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母綜合症

戀母綜合症

戀母綜合徵是當前在獨生子女家庭和其他少子女家庭中頗為常見的一種不良心理衛生問題,許多做父母的還未充分認識到它的迫切性和危害性。產生的原因是不良家庭教養方式,主要是年輕母親對自己孩子採取高度溺愛、庇護和關心過多的教養方式所致。幼兒一刻也離不開母親,整天依附在母親身邊。稍不見母親就大哭大鬧,撒嬌任性,為所欲為,甚至衝動毀物,亂打亂摔,直到見到母親,滿足其心理需求才肯罷休。只認母親高度依戀,而對其他人不愛不理。當其他人教育批評他時會表現出嚴重的任性和暴怒行為,只有得到母親哄勸情緒才能平復。

表現形式

稍不見母親就大哭大鬧,撒嬌任性,為所欲為,甚至衝動毀物,亂打亂摔,直到見到母親,滿足其心理需求才肯罷休。只認母親且高度依戀,而對其他人,甚至自己父親也不愛不理。當其他人教育批評他時,會表現出嚴重的任性和暴怒行為,只有得到母親哄勸,情緒才能平復。稍長幼兒當母親不在場時,自行玩耍,情緒尚稱平靜,一旦母親來臨,立即撤矯吵鬧。“無法無天”,甚至搞衝動性破壞,任你勸說哄騙都無效。哪怕在宴慶賓客等場面,也無法收斂其不良的心理行為,使父母束手無策。其他表現尚有:睡覺一定要與母親同床同被,入睡前必須有母親觸摸哄騙,對任何人都無理取鬧,特別是母親在場,這種任性撒嬌行為越演越烈。

生活中有不少男性喜歡追求年長於自己的女性,而且這種趨勢有愈演愈烈之勢。這些男人雖已成年,由於存在著或多或少的戀母情結,使他們在精神上一直無法長大。因此,他們在做任何事情時都缺乏主見和獨立性,如果沒有人從旁指導他,或者率先示範,他就會畏怯不前,甚至在性生活方面也缺乏獨立的主見和衝勁了。

有著戀母情結的男人對於女性難免懷有恐怖之心,在恐怖的支配下,他們常常不知應如何跟女性保持適度的來往,同時,他們對於女性的態度和興趣也始終積極不起來。他們不但在異性關係方面的表現如此,而且在工作方面也缺乏獨立自主的意識,即使給予任何作業,他們也缺乏自己的主張,而且時時刻刻在期待著來自上司的評價。當他處在一群同僚或部屬之間,他討厭擔任指導者的地位,不論怎么說,這種人總喜歡結交年紀比自己大的人,這樣他們才會有安全感。

其他表現尚有:睡覺一定要與母親同床同被,入睡前必須有母親觸摸哄騙,對任何人都無理取鬧,特別是母親在場,這種任性撒嬌行為越演越烈。

1、患兒心理高度不穩定,任性衝動,缺乏自製自控的心理能力,教育困難,不利於良好心理品質的培育。

2、高度的以自我為心,脆弱無能,精神衛生水平低下,日後容易誘發諸多不良行為和心理障礙。

3、阻礙心理發育和心理發展 。

4、更嚴重的後果是社會適應困難和導致較嚴重的學習障礙。

戀母綜合症

孩子出生後,媽媽與寶寶相處時間占絕大部分,寶寶平時若接觸的人少,會對母親存在一種依賴心理,做什麼事情都希望媽媽在身邊。孩子小時候都有一點戀母情節,隨著年齡的增長,接觸的人增多,這種情節會逐漸減弱。但是如果寶寶誰都不要,整天只要媽媽,這時媽媽需引起注意,應採取一定的措施疏遠一些。

1、疏遠但不要突然離開 媽媽不要覺得寶寶反正自己會玩,或者反正他睡著了,發現媽媽不在哭一下就好了,這會給寶寶帶來不安全感,造成不能信賴媽媽的心理。

2、與家人或保姆同時照看寶寶

媽媽可以離他遠一點或做自己的事情,讓他跟家人或保姆玩,但要讓他看到你。

3、縮短相處時間

減少媽媽與寶寶相處的時間,讓寶寶用更多的時間與爸爸、爺爺奶奶等人接觸,比如,以前媽媽和寶寶在一起多達90%的時間,現在你可以抽出30%的時間給爸爸、30%的時間給其他的人,讓寶寶逐漸適應與其他人相處。

4、讓寶寶接觸更多的人

經常帶寶寶到公園、遊樂場、兒童樂園等人多的地方,把寶寶介紹給其他的孩子和家長,讓寶寶與別的孩子一起玩。

5、讓寶寶學會與別人合作

寶寶平時玩的時候,主要是一個人或與媽媽一起玩。但時間長了,寶寶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在平時,媽媽可以把兩個人的遊戲設計為多人遊戲,讓孩子學會與別人合作。比如兩個人的傳接球遊戲,可以設計為三人、四人傳球,讓爸爸和其他人也參與進來。

傳說與歷史

傳說俄底浦斯情結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衝動力為核心的一種欲望,亦稱“戀母情結”。此說來源於古希臘羅馬神話與傳說。傳說底比斯國王拉伊俄斯受到神渝警告:如果他讓新生兒長大,他的王位與生命就會發生危險。於是他讓獵人把兒子帶走並殺死。但獵人動了惻隱之心,只將嬰兒丟棄。丟棄的嬰兒被一個農民發現並送給其主人養大。多年以後,拉伊俄斯去朝聖,路遇一個青年並發生爭執,他被青年殺死。這位青年就是俄底浦斯。俄底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謎。被比斯人民推舉為王,並娶了王后伊俄卡斯特。後來底比斯發生瘟疫和饑荒,人們請教了神渝,才知道俄底浦斯殺父娶母的罪行。俄底浦斯挖了雙眼,離開底比斯,四處漂流。根據這個故事,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把以本能衝動為核心的一種欲望稱為“俄底浦斯情結”。

在弗洛伊德1913年的《圖騰與禁忌》一書中他提出,男孩早期的性追求對象是其母親,他總想占據父親的位置,與自己的父親爭奪母親的愛情。也就是戀母情結。弗洛伊德認為戀母情結是個人人格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並用來解釋文化與社會的起源。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在人類發展的早期,父親擁有對其姐妹和女兒獨占的性權利。於是兒子進行反抗,殺掉父親並吃掉。由於感到罪孽深重,兒子壓抑了對母親、姐妹和他的女兒的性慾。亂倫禁忌和族外婚就是這樣產生的。

弗洛伊德的這個理論幾乎所有的人類學家都不能認同,因為沒有任何證據來支持它。也有個別的學者認為(蓋扎·羅海姆),緊張心理產生於戀母情結家庭狀況。在這種家庭中,兒子對其父親反抗並不得不抑制對母親的亂倫欲求,這種情況在所有社會都有發現,是亂倫禁忌和族外婚產生的文化根源。按照他的說法,任何否認此事的人類學家都是在抑制自己的戀母情結。但是有學者的研究認為,這種情況在母系社會是不會發生的。

戀母綜合症

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流傳著一段傳奇故事,叫做“趙氏孤兒”,說的是趙家被人所害,遭到滅門之災,一對僕人為救趙家遺孤,把自己的兒子與趙家的孩子換了包。他們犧牲了自己的兒子,救下了趙氏孤兒。這種“舍子救人”的行為,其實就是第五戀母情結的表現。在“沉香救母”的神話中也有類似的情節:沉香殺了人,他的後媽王氏為了救他而讓自己的兒子去抵命。

許多人否認戀母情結的存在,因為他們沒有發現自己有戀母情結。按弗洛伊德的說法,這是壓抑的結果,沒有發現,不能作為不存在的依據。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雖然同意歐洲人有戀母情結,但不承認戀母情結的普遍性,原因是太平洋諸島上的原始人沒有戀母情結。這個結論是他在深入調查了原始人的生活以後得出的。他發現,在某些母系部落中,兒子從來不會與父親發生矛盾,他們永遠是好朋友,“殺父”的念頭決不會發生。同時,他還發現,男孩對舅舅卻是既敬又恨。

顯然,馬林諾夫斯基誤解了戀母情結。戀母情結中的父母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父母,而是心理上的父母。如果一個小孩一出生就被人領養了,他的戀母情結不可能指向親生父母,只能指向養父母。在母系社會裡,父親是族外人,在家裡沒有任何地位,倒是舅舅在母親的家裡行使男主任的權力。家中的男主人就是心理上的父親。男孩戀母仿舅、親母疏舅或殺舅娶母,正是母系社會的戀母情結的表現。

中國作為文明古國,進入父系社會的時間一定是非常早的。但是,母系社會的殘餘影響迄今為止仍然存在。例如,雖然舅舅是外姓人,但舅甥關係一般都比較密切,兄弟分家都要請舅舅來主持公道。中國人的戀母情結完全有可能表現為“戀母仿舅”。在“沉香救母”的神話中,沉香“抗舅救母”其實就是“殺舅娶母”的一種變形。由此可見,戀母情結是一種普遍現象。

親職教育

對戀母綜合徵的糾正、治療主要需要做父母的採用正確的家庭教養方式——指導、教育、扶植和身體力行的予以完成。

一、立即停止高度溺愛和庇護的不良家庭教養方式。採用正確的母愛教育和愛的教育方式教育撫養自己的孩子。

二、要“愛在心上”,不要“愛在面上”。年輕父母面對活潑可愛的孩子,格外給予寵愛。加上不了解幼兒心理特徵,缺乏科學育兒知識,一切按照傳統方式對子女進行教育和撫養,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任意性。因此對幼兒的愛,要愛在心上。並採用正確的表達方式,改變那種一味遷就,百般依順的做法。

三、要培養幼兒獨立生活和自己克服困難的能力,不要一切由父母包辦代替。傳統的育兒方式,往往是保護過多。總愛去包辦代替,生怕孩子跌破頭、摔傷腿,殊不知,這樣教養幼兒容易使下一代養成依賴習慣,性格怯懦,缺乏獨立生活能力和克服困難的勇氣,對日後適應學校和社會生活產生不良影響。

有一位美國兒童心理專家,談到美國兒童教養方式時,舉例說明:美國的父母帶孩子去公園遊玩,當孩子跌倒在地上時,常常不予理睬,讓孩子自己從地上爬起來。而中國的父母在同樣情況下一定合立即奔過去攙扶孩子,當孩子跌痛或受驚嚇而哭泣時,做父母的還會裝作用手拍打地面,責怪地面不平,使自己孩子絆倒。這就是兩種不同育兒方式的心理差異。

四、“戀母綜合徵”如果已嚴重到難以教育和糾正時,建議暫時把孩子寄養到親友家裡,生活一段時間(一般半年左右),直至孩子心理行為有所糾正後,再重返家庭。因為幼兒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心理可塑性,經過一段時間改換環境條件,他們就會慢慢地改變過來。

五、最重要的是年輕的母親要懂得科學育兒,不要溺愛嬌慣自己的孩子。

不良後果

“戀母綜合徵”是在不良親職教育和高度溺愛方式下的一種心理變態表現。其不良後果是:

(1)患兒心理高度不穩定,任性衝動,缺乏自製自控的心理能力,教育困難,不利於良好心理品質的培育;

(2)高度的以自我為中心,脆弱無能,精神衛生水平低下,日後容易誘發諸多不良行為和心理障礙;

(3)阻礙心理發育和心理發展學習任務

(4)更嚴重的後果是社會適應困難和導致較嚴重的學習障礙。因為幼兒期是學齡前的準備時期,如果患孩本人心理高度不穩定,以自我為中心,不能養成起碼的行為道德規範,一旦進入國小,立刻會產生不能適應學校群體高度有紀律的環境,必然遭到老師和同學的指責批評,無法安心學習、注意聽講。患孩心理壓力沉重,心理矛盾突出,對學習困難重重,無法適應學校生活。

有戀母情結的男性,很可能是一個沒有主見,缺乏進取精神的男性,因為這種男人非常害怕失去母親的愛,所以一直是窺測著母親的臉色,抑制自己的主張,專門為了討好母親的滿意而生活著的,由於過於依附母親,其思維方式和言談舉止都容易女性化。帶著這種生活態度進入社會,也是一個懦弱的人,沒有別人的指令,就不能行動,缺乏自主意識,精神容易慢性萎縮。

有戀母情結的男性,習慣於單方面獲得,不懂得自己應主動地去為他人服務。有一個小伙子,到醫院探望母親時不但沒給母親帶一點東西,反而竟把別人給母親帶去的點心和水果給吃光了,然後就倒在母親的病床上呼嚕呼嚕地睡起覺來。在他心裡,接受母親的愛就等於愛母親了。

要克服戀母情結,首先要改變對母親的態度,即不把母親作為依存和撒嬌的對象,而是作為被照顧的對象,不是讓母親聽自己訴苦,而是聽母親的訴苦;不是向母親要零花錢,而是高興地把自己的錢送給母親花。總是被別人體貼、寬容,就永遠長不大。

男子成年之後,如果有上述情緒和行為,都屬於戀母情結,在心理上應努力克服。

畸變形式

一、亂倫和弒親

性與暴力雖然是人的本能,卻受到文明的壓抑。其中,被壓抑得最徹底的是針對親人的性和暴力,也就是亂倫和弒親。不論文化的差異有多大,現在的所有民族中,亂倫和弒親都是被禁止的。但是,文化人類學的研究發現,亂倫和弒親並不是從一開始就受到壓制的。亂倫和弒親的禁忌是後來產生的。

人類社會從原始群發展而來。原始群時代的人屬於“形成中的人”,還不是真正的人。那時候還沒有勞動分工,全群的人一起狩獵和採集。婚姻制度也尚未建立起來,群內的男女,不論老少親疏,都可以隨意交配。在勞動和生活中,難免會出現人際衝突,鬥毆事件經常發生。由於勞動工具和武器都很原始,殺傷力很小,個體之間的鬥毆一般不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因此,針對“自己人”的性和暴力是被允許的。在這個時期,亂倫和弒親的概念還沒有出現,性禁忌和暴力禁忌都是不存在的。

進入血緣家族時代以後,情況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時候已經出現了以年齡為基礎的勞動分工,青年男女主要負責狩獵,老弱病殘主要負責採集。採集集團基本上沒有性和暴力,但在狩獵集體的內部,兄弟姐妹們仍然會在狩獵活動的間歇期肆無忌憚地玩起性和暴力的遊戲。由於青年男女與年邁的父母和未成年的子女分別屬於不同的生產單元,從事不同的工作,相互比較疏遠,因此不同輩份之間的性和暴力就很少發生了。

到了母系氏族時代,情況終於有了變化。人們發現,雖然族內男女總數基本相等,但狩獵集團的性別比例總是失調的。這是因為,許多青年女性要么懷孕了,要么正在哺乳,生理原因使她們無法參加狩獵活動,不如乾脆把她們從狩獵隊伍中清除出去。於是,狩獵集團漸漸變成了完全由男性組成的群體,性別的分工取代了年齡分工。這樣一來,勞動和性也分了家。外出狩獵期間,身邊沒有異性,性衝動得不到滿足。同時,為了保證狩獵活動的成功,必須加強集團內部的團結,因此暴力衝動也受到了壓抑。等到狩獵歸來,性和暴力的衝動才得到釋放,這可能就是狂歡節的由來。

隨著人口密度的增高和狩獵範圍的擴大,狩獵隊伍誤入其它氏族營地的情況越來越多地發生。如果營地里有男人,就會發生戰爭;如果男人去狩獵了,留守女士們就會被強姦。男人們發現,與異族的女人做愛更加盡興,與異族的男人打仗更加放手。於是,他們越來越熱衷於對別的氏族進行騷擾和襲擊。與此同時,由於性和暴力衝動得到了釋放,他們對本族的女性逐漸失去了興趣,同胞之間的爭鬥也漸漸減少了。性和暴力終於從自己人轉向族外人。

本來這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覺中產生的,後來形成了制度,產生了兩大禁忌:族內禁婚和禁止同胞相殘。母系社會崇拜圖騰,視圖騰動物為自己的親人,禁止同胞相殘必然包括禁殺圖騰。因此,兩大禁忌也稱“族內禁婚”和“禁殺圖騰”。兩大禁忌產生後,針對族人的性和暴力就被定性為“亂倫和弒親”,受到所有的社會的嚴令禁止。

二、從戀母仿父到殺父娶母

亂倫和弒親有三種表現形式,分別針對父母、兄弟姐妹、其他親人。對象不同,“罪行”的嚴重程度就不同,被禁止的程度也不同。針對父母的亂倫和弒親就是殺父娶母,罪行最重,壓抑最深。

弗洛伊德發現,他的許多病人都有殺父娶母的衝動。看過了古希臘悲劇《俄底浦斯王》後,他相信,所有的人都有這樣的衝動,在男性表現為“殺父娶母”,在女性表現為“殺母嫁父”。他把這種現象命名為“俄底浦斯情結”,翻譯成中文就是“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

其實,殺父娶母只是戀母情結的極端表現。戀母情結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戀母情結的本質是相似和互補。以男孩為例,他與父親同性,所以相似,而相似引起認同,使男孩以父親為榜樣,向父親學習,模仿父親,把父親的心理特點和品質吸納進來,成為自己的心理特徵的一部分。男孩與母親不同性,兩性可以互補,取長補短,相依為命,這就是戀愛或對象愛。於是,男孩與自己的父母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際關係,這種人際關係可以用“戀母仿父”來概括。戀母和仿父常常相互促進。父親愛母親,而男孩模仿父親,他就會越來越愛母親;母親愛父親,男孩為了獲得母親的歡心,必須讓自己越來越像父親。

隨著心理的發展,戀母情結的性質發生了變化。開始的時候,男孩只想向父親學習,成為父親那樣的人。後來發現,如果父親在場,他就不可能成為父親,於是他希望父親離開或死掉,他想殺死父親。需要注意的是,3-6歲的孩子並不知道死亡和殺人的真正含義。在他們的心目中,死亡和殺人更像是一場遊戲,遊戲結束時,死者就會活過來,下次遊戲時他還會再死一次。在他們看來,結婚也是一場遊戲,熱熱鬧鬧,喜氣洋洋,有新衣服穿,有好東西吃。所以,他們才會產生“殺父娶母”的想法。這種想法是天真無邪的。

隨著兒童智力的發展,他們漸漸發現,人死了是不能復活的,殺人是要償命的。與此同時,他們還發現,結婚可能是一件不那么好的事,男人和女人在一起做著不可告人的事。至於到底做些什麼,他們並不太清楚,反正不是什麼好事,否則用不著躲躲藏藏。個別孩子可能已經發現,結婚就是打架,這是他們對性行為的理解和詮釋。他們把性和暴力混為一談了。於是,他們感到非常震驚,對自己有“殺父娶母”的想法感到內疚和羞愧,甚至產生罪惡感。為了保持心理平衡,他們必須把這種思想壓抑下去,把它變成無意識。

三、戀母情結的變形

戀母情結是最基本的人際關係,也是最早發生的人際關係,長大以後的各種人際關係都不同程度地受戀母情結的影響。可以說,後來的各種人際關係都是戀母情結的變形。我們把戀母情結及其變化進行編碼,3-6歲出現的戀母情結是第一戀母情結,進入青春期後出現了第二戀母情結。

第二戀母情結的對象不再是自己的親生父母,而是父母的替代者,即家庭之外的兩位長者,可以是父母的朋友,也可以是自己的老師、歷史上的名人或當紅的明星。相似作用表現為與一位替代父母認同,模仿他,學習他,崇拜他;互補作用表現為愛上一位年紀比自己大許多的異性,這種現象叫做“牛犢之戀”。

這個時期的孩子喜歡編造“身世幻想”,其特點是想像自己不是現在的父母所生,而是從小被領養的,“親生”父母比現在的父母要高貴得多。身世幻想與英雄神話關係密切。於是告別養父母,踏上尋找親生父母的征途,經過一番艱難險阻終於找到了親生父母。不難看出,身世幻想和英雄神話實際上是第二戀母情結的反映,只是親生父母被換成了養父母,而父母的替代者被換成了“親生”父母。擺脫父母,為自己尋找父母的替代者是青春期的普遍心理。這種心理如果過分強烈,就會被導致“非血統妄想”,既毫無根據地認定自己不是現在的父母所生。

隨著年齡的增長,戀母情結的對象漸漸年輕化,終於被同齡人所取代。此時,相似作用表現為與同性的同齡人形成友誼,互補作用表現為與同齡異性相愛。真正意義上的友情和愛情產生了。這就是第三戀母情結。為什麼戀母情結的對象會越來越年輕呢?這是因為,戀母情結的對象雖然來源於父母,但又不是現實的父母,而是父母的意象。心中的意象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老,因此,個體在長大,而父母意象不長大。相對於個人的年齡,父母意象越來越年輕,戀母情結的對象也越來越年輕。

第一戀母情結的相似作用表現為仿父和殺父兩種相反的形式,第三戀母情結的相似作用也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合作,一種是對抗。開始的時候,合作和對抗分別指向不同的人,即與某些人合作而與另一些人對抗,把他人分為朋友和敵人,愛憎分明,美其名曰“忠誠”。互補作用也是如此,分為精神戀愛和性兩種形式。分別指向不同的異性,把女人分為女神和妓女,把男人分為君子和色狼。隨著人格的不斷成熟,許多人都能夠把敵和友統一起來,人際關係中既有合作又有對抗和競爭,同時也能夠把愛和性統一在同一個人身上。當然,也有一部分人一輩子也完成不了這種統一。

第三戀母情結有兩種特殊形式,分別稱為“安提戈涅情結”和“該隱情結”。安提戈涅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人物,她深愛自己的哥哥波呂尼刻斯,哥哥死後,她不顧禁令埋葬了他的屍首,因此被活活地砌在陵墓中自殺而死。該隱是亞當和夏娃的兒子,因為嫉妒而殺死了自己的兄弟亞伯。

兄妹亂倫的主題見於許多神話故事,如中國的伏羲和女媧、埃及的奧西里斯和伊西斯、希臘的宙斯和赫拉。據說,埃及和日本的王室為了維持血統的純潔而實行兄弟姐妹通婚。這種血緣婚姻是王室的特權,在民間是被禁止的。同胞相殘的主題也到處可見,除了希伯來的該隱和亞伯,還有中國的象和舜、埃及的塞特和奧西里斯。另外,宮廷政變也總是伴隨著同胞相殘。

等待自己結了婚有了孩子,父母意象就被孩子取代了,戀母仿父變成了“戀女仿子”,這就是第四戀母情結。戀女情結也稱“李爾王情結”。父親偏愛女兒,母親偏愛兒子,是普遍現象。“仿子”顛倒一下,變成了“子仿”,表現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以自己的標準教育子女,讓子女成為自己這樣的人或自己理想中的人。不難看出,第四戀母情結與第一戀母情結是相呼應的。兒子戀母仿父,而母親戀子,父親為兒子做示範,希望兒子模仿自己。

跟第一戀母情結一樣,第四戀母情結開始的時候,也是純潔無瑕的,到了後期便摻雜進了性和暴力的成份。此時,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面對亭亭玉立的女兒,做父親的將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感情,而身強力壯的兒子不再對父親唯唯諾諾,父子之間經常會發生一些小摩擦。對母親來說,情況也是如此,女兒成了對手,兒子則成了誘惑。於是,第四戀母情結受到壓抑,進入第五戀母情結。

隨著第四戀母情結的退場,子女之外的年輕人取代了親生兒女。子女之外的年輕人範圍很廣,除了親生子女都行。有些老人鍾愛學生,有些老人喜歡認乾兒子,有些老人愛人家的孩子勝過自己的孩子。還有一些老人溺愛孫子,經常為了孫子而跟兒子鬧矛盾,也是第五戀母情結的表現,因為孫子也是“子女之外的年輕人”。

心理特徵

幼兒和嬰兒對母親的愛戀和依附,這是正常兒童共同的心理特徵,無可非議。這也是人類,乃至一切較高級動物常見的心理現象。因為母親在生理、心理和物質上是最早和最親密的養育者和保護人。但是“真理跨越極點就變成謬誤”,一個幼兒,一味依戀母親,不接受或缺乏其他人的愛;母親採用高度溺愛嬌慣的教養方式,使孩子只認母親,高度依戀,導致幼兒心理的嚴重偏異、心理發育受到阻礙,這種心理病徵則稱為“戀母綜合徵”。“戀母綜合徵”是當前在獨生子女家庭和其他少子女家庭中頗為常見的一種不良心理衛生問題,許多做父母的還未充分認識到它的迫切性和危害性。其產生的原因是不良家庭教養方式,主要是年輕母親對自己孩子採取高度溺愛、庇護和關心過多的教養方式所致。與上述愛的教育形成鮮明的對照。

常見的表現形式有:幼兒一刻也離不開母親,整天依附在母親身邊。稍不見母親就大哭大鬧,撒嬌任性,為所欲為,甚至衝動毀物,亂打亂摔,直到見到母親。滿足其心理需求才肯罷休。只認母親,高度依戀,而對其他人,甚至自己父親也不愛不理。當其他人教育批評他時,他就表現出嚴重的任性和暴怒行為,只有得到母親哄勸,情緒才能平復。稍長幼兒當母親不在場時,自行玩耍,情緒尚稱平靜,一旦母親來臨,立即撤矯吵鬧。“無法無天”,甚至搞衝動性破壞,任你勸說哄騙都無效。哪怕在宴慶賓客等場面,也無法收斂其不良的心理行為,使父母束手無策。其他表現尚有:睡覺一定要與母親同床同被,入睡前必須有母親觸摸哄騙,對任何人都無理取鬧,特別是母親在場,這種任性撒嬌行為越演越烈。

矯正治療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有以下方法可以比較好的矯正治療這種心理疾病。

充分認識

家長要充分認識這種戀母綜合症對孩子心理所產生的危害以及對孩子的未來所產生的影響,不要以為一味的保護,過分的溺愛是愛孩子。而是要改變原有的教育模式,樹立正確的積極的愛孩子的觀念,改變這种放縱式的教養方法,樹立良好的正確的教育理念,建立一套科學的教育孩子的方法,這才是真正的愛孩子。

對孩子進行正面教育

要有正確的教養孩子的觀念,把溺愛孩子變為正確的指導孩子,對孩子進行正面的系統的教育,肯定和表揚孩子的優點,而對孩子的缺點毫不姑息,堅決要求其改正。還要不斷指導孩子的心理行為,培育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遵循科學的教子方法,不姑息不縱容不溺愛,並要求其祖輩也不要過分溺愛孩子。

多多鍛鍊

鍛鍊孩子的獨立性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鍛鍊孩子的獨立思維能力,讓孩子在遇到事情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問父母,而是自己開動腦筋想辦法解決,然後再給予孩子正確的指導和幫助。其次要鍛鍊孩子的獨立行動能力,很多事情不要再父母包辦了,而是要讓孩子自己學會去做,去動手,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多給孩子一些機會鍛鍊,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克服依賴心理的有效方法。

心理指導

如果孩子的這種溺愛綜合症表現出比較嚴重的心理困擾和疾病並難以糾正,剛要考慮到心理醫生那裡請求幫助,爭取早日讓孩子恢復健康。

從父母做起

戀母綜合症

要立刻停止對孩子的高度關愛和嬌慣,不要再過分的對孩子縱容和溺愛,這只會讓孩子的病情和心理越來越偏離正常,使得孩子的心理發育不健康,嚴重的還能夠造成心理畸形。要採取正確的母愛教育和親職教育方式,讓孩子在科學的正確的教育方式下健康成長。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己的動手能力。

父母對孩子的過分保護會讓孩子變得什麼也不會做,只懂得依賴父母。一旦父母不在身邊,遇到事情就不知道應該怎么辦了。所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動手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任何事情都要讓孩子親自去動手做,而不要再包辦代替,這樣只會讓孩子失去自己的動手能力,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我動手的勇氣。對孩子的將來沒有任何的好處,對孩子適應社會,走進學校都會帶來這樣那樣的不良影響。

暫時迴避

如果孩子的病情已經十分嚴重而無法糾正,可以考慮讓孩子的父母和孩子之間彼此暫時迴避,可以把孩子寄養在別人家裡,或者讓孩子的其他親人暫時代管,等到孩子的心理情況得到好轉再接回家。

父母注意

綜合徵是年輕母親不了解正確的教育方法,過分對孩子庇護和溺愛造成的。其結果使孩子的心理高度不穩定,任性衝動,缺少自制能力。這些孩子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獨立能力很差,不能合群,依賴心重。不少患兒到了上學年齡不能適應學校的群體環境,和同學關係處理不好,一旦遭到老師和同學的批評,就受不了,以致產生“恐學症”。

對戀母綜合徵的糾正、治療主要需要做父母的採用正確的家庭教養方式——指導、教育、扶植和身體力行的予以完成。

一、立即停止高度溺愛和庇護的不良家庭教養方式。採用正確的母愛教育和愛的教育方式教育撫養自己的孩子。

二、要“愛在心上”,不要“愛在面上”。年輕父母面對活潑可愛的孩子,格外給予寵愛。加上不了解幼兒心理特徵,缺乏科學育兒知識,一切按照傳統方式對子女進行教育和撫養,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任意性。因此對幼兒的愛,要愛在心上。並採用正確的表達方式,改變那種一味遷就,百般依順的做法。

三、要培養幼兒獨立生活和自己克服困難的能力,不要一切由父母包辦代替。傳統的育兒方式,往往是保護過多。總愛去包辦代替,生怕孩子跌破頭、摔傷腿,殊不知,這樣教養幼兒容易使下一代養成依賴習慣,性格怯懦,缺乏獨立生活能力和克服困難的勇氣,對日後適應學校和社會生活產生不良影響。

有一位美國兒童心理專家,談到美國兒童教養方式時,舉例說明:美國的父母帶孩子去公園遊玩,當孩子跌倒在地上時,常常不予理睬,讓孩子自己從地上爬起來。而中國的父母在同樣情況下一定合立即奔過去攙扶孩子,當孩子跌痛或受驚嚇而哭泣時,做父母的還會裝作用手拍打地面,責怪地面不平,使自己孩子絆倒。這就是兩種不同育兒方式的心理差異。

四、“戀母綜合徵”如果已嚴重到難以教育和糾正時,建議暫時把孩子寄養到親友家裡,生活一段時間(一般半年左右),直至孩子心理行為有所糾正後,再重返家庭。因為幼兒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心理可塑性,經過一段時間改換環境條件,他們就會慢慢地改變過來。

五、最重要的是年輕的母親要懂得科學育兒,不要溺愛嬌慣自己的孩子。

當代常見綜合症

科技化的生活出現了眾多的“綜合症”。 當今的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勢必對軀體和精神狀況產生不良影響,如不注意調節,導致心理失衡,使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則抵禦疾病的能力明顯下降。反覆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疾病。
拖延症
恐剩症
恐夏症
虛構症
聖誕綜合症
大腦肥胖症
考試綜合症
家庭高尚病
考后綜合征
疲勞綜合症
頸肩綜合症
假日綜合症
夜餐綜合症
熬夜綜合症
便當綜合症
時間綜合症
肝肺綜合症
戀母綜合症
電腦綜合症
長假綜合症
節后綜合症
經期綜合徵
論壇綜合症
信息綜合症
電視綜合症
快遞依賴症
鏡子綜合症
動物恐懼症
職業倦怠症
三電綜合症
政績焦慮症
網聊依賴症
大自然缺失症
秘書依賴症
考前焦慮症
教材潔癖症
購房焦慮症
開學綜合症
衣領綜合症
宇宙綜合症
辭賦綜合症
手機恐懼症
巴黎綜合症
親密恐懼症
高考后綜合症
雷爾氏綜合症
美尼爾綜合症
唐納氏綜合症
帕金森綜合症
經前期綜合症
辦公室綜合症
建築物綜合症
絕經期綜合徵
手足口綜合症
IT虛榮綜合症
蹭涼綜合症
職業倦怠症
假前綜合症
世界盃綜合症
LIMA綜合症
人身變換症
學者綜合症
廣場恐懼症
彼得·潘綜合症
閩希豪生綜合症
快樂木偶綜合症
倖存者綜合症
假期綜合症
飛機綜合症
格斯特曼綜合症
司湯達綜合症
壞訊息綜合症
被愛妄想症
假期綜合症
偏側空間失調症
時差綜合症
雙曲綜合症
空巢綜合症
春天綜合症
真命天女症
名人經濟綜合症
手機上網綜合症
世界盃後遺症
周一綜合症
女超人綜合症
辦公樓綜合症
大雄-胖虎綜合症
道林格雷綜合症
高大罌粟花綜合症
MUNCHHAUSEN綜合症
搜尋依賴症
科塔爾綜合症
耶路撒冷綜合症
不寧腿綜合症
阿斯伯格綜合症
外地口音綜合症
卡普格拉妄想症
第歐根尼綜合症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
盆底痙攣綜合症
蒙被過暖綜合症
辦公易怒綜合症
重複使力傷害症
格林巴利綜合症
胸廓出口綜合症
愛德華氏綜合症
健康食品痴迷症
健康食品痴迷症
電腦視覺綜合症
假期失憶症
經濟艙綜合症
微笑抑鬱症
年末抑鬱綜合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