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又名釋迦塔全稱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慶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景區。與義大利比薩斜塔、巴黎艾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釋迦塔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紅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噸,純木結構、無釘無鉚。塔內供奉著兩顆釋迦牟尼佛牙舍利。2016年9月,應縣木塔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

基本信息

歷史發展

應縣木塔應縣木塔
釋迦塔於遼清寧二年(1056年)建成,由遼興宗的蕭皇后倡建,田和尚奉敕募建,至金明昌四年,增修益完。以作家廟,彰顯家威,並有禮佛觀光和登高料敵之用。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明成祖率軍出師宣化,給予南侵的韃靼、瓦剌部以有力回擊。回京途中,駐蹕應州。揮筆書寫了“峻極神工”四字。此匾於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五月重裝。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韃靼小王子犯陽和(山西陽高),掠應州。明總兵王勛迎戰,被困於應州。明武宗率師援應。十月,兩軍在應州血戰六天,小王子敗退。這次決戰,給韃靼一定的打擊,從此,邊境安寧了幾年。第二年七月,為了慶祝應州之捷,明武宗二次來應州,登塔宴賞功臣,書寫了“天下奇觀”四字讚美木塔。

1926年,馮玉祥軍隊向山西發展,遭盤踞於此的閻錫山的死命抗拒,馮閻大戰在山西爆發。此次戰爭,木塔共中彈二百餘發,大受創傷。1948年解放應縣時,守城的國民黨軍隊以木塔為制高點設立了機槍陣地,木塔被12發炮彈擊中。

1961年釋迦塔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4年,在整修塔內塑像時發現了一批遼代刻經、寫經和木板套色絹質佛像畫等珍貴文物。

1993年,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礦部華北石油局第九普查大隊等十幾個科研部門,對木塔塔院及周圍地質狀況進行詳盡勘察。

2012年11月,釋迦塔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2013年9月29日,國家文物局組織吳良鏞、謝辰生、葛修潤、江歡成等31位相關領域的院士和著名專家學者,原則同意《釋迦塔嚴重傾斜部位及嚴重殘損構件加固方案》。

2016年9月,應縣木塔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

建築布局

釋迦塔位於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屬於“前塔後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

第一層立面重檐,以上各層均為單檐,共五層六檐,各層間夾設有暗層,實為九層。因底層為重檐並有迴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檐。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內有八根,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整個木塔共用紅松木料3000立方,約2600多噸重。

該塔身底層南北各開一門,二層以上周設平座欄桿,每層裝有木質樓梯,遊人逐級攀登,可達頂端。二至五層每層有四門,均設木隔扇。塔內各層均塑佛像。一層為釋迦牟尼,高11米。內槽牆壁上畫有六幅如來佛像,門洞兩側壁上也繪有金剛、天王、弟子等。二層壇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薩和二脅侍。

塔頂作八角攢尖式,上立鐵剎。塔每層檐下裝有風鈴

釋迦塔的設計,大膽繼承了漢、唐以來富有民族特點的重樓形式,充分利用傳統建築技巧,廣泛採用斗拱結構,全塔共用斗拱54種,每個斗拱都有一定的組合形式,有的將梁、坊、柱結成一個整體,每層都形成了一個八邊形中空結構層。

塔內文物

佛牙舍利

應縣木塔應縣木塔
塔內供奉著兩顆佛牙舍利,盛裝在兩座七寶供奉的銀廓里,經考證確認為是釋迦牟尼靈牙遺骨。佛滅度後,共留下七顆佛牙舍利。應縣佛宮寺釋迦塔發現的兩顆佛牙舍利,是南本《大般涅槃經》中記載的捷疾羅剎所隱身盜取的一雙佛牙。

八力士

木塔底層大門對面有一尊高大的如來像,坐在一個巨大的蓮花台上。這個蓮花台被八個力士扛著,個個力舉千鈞,形象生動逼真。這八個力士本是駐守八個方向的護法天神,乘如來古佛外出講經說法之機,匯聚一處,私下凡塵。他們八個下了凡間,排山倒海。本來天下三山五嶽、五湖四海排列得整整齊齊,像棋子一樣,所以有“星羅棋布”一說。

匾額經卷

明成祖朱棣親題“峻極神功”;明武宗朱厚照題“天下奇觀”。塔內有明、清及民國匾、聯54塊。塔內還有一批珍貴的遼代文物,尤其是遼刻彩印,填補了中國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經卷為數較多,有手抄本,有遼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經卷長達30多米。為紀念慧能大師畫家繪製“採藥圖”,原來藏在第四層佛像腹內。現保存與應縣文物管理所。

景點價值

釋迦塔1961年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是現存最高的木結構樓閣式佛塔。全塔整體架構所用全為木材,沒用一根鐵釘,全塔共套用54種斗拱,被稱為“中國古建築斗拱博物館”。國家文物局對釋迦塔的評價是,現存世界木結構建設史上最典型的實例,中國建築發展上最有價值的坐標,抗震避雷等科學領域研究的知識寶庫,考證一個時代經濟文化發展的一部“史典”。

傳說習俗

魯班建塔

在應縣的民間傳說中,將木塔的建造歸功於中國傳說中的木匠鼻祖魯班。傳說魯班的妹妹與哥哥賽手藝,妹妹說在一夜裡能做十二雙繡花鞋,哥哥魯班要是能在一夜之間蓋起一座十二層的木塔就算哥哥的手藝高。結果,魯班真的修成了十二層的木塔,只是修完之后土地爺承受不住,塔直往地下陷,魯班便舉手一推,將塔分成兩截,上半部被他一掌拍到了今天的內蒙古一帶,留下的五層慢慢地鑽出地面,就成了如今的釋迦塔。

水火不侵

應縣民間流傳中,玉皇大帝為了保護魯班的勞動成果,使木塔與歲月並存,便派火神爺和龍王爺分別送來了避火珠和避水珠。自此,木塔便可自行防火、防水,洪水到了塔前便會繞過木塔向四面八方流去。有了避火珠,木塔從沒遭過雷擊,即使在戰爭年代,炮彈打在塔身上燃起大火也會在瞬間熄滅。

靈芝草

木塔第六層的蓮花頂周圍長著一圈靈芝草,而且一年四季蔥鬱旺盛。傳說慧能大師應夢把靈芝草採回寶宮禪寺,栽在木塔第六層頂的蓮花座上。從此,這靈芝草年年旺盛,四季常青。應州大地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為了紀念慧能大師的這一功德,由名畫家給他繪了一張圖。這圖叫“採藥圖”,原來藏在第四層佛像腹內。現在保存在應縣文物管理所。

佛塔護人

傳說康熙年間的一次修繕過程中,一個木工不慎掉落一把斧子,而地下恰好有兩名兒童在玩耍,大家正為兩名兒童的性命擔憂之際,斧子不偏不倚地落在了兩個孩子的中間。人們說:“這是神仙在保佑,因此從建塔到現在沒有發生過一次人員傷亡事故。”

夜間放光

釋迦塔內既無燈又無火,周圍也是一片漆黑,不會有燈光或火光的反射。而民間傳說卻道:木塔夜間有放光現象。據說,佛祖釋迦牟尼曾託夢給佛宮寺中的慧能大師說,當地人虔誠信佛且經常布施修繕佛殿,應得好的報應,於是便在塔內放了一顆夜明珠,以使人們對報應有所察覺。所以,每當木塔修理完畢,寶塔就會放光。當地人也都認為木塔夜間放光是吉祥的預兆。

塔鄉習俗

每年的端午節,當地百姓都要身著新裝,全家老少一起相伴到木塔前燒香拜佛,並登上木塔的最高層,表示節節高升。如今,木塔受到文物保護,人們雖然不能集體登臨塔上,卻還是要到塔前燒香祈禱的,場面十分隆重。

結構特點

應縣木塔應縣木塔
釋迦塔除經受日夜、四季變化、風霜雨雪侵蝕外,還遭受了多次強地震襲擊,僅烈度在五度以上的地震就有十幾次。

建築結構的奧妙、周邊環境的特殊性,加上人為保護的因素,木塔千年不倒,存在著一定的合理性。

從30年代開始,中國許多專家學者就對木塔千年不倒之謎進行了潛心研究和探索。

減震設計

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可明江歡成認為,保證木塔千年不倒的原因首先從結構力學的理論上來看,木塔的結構非常科學合理,卯榫結合,剛柔相濟,這種剛柔結合的特點有著巨大的耗能作用,這種耗能減震作用的設計,甚至超過現代建築學的科技水平。

從結構上看,一般古建築都採取矩形、單層六角或八角形平面。而木塔是採用兩個內外相套的八角形,將木塔平面分為內外槽兩部分。內槽供奉佛像,外槽供人員活動。內外槽之間又分別有地袱、欄額、普柏枋和梁、枋等縱向橫向相連線,構成了一個剛性很強的雙層套桶式結構。這樣,就大大增強了木塔的抗倒伏性能。

木塔外觀為五層,而實際為九層。每兩層之間都設有一個暗層。這個暗層從外看是裝飾性很強的斗拱平座結構,從內看卻是堅固剛強的結構層,建築處理極為巧妙。在歷代的加固過程中,又在暗層內非常科學地增加了許多弦向和經向斜撐,組成了類似於現代的框架構層。這個結構層具有較好的力學性能。有了這四道圈樑,木塔的強度和抗震性能也就大大增強了。

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築所特有的結構形式,靠它將梁、枋、柱連線成一體。由於斗拱之間不是剛性連線,所以在受到大風地震等水平力作用時,木材之間產生一定的位移和摩擦,從而可吸收和損耗部分能量,起到了調整變形的作用。除此之外,木塔內外槽的平座斗拱與梁枋等組成的結構層,使內外兩圈結合為一個剛性整體。這樣,一柔一剛便增強了木塔的抗震能力。釋迦塔設計有近六十種形態各異、功能有別的斗拱,是中國古建築中使用斗拱種類最多,造型設計最精妙的建築,堪稱一座斗拱博物館。

地質基礎

木塔基土主要由粘土及砂類組成,工程地質條件非常好,其承載力遠大於木塔付與的荷載。所以,直到現在仍然不必擔心木塔會有因“底虛”而傾倒的可能。此外,夏天塔上居住著成千上萬隻麻燕,這些麻燕以木塔上的蛀蟲為食,千百年來起著“護塔衛士”的作用,這些已經成為視木塔為神聖的應縣人最喜歡講給外地瞻仰者的真實“神話”。

旅遊信息

景區門票

應縣木塔應縣木塔
60元/人1.2米以下兒童免門票,大中國小生(不含成人教育)憑學生證或學校介紹信享受半價優惠現役軍人、革命傷殘軍人憑有效合法證件免票60--69歲老年人憑有效合法證件享受半價優惠70以上老年人憑有效合法證件免票殘疾人憑殘疾證享受免票優惠。

交通信息

距離大同約75公里,沿大運高速向朔州方向行駛,在應縣出口下高速,沿途有標誌牌可到達景區。

應縣長途汽車站-市內公交-木塔景區。

旅遊提示

1、木塔的第二層到第五層,四周都設有平座欄桿,供遊人憑欄遠眺。登上最高一層,不但整個應縣歷歷在目,而且遠處的恆山也隱約可見一二。釋迦塔可與渾源懸空寺安排在同一旅遊行程里;此外,木塔目前最多只能登上2層。從大同市出發,先遊覽渾源縣的恆山懸空寺,然後再去應縣參觀木塔,從應縣返回大同。

2、應縣縣城無星級酒店,可在大同市或朔州市入住。

中國四大名塔

名稱 簡介
嵩岳寺塔 位於河南登封嵩岳寺內,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多角形密檐式磚砌佛塔。
千尋塔 位於雲南大理崇聖寺內,是大理三塔的主塔,為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
釋迦塔 位於山西應縣佛宮寺內,又名應縣木塔,是世界上現存唯一最古老最高大的純木結構建築。
飛虹塔 位於山西洪洞廣勝寺內,因塔身五彩紛呈如雨後彩虹而得名,為十三檐樓閣式磚砌佛塔。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說明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規定,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預備名單》是申報世界遺產的先決條件,至少每10年修訂一次。最新一版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於2012年11月17日正式公布,共有45項不同類型的文化遺產被國家文物局列入。
文物類陰山岩刻|瘦西湖|鼓浪嶼|花山岩畫|哈尼梯田|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京杭大運河|靈渠|白鶴梁|蜀道|坎兒井|志蓮淨苑|南蓮園池|奉國寺大殿|應縣木塔
遺址類 西夏陵|統萬城|遼上京城遺址|紅山文化遺址|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金上京遺址|良渚遺址|青瓷窯遺址|潞簡王墓|黃石礦冶工業遺產|鳳凰區域性防禦體系|釣魚城遺址|萬山汞礦遺址|杏花村汾酒作坊|成都水井街酒坊遺址|瀘州老窖作坊群|古藺縣郎酒老作坊|劍南春酒坊遺址|宜賓五糧液老作坊|紅樓夢糟房頭老作坊|泰安作坊|牛河梁遺址| 魏家窩鋪紅山文化聚落遺址|紅山後遺址|興城城牆|南京城牆|台州府城牆|壽縣城牆|明中都皇城遺址|荊州城牆|襄陽城牆|西安城牆|唐崖土司城遺址|容美土司遺址|老司城遺址|海龍屯|金沙遺址|古蜀船棺合葬墓|三星堆遺址|南越國宮署遺址|普洱景邁山古茶園|芒康鹽井古鹽田
建築群 北京中軸線|關聖文化建築群|丁村古建築群|党家村古建築群|無錫惠山祠堂群|江南水鄉古鎮|閩浙木拱廊橋|閩南紅磚建築|三坊七巷|贛南圍屋|侗族村寨|藏羌碉樓與村寨|苗族村寨|甪直鎮|周莊|千燈鎮|錦溪|沙溪|同里鎮|烏鎮[浙江省桐鄉市]|西塘|南潯鎮|新市

山西著名旅遊景點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造像51000餘尊,為我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朔州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朔州市位於山西北部,晉蒙交界處,地處雁門關外,大同以南,旅遊資源豐富,種類多樣。人文旅遊資源獨特,價值大。有氣勢宏大、古典雅物遼金右建築崇福寺;有外觀壯麗,結構精美的應縣木塔;有獨具風格的雁門關外的廣武;有城古城蜿蜒起伏的內外長城,遺存頗廣的漢幕群;有馳名中外的現代平朔安大堡露天軋礦和華北最大的坑口發電廠。
景點應縣木塔 | 山陰縣 |新廣武城| | 李克用墓 | 珠海寺 || 平魯烈士陵園 | 淨土寺 | 寶寧寺 | 丹陽王墓 | 鵝毛口遺址 | 梵王寺墓群 | 華嚴寺磚塔 | 金沙灘墓群 | 瑞雲寺塔 | 崇福寺 | 廣武漢墓群 | 廣武城 || 馬邑漢墓群 | 朔州古城 | 王家屏墓 | 峙峪遺址 | 永鎮寺|殺虎口| 跑馬梁 |大安寺 | 石柱山

大同市著名旅遊景點

概況大同古稱平城、雲中,包括四區七縣,人口約260多萬。其地處大同盆地,晉、冀、蒙交界,內長城蜿蜒其南,外長城橫臥其北,東連太行,西臨黃河。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形成許多天然關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北方之重鎮。
在大同的歷史上,曾創造了許多燦爛的文化藝術,留下了眾多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蹟。氣魄雄偉的雲崗石窟,是世界文明的藝術寶庫,上下華嚴寺、善化寺、恆山懸空寺、九龍壁殿宇嵯峨,金碧輝煌。大同雖然地處塞上,其自然風光既不同於南國水鄉的花紅波綠,也不同於白山黑水的瓊枝玉樹。但她那獨特的天高雲闊的塞北風光,雄偉壯麗的重關疊嶂,古樸奇偉的巨剎危樓,也足以使人壯情抒懷,流連忘返。“人天北柱”的北嶽恆山,巍峨疊嶂的七峰山,臥龍望水的采涼山,奇景無限,大同的自然景觀豐富多彩。
景 點 趙武靈王墓 | 寶寧寺| 鎮子梁水庫遊樂場 | 跑馬梁 | 白登山 | 比丘尼曇媚造像記 | 封和要墓志銘 | 恆山壯觀碑 | 司馬金龍墓表墓誌 | 文徵明太湖詩碑 | 元淑墓誌 | 朱熹易繫辭碑 |冊田水庫 | 大同市博物館 | 大同火山群 | 鼓樓 | 觀音堂 | 華嚴寺 | 七峰山 | 采涼山| 塞外長城 | 善化寺 | 雲崗石窟 | 大同清真大寺 | 代王府九龍壁 | 北魏馮太后墓 | 觀音堂三龍壁 | 懷仁旺火 | 皇后之鄉 | 明代藩九墓 | 平城遺址 | 祁皇后墓 | 清李殿林墓 | 清任勇烈墓 | 司馬金龍墓 | 天竺廟五龍壁 | 文嬴湖 | 縣文廟五龍壁 | 縣文廟一龍壁 | 興國寺五龍壁 | 恆山 | 慈雲寺 | 大安寺 | 歸潛堂 | 覺山寺 | 龍山 | 懸空寺 | 應縣木塔 | 石柱山 | 水神堂 | 湯頭溫泉 | 文殊寺 | 永鎮寺 | 雲林寺 | 善化寺 | 珠海寺 | 麻莊漢墓群 | 靈丘古道 | 平型關 | 清栗毓美墓 | 清王萬邦墓 | 唐晉王李克用墓 | 陽高縣古城堡漢墓群 | 桃花山景區 | 曲回寺石佛冢 | 方山永固陵 | 雲崗國家森林公園 | 青檀自然保護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