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是指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北京的城市規劃具有以宮城為中心左右對稱的特點,很多建築都建築在對稱軸上,稱為中軸線。北京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直線距離長約7.8公里。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背景

北京中軸線俯瞰北京中軸線俯瞰

北京中軸線是在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開始營造大都時確定的,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拓展京師外城後定型,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北京中軸線從永定門鐘鼓樓,全長7.8公里,是北京的中心標誌,也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城市中軸線

北京比較明確的中軸線起於金代,一條御道貫穿外城的豐宜門皇城宣陽門宮城應天門。元代,中軸線正式形成,位置在今舊鼓樓大街的中心線及其向南的延伸線,越過太液池東岸的宮城中央,直抵外城正中麗正門。到了明代,統治者將北京中軸線向東移動了150米,最終形成現在的格局。

起源

北京城市中軸線示意圖北京城市中軸線示意圖

元代,中軸線正式形成,位置在今舊鼓樓大街的中心線及其向南的延伸線,越過太液池東岸的宮城中央,到了明代,統治者將北京中軸線向東移動了150米,最終形成現在的格局。
建立中軸線,目的是為強調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正如中國之名,意為“世界中央之國”一樣。城市總體布局以中軸線為中心,左面為太廟,右面為社稷壇;前面是朝廷,後面為市場,即“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因此在城市布局上成為世界上最輝煌的城市之一。

布局

北京中軸線南起外城永定門,經內城正陽門中華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穿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坤寧宮神武門,越過萬歲山萬景亭壽皇殿鼓樓,直抵鐘樓的中心點。這條中軸線連著四重城,即外城內城皇城紫禁城,好似北京城的脊樑,鮮明地突出了九重宮闕的位置,體現封建帝王居天下之中“唯我獨尊”的思想。

按照傳統的“隆廟社、崇闕壇”規制,在中軸線兩旁對稱排列各種壇廟建築物。天壇先農壇東便門西便門崇文門宣武門太廟社稷壇東華門西華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以中軸線為軸對稱分布。所有的皇室宮殿、壇廟、政府衙署和其他重要建築都依附著這條中軸線而結合在一起。這些建築既是古都北京的象徵,又是中國文明的象徵。

形成背景

2005年重建的永定門2005年重建的永定門

中心、中央的思想到2500年前中國步入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思想、學術空前開放,又有了一次升華,這就是孔子關於“中庸”的思想及論述。孔子認為“不偏為中,不變為庸”。

在孔子提出“中庸”思想之後,將中心思想又進一步套用於帝王、國家、社稷的是《呂氏春秋》。這部先秦時期的歷史文獻進一步提出“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也就是說,帝王的位置應該是天下正中,帝王的住所(宮殿)應該在都城的正中,帝王的宗祠應該在皇宮正中。

從中華歷史看,中心的思想、中正的意識是深入人心的,是融化在幾千年的中國思想文化建設中的,同時也是中國文化最顯著的特徵之一。人們常說“中式”就是這樣一個概念。其文化內涵中很重要的內容包括:中心、中正、對稱。中心就是核心,中正就是不偏不倚,中心明顯;對稱就是左右對稱,維護或襯托中心。

將中心、中正的思想引入建築以及確定建築朝向,是古人根據對天體和自然現象的觀察而歸納總結出來的。

發展歷程

元代

民國時期的正陽門箭樓、城門和中華門民國時期的正陽門箭樓、城門和中華門

在元代,元大都城牆即為左右對稱,南邊正門麗正門即在中軸線上。皇城坐落在中軸線上,也是左右對稱的。但自皇城以北,中軸線向西偏斜2°。在這個偏斜中軸線上的地安門向西偏離子午線200多米,而元大都的鐘鼓樓已向西偏離子午線近300米。這個偏斜的中軸線順延270餘公里後,即為忽必烈入主中原前的國都元上都(今錫林郭勒正藍旗兆奈曼蘇默)。


明清

西直門以北城牆的一角外,明清北京城基本按元代的中軸線對稱,但北部偏斜的中軸線被矯正過來。

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上建築從南往北依次為,永定門箭樓(1957年拆除)、永定門城樓(1957年拆除,2005年重建)、天橋(1934年拆除)、正陽橋坊(五牌樓)、正陽門(前門)箭樓,正陽門城樓、中華門(明稱大明門,清稱大清門,民國時改為中華門,1954年拆除)、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坤寧門、御花園、欽安殿、順貞門、神武門、北上門(1956年拆除)、景山門、綺望樓、萬春亭、壽皇門、壽皇殿、地安門(1954年拆除)、萬寧橋、鼓樓和鐘樓。

故宮的建築多數東西對稱。太和殿等主要建築坐落在中軸線上。

人們在後門橋的河泥里發現了石老鼠(地支子鼠),在前門附近的河裡發現了石馬(地支午馬),據說這是北京中軸線(子午線)的標誌物。


新中國

連線天壇的中軸線連線天壇的中軸線
1949年開國大典上使用的旗桿即在中軸線上。
1952年,北京拆除了長安左門、長安右門,1954年,北京拆除了中華門,使得天安門廣場擴大到現在的規模。廣場中央建造了人民英雄紀念碑,東西兩側則是基本對稱的人民大會堂(西側)、中國國家博物館(東側)(原為中國革命博物館及中國歷史博物館)。
1976年毛澤東逝世之後,在原中華門的位置建造了毛主席紀念堂

北京申辦1990年亞運會成功之後,為了連線城市中心和亞運村,北京在二環路鐘鼓樓橋引出鼓樓外大街,向北至三環後改名為北辰路,這條路成為北京中軸線的延伸。西邊建造了中華民族園,東邊則是奧體中心

北京申奧成功後,中軸線再次向北延長,成為奧林匹克公園的軸線。東邊建造了國家體育場“鳥巢”,西邊則是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這兩個建築一圓一方,體現了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思想。再向北,穿過奧林匹克公園,到達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該公園中間的仰山、奧海均在中軸線上。奧林匹克公園中軸線地下已有北京捷運8號線。該線將延長,成為貫穿北京南北中軸線地下交通大動脈。

文化內涵

文化象徵

“中國”名稱源於中國古代文化,“中國”含有“中央之國”的意思。“中央之國”的思想源於生活在黃河流域的漢族,他們比同時代的一些部落氏族更早一些進入農耕社會。在農業生產和農耕生活中,經過長時間的與自然災害作鬥爭,特別是與洪水作鬥爭,對天地運轉、節氣變化、植物生長有了比較領先的認識。由此,黃河流域比較先進的農耕文明成為了周邊部落氏族嚮往的中心。由此,“中”在古代先民的心目中很早就形成一種觀念,即:先進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換句話說,這種先進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就是黃河流域的農耕文化。此後,在人們心目中逐漸演變成黃土地居中的思想和意識。例如,在中國古代先民創立的“陰陽五行”學說中,就確定“土”的位置在中央;同時,在各種顏色的土中,又認定“黃土”在中心或中央。在北京中山公園內(古代的社稷壇)就有這一文化現象的典型象徵。

皇權象徵

北京社稷壇為正方形祭壇,象徵著祖國遼闊的大地和領土,用五種顏色的土堆積而成。其中,正中間為黃土,東面為青土,南面為紅(赤)土,西面為白土,北面為黑土。五色土也象徵天下五個方位,代表著東、西、南、北、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五個方位又與五方尊崇的神物結合,例如,東方尊太嗥,輔佐為木神;南方尊炎帝,輔佐為火神;西方尊少昊,輔佐為金神;北方尊顓項,輔佐為水神;正中尊黃帝,輔佐為土神
由崇尚黃土地到崇尚明黃顏色,是中國古代社會由原始走向封建等級社會的一個顯著標誌。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不僅崇尚黃土地,還尊崇黃顏色,黃顏色被演繹成為皇權和高貴的象徵。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大一統的核心思想或觀念就是皇權、皇帝,而皇權、皇帝的標誌性顏色就是黃顏色。例如,皇宮要用黃琉璃瓦建築,皇帝在正式場合要穿黃色的龍袍或馬褂等。北京城作為古代帝都,其城市基礎色調是灰牆灰瓦的城牆、街巷、胡同與四合院,而在城市核心區域則是紅牆黃瓦的宮殿建築。這種大面積使用黃色琉璃瓦的建築形式可以說是北京作為封建帝都的一個顯著標誌。

九五之尊

在遠古中國流傳“大禹匯諸侯”的故事。這個故事說,大禹在成功治理水患後,為了檢閱天下究竟有多少氏族部落,決定在黃河流域的塗山(今安徽懷遠)拜會天下氏族部落的首領。當時,得到訊息的氏族部落首領都來了,人數有成千上萬。同時,各氏族部落首領還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拜會禮物。在這次拜會上,大禹成了受人尊敬的中心人物,成為“萬王之王”,也就是在各氏族部落首領之上令人尊敬的人物。由此,從大禹之後,中國進入了階級社會,出現了第一個朝代——夏。從禹的兒子開始,中國歷史上陸續出現了王、天子、皇帝和大一統多民族的國家。在大禹拜會天下氏族部落後,大禹還辦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將各氏族部落首領送來的不同樣式的青銅器統一鑄成九個大鼎,以九鼎象徵著天下一統和國家的最高禮制。由此,“九”不僅成為個位最大的數字,還成為中華文化中最尊貴的數字,只有天子才能享受的數字,這就是“九五之尊”。由此,中原大地出現“九州與五服”的文化與觀念。

九州

九州,按順序排列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九”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有最大、最多的含義。當時,人們認為,“九州”已經涵蓋了天下。由此,九州也是遠古中國的別稱。在北京皇家園林圓明園中就有一核心景區,名“九州景區”,景區核心是“九州清晏”,它位於圓明園前湖北岸,與正大光明殿隔湖相望,是圓明園中的重要景區,也可以說是代表中國古代皇家園林特色的景區。有人會問,為什麼“九州景區”重要?其根源就是它象徵著國家的統一和多民族的團結,是中華大一統的象徵。九州景區在規劃設計上就體現了這一文化現象和思想。九州景區以圓明園後湖為中心,環湖形成九個島嶼式的景區,即:鏤月開雲、天然圖畫、碧桐書院、慈雲普護、上下天光、杏花春館、坦坦蕩蕩、茹古涵今、九州清宴。這些景區簇擁著後湖,不僅使山水、建築、景觀渾然一體,又突出了封建統治“一統九州,天下和諧”的政治意願。由此可見,國家的統一、多民族的團結在中華民族是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是凝刻在中華民族血脈中的。現在,一提及圓明園,年輕人只知道“西洋樓”,不知道“九州景區”,這是對圓明園中國園林藝術展示上的一種失誤。

冀州

在九州中,冀州不僅名列首位,還因為其地勢居中,山水環抱,成為首善之區。在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家朱熹就曾經概括說,冀都天地間,好個大風水。山脈從雲中來,前面黃河環繞。泰山聳左為龍,華山聳右為虎,嵩山為前案,淮南諸山為第二重案,江南五嶺為三重案。故古今建都之地皆莫過於冀都。“冀”指華北大平原,作為建立都城,北京又是最理想的地方。有些典籍是這樣描述北京地形的:說北京前面(東南)有茫茫渤海,又有潮白河、永定河、拒馬河以及北運河等五大水系穿流而過,在北京小平原後面(西北)則有綿延不斷的燕山山脈及太行山脈為依託,地形是虎踞龍盤,天然形勝。一般介紹北京地形史書或文獻也指出,北京是三面環山,一面向海,西高東低,衝擊平原,自然環境優越,適宜建都,適宜人類居住。

五服

五服,中國古代先民講究的“五服”是一種適應原始社會生產關係的和諧社會結構。核心是帝王居中心,然後從京畿逐漸到邊遠藩屬國均臣服帝王的理想分區域管理思想,也是古代帝王治國安邦的原始思想。這種思想進一步引申就是圍繞中央和服務中央的思想和意識。古代先民認為,國家大一統,要有一個中心,這箇中心或者稱為核心就是中央。中央從地域講,就是帝王所在的區域,就是都城。由此,在中國古代繪製的“五服圖”表明,核心是中央,或是帝都;然後是圍繞帝都的五服,由近及遠的順序是:甸服,侯服,綏服(也稱“賓服”),要服,荒服。
在古籍《國語·周語》中也有記載,講的是周穆王時祭公謀父曾解釋過“五服”,大意是說,以王居住地為中心,按相等遠近作正方形或圓形邊界,依次劃分區域,最近的為“甸服”,然後是“侯服”、“賓服”(漢書作“綏服”)、“要服”、“荒服”,是為“五服”。

中央思想

中心、中央的思想到2500年前中國步入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思想、學術空前開放,又有了一次升華,這就是孔子關於“中庸”的思想及論述。孔子認為“不偏為中,不變為庸”。我們常說中國的“中”,就是一個長方形再加上一豎。這一豎不能寫偏了,寫偏了“中”字就不好看了。在學習書法過程中,教授書法的老師就有專門用“中”字作範例的,其中對“中”字的一豎非常講究,要求:既要懸肘、懸腕,又要“中鋒”行筆,而且要求用筆垂直、左右環視,做到不偏不倚,準確地在“口”的正中攢足氣力,行筆。孔子所講的“中庸”,比寫“中”字的文化內涵要博大精深,其中既有規範的要求,又有做人、處事的思維和方法。有人講“庸”字,認為是平庸,這是現代漢語對“庸”字的一種誤解,儒家所說的“庸”字含有廣泛的套用和實踐之含義。例如,“庸”字拆開是“廣”、“手”、“用”三部分組成,“廣”就是在一種原則下具有普遍意義,“手”就是強調親自動手,具有實踐的含義;“用”就是套用。有人概括儒家強調的“中庸”,是在待人接物時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這還是字面上的解釋,而不偏不倚的深刻含義則是堅持中正或公正,強調的是堅守原則,其中的調和與折中更深刻的涵義是包容與寬容。在孔子提出“中庸”思想之後,將中心思想又進一步套用於帝王、國家、社稷的是《呂氏春秋》。這部先秦時期的歷史文獻進一步提出“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也就是說,帝王的位置應該是天下正中,帝王的住所(宮殿)應該在都城的正中,帝王的宗祠應該在皇宮正中。
從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來看,中心的思想、中正的意識是深入人心的,是融化在幾千年的中國思想文化建設中的,同時也是中國文化最顯著的特徵之一。人們常說“中式”就是這樣一個概念。“中式”是什麼?其文化內涵中很重要的內容包括:中心、中正、對稱。中心就是核心,中正就是不偏不倚,中心明顯;對稱就是左右對稱,維護或襯托中心。例如,民國以後,創新了一種中西合壁式的服裝,被稱為“中山服”,就有中線明顯、左右對稱的特點。中山裝是20世紀初由孫中山先生倡導的,一度也被稱為“國服”。其款式特點是前門襟有6個紐扣,正中垂直線均勻排列,上下共有4個兜,對稱於中線兩側。中國的中醫也是講究中心的,這箇中心就是人。中醫認為,人在天地的中間,受天和地自然環境變化的影響,為此,要以人為中心。中醫認為,人體的大腦和脊椎又是人體的中心,各種器官分左右排列,由此人體有左右、陰陽之區分。人體四肢的活動,也是依靠大腦和脊椎的,為此,人要很好地保護好大腦和脊椎。

中心朝向

將中心、中正的思想引入建築以及確定建築朝向,是古人根據對天體和自然現象的觀察而歸納總結出來的。例如,在方位認定上,古人認為正南北方位比正東西方位更重要。這是因為南北方位正,東西方位也就自然正;如果南北方位能分辨出來,東西方位也就自然能找到。由此,在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中,有一項發明是“指南針”。為什麼要先正南北,這是因為南北朝向有自然標識可以作依據。古代先民在同自然界打交道過程中發現:白天,人們可以依據太陽子午時的投影確定南北的方向。夜晚,人們可以依據北斗星的位置確定北極的方向,從而找出南北。有了南北,自然可以找到東西。據有關科學家考察,不僅早期人類可以依據太陽、星光確定方向,大部分候鳥在天空中長時間飛行也是靠太陽和星光來辨別方向的。例如,有一種叫“濱鳥”的候鳥,在飛行過程中,白天是通過分析太陽的偏光來定方向,夜間是通過星星的偏光來定方向。
古代北京城市主要建築也體現了人類這種智慧的成果。遼代北京城市建築多坐東朝西,反映契丹人追逐太陽的生活習俗,主要建築是迎著太陽升起的朝向。北京西山大覺寺修建於遼代,是北京地區比較少見的坐西朝東的寺院建築。從金代開始,歷經元、明、清,北京城市的建築主要受中原文化影響,突出坐北朝南,主要宮殿都坐落在貫穿城市南北的中軸線上。這種建築布局和朝向,既反映了中華正統儒家文化的思想,又適合北方自然環境特點,那就是北方冬季漫長、寒冷,白天房屋需要充足的日照。同時,因為北京是都城,要有明確的朝向和定位,而貫穿城市南北的中軸線就是最明顯的城市坐標。有了明確的南北定位,左、右(東、西)對稱的建築就好安排了。北京城市中軸線還充分體現了中心的思想和觀念,貫穿北京城市南北的中軸線可以說是“中”字字型的一豎,而方方正正的紫禁城就是“中”字字型的“口”,當中軸線穿過紫禁城就組成了中國的“中”字。這與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城市中心規劃不同。華盛頓城市正中也有一條中心線,連線林肯紀念堂、華盛頓紀念碑、國會山,而與其相交的是一小橫,即傑弗遜紀念堂到白宮,組成的是“十”字架,展現的是西方文化信仰。
等級制度
在中國古代社會,將中心、中央的思想上升到理論與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確立有密切關係。在封建等級和禮制中,最高的等級就是皇帝,最高的禮制是“周禮”。這個禮儀的核心就是以帝王為中心。北京城的規劃建設,中心區域是皇城,核心區域是紫禁城。孔子講:“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執政的君王以德治天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處在天的正中,形成眾星環繞的局面。在北京故宮太和殿有一副楹聯,上聯是:龍德正中天,四海雍熙符廣運,下聯是:鳳城回北斗,萬邦和協頌平章。這副楹聯的意思與孔子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大意是:作為君主(皇帝),要坐在天地之間的正中位置,始終保持中正,這樣的統治和諧光明,四海之內的臣民都會擁戴,都城中的皇宮就像天上的北斗星,不僅位居正中,而且能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為萬民所頌揚。

歷史溯源

引子

50年代,北京的一次施工,從地安門地下挖出一隻石鼠,從正陽門地下挖出一匹石馬。
景山並不高峻,但高度剛好適宜人們俯視這座古老的城市。景山制高點上的萬春亭,是北京中軸線上惟一沒有實用功能的宮闕建築,然而它卻被賦予更加重要的意義——這座突起的四角攢尖式古亭卻給人們觀察這座古城提供了最佳視角。每到重陽,明朝的皇帝都會登臨景山,聖駕在山頂升座,俯視他的重重殿宇,和無限江山。
已經很少有人知道,這裡曾經是北京這座古老都城的幾何中心,一顆曾經躍動的心臟,它決定了城市的輪廓,以及道路經脈的方向。這個幾何中心,從明代至今,從未偏移。

確認

7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管理處聯合進行的一次考古發掘,從在景山北牆外探出一段寬十八米的南北大街,並在景山公園內壽皇殿前探出大型建築夯土基址,這些證據無疑給歷史學家們帶來意外的驚喜——這裡不僅僅是明清都城的中軸線,元大都的中軸線也自北向南從這裡穿過,從而將這條中軸線的歷史提前的一百年。當學者們為元大都的中軸線是否穿過北海中的瓊華島而爭論不休的時候,這次發掘證實元大都的中軸線與目前這條中軸線完全重合,只不過是起止點不同罷了。
從景山上向北看,最矚目的建築便是鼓樓。元朝初年,大畫家王冕買舟下東吳,北游燕都,便在鼓樓邊的胡同里,隱居多年。
喋喋不休的爭論終止以後,學者們已經認定那一帶是元朝都城的幾何中心,元朝建城時興建的“中心台”就在那裡。它最早確立了北京目前這條中軸線的位置。那么,元朝為什麼要選擇那裡建造“中心台”,而明代,又為什麼將城市中心點南移到景山的位置上?
古人建城,都要建立“中心台”,作為整個城市的幾何中心。北京有著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從西周時期到遼金時期,北京作為地方割區的首府,城市的中心點和中軸線不斷漂移。直到元代,蒙古鐵騎掃蕩了華夏四方,北京才真正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
蒙古騎兵在金朝皇宮內點燃的一把大火中,告別了那個已經瓦解的女真王朝。公元1260年,躊躇滿志的忽必烈第一次踏進這座夢境一樣的城市。金宮的廢墟已無法居住,城外東北方向一片湛藍的湖水卻吸引了他。那片水當時名為積水潭,今天叫北海。兩年後,有人把一整塊玉石雕琢而成、名叫“瀆山大玉海”的大酒瓮進獻給忽必烈。也是在這一年,忽必烈批准了著名水利工程學家郭守敬提出的放棄金中都的蓮花池水系,引導高梁河水系進入積水潭,為未來的都城取得更豐沛的水源的構想。新城市的中心點,終於在積水潭東北岸,也就是今天鼓樓的位置上,塵埃落定。

中心點

中心點確定之後,城市中軸線和城池的位置也自然得以確定。麗正門(今天安門)內的幹道,向北穿越皇宮,直抵鐘鼓樓附近的“中心台”,正是沿中軸線開闢出來的。中心台仿佛投入平靜水面的一顆石子,而宮城、皇城和外城,則如輻射的漣漪,環環相套。
忽必烈或許沒有想到,他所確定的中軸線,在八百年中再未改變。仿佛一隻沉甸甸的鎮紙,壓在漂泊的地圖上。然而,當一座帝王之城日漸清晰地顯露形骸的時候,中心台卻悄然消失。如同一個魔術師,在“變”出一系列新奇的事物之後,悄無聲息地,收回他的道具。
中心點南移
明代以後,中軸線沒有再度漂移,只是城市中心點悄然向南滑動,固定在景山這個位置上。景山原名“萬歲山”,用挖掘護城河和南海的泥土堆築而成。古代風水學要求宮殿“背山面水”。而都城北面,只有瓊華島上有座土山,這也是有學者誤認為元大都中軸線穿過瓊華島的原因之一。但是,讓中軸線被水域割斷,顯然並非理想的設計。用河泥築山,這項聰明的方案,不僅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土方堆積的難題,而且符合了古代建築的山水形制,成為新都城設計施工中的不二之選。於是,景山,就成了宮城背後的靠山,而它面臨的水,是同樣由人工開掘的金水河。還有一個問題是,都城的中心點為什麼出現在現在這個地方?原來萬歲山中峰,恰好居於元代宮城最重要的宮殿——延春閣的位置。於是,萬歲山的另一層意義便顯露出來——用於壓制前朝的“風水”,讓它永無翻轉的機會。所以萬歲山也叫“鎮山”,而“景山”一名的使用,則是從清代開始。也許我們能夠藉助想像復原明代中軸線上宏偉的景觀。自南向北,分別是:永定門、正陽門、大明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神武門、北上門、景山門、萬春亭、壽皇殿、地安門、鼓樓、鐘樓。它們從永樂、嘉靖時代起,就占據著都城的軸心位置。中軸線是一條抽象的線索,但它因這些建築而有了具體的形跡,甚至隨建築高度的起伏而具有了跳動的樂感。
清朝時,一位外國公使抵京,要面見皇上,但又拒絕下跪。禮部官員於是“別有用心”地安排他從正陽門進城。這顯然是一次不平等的對話,一方是渺小的個人,另一方是規模宏大的東方建築群落。他走過大清門、千步廊和御道,天安門金色的重檐、深紅的城樓、潔白的階石欄桿、石獅華表,以深遠的藍天為背景,如同夢境裡的布景,令他傾倒。走過端門,凹字型的午門,充滿東方王朝的神秘力量;而午門後的太和殿廣場,卻又豁然開朗,節奏變得舒緩,有內金水河彎曲流過,如天國般寧靜深遠。在太和殿上,他身不由己地跪倒,不僅因為宮殿道路的巨大尺度令他的身體無法承受,更是被中軸線上透露出的王氣所征服。
現在再回過頭來,解開出土石鼠和石馬的謎團。天干地支中,子為鼠,午為馬。這兩隻分別被埋藏的石雕,暗示著中軸線實際上是城市的子午線。整個城市的建築都以此為對稱。即使大地上的景物不斷被時間篡改,這兩隻被埋藏的石獸也將恆久述說曾經存在的真相。

中軸線

南北中軸線

南面起自已被拆除的永定門中心點,向北經過正陽門、天安門、午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坤寧宮、神武門、景山最高點萬春亭、壽皇殿、鼓樓,最後直抵鐘樓的中心點,全長7.86公里。這條中軸線串連著四重城,即外城、內城、皇城和紫禁城。
北京城以這條中軸線為中心,形成了東西對稱的格局,因而在地名上也就表現了出來。
北京比較明確的中軸線起於金代,一條御道貫穿外城的豐宜門、皇城的宣陽門和宮城的應天門,但御道上並無著名的建築。元代,中軸線正式形成,位置在今舊鼓樓大街的中心線及其向南的延伸線,越過太液池(今北海及中南海)東岸的宮城中央,直抵外城正中麗正門。到了明代,統治者將北京中軸線向東移動了150米,最終形成了現在這樣的格局,目的是為突出皇宮,不與西苑太液池連在一起,避開瓊華島和西海子眾多的樓台亭閣,中間有相應的空間,更使宮殿顯得凝重富麗,唯此獨尊。因此,北京中軸線其實並不完全在城市中心線上,如正陽門與崇文門之間的距離就比與宣武門之間的距離近200多米。
建立中軸線,目的是為強調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正如中國之所以命名為中國,意為“世界中央之國”一樣。城市總體布局就以中軸線為中心,左面為太廟,右面為社稷壇;前面是朝廷,後面為市場,即“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北京因此在城市布局上成為世界上最輝煌的城市之一。
為體現封建王朝在國家的中心地位,北京許多著名的建築都處在中軸線的位置上,如正陽門、天安門、帝王所居之地紫禁城、全城報時中心鍾、鼓樓等。這些建築既是古都北京的象徵,又是中國文明的象徵,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因此,凡來北京旅遊的人,沒有一個不來這裡參觀遊覽的。
新中國成立以後,又陸續擴建了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等等。

東西中軸線

到過北京的人,可能會對北京的許多地名感興趣:有東直門,又有西直門;有東四,又有西四;有東單,又有西單;有東便門,又有西便門;有左安門,又有右安門……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北京城有2條著名的中軸線,另一條就是長安街。
長安街馳名中外,有“神州第一街”之稱。長安街修建於明代,是興建北京紫禁城、皇城和內外城時最主要的道路。據有關資料記載,明朝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它與皇城同時建造,是明代興建北京城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距今有600年的歷史。長安街,其名取自盛唐時代的大都城———“長安”,含長治久安之意。

偏向之謎

非正南正北

北京的南北中軸線是世界城市史上極為罕見的一條建築藝術軸線,但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的退休老人夔中羽經過認真測量研究發現:北京南北中軸線居然不是正南正北的。

北京中軸線偏移,指向元上都北京中軸線偏移,指向元上都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夔中羽在一次準備拍攝北京全景鳥瞰圖的過程中,從北京的航空影像圖、衛星影像圖、北京地圖中猛然發現,北京南北中軸線並非正南正北,而是有所偏移。

為了證明“北京南北中軸線偏離子午線”這一現象,夔中羽先在北京地形圖上選擇了永定門、地安門和鐘樓三個點,算出偏角是2度十幾分,又在永定門城樓下向北的甬路上,進行了“立竿見影”試驗。

首先在甬路中央立了一根2米長的竿子。由竿子的下面,沿甬路中心線向北,粘上一條長6米的黑膠帶,表示中軸線。當太陽經過永定門上中天時,竿子的影子就是永定門子午線。影子與黑膠帶之間的夾角就是子午線與中軸線的夾角。經量測和計算,北京中軸線偏離子午線也是2度十幾分。

特色

北京中軸線南北延伸規劃模型北京中軸線南北延伸規劃模型

北京的中軸線將向南北兩側延伸,連線北起奧林匹克公園,南至南五環外的廣闊地區。一條暫名為“歡樂頌”的中軸線將把北京傳統中軸線大大延長,並按地域分成“時代軸線”、“歷史軸線”、“未來軸線”等各具特色的3段。

北中軸北起即將建設的奧林匹克公園,南至北二環,由體育文化城和都市社區兩部分組成。體育文化城以北京奧林匹克公園規劃中選方案為主,這裡將建成一個開放性的運動休閒文化區。從北土城到北二環之間為都市社區,維持現有的居住、辦公混合布置的社區發展模式。其中,黃寺大街以南的中軸線兩側以公共建築為主,北二環護城河北側的綠化帶將被擴大,形成時代中軸線與傳統中軸線的自然過渡。

傳統中軸線以民俗展覽館文化紀念中心民俗大觀園、皇家祭祀文化與民間藝術博物館為基本特色,包含了從北二環到南二環之間的老城區。鐘鼓樓、什剎海南北鑼鼓巷等特色街區構成民俗展覽館範疇。這些地區的多數胡同都將保持現有寬度,並進行適當貫通和梳理。什剎海在荷花市場西側的歷史水面將得以恢復,拆除一些對景觀造成破壞的建築。

對於二環內皇城、天安門廣場及東西郊民巷等歷史文化名勝,該規劃一方面力圖再現皇城的輪廓線,另一方面主張恢復一些古河道景觀,計畫逐步搬遷、騰退部分單位,建成低密度布局的廣場花園。從珠市口至永定門範圍內,將復建永定門,遷出天壇和先農壇內零散建設的住宅和小型單位,完全恢復兩壇壇牆,並通過綠化將兩壇聯為一體。

南二環以南的軸線更多體現了商業和田園氣息。在木樨園大紅門路附近將規劃設施齊全的商業街區,涼水河地區則規劃為博物館藝術館圖書館音樂廳等文化建築聚集地和文化園區。此外,南部綠化隔離帶中各類零散的建設用地也將被整合,形成配套設施相對齊備、基本可以獨立滿足日常生活需要的“田園社區”。南苑地區規劃為方格網結構,形成博覽、科學、居住三大功能相互滲透的空間。五環路以南的中軸線延長線兩側還將建成寬約1000米的景觀控制區,以綠化為主,預示著豐富的軸線魅力將無限延伸。

申遺計畫

2011年6月11日是中國第六個文化遺產日,北京中軸線申遺文物工程正式啟動,包含故宮、天壇、永定門一線的古建築群有望以“軸線”的形式整體收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北京市文物局同日啟動了中軸線文物保護工程,先期將對大高玄殿、北海萬佛樓和闡福寺等一批重要文物建築進行修繕。

中軸線申遺預計將於2011年9月前納入國家預備申報名單,如果各項工作順利,最快將在2013年實現申遺。

2012年5月,北京中軸線申遺46處古建啟動修繕工程。

2012年6月,在紀念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設立30周年系列論壇之文化遺產保護主題論壇上,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呂舟表示,已確定的中軸線申遺核心區總面積468.86公頃,建設控制與緩衝區面積4674.58公頃,總面積5143.44公頃。申遺面積涵蓋60%的北京老城面積。除了帶有元明清特色的既有保護建築以外,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人民英雄紀念碑國家博物館等一批近現代建築,也將納入中軸線申遺的遺產申報點範圍之內。

最新進展

2012年11月6日,記者從文物部門獲悉,本月底前,新版《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將出爐,中軸線項目有望躋身。目前,專家論證工作已經完成。
2012年年初,《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啟動升級。國家文物局表示,此次更新工作遵循地方申報、專家審核、從嚴把握、規劃先行的原則,對2006年的預備名單進行全面調整。北京的中軸線、雲居寺和大運河段申報參選。其中,後兩項是2006年版預備名單中的項目。
市文物局介紹,本市中軸線形成於元代,明代時被向東移動了150米,形成現在的格局,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城市中軸線。這條線匯集了北京城市建築的精髓,見證了這座古都的歷史變遷。
文物部門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這條軸線全長7.8公里,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包含在軸線兩側、對稱的古建築群和傳統街區。
市文物局表示,本市從今年5月底,就啟動了舊城沿街文物建築風貌維修工程。維修項目包括故宮神武門、雍和宮、天壇等舊城各級文物保護單位46處。目前,工程接近尾聲。2013年年底以前,總面積超過20平方公里的胡同四合院區域將增加顯眼的“名片”,用中英雙語介紹胡同悠久的歷史文化。
國內專家認為,中軸線是中原文化與馬背文化的融合。
近日召開的2012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顧問委員會會議上,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副主席郭旃認為,很多專家都對中軸線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國外的專家對於我國文物遺蹟保護手段也基本表示認可和理解,這也是尊重了文化的多樣性。
郭旃介紹,與地方上的十字街不同,北京作為六朝古都,最重要的皇宮被安排在城市的中心,其他的附屬設施都是依傍著中心而左右對稱的。更有意思的是,由於金元兩朝率先選擇北京作為都城,而北方遊牧民族喜好傍水而居,所以中軸線上惟一的不對稱點出現在什剎海。這反而成了北京中軸線的另一特殊優勢。
中軸線申遺無疑會給這組珍貴的建築與文化遺產多添加一道“護身符”。目前,北京舊城區內只有故宮博物院和天壇公園兩處世界文化遺產。文物專家認為,雖然九城格局和皇城格局已經不存在,但中軸線格局基本完整,中軸線是古都北京最輝煌的文化成就,完全有資格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考察現場

來京考察的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專家說:“這是一條獨一無二的城市軸線”。
站在景山萬春亭上南眺,霧氣靄靄中紫禁城若隱若現,金色的屋頂高低錯落。遠處,南中軸大氣磅礴地鋪陳開來。
2012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顧問委員會會議後,依芬蘭專家KirstiKovanen等人要求,市文物局為他們安排了“中軸線之行”。為何前門步行街和古建築風格完全不同?站在正陽門箭樓上,來自古巴的專家AngelaRojas有點疑惑。
市文物局的專家解釋:這裡維持的是民國風貌。中軸沿線保存的主要建築也是有歷史層次的。既有最古老的明清古建,也有民國風貌,還有人民英雄紀念碑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優秀建築。以前門大街為例,80餘家京城老字號基本保持原有格局,修繕儘量保證原真性和最小干預原則。這附近的胡同里住著居民,為了他們生活得更方便,一些破敗建築重修時新做了地基,在地下加建了停車設施。
“會呼吸的城市軸線”,Angela這樣評價中軸線。她說:“我喜歡這種和諧的‘混搭’。一條線串下來,歷史在這座城市留下的經典痕跡都可以看到。中軸線的動態保護,為許多國際化城市的重建和復建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主席古斯塔夫·阿羅茲則對城磚情有獨鍾。
“這些舊城牆的保護是一項不能停止的細心工程。”他邊說邊用手指沾了點唾液,用力地往不同的磚縫上按,然後指著牆面給市文物局的專家解釋:“如果縫隙採用了吸水透氣的材料,會快速吸收潮氣,這樣就減少了對磚塊的腐蝕。但如果縫隙使用了現代的水泥,雨水等就會侵蝕相對軟弱的老城磚。所以,文物工作者要探索最合適的填充材質,從你們的磚牆上可以看出這些嘗試。”
繞過景山,北中軸線因什剎海的依傍顯得溫婉起來。Kirsti告訴記者,不同於其他城市的十字形軸線設計,北京沒有大河穿城而過,反而是坐落在兩條河流中間,並且只有一條單獨的城市軸線串聯,這種獨特而別具韻味的設計令人讚嘆。更難得的是,雖然發展進程改變了城市的很多格局,但這條中軸線上,歷史的痕跡依然保存。
談到中軸線是否具有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資格時,她微笑著說:“這是一條獨一無二的城市軸線。”

王者之軸

北京的中軸線,其意向直接來源於“中”這個漢字。在遠古的農業社會,太陽對人的生存極其重要,以觀測日照為目的的“立桿測影”活動被視為神聖之舉;而觀測太陽所立的“桿”,因其具有報告時間、標定方位的作用,也就具有了神性。在山西省襄汾縣陶寺考古遺址曾出土過測日影所用的“圭表”,通過太陽照射下“表”桿的陰影投射在“圭”桿上的長短來進行大地測量。在冬至這一天的正午,如果在某個地方測量時投影正好到達“圭”桿上一個特定刻度,此處即為“大地之中”,由此有了“帝王所都曰中,故曰中國”的定都準則。測影所立“中桿”被視作天地之中的象徵,往往成為一個聚落的中心圖騰,由此又成為了政治意義上的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張法教授認為,當時“中桿”的形態類似於旗桿,這就是甲骨文“中”字的最初象形含義。因此,“中”字在其誕生伊始,便被賦予了天人合一、居天地之中的神聖意義。從“中桿”開始的“尋中”的觀念,以及由此產生的文化向心力、大一統國家的願望,從古至今都影響了中國人的政治觀念。
都城,作為政權的象徵,理所當然被視為天下的中心。《呂氏春秋》曾提到:“於天下之中而立國,於國之中而立宮,於宮之中而立廟”,是一國都城建設的原則。“紫禁城”之得名,便與星相學中紫微垣(即北極星)有關——紫微垣位於中天,傳為天帝所居,因而天人對應,地上宮城成為天子居所。可見,紫禁城的選址與命名便是一種“擇中”活動。
在這一觀念指引下,歷代帝王,均將“前朝後寢、左祖右社、壇台四環”作為都城建設的總原則,這一原則構築了一種“居天下之中”的心理效應,與中國的國名一樣,契合了古代中國區別於西方民族國家的特殊性質,故而日本學者渡邊信一郎稱其為“天下型國家”。在地理上,中國北部為乾旱的荒漠,西部與南部為高聳的高原,東濱大海——這些天然屏障使得中國獲得了超級穩定的自我認同;更由於“尋中”思想造成的大一統觀念,使得“王者以天下為家”成為每一個統一王朝的基本政治形態。在記載歷代王朝始創的文獻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語句:“定有天下之號曰新”(王莽)、“定有天下之號曰宋,改元大赦”、“定有天下之號曰明,建元洪武”、“定有天下之號曰清”——所謂天下,是古代中國人所認知範圍內世界的總和,其最和諧之地即為王都,周邊地區隨著與王都之間距離的變化,文化與道德被認為呈反比例下降,所謂“狄夷”的概念便由此生成。在此指導思想下建立的國家,與歐洲同一塊大陸上的不同民族國家具有本質的不同,這就是中國與歐洲之間都城形態差異的根源。
在這一情形下,象徵都城中心線的城市軸線,成為天下之中心的象徵,自然必須被代表權力的建築所占據,而不能如羅馬一樣,將它們排列於這一軸線的兩側。中國建築的軸線是圍繞尊者代表物設定的,尊者代表物——不論是宮殿、陵寢還是碑樓、享殿——不但是軸線存在的唯一原因,而且是軸線中斷的結點。當人沿軸線的空間運行到御座所在的太和殿、或陵寢神道上的大碑樓時被中斷,人必須不斷地離開軸線,繞過這一代表物才能繼續沿軸線的運動。這些代表物占據了軸線,使其他來到軸線的人均處於客位的角色。即便軸線營造了良好的視覺效果,其結果仍然完全是烘托尊者的地位,而不是為在這裡活動的人所考慮——事實上,他很可能在需要繞過建築之前便被制止了前行。
北京的中軸線終止於美麗而寧靜的鐘鼓樓。鐘鼓樓的角色,實際上與太和殿前的日晷、嘉量有相似之處,因其在人們生活中的授時功能,而體現了統治者的特權。因此它們有足夠理由坐落在中軸線上,就像很多中小型城市鼓樓位於十字大街交叉口的現象。
梁思成先生說,中軸線在向北到達鐘鼓樓後便不再延伸,而是“平穩地分配給”北面的兩個城門。這固然引起人們對舊京景物的思古幽情,然而剝離感情的因素來看,中軸線在鐘樓戛然而止,是由於不再有政權的代表物需要占據軸線——沒有人被允許從背後拜見皇帝,因此北城牆沒有了禮制上開設中門的需要,只從軍事安全形度開設了東西兩門。沒有尊者代表物占據的中軸線,在鐘樓之後便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便無需延伸,隱沒在牆根街巷中即可。如果說“中國”的“中”字就是早期聚落中心的符號模型,那么後世集權的一再強化和北方崇拜的形成,終於消除了它上面沒有必要的出頭。而今天北京城市規劃中,中軸線的北延和南延,實際是向西方軸線概念的靠攏。
北京的中軸線,是紫禁城軸線的延伸。只有在出了內城的前門大街、天橋一代,才沾染上了普通的生活氣息,提供給城市中的市民活動。不得不說,北京只有前門到永定門這一段,可算與羅浮宮前的香榭麗舍大街相對應。事實上,這一段原本並不是北京城規劃的一部分,它的出身是一條城外大街。自打進了前門,這條線就像羅浮宮大樓和埃馬努埃萊二世紀念堂本身建築的對稱軸,脫離了公共空間,專屬於建築的主人。只因為東方建築是在平面族群上展開,而不以單體的宏大取勝,才有了這條比西方長得多的軸。長長的軸線,仿佛漫長的皇權時代……

道路

南苑路、永定門外大街、永定門內大街、天橋南大街、前門大街
至天安門廣場、故宮、景山
地安門內大街、地安門外大街至鼓樓和鐘樓,到二環路
鼓樓外大街、北辰路、天辰路至奧林匹克森林公園

打造旅遊品牌

北京中軸線北京中軸線

2013年,北京市東城區將重點打造“北京中軸線”旅遊品牌。2013年3月,東城區已經對“北京中軸線”旅遊品牌的打造形成了初步構想:分別打造市井文化、皇城文化、皇城生活三大不同風格的旅遊產品,通過對中軸線上旅遊產品的整合,構建北京皇城傳統文化風貌帶。同時,擬在中軸線區域內建準步行街。

東城區將營造“中軸線”區域內的準步行街交通與慢旅遊環境,通過完善中軸線區域內的旅遊休憩設施,美化城市景觀,限制部分區域內的車型大小、通行時段等一系列措施,營造一個散客遊覽、觀賞、體驗的漫步環境。

同時,將完善該區域的地面旅遊諮詢服務系統和道路標識體系,標識體系的製作應該與中軸線不同區域的特點相吻合,且富有北京傳統文化的鮮明特徵。此外,該區域內還將建立遊客解說系統。東城區還將對“北京中軸線”區域進行整體的旅遊視覺設計,並設計一個“北京中軸線”的旅遊標識。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說明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規定,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預備名單》是申報世界遺產的先決條件,至少每10年修訂一次。最新一版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於2012年11月17日正式公布,共有45項不同類型的文化遺產被國家文物局列入。
文物類陰山岩刻|瘦西湖|鼓浪嶼|花山岩畫|哈尼梯田|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京杭大運河|靈渠|白鶴梁|蜀道|坎兒井|志蓮淨苑|南蓮園池|奉國寺大殿|應縣木塔
遺址類 西夏陵|統萬城|遼上京城遺址|紅山文化遺址|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金上京遺址|良渚遺址|青瓷窯遺址|潞簡王墓|黃石礦冶工業遺產|鳳凰區域性防禦體系|釣魚城遺址|萬山汞礦遺址|杏花村汾酒作坊|成都水井街酒坊遺址|瀘州老窖作坊群|古藺縣郎酒老作坊|劍南春酒坊遺址|宜賓五糧液老作坊|紅樓夢糟房頭老作坊|泰安作坊|牛河梁遺址| 魏家窩鋪紅山文化聚落遺址|紅山後遺址|興城城牆|南京城牆|台州府城牆|壽縣城牆|明中都皇城遺址|荊州城牆|襄陽城牆|西安城牆|唐崖土司城遺址|容美土司遺址|老司城遺址|海龍屯|金沙遺址|古蜀船棺合葬墓|三星堆遺址|南越國宮署遺址|普洱景邁山古茶園|芒康鹽井古鹽田
建築群 北京中軸線|關聖文化建築群|丁村古建築群|党家村古建築群|無錫惠山祠堂群|江南水鄉古鎮|閩浙木拱廊橋|閩南紅磚建築|三坊七巷|贛南圍屋|侗族村寨|藏羌碉樓與村寨|苗族村寨|甪直鎮|周莊|千燈鎮|錦溪|沙溪|同里鎮|烏鎮[浙江省桐鄉市]|西塘|南潯鎮|新市

旅遊分類導航

旅遊是旅行遊覽活動,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地理、法律等各個社會領域。旅遊也是一種休閒娛樂活動,具有異地性和暫時性等特徵。一般而言,旅遊具有觀光和遊歷兩個不同的層次,前者歷時短,體驗較淺;後者反之。
景點特產寺院風俗
博物館風景區旅行家旅行社
特色旅遊旅遊知識各國旅遊旅遊勝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