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目概述

所以陸上食肉動物可以劃分為熊和犬貓兩個大的分類單元。 食肉目動物反應迅速,動作靈敏,準確、強而有力。 近年來,大、中型食肉動物的數量明顯下降。

 食肉目(Carnivora)哺乳綱的一目。俗稱猛獸、食肉獸。牙齒尖銳而有力,上頜第四前臼齒和下頜第一臼齒形成裂齒。上裂齒兩個大齒尖和下裂齒外側的2大齒尖在咬合時好似鍘刀,可將韌帶、軟骨切斷。大齒異常粗大,長而尖,頗鋒利,起穿刺作用。頭骨上矢狀嵴高聳,顳窩及下頜冠狀突大,以容納強壯的顳肌,具骨質耳泡,下頜關節突位置低,四肢靈活,尺、橈骨分離,腕骨中舟狀骨、月骨和頭狀骨常癒合,4或5趾,末端具銳爪。科以上的分類主要依據頭骨基部,特別是耳區附近的構造。
過去曾將陸生食肉動物分為2個超科。犬超科除犬科外還包括熊、浣熊和鼬科,貓超科除貓科外則包括靈貓科和鬣狗科。前者耳泡腹壁僅由內鼓骨組成,大多有翼蝶管;後者耳泡膨大分為2室,腹壁由內、外兩塊鼓骨組成,無翼蝶管。後來將發現於全北界古新統和始新統中的具有真正的裂齒,但身體小,耳泡尚未骨化,前臼齒不退化,臼齒仍為磨楔型,腕骨中也無癒合現象的化石類群劃為細齒獸超科。邁米發現犬科在系統關係上與熊、浣熊和鼬科相距較遠,而與貓科反而接近(耳區解剖和血清研究上得到證實)。所以陸上食肉動物可以劃分為熊和犬貓兩個大的分類單元。
水生食肉動物形態極特化,身體呈流線型,四肢槳狀,牙齒同型化並趨於消失。曾把它們單列一目,但它們是從系統上陸生食肉動物中返回水中的一支。於是也有人根據形態把它們和陸生食肉動物分列為兩個亞目:水生的鰭腳亞目和陸上的裂腳亞目。但也有人根據分支系統學的觀點把耳海豹和海象與浣熊及熊歸在一起,而把無耳海豹和鼬類歸在一起。現在一般還是單獨建立鰭足目包括所有水生食肉動物。
食肉目現生代表有8科89屬250種,但體型、形態和行為差別很大。北極熊最大,體重800千克,身長3米;玲鼬最小,體長僅16~17厘米,體重50克。犬科、熊科、浣熊科、大熊貓科、鼬科、靈貓科、貓科和鬣狗科8科中,大熊貓科只有1屬1種,即大熊貓,僅分布於中國西部3省;靈貓科只分布於舊大陸;浣熊科幾乎集中分布於新大陸;其餘各科的分布均較廣泛,除大洋洲外,可見於世界各地。
食肉目動物反應迅速,動作靈敏,準確、強而有力。不論體型粗壯的熊類或小巧的黃鼬以至家貓、家犬等均具發達的大腦和感覺器官,嗅覺、視覺和聽覺均較發達,例如警犬的靈敏嗅覺和家貓適應光照強弱的可張可縮的瞳孔都是人們所熟知的。食肉類體型矯健,肌肉發達,四肢的趾端具銳爪,以利於捕捉獵物。生活方式為掠食性,獵物多為有蹄類、各種鼠類、鳥類以及某些大型昆蟲等。捕殺方式多種多樣,或隱伏要路等待,或嗅跡跟蹤、潛伏靠近,憑藉利齒和銳爪為武器進行突然襲擊。另一種攻擊方式是長距離的追逐捕殺。狼和豺等動物更發展成類似集體分工的圍獵方式。貓類和鼬類是以肉為主食的典型食肉獸;犬類和靈貓類次之,除肉類外尚包括部分植物果實;熊類和浣熊類進食植物性食物的比重增大,近於雜食;鬣狗類取食屍體或腐肉,縞鬣狗則以螞蟻為主食;唯一的素食者為大熊貓,以嫩竹和竹筍為主食。絕大多數食肉動物單獨生活,每個成體往往占據一定面積的活動區域,作為獨自尋食的遊獵區,並竭力守衛自己的領地。不少種類均具較為發達的分泌腺,北美臭鼬類的分泌物氣味強烈,可使人一時昏厥。分泌腺既是自衛的武器,又是通訊聯絡和標記領域的手段。食肉動物多晝伏夜出。
中國有7科24屬56種,僅鬣狗科無分布。犬科有6種,熊科有3種,浣熊科有1種,大熊貓獨占1科,鼬科最多達21種,靈貓科11種和貓科13種。中國特產大熊貓、貉、花面狸、漠貓和雪豹均屬重要保護動物。中國自古以來就利用和馴養食肉動物。在北京周口店發掘的山頂洞化石中有鑽孔的獾牙,在河南安陽的殷墟中曾發掘出家犬的骨骼。中藥有不少動物藥材,如熊膽、虎骨、獾油和靈貓香等。狼毫毛筆是用黃鼬尾毛製做的,紫貂、水獺、貉和狐的毛皮是中國著名的裘皮。近年來,大、中型食肉動物的數量明顯下降。虎、豹、棕熊、紫貂和水獺日益稀少,雖被列為國家保護動物,但仍有瀕臨滅絕的危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