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寧寺

寶寧寺

寶寧寺俗稱大寺廟,位於山西省右玉縣舊城城關鎮內東街北側。明清建築,現存大殿兩座,形制雄偉。寺內原藏明代以前的水陸畫一百多幅,據傳此畫是朝廷敕“為生民造福”的,現藏於山西省博物館。

基本信息

簡介

寶寧寺俗稱大寺廟,位於右玉縣舊城城關鎮內東街北側。

寶寧寺寶寧寺

該鎮北鄰內蒙古,西晉時,是鮮卑族北都盛樂(今內蒙和林格爾)通往南都平城的必經之路。 明代中期,蒙古族韃靶部落興起,逐步構成明朝北邊的又一威脅。明政府為了加強大同的防務,從西偏頭關至大同中路,修造長城600餘里。右玉縣城關鎮當處這條軍事防線的中段,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加強鎮城建設的同時,寶寧寺也開始動工興建。

寺院建築坐北向南,原占地東西寬約100米,南北長約150米。在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原有四進院落,五座殿宇,依次為牌樓、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遺憾的是該寺在解放前後和“文革”當中遭到嚴重破壞,殿舍倒塌,椽棟皆毀,除大雄寶殿和過殿外,其他建築全部不存。

歷史

寶寧寺寶寧寺

寶寧寺位於右玉縣城內東北隅。據《朔平府志》和寺院碑文記載,該寺建於明代成化年間,清代康熙年間重修。該寺現存中殿、後殿兩個部分:中殿面闊七間,為單檐歇山頂;後殿是寶寧寺之主殿,規模較大,面闊七間,進深六間,為單檐歇山頂,寺內原有水陸畫一堂,為明代所繪,內容豐富,儒、釋、道各界人物齊備,色彩富麗,畫工極精,如今已移存在山西省博物館

昔日右玉縣城內有五十餘座廟宇,規模最大者為大明建造的寶寧寺,俗稱大寺廟。該寺坐落在城內大東街路北,磚木結構,規模宏大,占地約八百平方米。據明成化十年(1474年)碑記所述,寺建於天順四年(1460年),由大雄寶殿(即正殿)、天王殿(即過殿)和前殿組成。左右鐘鼓二樓,正殿與天王殿之間有東、西、南三十餘間配殿,山門兩側精巧玲攏的牌樓兩座。

寺內水陸畫一堂,為明代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物。過去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眾僧為慶祝浴佛節,舉辦隆重的水陸道場,同時將水陸畫懸掛出來,供人們觀賞。明弘治元年(1488年),寶寧寺進行了一次全面維修,填補了始建中的不足,使該寺更加完美壯觀,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第二次維修。清代寶寧寺一直是一座香火旺盛的古剎。

進入民國,特別是日寇入侵右玉後,寶寧寺遭到了人為的損害和戰爭的破壞,很快衰落,山門、牌樓、鐘鼓樓以及東西配殿相繼拆毀。解放後的1976年又遭受六級以上地震的影響,大雄寶殿梁架傾斜,殿頂斷裂,漏雨糟朽,一代精美的明代建築眼看就要毀於一旦,在此緊要關頭,時任縣委、政府主要領導,1983年經請示上級主管部門批准撥款搶修。省、區主管部門高度重視,先後請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山西大學諸教授、學者進行了研討,確定了維修方案。省文物局撥專款20萬元,木料70立方米。1990年7月24日動工,歷經10個多月的艱辛工作,於次年11月3日維修完畢。經過拆除毀壞、配製選料、加固處理、整架歸位、分別組裝、封頂掛瓦、內外抹牆、里外鋪地、製作門窗等工序,使大雄寶殿煥然一新,成為右玉境內僅存的一大景觀。

特色

寶寧寺寶寧寺

右玉寶寧寺內有水陸畫一堂,系明代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物。水陸畫總計139幅,除幾幅大佛像外,均高約120厘米,寬約60厘米,均以細絹為底,用淡紅和黃色花綾裝裱,大部分畫面清晰,保存完好,少數因受潮或被煙燻,絹色較暗或稍有裂紋。

這堂畫絕大多數是描寫神佛鬼魅,天堂地獄、因果報應的作品,旨在通過藝術形象感染人、教育人,讓人們懂得應當崇信什麼、忌諱什麼、反對什麼,從而接受佛教教義,成為佛教的忠實信徒,特別是對社會下層被壓迫人民起著渙散鬥志的作用。其中少量以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為內容的畫,雖然亦寓因果報應之義在內,但作者取材於現實生活。有意無意地揭露了封建社會的各種矛盾和民間疾苦,並從側面鞭撻了封建統治者,其價值不僅遠在其他道釋人物畫之上,而且在今天也還有一定的認識意義。這類作品雖然為數不多,卻是這批畫的精髓。

水陸畫是在佛教寺院內舉行佛教儀式——水陸道場(又名水陸法會和水陸齋會)時懸掛的一種宗教畫”水陸道場起源於印度,據佛教經籍記載,釋迪牟尼的弟子阿難嘗夜夢餓鬼面向其求食,阿難遂設水陸道場,施食超度所有餓鬼。中國最早的水陸道場是南朝梁武帝為其壬妃郗氏所設。據說凡被佛法超度的怨鬼孤魂都可以“免罪”,“升天’,.故後世盛行不衰。伴隨水陸道場發展起來的“水陸畫”,便成為我國宗教繪畫中的一個畫種。

佛教繪畫的創始人,據說是三國時期著名畫家曹弗興,其後許多著名畫家多為寺院繪製各種宗教題村的壁畫。如東晉著名的藝術大師顧愷之不僅擅長畫人物。山水,而且所畫的宗教畫也是畫壇絕響。有一個臉炙人口的故事,講得就是他為洛陽瓦棺寺所繪維摩詰像。據傳他嘗閉人作畫一月,畫成後開戶讓人欣賞,維摩論的形象清瘤高逸,“光照一寺”以至“施者咬咽”,頃刻間“使得餞百萬”。五代。兩宋時山水花烏畫盛行,人物畫漸居於第二位。道釋人物畫均由民間從事繪塑的專業匠師承擔,這些畫工上師古人,代代相傳,同時與當代畫家互為影響,取長補短。隋,唐以前道釋畫主要施於寺壁,兩宋以後漸於絹素之上繪成道景(即壁畫)而懸掛壁間,元、明以來逐步形成單幅立軸,以便保存。宋代以後的水陸畫,作者都是隱名的民間畫師。日本人大村西崖所著《中國美術史》中有這樣一段話,“此種繪畫,佛寺最多,盛行於南宋,然此類之畫,抵可桂於佛寺之壁,為一種特別功德之物,與普通玩賞繪畫全無因緣。善作者偏於所學,幾成專門技術,不列名於一般畫苑,士大夫輒鄙為畫匠之作,尤不重之,故中國畫傳中,全無其名”。這段話雖就南宋幢畫而言,但也適用於後來成套水陸畫的作者。正是這些士大夫所鄙夷的畫工,千百年來默默無聞地理頭創作,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汗水為許多寺院繪製了無數形象生動、場面壯觀的巨幅壁畫和大量用於水陸道場的水陸畫,其中不少保留至今,但他的姓名卻不為後人所知,右玉寶寧寺所藏水陸畫就是這類無名畫師給後人留下的不朽之作。

藝術

水陸畫

寶寧寺寶寧寺

右玉寶寧寺水陸畫是一套珍貴的古代繪畫作品,過去每逢農曆四月初(浴佛節)至初十日,寺廟舉行水陸道場,懸拴三天,道場結束後便收藏起來。抗日戰爭爆發後,為了免遭意外,當地有識之士把畫轉移到綏遠,解放後送到大同雲岡文物管理所保存,1955年移交山西省文物管理部門。

內容

這些水陸畫除記載清代二次裝裱情況的三幅外,計道釋人物畫108幅,各種世俗人物畫12幅,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畫13幅。各種世俗人物計有:帝王,妃、孝子、賢婦、烈女、九流百家等。反映生活的計有:雇典奴婢、饑荒餓俘、棄離妻子、枉濫無辜、赴刑都事、幽死猩牢、反戈盜賊。軍陣傷殘、水漂蕩滅等。這些描述現實生活內容的作品,雖旨在渲染人生痛苦。災難和人世無常,用以勸誘人們皈依佛法,謀求解脫,卻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的某些社會現實。第164幅畫中著力描繪了饑荒之年,人民衣食無著,疾病纏身,無有生趣的景象。第171-172幅描寫殘軍敗將棄甲曳兵而逃,有的背負受傷者步履艱難,近景為被焚的房舍,有三人被困於一片火海之中掙扎待斃,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這些例子說明民間畫師以人民生活創作源泉,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有意無意地揭露了建社會的種種黑暗,譴責了統治者的無能和殘暴。這些畫面雖然不多,卻是當時現實生活的生動寫照,“動人春色不需多’,它們是這堂水陸畫中最富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傑出作品。對於各種人物。作者根據不同的身份予以刻劃,男女老少。正邪美醜均表現得恰如其分。如帝王,后妃都畫得面容豐腴,體態端莊,服飾華麗,表情矜持;武臣將士則側重表現勇猛威武的神情;畫僧、民、匠,則外表虔誠,內心恬淡,緞衣正貌,落拓不群。儒者,賢士、文人等人物種類繁多,有的是中原人,有的是外域人,服飾、姿態各不相同,或坐或立,或讀書,或寫經,或禪定,或受參謁,少者澇灑惆僥,老者古貌清奇。在山石花木間還點綴著前來獻果聽道的猿猴、獅、虎等,這些猛獸都畫得溫順馴良,依偎於羅漢足下,無疑作者是為了表現其皈依佛教以後本性的改變。人物雖多,但由遠至近,排列有序,繁而不亂,恰似從九天雲霄中冉冉降臨,遂今觀者為之動情,對研究中國古代服飾、戲劇等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影響

這堂水陸畫,據康熙乙酉年(1705年)鄭祖僑畫裱水陸畫序及嘉慶二十年(1815年)唐凱重裱水陸畫序的記載,可推定創作時代。鄭序云:“恆城(大同)自駐防以來,凡寺字古剎,處處煥然,而寶寧寺尤為美備。寺中相傳,有敕賜鎮邊水陸一堂,妙相莊嚴,非尋常筆跡所同,但歷年已久,而香燭熏繞,金彩每多塵蔽,住持廣居立志重新,已非一日。客歲冬募懇將軍都統諸大人以暨八旗諸公捐資攢裱,俾向之塵封者,今則光彩倍增,輝跑目矣……”唐序云:“郡城之寶寧寺,古剎也,有水陸畫一堂,中繪諸天佛祖……溯之由來,蓋敕賜以鎮邊疆,而為生民造福者也,其筆墨竅形盡相,各極其妙,誠名賢之留遺,非俗師之所能也。”從鄭,唐兩序和畫面判斷,這堂水陸畫成畫和敕賜約在明天順年間。這一時期明王朝同北方韃靼、瓦刺民族時有糾紛,兵戈不絕,故當朝皇帝將這堂水陸畫敕賜寶寧寺鎮邊,以望減少戰亂,保邊安寧。

景區特色

綜述

寶寧寺寶寧寺

朔州市歷史悠久。據遺址考證,早在二萬八千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生衍。歷代為兵家爭戰之地。戰國時為趙國屬地,秦時為馬邑縣,唐代為朔州,宋時為朔寧府,民國元年改為朔縣,八十年末改為省轄市,朔縣改為朔州。這裡,歷來是胡漢頻繁爭奪的邊關重鎮。胡人獲勝將戰場推至雁門關,漢人憑關險守,胡人敗退,則遁至大同、陰山,所以歷史上有得朔州者得三晉,乃至天下。歷史上,除蒙恬外,楊業曾守戍雁門關,李自成也曾紮營於朔州。

氣候

朔州屬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區,空氣乾燥,日照豐富,晝夜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6.9℃,無霜期130天,年降水量423毫米。春季增溫較快,夏季降雨較多,秋季天高氣爽,是旅遊觀光的理想之地。

資源及經濟

朔州,地下礦藏資源豐富,煤炭儲量約為195億噸,國內大型平朔露天煤礦就在朔州市範圍內。解放前,朔州市經濟展十分緩慢,工農業生產水平低下。建國四十多年來,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工業有了很大發展。目前,工農業生產結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工業逐步形成以電為主導,兼有機械、化工、建材、輕工、陶瓷、紡織、釀造、乳製品及儀器加工等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農業逐步建立起了以農牧業為主導,農業牧副漁綜合發展的大農業生產體系。與此同時,商業,金融,文化,衛生,旅遊,等第三產業迅速發展。

交通

朔州市交通便利,大同至太原公路、鐵路縱貫其間,境內公路交通發達,縱橫交錯,形成了密集的交通網路。

朔州市旅遊資源豐富,種類多樣。人文旅遊資源獨特,價值大。有氣勢宏大、古典雅物遼金右建築崇福寺;有外觀壯麗,結構精美的應縣木塔;有獨具風格的雁門關外的廣武;有城古城蜿蜒起伏的內外長城,遺存頗廣的漢幕群;有馳名中外的現代平朔安大堡露天軋礦和華北最大的坑口發電廠。

旅遊小貼士

朔州市地處黃土高原,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基本上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只有6.8度。大同冬季非常寒冷,夏季天氣較涼爽,是避暑的好去處。這裡最顯著的特點是晝夜溫差很大,最好多帶一件衣服,以抵禦早晚的寒氣。最佳旅遊時間:每年的春夏兩季是旅遊的最佳時間。

朔州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朔州市位於山西北部,晉蒙交界處,地處雁門關外,大同以南,旅遊資源豐富,種類多樣。人文旅遊資源獨特,價值大。有氣勢宏大、古典雅物遼金右建築崇福寺;有外觀壯麗,結構精美的應縣木塔;有獨具風格的雁門關外的廣武;有城古城蜿蜒起伏的內外長城,遺存頗廣的漢幕群;有馳名中外的現代平朔安大堡露天軋礦和華北最大的坑口發電廠。
景點應縣木塔 | 山陰縣 |新廣武城| | 李克用墓 | 珠海寺 || 平魯烈士陵園 | 淨土寺 | 寶寧寺 | 丹陽王墓 | 鵝毛口遺址 | 梵王寺墓群 | 華嚴寺磚塔 | 金沙灘墓群 | 瑞雲寺塔 | 崇福寺 | 廣武漢墓群 | 廣武城 || 馬邑漢墓群 | 朔州古城 | 王家屏墓 | 峙峪遺址 | 永鎮寺|殺虎口| 跑馬梁 |大安寺 | 石柱山

大同市著名旅遊景點

概況大同古稱平城、雲中,包括四區七縣,人口約260多萬。其地處大同盆地,晉、冀、蒙交界,內長城蜿蜒其南,外長城橫臥其北,東連太行,西臨黃河。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形成許多天然關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北方之重鎮。
在大同的歷史上,曾創造了許多燦爛的文化藝術,留下了眾多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蹟。氣魄雄偉的雲崗石窟,是世界文明的藝術寶庫,上下華嚴寺、善化寺、恆山懸空寺、九龍壁殿宇嵯峨,金碧輝煌。大同雖然地處塞上,其自然風光既不同於南國水鄉的花紅波綠,也不同於白山黑水的瓊枝玉樹。但她那獨特的天高雲闊的塞北風光,雄偉壯麗的重關疊嶂,古樸奇偉的巨剎危樓,也足以使人壯情抒懷,流連忘返。“人天北柱”的北嶽恆山,巍峨疊嶂的七峰山,臥龍望水的采涼山,奇景無限,大同的自然景觀豐富多彩。
景 點 趙武靈王墓 | 寶寧寺| 鎮子梁水庫遊樂場 | 跑馬梁 | 白登山 | 比丘尼曇媚造像記 | 封和要墓志銘 | 恆山壯觀碑 | 司馬金龍墓表墓誌 | 文徵明太湖詩碑 | 元淑墓誌 | 朱熹易繫辭碑 |冊田水庫 | 大同市博物館 | 大同火山群 | 鼓樓 | 觀音堂 | 華嚴寺 | 七峰山 | 采涼山| 塞外長城 | 善化寺 | 雲崗石窟 | 大同清真大寺 | 代王府九龍壁 | 北魏馮太后墓 | 觀音堂三龍壁 | 懷仁旺火 | 皇后之鄉 | 明代藩九墓 | 平城遺址 | 祁皇后墓 | 清李殿林墓 | 清任勇烈墓 | 司馬金龍墓 | 天竺廟五龍壁 | 文嬴湖 | 縣文廟五龍壁 | 縣文廟一龍壁 | 興國寺五龍壁 | 恆山 | 慈雲寺 | 大安寺 | 歸潛堂 | 覺山寺 | 龍山 | 懸空寺 | 應縣木塔 | 石柱山 | 水神堂 | 湯頭溫泉 | 文殊寺 | 永鎮寺 | 雲林寺 | 善化寺 | 珠海寺 | 麻莊漢墓群 | 靈丘古道 | 平型關 | 清栗毓美墓 | 清王萬邦墓 | 唐晉王李克用墓 | 陽高縣古城堡漢墓群 | 桃花山景區 | 曲回寺石佛冢 | 方山永固陵 | 雲崗國家森林公園 | 青檀自然保護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