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畫簡介
花山岩畫是左江流域岩畫群的代表,也是目前為止中國發現的單體最大、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一處岩畫。位於寧明縣城中鎮耀達村明江西岸,是戰國至東漢時期嶺南左江流域壯族先民駱越人巫術活動遺留下來的遺蹟、國內外著名的古代塗繪類岩畫點,至今己有1800—2500年的歷史,以規模宏大,場面壯觀,圖像眾多,成為廣西左江流域岩畫的典型代表而聞名於世。1988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國家列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據專家考證,花山岩畫的繪製年代早期可追溯到 春秋戰國時期,。歷經了戰國、西漢、東漢等多個歷史時期的不斷完善,才形成這震撼人心的宏篇巨著。
花山,壯語稱為pay laiz(岜萊),即畫得花花綠綠的山,是一座峰巒起伏的斷岩山,高270米,南北長350餘米,臨江西壁陡峭,向江邊傾斜。岩畫以赤鐵礦和動物膠、血混合調製的顏料繪製,呈紅色。畫面寬170餘米,高40餘米,面積約8000多平方米,除模糊不清的外,可數的圖像尚有1800餘個,大約可分為110組圖像。畫面從山腳2米開始繪製,以5-20米高的中間部分的畫像最多;岩畫以人像構成主體,人像一般作正面、側身兩種姿式,皆裸體跣足,作舉手曲膝的半蹲姿勢,輔以馬、狗、銅鼓、刀、劍、鍾、船、道路、太陽等圖像;每一組正中或上方位置者多為腰掛刀劍、頭上有獸形裝飾,配有坐騎的數米高巨人,威風凜凜的居高俯視著擊鼓弄樂、縱舞狂歡的人群,應為部族首領或活動的指揮者。這些岩畫構圖與人物造型勾畫出一幅幅內容豐富,意境深沉的畫面,真實地反映了己經消逝久遠的駱越社會活動情景。
花山岩畫是國內外規模最大的古代岩畫之一,其融整體(左江岩畫)的規模宏大、單體(自身)的氣勢雄偉、個體人物(岩畫中)體形碩大之“三大”特徵於一體,從而形成的雄闊氣勢為其他岩畫所不能比擬;花山岩畫的圖像大多採取平麵塑造即投影單色平塗的創作方法,用特製的軟筆在岩壁上塗抹圖像輪廓,形成“剪影”般的藝術效果,造就了花山岩畫粗獷的外貌及活躍的動感,具有極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壯民族先民繪畫藝術的不朽傑作及傳承基礎。
地形地貌
中國戰國至東漢繪製在崖壁上的圖畫。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寧明縣東南14.5公里花山屯北明江東岸(見圖)。花山,壯語名為“岜來”,漢譯為“有畫的石山”。宋、明時代已有記錄。50年代初期調查發現。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畫面臨江,崖壁明顯內斜。畫面長約 172米,距江面最高約90餘米,底部高出江面30米,距離山腳一級階地 3~10米不等。繪畫顏料是赭紅色的赤鐵礦粉,用動物脂肪稀釋調勻,用草把或鳥羽直接刷繪在天然崖壁上。畫法採用單一色塊平塗法,只表現所畫對象的外部輪廓,沒有細部描繪。風格古樸,筆調粗獷,場面十分壯觀。現存圖像1900多個,包括人物、動物和器物 3類,以人物為主。人物只畫出頭、頸、軀體和四肢,無五官等細部。基本造型分正身和側身兩種。正身人像形體高大,最大的高達 2米以上,皆雙臂向兩側平伸,曲肘上舉,雙腿叉開,屈膝半蹲,腰間橫佩長刀或長劍。側身人像數量眾多,形體較小,多為雙臂自胸前伸出上舉,雙腿前邁,面向一側,作跳躍狀。
圖像內容
動物圖像主要是狗,皆側向,作小跑狀。器物圖像主要有刀、劍、銅鼓、銅羊角鈕鍾。刀、劍一般佩帶在正身人腰部。銅鼓數量多, 只畫出鼓面, 有的鼓面中心有芒,個別鼓面側邊有耳。這些圖像在畫面上交錯並存,組合成一個個
單元,排滿整幅畫面。典型的組合是:以一個高大魁偉、身佩刀劍的正身人為中心,腳下有一狗,胯下或身旁置一面或數面銅鼓,四周或左右兩側有眾多的形體矮小的側身人。這些畫面可能是一場祭祀活動儀式的記錄,是巫術文化的遺蹟。 岩畫由於長期暴露,許多畫像顏色逐漸減褪,模糊不清,有的畫壁已崩落,現正在研究保護措施。
發掘地區
廣西左江流域的寧明、龍州、崇左、扶綏、大新、天等、憑祥等縣市的沿江地區都分布有崖壁畫,共79處,這些崖壁畫多集中在江河轉彎處寬大、平整、垂直壁上,陸地石壁和洞穴也有少量分布,花山崖壁畫是其中規模最大的,全幅畫長135米,高44米,分布在寧明縣明江耀達河段的花山崖壁上,畫有朱紅色人物1300多個;最大的高達3米,最小的僅0.3米,間有少量獸類和器具,規模宏大,內容十分豐富。所畫人物有雙腳“八字”蹲、兩手上舉和雙腳下彎、兩臂前撐等姿態。每組畫中,常見一高大的人位於人群中央,腰佩刀劍,旁邊有銅鼓、狗和馬等形象,似是作戰會師、慶祝大會或集體娛樂等場面。據專家考證,這些崖壁畫繪製於戰國早期至東漢之間,是壯族先民通過圖騰崇拜以祈求五穀豐登、人丁興旺,其線條粗擴,造型古樸,歷經數千年風雨侵蝕,依然清晰可見,不僅在廣西,在世界上也極為罕見。
地理環境
花山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溫暖亞熱帶季風型氣候,高溫多雨,多年平均氣溫19℃~22℃,平均降雨量1242.2毫米,且多集中於6月~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3.3%。
發源於十萬大山的明江自南而北流經本區,花山以上流域面積約4185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83.9立方米/秒。據歷史記錄花山地區最大洪水位為116.407米。
花山地區處於弄崗自然保護區西南端,屬峰叢窪地地貌區。區內由基座相連的山峰簇擁。山峰主要由石炭系碳酸鹽岩地層組成。山峰之間大小不等的封閉性溶蝕窪地十分發育。窪地規模一般直徑為幾十至數百米不等,最大者可達千米以上,窪地內由第四系鬆散堆積物復蓋,並發育有一至數個溶斗、落水洞或消溢洪洞。
相關傳說
關於花山壁畫的傳說也充滿了浪漫的色彩。其中流傳最廣的一個故事是這樣的。
古時候有個奇人叫蒙大,他十來歲就食量驚人,且力大無比。那年兵荒馬亂,官刮民財,老百姓苦不堪言。蒙大忍受不了壓迫,決心起來造反,但苦於沒有兵馬刀槍,怎么辦?他每天上山砍柴,總是呆呆地坐在石頭上一籌莫展。一天,來了一位銀須白髮的老人,送給蒙大一疊紙和一支筆,老人吩附道:“你在這紙上面畫兵馬刀槍,等到滿一百天,紙上的兵馬就會變成真人真馬了,但千萬不要讓任何人知道”。老人說完便飄然而去。從此,蒙大每天干活回來,就關在屋裡寫寫畫畫,廢寢忘食。他母親覺得奇怪,追問他,他總是說:“一百天后你就知道。”誰知在第99天時,母親實在耐不住了,心想:只差一天不要緊吧,待我看看他畫的是什麼。於是,趁蒙大不在家,便推門進去打開畫箱。剎那間,只見那些尚未成真人真馬的紙片嘩啦啦飛出屋外,粘在村前的崖壁上,變成了壁畫。
傳說太過神奇,除了為花山岩畫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之外,並不能解釋岩畫的真正源起。關於這些畫的來歷,也是眾多學者力圖解開的一個謎。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幾代研究人員提出了多種“假說”。
理論依據
有一種理論認為, 岩畫是駱越民族首領用以顯示統治力量,宣揚自己文治武功的。據考證,兩漢時期,今崇左、寧明、龍州、扶綏等地分散著駱越民族的多個部落,其中寧明當地這個部落勢力較為龐大。專家認為,當時花山部落大首領聯合其他小部落結成聯盟,而岩畫就是記錄當時部落會盟的繪畫。左江流域上百公里的石山壁都發現了零星的岩畫,跟花山岩畫相比,其他岩畫規模較小,但畫中的人形大同小異,由此可以推測,岩畫的分布顯示了這個部落聯盟的範圍,同時也象徵了各個大小部落頭人的權力。
另外有一種說法也比較靠譜,認為駱越人繪製花山岩畫是為了祭祀神明。古時人們的原始宗教崇拜非常虔誠,對祭祀活動尤為重視,每逢祭祀均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即便如此,他們還是覺得不足以表達對神明的供奉,於是把祭祀的場景描繪在岩壁上,用岩畫打造一場永不落幕的祭禮。
除此之外,專家們還提出了“誓師”、“慶功”、“鎮水”等多種理論,儘管每一種理論都能自圓其說,但因為沒有任何確切史料加以佐證,只能認為是一種假說。
主題內容
相比對“為何作畫”漫無邊際的猜測,對於繪畫內容的研究,因為有著直觀的畫面作為依據,就顯得有的放矢得多。
專家考證
據專家考證,這些戰國至東漢時期繪製在天然崖壁上的圖畫,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關於花山岩畫最早的記載,出現在明代張穆的《異聞錄》中,文中是這樣描述的:“廣西太平府有高崖數里,現兵馬執刀杖,或有無首者”。光緒年間的《寧明州志》記載:“花山距城五十里,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形,皆裸體,或大或小,或執干戈,或騎馬”。
明江東岸的花山岩畫繪製在臨江絕壁上,整個畫面長200多米,高約40米,有畫像1800多個,包括人、馬、狗、刀、劍、銅鼓和羊角鈕鍾等,以人像居多,共有1300多個。岩畫人像有正面和側面之分,正面人像高大,皆雙腿叉開彎膝而立,雙臂高舉,神情瀟灑。岩畫中的中心人物居於畫的中央,身材魁梧,頭戴虎冠,身佩長劍,威風凜凜,是隊伍中的首領。一般的頭領也是體魄健壯,剽悍異常,與眾不同,突出於群體之中。側身人像數量眾多,有的頭戴飾物,有的赤身裸體,有男有女,動作剛健有力。眾多的體形較小的人物簇擁在身形高大的“首領”周圍,形成眾星捧月的構圖。遠看,岩壁上一片赤紅如血,近看畫像密密麻麻,整幅畫面把許多元素混雜在一起,喧鬧而熱烈。
主題形式
雖然畫面上只有一種顏色,人物也僅僅是用線條勾勒出大致的輪廓,但浩大的場面形成奔放、豪邁的氣氛,令觀者產生熱烈、宏大、莊嚴的觀感。在畫面之中,人物或手執刀劍,皆蹲身曲臂,作蛙形起舞,銅鼓、鍾、太陽、船、狗等形象穿插其間。仰視岩畫,一幅壯麗的畫卷展現眼前:銅鼓聲聲,人歡馬跳,群情激奮,歡聲雷動。一個個赭紅色人像組成的畫面,既像莊嚴隆重的祭祀場面,還像鋼筋鐵骨的兵馬陣,又像先民們狩獵歸來的豐收歡樂圖……
主題研究
這些畫面在表達著怎樣的主題?錯綜複雜的符號代表了什麼意思?人物為何整齊劃一地跳起舞來?目前專家學者們也是各有各的見解,沒有形成共識。
從眾多人物的姿態上看,畫面更像是一場盛大的祭祀或節日慶典。畫中人物大多雙臂向兩側平伸,曲肘上舉,雙腿分開成屈蹲,明顯是模仿青蛙的姿態,而蛙神崇拜正是壯族的古老傳統,青蛙舞至今仍在民間有所流傳;其次,畫面中出現很多銅鼓,這種重要的禮器也多用於祭祀場合;另外,一些人物形象有明顯的性別特徵,畫面出現了身懷六甲的婦女、成群結隊的小人,有人認為這反映了古駱越人的生殖崇拜。據這些內容可以推斷,畫面表達了一種歡樂、莊嚴、神聖的場面,如果不是祭祀,也是某種慶祝儀式。而在古代駱越人的生活當中,盛大的節日慶典,往往是和祭祀同時進行的,在舉行儀式的過程當中,當然也少不了敲銅鼓、跳蛙舞。
不管畫面具體描述了哪一個場景,它都實實在在地反映了古駱越人的生活場景,表達了人們對英雄的崇敬和對力量的歌頌,以及祈望人畜興旺、風調雨順的美好心愿。
繪畫之謎
根據花山岩畫上的羊角鈕鍾、環手刀、銅鼓等器具的形制,並與出土文物進行對比,專家基本可以確定岩畫創作於戰國至東漢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令人稱奇的是,經歷了如此久遠年代的風吹日曬雨淋,壁畫的顏色仍然非常鮮艷,不知先民們是用什麼顏料作畫的?在如斧劈刀削般、高聳險峻的崖壁上,這些圖像又是怎么畫上去的?“是誰揮得筆如椽,乾坤寫此大詩篇”;“鬼斧神工輸技巧,風吹雨打猶鮮妍”——這是古人對花山岩畫的感嘆,也提出了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兩個疑問。
花山岩畫繪在裸露的懸崖峭壁上,最高處距地面40米左右,現代考古學家想用現代化的技術和設備對崖壁畫進行準確的拍照和完整的臨摹都感到一籌莫展,古代壯族先民在崖上作畫的艱險就可想而知了。對於兩千多年前的古人,這幾乎是難於上青天。可以肯定的是,他們耗費巨大努力完成這樣的巨作,顯然不是漫不經心隨意而為,而是一開始就有著明確的目的,那就是“讓岩畫千古流傳,讓觀者心生敬畏”。當他們在懸崖上描上第一筆的時候,他們絕對已經猜到了數千年之後人們看到這偉大傑作時臉上的表情,心中感受到的驚訝和震撼。
直到今天,也沒有人知道他們究竟是怎么做到的。難道是古駱越人的巫師真有通神的靈感,從中得到某種神秘的啟示?還是當時的人們已掌握了高超的技術,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科技難關?似乎哪一種猜測都令人難以置信。
奇蹟
“初識壁畫認前朝,色自丹丹跡未凋。”千年的時光,也打磨不去花山岩畫的色彩,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關於繪畫的顏料,目前已有定論。據介紹,歷年來國家文物保護部門的有關專家,先後用科技手段對花山岩畫的作畫顏料進行過檢測,發現其中的主要成分是一種天然礦物質原料——赤鐵礦。然而只有這天然赤礦粉,無法在堅硬、光滑而且直立的崖壁上作畫,必須配以粘劑調合。經過進一步檢驗,發現顏料里的確包含有膠著劑成分,但是檢測出來的膠類,到底是植物膠還是動物膠?以當時較為原始提煉工藝,古駱越人又是如何獲取這些成分的?膠與赤鐵礦又是如何配製的?這又給人們留下了許多謎團。
數千年不變色的顏料配方,或許可以理解為古人偶然得到的,畢竟這還在經驗和常識的範疇內。而他們如何“飛上”半空,在高達40多米的岩壁上畫下岩畫,則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發出“懸崖峭壁費登攀,潑墨塗朱更覺難”的感嘆。
繪畫方式
為了解開這個謎團,專家學者們反覆觀察壁畫周圍的地形,大致總結出了幾種可能的作畫方式,但這些猜想無一例外地有著重大的缺陷,無法完美地解決登高繪畫的問題。
其一,自下而上攀援法,即利用崖壁畫上部或下部的樹枝、樹根、或岩石裂隙等地形地物,攀援而上達到作畫地點的方法。然而,在崖壁上有許多倒石錐坡、錯落體、台地或石坎,這些畫面位置有一定的高度,根本沒有支撐點,而且崖壁陡峭光滑,無法攀登,站立尚且艱難,作畫更不可能;
其二,自上而下懸吊法,此方法是以繩索、藤條之類為輔助工具,利用樹根、岩縫等地物,從崖壁頂部懸吊攀援而下以達到作畫地點。因為整座花山崖壁呈向外傾斜姿勢,底陷上突,從崖頂到地面的垂直點與岩壁的距離達二十多米。如從崖頂往下吊人,無論如何也難於貼近崖壁;其一,自下而上攀援法,即利用崖壁畫上部或下部的樹枝、樹根、或岩石裂隙等地形地物,攀援而上達到作畫地點的方法。然而,在崖壁上有許多倒石錐坡、錯落體、台地或石坎,這些畫面位置有一定的高度,根本沒有支撐點,而且崖壁陡峭光滑,無法攀登,站立尚且艱難,作畫更不可能;
其三,高水位浮船法,這是在山洪暴發、江水上漲之時,利用高水位浮船或木排到畫壁下作畫的方法。然而畫像最高處距地面40多米,如果江水真的漲到這一高度,明江流域早已一片江洋,在這種情況下畫師還有閒情逸緻作畫,那他們的心理素質恐怕非比尋常,強大得不可思議。
其四,直接搭架法,在坎坡上構搭一定高度的木架,畫者攀在木架上作畫。這種方法看似比較合理,但細究起來也有缺陷。從崖底至河邊的平台最窄處僅3米寬,要搭架子,必須得從河裡搭起,其難度可想而知。
壁畫申遺
2015年7月8日,第39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世界遺產大會)在德國波恩閉幕。中國代表團表示,2016年中國有兩個申遺項目接受審議,分別是廣西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和湖北神農架。
2016年7月10日,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在土耳其伊斯坦堡開幕廣西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順利通過審議,成為中國第49項世界遺產。
2016年7月15日,世界遺產大會第四十屆會議對中國申遺項目左江岩畫進行了終審。大會最終一致同意將“廣西左江花山岩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左江岩畫在連亘左江數百公里的懸崖峭壁上,共發現岩畫79個點、178處、280組。其中寧明花山岩畫是左江岩畫的代表。
文物保護
寧明花山岩畫,據碳十四年代測定,其年代為距今1680年至4200年。花山岩畫在幾千年的自然地質營力的作用下,產生了嚴重的病害。近年來,花山岩畫的保護受到了社會的關注。2004年4月,國務委員陳至立批示,加強對花山岩畫保護的指導。同年5月。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吳恆進行現場調研,對花山岩畫的保護與利用作出重要指示。2006年12月,花山岩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1988年,花山岩畫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以花山岩畫為中心的花山風景區被定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4年11月,花山岩畫以文化、自然“雙遺產”的形式,被列入國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2006年12月,花山岩畫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重設目錄。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說明 | 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規定,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預備名單》是申報世界遺產的先決條件,至少每10年修訂一次。最新一版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於2012年11月17日正式公布,共有45項不同類型的文化遺產被國家文物局列入。 |
文物類 | 陰山岩刻|瘦西湖|鼓浪嶼|花山岩畫|哈尼梯田|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京杭大運河|靈渠|白鶴梁|蜀道|坎兒井|志蓮淨苑|南蓮園池|奉國寺大殿|應縣木塔 |
遺址類 | 西夏陵|統萬城|遼上京城遺址|紅山文化遺址|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金上京遺址|良渚遺址|青瓷窯遺址|潞簡王墓|黃石礦冶工業遺產|鳳凰區域性防禦體系|釣魚城遺址|萬山汞礦遺址|杏花村汾酒作坊|成都水井街酒坊遺址|瀘州老窖作坊群|古藺縣郎酒老作坊|劍南春酒坊遺址|宜賓五糧液老作坊|紅樓夢糟房頭老作坊|泰安作坊|牛河梁遺址| 魏家窩鋪紅山文化聚落遺址|紅山後遺址|興城城牆|南京城牆|台州府城牆|壽縣城牆|明中都皇城遺址|荊州城牆|襄陽城牆|西安城牆|唐崖土司城遺址|容美土司遺址|老司城遺址|海龍屯|金沙遺址|古蜀船棺合葬墓|三星堆遺址|南越國宮署遺址|普洱景邁山古茶園|芒康鹽井古鹽田 |
建築群 | 北京中軸線|關聖文化建築群|丁村古建築群|党家村古建築群|無錫惠山祠堂群|江南水鄉古鎮|閩浙木拱廊橋|閩南紅磚建築|三坊七巷|贛南圍屋|侗族村寨|藏羌碉樓與村寨|苗族村寨|甪直鎮|周莊|千燈鎮|錦溪|沙溪|同里鎮|烏鎮[浙江省桐鄉市]|西塘|南潯鎮|新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