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長城

塞外長城

塞外長城由陽高縣鎮邊堡向西約4公里,進入大同市元墩村界,長城在大同市內的基本走向為:由元墩向西經鎮川口抵宏賜口。然後分為兩路,大同市轄南北兩條長城共約105公里。

基本信息

基本走向

塞外長城塞外長城活象一條巨龍,蜿蜒曲折,橫於天地之間。據華夏子<明長城考實>載:長城由陽高縣鎮邊堡向西約4公里,進入大同市元墩村界,長城在大同市內的基本走向為:由元墩向西經鎮川口抵宏賜口。然後分為兩路,主體長城由宏賜堡向北轉,經河東窯,跨飲馬河,西轉至鎮羌堡,又由鎮羌堡經拒牆口、拒門口、助馬口至十三邊,由十三邊長城轉向南至磚樓溝繼續向南,出大同市入左雲縣界。另外一條由宏賜堡向習性,經新榮、破虜至吳施窯入左雲界。大同市轄南北兩條長城共約105公里。

塞外長城塞外長城

建築特色

塞外長城塞外長城
長城作為防衛性質的軍事建築,自然和戰爭結下不解之緣,看今日山西的外長城,赫然就是與內蒙的省界,這界線表明了農業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分野,只要翻開明代的地圖,就可以看到這條外長城根本就是那時的“國界”。

這段長城的盛衰代表了明王朝300年的起落。明朝初年,為了對抗蒙古的餘支,明軍多番出擊,同時也沿前線修築長城。城身的重要地段都以夯土外包條石,置敵台、堡壘、關隘以作守備,同時,沿邊建立長期世襲服軍役的衛所制度,使他們世世代代守衛邊疆。明成祖遷都北京後,一個個的皇帝們為保護自身的安全,又加建內長城作為第二道防線。

由於長城在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起著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它既使得歷代的最高統治者十分重視它,同時也使得無數鐵血男兒凝神北望,挺身上“城”,把這裡當成了報國立功的人生大舞台。

特色六景

山西塞外長城6景之雁門千古

山西塞外長城6景之雁門千古

雁門關,又名雁門塞、西陘關,位於山陰縣廣武城南的咽喉要道上。乘車至山陰縣城後,再向東南方向行駛半小時左右,就會見到群山起伏、溝壑縱橫的勾注山脈。山腳之下,有數百座狀若丘陵般的漢墓封土堆,高者15米左右,低者約有4米,逶迤散落於曠野荒郊。這些墓穴中,埋葬著漢朝雁門守關將士的遺骨。出廣武城,沿同太公路順溝前往,進入一峽谷,人稱雁門關險道,兩側峰巒疊嶂,怪師凌空險惡。翻過一道陡峭山樑,雁門關即呈現眼前。

雁門關東臨陘嶺、雁門山,西靠陘山,兩山對峙,形如闕門,每年有大雁往飛其間,故稱雁門。春秋戰國時,趙武靈王在此置有雁門郡,唐朝置關,名曰西陘關,亦名雁門關。舊址在雁門關西側的雁門山上。明洪武7年(公元1374年)吉安侯陸亭將關城移至此處,重新築關。

雁門關關城周長2里,牆高1丈8尺,石條座底,上砌城磚,門3座。東門上築有樓台,名曰雁樓,門額嵌鑲一方石匾,書曰“天險”。西門上築有楊六郎廟,門額石匾書曰“地利”。北門未建樓頂,門額石匾上書“雁門關”,左右嵌鑲磚刻對聯“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寨尊崇第一關”。關城北面築有營房,東側建置靖邊寺,寺內石碑記述趙國名將李牧率兵屢敗匈奴的豐功偉績。東南方向設有練兵校場。

雁門關與寧武關、偏頭關為內長城之“外三關”,這裡峰巒疊嶂,山崖陡峭,關牆雉堞密集,烽堠遙相呼應,東西兩面將老營口、神池口、陽方口、東陘口、西陘口、北樓口、大石口、小石口、馬蘭口、茹越口、胡峪口等十八隘口連為一體,地勢十分險要,為千古兵家征戰之地。戰國時李牧,漢朝李廣、霍去病,隋煬帝楊廣,唐將薛仁貴,北宋楊業均曾在此與匈奴、突厥或遼兵作戰英雄業績,不勝枚舉,生動故事,廣為人知。

山西塞外長城6景之廣武屯兵

山西塞外長城6景之廣武屯兵

廣武屯兵古堡位於山陰縣南的雁門關長城腳下,是雁門關內外的咽喉要道。依勾注山險,虎距內長城之北,故有“北門鎖鑰”之稱。

廣武現有兩座古堡,舊堡位於勾注西陘,建於西漢時期,清雍正年間重建;新堡位於勾注東陘,建於明初,稱廣武城,最初用於屯兵住所,後變成民居。兩座城堡,把守勾注東西兩個陘口,形勢非常險要。

廣武城堡的前身,是戰國時趙武靈王修建的“勾注塞”,隋改廣武為雁門縣,宋遼對峙時,宋占雁門關,遼占廣武城。清時廣武屬代縣,民國因之,日偽時期,歸山陰縣所轄。

廣武屯兵堡因地處之險,轄控18處重要隘口,在歷史上曾是趙對樓煩、漢對匈奴、北魏對宋、唐對突厥、宋對遼、宋對金、蒙古對金、明對蒙古等戰爭屯兵重地。漢劉邦在此擊敗匈奴後,北上平城,演出“白登之戰”;戰國時李牧,秦時蒙恬,漢時李衛霍,宋時楊業,明時于謙均曾在此駐守屯兵,出奇制勝地擊敗敵軍。因此可以說,廣武屯兵堡有很大的歷史價值和軍事價值。

山西塞外長城6景之飛狐倒馬

山西塞外長城6景之飛狐倒馬

飛狐縣古為飛狐口,它西臨太行山,北接內長城,東接燕山,山勢陡峭,峽谷幽深。此峽谷北至蔚州,南至淶源,長140里。古稱飛狐道,因經過靈丘,故又稱靈丘險道。它是晉北高原通往華北平原的唯一交通要道。在這條險道之內,奇峰疊嶂,峽壑陰森,基岩裸露,巨石凌空,山高水險,人馬難行。是狼蟲虎豹出沒之處,相傳神鬼到此要吃驚,英雄豪傑到此要發愁,荒郊曠野的狐狸被嚇得不敢單獨行動,必須成群結隊飛奔而過,故名飛狐口。口內又有天然關隘,更是懸崖峭壁,山勢險惡。楊六郎到此,也只能將所乘之馬倒著騎,故名倒馬關。楊六郎在邊關抗遼,曾在此修築堡城、障牆和烽堠,明朝廷為激勵當時倒馬關駐軍之氣,特在城西的馬圈山上修建一座“六郎碑”,上書“宋將楊六郎拒守之處”。倒馬關之山嶺如兩翼分張,色彩暗紫艷紅,顏如古鐵,奇峰怪石削如指掌,又如千夫拔劍,露立星攢。蒼松翠柏傲然挺立,爛漫山花密布山巔,遠在明清之際,就已是遊覽勝地。

山西塞外長城6景之血染狼村

山西塞外長城6景之血染狼村

狼兒村位於朔州西南方向25公里處,又稱陳家峪或陳家谷。峽谷南北走向,長達10里有餘,東西兩崖奇峰怪石,陡峭如壁,為自古兵家用武之地,北宋抗遼名將楊業在此殉國。

民間傳說,楊業之死系被太師潘洪陷害。傳說在歌頌楊老令公忠心報國的同時,把太師潘美描寫成一個十足的壞蛋。查諸《宋史》,發現潘美在北宋對遼作戰中也是一員虎將,與楊業一樣,憑戰功晉身顯貴。潘美在危急時刻,沒能有效地約束部下,沒有信守戰前對楊業許下的諾言,以致令公兵敗被擒,慘死他鄉,故他對楊業之死確實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他是否是有意陷害楊令公,《宋史》中卻找不到確鑿證據,後人無法判斷當時潘美是何種心態。也許,會有其他可靠史料證明他確是有意陷害。否則,楊令公冤死遼邦有人撫恤,潘美卻要永遠背著陷害忠良的黑鍋,豈不也是千古奇冤。

楊業殉國之後,遼國蕭太后在古北口舊城北門外修建一座“楊令公祠”,以示對楊老令公的尊敬(楊令公生前,並未到過古北口)。祠內有楊家歷代名將塑像,排列順序即不同於正史,也與小說、戲曲有別。

山西塞外長城6景之朔州漢墓

山西塞外長城6景之朔州漢墓

朔州漢墓位於朔州城北10里的平朔露天煤炭公司行政生活區一帶,1983年由國家文物局組織人力發掘,共有墓葬1500多個,出土文物15000多件,是全國最大的漢墓群。

據考證,漢幕封土堆之大小高低、墓室之深淺、墓室之形制規模等,都是根據死者生前的官職大小、貧富差別來定的。死者大多是在與匈奴作戰中陣亡的將士,他們鐵甲裹屍、箭簇在肋、滿身傷痕、筋斷骨折,隨葬品主要是兵器。朔州古稱馬邑,位於內外長城之間,遙控外三關要塞,地理位置險要,為自古兵家用武之地。漢高祖在廣武、樓煩大戰匈奴,漢文帝屯兵廣武以備匈奴,漢武帝派李、衛、霍三將擊敗匈奴以及歷史上著名的“馬邑之戰”等許多戰爭均發生在這個區域之內。戰爭的結果,必然會有大量傷亡,因此漢墓較多。

山西塞外長城6景之平型險道

山西塞外長城6景之平型險道

平型關位於靈丘縣西南與繁峙縣東北交界處。它東控紫荊關,西銜雁門關,是內長城的一個重要隘口。內長城在崇山峻岭當中迂迴盤鏇,因其建築酷似瓶形,故稱瓶形寨,至明朝改稱平型關。明正德6年修築關城,萬曆9年(1581年)增修。關城虎踞平型嶺上,呈正方形,周圍900餘丈,南北各置一門,皆有瓮城,城牆高約3丈。城東5里處之內長城置有關門,坐西朝東,門洞高1丈2尺,寬9尺,門額石碑上鐫刻“平型嶺”三個大字,字型雄健有力。城南嶺上梵谷阜之處均設烽火台,城北有六郎城,相傳為北宋楊六郎駐守之處,今堡城殘牆猶在。

這一帶,恆山山脈由西北向東南進展,五台山餘脈由西南向東北延伸,兩山盤鏇起伏不斷,峽谷險壑交錯縱橫。平型關東南方向的小寨、老爺廟和關溝一帶均為峽谷險道,谷長達5公里,寬僅能容一輛汽車行走。兩廂谷壁陡峭直立,高處數十丈,低處十餘丈。站在谷底仰望天空,大有“一線藍天”之感,它是通往河北平原,西達雁門關的必經之路,地理形勢十分險要,自古為兵家用武之地。聞名中外的平型關戰鬥遺址即在此處。

大同市著名旅遊景點

概況大同古稱平城、雲中,包括四區七縣,人口約260多萬。其地處大同盆地,晉、冀、蒙交界,內長城蜿蜒其南,外長城橫臥其北,東連太行,西臨黃河。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形成許多天然關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北方之重鎮。
在大同的歷史上,曾創造了許多燦爛的文化藝術,留下了眾多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蹟。氣魄雄偉的雲崗石窟,是世界文明的藝術寶庫,上下華嚴寺、善化寺、恆山懸空寺、九龍壁殿宇嵯峨,金碧輝煌。大同雖然地處塞上,其自然風光既不同於南國水鄉的花紅波綠,也不同於白山黑水的瓊枝玉樹。但她那獨特的天高雲闊的塞北風光,雄偉壯麗的重關疊嶂,古樸奇偉的巨剎危樓,也足以使人壯情抒懷,流連忘返。“人天北柱”的北嶽恆山,巍峨疊嶂的七峰山,臥龍望水的采涼山,奇景無限,大同的自然景觀豐富多彩。
景 點 趙武靈王墓 | 寶寧寺| 鎮子梁水庫遊樂場 | 跑馬梁 | 白登山 | 比丘尼曇媚造像記 | 封和要墓志銘 | 恆山壯觀碑 | 司馬金龍墓表墓誌 | 文徵明太湖詩碑 | 元淑墓誌 | 朱熹易繫辭碑 |冊田水庫 | 大同市博物館 | 大同火山群 | 鼓樓 | 觀音堂 | 華嚴寺 | 七峰山 | 采涼山| 塞外長城 | 善化寺 | 雲崗石窟 | 大同清真大寺 | 代王府九龍壁 | 北魏馮太后墓 | 觀音堂三龍壁 | 懷仁旺火 | 皇后之鄉 | 明代藩九墓 | 平城遺址 | 祁皇后墓 | 清李殿林墓 | 清任勇烈墓 | 司馬金龍墓 | 天竺廟五龍壁 | 文嬴湖 | 縣文廟五龍壁 | 縣文廟一龍壁 | 興國寺五龍壁 | 恆山 | 慈雲寺 | 大安寺 | 歸潛堂 | 覺山寺 | 龍山 | 懸空寺 | 應縣木塔 | 石柱山 | 水神堂 | 湯頭溫泉 | 文殊寺 | 永鎮寺 | 雲林寺 | 善化寺 | 珠海寺 | 麻莊漢墓群 | 靈丘古道 | 平型關 | 清栗毓美墓 | 清王萬邦墓 | 唐晉王李克用墓 | 陽高縣古城堡漢墓群 | 桃花山景區 | 曲回寺石佛冢 | 方山永固陵 | 雲崗國家森林公園 | 青檀自然保護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