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詞語:攢友;拼音:cuányǒu;含義:互相攢(cuán)東西給對方的一種朋友關係,
是攢(cuán)友們之間的親切友好的互稱。攢(cuán),這個原意“收集、交換”的詞語,正在成為新的網路熱詞。“攢貝族”,這個誕生於歐美網路世界的新群體,正悄然影響著國內的網友,越來越多的國區域網路絡社區上出現了“攢貝族”的論壇,已有專門的攢貝網。攢友們互攢商品,既彼此省了錢,還增進了彼此的友情,可以說一舉兩得的事,比如某個“攢友”把自己想要的商品列出來,這些商品產地的“攢友”就會與他交流,兩人約定具體事宜;這種互相“攢商品”的購物形式,省去了高額的進口稅,跳過了各級經銷商的層層剝皮,價格自然便宜了不少 。
友誼是一種奇妙的緣分。全世界60多億人,你可能和成千上萬人見過面、說過話,手機里存著幾十個甚至幾百個號碼,但是,真正能稱為朋友的又有幾個?電視劇《手機》中,嚴守一在“有一說一”里這樣定義朋友:
一是可以毫無顧慮互相借錢,二是可隨意隨時打電話騷擾,哪怕半夜三更。假如按照這個標準捫心自問,你又有幾個朋友呢?我們的朋友越來越少
也許不一定每個人都認同嚴守一對“朋友”的定義,但是調查卻顯示,在1638名被調查者中,有81.56%的人認為在現代社會中,“熟人越來越多,朋友越來越少”。“平時幾乎天天有飯局,獨處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沒什麼朋友。”40歲的徐女士是一家企業的高管,她告訴記者:“有時到了周末,想約個人吃飯,翻遍手機的電話簿卻不知道該打給誰。”甲和自己是生意關係,周末從未一起吃過飯;乙一心撲在老公孩子身上,這時候一定不願意扔下家人來赴約;丙曾經和自己很要好,但許久沒聯繫了;丁最近倒是常來往,但總覺得她帶著某些目的性,或許是覺得我對她有用……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特定的時候,或無聊或苦悶,需要朋友來陪伴或傾訴。但在過濾完甲乙丙丁後,卻發現名單上或許空空如也,或許僅存的數字,一個手的指頭就能數過來。
調查中,有44.88%的人“手機通訊錄、QQ或MSN好友”有50—200個,但是其中有多少是真正的朋友,超過六成人認為只有1—5個。小周大學畢業工作了三年,對於他來說,這是朋友迅速流失的三年。“同學聚會,參加的人越來越少,慢慢只剩下三五個。同宿舍的哥們,以前無話不談,現在也分散在各地工作,只有春節發發拜年簡訊了。現在能稱得上好朋友的,我認為也就一兩個吧。”年近40的吳先生則認為,年紀越大,朋友越少。工作地點的變化、財富等級的區分,都讓我們的圈子越來越小,他說,自己現在能算得上好朋友的有三五個,希望到六七十歲的時候,還能和他們是朋友。
攢朋友比攢錢更重要
“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這首歌曾被無數人傳唱。在這個友情缺失的年代,從某種意義上說,攢朋友比攢錢更重要。可是,我們到底需要多少種朋友、多少個朋友,什麼樣的才算真朋友呢?
美國“人際關係網”將朋友圈定義為一座金字塔,塔尖是真朋友,數量最少卻最珍貴,對一般人來說,這樣的朋友超不過10個;第二層是夥伴型朋友,他們跟你談得來,有一樣的興趣愛好,但卻屬於“交往”不“交心”的範疇;第三層是合作型朋友,也許你們性格迥異,但在某些事情比如工作上,可以發揮“1+1>2”的作用;第四層是功利型朋友,也可以稱為“假朋友”,你們稱兄道弟多是為了利益,但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擁有最多的也是這類朋友。
調查顯示
被調查者認為所謂好朋友首先要“值得信賴”,其次是“關鍵時刻能幫得上忙”、“能相互分擔心事”、“沒有利益關係”。王裕如表示,好朋友的第一個定義應該是平等。“不是財富的平等,而是付出和收穫的平等。比如我看你舒服,你喜歡聽我說話,這是一種平等;我常給你工作上的建議,你總給我做我愛吃的菜,這也是一種平等。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會和不同背景、經歷的人走到一起,稱呼他們為‘知己’。”第二個定義是信任。“你把錢借給他,相信他會還,他也這樣對你,這就是很現實的信任問題。”第三個定義是無話不談。好朋友可以滿足我們感情和精神上的需求,理解卻不會縱容你,有時訴說心聲,有時變成傾聽者。第四個定義是歷久彌新。王國榮說,自己最好的朋友,都是從同學時期就認識,30多年過去依然要好。一出現就打得火熱的,不一定是真朋友。2011年度新詞語
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與互動百科日前發起2011年度詞語評選活動,年度詞語評選活動自2007年開始已舉辦四屆,是由教育部、國家語委指導。這些新詞語將收入由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1》一書,商務印書館同時出版《2011漢語新詞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