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井古鹽田
位於芒康縣納西民族鄉,距縣城107公里,214國道瀾滄江東西兩岸,海拔2300米左右。“鹽井”是由於產鹽而得名,鹽井藏名為“擦卡洛”,“擦”即意為鹽,就是生產鹽的地方,據史料記載早在唐朝時期鹽井就有曬鹽的歷史,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這裡有純樸的民俗,當您看到房內的鐘乳晶鹽,一定會把您引入水晶宮的世界,展示在您面前的是一道自然、美麗的大奇觀。
分布
製鹽是鹽井人民的生存之本,是鹽井人民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之一。目前有鹽田3454塊,從事製鹽勞動的純鹽民有64人,農牧勞動和製鹽兼營勞動的人有2013人。鹽的生產方式是世界上唯一的、最古老和最原始的。人從梯子向下深入到洞底幾米至十幾米的深處,將滷水背上來倒在鹽田裡,經過強烈的日光照射,水份逐步蒸發,完後就是鹽粒,曬乾運入市場進行商品交易。每塊鹽田產鹽約十幾斤,三至五天掃一次,天氣不好的時候十五天左右掃一次,桃花盛開的季節也就是農曆二、三月份時的鹽產量最高,質量最好,價格也比平常高。年產鹽量約300萬斤,收入100萬至130萬左右。鹽的銷路比較廣,除銷往西藏昌都的貢覺縣、察雅縣、左貢縣、八宿縣、芒康縣、林芝的察隅縣外,還銷往四川的巴塘縣、理塘縣、康定縣,雲南的德欽縣、香格里拉縣、維西縣等地。主要是以鹽、糧交換的方式為主,特別是牧區最喜歡鹽井的鹽,說牲畜吃了此鹽身體長的較為結實、肉多。鹽井是塊風水寶地,鹽井村就駐紮在山神的懷裡,因為這裡從古到今都是交通要道,過去是“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現在是國道214線的必經之路。歷來就是各種商品集散地。
鹽井歷史
早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前,西藏的部落各占一方的時候就有鹽田,傳說在朵康六崗當中,芒康崗是產食鹽的崗,所以很出名。傳說中的格薩爾王和納西王羌巴爭奪鹽井食鹽而發生的交戰,叫“羌嶺之戰”,最後格薩爾王戰勝了羌巴,占領了鹽井,活捉了納西王的兒子友拉,到西藏吐蕃王朝後期,納西王子友拉成了格薩爾王的納西大臣,鹽田給了納西王子友拉,一直到現在還都保留著最古老、最原始的製鹽生產方式。芒康鹽井古鹽田已有1300年歷史,位於西藏芒康縣鹽井鎮瀾滄江東西兩岸,是我國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手工曬鹽方式的地方。
鹽井的鐵鏈木橋自“茶馬古道”開通至今,是藏漢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解放以前,那裡集聚著很多來自雲南德欽、芒康、昌都、四川巴塘等地的馬幫群,交易各種物資,主要有藏族的鹽、羊毛、羊皮、絨毛、青稞等東西和漢族帶來的茶葉、哈達、瓷碗、布匹、紅糖、白砂糖、冬粉、大米等商品。運貨的途中經常會遇到盜竊物資的情況,因此在“茶馬古道”的路上最好的防備措施便是馬幫群一起上路。白天上路,到了夜晚有些人睡覺,有些人值班。最多的馬幫群有700多匹馬和70多個人。他們之間非常講信用,也特別團結,同甘共苦地穿越茶馬古道,為藏漢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鹽井所產之鹽還有些獨特之處,如瀾滄江兩岸,西岸地勢低緩,鹽田較寬,所產的鹽為淡紅色,因採鹽高峰期多在3—5月,俗稱桃花鹽,又名紅鹽;江東地勢較窄,鹽田不成塊,一處一處的,但產的鹽卻是純白色,稱為白鹽。紅鹽和白鹽的顏色與土質有關。紅鹽產量高,但價格低;白鹽多在江東高地築田曬得,量少,略貴。世代採鹽的鹽井人最怕陰雨連天,日照不足,出鹽極慢且少,還容易出現水患沖毀鹽田。洪水季節,鹵井將被淹沒掩埋。昌都地區準備將其列為受到保護的“鹽井鹽田博物館”。
鹽的銷路:
鹽的銷路比較廣,主要分五大銷路區:
1、雲南省的中甸、德欽等地;
2、四川省的巴塘、理塘、甘孜等地;
3、林芝、拉薩等地;
4、左貢到整個昌都地區;
5、整個芒康縣。
鹽田之爭:
“羌”是現在的納西族。當時羌巴人把留下的很厚的石牆土牆叫羌宗,至今還可見古建築物的遺蹟。鹽是當地人民生活中的必需品,在西藏吐蕃王朝之前,鹽比金子還要昂貴,所以鹽井就成了兵家的必爭之地。鹽井曾經發生過多次爭奪鹽田的戰爭。目前鹽泉主要分布在瀾滄江東西兩岸。在當時瀾滄江東岸的鹽井百姓要向巴塘有個名叫巴桃花王(桃花盛開的時候巴桃花王來收稅,為此而得名)的貴族家交稅,這給當地百姓增加了沉重的負擔。鹽井百姓的生活本來就過得十分困難,無法承擔額外的上交任務。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鹽井的百姓們下定決心要消滅巴桃花王,在預先都已經商量好的情況下,鹽井的百姓趁巴桃花王來收稅之機,殺死了巴桃花王,為了不讓個人承擔罪責,每家每戶都在他的身上留下了一個刀痕。鹽井所有的百姓都自願共同來承擔責任。巴桃花王死了,百姓們請來巴貢寺的寺主土瓦喇嘛到巴塘解決此事。巴塘方面決定分兩場比賽來解決這次的殺人事件:一、比力氣;二、比馬背上功夫。土瓦喇嘛法力高強,兩個比賽都贏了對方。按照當時的慣例,被殺人的頭、耳朵、眼睛等值多少錢,要給被殺人的家庭作賠償。在給巴桃花王的頭、耳朵、眼睛等作價後,百姓們一次性交了賠償費,從此擺脫了交稅的厄運。
食鹽技藝
芒康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東南部,川、滇、藏三省交界處,橫斷山脈腹地,境內高山連綿,金沙江、瀾滄江穿境而過,屬大陸性高原立體型氣候,年平均氣溫7.6℃,年降水量200-700毫米,無霜期80-127天。由於山高谷深,地形複雜,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稱。東與四川的巴塘縣隔江相望,南與去南省德欽縣毗連,北、西與西藏昌都地區的貢貢覺縣、察雅縣、左貢縣相連。鹽井鹽田位於芒康縣南部的納西鄉和曲孜卡鄉,“鹽井”名字來源於鹽業生產,“鹽井”這個名字是由於生產鹽,並將滷水從瀾滄江邊打井開採得名。鹽井藏名語為“察卡洛”,“察”藏語意為鹽,就是生產鹽的地方。
鹽井目前生產鹽的有二個鄉,即納西鄉、曲孜卡鄉。鹽井的鹽業生產目前仍處於原始的生產方式,生產力水平低下,由此也產量也不高,年總產量(二個鄉)僅達70萬餘斤。從事鹽業生產的就有320多戶,有2700多塊鹽田。
由於地質、土壤等的條件差異,鹽井生產的鹽以瀾滄江為界,有很大的差別,江東的納西、上鹽井鹽田出產黃鹽,江西加達、曲孜卡生產的鹽為紅鹽。
鹽井鹽業生產方式在目前來說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曬鹽方式,也是最原始的曬鹽方式,不僅生產工具原始,方式也是最原始的,純屬於天然的風乾。鹽民從瀾滄江邊的鹽滷水井中以木製筒背上滷水倒在各自的鹵池中風乾濃縮,再倒在鹽田進行風乾,結晶成鹽。鹽業成為當地居民生活的主要副業來源。鹽井鹽田是世界上獨有的一座人文景觀,也是世界上仍保留完好的一座古老文化,獨一無二的原始曬鹽方式和當地特殊的自然環境形成了一處自然和人文溶為一體的世界奇觀之一。若有幸來到鹽井,參觀考察鹽井鹽田,使人感到驚嘆不盡,必定有很大的收穫。洶湧澎湃的瀾滄江兩岸的斜坡上有一群群平房式的建築,房頂上鋪蓋著一層白雪曬鹽,這就是鹽田。走進鹽田,鹽民在險峻的羊腸小道上背著木桶運著鹽滷水而過,她們常年累月無數次在這條條險峻的小道上背著木桶踏著瀾滄江湍急的節奏,沿著祖先的足跡,在狂呼怒吼的惡劣環境下,勇敢地無畏地追求著生活,延續著生命。深入鹽民的生活,她們生活樸素、勤勞、純樸、善良,生產方式獨特、原始,鹽田所處的地形險峻,氣壯雄偉,真可謂是世界上獨有的風景線。進入鹽田看到房頂的潔白鹽晶,房內鍾乳晶鹽,引入於水晶宮的世界,穿入於密密的的立柱之間,又是一種撲朔迷離,給人於無法想像的驚奇的感受。
保護
目前,由於受市場經濟的影響,現在的年輕人不想從事這古老的製鹽業,而想出去做生意或其它更掙錢的事情,製鹽技術目前只有部分家庭在從事,做鹽業的越來越少,有面臨失傳的危機。鹽井古鹽田現仍是當地民眾從事副業生產增加收入的主要來源,目前由於江水浸泡、風吹日曬等外力作用鹽井古鹽田的木質支柱受到損壞,每年瀾滄江漲水時,受到江水沖毀的可能性極大。另外由於鹽井古鹽田處在陡坡下,存在有土石流將之沖毀的可能風險。芒康縣為了挽救這一獨有的製鹽業,己於2003年成立了鹽井古鹽田芒康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相關規定對其進行保護。由鹽業加工戶對立柱和曬鹽場地進行了加固,搬遷到了不易被洪水淹沒的地方進行曬鹽,由鄉政府成立了文物保護工作領導小組,鹽業加工戶自己也成立了相應的安全保衛組織。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說明 | 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規定,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預備名單》是申報世界遺產的先決條件,至少每10年修訂一次。最新一版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於2012年11月17日正式公布,共有45項不同類型的文化遺產被國家文物局列入。 |
文物類 | 陰山岩刻|瘦西湖|鼓浪嶼|花山岩畫|哈尼梯田|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京杭大運河|靈渠|白鶴梁|蜀道|坎兒井|志蓮淨苑|南蓮園池|奉國寺大殿|應縣木塔 |
遺址類 | 西夏陵|統萬城|遼上京城遺址|紅山文化遺址|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金上京遺址|良渚遺址|青瓷窯遺址|潞簡王墓|黃石礦冶工業遺產|鳳凰區域性防禦體系|釣魚城遺址|萬山汞礦遺址|杏花村汾酒作坊|成都水井街酒坊遺址|瀘州老窖作坊群|古藺縣郎酒老作坊|劍南春酒坊遺址|宜賓五糧液老作坊|紅樓夢糟房頭老作坊|泰安作坊|牛河梁遺址| 魏家窩鋪紅山文化聚落遺址|紅山後遺址|興城城牆|南京城牆|台州府城牆|壽縣城牆|明中都皇城遺址|荊州城牆|襄陽城牆|西安城牆|唐崖土司城遺址|容美土司遺址|老司城遺址|海龍屯|金沙遺址|古蜀船棺合葬墓|三星堆遺址|南越國宮署遺址|普洱景邁山古茶園|芒康鹽井古鹽田 |
建築群 | 北京中軸線|關聖文化建築群|丁村古建築群|党家村古建築群|無錫惠山祠堂群|江南水鄉古鎮|閩浙木拱廊橋|閩南紅磚建築|三坊七巷|贛南圍屋|侗族村寨|藏羌碉樓與村寨|苗族村寨|甪直鎮|周莊|千燈鎮|錦溪|沙溪|同里鎮|烏鎮[浙江省桐鄉市]|西塘|南潯鎮|新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