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古蜀船棺合葬墓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商業街,為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時期的一處多棺合葬的土坑豎穴墓。
墓坑長約30米,寬約21米,面積約600平方米。墓坑內現存14具船棺、獨木棺葬具,其中大型葬具4具,長達10米以上,最大直徑1.7米,其餘為小型葬具。墓具都是由楠木整木雕鑿而成,下墊有縱橫交錯的眾多枕木。出土的大批精美的漆器為四川戰國漆器精品。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整個墓坑為東北-西南向,為多棺合葬的土坑豎穴墓。墓坑為長方形,長約30.5米,寬約20.3米,面積約620平方米。墓口距地表深約3.8-4.5米,墓坑殘深約2.5米。墓坑內現存船棺、獨木棺等葬具17具,均由棺蓋和棺身組成;其方向與墓坑一致,平行安放在墓坑之中。棺木之下有15行排列較整齊的枕木,與棺木成90°的夾角。枕木的直徑大小基本一致,但長度不一。其直徑約在0.35米至0.4米之間,長度最長的有5米;枕木之間相距有1-2米。許多枕木的一端被加工成船頭的形狀並上翹,且鑿有一孔或兩孔,當是繫繩下葬所用。墓坑內共有三層填土,復蓋著棺木。處於墓坑底部的第三層填土厚約1.1米,為略夾沙的青膏泥,土質硬實,局部有夯實的痕跡。在這一層大部分層面上發現大量碎木屑,可能與棺木加工有關。枕木就放在此層填土之上,然後再在枕木上直接安放大型棺木。小型棺木是將第二層填土填到一定高度後再安放上去,為的是讓所有棺木的高度基本保持一致。當小型棺木放置好之後,才填充第一層填土。
發掘的情況表明,這一墓葬沒有墓道,墓葬上也沒有封土。但是,在墓坑周圍發現一些具有一定分布規律的基槽和木質基礎,如上帶榫頭的條形地袱、中空的柱礎等,表明墓葬之上還有地面建築。建築的前部位於墓坑的南邊,地袱呈長方形分布;東西長約15米,南北寬約7.5米。在其東西兩側另有長約3.5米、寬約2.5米的兩室,當是建築的邊廂。地袱本體寬約35-40厘米,高約30厘米,長度大約在1.5米到9.5米之間,放置在預先挖好的基槽底部。基槽寬約0.7米至1.2米,殘深約0.9米。於建築南部還發現一根木質柱礎,編為1號柱礎。該柱礎由一圓木經簡單加工後,在其中部鑿一直徑約40厘米的圓孔而成。其殘高約50厘米,底部放置有一塊長約1.95米、寬約0.8米、厚約0.2米的木板以承重。建築的後部恰好位於墓坑的上部,分布範圍也與墓坑基本一致。其條狀地袱分布在墓坑周邊,但僅在沿墓坑東側一線有所發現;其北、西兩側由於受發掘場地所限及墓葬遭到破壞,沒有發現地袱。墓坑東側的地袱與建築前部東側的地袱連為一體,也是先挖好基槽再放置進去的;其北端還繼續向前延伸,也是受發掘場地所限,無法進行發掘。
此外,在墓坑東側又發現三個與1號柱礎相似的木質柱礎,規格要比1號柱礎大一些,分別編為2-4號柱礎。此三個柱礎基本呈一直線分布在墓坑東側,應當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屬於該建築的柱礎。2號柱礎在建築施工的過程中被挖掉,實物尚保存在發掘工地。3號柱礎保存較為完好,形狀不甚規則,長約1.05米、寬約0.7米、高約1.72米;中間的圓柱形柱洞呈錐形貫穿整個柱礎,直徑約0.22-0.45米;其基礎坑為一個圓角形方坑,邊長約2.4米。4號柱礎在漢代即遭破壞,但殘留有基礎坑和墊板,墊板上可見柱礎的壓痕。3號柱礎的柱礎坑與其他柱礎坑不同之處是帶有一個坡道,坡道長約2.8米、寬約1.2米,其上殘留有兩根墊木,應與放置柱礎有關。柱礎下的墊板長約2.42米、寬約0.97米、厚約0.3米。
墊板有明顯的修整痕跡,當是為了使柱礎放平而進行的加工。在墓坑以西約10米處,距3號柱礎約6米的地點,又發現了5號柱礎及下面的墊板。這一柱礎只殘餘了一小截,只有墊板保存較為完整,規格大致與2-4號柱礎相似,但方向並不與其他三個柱礎一致,略呈南北向分布。考古工作者明顯感覺到5號柱礎與前述4個柱礎不屬於同一建築,這意味著在此墓以東很可能還有另外的建築,甚至還有另外的墓葬。該墓葬曾多次遭到嚴重的盜掘和破壞,其時間下限最遲不晚於漢代。所出17具棺木均用珍貴的楠木整木刳鑿而成,在4具大型船棺中,最長的一具13號棺木長達18.8米,直徑1.5米,高1.12米;其餘為小型葬具。葬具下墊有縱橫交錯的眾多枕木。推測整個墓坑若不遭破壞,葬具總量應有30具以上。在現存的葬具之中,第1、2、8、9、10、11號等6付棺木有棺身和棺蓋,保存相對完整;但1、2、10、11號葬具的棺蓋中部發現有盜洞,而第8、9號棺木則沒有。第3、4、5號棺木殘存有棺蓋,其餘棺木都遭到較為嚴重的破壞,只剩下棺身甚至部分棺身,無棺蓋留存。尤為甚者,第13號棺木中部被砍斷,已分為前後兩段。在部分漢代地層的底部填土中,發現不少的小型骨器飾件、銅器和許多大型漆器殘件,應是被盜墓者取出後遺棄的。
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為研究古蜀國歷史、文化及喪葬制度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實物資料。
氣候特點
成都最佳的旅遊時間是三月至六月,九月至十一月。但七八月最熱的時候,成都附近的青城山、西嶺雪山、九龍溝、九峰山、天台山、龍池森林公園等都是最理想的避暑勝地。冬天上龍池森林公園、西嶺雪山欣賞雪景也是南方省區難得的好時機。
成都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春早、夏熱、秋涼、冬暖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6°C,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成都氣候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多雲霧,日照時間短。民間諺語中的“蜀犬哮日”正是這一氣候特徵的形象描寫。成都氣候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空氣潮濕,因此,夏日雖然氣溫不高,卻顯得悶熱,冬天氣溫平均都在5°C以上,但由於陰天多,空氣潮,卻顯得很陰冷。
發掘簡況
根據發掘所作的剖面分析,這一墓葬之上的地層堆積層次較多,時代特徵亦較明顯。該處地層按時代從早到晚主要是漢、唐宋、明清和近現代時期,共分為六層。
第一層為現代建築堆積,厚約0.5-1米。
第二層為近代建築堆積層,土質灰黑,夾有石灰顆粒;距地表約0.5-1米,厚約0.5-0.8米。
第三層為明清文化層,土質疏鬆,呈灰黃色;距地表約1.1-1.7米,厚約0.5-1米。
第四層為唐宋文化層,土質疏鬆,呈黃褐色;距地表約2-2.6米,厚約0.55-1.4米。
第五層亦為唐宋文化層,土質緊密,呈淺黃色;距地表約2.6-3.35米,厚約0.6-1.5米。
第六層為漢文化層,土質緊密,呈淺黃褐色;距地表4.05-4.15米,厚約0-0.9米。在此層下另有一大型漢代坑對墓葬有較嚴重的打破。
墓葬的開口在第六層下,且直接打破生土層;墓口距地表約3.8-4.5米。
出土器物
雖此墓曾遭嚴重破壞和盜掘,墓中所存17具棺木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仍有7具棺木保存相對完好,出土的隨葬物品也相當豐富,計有陶器103件、青銅器20件及153件漆、竹、木器。所出器物以漆器最為精美,色彩亮麗,紋飾斑斕,是四川地區出土同期漆器中所罕見的。
漆器均為木胎,以黑漆為底,朱漆描繪紋樣;彩繪的方法多是單線勾勒再加平塗。大部分器物只在表面外側髹漆,少有在器物內側髹漆。其紋飾以走龍紋和變形龍紋為主,有的漆器上有許多刻劃符號。漆器中有不少大型器物,下葬時被拆成散件分置於不同的棺木之內。
2號棺所出1件漆盒,為木胎,胎質較薄。盒蓋與盒身形狀相同,均為圓口;內底略弧,外底較平。漆盒之口徑為30厘米,通高12.4厘米。盒外之兩側各有一對稱的虎頭雙耳,上下雙耳做有子母口。盒內分為五格,正中為一圓形格,四周等分為四格。盒之外表髹黑漆,黑漆底上以朱漆繪有三圈圖案,靠近口沿的一圈繪斜線紋,中間兩圈以走龍紋和變形龍紋為主,但紋飾不對稱;盒內未髹漆。
1號棺所出1件漆案面,直徑26.8厘米,厚約7.3厘米。案面平面呈圓形,中部有一圓形淺槽,周邊有六個對稱的圓形凹槽;圓形凹槽略深於中部的圓形淺槽。案底起沿,中部有一圓形榫頭。圓榫中部的一方形榫孔,其兩側又有一方形透榫孔。案面中部圓形淺槽處,繪朱色線條對稱變形龍紋,周邊及外側的紋飾亦是如此,只是局部用赭色填塗。六個圓形凹槽均用朱漆填塗。
11號棺所出器座1件,器形較小,平面呈圓形,直徑21.9厘米,高8.25厘米。器座用整木製成,其上部製成瓜棱狀,與下部圓形底盤聯為一體。瓜棱頂部有一圓餅狀突起,正中有一方形榫穿孔。器表髹黑漆,圓餅狀突起處有一圈朱色紋樣,瓜棱處以朱色變形龍紋裝飾,底盤外沿則繪有朱色和赭色變形龍紋。
10棺所出木質漆篦1件,弧形柄部完整,齒部殘斷;殘長6.2厘米,寬4.7厘米,最厚處0.9厘米。漆篦側面呈錐形,篦齒勘是細密;柄之頂部有一圓孔,並與柄上一小穿孔相通。篦髹黑漆底,以朱色線條勾勒紋飾輪廓,再以稍淺的赭色填塗。
1號棺出土的2枚青銅印章和1枚青銅紡輪,其上刻有“巴蜀圖語”,也頗有特色。
歷史價值
成都古蜀國船棺合葬墓遺址的發現,是繼廣漢三星堆之後,古蜀國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為研究古蜀國歷史、文化及喪葬制度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實物資料。中國考古學會副會長俞偉超教授參觀發掘現場後,認為“在現代化的城市中心竟有如此重大的考古發現,其價值將成倍增加”。中國考古學會理事徐光翼教授則認為“對商業街大型船棺、獨木棺的原址保護,對於弘揚古蜀文化,提高成都的知名度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保護
二期計畫已出台擬建原址博物館據成都市文化局文物處尹建華處長介紹,目前對該遺址的保護已制定了二期計畫,當前主要是對遺址進行加固,並組建專門的研究機構。隨後擬在原地建設成都古蜀船棺博物館,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這個博物館的面積將比原計畫的擴大,商業街到多子巷一帶都將可能作為博物館建設。
難題
如要有效保護需要大筆資金據省文物局局長梁旭仲介紹,眼下較為棘手的問題是如何對出土的漆器、棺木進行有效保護,具體的保護方案目前正在制定當中。為此省文物局派專人前往日本京都吉田生物研究所取經,並邀請對文物保護技術掌握和使用位居國內前列的湖北省有關專家來蓉商討方案。初步估計,至少要花10年的時間才能完成脫水等保護措施。省文物局專家表示,這項技術如果投入使用,將需要大筆資金做後盾,希望得到社會的大力支持。
推測
還有大規模墓葬有繼續發掘價值市文物考古隊有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目前他們已對文物區搭了棚,主要是為了防雨、防光和防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