崗軍,眾至數十萬,幾乎控制了河南全境。瓦崗軍成為河北﹑山東各路起義軍的盟主。四月,瓦崗軍圍迫東都,將二十餘萬隋軍困於孤城

星火燎原

在河北地區,大業十二年,張金稱﹑高士達先後被隋軍鎮壓,竇建德收合兩部餘眾,軍勢復振,很快發展到十餘萬人。隋在河北地方上的武裝力量基本上已被消滅,起義軍兵鋒所至,隋朝官吏“稍以城降之”。次年正月,竇建德在樂壽縣(今河北獻縣)郊建立政權,自稱長樂王,署置百官,改元丁丑。

在江淮一帶,大業十二年七月,煬帝至江都(今江蘇揚州)時,李子通據海陵(今江蘇泰州),左才相在淮北,杜伏威屯六合,從三面威脅江都。煬帝遣陳棱率宿衛精兵八千進行討伐,互有勝負。次年正月,又遣陳棱征討江淮一帶起義軍中力量最強大的杜伏威。隋軍大敗,起義軍乘勝攻破高郵(今江蘇高郵北),占歷陽(今安徽和縣),杜伏威自稱總管,以輔公祏為長史,很快控制了淮南各縣,江淮間小股反隋武裝多來歸附,形成了江淮間巨大的起義力量。

從大業十三年三﹑四月瓦崗軍圍逼東都開始,以瓦崗軍為中堅,以竇建德﹑杜伏威為兩翼的農民起義軍,對隋王朝進行了摧毀性的打擊。六月,瓦崗軍大敗隋軍,東都危急。七月,煬帝抽調“江淮勁卒”和“燕地精兵”奔赴東都,涿郡留守薛世雄統率燕地精兵三萬南下攻瓦崗軍,兵至河間(今屬河北),營於七里井,準備會合河間諸縣兵先行鎮壓竇建德起義軍。竇建德指揮部隊從各城中撤出,向南轉移,然後乘薛世雄不加防備,選精兵數千人為伏兵,親率敢死之士兩百八十人夜襲。三萬隋軍潰散。薛世雄帶數十騎逃回涿郡。竇建德起義軍又重新控制了河北的大部分地區。 八月,瓦崗軍占領黎陽倉,開倉賑濟饑民,擴大起義隊伍數十萬人。煬帝又命江都通守王世充統率洛陽附近諸郡兵與東都留守兵共十餘萬人,在洛水兩岸同瓦崗軍展開激戰。王世充屢戰屢敗,有些隋將投降李密。這時洛陽城內缺糧,餓死的人很多。河北﹑山東﹑河南和江淮流域都被起義軍占領,隋的軍事力量也大部被起義軍消滅,隋王朝直接控制的地方越來越狹小。形勢對瓦崗軍非常有利。但由於瓦崗軍內部矛盾日益加深,李密始終不肯改變在洛陽城下與隋軍主力長期鏖戰的錯誤戰略,所以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

李淵李淵

在農民起義軍從各條戰線向隋王朝發起全面進攻的同時,朔方(今內蒙古白城子)梁師都﹑馬邑(今山西朔州市)劉武周﹑金城(今甘肅蘭州)薛舉等地主官僚也紛紛起兵,割據地方。大業十三年五月,隋太原留守李淵也從太原起兵,七月,趁隋軍與瓦崗軍大戰之機,進入關中。十一月,攻克長安。大業十四年三月,在江都的隋禁軍將領利用關中士兵思歸的情緒,推宇文化及為主,發動兵變,縊弒隋煬帝,領兵西歸。五月,李淵在長安即皇帝位,建立唐朝。留守東都的隋越王侗也在洛陽即皇帝位,改元皇泰,史稱皇泰主。

煬帝崩後,天下大亂,階級關係發生很大變化。杜伏威上表於洛陽小朝廷,皇泰主拜伏威為東道大總管,封楚王。李密也在宇文化及大軍壓境的情況下,為了避免腹背受敵,向皇泰主稱臣。李密大破宇文化及的軍隊,但自己的兵力損失也很大,於九月被實際控制東都的王世充乘虛打敗,投降李淵。只有竇建德的夏政權在河北仍保持獨立。武德四年三月,唐兵進攻洛陽王世充,竇建德親自統兵十餘萬援助王世充,和唐軍相持於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一帶。謀士凌敬建議全軍渡河,攻占河陽,越過太行山,進軍汾水流域,威脅關中,迫唐軍從洛陽撤退。建德不聽。五月初,李世民襲擊得手,夏軍潰散,建德被俘。之後,建德留守洺州諸將士或散盡,或降唐。七月,竇建德於長安被殺。夏亡。

竇建德被唐軍鎮壓後,餘部在劉黑闥領導下,復於武德四年﹑五年兩次起義於河北,六年被消滅。杜伏威於武德二年降唐,五年入朝長安,以輔公祏留守。唐以杜伏威為太子太保,仍兼行台尚書令,留長安。六年,這支義軍又在輔公祏領導下起義反唐,次年三月被消滅。

結果

隋末農民起義隋末農民起義

在有利形勢下,瓦崗軍卻出現了內爭,在軍事上也因久頓洛陽堅城之下而失去了發展機會,李密懷疑翟讓要奪權,竟謀害了翟讓。後來他又重用隋朝降官降將,不愛惜士卒,致使部眾逐漸離心。宇文化及率軍10餘萬人北

上到了河南地區時,原隋朝太原留守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了唐朝;隋朝的殘餘勢力楊侗也在洛陽稱帝(史稱皇泰主)。此時,李密不能利用楊侗與宇文化及之間的矛盾,反為楊侗所利用。當楊侗派人招降李密時,李密為了避免兩面受敵,竟接受了楊侗的官封,調集精兵專擊宇文化及軍。後來瓦崗軍與宇文化及軍大戰於童山(今中國中部河南省濬縣西南)下。這次作戰,瓦崗軍雖取勝,但實力大為削弱。竊取了洛陽軍政大權的王世充乘機進攻,瓦崗軍在不利情況下與之決戰,結果敗於偃師(今屬河南)。李密率餘部投降李淵。不久,又離唐以圖再舉,為唐朝大將盛彥師所殺

瓦崗軍失敗後, 農民戰爭仍在延續。 唐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春,竇建德攻破聊城(今山東省聊城東北),擒殺了宇文化及,接著又攻下許多州縣。但他曾派使者去洛陽朝見皇泰主楊侗。後來唐朝的秦王李世民率軍攻打洛陽的王世充,王向竇建德求救。竇擔心唐滅王后將危及自己,就率軍10餘萬人前往援救,被李世民軍打敗了。此時全國大部地區已為唐軍所有,至此,隋末以來農民起義戰爭基本結束

.

相關成語

在隋末農民戰爭的期間“罄竹難書”這一成語為表現隋煬帝的暴政而被創造出來。《呂氏春秋》:“亂國所生之物,盡荊越之竹,猶不能書也”。《漢書·公孫賀傳》:“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辭,斜谷之木不足為我械”。 《舊唐書·李密傳》:“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翟讓翟讓

李淵自從在太原起兵造反以後,自任為大將軍,積極地向隋軍進攻。這個時候,突厥的力量很強,李淵因為一方面擔心突厥壞事,一方面又想要借用胡人剽悍的胡馬,所以聽從別人的建議,向突厥的始畢可汗談和,

雙方約定:“若得攻入長安,民眾土地歸於唐,金玉繒帛歸於突厥。”

李淵為爭取人心,大開糧倉,救濟災民,並且乘機招募義兵。然而,這些義兵都是烏合之眾,沒有經過檢閱練習,所以帶領起來萬分辛苦。此時,李密在的河南省東部,擁有極大的力量,而且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檄文聲討隋煬帝,其中的名句有“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這句話的意思是,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簡策,也寫不完煬帝的罪狀。罄是用盡的意思。用東海的滔滔大水,也洗不完煬帝的罪惡。以後我們形容罪狀之多,寫都寫不完,稱之為“罄竹難書”,這就是此句成語的由來。

自從這一篇檄文一出,海內轟動,人人傳閱,李密的聲勢如日中天,各地反隋的領袖如竇建德和徐圓朗等紛紛上表,勸請李密即天子位,李密卻以為洛陽尚未拿下,還不必急在一時。因為李密的聲勢浩大,所以李淵想要來拉攏他,遣使通書。李密自以為力量雄厚,要求李淵率領步騎數千到河南來,當面締結盟約,由李密自任盟主。

李淵不敢得罪李密,卻又不想跑到河南去。他笑著說:“李密這個人如此夸矜自大,我正準備進兵關中,如果一口回絕他,等於平白又多了一個敵人,不如拍拍他的馬屁,使他更為驕傲,然後再慢慢觀看鷸蚌相爭,好來坐收漁利。” 於是,李淵就命令溫大雅回了一封書信給李密,信上說:“天生萬民,必有司牧,當今能為司牧,作為天子者,除了你還有什麼人?老夫年逾知命 知命為五十歲,沒有這個野心了。願意跟著大弟你,攀鱗附翼。” 李密見到信,看得眉開眼笑,樂不可支。從此,對李淵深信不疑。

主要戰役

隋平楊玄感之戰

隋大業九年(613年)六月至八月,隋煬帝楊廣派兵平息禮部尚書楊玄感在黎陽(今河南濬縣東北)反隋起事的作戰。

楊玄感是隋開國功臣楊素之子,好讀書,善騎射,為官嚴正,甚得時人尊敬。大業九年,隋煬帝第二次征高麗時,命其在黎陽督運糧草。楊玄感目睹煬帝的暴政激起全國人民的不滿,農民起義蜂起雲涌。而煬帝又率隋軍主力遠在遼東前線,後方兵力空虛。於是,便抓住取隋代之的這一良機,與虎賁郎將王仲伯、汲郡贊治趙懷義等人策划起兵。他們故意遲滯漕運,不按時發運軍資,並派人暗中召回隨煬帝到遼東的其弟楊玄縱、楊石和在長安的好友蒲山公李密,六月初三,楊玄感詐稱在東萊(今山東掖縣)海口的右驍衛大將軍來護兒謀反,領兵占據黎陽,關閉城門,大索男夫。並向附近各郡傳送文書,以討伐來護兒為名,命各郡發兵會集黎陽。楊玄感任命趙懷義為衛州刺史、東光縣尉元務本為黎州刺史,河內郡主薄唐褘為懷州刺史。楊玄感選精壯運夫5000餘人,船夫3000餘人,殺三牲誓師,起兵反隋。這時李密趕到,向楊玄感獻上、中、下三計:但楊玄感卻決定用下計,錯誤地認為打下東都,才能大長士氣,並可以抓獲文武百官的家屬作為人質,遂盡焚屯於黎陽的龍舟水殿,率兵向東都洛陽進發。同時,命其弟楊玄挺率1000人進攻河內,唐偉(此時已背叛楊玄感)憑藉堅城拒守,楊玄挺軍久攻不克。隋廷留守東都的越王楊侗和民部尚書樊子蓋接到楊玄感起兵的訊息,立即加強東都的防禦。修武縣(今河南武陟)民也幫助隋軍據守臨清關(在今河南新鄉東北),使楊玄感軍無法過關,不得不從汲郡(治衛縣,今河南淇縣東)南渡黃河,繼續向東都前進。一路上受盡勞役之苦的百姓紛紛投奔楊玄感。楊玄感軍未遇任何抵抗,很快到達偃師(今河南偃師東)。楊玄感乃命其弟楊積善率兵3000從偃師以南沿洛水西進,楊玄挺自白司馬坂(即白馬山,在今河南洛陽北邙山北麓)越過邙山從南面向東都發起進攻,楊玄感率3000餘人馬緊隨其後。東都方面派河南令達奚善意率精兵5000抵擋楊積善,將作監及河南贊治裴弘策率8000人迎戰楊玄挺。當時,楊玄感的士卒多為沒受過正規訓練的民夫,手執單刀柳盾,也沒有弓箭鎧甲,但士氣高昂,而隋軍士兵雖裝備精良卻士氣低落,故達奚善意軍不戰自潰,裴弘策軍五戰五敗,只帶10餘騎逃回城中。十四日,楊玄挺直抵太陽門,將東都包圍。楊玄感屯上春門(洛陽北門),每次向眾人發誓都說:“我身為上柱國,家累鉅萬金,至於富貴,無所求也,今者不顧破家滅族者,但為天下解倒懸之急,救黎元之命耳。”眾皆感奮,每日投營報效者有數乾人。楊玄感收編隋軍降眾,招募百姓,得5萬餘人,很多達官貴族子弟也紛紛投奔他。乃分兵5000占據慈硐道(在今河南洛陽西),5000人把守伊闕道(在今河南洛陽南),派開國元勛韓擒虎之子韓世萼率3000人包圍滎陽(在今河南滎陽東北),顧覺率5000人攻取虎牢(在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西)。楊玄感親率主力攻打東都,樊子蓋隨機拒守。楊玄感一時無法攻破城池。鎮守長安的代王楊侑派刑部尚書衛文升統兵4萬救援東都。衛文升軍經崤(在今河南洛寧西北)、澠池(今河南澠池東),在東都城北和楊玄感軍交鋒,衛文升部且戰且走,至金谷(今河南洛陽市東北)與楊玄感軍形成對峙之勢。楊玄感軍屢敗衛文升軍,使其實力大損。衛文升遂孤注一擲,在邙山南與楊玄感軍決戰,一日之內雙方交戰10餘次。眼看衛軍難以支持,恰巧楊玄挺被流箭射死,楊玄感軍才不得不暫時退卻

這時,遠在遼東的隋煬帝已率隋軍主力回師,命虎賁郎將陳棱進攻據守黎陽的元務本,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右侯衛將軍屈突通馳援東都。在東萊的來護兒也停止進攻高麗,還師西進,對包圍洛陽的楊玄感形成反包圍態勢。楊玄感軍處於四面受敵的不利局面。七月二十日,楊玄感接受李子雄、李密的建議,解除了對東都的包圍,率軍西進,準備奪取關中。至弘農宮(在今河南陝縣),被弘谷太守楊智積用計牽制,耽誤了寶貴的三天時間。及楊玄感軍到達閨鄉(今河南靈寶西北文鄉)被宇文述、衛文升、來護兒、屈突通等各路隋軍追上,楊玄感且戰且退,一日內三敗。八月初一,楊玄感在皇天原(即董杜原,在今河南靈寶縣西北)列陣與隋軍決戰,大敗,僅率10餘騎逃往上洛(今陝西洛南東南)。楊玄感自知大勢已去,乃命楊積善將其殺死,起兵遂告失敗

楊玄感起兵未能採納李密所獻的上、中二策,而是採取“襲取東都,以號令四方”的下策,終因長期屯兵堅城之下,被從遼東等地回師的隋軍主力鎮壓。起兵雖以失敗告終,但動搖了隋王朝的腐朽統治,客觀上推動了隋末農民起義的發展

唐滅輔公祏之戰

唐武德六年(623年)至次年,在唐統一戰爭中,唐軍於江東地區擊滅反唐的淮南道行台左僕射輔公祏軍的作戰。

武德二年九月,活動於淮南、江東地區的杜伏威、輔公祏農民起義軍降唐。唐高祖李淵以杜伏威為淮南安撫大使、和州總管,封楚王。三年六月,李淵為集中兵力削平王世充、竇建德和蕭銑等割據勢力(參見洛陽、虎牢之戰),以特殊優寵進一步拉攏在江南舉足輕重的杜伏威,下詔授其使持節、總管江淮以南諸州軍事、揚州刺史、東南道行台尚書令、淮南道安撫大使、上柱國,封吳王,賜姓李氏,讓他主宰東南半壁軍事;以輔公柘為行台左僕射,封舒國公。五年七月,李世民擊敗劉黑闥起義軍後(參見洺水之戰),乘勝進攻反唐的兗州總管徐圓朗,聲震淮、泗,令杜伏威入朝。杜伏威從命,以輔公柘留守丹陽(今南京市),將兵權交給右將軍王雄誕,輔公祏不滿,詐稱得杜伏威書信,於八月殺王雄誕,奪其兵權,起兵反唐,自稱宋帝。修繕兵械,籌運軍糧,以道人左遊仙為兵部尚書、東南道大使、越州總管,並與反唐的前洪州總管張善安聯兵,任他為西南道大行台。八月二十二日,唐高祖詔命襄州道行台僕射、趙郡王李孝恭為行軍元帥,率舟師開赴江州(治潯陽,今江西九江);嶺南道大使李靖為副帥,以交(治交趾,今越南河內市西北)、廣(治南海,今廣州市)、泉(治原豐,今福州市)、桂(治始安,今廣西桂林市)等州兵進屯宣州(治宣城,今屬安徽);懷州總管黃君漢取道譙(今安徽亳縣)、亳(治譙縣,今安徽亳縣)南下,齊州總管李世勛沿淮水、泗水南下,舒州總管張鎮周向猷州(治今安徽涇縣西)進軍,唐軍共7總管兵,水陸俱進,皆受李孝恭節制,由西、南、北三面分路進攻輔公祏軍。九月十五日,輔公祏遣其部將徐紹宗攻海州(治朐縣,今江蘇連雲港市西南),陳政通攻壽陽(今安徽壽縣)。十九日,唐王朝發布《討輔公祏詔》。輔公祏命部將馮惠亮、陳當世率舟師3萬(一說10萬)屯博望山(在今安徽當塗西南),前軍推至樅陽(今屬安徽);陳正通、徐紹宗率步騎3萬(一說10萬)進屯青林山(今安徽當塗東南),與馮惠亮部成犄角之勢;並在梁山(今安徽和縣南)連鐵鎖以斷長江水路,西岸築堡壘,東岸修卻月城,延袤l0餘里,以拒唐軍。十一月,唐軍開始進攻。十二日,張鎮周在猷州黃沙城(今安徽涇縣東南)擊破輔公祏部將陳當世。十二月初二,安撫使李大亮誘擒張善安,其眾潰散,使輔公祏失去策應。七年正月十一日,李孝恭率軍攻占樅陽。二月,輔公祏發兵數萬攻猷州,唐猷州刺史左難當率兵固守。李孝恭軍攻拔鵲頭鎮(今安徽銅陵東北)。十二日,唐行軍副總管權文誕擊退圍攻猷州的輔公祏軍,攻占枚洄(在今安徽涇縣境)等四鎮。三月十六日,李孝恭在蕪湖擊敗輔公祏軍,攻占梁山等三鎮。二十一日,唐徐州總管攻克揚子城(今江蘇揚州西南),廣陵城主龍龕投降。李世勣將步兵萬人渡淮河,拔壽陽,攻硤石(今安徽壽縣西北),進逼輔公祏軍水陸防線。馮惠亮等堅壁不戰,李孝恭出奇兵斷其糧道。馮惠亮等軍乏食,乃於夜間發兵進襲李孝恭大營。李孝恭按兵不動,雙方形成僵持局面,馮惠亮軍退歸。李孝恭召眾將商議,眾將皆認為馮惠亮等擁握強兵,又據水陸險要,不易攻克,不如直指丹陽,襲其巢穴。李孝恭欲從眾議,李靖卻認為若攻丹陽旬月不下,將會腹背受敵,不如出其不意,攻其城柵,一舉破之。李孝恭遂用其策,遣老弱羸兵先進攻馮惠亮軍營壘,自率精兵嚴陣以待。馮惠亮中計,擊敗唐弱兵後揮師追擊數里,唐軍主力出戰,大敗之,馮惠亮單船逃走。唐軍乘勝追擊陳正通軍,馮惠亮、陳正通所部潰敗,被殺及淹死者萬餘人,陳正通率10餘騎逃回丹陽,輔公祏的水陸防線崩潰。李靖率輕騎奔襲丹陽,輔公祏擁兵數萬不戰棄城東走,欲至會稽(今浙江紹興市)與左遊仙會合。李世勛引軍尾追不捨,輔公祏逃到句容(今屬江蘇),從者僅500餘人。夜宿常州時,其部將吳騷等人謀擒其降唐,輔公祏察覺後,率數十名心腹逃至武康(今浙江德清西),被民間武裝捕送至丹陽處死。唐軍搜捕輔公祏餘部,全部處決,江東地區平定,唐王朝統一大業基本完成

此役,唐軍截斷守軍博望山糧道,突破城柵強壘,以輕騎奔襲丹陽,窮追猛打,取得全勝。

石子河之戰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在瓦崗農民起義中,瓦崗軍繼奪取洛口倉後,在石子河(今河南鞏縣東)東南粉碎隋軍東西兩面夾攻的一次伏擊戰。

是年二月越王楊侗派虎賁郎將劉長恭、光祿少卿房?為帥,帶領步騎2.5萬人征討瓦崗軍。當初,東都(今洛陽市)的官宦子弟都以為瓦崗軍是一群飢不擇食的烏合之眾,容易攻破,紛紛應募爭功。奉詔的官兵衣著整齊,武器精良,軍容倒也盛大。劉長恭率兵在前,派河南討捕大使裴仁基等率本部人馬從汜水(今河南滎陽西北)出發,東西兩面夾擊瓦崗軍。約定十一日在洛口倉城南會戰。隋軍的作戰計畫,早已被翟讓、李密獲知。從東都來的兵先到達作戰地域,士兵還沒吃早飯,劉長恭便驅趕他們渡洛水,一字排開,列陣石子河西,南北相接十餘里。翟讓、李密便選精兵強勇,共分十隊,令四隊埋伏在橫嶺(今河南鞏縣東)下阻擊裴仁基部,派六佇列陣石子河東。劉長恭見瓦崗軍人少,輕視其作戰能力。翟讓先與隋軍接戰。正當雙方膠著之時,李密率領大隊人馬橫衝敵陣。隋兵又飢又疲,敗退逃散。劉長恭等解衣潛逃,保住性命,奔還東都,部屬死者十之五六。翟讓和李密全部收繳隋軍逃棄的輜重器甲,威聲大振。裴仁基聞風,懼不敢進,屯兵百花谷(今河南鞏縣東南),固壘自守

黑石之戰

隋義寧元年(617年),在瓦崗農民起義中,瓦崗軍主帥李密在黑石(今河南鞏縣南),重創隋江都通守王世充的一次重要作戰。

是年十月,王世充率各路隋軍10餘萬人在洛口向瓦崗軍發起進攻。二十五日,王世充夜渡洛水,在黑石紮營。翌日,兩軍在洛水北岸會戰。隋軍戈矛多,依險隘交戰有利。瓦崗軍長槍馬騎占優勢,適宜平原作戰。當時交戰地域,北限大山,南臨洛水,地勢狹窄,騎兵難馳。王世充在交戰之初,憑藉有利地形,揚其所長,縱兵猛擊李密,瓦崗軍迎戰失利,護軍柴孝和溺死於洛水。王世充圍攻月城(今河南鞏縣西北)時,李密派部屬帶兵東走月城助陣,親自率領精銳的騎兵偷襲王世充的黑石大本營。隋軍驚恐萬分,連續6次舉烽火告急。王世充慌忙放棄圍攻月城,狼狽自救;李密率部隨其後猛烈追殺,大敗隋軍,斬首3000餘級。十一月初九,兩軍又在石子河(今河南鞏縣東)布陣而戰。李密布陣南北10餘里,翟讓率軍先與王世充戰,不利而退,王世充軍追擊瓦崗軍,王伯當、裴仁基從一旁橫斷隋軍後路,李密率領中軍反擊,王世充軍慘敗西逃。十二月二十四日,王世充部糧草供應緊張,夜襲倉城(今河南鞏縣東洛口倉),中瓦崗軍埋伏,大敗而逃。在這次戰鬥中,隋軍驍將費青奴被殺,士卒戰溺死者乾餘人

黑石之戰,李密兼采“圍魏救趙”之長,派兵退保月城,親自抄襲隋軍大營;隨後,兩軍擺陣於石子河;既正面進攻又側後襲擊,收到了大敗王世充的奇效。

洛南之戰

隋義寧二年(618年),在瓦崗農民起義中,瓦崗軍在洛口倉(今河南鞏縣東北)附近的洛水之南,擊敗隋江都通守王世充的又一次重要作戰。

是年正月,王世充得到東都7萬援軍的補充後,在洛水之北進攻李密部,又被打敗,於是,兵屯鞏縣(今河南鞏縣東南)之北,正月十五日命令諸軍建造浮橋,伺機大舉反攻瓦崗軍。由於缺乏統一指揮,形成橋先造成的部隊先進攻、前後動作不一的局面。虎賁郎將王辯攻破瓦崗軍外柵,李密營中驚擾亂作一團將要敗潰。王世充卻不曉得這時戰況,鳴號角收攏王辯軍,李密乘機率領敢死隊猛烈反擊。隋軍大敗,爭相過橋,溺死者萬餘人。王辯等6員大將陣亡,王世充得以倖免,洛水之北的隋軍全線潰散。王世充自知戰敗負罪,不敢回東都,帶餘部直奔河陽(今河南孟州南)。這一夜,疾風寒雨,軍隊士兵涉水過河衣服濕透,在途中凍死者又以萬計。王世充獨自帶數千人馬撤回河陽,自我關押請罪。越王楊侗在用人之際不敢懲治重臣,反而派使者赦免其罪,召還東都,賜金帛、美女以穩定其情緒。王世充收攏逃亡流散的殘兵,得萬餘人,屯兵含嘉城(今洛陽市東北);從此不敢輕易出兵。李密率領的瓦崗軍卻乘勝占領金墉城(今河南洛陽東),義軍迅速發展到30萬人,陳兵於北邙山一線,向南威逼上春門。十九日,隋將金紫光祿大夫段達、民部尚書韋津出兵抗拒。段達看到李密兵馬強大,膽怯率兵退回。李密縱兵追趕,隋軍當即潰散,韋津死於戰中

洛水南岸之戰,李密數次抓住隋軍撤退之機,猛擊半渡之兵,窮追不捨,獲得成功。偃師(今河南偃師東)、柏谷(今河南宜陽南)及河陽等地的隋將紛紛率部投降。江淮等許多地方的義軍爭先恐後回響瓦崗軍,李密部隊得到長足發展。

邙山之戰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在瓦崗農民起義中,瓦崗軍首領李密與搶先在洛陽發動宮廷政變成功的王世充,在邙山(今河南洛陽市北)一帶發生的大規模作戰。

自從李密向隋皇泰主楊侗稱臣以後,在與宇文化及作戰時,每獲勝都遣使向楊侗告捷,逮住殺害隋煬帝的兇手於弘達也及時獻上,以求恩寵。楊侗召李密入朝議事,部隊開到溫縣(今河南溫縣東北),王世充殺元文都等,在東都洛陽搶先發動子宮廷政變。李密入東都的美夢被打破,只得仍駐紮在金墉城(今河南洛陽東),。唐武德元年九月,王世充抓住瓦崗軍久戰疲憊軍心不穩,尤其是破宇文化及時,傷亡很重又未得到休整之機,挑選精銳兵馬2萬餘人,馬2000餘匹,屯兵通濟渠(今河南孟州境內)南,在渠上架起三座橋,以便與瓦崗軍決戰。李密留王伯當守大本營金墉城,親領精兵出偃師(今河南偃師東),在邙山南麓擺陣迎戰王世充。在商議作戰方案會議上,裴仁基提出乘洛陽空虛,率精兵逼東都,使王世充奔命疲勞,將其擊破的建議;魏徵提出以逸待勞奇策,李密都不予採納,卻採納多數將領的欲戰主張。王世充部隊到達後,立即派出數百騎兵在偃師城北攻打瓦崗軍將領單雄信。瓦崗軍驍將裴行儼、孫長樂、程咬金等10餘人皆遇重創。當時,李密初勝宇文化及,輕視王世充,不設壁壘。王世充夜遣200餘騎潛入北邙山,埋伏溪谷之中,次日凌晨,動員部隊誓死衝鋒,未等李密軍成列,搶先發起猛攻。李密軍戰敗,其部將裴仁基、祖君彥等數十人被俘,李密帶領殘兵萬餘人馳奔洛口倉(今河南鞏縣東北)。王世充圍攻偃師,守將鄭?,部屬士兵暗中叛變,把城池獻給王世充。李密正準備退守洛口倉城,其長史邴元真卻已暗中派人給王世充送信,勾引王世充的部隊跟蹤偷襲。李密察覺此事以後,表面若無其事,準備重操故伎,在王世充部隊半渡洛水時,突然襲擊。由於內奸作手腳,等到王世充軍已渡過洛水時,李密的報警人員卻還不發號,貽誤戰機,卻讓王世充偷襲成功。李密自感力不勝敵,帶領隨行人馬逃遁,直接奔向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邴元真把瓦崗軍賴以生存的洛口倉城獻給了王世充。這次北邙之戰,王世充共俘降瓦崗軍10餘萬人,瓦崗軍將領數十人被俘,陳智略、張童仁、單雄信等投降。李密率殘部逃至河陽(今河南孟縣南)後,還企圖南阻黃河,北守太行山,東連黎陽,以圖進取。但是,這時諸將情緒沮喪到極點,認為大勢已去,難以恢復。在進退維谷的窘境下,李密率殘部2萬人進入關中,投降了唐王朝。其他將帥和州縣首領則多歸附於王世充

北邙山的慘敗,使瓦崗軍瓦解,潰不成軍。李密輕敵是致敗的重要原因,而瓦崗軍內部叛徒出賣軍情和軍機,充作內應,也是李密連戰皆敗,愈敗愈慘的一個致命的原因。

虎牢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三月至五月,在洛陽、虎牢之戰中,秦王李世民率軍在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西)地區,迎擊夏王竇建德援鄭大軍的重要殲滅戰。

三年十一月,唐軍將要圍攻洛陽時,鄭帝王世充便派使者向竇建德求救。竇建德採納其中書侍郎(一說中書舍人)劉彬的建議,決定聯鄭抗唐,待機滅鄭,爾後再與唐爭奪天下。四年二月,竇建德吞併孟海公起義軍。三月,留其將范願守衛曹州(治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自率10餘萬大軍西援洛陽。至滑州(治白馬,今河南滑縣東舊滑縣),王世充的行台僕射韓洪迎其入城。繼經酸棗(今河南延津西南),攻下管州(治管城,今鄭州),殺唐管州刺史郭士安;又連克滎陽(今屬河南)、陽翟(今河南禹州)等縣,水陸並進,與王世充部將郭士衡數千人會合,進屯虎牢東廣武山,並在板渚(今河南滎陽高村西北牛口峪附近黃河南岸)築宮,與王世充相呼應,威脅唐軍側背。面對洛陽堅城未下、竇軍驟至的危急情況,李世民召集眾將商議對策。蕭璃、屈突通、封德彝等多數人認為唐軍長期頓兵堅城,過於疲憊,一時難以攻下洛陽;而竇建德氣勢正盛,唐軍將腹背受敵,主張退保新安(今屬河南),相機再戰。宋州刺史郭孝恪、記室薛收則認為:王世充據堅城,兵皆江淮精銳,但缺糧草,若王、竇會合,即可得河北糧餉,戰事將拖延無日。故應分兵繼續圍困洛陽,深溝高壘,堅壁不戰;而以精銳之師先據武牢,據險阻遏竇軍西進,以逸待勞,伺機破敵,擊敗竇建德,洛陽不攻自破。李世民也認為今若鏇師,賊勢復振,更相連結,後必難圖。遂採納郭孝恪、薛收意見,命齊王李元吉等繼續圍困洛陽,親率精兵步騎3500人於二十五日進駐虎牢。二十六日,李世民率驍騎500齣虎牢,在其東20多里處設伏,由驍將李世勣、程知節、秦叔寶分別統領。自與驍將尉遲敬德僅帶4騎前去觀察敵情。在離其營3里處,猝遇竇軍游騎,世民大呼“我秦王也”,引弓射殺一將,竇建德急忙派五六千騎兵前來追逐。李世民和尉遲敬德殿後,且戰且退,將追兵引入伏擊處,李世勣等奮起進擊,斬首300餘級,俘其驍將殷秋、石瓚。竇軍被阻於虎牢東月余(一說20餘日)不得西進,幾次小戰又都失利。四月三十日,李世民派部將王君廓率輕騎千餘截擊竇建德運糧隊,俘其大將軍張青特,竇軍更陷於不利境地,將士思歸。此時,國子祭酒凌敬勸竇建德率主力渡黃河,攻取懷州(治河內,今河南沁陽)、河陽(今河南孟州南),再越太行,攻上黨(今山西長治),占領汾(汾陽)、晉(太原),向蒲津(今陝西大荔東)進軍,迫使唐軍回救關中,以解洛陽之圍。竇建德部將多接受王世充使者賄賂而主張救援洛陽,遂不用凌敬建議。這時,李世民得到竇建德企圖趁唐軍飼料用盡牧馬於黃河北時襲擊虎牢的情報,便將計就計,於五月初一率兵一部過河,從南面逼進廣武,觀察竇軍形勢,留馬千餘匹在河中沙洲放牧,以誘竇建德出擊。次日,竇軍果然傾巢而出,在汜水東岸布陣,北依大河,南連鵲山(今河南滎陽西南),正面寬達20里,擂鼓挑戰。李世民率軍在汜水西岸列陣相持,登高嘹望敵陣,決定按兵不動,另派小部隊與竇軍周鏇,同時派人將留在河北的人馬召回,待竇軍氣衰,再一舉將其擊破。時至中午,竇軍士卒飢疲思歸,皆坐列,又爭搶喝水,秩序紊亂。李世民立即命宇文士及帶300騎兵經竇軍陣西而南,先行試陣,並告誡他說;竇軍如嚴整不動,即應回軍,如陣勢有動,則可引兵東進。宇文士及部經竇軍陣前時,竇軍陣勢果然動亂。李世民見時機成熟,遂下令出擊,親率輕騎衝鋒,主力繼進,東涉汜水,直撲竇軍大營。竇建德君臣正在議事,唐軍突臨。竇軍未及列陣抵抗,被迫東退。唐將竇抗率部緊迫,交戰不利。李世民即率驍將史大奈、程知節、秦叔寶、宇文歆等精銳突入其陣,從陣後展唐旗,竇軍士卒迅速崩潰,唐軍追擊30里,斬首3000餘級,俘虜萬人。竇建德中槊(一說中槍)受傷,被唐車騎將軍白士讓、楊武威抓獲,其妻曹氏和左僕射齊善行率數百騎逃回洺州(治永年,今河北永年東南)。唐軍主力回師洛陽,王世充見大勢已去,想突圍南走襄陽,但諸將已無鬥志,被迫於五月初九率太子、群臣等2000餘人投降

此役,是中國戰爭史上後發制人、以少勝多的著名殲滅戰。李世民採用圍城打援戰法,避銳擊惰,利用騎兵快速突襲,並出陣後威懾敵軍,使其猝不及防而潰,並乘勝迫降洛陽之敵,一舉兩克,為統一全國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

洺水之戰

唐武德五年(622年)正月至三月,在唐統一戰爭中,秦王李世民率軍在洺水(今河北曲周東南)擊敗劉黑闥軍的一次重要作戰。

四年七月,劉黑闥起兵反唐,很快占據河北大部郡縣和河南部分地區,並先後擊敗唐淮安王李神通、幽州總管李藝和黎州總管李世勣等人所率唐軍,嚴重威脅唐朝在河北地區的統治。十二月十五日,唐高祖李淵命李世民和齊王李元吉率兵討伐劉黑闥,命李藝再次從幽州(治薊縣,今北京城西南)南下,兩面夾擊。五年正月,李世民率軍到達獲嘉(今屬河南)。劉黑闥數以輕兵挑戰失利,遂棄相州(治安陽,今屬河南),退守洺州(治永年,今河北永年東南)。十四日,唐軍收復相州,進軍肥鄉(今屬河北),列營水邊進逼劉黑闥軍。李藝率軍數萬至鼓城(今河北晉縣),劉黑闥為避免兩面作戰,命左僕射范願率萬人守掐州,親率主力北上迎擊李藝。夜宿沙河(今河北沙河縣北沙河東),唐永年令程名振帶60面大鼓,在掐州城西二里河堤上猛擂,聲震城中。范願驚懼,馳告劉黑闥,劉急回洺州,遣其弟劉十善和行台張君立將兵萬人迎擊李藝。三十日,雙方在徐河(今河北保定東北)交戰,劉十善、張君立大敗,損兵8000。洺水縣人李去惑占據城池降唐。李世民派彭公王君廓率1500名騎兵,與其共同守城。二月,劉黑闥還攻洺水城,十一日,至列人(今河北肥鄉東北)時,被唐將秦叔寶擊退。十七日,李世民收復邢州(治龍岡,今河北井陘西北)。二十四日,李藝率軍奪回定(治安喜,今河北定州)、欒(治今河北隆堯東)、廉(治今河北藁城)、趙(治平棘,今河北趙縣)四州,抓獲劉黑闥尚書劉希道,與李世民軍會合於洺州。當時劉黑闥急攻洺水城,該城四面環水,水寬50餘步,深三、四丈,劉黑闥在城東北修建兩甬道準備攻城。李世民三次引兵增援,都因劉黑闥軍頑強阻擊不能進。眼看甬道即將修成,洺水城危在旦夕,李世民遂登上城南高墳,用旗語令王君廓突圍,同時命勇將行軍總管羅士信率200士卒進城,代其堅守城池。劉黑闥軍在甬道修成後,連續8晝夜,猛攻洺水城,恰逢大雪,唐軍無法增援,洺水城於二十五日陷落,羅士信被殺。二十九日,李世民率軍奪回洺水城。三月,李世民和李藝在洺水以南紮營,並分兵駐洺水以北。劉黑闥多次挑戰,李世民均堅壁不戰,以挫其鋒,同時另遣奇兵斷其糧道,冀(治信都,今河北冀州)、貝(治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滄(治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瀛(治河間,今屬河北)等州的水陸運糧舟、車,皆被唐軍沉焚。雙方相持60餘日,李世民料劉黑闥糧草已盡,必來決戰,於是命人在洺水上游築堰截斷河水。三月二十六日,劉黑闥果然率2萬步騎兵南渡洺水,逼近唐營列陣。李世民先遣輕騎出戰,繼而親率精騎擊破劉黑闥馬軍,乘勝以馬踐踏其步兵。劉黑闥率軍拚死抵抗,戰鬥從中午持續到黃昏。這時,守吏決堰,河水疾速衝下,水深丈余,劉黑闥軍大潰,萬餘人被殺,數千人淹死,劉黑闥和范願率200(一說200餘人,一說千餘人)騎逃入突厥

此役,是中國戰爭史上後發制人、疲敵制勝的典型戰例。李世民以閉壘不戰,用奇兵斷敵糧道,待其糧盡氣衰,精騎出擊,並決洺水助戰,大敗劉黑闥軍,盡復淪陷州縣。

下博之戰

唐武德五年(622年)六月至十月,在唐統一戰爭中,劉黑闥再次起兵,在下博(今河北深州西南)擊敗唐淮陽王李道玄軍,盡復其故地的作戰。

三月,秦王李世民在洺水(今河北曲周東南)大敗劉黑闥軍(參見洺水之戰),但未取得河北士民的真正歸順。因唐統治者對原河北起義軍竇建德、劉黑闥舊部採取殘酷鎮壓政策,使藏匿在各地的劉黑闥餘眾不敢歸降,並暗中活動,以圖東山再起。六月,劉黑闥再次起兵,引突厥軍進擾山東,唐高祖李淵詔令燕郡王李藝征討。十七日,劉黑闥引突厥軍進攻定州(治安喜,今河北定州),其舊部曹湛、董康買在鮮虞縣(即安喜)起兵回響。七月十五日,唐命淮陽王李道玄為河北道行軍總管,原國公史萬寶為其副,進剿劉黑闥。九月,劉黑闥陷瀛州(治河間縣,今屬河北),殺唐瀛州刺史馬匡武。東鹽州(治今河北滄縣)人馬君德據州城歸附劉黑闥。十月,唐以齊王李元吉為領軍大將軍、并州大總管,率軍討伐。初五,唐貝州(治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刺史許善護與劉黑闥之弟劉十善戰於鄃縣(今山東夏津),全軍復沒,許善護被斬。初六,唐右武侯將軍桑顯和在晏城(今山東齊河)擊敗劉黑闥軍。唐觀州刺史劉會以城附劉黑闥。十七日,淮陽王李道玄率步騎3萬與劉黑闥戰於下博。時李道玄與史萬寶不睦,李道玄率輕騎先攻陣,命史萬寶督大軍繼進。史萬寶認為李道玄年幼,妄進必敗,遂按兵不動,打算等李道玄敗,劉軍爭進時,一舉破敵。李道玄孤軍勢薄,戰敗身亡。史萬寶率軍欲戰,但已無鬥志,全軍大潰,史萬寶脫逃,山東震駭,唐陷州總管廬江王李瑗棄城西逃。河北諸州皆歸附劉黑闥,十天之間,劉黑闥盡復舊地,復都洺州,聲勢大振。十一月初三,唐滄州刺史程大買為劉黑闥所迫,棄城逃走。齊王李元吉畏劉黑闥兵強不敢東進

劉黑闥再次起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擊唐軍,故能迅速盡復故地,而唐軍將帥不和,導致於下博慘敗。

唐滅劉黑闥之戰

唐武德五年(622年)十一月至次年正月,在唐統一戰爭中,唐太子李建成率軍擊滅劉黑闥軍的作戰。

五年六月,劉黑闥再次起兵,至十月已盡復故地(參見下博之戰),齊王李元吉畏其兵強不敢東進,朝野震動,朝臣多主張秦王李世民領軍平亂。當時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日益尖銳,太子中允王珪、太子洗馬魏徵擔心李世民擊敗劉黑闥後聲望更高,遂勸李建成請求親征,自取功名,並趁機結交山東地區豪傑,以保皇位繼承權。十一月,高祖李淵詔令李建成將兵討劉黑闥,陝東道大行台及山東道行軍元帥、河南、河北各州均受其指揮,有權便宜從事。十一月二十二日,李元吉派兵在魏州(治貴鄉,今河北大名東北)擊敗劉黑闥弟劉十善軍。劉黑闥揮軍南進,自相州(治安陽,今河南安陽)以北州縣皆歸附,唯魏州總管田留安拒守。劉黑闥久攻魏州不下,便南取元城(今山東莘縣西南),再回軍攻魏州未果。十二月十一日,劉黑闥軍陷恆州(治正定,今屬河北),殺唐恆州刺史王公政。十六日,幽州大總管李藝收復廉(治今河北藁城)、定(治安喜,今河北定州)二州。十七日,田留安擊敗劉黑闥軍,俘其莘州刺史孟柱,6000將卒降唐。十八日,唐并州刺史成仁重破劉黑闥軍范願部。劉黑闥久攻魏州不克,李建成和李元吉率唐軍主力北至昌樂(今河南南樂西北),與劉黑闥對峙。李建成納魏徵建議,在軍事進攻同時,輔以釋放囚俘,瓦解劉黑闥軍。劉黑闥糧草已盡,部屬多逃亡,或縛其將官降唐。劉黑闥見眾心渙散,又恐唐軍內外夾擊,遂夜逃館陶(今屬河北),永濟渠橋未架好,難以渡過。二十五日,李建成和李元吉率大軍追至,劉黑闥命部將王小胡背水列陣,自己卻見橋已搭好,即過河西逃。劉部將士見主帥先逃,軍心渙散,被唐軍擊敗,赴水死者數乾人,余者皆棄甲投降。唐軍乘勝過橋追擊,劉黑闥率數百騎逃脫。李建成命騎將劉弘基追擊。六年正月初五,劉黑闥逃至饒陽(今河北饒陽東北),從者僅百餘人,欲入城求食,被其饒州刺史諸葛德威誘至城邊擒獲,送於李建成。劉黑闥和劉十善在洺州被殺,河北地區復為唐有

此役,唐軍以政治誘降之策,輔助軍事進攻,並窮追不捨,終將劉黑闥軍擊滅。

評價

隋末農民起義軍經過8年浴血奮戰,造成了隋朝總崩潰的趨勢,三大起義軍消滅了張須陁、薛世雄、宇文化及三支隋軍主力,促成了隋煬帝江都被殺,李淵攻取長安的局面。隋末農民起義規模巨大,起義軍作戰勇猛,指揮靈活,採取攻其不備,誘敵輕進,以逸待勞、迂迴奔襲等謀略和戰法,節節獲勝,擊敗了隋軍主力,摧毀了隋王朝的統治,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但它同所有失敗的農民起義一樣,沒有遠大的戰略眼光(如陳勝吳廣起義、綠林起義、赤眉起義、黃巾農民起義、黃巢起義、明末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起義軍在後期模糊了鬥爭方向,在戰略和作戰指導上不能適應形勢的變化,不善於利用敵對勢力之間的矛盾,終被起兵晉陽的隋官李淵有計畫有步驟地鎮壓收降,先後均遭失敗。

隋末三支大軍在河北、中原、江淮三個戰場分兵作戰,沒有聯合為一支強大隊伍,雖然在客觀上起到了相互支援的作用,卻難以形成強大力量,很容易被地主階級武裝各個擊破。農民起義領袖由於歷史局限性,不能分析複雜的社會局面,隋朝滅亡後失去了鬥爭目標先後投降了新王朝,充當了地主階級改朝換代的工具。農民軍沒有防止混入起義隊伍中的地主階級分子和隋朝的殘餘勢力,他們逐漸影響起義軍向封建軍隊轉化,瓦崗軍領導人翟讓沒有認識到領導權的重要性,拱手讓出了政權,導致了義軍瓦解,英勇奮鬥14年的隋末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被李淵地主集團奪去。但是,這次農民起義,推翻了隋朝統治,打擊了士族地主,對唐初的政治、經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起義首領

隋末農民起義時各割據勢力年號





年號 起訖時間 君主 使用時間 備註
白鳥 613年十二月 向海明 1個月
大世 614年五月 劉迦論 1個月
昌達 615年十二月—619年閏二月 朱粲 5年 《 舊唐書 》和《資治通鑑》記載618年建元,《隋書》為615年
始興 616年十二月 操師乞 1個月 或作天成
太平 616年十二月—622年十月 林士弘 7年 或作 延康 、天成
丁丑 617年正月—618年十一月 竇建德 2年
五鳳 618年十一月—621年五月 竇建德 4年
永平 617年二月—618年 李密 2年
天興 617年三月—620年四月 劉武周 4年
永隆 617年三月—628年四月 梁師都 12年
正平 617年三月—618年七月 郭子和 2年 或作醜平
秦興 617年四月—618年十一月 薛舉 2年 誤作 泰興
鳴鳳 617年四月—621年十月 蕭銑 5年 或作 鳳鳴
通聖 617年十二月 曹武徹 1個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