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吳越人性格形成與他們所創造的文化密切相連。吳字的甲骨文形成“魚”古音“吳與“魚”同音同義。魚是水族,吳越民族用魚為姓,以水為生,從而有了斷髮文身的文化。柔和的水,魚樣的身,沒有任何羈絆。這樣的民族無拘無束就有了溫和、超脫而空靈,脆柔、變通而圓滑,既敏慧、巧智又多疑、遲愚。正像《漢書·卷六十四》中所說的“越人愚憨輕薄,負約反覆,其不可用天下法度,非一日之積也”“越人性脆而愚……”。
其實北人視為愚,只是說越人不可訓,此愚沒有呆笨之意。因為從南方各地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吳越民族的兵器、農具、陶器等無不透出聰慧和靈氣。
就陶器上的幾何花紋看,吳越人的刻文細緻而美麗。北人的則粗且硬。強南北柔可渭分明。從文字上看,吳越古文花俏,被人稱為“鳥篆”,反之北人的文字雄健。從兵器上看,吳王的戈越王的劍,天下之絕。那小巧的魚腸劍可以從袖中飛出,這是被當年騎馬挎大刀的中原人大為嘆服的。吳越人就是在創造這些細膩文化的同時,形成了他們堅韌、忍讓的性格。
同樣在新石器時代,吳越民族就創造了便於使用的長柄農具。他們就是用這種裝上木柄的功效高於無柄兵器的農具,馴化了野生稻,成為稻米文化的創始民族。一個能夠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改造大自然的民族,就有了那種刻苦、耐勞的精神和性格。

從壽夢王的通達和與人為善去“朝周、適楚”到越王勾踐以死士挑戰“銳兵任死”。從楚與晉分別利用吳越相爭到越滅吳,而楚滅越。從此吳越進入了被外族統治的境地。
幾次的動盪和遷徙,吳越人均以當年被楚人統治時那樣,與兄弟民族意親好合,並在同化民族的同時也吸收兄弟民族的文化。這一點留在吳越本土的族人做得最為明顯。儘管經歷了多次遷徒,本土的本族越來越少,大批的中原華夏族人滲入了他們的生活,但他們在堅守本民族傳統的同時也吸收了兄弟民族的文化,首當其衝的中原人的戴帽、穿鞋和待人接物的禮節,吳越人接受了。還有語言、文字,吳越人的鳥語和鳥篆太繁瑣和拗口,在吸收和接受中原人的語言、文字中改變本族的語言、文字,從而出現雙方都能接受的語言、文字。從這些方面看,吳越人的通達、寬容、隨和的性格就表現出來了。
歷史

不說那把吳越文化帶到中華各地的,後來成為百越的族人。就說留在本土的吳越人,他們憑著那變通、聰慧的性格,接受了中原民族的禮樂文化,也從中原各族中吸收了語言和文字的精華同時改變了自己以前繁瑣的文字和鳥語,成為了既有本民族特色又能讓兄弟民族接受的吳語語系。他們的這一改變,使整箇中華民族在發展過程中減少了文字和語言的障礙,也加速了各民族之間的同化和融合,使中華民族有了一支既保持了各族種性,也有共性的偉大的漢民族。漢民族的壯大使國土強盛,到了唐代就成為了一個疆土遼闊的世界強國。在這個過程中,吳越民族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從史料上看,南北文化的交流自(前585年)吳王壽夢“朝周、適楚”始,幾千年來爭爭鬥斗,勝勝敗敗,遷徙、雜居等歷史使南北文化交融互補,從而使我們整箇中華民族博大精深。
南北文化交流後出現的燦爛文化多不勝數,但本人以為數“徽州朝奉”和“紹興師爺”這兩個最為突出。
徽州是在楚地,原屬中原族,紹興是吳越本土。徽州朝奉的精細、深奧和處世為人與紹興師爺的圓滑、聰慧,這是兩支相當厚重的文化脈絡,他們中有許多共性也有南北文化的不同個性,這是一個有待於研究的課題。但從中可以看出,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後的漢民族之所以強大的根源。
作為吳越民族的族種已經消失,但在中華民族的血統中已滲入了吳越民族的血脈,他們的性格也隨著血脈一起融入了整個漢民族之中了。
文化

在壽夢以前,吳越民族一直在被北人視為“蠻荒”之地的南方平原上,他們“水行山處,斷髮文身,以楫為馬,往若飄風,去則難從。”“地廣人稀,火耕水耨飯稻羹魚,不憂飢餒”地生活著,並不被北方民族所了解,故一直被視為“蠻荒”之族。但當這個“蠻荒”之族日益強大後,他們又深感威脅,使出一切解數來壓制和分化它。
吳越人性格形成與他們所創造的文化密切相連。吳字的甲骨文形成“魚”古音“吳與“魚”同音同義。魚是水族,吳越民族用魚為姓,以水為生,從而有了斷髮文身的文化。柔和的水,魚樣的身,沒有任何羈絆。這樣的民族無拘無束就有了溫和、超脫而空靈,脆柔、變通而圓滑,既敏慧、巧智又多疑、遲愚。正像《漢書·卷六十四》中所說的“越人愚憨輕薄,負約反覆,其不可用天下法度,非一日之積也”“越人性脆而愚……”
其實北人視為愚,只是說越人不可訓,此愚沒有呆笨之意。因為從南方各地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吳越民族的兵器、農具、陶器等無不透出聰慧和靈氣。
就陶器上的幾何花紋看,吳越人的刻文細緻而美麗。北人的則粗且硬。強南北柔可渭分明。從文字上看,吳越古文花俏,被人稱為“鳥篆”,反之北人的文字雄健。從兵器上看,吳王的戈越王的劍,天下之絕。那小巧的魚腸劍可以從袖中飛出,這是被當年騎馬挎大刀的中原人大為嘆服的。吳越人就是在創造這些細膩文化的同時,形成了他們堅韌、忍讓的性格。
同樣在新石器時代,吳越民族就創造了便於使用的長柄農具。他們就是用這種裝上木柄的功效高於無柄兵器的農具,馴化了野生稻,成為稻米文化的創始民族。一個能夠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改造大自然的民族,就有了那種刻苦、耐勞的精神和性格。
吳越人的紡織和蠶桑,在歷史上記載較多且聲譽極佳。紡織葛麻和種桑養蠶是女人的天職。都說南方婦女水靈秀氣而十指靈巧,這與她們創造的紡織、蠶桑文化分不開。一個浣紗女西施,那勤勞、樸實,又深明大義,忍辱負重就是吳越人性格的典範。
從吳越人喜住乾欄式樓房到吳王造宮、越王建城,這種建築文化又使這個民族有一種居高臨下的自豪感,從而形成了閉關自守,夜郎自大的性格,這樣的性格妨礙了民族的進步(夜郎國是百越民族的一個分支)。
縱觀吳越民族的文化創造,無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這與他們的飲食文化分不開。漢晉著作說“楚越水鄉,足螺魚鱉……民多采捕積聚……煮而食之”(《史記·貨殖列傳》又“楚、越之地,飯稻羹魚……”可見生活在水鄉的吳越民族魚是常食之物,而食魚之人多聰慧。至今還有這種說法。
民俗民風

吳越地區的民俗民風範圍較廣,在這裡一時也講不全,只能再挑幾個有代表性的說一說,
一、七巧節,也稱乞巧。這是一個以女性為主的節日,吳越民族女性的心靈手巧之藝在這一天可是登峰造極。有姑娘小媳婦的家門前及茅坑左右(廁所)掛滿了手工製作的鞋子、荷包、手絹、襪子等等,上面做工精細、栩栩如生的花朵蜂蝶,真是讓人驚嘆!特別是那些送給坑姑娘(一位神名)的鞋,小到只能放進一個手指。在這些手工製品也充分體現了吳越民族女性的那種精細、聰慧的性格。

三、建築。吳越人在上古時期就“構木為巢,以避蟲害”後來也被稱為是居住“乾欄式”樓房的民族。吳越民族的建築風格中,紹興的橋和蘇州的園林為最有代表性。那曲曲彎彎的、結構精巧的迴廊和小巧玲瓏的、層層疊疊的亭台樓閣,那多姿多彩的拱形石橋,這些建築在體現吳越人聰慧、靈巧的同時,也體現出他們那圓滑、變通又富於幽默的性格。不同民族的不同性格。北方的粗厚凝重、講究和南方的細膩隨意、流暢,這種明顯的不同風格在這些建築中表現了出來。
五、吳越民族性格在中華民族發展中的影響與作用
現在的太湖流域和寧紹平原,是吳越民族的發源地,已有歷史資料證明,吳越人是由當地土箸發展而來的。這個地區氣候溫和而土地肥沃,魚稻富饒而不憂飢餒。這一方水土養育了這一個以獨特性格創造了獨特文化的民族。
野生之稻
吳越是最先馴服野生稻的民族,故他們對稻米有一種依戀和崇拜,在眾多的祭祀活動中,稻米地位極高:

2、婚喪嫁娶是人生大事,喜淫祀的吳越民族必大祭祀。在這類重大的活動中稻米是作為重要供品上祭台的。就以婚事為例,新郎新娘在拜天地時,正中要放上一隻五穀盤,盤的中間放的就是稻穀,四周才散放麥、豆等。
3、越地民間把稻米很看重,公看下來就有竹籮那么大就會遭天辟雷打等許多禁忌。4、以產水稻為主的吳越之地,從春耕播種到插秧施肥,再到秋收冬藏,每一道工序都有一次或簡或繁的祭祀儀式,其中以插秧為最:插秧開始被稱為開秧門,從開秧門這一天起,除了祭祀地母和祖宗,家中、田頭不準講淫穢的話,夫妻不能同房謂“秧門開,床門關”。在插秧時忌將秧插入捆秧的黃稻草中謂“兒欺娘,遭雷打”等等。在舉行上面這些祭祀活動時,吳越民族並不講究繁瑣的禮節,都是以禮到,心到為止。並沒有像中原民族那樣按部就班,一絲不苟,那祭祀的供品中除了稻米以外,其餘也是有什麼放什麼,謂“隨花湊”。這種祭祀方法就體現出吳越民族那種散漫和隨意的性格。
從對水稻的依戀和崇拜延伸開去的還有:

2、對蛙的崇拜:蛙類中以青蛙和蟾蜍為最,民間有人蛙結親的傳說,有以保護蛙類為目的的兒歌、民謠。
3、水稻的種植以土為本,所以吳越民族在祭祀土地公、婆以外,還有田公男婆的祭祀。
各村各地的土地公婆都是當地人自封的,都是生前有益於公眾的人物,他們的廟也都設在村頭或路邊。至於田公田婆是不設廟的,對土地公、婆和田公、母的祭祀並不按時論節,也不太講究供品只以香燭為主。4、對水神的崇拜:水稻以水為主,江南又多水患,所以吳越民族從斷髮紋身防水開始,有對水的一系列祭祀和禁忌,一個“哇哇”落地的嬰兒,從到河邊去打水花始到人死後,要親屬為他去水神買水入斂為止,一輩子不知有多少與水神相關的活動。吳越人說“寧無可飯,不可沒水”因為有關水神的祭祀較多,在此只得打住。有人說吳越人性格纖細而敏感,是以心靈和情感生活的民族,這一點在風俗民情中體現得最為明顯。如以上的對鳥也好,對蛙也罷,對土地和田公也是,對水神也一樣,每次祭禮都是以心到情到為止,不像中原人那樣輔排和講究。這就是就吳越人對神也是那么隨意、灑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