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種
現已成為閩劇的一個組成部分。明萬曆時,福建人曹學佺仕四川返梓里,組織“儒林”家樂,始創以外來聲腔結合本地民間演唱的新曲調“逗腔”,編有《青虬記》一劇,在其家中演出。清代儒林規模從“七子班”發展為十餘至二十人,有兒童班和大人班。以“逗腔”、“洋歌”並重,其代表作有《紫玉釵》、《墦間祭》等。光緒時,福州儒林已發展為職業戲班,出現了“十三家儒林”的盛況。後吸收“平講”、“嘮嘮”的劇目和演員,形成了“閩班”。《儒林外史》
基本簡介
《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儒林外史》是我國清代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主要描寫封建社會後期知識分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魯迅先生評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馮沅君、陸侃如合著的《中國文學史簡編》認為“大醇小疵”。
故事梗概
全書故事情節雖沒有一個主幹,可是有一個中心貫穿其間,那就是反對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諷刺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習。這樣的思想內容,在當時無疑是有其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加上它那準確、生動、洗鍊的白話語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優美細膩的景物描寫,出色的諷刺手法,藝術上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當時,由於時代的局限,作者在書中雖然批判了黑暗的現實,卻把理想寄托在“品學兼優”的士大夫身上,宣揚古禮古樂,看不到改變儒林和社會的真正出路,這是應該加以批判的。
內容節選
元朝末年,諸暨縣的一個村子裡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並且他博覽群書,才華橫溢。他不願意接交朋友,更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咨議參軍”的職務,他也不接受,心甘情願的逃往會稽山中,去過隱姓埋名的生活。明朝立國,推行八股取士制度,王冕不禁感嘆:這種以八股文形式取士的制度不僅不會為國家選到真正的人才而且將來的讀書人恐怕也只有這一條榮身之路了,他們因此會把學問、道德、做官、退隱的準則都看得輕了。這是一代文人碰上了厄運!王冕是反對八股取士、自甘清貧的隱士,然而在當時的社會裡,像王冕這樣的人實在太少了。在王冕死後百年的明朝成化年間,文人們所走的是一條醉心於科舉功名的歧路。
明憲宗成化末年,山東兗州府汶上縣有一位教書先生,名叫周進,他為了能夠出人頭地,榮耀鄉里,屢次參加科舉考試,可是60多歲了,卻連秀才也未考上。
一天,他與姐夫來到省城,走進了貢院。他觸景生情,悲痛不已,一頭撞在了號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後,滿地打滾,哭得口中鮮血直流。幾個商人見他很是堪憐,於是湊了二百兩銀子替他捐了個監生。他馬上就向眾人磕頭,說:“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
不久,周進憑著監生的資格竟考中了舉人。頃刻之間,不是親的也來認親,不是朋友的也來認做朋友,連他教過書的學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爺”的“長生牌”。過了幾年,他又中了進士,升為御史,被指派為廣東學道。在廣州,周進發現了范進。為了照顧這個54歲的老童生,他把范進的卷子反覆看了三遍,終於發現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間最好的文章,於是將范進取為秀才。過後不久,范進又去應考,中了舉人。
當時,范進因為和周進當初相似的境遇,在家裡倍受冷眼,妻子對他呼西喚東,老丈人對他更是百般呵斥。當范進一家正在為揭不開鍋,等著賣雞換米而發愁時,傳來范進中舉的喜報,范進從集上被找了回來,知道喜訊後,他高興得發了瘋。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戶給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這場瘋病。轉眼功夫,范進時來運轉,不僅有了錢、米、房子,而且奴僕、丫環也有了。范進母親見此歡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氣,竟一命歸了西天。胡屠戶也一反常態,到處說他早就知道他的女婿是文曲星下凡,不會與常人一樣的,對范進更是畢恭畢敬。後來,范進入京拜見周進,由周進薦引而中了進士,被任為山東學道。范進雖然憑著八股文發達了,但他所熟知的不過是四書五經。當別人提起北宋文豪蘇軾的時候,他卻以為是明朝的秀才,鬧出了天大的笑話。
科舉制度不僅培養了一批庸才,同時也豢養了一批含官污吏。進士王惠被任命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詢問當地的治安,不是詢問黎民生計,不是詢問案件冤情而是查詢地方人情,了解當地有什麼特產,各種案件中有什麼地方可以通融;接著定做了一把頭號的庫戥,將衙門中的六房書辦統統傳齊,問明了各項差事的餘利,讓大家將錢財歸公。從此,衙門內整天是一片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衙役和百姓一個個被打得魂飛魄散,睡夢中都戰戰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條卻是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朝廷考察他的政績時,竟一致認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員”。
高要縣知縣湯奉,為了表示自己為政清廉,對朝廷各項法令嚴加執行。朝廷有禁殺耕牛的禁令,湯奉不問因由,竟然將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師父活活枷死,鬧得民眾義憤填膺,鳴鑼罷市。事發後。按察司不僅沒有處罰湯奉,反而將受害的回民問成“奸發挾制官府,依律枷責”之罪。如此“清廉”的知縣,一年下來居然也搜颳了八千兩銀子。
官吏們貪贓枉法,而在八股科舉之下,土豪劣紳也恣意橫行。舉人出身的張靜齋,是南海一霸。他勾通官府,巧取豪奪。為了霸占寺廟的田產,他唆使七八個流氓,誣陷和尚與婦女通姦,讓和尚不明不白地吃了官司。
高要縣的監生嚴致和是一個把錢財看作是一切的財主,家財萬貫。他病得飲食不進,臥床不起,奄奄一息,還念念不忘田裡要收早稻,打發管莊的僕人下鄉,又不放心,心裡只是急躁。他吝嗇成性,家中米爛糧倉,牛馬成行,可在平時豬肉也捨不得買一斤,臨死時還因為燈盞里多點了一根燈草,遲遲不肯斷氣。
他的哥哥貢生嚴致中,更是橫行鄉里的惡棍。他強圈了鄰居王小二的豬,別人來討,他竟行兇,打斷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他四處訛詐,沒有借給別人銀子,卻硬要人家償付利息;他把雲片糕說成是貴重藥物,恐嚇船家,賴掉了幾文船錢。嚴監生死後,他以哥哥身份,逼著弟媳過繼他的二兒子為兒子,謀奪兄弟家產,還聲稱這是“禮義名分,我們鄉紳人家,這些大禮,卻是差錯不得的”。
科舉制度造就了一批社會蛀蟲,同時也毒害著整個社會。溫州府的樂清縣有一農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來樸實敦厚。為了贍養父母,他外出做小買賣,流落杭州。後來遇上了選印八股文的馬二先生。馬二先生贈給他十兩銀子,勸他讀書上進。匡超人回家後,一面做小買賣,一面用功讀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縣的賞識,被提拔考上了秀才。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祿,他更加刻苦學寫八股文。不料知縣出了事,為避免被牽累,他逃到到杭州。在這裡,他結識了冒充名士的頭巾店老闆景蘭江和衙門裡當吏員的潘三爺,學會了代人應考、包攬訟詞的本領。又因馬二先生的關係,他成了八股文的“選家”,並吹噓印出了95本八股文選本,人人爭著購買,五省讀書的人,家家都在書案上供著“先儒匡子之神位”。
不久,那個曾提拔過他的李知縣被平了反,升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著去了京城,為了巴結權貴,他拋妻棄子去做了恩師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貧困潦倒中死在家鄉。這時,幫助過他的潘三爺入了獄,匡超人怕影響自己的名聲和前程,竟同潘三爺斷絕了關係,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對曾經幫助過他的馬二先生他不僅不感恩圖報,還妄加誹謗嘲笑,完全墮落成了出賣靈魂的衣冠禽獸。
科舉制度不僅使人墮落,同時也是封建禮教幫凶。年過六十的徽州府窮秀才王玉輝,年年科舉,屢試不中,但他卻刻守禮教綱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兒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反而勸親家讓女兒殉節。又對女兒說:“我兒,你既如此,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難道反而阻攔你?你就這樣做罷。”八天以後,女兒穿著守孝的白色的衣服,絕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說:“死得好!死得好!”但事過之後,當他女兒的靈牌被送入烈女祠公祭的時候,他突然感到了傷心。回家看見老妻悲痛,他也心上不忍,離家外出散心。一路上,他悲悼女兒,淒悽惶惶,到了蘇州虎丘,見船上一個少年穿白的婦人,竟一下想起了穿著孝服殉夫的女兒,心裡哽咽,那熱淚直滾下來。
凡此種種從明朝成化年間以來形成的風氣,到了萬曆年間則愈演愈烈。科場得意,被認為才能出眾;科場失意的任你有李白、杜甫的文才、顏淵、曾參的品行,都被看成愚笨無能。大戶人家講的是升官發財,貧賤儒生研究的是逢迎拍馬。儒林墮落了,社會更加腐敗。看來,要尋找不受科舉八股影響的“奇人”,只能拋開儒林,放眼於市井小民之中了。
那知市井中間,真的出了幾個奇人。
一個是會寫字的。這人姓季,名遐年,自小無家無業,總在這些寺院裡安身。他的字寫的最好,卻又不肯學古人的法帖,只是自己創出來的格調,由著筆性寫了去,他性格乖張,但凡人要請他寫字他要齋戒一日,親自磨一天的墨,要等他情願,他才高興。他若不情願時,任你王侯將相,大捧的銀子送他,他正眼兒也不看。他又不修邊幅,穿著一件稀爛的直裰,靶著一雙破不過的蒲鞋。每日寫了字,得了人家的筆資,自家吃了飯,剩下的錢就不要了,隨便不相識的窮人,就送了他。一日大雪天,他的爛鞋踩了朋友家一地的泥,朋友讓他換鞋,他居然說我這雙鞋就不可以坐在你家?我坐在你家,還要算抬舉你。一次,他看見和尚房裡擺著一匣子上好的香墨,不管人家是否要寫字,拿來就寫,當一位有權有勢的鄉紳要他去寫字時,他竟破口大罵“我又不貪你的錢,又不慕你的勢,又不借你的光,你敢叫我寫起字來!”
又一個是賣火紙筒子的。這人姓王,名太,他自小兒最喜下圍棋。他無以為生,每日到虎踞夫一帶賣火紙筒過活。
那一日,妙意庵做會。王太走將進來,碰到三四個大老官簇擁著兩個人在那裡下棋。大家開始很是瞧不起他,但是他們同王太剛下了半盤,就不得不投子認負,眾人大驚,就要拉著王太吃酒。王太大笑道:“天下那裡還有個快活似殺矢棋的事!我殺過矢棋,心裡快活極了,那裡還吃的下酒!”說畢,哈哈大笑,頭也不回就去了。
像他們這樣淡泊功名利祿的隱士在市井中還有,只不過在那些達官貴人看來,追求功名利祿才是正道。
章回目錄
《儒林外史》原本僅55回。根據程晉芳《懷人詩》,可以證明在吳敬梓49歲的時候已經脫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後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給他刻了出來。這個刻本,今已失傳。現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後人偽作。第一回 說楔子敷陳大義 借名流隱括全文
第二回 王孝廉村學識同科 周蒙師暮年登上第
第三回 周學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戶行兇鬧捷報
第四回 薦亡齋和尚契官司 打秋風鄉紳遭橫事
第五回 王秀才議立偏房 嚴監生疾終正寢
第六回 鄉紳發病鬧船家 寡婦含冤控大伯
第七回 范學道視學報師恩 王員外立朝敦友誼
第八回 王觀察窮途逢世好 婁公子故里遇貧交
第九回 婁公子捐金贖朋友 劉守備冒姓打船家
第十回 魯翰林憐才擇婿 蓬公孫富室招親
第十一回 魯小姐制義難新郎 楊司訓相府薦賢上
第十二回 名士大宴鶯脰腹溯 俠客虛設人頭會
第十三回 蘧駪夫求賢問業 馬純上仗義疏財
第十四回 蘧公孫書坊送良友 馬秀才山洞遇神仙
第十五回 葬神仙馬秀才送喪 思父母匡童生盡孝
第十六回 大柳莊孝子事親 樂清縣賢宰愛士
第十七回 匡秀才重遊舊地 趙醫生高踞詩壇
第十八回 約詩會名士攜匡二 訪朋友書店會潘三
第十九回 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業橫遭禍事
第二十回 匡超人高興長安道 牛布衣客死蕪湖關
第二十一回 冒姓字小子求名 念親戚老夫臥病
第二十二回 認祖孫玉圃聯宗 愛交遊雪齋留客
第二十三回 發陰私詩人被打 嘆老景寡婦尋夫
第二十四回 牛浦郎牽連多訟事 鮑文卿整理舊生涯
第二十五回 鮑文卿南京遇舊 倪廷璽安慶招親
第二十六回 向觀察升官哭友 鮑廷璽喪父娶妻
第二十七回 王太太夫妻反目 倪廷珠兄弟相逢
第二十八回 季葦蕭揚州入贅 蕭金鉉白下選書
第二十九回 諸葛佑僧寮遇友 杜慎卿江郡納姬
第三十回 愛少俊訪友神樂觀 逞風流高會莫愁湖
第三十一回 天長縣同訪豪傑 賜書樓大醉高朋
第三十二回 杜少卿平居豪舉 婁煥文臨去遺言
第三十三回 杜少卿夫婦游山 遲衡山朋友議禮
第三十四回 議禮樂名流訪友 備弓旌天子招賢
第三十五回 聖天子求賢問道 莊征君辭爵還家
第三十六回 常熟縣真儒降生 泰伯祠名賢主祭
第三十七回 祭先聖南京修禮 送孝子西蜀尋親
第三十八回 郭孝子深山遇虎 甘露僧狹路逢仇
第三十九回 蕭雲仙救難明月嶺 平少保奏凱青楓城
第四十回 蕭雲仙廣武山賞雪 沈瓊枝利涉橋賣文
第四十一回 莊濯江話舊秦淮河 沈瓊枝押解江都縣
第四十二回 公子妓院說科場 家人苗疆報信息
第四十三回 野羊塘將軍大戰 歌舞地酋長劫營
第四十四回 湯總鎮成功歸故鄉 餘明經把酒問葬事
第四十五回 敦友誼代兄受過 講堪輿回家葬親
第四十六回 三山門賢人餞別 五河縣勢利薰心
第四十七回 虞秀才重修元武閣 方鹽商大鬧節孝祠
第四十八回 徽州府烈婦殉夫 泰伯祠遺賢感舊
第四十九回 翰林高談龍虎榜 中書冒占鳳凰池
第五十回 假官員當街出醜 真義氣代友求名
第五十一回 少婦騙人折風月 壯士高興試官刑
第五十二回 比武藝公子傷身 毀廳堂英雄討債
第五十三回 國公府雪夜留賓 來賓樓燈花驚夢
第五十四回 病佳人青樓算命 呆名士妓館獻詩
第五十五回 添四客述往思來 彈一曲高山流水
第五十六回 神宗帝下詔旌賢 劉尚書奉旨承祭
作者簡介
《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公元1701年—1754年),字敏軒,又字文木,生長在長江北岸安徽省全椒縣一個“名門望族”的大家庭。曾祖和祖父兩輩官運亨通,在明清之際,有50年 “家門鼎盛”的時期。但他自己的祖父在同輩中功名很小,而且早逝;他從小被出嗣給長房吳霖起,即是他的養父,吳霖起只做了幾年縣教諭,後來因為得罪上司而丟官,鬱鬱而終。吳敬梓13歲喪母,23歲喪父,本身既不熱心功名,又輕視錢財,隨意揮霍,慷慨仗義,上代留下的家產在幾年之內被他揮霍得所剩無幾,以致 “田廬盡賣”、“奴逃仆散”,一時“鄉里傳為子弟戒”(《減字木蘭花·庚戌除夕客中》)。加上考場失利,刺激甚重,“那得雙眉時暫開?”回鄉之後,由於不堪冷遇,於雍正十一年移家南京。從此時直到54歲在揚州逝世,主要靠賣文和朋友周濟過活,也是在此期間完成了《儒林外史》這部鴻篇巨著。此外,還著有《文木山房集》等。作者經歷
吳敬梓一生以移居南京為界可分前後兩段。前期,他與小山一樣,以聲色犬馬的生活方式游離於“正常”的生活軌道之外。“少年時,青溪九曲畫船,曾記遊冶……朝復夜,費蜀錦吳綾,那惜纏頭價。”(《買肢塘》)“王家曇首,伎識歌聲春載酒,白板橋西,贏得才名曲部知。”(《減字木蘭花》)吳敬梓不像小山一樣真正沉醉到情愛之中,而更多地標榜一種不見容於俗世的生活姿態。不是為遊冶而遊冶,而是在遊冶中體驗自由。胡適說,吳氏的家產是在秦淮嫖掉的,我倒覺得,“泥沙一擲金一擔”是他有意為之。只有喪失了財產,掙脫了宗族的約束後,他才能以純粹的心境進入到文學創作之中。作者創作
“梟鳥東徒,渾未解於更鳴”!(《移家賦》)33歲、不名一文的吳敬棒移家南京時,他在族人眼中已是“傳為子弟戒”的“敗家子”。到了“白門三日雨,灶冷囊無錢”的地步,他仍拒不參加傅學鴻詞科考試。當“長老苦口譏喃喃”干涉他的自由時,他“叉手謝長老,兩眉如戟聲如虎”。他的“痴憨”、“顛憨”、“隱括”終一生而不變,與小晏何其相似!《儒林外史》以王冕作為“隱括全文”的“名流”。他之所以有這么大的能耐,就因為他是一個“嵌崎磊落”的人,一個“有意思”的人。王冕既是葆有童心的放牛娃,又是才華橫溢的畸人。他畫荷花,“那荷花精神、顏色無一不像”,因為他自己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遇著花明柳媚的時節,把一乘牛車載了母親,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闊衣,執著鞭子,口裡唱著歌曲,在鄉村鎮上以及湖邊到處玩耍,惹得鄉下陔子們,三五成群跟著他笑,他也不放在眼裡。”這是何等任情自遂、天真自然!面對“滅門知縣”的威逼,王冕寧可風餐露宿逃亡在外,也不肯低頭。他處茅屋之遠而懷天下蒼生,一語道出入股取仕的實質:“這法子卻定得不好!將來讀書人即有一條榮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
鳳四老爹在小說中看似可有可元,實則為一大關鍵。據考證,鳳四老爹的原型為俠客甘鳳池。當時浙江總督李衛在奏摺中這樣描述甘鳳池:“查此輩棍徒,造作訛信,往來煽感,著實痛恨,斷難容其漏網。臣細思江浙好事悻謬之人,莫過於現在拿獲之甘鳳池等各犯。”(《雍正朱批諭旨》)對於這樣一個叛逆者,吳敬棒卻由衷地讚美道:“官府嚴刑密網,多少士大夫見了就屈膝就範,你一個小百姓,視如上芥,這就可敬了!”
《儒林外史》以四大奇人的故事作結。當“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漸漸銷磨盡了”的時候,奇人卻出現在市井中間。會寫字的季遇年,“卻又不肯學古人的法帖,只是自己創出來的格調,由著筆性寫去”。“他若不情願時,任你王侯將相大捧的銀子送他,他正眼兒也不看”。他這樣迎著施御史的臉痛罵:“你是何等之人?敢來叫我寫字!我又不貪你的錢,又不慕你的勢,又不借你的光,你敢叫我寫起字來卜獨立人格,意氣風發。吳敬梓把“四大奇人”當作“述往思來”的一流人物。儒林中一片狼藉,而井市中則有閃光的人格,吳敬梓已悄悄換了一套嶄新的價值標準。為什麼在市井中反倒能保持人格的獨立與心靈的自由呢?
做裁縫的荊元,會彈琴、會寫字,也喜歡做詩。朋友問他:“你既要做雅人,為甚么還要做你這貴行?何不同些學校里的人相與相與?”他道:“我也不是要做雅人,也只為性情相近,故此時常學學。至於我們這個賤行,是祖父遺留下來的。難道讀書寫字,做了裁縫,就玷污了不成?況且那些學校中的朋友,他們另有一番見識,怎肯與我們相與!而今每日尋得六七分銀子,吃飽了飯要彈琴,要寫字,諸事都由我。又不貪圖人的富貴,又不伺候人的臉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也快活廠這席話真石破天驚。吳敬梓認識到,人格獨立的背後是經濟獨立。被權力網路所覆蓋的儒林中,只有爬牆藤一樣的附庸,而元岩上松一樣的獨立者。市井人物操持著被士大夫所蔑視的職業,他們卻在這職業中獲得了真正的經濟獨立。好一個“諸事都由我”!儒林人士即使爬到宰輔這樣的最高位置,怕也不敢說這樣的大話。吳敬梓突破傳統的道德評判,揭示出產生“奇人”的經濟基礎。這一點,此前無人認識到。
開頭出現王冕,中間出現風四老爹,結尾出現四大奇人,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他們全是沒有任何社會地位、游離於統治秩序之外的平頭百姓。他們的冰清玉潔、古道熱腸、淡泊明志,都與醜態百出的儒林和官場形成鮮明對照,正如胡適在《吳敬梓評傳》中所說:“不給你官做,便是專制君主困死人才的唯一的妙法。要想抵制這種惡毒的牢籠,只有一個法子:就是提倡一種新的社會心理,叫人知道舉業的醜態,知道官的醜態;叫人覺得‘人’比‘官’格外可貴,人格比富貴格外可貴。社會上養成這種心理,就不怕皇帝‘不給你官做’的毒手段了。而一部《儒林外史》的用意只是要想養成這種社會心理罷了。”
然而,這種社會心理終究很難養成。吳敬梓這個嵌崎磊落的敗家子是寂寞的,他筆下的奇人們也是寂寞的。荊元為知音於老者彈琴,“彈了一會,忽作變徽之音,淒清宛轉,於老者聽到深微之處不覺悽然淚下”。讀者讀到這裡,掩卷深思,怕也要“悽然淚下”了!
相關書評
胡適《吳敬梓評傳》在浩若星海的中國古典小說中,被魯迅許以“偉大”二字的,只有兩部書,其中之一便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寫士林階層的。在中國的古代,所謂的士林,既是知識分子的世界,也即是官場。這是部批判知識分子的書,也可以說是一部揭露官場昏晦的書。這樣說來,在當代的中國,確實很有重讀《儒林外史》的需要了。
吳敬梓自幼處在名門望族的社會環境中,而成長的家庭卻是一直在走下坡路,中年後又驟然陷入貧困不堪的境地。在他一生所經的這種由“漸”而“驟”的家庭破落過程中,他在家鄉全椒縣、在蘇北贛榆縣(其父任職之地)、在南京都曾久住,到過揚州、安慶、蕪湖等城市;從宗族幾代關係以及自己的人際關係看,他接觸的士大夫階層很廣泛,認識與熟知的人物也非常多。他看的嘴臉,受的冷暖,經歷的人事,體驗的世情,都極其豐富深刻。這就培養了他富有正義的敏銳感覺和體察現實的清醒頭腦,使他能夠看透清朝黑暗統治下士大夫階層的墮落與無恥,看透政治的罪惡與社會的腐敗。正是這種身世經歷,成為吳敬梓嚴肅的現實主義精神的直接淵源。
《儒林外史》對於士林階級進行了無情的鞭撻,含淚的批判。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通過對種種不和諧、悖於人情、逆於常理的荒謬現象的揭露,注入描寫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慚、自作聰明、弄巧成拙、欺世盜名、自命清高、自相矛盾等等。正像果戈里所說:“我們的騙子們,我們的怪物們!……讓大家笑個痛快!笑真偉大,它不奪去生命、田產,可是在它面前,你會低頭服罪,像個被綁住的兔子。”
《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有鮮明的目的,那便是“作者之意為醒世計,非為罵世也”。作者雖然極盡諷刺之能事,卻是要挽救被諷刺的這一群,正所謂“善者,感發人之善心;惡者,懲創人之逸志”。作者以悲天憫人的手筆描寫了八股制度下眾多儒林人士的悲劇性命運,進而展開了一幅封建科舉時代的社會風情畫,抨擊了制度的腐朽和社會的黑暗,使《儒林外史》成為中國古典諷刺小說中的聖品。
《儒林外史》歷來被評價為古典現實主義巨著,即為現實主義作品,其中很多故事與人物直接來源於生活。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就曾說過:“《儒林外史》所傳人物,大多實有其人,而以象形諧聲和庾詞隱語寓其姓名。”《儒林外史》擅長運用“皮裡陽秋”的筆法,也就是“口無所臧否,而心有所褒貶”。作者的看法並不是直接拿出來硬塞給讀者,而是在具體形象的塑造中微言大義。周進和范進的中舉,匡超人的轉變,杜少卿的豪舉,馬二先生的迂腐,這一切都是通過具體的情節來表現深刻豐富的思想。作者並沒有直接向我們褒貶什麼,但每個形象都飽含著巨大力量的褒貶,傳達著作者明確的正義觀,我們必須從不同時期、不同場合的各種形象的關聯、發展上體會和了解。這是一種富有現實主義色彩的敘事方式。
該書另一個藝術特色是速寫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斷變換的長篇小說,或者說是一部由無數短篇交替而成的長篇小說,基本上不可能通過詳細描寫其一生經歷,以及在曲折的故事情節中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精神世界。所以,吳敬梓把重點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徵上,從而深入細緻地表現一個相對靜止的人生相。這就如同從人物漫長的性格發展史中截取一個片斷,再讓它在人們面前轉上一圈,把此時此地的“這一個”,放大給人看。這是勾畫諷刺人物的一個很出色的手法,它使人物形象色彩明淨,情節流動迅速,好像人物臉譜勾勒一成,這段故事便告結束,而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這些精工提煉的精彩情節。
衍生詞目
誇誇而談
詞目:誇誇而談發音:kuā kuā ér tán
釋義:形容說話浮誇不切實際。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進了書房門,聽見楊執中在內咶咶而談,知道是他已來了,進去作揖同,同坐下。”
示例:吳蒸甫先不發表意見,任聽唐雲山在那裡~。
慷慨仗義
詞目:慷慨仗義發音:kāng kǎi zhàng yì
釋義:仗義:講義氣。為了講情誼或主持公道而毫不吝嗇地幫助別人。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象你做這樣慷慨仗義的事,我心裡喜歡,只是也要看來說話的是個什麼樣的人。”
示例:黃兄~,弟雖力薄,亦可少助之。★清·黃小配《洪秀全演義》第九回吳敬梓與《儒林外史》余傑 吳敬梓一生以移居南京為界可分前後兩段。前期,他與小山一樣,以聲色犬馬的生活方式游離於“正常”的生活軌道之外。“少年時,青溪九曲畫船,曾記遊冶……朝復夜,費蜀錦吳綾,那惜纏頭價。”(《買肢塘》)“王家曇首,伎識歌聲春載酒,白板橋西,贏得才名曲部知。”(《減字木蘭花》)吳敬梓不像小山一樣真正沉醉到情愛之中,而更多地標榜一 種不見容於俗世的生活姿態。不是為遊冶而遊冶,而是在遊冶中體驗自由。胡適說,吳氏的家產是在秦淮嫖掉的,我倒覺得,“泥沙一擲金一擔”是他有意為之。只有喪失了財產,掙脫了宗族的約束後,他才能以純粹的心境進入到文學創作之中。 “梟鳥東徒,渾未解於更鳴”!(《移家賦》)33歲、不名一文的吳敬棒移家南京時,他在族人眼中已是“傳為子弟戒”的“敗家子”。到了“白門三日雨,灶冷囊無錢”的地步,他仍拒不參加傅學鴻詞科考試。當“長老苦口譏喃喃”干涉他的自由時,他“叉手謝長老,兩眉如戟聲如虎”。[45]他的“痴憨”、“顛憨”、“隱括”終一生而不變,與小晏何其相似! 《儒林外史》以王冕作為“隱括全文”的“名流”。他之所以有這么大的能耐,就因為他是一個“嵌崎磊落”的人,一個“有意思”的人。王冕既是葆有童心的放牛娃,又是才華橫溢的畸人。他畫荷花,“那荷花精神、顏色無一不像”,因為他自己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遇著花明柳媚的時節,把一乘牛車載了母親,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闊衣,執著鞭子,口裡唱著歌曲,在鄉村鎮上以及湖邊到處玩耍,惹得鄉下陔子們,三五成群跟著他笑,他也不放在眼裡。”這是何等任情自遂、天真自然!面對“滅門知縣”的威逼,王冕寧可風餐露宿逃亡在外,也不肯低頭。他處茅屋之遠而懷天下蒼生,一語道出入股取仕的實質:“這法子卻定得不好!將來讀書人即有一條榮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 鳳四老爹在小說中看似可有可元,實則為一大關鍵。據考證,鳳四老爹的原型為俠客甘鳳池。[46]當時浙江總督李衛在奏摺中這樣描述甘鳳池:“查此輩棍徒,造作訛信,往來煽感,著實痛恨,斷難容其漏網。臣細思江浙好事悻謬之人,莫過於現在拿獲之甘鳳池等各犯。”(《雍正朱批諭旨》)對於這樣一個叛逆者,吳敬棒卻由衷地讚美道:“官府嚴刑密網,多少士大夫見了就屈膝就範,你一個小百姓,視如上芥,這就可敬了!” 《懦林外史》以四大奇人的故事作結。當“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漸漸銷磨盡了”的時候,奇人卻出現在市井中間。會寫字的季遇年,“卻又不肯學古人的法帖,只是自己創出來的格調,由著筆性寫去”。“他若不情願時,任你王侯將相大捧的銀子送他,他正眼兒也不看”。他這樣迎著施御史的臉痛罵:“你是何等之人?敢來叫我寫字!我又不貪你的錢,又不慕你的勢,又不借你的光,你敢叫我寫起字來卜獨立人格,意氣風發。吳敬梓把“四大奇人”當作“述往思來”的一流人物。儒林中一片狼藉,而井市中則有閃光的人格,吳敬梓已悄悄換了一套嶄新的價值標準。為什麼在市井中反倒能保持人格的獨立與心靈的自由呢? 做裁縫的荊元,會彈琴、會寫字,也喜歡做詩。朋友問他:“你既要做雅人,為甚么還要做你這貴行?何不同些學校里的人相與相與?”他道:“我也不是要做雅人,也只為性情相近,故此時常學學。至於我們這個賤行,是祖父遺留下來的。難道讀書寫字,做了裁縫,就玷污了不成?況且那些學校中的朋友,他們另有一番見識,怎肯與我們相與!而今每日尋得六七分銀子,吃飽了飯要彈琴,要寫字,諸事都由我。又不貪圖人的富貴,又不伺候人的臉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也快活廠這席話真石破天驚。吳敬梓認識到,人格獨立的背後是經濟獨立。被權力網路所覆蓋的儒林中,只有爬牆藤一樣的附庸,而元岩上松一樣的獨立者。市井人物操持著被士大夫所蔑視的職業,他們卻在這職業中獲得了真正的經濟獨立。好一個“諸事都由我”!儒林人士即使爬到宰輔這樣的最高位置,怕也不敢說這樣的大話。吳敬梓突破傳統的道德評判,揭示出產生“奇人”的經濟基礎。這一點,此前無人認識到。 開頭出現王冕,中間出現風四老爹,結尾出現四大奇人,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他們全是沒有任何社會地位、游離於統治秩序之外的平頭百姓。他們的冰清玉潔、古道熱腸、淡泊明志,都與醜態百出的儒林和官場形成鮮明對照,正如胡適在《吳敬梓評傳》中所說:“不給你官做,便是專制君主困死人才的唯一的妙法。要想抵制這種惡毒的牢籠,只有一個法子:就是提倡一種新的社會心理,叫人知道舉業的醜態,知道官的醜態;叫人覺得‘人’比‘官’格外可貴,人格比富貴格外可貴。社會上養成這種心理,就不怕皇帝‘不給你官做’的毒手段了。而一部《儒林外史》的用意只是要想養成這種社會心理罷了。” 然而,這種社會心理終究很難養成。吳敬梓這個嵌崎磊落的敗家子是寂寞的,他筆下的奇人們也是寂寞的。荊元為知音於老者彈琴,“彈了一會,忽作變徽之音,淒清宛轉,於老者聽到深微之處不覺悽然淚下”。讀者讀到這裡,掩卷深思,怕也要“悽然淚下”了!余秋雨!口無所臧否,心有所褒貶———《儒林外史》 提倡一種新的社會心理,叫人知道舉業的醜態,知道官的醜態;叫人覺得“人”比“官”格外可貴,人格比富貴格外可貴。社會上養成這種心理,就不怕皇帝“不給你官做”的毒手段了。 ———胡適《吳敬梓評傳》 在浩若星海的中國古典小說中,被魯迅許以“偉大”二字的,只有兩部書,其中之一便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寫士林階層的。在中國的古代,所謂的士林,既是知識分子的世界,也即是官場。這是部批判知識分子的書,也可以說是一部揭露官場昏晦的書。這樣說來,在當代的中國,確實很有重讀《儒林外史》的需要了。 作者吳敬梓(公元1701年—1754年),生長在長江北岸安徽省全椒縣一個“名門望族”的大家庭。曾祖和祖父兩輩官運亨通,在明清之際,有50年“家門鼎盛”的時期。但他自己的祖父在同輩中功名很小,而且早逝;他從小被出嗣給長房吳霖起,即是他的養父,吳霖起只做了幾年縣教諭,後來因為得罪上司而丟官,鬱鬱而終。吳敬梓13歲喪母,23歲喪父,本身既不熱心功名,又輕視錢財,隨意揮霍,慷慨仗義,上代留下的家產在幾年之內被他揮霍得所剩無幾,以致“田廬盡賣”、“奴逃仆散”,一時“鄉里傳為子弟戒”(《減字木蘭花·庚戌除夕客中》)。加上考場失利,刺激甚重,“那得雙眉時暫開?”回鄉之後,由於不堪冷遇,於雍正十一年移家南京。從此時直到54歲在揚州逝世,主要靠賣文和朋友周濟過活,也是在此期間完成了《儒林外史》這部鴻篇巨著。 吳敬梓自幼處在名門望族的社會環境中,而成長的家庭卻是一直在走下坡路,中年後又驟然陷入貧困不堪的境地。在他一生所經的這種由“漸”而“驟”的家庭破落過程中,他在家鄉全椒縣、在蘇北贛榆縣(其父任職之地)、在南京都曾久住,到過揚州、安慶、蕪湖等城市;從宗族幾代關係以及自己的人際關係看,他接觸的士大夫階層很廣泛,認識與熟知的人物也非常多。他看的嘴臉,受的冷暖,經歷的人事,體驗的世情,都極其豐富深刻。這就培養了他富有正義的敏銳感覺和體察現實的清醒頭腦,使他能夠看透清朝黑暗統治下士大夫階層的墮落與無恥,看透政治的罪惡與社會的腐敗。正是這種身世經歷,成為吳敬梓嚴肅的現實主義精神的直接淵源。 《儒林外史》對於士林階級進行了無情的鞭撻,含淚的批判。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通過對種種不和諧、悖於人情、逆於常理的荒謬現象的揭露,注入描寫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慚、自作聰明、弄巧成拙、欺世盜名、自命清高、自相矛盾等等。正像果戈里所說:“我們的騙子們,我們的怪物們!……讓大家笑個痛快!笑真偉大,它不奪去生命、田產,可是在它面前,你會低頭服罪,像個被綁住的兔子。” 《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有鮮明的目的,那便是“作者之意為醒世計,非為罵世也”。作者雖然極盡諷刺之能事,卻是要挽救被諷刺的這一群,正所謂“善者,感發人之善心;惡者,懲創人之逸志”。作者以悲天憫人的手筆描寫了八股制度下眾多儒林人士的悲劇性命運,進而展開了一幅封建科舉時代的社會風情畫,抨擊了制度的腐朽和社會的黑暗,使《儒林外史》成為中國古典諷刺小說中的聖品。 《儒林外史》歷來被評價為古典現實主義巨著,即為現實主義作品,其中很多故事與人物直接來源於生活。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就曾說過:“《儒林外史》所傳人物,大多實有其人,而以象形諧聲和庾詞隱語寓其姓名。”《儒林外史》擅長運用“皮裡陽秋”的筆法,也就是“口無所臧否,而心有所褒貶”。作者的看法並不是直接拿出來硬塞給讀者,而是在具體形象的塑造中微言大義。周進和范進的中舉,匡超人的轉變,杜少卿的豪舉,馬二先生的迂腐,這一切都是通過具體的情節來表現深刻豐富的思想。作者並沒有直接向我們褒貶什麼,但每個形象都飽含著巨大力量的褒貶,傳達著作者明確的正義觀,我們必須從不同時期、不同場合的各種形象的關聯、發展上體會和了解。這是一種富有現實主義色彩的敘事方式。 該書另一個藝術特色是速寫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斷變換的長篇小說,或者說是一部由無數短篇交替而成的長篇小說,基本上不可能通過詳細描寫其一生經歷,以及在曲折的故事情節中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精神世界。所以,吳敬梓把重點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徵上,從而深入細緻地表現一個相對靜止的人生相。這就如同從人物漫長的性格發展史中截取一個片斷,再讓它在人們面前轉上一圈,把此時此地的“這一個”,放大給人看。這是勾畫諷刺人物的一個很出色的手法,它使人物形象色彩明淨,情節流動迅速,好像人物臉譜勾勒一成,這段故事便告結束,而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這些精工提煉的精彩情節。 胡適在《吳敬梓評傳》中所說:“不給你官做,便是專制君主困死人才的唯一的妙法。要想抵制這種惡毒的牢籠,只有一個法子:就是提倡一種新的社會心理,叫人知道舉業的醜態,知道官的醜態;叫人覺得‘人’比‘官’格外可貴,人格比富貴格外可貴。社會上養成這種心理,就不怕皇帝‘不給你官做’的毒手段了。而一部《儒林外史》的用意只是要想養成這種社會心理罷了。”
地名
位於江蘇省常州金壇市北京市通州區西集鎮,作家劉紹棠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