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里概況
該山是一典型的地壘山,山體渾圓,山頂平坦,山腳廣泛發育洪積、坡積物,總面積為649.l平方公里。北與內蒙古大盤梁山相望;西與西寺梁山對峙;西南有其餘支馬鋪山。山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唐昭宗有詩曰“屹乾山頭凍死雀,何不飛去生出樂”,素以山峰峭拔,高寒異常,冬夏積雪而著稱。“采涼積雪”為大同八景之一,有“馬嘶踏遍銀山頂,鳥倦驚飛玉樹枝”的詠嘆。山上棲息著灰雀、石雞、隼等鳥類,並時常可以看到松鼠、野兔等小動物。山中還生長著黃芪、山茱萸等中藥材。山上物產資源豐富,有鉛、鋅等礦產資源。著名景點有紅石崖。 位於大同市城東20公里處,古稱紇貞山、紇乾山、採藥山、采掠山等。系陰山余脈,海拔2144.6米,為大同市近郊海拔最高的山峰。
主要景點
采涼山以山峰峭拔,高寒異常,冬夏積雪而著稱。每當春末夏初,平川之地早已花開似錦,唯有此山積雪皚皚。唐昭宗曾以“紇乾山頭凍殺雀,何不飛去生處樂”的詩句描寫采涼山的雪景。“山上森林密布,藥材遍地,山花爛漫,風景宜人,已成為避暑旅遊勝地。采涼積雪”為大同八景之一,有“馬嘶踏遍銀山頂,鳥倦驚飛玉樹枝”的詠嘆。
登上采涼山主峰,整個大同盆地歷歷在目,桑乾、御河如帶,境內諸山如礫。置身於蒼松翠柏之中,前面奇峰絕壁,白雪復蓋;腳下花香草青、鬱鬱蔥蔥;周圍流水潺潺,曲徑通幽;樹上鳥雀歡歌,快樂啼鳴。怡人的景色令人心馳神往,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不似身來似夢來”的奇妙境界。
建築
山上舊有采涼觀、碧霞宮、地藏寺及明代藩諸王墓。如今
采涼山紅石崖已成為大同著名的風景區之一。紅石崖下有一座道觀,名太玄觀,創建於民國年間,“文革”時期被毀,70年代由葛道重修。共兩層,上層主殿供奉老子,兩側為南極仙翁和藥王孫思邈。下層主廟,中間為三官,兩側是壽星、觀音。鎏金屋頂,雕樑畫棟,紅牆綠瓦,光彩奪目。
山上森林密布,藥材遍地,山花爛漫,風景宜人,已成為避暑旅遊勝地。 山上有明代九個代王的墓葬。據《大同縣誌》載,“明代藩諸墓,代簡王桂墓、戾王遜惴墓、隱王仕德墓、懿王俊杖墓、昭王允耀墓、恭王廷琦墓、定王鼐鉉墓並在采涼山;惠王成燎墓、思王聰沫墓並在馬鋪山”。據實地查勘,今大同市東5公里的馬鋪山下,西起古城村,經燕莊村南、西墳村到東墳村東北,東西綿延3.5公里,似弧形排列著大小九座直徑8—10米、高4—5米的墳丘。
往日的輝煌,為韃子所滅
當年建築壯觀,地下墓室宏大,地上有紅牆綠瓦的享殿、碑亭和石雕碑坊。並置有民戶守墓地,東墳村、西墳村就是守墓人的住地。清兵入關後,地上建築物被焚毀。
大同市著名旅遊景點
概況 | 大同古稱平城、雲中,包括四區七縣,人口約260多萬。其地處大同盆地,晉、冀、蒙交界,內長城蜿蜒其南,外長城橫臥其北,東連太行,西臨黃河。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形成許多天然關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北方之重鎮。 在大同的歷史上,曾創造了許多燦爛的文化藝術,留下了眾多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蹟。氣魄雄偉的雲崗石窟,是世界文明的藝術寶庫,上下華嚴寺、善化寺、恆山懸空寺、九龍壁殿宇嵯峨,金碧輝煌。大同雖然地處塞上,其自然風光既不同於南國水鄉的花紅波綠,也不同於白山黑水的瓊枝玉樹。但她那獨特的天高雲闊的塞北風光,雄偉壯麗的重關疊嶂,古樸奇偉的巨剎危樓,也足以使人壯情抒懷,流連忘返。“人天北柱”的北嶽恆山,巍峨疊嶂的七峰山,臥龍望水的采涼山,奇景無限,大同的自然景觀豐富多彩。 |
景 點 | 趙武靈王墓 | 寶寧寺| 鎮子梁水庫遊樂場 | 跑馬梁 | 白登山 | 比丘尼曇媚造像記 | 封和要墓志銘 | 恆山壯觀碑 | 司馬金龍墓表墓誌 | 文徵明太湖詩碑 | 元淑墓誌 | 朱熹易繫辭碑 |冊田水庫 | 大同市博物館 | 大同火山群 | 鼓樓 | 觀音堂 | 華嚴寺 | 七峰山 | 采涼山| 塞外長城 | 善化寺 | 雲崗石窟 | 大同清真大寺 | 代王府九龍壁 | 北魏馮太后墓 | 觀音堂三龍壁 | 懷仁旺火 | 皇后之鄉 | 明代藩九墓 | 平城遺址 | 祁皇后墓 | 清李殿林墓 | 清任勇烈墓 | 司馬金龍墓 | 天竺廟五龍壁 | 文嬴湖 | 縣文廟五龍壁 | 縣文廟一龍壁 | 興國寺五龍壁 | 恆山 | 慈雲寺 | 大安寺 | 歸潛堂 | 覺山寺 | 龍山 | 懸空寺 | 應縣木塔 | 石柱山 | 水神堂 | 湯頭溫泉 | 文殊寺 | 永鎮寺 | 雲林寺 | 善化寺 | 珠海寺 | 麻莊漢墓群 | 靈丘古道 | 平型關 | 清栗毓美墓 | 清王萬邦墓 | 唐晉王李克用墓 | 陽高縣古城堡漢墓群 | 桃花山景區 | 曲回寺石佛冢 | 方山永固陵 | 雲崗國家森林公園 | 青檀自然保護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