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漢字]

多[漢字]
多[漢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多,讀作duō,屬於常用字。【說文】多,重也,從重夕。夕者,相繹也,故為多。重夕為多,重日為曡。 通常用於形容數量大,與“少”、“寡”相對:人~。~年。~姿。~層次。~角度。~難(nàn)興(xīng )邦。~~益善。~行不義必自斃。

基本信息

基本字義

1. 數目在二以上:~年生草本。~項式。~義詞。~元論。

2. 有餘,比一定的數目大:~余。一年~。

3. 過分,不必要的:~嘴。~心。~此一舉。

4. 相差的程度大:好得~。

5. 表示驚異、讚嘆:~好。多字骨刻文演變。

6. 表示某種程度:有~大勁兒使~大勁兒。

7.疑問代詞。a)用在疑問句里,問程度或數量:他~大年紀?丨員工們的文化水平有~高?注意:大都用積極性的形容詞,如“高、大、長、遠、厚”等等。b)指某種程度:無論山有~高,路有~陡,他總是走在最前面丨有~大勁使~大勁。

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8. 姓。

9.特指股市中的多頭頭。

詳細字義

形容詞

(1) 會意。甲骨文字形,從二“夕”。表示數量大。本義:多,數量大,與“少”、“寡”相對。

(2) 同本義 [many;much;more]

多,重也。從重夕,會意。重夕為多,重日為疊。——《說文》

多,眾也。——《爾雅·釋詁》

何多日也。——《詩·邶風·旄丘》

與為多焉。——《史記·五帝紀》。索隱:“大也。”

寬裕而多容。——《荀子·致仕》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3) 又如:多次;多分(多半);多士(眾多士子);多感(多謝,非常感激);多口(多嘴);多般(許多事端;多半;大概);多口可(許多);多花(方言。許多);多許(多少)

(4) 超過正確的或需要的數目;過多 [too many;too much]。如:這個字多了一個點;多因(多應。多半,大概);多時間(很久);多管(多敢。多半);多定(多半;肯定);多分(多半;差不多)

(5) 重。與“輕”相對 [heavy]

士亦以此多之。——《漢書·灌夫傳》。注:“猶重之。”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老子》

(6) 賢;好 [good]

聽者自多而不得。——《呂氏春秋·謹聽》。注:“自賢也。”

(7) 又如:多才(多才俊。女子暱稱她所鍾情的男子)

(8) [數詞]:[用於數量詞後] 表示整數以下的餘數或零頭 [odd]。如:兩個多月;三尺多寬;五年多

(9) [相差] 程度大 [much more]。如:病人今天好多了;多樣時(過了很久;好一會)

(10) 姓

動詞

讚許,推崇 [praise]

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管仲列傳》

此誠雕蟲之戲,不足為多也。——唐· 白居易《與元九書》

副詞

(1) 多么 [how]

(2) 用在疑問句里詢問程度數量。如:多錢一斤(慣用於方言,且常在讀“多少”時將“少”連讀帶過,易被誤聽為“多”)?多早(什麼時候)。

(3) 用在感嘆句里,表示程度很高。如:你看人家做得多好!

(4) 虛指某種程度。

(5) 只,僅僅 [only]

多見其不知量也。——《論語》

吾今實過,悔之何及,多遺秦禽。——《左傳·襄公十四年》

存亡有命,事楚何為?多取費焉。——《左傳·定公十五年》

(6) [mostly]∶大多。

以故多持女遠逃亡。——《西門豹治鄴》

古法采草藥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當。——宋· 沈括《夢溪筆談·采草藥》

典故

多[漢字] 多[漢字]

多字在古代的套用:

多見其不知量也。——《論語》

吾今實過,悔之何及,多遺秦禽。——《左傳·襄公十四年》

存亡有命,事楚何為?多取費焉。——《左傳·定公十五年》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宋·柳永《雨霖鈴》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聽者自多而不得。——《呂氏春秋·謹聽》。註:“自賢也。”

康熙字典

【醜集下】【夕字部】 多;康熙筆畫:6;〔古文〕【廣韻】【正韻】得何切【集韻】【韻會】當何切,朵平聲。【爾雅·釋詁】眾也。【詩·小雅】謀夫孔多。【增韻】不少也。【易·謙卦象傳】君子以裒多益寡。【禮·表記】取數多者,仁也。 又勝也。【禮·檀弓】曾子曰:多矣乎予出祖者。【注】曾子聞子游喪事有進無退之言,以為勝於已之所

古文形體 古文形體

說出祖也。【史記·高帝紀】臣之業所就,孰與仲多。

又刻求也。【左傳·僖七年】後之人將求多於汝,汝必不免。

又稱美也。【前漢·袁盎傳】諸公聞之皆多盎。【後漢·馮異傳】諸將皆言願屬大樹將軍,帝以此多之。

又戰功曰多,見【周禮·夏官·司勲】。

又荒俗呼父為阿多。【唐書·德宗紀】正元六年,回紇可汗謝其次相曰:惟仰食於阿多。

又姓。漢多軍,多卯,宋多岳。

又梵語吃栗多,華言賤人。底栗多,華言畜生。

又樹名。貝多樹,出摩伽陀國,長六七丈,冬不凋,見【酉陽雜俎】。又南印建那補羅國北有多羅樹,株三十餘里,其葉長廣,其色光潤,諸國書寫採用之。見【西域記】。

又葉都牢切,音刀。【蘇轍·巫山廟詩】歸來無恙無以報,山下麥熟可作醪。神君尊貴豈待我,再拜長跪神所多。又【詩·魯頌】享以騂犧,是饗是宜,降福旣多。【正字通】朱傳,犧,虛宜虛何二反,宜,牛奇牛多二反,多,章移當何二反。字彙專叶音趨,不知詩有二反也。按朱子意,若從上虛宜切之犧,牛奇切之宜,則當何切之多宜葉章移切,音貲。若從下多字葉,則犧葉虛何切,音呵,宜葉牛多切,音喔。一在支韻止攝,一在歌韻果攝,《字彙》葉逡須切,音趨,錯入虞韻遇攝,《正字通》譏《字彙》不知二反,殊不知其錯入虞韻,幷不知一反也。

【說文】多,重也,從重夕。夕者,相繹也,故為多。重夕為多,重日為曡。考證:〔【禮·坊記】取數多者,仁也。〕 謹照原書坊記改表記。〔【左傳·僖七年】後之人必求多於汝。〕 謹照原文必求改將求。

說文解字

多[漢字] 多[漢字]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七】【多部】多

重也。從重夕。夕者,相繹也,故為多。重夕為多,重日為曡。凡多之屬皆從多。,古文多。得何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緟也。緟者,增益也。故為多。多者勝少者。故引伸為勝之偁。戰功曰多。言勝於人也。從緟夕。會意。得何切。十七部。夕者,相繹也。故為多。相繹者,相引於無窮也。抽絲曰繹。夕繹曡韻。說從重夕之意。緟夕為多。緟日為曡。凡多之屬皆從多。

常用詞組

多半 多邊 多邊貿易 多邊協定 多邊形 多變 多才 多才多藝 多采 多產 多側面 多吃多占 多重國籍 多重性 多愁多病 多愁善感 多此一舉 多端 多多少少 多多益善 多爾袞 多發病 多方 多方面 多方位 多分 多高 多個 多股 多寡 多國公司 多會兒 多角形 多久 多口相聲 多虧 多勞多得 多禮 多么 多面角 多面手 多面體 多民族國家 多謀善斷 多幕劇 多難興邦 多瑙河 多錢善賈 多情 多日 多如牛毛 多少 多時 多事 多事之秋 多視角 多數 多文為富 多聞 多聞闕疑 多項式 多謝 多心 多行不義必自斃 多凶少吉 多言癖 多一半 多一個 多疑 多義 多義詞 多音 多音多義字 多音節詞 多音字 多用 多於 多餘 多元 多元論 多災多難 多咱 多早晚 多種多樣 多助 多姿 多足動物 多足類 多嘴 多嘴多舌

拼音是duo的漢字

中國民族樂器

樂器類別樂器名稱
吹奏樂器木葉| 紙片| 竹膜管(侗族) | 田螺笛(壯族) | 招軍(漢族) | 吐良(景頗族) |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 | 口笛(漢族) | 樹皮拉管(苗族) | 竹號(怒族) | (漢族) | 尺八 | 鼻簫(高山族) | (漢族) | 排笛(漢族) | 侗笛(侗族) | 竹筒哨(漢族) | 排簫(漢族) | (克木人) | (漢族) | (漢族) | (藏族) | 展尖(苗族) | 姊妹簫(苗族) | 冬冬奎(土家族) | 蓽達(黎族) | 口利咧(黎族) | 嗩吶(漢族) | (漢族) | 雙管(漢族) | 喉管(漢族) | 芒筒(苗族) | (漢族) | 蘆笙(苗| 瑤| 侗族) | 確索(哈尼族) | 巴烏(哈尼族) | 口哨(鄂倫春族)
彈撥樂器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 | 竹製口弦(彝族) | 樂弓(高山族) | 琵琶(漢族) | (漢族) | 月琴(漢族) | 秦琴(漢族) | 柳琴(漢族) | 三弦(漢族) | 熱瓦甫(維吾爾族) | 冬不拉(哈薩克族) | 扎木聶(藏族) | (漢族) | 古琴(漢族) | 伽耶琴(朝鮮族) | 豎箜篌| 雁柱箜篌
拉奏樂器梆子(漢族) | (高山族) | 叮咚(黎族) | 梨花片(漢族) | 臘敢(傣族) | 編磬(漢族) | 木鼓(佤族) | 切克(基諾族) | (漢族) | 鑼(漢族) | 雲鑼(漢族) | 十面鑼(漢族) |(漢族) | 碰鐘 | (漢族) | 編鐘(漢族) | 連廂棍(漢族) | 喚頭(漢族) | 驚閨(漢族) | (漢族) | 木魚(漢族) | 吾攵(漢族) | 法鈴(藏族) | 腰鈴(滿族) | 花盆鼓(漢族) | 銅鼓(壯| 仡佬| 布依| 侗| 水| 苗| 瑤族) | 象腳鼓(傣族) | 納格拉鼓(維吾爾族) | 漁鼓(漢族) | 塞吐(基諾族) | 京堂鼓(漢族) | 腰鼓(漢族) | 長鼓(朝鮮族) |達卜(維吾爾族) | 太平鼓(滿族) | (藏族) | 撥浪鼓(漢族) | 揚琴(漢族) | 竹筒琴(瑤族) | 蹈到(克木人) | 薩巴依(維吾爾族)
打擊樂器樂鋸(俄羅斯族) | 拉線口弦(藏族) | 二胡(漢族) | 高胡(漢族) |京胡(漢族) | 三胡(漢族) | 四胡(漢族) | 板胡(漢族) | 墜琴(漢族) | 墜胡(漢族) | 奚琴(漢族) |椰胡(漢族) | 擂琴(漢族) | 二弦(漢族) | 大筒(漢族) | 馬頭琴(蒙古族) | 馬骨胡(壯族) | 艾捷克(維吾爾族) | 薩它爾(維吾爾族) | 牛腿琴(侗族) | 獨弦琴(佤族) | 雅箏(朝鮮族) | 軋箏(漢族)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