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明太祖朱元璋因為鄉情難捨,曾在他的故鄉鳳陽(今天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建設皇宮——中都皇宮,但由於這座皇宮太過奢華,讓民間怨聲載道,所以被迫停止。起因
明太祖朱元璋因為鄉情難捨,曾在他的故鄉鳳陽(今天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建設皇宮——中都皇宮,但由於這座皇宮太過奢華,讓民間怨聲載道,所以被迫停止。午門是中都皇宮的南門,也是正門,石造基座(須彌座)上有龍鳳雕刻。午門西側保存有一段古城牆,一直通向西南角樓的遺址。西南角樓是明中都皇宮現存最壯觀的遺蹟。城牆從西南角樓繼續延伸向北,經過皇宮西門——西華門,通向已毀的西北角樓,如今已有多處坍塌,但總體保存較好。宮殿遺址中有雕有雲龍紋的石制建築基礎(雲龍石柱礎),現在在一個田野水塘邊。
結構
東門
東門——東華門已毀,但附近有一個文管所的小院子,裡面堆砌滿了各式各樣的皇家石雕。一盆鬱鬱蔥蔥的吊蘭從古老的石欄望柱上垂下青翠的枝蔓,皇家的輝煌已經完全地融入了鳳陽人的生活。明太祖朱元璋即帝位以後,建都南京,而以臨濠(今鳳陽)為中都。中都始建於洪武二年(1369年),至洪武八年停建,由於興建和使用的時間短暫,沒有形成政治中心,但它在城市規劃上的某些布局思想,包括它城內的宮殿布局,卻影響了明北京城的規劃。
中都城
中都城有外、中、內三道城。外城周圍25公里,早已毀壞不存。第二道磚牆為皇城,周圍6.5公里,現在僅存有遺址可尋。內城周圍3公里,城牆高約9.5米,現僅有午門和西華門到西北拐角的一段城牆保存完好。午門是內城的正門,有三券門,門寬5.1米,門洞高8米,上面的崇樓已經倒塌毀壞。在午門東西兩側的城牆下部、三個券門內以及門外的東西兩座翼樓的四周有長達480多米,高160厘米的白石須彌座,座的上面滿布各種動物、花紋圖案的浮雕,如龍、鳳、麒麟、牡丹、芍藥、荷花、方勝、卐字等,這些白石須彌座雕刻精細、造型優美、活潑生動、栩栩如生,在中國是十分罕見的。
中都城共有內、中、外三道城,設四門,每座城門以內都有一條筆直的幹道,縱橫交錯。中間一道為禁垣,周長7.85公里,平面呈長方形,四面設4門。即南曰承天門、北曰北安門、東曰東安門、西曰西安門。禁垣以內為寬約80米的護城河,被護城河環繞的才是內城,即皇城;皇城周長3.68公里,平面近方形,占地84萬平方米;皇城牆高15米,全為長40、寬20、厚11厘米的特製大磚所砌。在中都城內十分明顯地存在著一條縱貫全城南北的中軸線。這條中軸線南起外城的洪武門,北到外城的正北門(未建成),全長近7公里。中都城內的各種建築無不規整對稱地排列在這條中軸線的兩側。居中者為三大殿,其左、右分別為東、西二宮,向兩翼分別為文華、武英二殿。其前為奉天門,後為後三宮。皇城午門以南,左為中書省、太廟,右為大都督府,御史台、社稷。明洪武八年(1375年),“罷中都役作”。
後因取材建龍興寺、歷戰火等原因,城牆及宮殿被大量毀壞,至20世紀70年代初,僅剩殘存的午門、西華門台基及1100米長的城牆,但察其規模布局和遺物、遺蹟仍十分壯觀。
鳳陽明中都皇城的重要工程之一明中都鼓樓,曾與西方鐘樓遙遙相望,如今鐘樓已不復存在,而鼓樓也歷經多次損毀,但幸運的是這座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鼓樓基座卻完整地保存了下來,鼓樓門洞上方萬世根本四個字,雖歷經600多年,依然清晰如昨。
明太祖朱元璋因為鄉情難捨,曾在他的故鄉鳳陽(今天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建設皇宮——中都皇,歷時近八年,最後卻不知為何罷建,這成為明王朝歷史的一個未解之迷。
安徽省鳳陽縣的明中都皇故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在中國古代都城建築發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是後來建設南京故宮和北京故宮的藍圖。600多年前造就了中國歷史上一代農民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創了明王朝,建設了大明王朝第一座都城,享有“東方巴比倫”之稱。中都城共有內、二、外三道城牆:“外城”周長30.36公里;二道城稱“禁垣”,周長7.67公里,高2丈;內城稱“紫禁城”,周長3.68公里,近似方形,高15.15米,牆底寬6.9米、頂寬6.4米。中都皇城為最裡面一道城,周長3.68公里,平面近方形,規模比北京故宮還大10000多平方米。中都城(罷建後)有9座門、28街、104坊、3市、4營、2關廂、18水關。其布局嚴格遵守傳統的對稱原則,重點突出的是中軸線上宮闕的建築布局。
東門——東華門已毀,但附近有一個文管所的小院子,裡面堆砌滿了各式各樣的皇家石雕。一盆鬱鬱蔥蔥的吊蘭從古老的石欄望柱上垂下青翠的枝蔓,皇家的輝煌已經完全地融入了鳳陽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