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工程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簡稱哈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並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龍江省人民政府、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工業和信息化部高校聯盟成員,入選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111計畫、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被教育部、總政治部列入“21世紀人才強軍計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在東北地區唯一選拔培養後備軍官的依託學校。 學校源自1953年創辦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1970年,在哈軍工原址以海軍工程係為主體組建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1981年成為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1994年,更名為哈爾濱工程大學。 截至2018年8月,學校占地面積125.6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03.22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41.16億元,圖書館共有藏書474.92萬冊;設有19個學院(系、部)、本科專業56個;擁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2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個,學術學位一級學科博士點14個,學術學位二級學科博士點1個,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類別1個,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32個,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6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25個;共有教職工2937人,其中專任教師1779人;各類在校生28000餘人。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哈軍工

歷史圖片 歷史圖片

1949年12月16日—1950年2月17日,時任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訪蘇期間,雙方確定並組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所高等軍事技術學府。

1952年6月23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在中南海懷仁堂小會議室接見陳賡,授命陳賡創建哈軍工,以解放軍第二高級步兵學校、華東軍區科學研究室和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兵團的部分幹部為基礎,在哈爾濱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簡稱哈軍工)。

根據周恩來關於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要求,陳賡院長提出了邊建、邊教、邊學的“三邊”建校方針,於1953年9月1日,正式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毛澤東為學院成立頒發了訓詞。學院按軍兵種設立空軍工程系、炮兵工程系、海軍工程系、裝甲兵工程系、工程兵工程系五個系。

領導題詞 領導題詞

1961年,軍事工程學院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

1959年3月,軍事工程學院由中央軍委領導改為原國防科委領導,培養、使用工程師的任務交給各軍(兵)種,院校擔負培養研究設計人員的任務。

1960年到1962年,軍事工程學院進行了分建和改建。炮兵工程系遷往武昌,與武昌高級軍械技術學校合併,成立炮兵工程學院,不久又遷往南京(現為南京理工大學);裝甲兵工程系遷往西安,成立裝甲兵工程學院。工兵工程系遷往西安,後又遷往南京,現為解放軍理工大學工程兵工程系;原子化學防護系遷往長春,成立防化學兵工程學院(現為防化指揮工程學院);空軍工程系的機場建築和氣象兩個專業移交給空軍氣象學校;學校又陸續成立原子工程系、飛彈工程系、電子工程系、計算機工程系。

1966年4月1日,軍事工程學院集體轉業,退出軍隊序列,改稱哈爾濱工程學院。

哈船舶

1970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哈爾濱工程學院海軍工程系全建制及原軍工其他各機關係部的部分幹部教師調整歸第六機械工業部(後為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領導,在“哈軍工”原址組建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航空工程系遷往西安,併入西北工業大學飛機工程系,現發展為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學院;電子工程系、飛彈工程系、計算機工程系、基礎課部和院機關等部分遷往長沙,成立長沙工學院(現為國防科技大學)。

1978年,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被國家教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院校。

1981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成為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

校園風光 校園風光

哈工程

1994年4月,經原國家教委批准,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更名為哈爾濱工程大學。

領導題詞 領導題詞

1996年,學校通過了“211工程”預審,成為國家“211工程”的首批建設學校之一。

2002年,教育部批准學校試辦研究生院;科技部、教育部批准學校啟動建設“國家大學科技園”;原國防科工委、黑龍江省政府確定學校實施重點共建。

2003年,學校研究生院正式掛牌。

2007年,原國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龍江省政府、海軍共建哈爾濱工程大學。

2008年,學校劃歸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

2009年和2010年,學校分別通過工業和信息化部研究生教育優秀工程評估和辦學水平提升工程評估,均獲“優秀”評價。

2010年6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高校。

2011年,成為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建設高校。

2012年5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2017年6月,哈爾濱工程大學哈軍工文化園景區被評定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是黑龍江省高校首個國家級旅遊景區;哈軍工紀念館入選國家第三批國防教育示範基地。7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9月,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2018年1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校園風光 校園風光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18年8月,學校設有19個學院(系、部)、本科專業56個。

學院名稱專業名稱授予學位
船舶工程學院船舶與海洋工程工學
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工學
航天與建築工程學院工程力學工學
土木工程工學
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工學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工學
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工學
飛行器動力工程工學
飛行器質量與可靠性工學
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工學
輪機工程工學
自動化學院測控技術與儀器工學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工學
自動化工學
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工學
生物醫學工程工學
水聲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水聲)工學
水聲工程工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工學
物聯網工程工學
軟體工程工學
信息安全工學
保密管理管理學
機電工程學院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工學
工業設計工學
產品設計藝術學
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工學
通信工程工學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工學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工學
信息對抗技術工學
經濟管理學院經濟學經濟學
金融學經濟學
國際經濟與貿易經濟學
工商管理管理學
公共事業管理管理學
電子商務管理學
材料科學與化學工程學院套用化學工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工學
材料物理工學
材料化學工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工學
環境工程工學
理學院數學與套用數學理學
信息與計算科學理學
電子科學與技術工學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工學
外語系英語文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法學法學
社會學法學
套用心理學教育學
核科學與技術學院核工程與核技術工學
輻射防護與核安全工學
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工學
國際合作教育學院漢語言文學文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政治學與行政學法學
思想政治教育法學
體育部---------------
國防教育學院---------------

學科建設

•學科設定

哈爾濱工程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截至2018年8月,學校擁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2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個,學術學位一級學科博士點14個,學術學位二級學科博士點1個,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類別1個,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32個,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6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25個;有國家一級、二級重點學科各1個,國防特色學科10個,黑龍江省重點學科群1個,黑龍江省一級重點學科11個;入選“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1個。

博士後站點
博士後站點類型專業名稱建站時間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船舶與海洋工程1989年
力學1998年
控制科學與工程1998年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2000年
信息與通信工程2000年
管理科學與工程2000年
機械工程2003年
材料科學與工程2003年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2003年
儀器科學與技術2007年
核科學與技術2007年
光學工程2014年
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哈爾濱工程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科研工作站2002年
哈爾濱工程大學生物醫學材料與工程研究中心2008年
博士、碩士點
學科類型學科門類學科名稱學科代碼
學術學位一級學科博士點工學力學0801
工學機械工程0802
工學光學工程0803
工學材料科學與工程0805
工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0807
工學信息與通信工程0810
工學控制科學與工程0811
工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0812
工學船舶與海洋工程0824
工學核科學與技術0827
工學軟體工程0835
管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1201
工學儀器科學與技術0804
理學數學0701
學術學位二級學科博士點法學思想政治教育30505
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類別----工程0852
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經濟學套用經濟學0202
法學法學0301
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0305
理學數學0701
理學物理學0702
理學系統科學0711
工學力學0801
工學機械工程0802
工學光學工程0803
工學儀器科學與技術0804
工學材料科學與工程0805
工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0807
工學電氣工程0808
工學電子科學與技術0809
工學信息與通信工程0810
工學控制科學與工程0811
工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0812
工學土木工程0814
工學水利工程0815
工學化學工程與技術0817
工學船舶與海洋工程0824
工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0825
工學核科學與技術0827
工學生物醫學工程0831
工學軟體工程0835
管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1201
管理學工商管理1202
管理學公共管理1204
藝術學設計學1305
社會學法學0303
外國語言文學文學0502
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教育學套用心理學40203
教育學體育教育訓練學40303
工學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82302
工學武器系統與運用工程82601
工學環境工程83002
專業碩士點
類別代碼專業學位類別名稱領域代碼領域名稱
0551 翻譯碩士 055101 英語筆譯
0251 金融碩士 0251 金融碩士
0352 社會工作 0352 社會工作
1251 工商管理碩士 125101 工商管理碩士(MBA)
125102 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
1252 公共管理碩士 1252 公共管理碩士(MPA)
0852 工程碩士 085201 機械工程
085202 光學工程
085203 儀器儀表工程
085204 材料工程
085206 動力工程
085207 電氣工程
085208 電子與通信工程
085210 控制工程
085211 計算機技術
085212 軟體工程
085213 建築與土木工程
085214 水利工程
085216 化學工程
085223 船舶與海洋工程
085226 核能與核技術工程
085229 環境工程
085233 航天工程
085237 工業設計工程
085239 項目管理
重點學科
學科類型學科名稱
“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現代艦船與深海工程
世界一流建設學科船舶與海洋工程
國家重點一級學科(1個)船舶與海洋工程
國家重點二級學科(1個)導航、制導與控制
工業和信息化部兩化融合類重點學科(1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興交叉重點學科(2個)集成光子信息技術、海洋信息工程
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專業(4個)工業設計、測控技術與儀器、物聯網工程、信息對抗技術
國防特色緊缺學科(3個)核能科學與工程、核技術及套用、隱身技術與工程
國防特色主幹學科(2個)輪機工程,導航、制導與控制,通信與信息系統
國防特色骨幹學科(2個)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水聲工程
國防特色新興交叉邊緣學科(2個)船舶電磁兼容、熔體化學與物理
國防特色支撐性基礎學科(1個)固體力學
黑龍江省重點學科群(1個)現代艦船與深海工程
黑龍江省重點一級學科(11個) 船舶與海洋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信息與通信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核科學與技術、力學、 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光學工程

•學科評估

學校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A+、A-等級學科各1個,獲B+等級學科5個,B級學科6個,13個學科進入全國前30%行列;學校材料科學、工程學、化學進入ESI全球前1%。

一級學科代碼一級學科名稱評估結果位次
0824船舶與海洋工程A+前2%或前2名
0811控制科學與工程A-5%~10%
0807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B+10%~20%
0810信息與通信工程B+10%~20%
081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B+10%~20%
0827核科學與技術B+10%~20%
1201管理科學與工程B+10%~20%
0305馬克思主義理論B20%~30%
0801力學B20%~30%
0802機械工程B20%~30%
0803光學工程B20%~30%
0805材料科學與工程B20%~30%
0835軟體工程B20%~30%
0804儀器科學與技術B-30%~40%
0817化學工程與技術B-30%~40%
1202工商管理C+40%~50%
0814土木工程C50%~60%
1204公共管理C50%~60%
0303社會學C-60%~70%
0808電氣工程C-60%~70%
0809電子科學與技術C-60%~70%
0831生物醫學工程C-60%~70%

師資力量

截至2018年8月,學校共有教職工2937人,其中專任教師1779人,教授、副教授1078人。教師中有“兩院”院士8人(含雙聘5人),博士生導師536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92人,“萬人計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4人,“萬人計畫”教學名師1人,“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5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4人、講座教授3人、青年學者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7人,黑龍江省領軍人才梯隊6個。

類別名錄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楊士莪、楊德森、廖振鵬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姚郁、段文洋、李玩幽、吳林志
“長江學者”青年項目張阿漫
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姚熊亮、林再文、苑立波、張志儉、段文洋、李玩幽等
“萬人計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李玩幽、范壯軍
“萬人計畫”教學名師趙春暉
“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張阿漫、張濤、李曄、王偉等
國家級教學名師趙春暉
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段文洋、彭敏俊、李玩幽、楊武、李柏洲、張濤、張阿漫、 嚴浙平、王穎、孫冰、范壯軍、陳玉金、宋恩哲、曹霞、 王偉、張志強、楊飄萍、楊軍、李曄、衣鳳岐、樊亞仙
黑龍江省教學名師 楊玉潔、劉勝、趙春暉、苑立波、郭黎利、姜相志、趙琳、 任正義、李金、趙旦峰、孫偉民、付永慶、沈繼紅
黑龍江省領軍人才梯隊 動力機械及工程,光學工程,水聲工程,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 導航、制導與控制等
國家級教學團隊哈工程微波技術課程教學團隊(趙春暉,2009)
內燃機結構國家級精品課程教學團隊(張文平,2009)
工程實踐創新教學團隊(任正義,2008)
電工電子課程教學團隊(郭黎利,2010)

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截至2018年8月,學校擁有國家級電工電子教學基地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7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3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教育部特色專業7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專業7個,國防特色緊缺專業和重點專業7個,省級重點專業29個,4個專業入選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

項目名稱入選項目獲批年度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高校本科教學工作自評估體系的研究與構建2009
構建國家級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的研究與實踐2009
突破傳統觀念創新運行機制實驗教學從後台走向前台2014
以質量為核心,人性化培養、雙自主激勵、常態化評價的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2014
校企協同培養船舶動力國防特色專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研究與實踐2014
自動化領域人才的工程素質培養探索與實踐2014
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船舶導航定位系統2007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007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2006
工程訓練中心2006
物理實驗教學中心2008
船舶動力技術實驗教學中心2012
船舶導航與控制實驗教學中心2012
船舶與海洋工程實驗教學中心2009
水聲工程實驗教學中心2015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核科學與技術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013
船舶動力技術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014
船海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015
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共150項,其中創新訓練項目130項,創業訓練項目20項2012
共81項,其中創新訓練項目73項,創業訓練項目8項2013
共90項,其中創新訓練項目84項,創業訓練項目6項2014
共92項,其中創新訓練項目80項,創業訓練項目12項2015
共95項,其中創新訓練項目88項,創業訓練項目7項2016
共172項,其中創新訓練項目157項,創業訓練項目15項2017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船舶工程學院與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共建2011
自動化學院與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368廠共建2011
核科學與技術學院與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共建2011
船舶工程學院與江蘇熔盛重工有限公司共建201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與用友軟體股份有限公司共建2012
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與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共建2012
軟體學院與東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建2012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立項建設課程內燃機結構2013
衛星導航系統2013
水聲學2013
微波技術2013
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上線課程船舶導航—茫茫大海的指路明燈2013
船海流體中的奧秘2013
舞動的水下精靈—水下運載器2013
無處不在的物理現象2014
探海利器——聲吶2014
數學零距離2015
“十二五”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現代計算機體系結構2012
微波技術2012
計算機軟體技術基礎2012
計算機繪圖教程2014
網路安全實驗教程2014
Android應用程式開發(第2版)2014
核電專業英語2014
國防特色重點專業船舶與海洋工程-----
國防特色緊缺專業質量與可靠性工程-----
保密與信息安全工程-----
核反應堆工程-----
核技術-----
輻射防護與環境工程-----
水聲工程-----
國家級教學基地國家工科基礎課程電工電子教學基地-----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物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工程訓練中心-----
船舶與海洋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2010
船舶與海洋工程2011
測控技術與儀器2011
電子信息工程2011
通信工程2011
自動化2013
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船舶與海洋工程2012
測控技術與儀器2012
電子信息工程2012
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2012
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吉林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力學實驗教學中心-----
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
經濟管理實驗中心-----
控制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機械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動力與能源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學生成績

截至2018年8月,近年來,學校學生在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國際無人水下機器人大賽等國際國內各類賽事中獲得國際和國家級獎逾千項,“E唯”機器人創新團隊、“創翼”創新團隊獲大學生“小平科技創新團隊”,大學生創業聯盟連續五年獲“全國十佳KAB創業俱樂部”。

本科生、研究生一次就業率保持在94%以上;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及提名獲獎占全國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獲獎總數的40%,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數量連續兩年名列黑龍江省第一名。

學校榮譽

截至2018年8月,學校先後被授予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中國青年科技創新行動示範基地、全國五四紅旗團委標兵、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畢業生就業50所典型經驗高校、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學校大門 學校大門

學術研究

創新平台

截至2018年8月,學校擁有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2個、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4個(其中2個是參與單位、1個是分中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2個、國家級學科創新引智基地5個、教育部創新團隊2個、國防科技創新團隊6個、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7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及工程研究中心5個,還擁有國家CMA實驗室、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國家級技術中心、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國家級產業基地(研發中心)、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國家級軍民融合科技服務機構、工業和信息化部協同創新中心、黑龍江省重點實驗室、黑龍江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黑龍江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黑龍江省高校重點實驗室、黑龍江省協同創新中心等一批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平台。設有國家大學科技園,獲評“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哈爾濱工程大學科研平台一覽表
平台類型平台名稱
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水聲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水下機器人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核安全與仿真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
多體船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
國家工程實驗室電子政務建模仿真國家工程實驗室
數位化造船國家工程實驗室(參與)
海洋工程總裝研發設計國家工程實驗室(參與)
信息內容分析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哈爾濱工程大學分中心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先進導航與海洋智慧型裝備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船舶與海洋工程力學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核安全與仿真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哈爾濱工程大學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國家CMA實驗室哈爾濱工程大學國家級力學測試中心
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哈爾濱船大工程技術設計研究院
國家海洋技術轉移中心哈爾濱工程大學分中心
國家級技術中心沈鼓集團國家級技術中心哈爾濱工程大學分中心
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哈爾濱工程大學分中心
國家級產業基地、研發中心國家級燃氣輪機產業基地
國家級特種材料及特殊加工國際合作研發中心
國家級鋁鎂新材料中試生產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級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計畫”)深海工程技術國家級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核動力安全與仿真國家級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纖維集成光學國家級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面向工程套用的微結構功能光纖國家級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船舶動力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哈爾濱工程大學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
國家級軍民融合科技服務機構哈爾濱工程大學海洋探測裝備協同創新公共服務平台
哈爾濱工程大學青島船舶科技園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導航儀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船舶控制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船舶動力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超輕材料與表面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纖維集成光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先進船舶動力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船舶導航與控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船舶與力學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船舶特輔與水下裝備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先進船舶通信與信息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海洋信息獲取與安全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極地裝備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工業和信息化部協同創新中心深海工程與高技術船舶協同創新中心
核動力安全與仿真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黑龍江省重點實驗室水下作業技術與裝備實驗室
災害預警與工程防禦實驗室
光纖感測科學與技術實驗室
船舶科學與技術實驗室
船舶與海洋控制工程實驗室
導航儀器工程實驗室
新一代網路信息保障工程實驗室
船舶結構衝擊動力學實驗室
船舶與海洋先進材料及製造技術實驗室
新一代網路技術與信息保障實驗室
核動力裝置性能與設備實驗室
黑龍江省國家保密局保密技術重點實驗室
黑龍江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現代製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黑龍江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企業創新研究所
大學德育與青年心理研究中心
災難與危機管理研究所
黑龍江省高校重點實驗室船舶與海洋工程實驗室
船舶動力技術實驗室(核科學與技術實驗室)
船舶控制及交通信息工程實驗室
船舶控制系統實驗室(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實驗室)
船舶慣性技術及其導航設備實驗室
結構振動與聲學技術實驗室
先進制造技術實驗室
黑龍江省協同創新中心艦船動力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先進海洋材料協同創新中心
原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實驗室(研究中心)船舶與海洋工程力學實驗室
船舶與海洋工程特輔裝置與系統實驗室
船舶動力裝置與系統實驗室
海洋綜合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校級科研機構核安全與先進核能研究院
中國製造和國家安全產業研究院
船舶與海洋工程先進技術研究院
船用發動機自主化創新中心
極地大科學工程研究中心
艦船減振降噪研究中心
海洋信息獲取與安全研究中心
前沿基礎交叉創新研究中心
數字船海研究中心
海洋運載器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
海空天一體化信息獲取與套用研究中心
船用燃氣輪機自動化創新中心
海洋新能源研究中心
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衝擊動力學研究中心
聯合實驗室
聯合單位平台名稱
哈爾濱工程大學-美國德州儀器(TI)公司哈爾濱工程大學-美國德州儀器(TI)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美國Xilinx公司哈爾濱工程大學-Xilinx可程式系統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美國ALTERA公司哈爾濱工程大學-ALTERA可程式邏輯器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美國模擬器件公司(ADI)哈爾濱工程大學-模擬器件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美國RTEC公司哈爾濱工程大學-RTEC摩擦學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美國光感測器件公司哈爾濱工程大學光感測器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美國海洋光學公司哈爾濱工程大學-美國海洋光學聯合創新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德國西門子公司哈爾濱工程大學-西門子先進自動化技術聯合示範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德國菲尼克斯公司哈爾濱工程大學-菲尼克斯工業4.0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日本歐姆龍公司哈爾濱工程大學-歐姆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比利時海洋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英國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英國深海工程水動力學聯合研究中心”
哈爾濱工程大學-義大利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義大利海洋潮流能技術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巴西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巴西深海工程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華為公司哈爾濱工程大學-華為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中興通訊哈爾濱工程大學-中興聯合網路創新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科學院哈爾濱工程大學“保密科技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科學院哈爾濱工程大學“綜合信息系統控制與集成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哈爾濱工程大學“含能材料先進制造技術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海軍裝備技術研究所哈爾濱工程大學"海軍塗料分析檢測中心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中航東安發動機公司哈爾濱工程大學"發動機聯合開發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漢光重工集團哈爾濱工程大學“新型動力技術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哈爾濱工程大學“信息與系統安全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天津七一二通信廣播公司哈爾濱工程大學“通信偵察與對抗技術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上海上訊信息技術公司哈爾濱工程大學“保密技術與信息系統安全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哈爾濱鐵路局瑞興科技股份公司哈爾濱工程大學“先進軌道交通信號裝備技術聯合實驗室”

(註:科研平台資料不全)

科研成就

校園風光 校園風光

截至2018年8月,“十一五”以來,學校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國家和國防“973”計畫及“863”計畫、國防預研和科研型號等一批科研項目,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300餘項,獲得高技術武器裝備發展建設工程突出貢獻獎和航母建設突出貢獻獎;科研產品質量管理通過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是中國國內高校首家通過“雙認證”的大學。

2015年,學校科研經費到款102757.6萬元,科研項目總數2298項(其中:國家任務52項、國防科工局項目61項、國家部委及其它省部級項目883項、基金項目601項、其它項目701項);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獎31項,鑑定成果19項,獲國家專利授權796項;出版科學專著37部,在全國性學術刊物發表的學術論文1529篇,在國外學術刊物發表的學術論文2488篇,三大檢索組織收錄3629篇,其中:EI收錄2232篇、SCI收錄960篇、ISTP收錄437篇。

學校取得了中國國內第一艘實驗潛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艦載計算機、第一套條帶測深儀等數十項填補中國國內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雙工型潛器、氣墊船、梯度聲速儀等成果摘取過世界第一的桂冠。

學校在船海核領域的水下機器人、減振降噪、船舶減搖、船舶動力、組合導航、水聲定位、水下探測、核動力仿真、大型船舶仿真驗證評估、三體船設計、水面無人艇等技術居中國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地位。

學校是中國首座數值水池虛擬實驗系統的聯合牽頭研製單位,是中國第七代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兩萬箱超大型貨櫃船、智慧型船舶核心設計研發單位,是“蛟龍號”7000米載人、深海勇士潛水器水下導航定位系統國產化的裝備提供方,為中國首條三體搜救艇、萬噸貨櫃船、鑽井平台等新船型開發及深海工程裝備研發提供了全面的基礎技術支撐。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至2017年底,學校圖書館圖書總量498.72萬冊,其中印刷型圖書239.12萬冊,年訂購印刷型中外文報刊667種;訂購SCI、EI、Elsevier、Springer、Wiley、IEL、CNKI等中外文資料庫82個,中外文全文電子期刊近6萬種,中外文電子圖書259.60萬冊,中外文電子版學位論文800萬餘篇。

圖書館 圖書館

•學術期刊

期刊封面 期刊封面

《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以“三海一核” (船舶工業、海軍裝備、海洋開發、核能套用)為特色,同時刊登動力與能源、控制、通信、機電、計算機、材料與化學等領域的學術論文,反映學科前沿的最新科技研究成果。學報曾獲工業與信息化部“優秀科技期刊獎”、黑龍江省政府“優秀期刊獎”,以及教育部“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獎”、“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獎”等多項榮譽;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並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美國《工程索引》(Ei Compendex)、荷蘭Scopus資料庫等資料庫收錄。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船舶與海洋工程學報(英文版)》)被Pж(AJ)文摘雜誌(俄)、CSCD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等收錄。

《智慧型系統學報》主要刊登神經網路與神經計算、智慧型信息處理、自然語言理解、智慧型系統工程、機器翻譯、複雜系統、機器學習、知識工程與分散式智慧型、機器人、智慧型製造、粗糙集與軟計算、免疫系統、機器感知與虛擬現實、智慧型控制與智慧型管理、可拓工程、人工智慧基礎等內容,為美國《劍橋科學文摘》、英國《科學文摘》、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來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等資料庫收錄,曾獲得中國高校百佳科技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線上優秀期刊一等獎、中國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工業和信息化部優秀期刊等多項榮譽。

《套用科技》主要刊發各學科領域在套用研究方面高水平、實用性強的科技論文,主要辟有船舶與海洋工程、現代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與套用、自動化技術、機電工程、材料與化學、核科學與技術等欄目。該刊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並已被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萬方數據、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CSTJ)等資料庫收錄。

合作交流

截至2018年8月,學校牽頭成立國際船舶與海洋工程創新與合作聯盟(簡稱ICNAME),與包括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美國密西根大學、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俄羅斯鮑曼國立技術大學以及國際原子能機構、世界五大船級社等世界一流大學、研究機構、國際組織和企業在內的22個國家100餘個單位建立了合作關係。

學校是“中國政府獎學金”“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優秀本科生國際交流”項目實施高校,2017年成為首批唯一“中國政府原子能獎學金”項目委託培養單位,獲高教學會“全國來華留學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2012年,學校與烏克蘭南方師範大學聯合成立“孔子學院”,獲2016年度全球“先進孔子學院”稱號。

學校每年資助400多名教師到中國以外進修、講學和科研合作,每年選派500多名學生到國際知名大學交流學習和訪問。

校園風光 校園風光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校徽

校徽 校徽

學校校徽以藍色基調為主,由三種不同色階的藍色圍成一個整體的圓,緊扣學校"三海一核"的辦學特色,體現學校為中國船舶工業、海軍裝備、海洋開發和核能套用等領域服務的辦學特色。

校徽在色彩的區分上,藍色由中心向外由淺變深,寓意著學校負著中國船海事業由近海走向遠海的歷史重任。

校徽上方鑲嵌毛體字“哈爾濱工程大學”,表現了中國共產黨和國家對學校的關懷,下方鑲嵌學校英文名稱“HARBINENGINEERINGUNIVERSITY”,與國際接軌,體現學校創建中國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大學的奮鬥目標。

校徽正中鑲嵌學校的標誌性建築“31號教學大樓”和學校建校時間“1953”字樣,並以背光形成光環效果,象徵著哈爾濱工程大學繼承“哈軍工”的優良傳統,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校徽結構嚴謹,色彩和諧,富於表現力。圓形構圖渾然一體,象徵著學校師生凝聚、團結、融合及對美好未來的追求,展現學校師生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昂首邁進的信心與勇氣。

•校旗

校旗 校旗

學校校旗由藍色旗面和反白校徽、校名組成,簡單、明了,容易識別。

旗面所用藍色為海藍色,寓意學校“三海一核”的服務特色;校名用毛體字,與學校對外宣傳用字型相統一,與校徽融為一體,使校旗具有高顯示度。

校旗分桌旗、串旗、持旗和掛旗四種。其中,桌旗主要用於學校各機關、直屬單位、教學院系等在辦公室擺放;串旗旗面一般用紅色、藍色、橙色、綠色、紫色五種顏色,主要用於學校各種重大活動時在校園內懸掛;持旗和掛旗主要用於學校重要室內外場所懸掛以及各單位在對外活動中使用。

精神文化

校訓:大工至善、大學至真。

價值追求:以祖國需要為第一需要、以國防需求為第一使命、以人民滿意為第一標準

校風:忠誠、堅韌、團結、創新

教風:治學嚴謹、組織嚴密、要求嚴格

學風:嚴謹、求實、勤奮、創新

大學文化:以“忠誠”為靈魂,以“工學”為境界,以“海防”為特色

校訓 校訓

校歌:學校校歌由王持久作詞、劉可欣作曲。歌詞為:“當年軍工聖殿,今日精英搖籃,流雲間青檐碧瓦,回首處棟樑參天;腳踏白山黑土,胸懷萬裏海天,成長在軍號聲中,求知在松花江畔;丹心鑄劍,何懼大洋深和遠,熱血熔金,固我海疆堅如磐,大學至真,大工至善,揚帆遠航,向前向前。”

校歌 校歌

文化設施

•原址標牌

校體育館門口 校體育館門口
陳毅元帥視察 陳毅元帥視察

•校園路名

校園路名 校園路名

校慶50周年前夕,2003年7月11日,校園路名確定,校園8條主要道路分別以東海、南海、北海、西海和陳賡、世昌、奧列霍夫、鄭和命名,大操場定名為“軍工操場”。

“軍工操場”周邊4條道路的命名,即反映了學校為海運、海防、海洋服務的特色,又寓含工程大學走向世界的理想,也象徵工程大學之生機和永恆。其它4條道路以與學校歷史及特色有關的重要人物命名,反映了學校的歷史傳統和特色。“陳賡路”貫穿校園南北,以軍工首任院長陳賡大將命名,有懷念繼承前輩遺志、創造工程大學美好明天之意。“世昌路”以甲午海戰英雄鄧世昌命名,取“世昌”兩字,有警示後人自強圖遠、永遠不忘為海防服務的歷史使命之意,同時寓意工程大學世代昌盛。“奧列霍夫路”以軍工首席顧問奧列霍夫命名,既有懷念蘇聯顧問團對軍工創建所做的特殊貢獻和友誼之意,也表達哈軍工創建之初與世界水平接軌、今天的工程大學繼續加快國際化進程之意。“鄭和路”以中國海軍力量達到頂峰時期七下西洋領軍人物鄭和命名,以激勵師生為建設強大的海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

•受命群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根據蘇聯政府的建議,中央軍委決心舉全國之力建設一所為國防現代化培養高層次技術人才的高等學府。1952年6月23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在中南海懷仁堂小會議室接見陳賡,授命陳賡創建哈軍工。《受命》銅像群雕再現了當年陳賡大將受命創建哈軍工的歷史場景。

《受命》 《受命》

陳賡受命是哈軍工建設的起點。為銘記這一光輝時刻,校慶55周年前夕,2008年3月,校黨委決定建設群雕《受命》,再現這一重要歷史瞬間,讓全校師生永遠銘記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做出的這一有遠見的重大決策,永遠銘記以陳賡為代表的哈軍工創建者們做出的永遠值得讚頌的歷史性貢獻,把哈軍工精神和哈軍工文化傳揚下去,把哈軍工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受命》銅像由著名雕塑家、清華大學教授李象群創作。銅像群雕位於世昌路與哈軍工紀念館前廣場之間的綠化帶。群雕基座東西寬3.5米,南北長10米,高0.5米,銅像坐高1.5米。群雕擺放成扇面形狀、坐東向西。銅像群雕包括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陳賡5座銅像。

•人物銅像

陳賡銅像 陳賡銅像
鄭和銅像 鄭和銅像
鄧世昌銅像 鄧世昌銅像
奧列霍夫銅像 奧列霍夫銅像
鄭成功銅像 鄭成功銅像
徐壽銅像 徐壽銅像

•文化景觀

學校對文化資源和設施進行整合,建設了“哈軍工文化園”,形成了歷史景觀區、文化景觀區、船海特色區和哈軍工紀念館的“三區一館”格局,打造了一張國防科技工業軍工文化教育基地的文化名片。

船舵 船舵
錨
陳賡紀念館 陳賡紀念館
中國十大名船展 中國十大名船展
船舶博物館 船舶博物館
濟海灣 濟海灣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黨委書記谷煥民
校長、黨委副書記姚郁
黨委副書記夏桂華、楊冶
黨委常委、紀委書記姚利民
黨委常委、副校長高晚欣、張志儉、韓端鋒、吳林志

歷任領導

學校時期姓名職務任期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陳賡院長、政委1953.9-1958.1
陳賡院長1958.1-1961.3
謝有法政委1958.1-1966.4
劉居英院長1961.7-1966.4
哈爾濱工程學院劉居英黨委書記、院長1966.4-1970.8
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林毅黨的核心小組第一副組長1971.11-1974.12
籌建領導小組組長1971.9-1974.12
卓明黨委書記、學校領導小組(行政)組長1975.5-1983.6
馮捷院長1980.2-1983.6
黨委書記1983.6-1984.12
鄧三瑞院長1983.6-1987.6
黃紹黨委書記1987.6-1991.5
陳大炎黨委書記1991.5-1995.3
吳德銘院長1988.10-1994.5
錢秋珊黨委書記1984.12-1987.6
院長1987.6-1988.10
哈爾濱工程大學吳德銘校長1994.5-1997.12
邱長華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1995.3-1996.6
黨委書記1996.6-1999.8
校長1997.12-2004.6
王樹權黨委書記2004.06-2008.2
劉志剛黨委書記1999.08-2004.06
校長2004.04-2015.04

傑出校友

截至2018年8月,建校以來,學校為國家培養了12萬多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其中包括200多名共和國的將軍、部長、省長、院士,2000多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業的技術領軍和高級管理人才。

院士風範
姓名成就
莊逢甘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徐玉如水下智慧型機器人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楊士莪船舶水聲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潘鏡芙船舶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黃旭華船舶製造、核潛艇研究設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炳炎艦船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沈聞孫船舶設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有生水彈性力學與船舶力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仲奇熱力葉輪機械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廖振鵬地震工程與工程力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景全橋樑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馬遠良水聲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黃瑞松飛彈總體與自動控制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宋文驄飛機總體設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怡昕武器系統與運用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顧金才岩土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鄭穎人岩石力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哲榮車輛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宮先儀水聲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彭先覺核武器理論研究和設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澤山含能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釗地雷爆破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盧錫城計算機系統結構和計算機網路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鐘山制導系統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趙伊君雷射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高伯龍雷射陀螺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郭桂蓉通信與電子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明飛機自動化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徐濱士裝備維修工程及表面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興治飛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顧懋祥船舶性能研究和設計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錢七虎防護工程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鴻志兵器科學與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陸埮天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邢球痕固體火箭發動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高玉臣固體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朱起鶴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文聖常物理海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周興銘計算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慈雲桂電子計算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梁守槃飛彈總體和發動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任新民飛彈總體和液體發動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德森中國工程院院士
宣益民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建剛中國工程院院士
軍政界
姓名成就
粟戎生北京軍區副司令員,中將
楊俊生武警首位女將軍,少將
謝名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少將
唐正其西北某空軍基地司令員,少將
張建啟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司令員,少將
馬國惠某核試驗基地原司令員 總裝後勤部部長,少將
臧克茂坦克炮控系統專家、一等功臣
陳海平防化專家、教育家
錢七虎防護工程及地下工程專家
遲萬春總裝備部政委,中將
李安東總裝備部副部長,中將
霍玲哈軍工培養的三位女將軍之一,少將
常顯奇裝備指揮技術學院院長,少將
張良起自動化專家、教育家,少將
任萱飛行器設計學科學術帶頭人,少將
甘楚雄全國高等學校先進科技工作者,少將
皇甫堪中國電子學會雷達分會雷達系統學組副組長,少將
沙基昌專業技術少將,少將
陳福接博導,少將
金士堯計算機專家,少將
唐天標九屆全國人大代表,上將
張必訓總參三部研究員,少將
譚國玉工程兵指揮學院原院長,少將
喻名德核環境科學專家
陳賡軍事工程學院首任院長兼政委,大將
謝有法軍事工程學院原政委,中將
劉居英軍事工程學院第二任院長,少將
劉有光軍事工程學院原副政委,少將
唐鐸哈軍工五大系主任之空軍工程系主任,少將
唐凱哈軍工五大系主任之工兵工程系主任,少將
李開湘哈軍工幹部部部長、學院副政委,少將
賀振新哈軍工炮兵工程系政委,少將
李懋之軍事工程學院副院長,少將
張衍政治部副主任兼幹部部長,少將
徐立行軍事工程學院首任教育長,少將
張子明軍事工程學院教育長、副政委,少將
徐介藩哈軍工裝甲兵工程系主任,少將
薛克忠哈軍工工程兵工程系主任,少將
吳振挺哈軍工工程兵工程系政委,少將
孫三哈軍工高級班學員,少將
臧穗蘭州軍區空軍政治委員,中將
陳阿溪海軍青島某基地副司令,少將
金矛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
李安東中央委員,解放軍總裝備部副部長,中將
霍玲哈軍工培養的三位女將軍之一,少將
董金榮中國核潛艇飛彈發射裝置專家
彭小楓二炮政委,上將
黃獻中瀋陽軍區政委,中將
鄧先群少將
楊桓東方紅1號發射總指揮、第二炮兵副司令員,中將
黃獻中瀋陽軍區政委,上將
崔文信瀋陽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
祝榆生“陸戰之王”的總設計師
羅東進中將
栗戎生中將
余魯生少將
虞雲耀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
董浩黑龍江省人大副主任
俞正聲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二屆全國政協主席
張雲川湖南省長 國防科工委主任
廖暉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
黃麗滿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崔占福國務院參事室主任
徐志堅國務院參事室原主任
蔣祝平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
吳振華石家莊市委書記
曾浩榮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王有為原大連市委副書記
王少傑哈爾濱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吳立人江蘇科技大學校長
肖策能海南省政協副主席
王景川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專利合作條約聯盟副主席
胡小明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
白潤璋河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謝勵中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常州蘭翔機械總廠廠長
賀德隆《中國機電日報》原社長
楊柏齡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
白克明河北省委書記
賈根整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副主任
商界 
姓名成就
夏國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科技委主任
黃平濤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理事長
賀爭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公司總經理
王之長城計算機集團公司董事長
王軍中信集團董事長
胡小明中經網數據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趙永海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王丙炎原航空航天部第三研究院三十五所副所長
溫剛中國恩索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吳懷祥上海衡山集團總裁
宋金剛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副經理
姜雲世紀智凱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周萬成貴州航空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裴少峰天津環球愛賽系統集成有限公司董事長
紀竹盛遼寧431廠廠長
李晨旭瀋陽長白電子套用設備有限公司原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
周寰大唐集團董事長兼總裁
科技能手
姓名成就
韓雲梯摁響中國第一顆核子彈的人
惲良中國氣墊船發明人
李洪毅飛豹飛機研製現場副總指揮

2009年中國大學排行榜(二)

在《2009中國大學評價》中,清華大學以280.15分再列榜首,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分別以224.66分、219.14分獲得第2、第3名。至此,在《中國大學評價》中,清華大學已經連續13年位居榜首。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已經連續10年保持中國大學前三名。2009中國大學評價顯示,浙江大學在科學研究領域以122.01分首次領先北京大學(120.74分)。

2009中國大學工學100強

工學包括地礦、材料、機械、儀器儀表、能源動力、電氣信息、土建、水利、測繪、環境與安全、化工與製藥、交通運輸、海洋工程、輕工紡織食品、航空航天、武器、工程力學、生物工程、農業工程、林業工程、公安技術等21個學科類,共有79個本科專業。
清華大學
浙江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天津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東南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吉林大學
中南大學
武漢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同濟大學
四川大學
北京大學
山東大學
重慶大學
南京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湖南大學
東北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復旦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東華大學
上海大學
中山大學
南開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江南大學
燕山大學
河海大學
南京工業大學
浙江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
福州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廈門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
鄭州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
江蘇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蘇州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
河北工業大學
太原理工大學
蘭州大學
南昌大學
西安理工大學
青島科技大學
昆明理工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長安大學
暨南大學
西北大學
河北大學
寧波大學
揚州大學
廣西大學
華僑大學
湘潭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
天津工業大學
廣東工業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
深圳大學
安徽大學
山東科技大學
浙江理工大學
長沙理工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
陝西師範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瀋陽工業大學
蘭州理工大學
西南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山東理工大學
西南石油大學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天津科技大學

黑龍江大學一覽表

中國211工程大學

地區學校數量所處省市學校
華北地區
30所
北京:清華大學 | 北京大學 | 中國人民大學 | 北京交通大學 | 北京工業大學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北京理工大學 | 北京科技大學 | 北京化工大學 | 北京郵電大學 | 中國農業大學 | 北京林業大學 | 中國傳媒大學 | 中央民族大學 | 北京師範大學 | 中央音樂學院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 北京中醫藥大學 | 北京外國語大學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中國政法大學 | 中央財經大學 | 華北電力大學 | 北京體育大學
天津:南開大學 | 天津大學 | 天津醫科大學
河北:河北工業大學
山西:太原理工大學
內蒙古:內蒙古大學
華東地區30所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 | 復旦大學 | 華東師範大學 | 上海大學 | 東華大學 | 上海財經大學 | 華東理工大學 | 同濟大學 | 上海交通大學
江蘇省:南京大學 | 東南大學 | 蘇州大學 | 南京師範大學 | 中國礦業大學 | 中國藥科大學 | 河海大學 | 南京理工大學 | 江南大學 | 南京農業大學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山東省:山東大學 | 中國海洋大學 | 中國石油大學
浙江省:浙江大學
安徽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安徽大學 | 合肥工業大學
福建省:廈門大學 | 福州大學
江西省:南昌大學
西南地區10所重慶市:重慶大學 | 西南大學
四川省:四川大學 | 西南交通大學 | 電子科技大學 | 四川農業大學 | 西南財經大學
雲南省:雲南大學
貴州省:貴州大學
西藏:西藏大學
東北地區11所遼寧省:大連理工大學 | 東北大學 | 遼寧大學 | 大連海事大學
吉林省:吉林大學 | 東北師範大學 | 延邊大學
黑龍江省:哈爾濱工業大學 | 哈爾濱工程大學 | 東北農業大學 | 東北林業大學
華中地區11所湖北省:武漢大學 | 華中科技大學 | 武漢理工大學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華中師範大學 | 華中農業大學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河南省:鄭州大學
湖南省:湖南大學 | 中南大學 | 湖南師範大學
華南地區6所廣東省:中山大學 | 暨南大學 | 華南理工大學 | 華南師範大學
廣西:廣西大學
海南省:海南大學
西北地區12所陝西省:西北大學 | 西安交通大學 | 西北工業大學 | 長安大學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陝西師範大學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甘肅省:蘭州大學
寧夏:寧夏大學
青海:青海大學
新疆:新疆大學 | 石河子大學
軍事系統3所第二軍醫大學 | 第四軍醫大學 | 國防科技大學

黑龍江省高校一覽

哈爾濱工業大學 | 哈爾濱工程大學 | 東北林業大學 | 東北農業大學 | 哈爾濱醫科大學 |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 黑龍江工程學院 | 黑龍江科技大學 | 哈爾濱學院 | 哈爾濱體育學院 | 東方學院 | 黑龍江大學 | 哈爾濱商業大學 | 哈爾濱師範大學 | 哈爾濱理工大學 | 佳木斯大學 | 齊齊哈爾大學 | 齊齊哈爾醫學院 |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 大慶石油學院 | 大慶師範學院 | 牡丹江醫學院 | 牡丹江師範綏化學院 | 黑河學院 | 大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 大慶職業學院 | 大興安嶺職業學院 | 哈爾濱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 哈爾濱華夏計算機職業技術學院 | 哈爾濱金融高等專科學校 | 哈爾濱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 哈爾濱現代公共關係職業學院 | 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 | 鶴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 黑龍江北開職業技術學院 | 黑龍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 黑龍江公安警官職業學院 | 黑龍江建築職業技術學院 | 黑龍江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 黑龍江旅遊職業技術學院 | 黑龍江煤炭職業技術學院 | 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 | 黑龍江農墾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 黑龍江農墾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 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 | 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 | 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 | 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 黑龍江三江美術職業學院 | 黑龍江商業職業學院 | 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 | 黑龍江生物科技職業學院 | 黑龍江司法警官職業學院 | 黑龍江信息技術職業學院 | 黑龍江畜牧獸醫職業學院 | 黑龍江藝術職業學院 | 雞西大學 | 牡丹江大學 | 七台河職業學院 | 齊齊哈爾高等師範專科學校 | 齊齊哈爾職業學院 | 伊春職業學院 | 哈爾濱師範大學阿城學院 | 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 | 黑龍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 哈爾濱套用職業技術學院 | 黑龍江省教育學院 | 哈爾濱理工大學遠東學院 | 哈爾濱師範大學呼蘭學院 | 哈爾濱師範大學恆星學院 | 哈爾濱商業大學德強商務學院 | 大慶石油學院華瑞學院 | 東北農業大學成棟學院 | 黑龍江大學劍橋學院 |哈爾濱商業大學廣廈學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華德套用技術學院 | 鶴崗礦務局職工大學 | 哈爾濱市職工醫學院 | 佳木斯教育學院 | 黑龍江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 哈爾濱外國語學院 | 哈爾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 黑龍江糧食職業學院 | 佳木斯職業學院 | 黑龍江廣播電視大學 | 哈爾濱廣播電視大學 | 黑龍江大鵬傳媒學院 | 雞西市北方外國語學院 | 牡丹江市精英計算機學院 | 黑龍江省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