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目

食肉目

食肉目是哺乳綱下的1目,俗稱猛獸或食肉獸。食肉目牙齒尖銳而有力,具食肉齒(裂齒),即上頜最後1枚前臼齒和下頜最前1枚臼齒。上裂齒兩個大齒尖和下裂齒外側的兩大齒尖在咬合時齒鋒呈半斜位,越咬越緊好似剪刀,可將韌帶、軟骨剪斷。犬齒異常粗大,長而尖,頗鋒利,起穿刺作用。 食肉目中靈貓科只分布於舊大陸;浣熊科幾乎集中分布於新大陸;其餘各科的分布均較廣泛,除大洋洲外,可見於世界各地。

基本信息

生活習性

熊科中的熊貓 熊科中的熊貓
食肉目 食肉目

食肉目大多體型矯健,四肢的趾端具銳爪,以利於捕捉獵物。生活方式為掠食性,獵物多為有蹄類、各種鼠類、鳥類以及某些大型昆蟲等。捕殺方式多種多樣,或隱伏要路等待,或嗅跡跟蹤、潛伏靠近,憑藉利齒和銳爪為武器進行突然襲擊。另一種攻擊方式是長距離的追逐捕殺。狼和豺等動物更發展成類似集體分工的圍獵方式。貓類和鼬類是以肉為主食的典型食肉獸;犬類和靈貓類次之,除肉類外尚包括部分植物果實;熊類和浣熊類進食植物性食物的比重增大,近於雜食;鬣狗類的捕食成果經常被獅子搶奪,需要以腐肉補充,縞鬣狗則以螞蟻為主食;大熊貓也是雜食動物,以嫩竹和竹筍為主食,會捕食其它野生動物,吃一些水果。絕大多數食肉動物單獨生活,每個成體往往占據一定面積的活動區域,作為獨自尋食的遊獵區,並竭力守衛自己的“領地”。不少種類均具較為發達的分泌腺,北美臭鼬類的分泌物氣味強烈,可使人一時昏厥。分泌腺既是自衛的武器,又是通訊聯絡和標記領域的 手段。食肉動物多晝伏夜出。

分布範圍

食肉目中靈貓科只分布於舊大陸;浣熊科幾乎集中分布於新大陸;其餘各科的分布均較廣泛,除大洋洲外,可見於世界各地。

下級分類

食肉目Carnivora   (分類若要改動,請參考引用頁核實)

黑熊 黑熊

犬型亞目 Caniformia

除貓型亞目以外所有食肉目。有9科。

小熊貓科 Ailuridae

有1屬1種,分為1亞科:小熊貓亞科Ailuridae。主要分布於我國西南地區(西藏、雲南、四川)海拔2000~3000米的亞高山叢林中,也見於印度、尼泊爾、不丹和緬甸北部,尾長而蓬鬆,具棕白相間的九節環紋,俗稱“九尾狐”、“九節狼”。

犬科 Canidae

有13屬36種。分為2亞科:犬亞科Caninae、狐亞科Vulpini。除南極洲和大部分海島外,分布於全世界。我國有4屬6種。體型中等、勻稱,四肢修長,趾行性,利於快速奔跑。頭齶尖形,顏面部長,鼻端突出,耳尖且直立,嗅覺靈敏,聽覺發達。犬齒及裂齒髮達;上臼齒具明顯齒尖,下臼齒內側具一小齒尖及後跟尖;臼齒齒冠直徑大於外側門齒高度;齒式為。毛粗而長,一般不具花紋。前足4~5趾,後足一般4趾 ;爪粗而鈍,不能伸縮或略能伸縮。尾多毛,一般較發達。善於快速及長距離奔跑,多喜群居,常追逐獵食。大部分食肉,以食草動物及齧齒動物等為食;有些食腐肉、植物或雜食。狗(家犬Canis lupus familiari)是人類最早馴養的家畜之一,最早由狼Canis lupus、胡狼、豺Cuon alpinus等馴化而來(多起源),現已有200餘個品種。赤狐Vulpes vulpes、北極狐Alopex lagopus、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等是珍貴毛皮獸。

臭鼬科 Mephitidae

有4屬12種。分為1亞科:臭鼬亞科Mephitinae。以可以放出臭氣自衛而著稱,鼬科也有此能力,但是臭鼬的臭氣極強烈。臭鼬體型較粗壯,體型似獾而較小,尾長而尾毛蓬鬆。臭鼬為雜食性,主要食昆蟲,也吃果實或較大的動物。肛門腺可施放極其強烈的臭氣。體型較粗壯,似獾而較小,尾長而尾毛蓬鬆。分布於美洲以及東南亞。

鼬科 Mustelidae

有22屬59種,分為5亞科:水獺亞科Lutrinae、獾亞科Melinae、蜜獾亞科Mellivorinae、鼬亞科Mustelinae、美洲獾亞科Taxidiinae。分布於歐亞大陸、非洲和美洲。我國有10屬21種。中小型獸類,軀體細長,四肢較短。頭形狹長,耳一般短而圓,嗅覺、聽覺靈敏。犬齒較發達,裂齒較小;上臼齒橫列,內葉較外葉寬;臼齒齒冠直徑大於外側門齒高度。體毛柔軟,多無斑紋。前後足均5指(趾);蹠行性或半蹠行性;爪鋒利,不可伸縮。尾一般細長而尖,有些種類尾較粗,如水獺和獾。大多肛門附近有臭腺,可放出臭氣驅敵自衛。生活方式多樣,有樹棲(貂類)、半水棲(水獺、海獺)、穴居(獾)等。多肉食,主要以嚙齒類、鳥卵及幼雛、魚類、昆蟲為食;少數雜食性。許多種類為珍貴毛皮獸。   

海象科 Odobenidae

有1屬1種,分為1亞科:海象亞科Odobenidae。分布於北冰洋海域。因其長達30~40厘米的上犬齒,突出口外形成獠牙,與象牙相似而得名。雄性體長330~360厘米,體重約1000~1300千克。雌性體長約300厘米,體重僅及雄者之半;體型呈紡錘狀;皮膚粗而厚、皮下脂肪厚達10~15厘米,皮上多皺,裸而無毛,灰黃色;四肢寬大,肥厚,呈鰭狀,借鰭狀肢支撐可在陸地上移動;頸部粗,吻部有很多硬毛。群居,常數10隻或100~200隻同棲在一起。在陸地上行動笨拙,但在水中較活躍,力大又善於游泳,能在水中潛伏很久才上到水面呼吸。獠牙是自衛的武器,又可用以攀登冰丘和挖掘食物。從沙灘泥中掘出蚌、蛤、蝦、蟹等作為主食,有時也吃魚和水中的嫩植物,甚至捕食海豹。食量較大,每天可食魚50千克。合群本能較強,當受到獵捕小艇攻擊時,可以聯合防禦甚至使小艇覆沒。數量逐漸稀少,分布範圍縮小到極地附近的海岸或浮冰上。

海獅科 Otariidae

有7屬16種。分為2亞科:海狗亞科Arctocephalinae、海獅亞科Otarriinae。主要分布溫帶海域。海生食肉獸,體型紡錘狀;牙齒與陸棲食肉獸相似,但犬齒、裂齒等分化不明顯;肢呈鰭狀,大部隱於皮下,後肢遙在體的後端與發達的尾部連在一起為主要游泳器官;趾間具蹼,前肢第一趾最長,後肢第一、五兩趾較中央的三趾長陸地行動較靈活。主要以各種魚類為食。雌雄兩性體型大小差別顯著,雄性一般大於雌性一倍左右。繁殖時期在海島岸邊或浮冰上進行交配、育幼和換毛。多具集群性,一雄多雌制,雄獸往往為爭偶而相互爭鬥。我國有2屬2種。北海獅(斯氏海獅)Eumetopias jubatus分布於北太平洋,是分布最北者,也是最大者,雄獸體重可達1噸。海狗(膃肭獸)Callorhinus ursinus分布於北太平洋沿岸,毛皮質量佳,我國稱為海龍皮,雄獸陰莖作為名貴中藥,稱“海狗腎”或“膃肭臍”,因此遭到大量的捕殺,處於瀕危狀態。有些種類是海洋館常見的表演動物。

海豹科 Phocidae

有13屬19種。分為2亞科:僧海豹亞科Monachinae、海豹亞科Phocinae。身體肥胖而圓,皮下有厚脂肪層,體型呈紡錘狀;頭圓,頸粗,頭上無外耳殼;四肢短而寬,具5趾,均呈鰭狀,但後肢和尾相連在一起,永遠向後,故上陸後不能步行;牙齒尖利。在水內能靈活上升到水面呼吸,俯仰均能游泳,但上陸後則行動緩慢、笨拙,只能匍匐蠕動,拖曳前進。以魚類為主食,兼食貝類。在沿岸、島嶼或冰塊上繁殖,每胎1仔,初生幼獸多遍體白色,為天然保護色。我國有3屬3種。斑海豹(港海豹)Phoca largha為我國遼寧、山東等省沿岸最常見種類,體長1~1.5米,體重50千克。海豹皮和油脂均可利用,因此常遭捕殺,數量減少。象海豹Mirounga leonina為最大的種類,雄性體長6米,體重達3噸,並有長30厘米的鼻子,可以自由伸縮,分布於南太平洋和南極,一雄多雌制。  

浣熊科 Procyonidae

有6屬13種。分為2亞科:浣熊亞科Procyoninae、蜜熊亞科Potosinae。分布於美洲。因多數種類進食前總是先把食物浸入水中,然後食用而得名。體型較小,尾長於體長的一半;臼齒2/2,它們的上裂齒都有較大的原尖和次尖。臼齒多呈方或長方形,具半封閉的外耳道上窩。浣熊Procyon lotor體長65~75厘米,尾長25厘米,體重7~9千克;全身毛色為灰棕色混雜,面部有黑色眼斑;尾部有多條黑白相間的環紋;裂齒和臼齒的形狀與熊類相似。取食各種果、菜、魚、蛙、鼠、小鳥和昆蟲等。白天蜷伏窩內,夜間出來覓食。喜在溪邊、河谷的近水處捕食魚、蝦和昆蟲。亦喜上樹,以樹洞為窩。春季產仔,每胎4~5仔。在北方寒冷地區,有冬眠習慣。

熊科 Ursidae

棕熊 棕熊
有5屬8種。分為3亞科:熊貓亞科Ailuropodinae、眼鏡熊亞科Tremarctinae、熊亞科Ursinae。分布於歐亞大陸、北非和美洲。我國有4屬5種。體軀粗壯、肥碩,吻部較長,尾極短小,體長1.5~2米,體重約100~400千克;四肢粗強有力,前、後肢均具5趾,蹠行性,以整個足掌著地而行。多為雜食性,取食青草、嫩枝芽、苔蘚、漿果和堅果,也捕捉蛙、蟹和魚,掘食鼠類,掏取鳥卵,更喜舐食螞蟻,盜取蜂蜜,甚至襲擊小型鹿、羊或覓食腐屍。溫帶和寒帶種類有冬眠習性,稱長期半睡眠,蟄伏洞內不食不動,新陳代謝降低,呼吸頻率減緩,而體溫不顯著下降,遇驚動則甦醒,偶然出洞活動。冬眠洞穴位於向陽的避風山坡或枯樹洞內,時間可持續4~5個月。懷孕雌熊在冬眠洞內產仔,翌年出蟄時帶新生幼仔一起出洞。除冬眠期外,無固定棲息場所,非發情交配期,雌、雄皆單獨活動。中醫以熊膽入藥,近年來,國內飼養黑熊進行手術引流取熊膽汁,雖然解決藥源問題有成效,但實情慘不忍睹。
北極熊 北極熊

鰭腳類Pinnipedia

過去單立1目,即鰭腳目Pinnipedia。現全歸為犬型亞目下3科。即海象科、海獅科和海豹科‘’體呈紡錘形或流線型,體表密生短毛,頭圓,頸短。四肢具5趾,趾端一般有爪,趾間被肥厚的蹼膜連成鰭狀,適於游泳。耳廓小或無。鼻和耳孔有活動瓣膜,潛水時可關閉鼻孔和外耳道,尾小,夾在後肢間。口大,周圍有觸毛。牙齒為一出齒,齒分化不顯著。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水中,除少數種外,僅在交配、產仔和換毛時期才到陸地或冰塊上來。皮下脂肪極厚,用以保持體溫。聽覺、視覺和嗅覺靈敏,在水下有回聲定位能力,潛水時心率減慢,只相當於正常心率的1/10,外周血管收縮,保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給。潛水時間可持續5~20分鐘。屬一雄多雌類型。肉食性,無裂齒,多為整吞食物,不加咀嚼,主食魚、貝類和軟體動物。分布於南、北半球寒帶和溫帶海洋。

貓型亞目 Feliformia

相對於犬形亞目的陸生食肉動物。有6科。

食蟻狸科 Euplerinae

有7屬8種,分為2亞科:食蟻狸亞科 Euplerinae、鼬形獴亞科Galidiinae。是哺乳綱食肉目當中原生於馬達加斯加的物種,當中環尾獴亞科( Galidiinae)四個屬原來屬獴科( Herpestidae),而食蟻狸亞科( Euplerinae)的三個屬原來被劃歸靈貓科( Viverridae)。

貓科 Felidae

有14屬36種,分為2亞科:貓亞科Felinae、豹亞科Pantherinae。分布於歐亞大陸 、非洲、美洲的寒帶到熱帶(由野貓Felis silvestris馴化來的家貓F.s.catus已被人為帶到全世界,很多成為當地入侵物種)。我國有4屬13種。體型中、大,軀體均勻,四肢中長,趾行性。頭大而圓,吻部較短,視、聽、嗅覺均很發達。犬齒及裂齒極發達;上裂齒具三齒尖,下裂齒具2齒尖 ;臼齒較退化,齒冠直徑小於外側門齒高度;齒式。皮毛柔軟,常具顯著花紋。前足5趾,後足4趾;爪鋒利,可伸縮(獵豹屬爪不能完全縮回)。尾一般較發達。多數善攀緣及跳躍。大多喜獨居。肉食,常以伏擊方式捕殺其他溫血動物。虎Panthera tigeris分布於亞洲,有8個亞種,其中3種已滅絕,我國特產的華南虎(中國虎)P.t.amoyensi也已基本野外滅絕。

獴科 Herpestidae

有14屬33種,分為1亞科:獴亞科Herpesnidae。分布於分布於舊大陸的熱帶和溫帶地區,尤以非洲為多,僅馬達加斯加島就有9種。體型較大細長,後足僅具4趾,四肢短,具腺囊,頭骨形態及牙齒與犬科較接近,但上裂齒原尖較大,且有較發育的前附尖。臼齒2/2,上臼齒橫生,其內葉較外緣為狹。以小型動物為食,有些種類是著名的食毒蛇動物。沼狸(細尾獴、貓鼬)Suricata suricata等一些非洲的獴為非洲群棲性最強的哺乳動物之一。細尾獴生性警惕,群體中常有一些站立起來負責警惕的“哨兵”。我國有2屬2種:爪哇獴(紅頰獴)Herpestes javanicus和食蟹獴Herpestes urva,均分布於東南亞,在我國見於南方地區。

鬣狗科 Hyaenidae

有3屬4種,分為2亞科:鬣狗亞科Hyaeninae、土狼亞科Protelinae。分布於非洲和印度。體型似犬,長頸,後肢較前肢短弱,軀體較短,肩高而臀低;頸後的背中線有長鬣毛;牙齒大,具粗壯的錐形前臼齒,裂齒髮育,臼齒退化。頜部粗而強,能咬開骨頭。進化主幹在古北界和非洲,中中新世時有一早期特化的中鬣狗類;晚中新世時鬣狗繁盛;新世現生屬出現,其中一支豹鬣狗通過白令陸橋進入北美。鬣狗(縞鬣狗、條紋鬣狗)體較小,全身布滿條紋,多為獨居,依靠發達的嗅覺覓食腐肉。褐鬣狗(棕鬣狗)Hyaena brunnea體型較大,分布於非洲西南部海岸,常到海灘尋食螃蟹、魚等。斑鬣狗Crocuta crocuta僅見於非洲,體型較大,成群獵食,除食腐肉外,能獵捕羚羊。土狼Proteles cristatus為特化的食蟻動物。  

雙斑狸科 Nandiniidae

有1屬1種,分為1亞科:雙斑狸亞科Nandiniidae。又稱非洲椰子貓,是分布於非洲的一種小型哺乳動物,為雙斑狸科(Nandiniidae)中唯一的一種,主要以植物的果實為食,也吃昆蟲等小動物。

靈貓科 Viverridae

獅子 老虎 獅子 老虎

有15屬35種,分為4亞科:縞狸亞科Hemigalinae、棕櫚狸亞科Paradoxurinae、林狸亞科Prionodontinae、靈貓亞科Viverrinae。主要分布於非洲和亞洲南部的熱帶和亞熱帶。體型較大細長,後足僅具4趾,四肢短,具腺囊,頭骨形態及牙齒與犬科較接近,但上裂齒原尖較大,且有較發育的前附尖。臼齒2/2,上臼齒橫生,其內葉較外緣為狹。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森林邊緣,以岩洞和樹洞為巢。夜行性,捕食小動物,兼食植物果實。雌雄性在會陰部均有發達的芳香腺囊分泌靈貓香,雄性產量比雌性多1倍以上,常擦抹在小樹樁或石塊上作為占據領域的標誌。靈貓香的主要化學成分是17巨環酮棗靈貓酮,是配製高級香精必不可少的定香劑,尤以非洲靈貓Civettictis civetta、大靈貓Viverra zibetha和小靈貓Viverra indica聞名世界,後兩種我國已有人工飼 養。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哺乳動物

概述             1989年1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頒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在其列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6個種或種類和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60個種或種類中,哺乳動物共8目。
靈長目熊猴 | 自臀葉猴 | 自頰長臂猿 | 白眉長臂猿 | 長尾葉猴 | 裁帽葉猴 | 滇金絲猴 | 短尾猴 | 蜂猴 | 黑長臂猿 | 黑葉猴 | 黑葉猴的白頭葉猴亞種 | 灰葉猴 | 金絲猴 | 台灣猴 | 豚尾猴 | 倭蜂猴 | 白掌長臂猿 | 藏酋猴 | 獼猴
鱗甲目穿山甲
食肉目 | 棕熊 | 熊貓 | 黑熊 | 馬來熊 | 小熊貓 |石貂 | 大熊貓 | 紫貂 | 黃喉貂 | 大靈貓 | 小靈貓 | 熊狸 | 荒漠貓 | 叢林貓 | 猞猁 | 兔猻 | 金貓 | 漁貓 | 東北虎 | 華南虎 | 草原斑貓
長鼻目亞洲象
奇蹄目蒙古野驢 | 西藏野驢 | 野馬
偶蹄目野駱駝 | 鼷鹿 | 林麝 | 馬麝 | 原麝 |  河麂 | 黑麂 | 坡鹿 | 梅花鹿 | 馬鹿 |  白唇鹿  |  馬鹿 |  豚鹿 | 水鹿 | 麋鹿 |  野牛 |  駝鹿 |  野氂牛 | 黃羊 | 普氏原羚 | 鵝喉羚 | 藏原羚 | 藏羚 | 高鼻羚羊扭角羚 | 鬣羚 | 台灣鬣羚 | 赤斑羚 | 斑羚 | 塔爾羊 | 北山羊 | 岩羊 | 盤羊
兔形目海南兔 | 塔里木兔 | 雪兔
齧齒目河狸 | 松鼠

按亞綱分類的食肉目動物

動物界 (Animali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哺乳綱 (Mammalia) | 亞綱獸亞綱 (Theria) | 下綱真獸下綱 (Eutheria) | 總目勞亞獸總目 (Laurasiatheria) | 食肉目 (Carnivora)
食肉目(Carnivora)在動物分類學上是哺乳綱中的一個目。現生的11個科分屬於二大支系,即貓形亞目(Feliformia) 和犬形亞目 (Caniformia)。前者包含靈貓、獴、鬣狗和貓等陸生的類群,後者包含犬、熊、小熊貓、浣熊和鼬等陸生的類群以及海獅、海象和海豹等水生的類群。這3個水生類群通稱為鰭足類,過去曾被列為獨立的目與食肉目相併列,或作為食肉目的1個亞目,而把陸生的食肉類全部歸入裂足亞目。近年的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都證明鰭足類是食肉目犬形亞目的1個單系群。
貓形亞目(Feliformia)  靈貓科(Murioidea) | 鬣狗科(Hyaenidae) | 貓科(Felidae)
犬形亞目(Caniformia)犬科 (Canidae) | 熊科(Ursidae) | 大熊貓科(Ailuropodidae) | 浣熊科(Procyonidae) | 鼬科(Mustelidae) | 海象科 (Odobenidae) | 海獅科 (Otariidae) | 海豹科 (Phocidae)

按亞綱分類的哺乳類現存動物

按亞綱分類的哺乳類現存動物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脊椎動物亞門 · 羊膜動物 
原獸亞綱 Prototheria (泄殖腔類單孔目 Monotremata (針鼴鴨嘴獸
後獸亞綱 Metatheria (有袋類負鼠目 Didelphimorphia | 鼩負鼠目 Paucituberculata | 微獸目 Microbiotheria (南猊) | 袋鼴目 Notoryctemorphia | 袋鼬目 Dasyuromorphia (包括袋鼬袋獾) | 袋狸目 Peramelemorphia | 雙門齒目 Diprotodontia (袋鼠及其近親)
真獸亞綱 Eutheria (有胎盤類非洲蝟目 Afrosoricida | 象鼩目 Macroscelidea | 管齒目 Tubulidentata (土豚) | 蹄兔目 Hyracoidea | 長鼻目 Proboscidea (象) | 海牛目 Sirenia (海牛儒艮) | 有甲目 Cingulata | 披毛目 Pilosa (食蟻獸樹懶) | 樹鼩目 Scandentia | 皮翼目 Dermoptera (鼯猴) | 靈長目 Primates | 齧齒目 Rodentia | 兔形目 Lagomorpha | 蝟形目 Erinaceomorpha | 鼩形目 Soricomorpha (鼩鼱齒蝟) | 翼手目 Chiroptera (蝙蝠) | 鱗甲目 Pholidota (穿山甲) | 食肉目 Carnivora |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 偶蹄目 Artiodactyla | 鯨目 Cetacea (海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