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學史
1875年,俄羅斯博物學家普熱瓦爾斯基(Przewalski)在中國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原上發現了這一中國特有的動物,但一直誤認為是藏原羚,直到13年後方才正式命名為“普氏原羚”。
化石記錄表明,中國西北許多地點都曾有羚羊分布。這說明在黃土高原形成之前那些較溫暖的地質年代裡,草原和森林交替分布時,羚羊是盛極一時的優勢動物種類。當青藏高原開始隆升,黃土高原逐步形成時,環境變化使羚羊產生了種的分化,形成了青藏高原特有的羚羊類群—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曾發現於內蒙古包頭地區(1923年採得標本)、鄂爾多斯南部;甘肅省肅南縣、肅北縣(1952年採得標本);寧夏銀川地區;新疆喀爾墩草原、卡爾求卡荒漠草原,西藏昌都和那曲地區東部;青海省的祁連山地區、阿爾金山地區等。以上地區的普氏原羚均已消失,只發現青海湖邊尚有分布。它們分布在湖東、鳥島和元者三個區域,範圍十分狹小。據一九九四年至二零零一年的連續統計估算,三個種群總數在二百隻左右,其中最大的一群在湖東,約有一百二十隻。
鳥島種群位於青海湖鳥島附近的荒漠草原中,面積約75平方公里。由於牧場圍欄使普氏原羚的活動和覓食受到了限制,而狼的捕食則使普氏原羚種群的恢復和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這一種群僅存19-22隻。
元者種群位於青海湖東、元者村和湖東種羊場的中間地帶,與湖東種群緊鄰,面積為333平方公里,是歷史上分布於倒淌河流域的殘餘。二十世紀世紀六十年代初,倒淌河流域曾經分布著成千上萬隻普氏原羚。隨著種群分布區的人口密度相對較大,沒有狼群分布,數量約51隻(2000年的調查顯示,該種群可能已經滅絕)。普氏原羚集群活動,易於被獵殺,偷獵活動仍然存在。棲息地喪失和偷獵是元者種群面臨的直接威脅。
湖東種群位於青海湖的東北邊,面積約890平方公里。由於棲息面積較大,草場圍欄密度也較小,活動空間較其他兩個種群大,是數量最多的一個種群,約有120隻(2000年的調查顯示,該種群可能僅剩60-80隻)。迫於人類放牧活動的干擾,原來生活於典型草原區的普氏原羚不得不遷入沙漠、草地的生態交錯帶。當家畜轉入夏季牧場,沙漠中的普氏原羚會重新深入冬季牧場草原採食,當不得不和家畜共享食物源時,為了避開牲畜放牧的干擾,普氏原羚只得在傍晚和天黑後採食,而由於狼也在夜間活動,避過了牲畜的普氏原羚卻增加了與狼遭遇的機會。狼作為生態系統中的捕食者,是普氏原羚的主要天敵。據調查,狼獵殺的動物多為老年和幼年個體,在被狼捕食的普氏原羚殘骸中,80%為普氏原羚幼體。專家分析,狼對普氏原羚幼體的獵殺將極度危害普氏原羚種群的生存,在這種捕食壓力下,普氏原羚將在50-100年內滅絕。
據有關資料顯示,二十世紀80年代初,環湖附近普氏原羚的數量超過1000隻;80年代末,降到了500-600隻;1995年,在環湖地區還生活有五個普氏原羚種群,分別在倒淌河鄉元者村一帶,湖東種羊場,鳥島附近,天峻縣快爾瑪鄉以及剛察縣哈爾蓋鄉與海晏縣甘子河鄉交界處,約有不足300隻。2002年,除了前三處外,後兩處地方的普氏原羚種群已經消失,2003年的調查中,種群已經不見蹤跡。普氏原羚已經成為中國特有的哺乳動物中種群數量最少的物種,現存估計僅約150隻左右。
物種概述
黃羊又叫黃羚、蒙古原羚、蒙古瞪羚、蒙古羚等,因為它實際上並非羊類,只是形狀與羊相同,但四肢短小而肋骨很細,腹下夾帶著黃色的毛,角像公羊,喜歡臥在沙地上。
生在沙漠,能跑,喜臥。獨居而尾巴是黑的,叫黑尾黃羊;
生在野草叢中,成群結隊的,叫黃羊;
生在臨洮等地,個頭很大而尾巴像獐尾、鹿尾的名叫洮羊。
黃羊的皮都可以作被褥,出產於南方桂林的,則毛色是深褐色,脊毛有白斑,和鹿子相近。
基本說明
檔案
中文名:黃羊
別名:黃羚、蒙古原羚、蒙古瞪羚、蒙古羚
拉丁學名:Procapra gutturosa
英文名:Mongolian Gazelle
分類地位: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哺乳綱 Mammalia → 偶蹄目 Artiodactyla→牛科Bovidae→羚亞科 Antilopinae→原羚屬Procapra
亞種: 黃羊在中國有2亞種:
1)P.g.altaicaHollister,1913,分布於新疆,已經頻臨滅絕;
2)P.g. gutturosa(Pallas,1777),分布於我國的內蒙古、吉林、青海、陝西、山西、寧夏、甘肅、西藏等西部地區。
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形態特徵
黃羊實際上並非羊類。黃羊的體形纖瘦,但比藏原羚和普氏原羚大,也略顯粗壯,體長為100—150厘米,肩高大約為76厘米,體重一般為20─35千克,但最大的可達60—90千克。頭部圓鈍,耳朵長而尖,並且生有很密的毛。具有眶下腺,與藏原羚和普氏原羚不同。雄獸長在額骨上的角較短而直,呈豎琴狀,基部大致向上平行伸出,表面有明顯而緊密的環形橫棱,環的數目最多不會超過23個,尖端平滑,略微向後方逐漸斜向彎曲,呈弧形外展,最後兩個角尖彼此相對。角的內部為骨質,外面是表皮角質化形成的角鞘。雌獸沒有角,僅有一個隆起。頸部粗壯,尾巴很短,僅有9—11厘米。夏毛較短,為紅棕色,腹面和四肢的內側為白色,尾毛棕色。冬毛密厚而脆,但顏色較淺,略帶淺紅棕色,並且有白色的長毛伸出,腰部毛色呈灰白色,稍帶粉紅色調。臀部有白色的斑,不算大,但十分明顯,尤其是冬季。鼠蹊腺發達。它的四肢細長,前腿稍短,角質的蹄子窄而尖。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內蒙古、寧夏、青海、甘肅、新疆、西藏昌都和那曲地區東部。棲息地海拔高度為3400米左右。常活動於草甸地區。青海湖湖濱地區,是湖濱沙化草原地帶的代表種。
棲息環境
棲息地為草原和沙丘。在青海省境內,普氏原羚系一種較典型的荒漠與半荒漠的有蹄動物,棲息於生長有麻黃、芨芨草、苔草、沙鞭、沙生針茅、狼毒和蒿屬等植被類型的乾旱環境中,其間還有數十米高的沙丘、緩坡和開曠的平地,且沙丘深處常作為它們的隱蔽所。 普氏原羚棲息在比較平坦的半荒漠草原地帶,一般海拔高度3400米以下,從不到達更高的山巒,也不到純戈壁地帶活動,所以被稱為“灘黃羊”。
生活習性
黃羊主要分布於:蒙古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分布於吉林、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和新疆等省區。歷史上黃羊曾廣布於中國的北部,在2013年的今天,黃羊只分布在我國內蒙古北部的中蒙邊境一帶。環境的變遷、人類活動的干擾及盲目捕獵是黃羊分布區縮小的重要原因。建議儘快建立黃羊自然保護區,使黃羊在我國有一安歇、繁衍的良好棲息地,最終使黃羊資源得到科學合理的利用。
棲息於半沙漠地區的草原地帶,一般避開高山或純沙漠地區,只是偶爾才到高山或者峽谷地帶,但從不進入沙漠之中。性喜群棲,集群的時間比較長,移動的距離和範圍也大,一般隨著牧草的生長情況而遊動。冬季時南移到達雜草草原的邊緣和南方的荒漠草原,但不會越過長城以南。
主要是以枯草、積雪來充飢和解渴。在休息的時候,通常先用蹄子把積雪刨開,形成淺坑,然後群體成員聚攏在一起,臥在其中。如果是在十分寒冷的白天或者風雪交加的夜晚,更是彼此緊靠,縮成一團。到了春季,群體又逐漸向北方移動。夏季通常於清晨和下午進行覓食活動,並且常到有鹽鹼結晶的鹹水湖畔去舔食,這時的食物有長芒、針茅、多須蔥等雜草和錦雞兒等灌木,以及蒿類、豬毛菜和豆類等,取食場所常有雁類等水禽在其身邊活動,彼此和睦相處。它很耐渴,有時可以幾天不喝水。中午喜歡分散成小群靜臥,進行反芻。秋季,各個家族匯集成一個大群,有時可以多達數千隻,浩浩蕩蕩地進行遷移,通常有一隻有經驗的雄獸在前面帶路,其餘的個體便一隻跟一隻組成一列縱隊,有條不紊,依次行進。
黃羊善於跳躍,高度可達2.5米,平地一個縱跳可達6—7米遠,下坡時甚至能跳到13米遠。它也善於奔跑,最高時速為90公里左右。如果以75公里的時速奔跑,則可以持續1小時之久,在原野上時而直線前進,時而來回橫竄,尤其喜歡在草原上賓士的馬匹和汽車面前飛越而過,所以在牧區有這樣的俗話:“黃羊竄一竄,馬跑一身汗”,真是一點也不誇張。由於奔跑的本領十分出眾,再加上各種感覺都十分靈敏,所以發現遠處的天敵後並不害怕,往往先凝視一陣,然後奔跑一段距離,復又站住,回過頭來觀察一番,再飛速奔逃,轉瞬之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狼是黃羊的主要天敵,能沿著黃羊的足跡不停地追趕,雖然奔跑的速度比不上黃羊,但可以襲擊因老弱病殘等原因而落伍的個體。此外,狐狸、猞猁等中大型食肉獸類和雕類等大型猛禽也會捕食黃羊的幼仔。不過,黃羊有喜光的特性,常會給它帶來滅頂之災,因為狩獵者就是根據它的這個習性,在夜間架好獵槍守候在汽車裡,同時開亮車燈。當黃羊在遠處看到光亮,奔跑過來時,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射殺大批的黃羊。甚至那些開始並沒有被射中的,在眼花繚亂的燈光下,也會像著了“魔”似地不肯逃離,最後只能束手待斃。但是如果在白天,黃羊被射傷後,卻能夠十分頑強地拚命逃跑,直到筋疲力盡時為止。
黃羊的雄獸在繁殖期到來之前首先單獨組成群體,與雌獸分開活動,到晚秋和初冬時的交配季節再回到大群中。此時雄獸十分興奮,脖子脹得又粗又大,常低著頭部亂奔亂竄,拚命地追逐雌獸。雄獸在爭奪配偶時常用“啊卡、啊卡”的嘶叫聲威脅對方,這種聲音十分洪亮,在草原上可傳播到幾公里遠。不過,它們的角斗卻並不激烈,一旦對手敗退而被逐出時就會嘎然而止,不會出現因爭鬥而死亡的現象。到了5—6月份,黃羊群體大多移居到水草豐盛的地區。7月初,懷孕的雌獸便單獨生活,然後在較為稀疏的灌木林中分娩,每胎產1—2仔,偶爾為3仔。剛出生的幼仔,被雌獸舔幹了身體就能站立起來,生3日後就可以隨著雌獸疾速奔走,時速為40公里左右,2—3個月後即能以最高速度奔跑,時速竟能達到80—90公里。雄性幼仔在4—5月齡時,就在額骨的頂部長出短小的角,到冬季時長度已經有1—2厘米,呈黑色,直立而光滑,沒有圓環,而且被頭頂上的長毛所遮蓋。1—2歲達到性成熟時具有6—10個環紋,以後環紋逐漸增多。它的壽命為7—8歲。
繁殖方式
每年11月底,當草原上刮來凜冽的北風,青海湖上凍時,普氏原羚進入發情季節。這時,雌性普氏原羚群和雄性普氏原羚群合群形成較大的繁殖群體。(有時年老體弱者被驅出繁殖群外。但繁殖期一過,這些公羚又合群生活。)那些雄羚發出陣陣高昂的咩叫,在草地上圈占一個個“求偶場”,不停地在“求偶場”的邊界巡視,不時在求偶場的中央呼喚雌羚,但不讓其他雄羚進入。這時,雌性普氏原羚群仍然像其他季節一樣,每天出入沙地到草原覓食。雄羚的“求偶場”就建在雌性普氏原羚群每天進出沙地的必經之路上,當雌性經過雄性的“求偶場”時,占據“求偶場”的雄羚會趁機與之交配。雌羚7月產羔,通常每胎1羔。羚羔出生後幾分鐘即能站立,在草叢中躲藏幾日後,即能隨母羚一塊奔跑。
普氏原羚的發情交配期是12月至翌年1月,這時,雌雄合群形成較大的繁殖群體。雄性有爭偶現象,但爭鬥並不激烈,勝者率領數隻到20多隻雌羚羊一起活動,敗者往往尾隨群體伺機交配,或離開群體另覓新歡,有時也會有一雄一雌同居的情況。產仔期間群體暫時解散,雄獸結成小的團體或單獨活動,雌獸則單獨到山凹的高草叢或灌木叢等較為僻靜的地方分娩,雌羚7月產羔,每胎產1仔,偶有2仔,羚羔出生後幾分鐘即能站立,幼羚跟隨母羚一道活動,直至成年。雄羚不參予哺育幼羚。
種群現狀
僅中國青海省青海湖四周僅殘存有3-4個種群,即鳥島附近1-2群,約37隻;湖東種羊場及小北湖一帶生存有70隻左右;湖之北岸剛察縣察拉灘的1群約70-80隻。總數量恐不足200-350隻。
據1986年的調查及訪問了解,當時種群尚有350隻左右,不僅數量未增長,反而急劇下降,可以認為該種是世界上有蹄類中最瀕危的一個種。其致危原因是人類活動的嚴重影響,表現在:
棲息地的縮小和破碎化。各個活動區域草場嚴重退化,沙化面積逐步擴大。以前茂盛、豐富的草場,現在以狼毒花等雜草替代,草場質量急劇下降,鼠害嚴重,裸地、灘涂地增多,家畜超載。1949-1987年間,青海湖周圍人口已由過去的2萬增加到9萬,因而房舍不斷興建及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增加了20倍),致使普氏原羚的生存空間愈來愈小,棲息生境支離破碎;
自1949年至今,湖周地區的牲口增加了3倍,占據了普氏原羚的食物場,食物壓力增大。家畜和普氏原羚的衝突嚴重。普氏原羚沒有固定的覓食地、飲水地、活動區域家畜數量過多,牧場超載嚴重,造成了與家畜爭搶奪食、你進我退、你退我進的現象。
現有種群的群體過小,且由於人為所造成的阻礙,使湖東與湖西間的種群彼此隔離。近親繁殖的結果,也很可能導致種群衰退;近親交配。根據統計學,一個種群數量過小,遺傳多樣性也會減少,而遺傳多樣性的減少容易產生遺傳漂泊,這種現象使種群數量十分脆弱,並且導致種群多樣性的喪失。由於目前普氏原羚種群的群體過小,種群之間相互隔離,不能進行基因性交流,因此,導致近親繁殖。這也是導致普氏原羚種群數量衰退的主要原因。
偷獵現象依然存在。自1988年劃為國家Ⅰ級保護動物後,年近間仍有非法獵殺發生。如1994年12月,在共和縣倒淌河鄉有人用半自動步槍獵捕普氏原羚(數量不詳);且將草場引燃,燒毀草場面積約1000畝(據陳立偉於1995年春夏的實地調查)。
圍欄對普氏原羚自然活動的阻隔。在普氏原羚活動、交配、繁殖期間,圍欄極大地方便了狼和狐狸對普氏原羚的捕獵,限制了普氏原羚的活動區域,增加了普氏原羚的死亡數量。
缺乏水源。
外寄生蟲疾病發生率較多,並導致普氏原羚死亡現象。
吃垃圾現象較多。在多次的考察當中看到,普氏原羚吃垃圾以後,導致消化不良而死亡現象較多。家畜和野生動物舔食鹼鹽和吃其它東西的原因較多,經常是由於礦物質特別是食鹽和鹼鹽的缺乏、鈣不足、微量元素(鐵、銅、鋅等)缺乏和維生素的缺乏,以及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所引起消瘦和味覺異常而喜歡舔食各種異物。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CR)動物。
1999年中國的瀕危動物獸類紅皮書中將其列為極危級動物,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2005年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15大工程之一。
列入1988年頒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該種被列為Ⅰ級保護動物。
普氏原羚是中國特有的哺乳動物中數量最少的物種,但嚴格執法仍待加強。保護措施建議普氏原羚系中國甚或世界上有蹄動物中處於最瀕危的物種,若不採取進一步的保護措施,恐有隨時滅絕的危險。
建議如下:
1、 立即加強宣傳保護該物種的重要性與意義;
2、 嚴禁獵捕,違法必究;
3、 立即組織實地考察,在取得第一手生態生物學資料的基礎上制定有科學依據的保護或恢復計畫,並劃定自然保護區;
4、 進行種群生存力分析及遺傳多樣性的研究,為種群的恢復提供科學依據。
亞種分類
黃羊在中國有2亞種:
(1)P.g.altaicaHollister,1913,分布於新疆西北,多半已經絕滅;
(2)黃羊指名亞種(學名:Procapragutturosagutturosa),Pallas於1977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黑龍江、內蒙古、甘肅、河北、陝西、山西、寧夏、遼寧、吉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外貝加爾地區鄂嫩河上游
特種價值
黃羊是中國重要的資源動物,它的皮革光潤、輕暖,可以加工成皮衣、馬鞍等用具;
肉可食,味道鮮美,還能製成肉鬆和肉干,從前是草原牧民冬季的主要食物;
角能製成各種纖細的工藝品,還可以入藥,有清熱解毒、平肝息風的功能,主治溫病高熱神昏、小兒驚風、癇症、中風等,特別是解熱作用和抗驚厥作用較為明顯。
相關保護
過去我國黃羊的數量確實較多,後來由於缺乏科學地控制狩獵量和狩獵季節,不斷被大量捕殺之後難以恢復,數量逐年下降,已經成為稀有物種,亟待採取措施,加以保護。
(1)中國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等級:二級
(2)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漸危
由此可知,對於黃羊我們要加重保護。
飼養管理
準備工作
A、場地的準備:
按不同生產用途的羊群,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飼養方式大體可分為三種:全放牧(含系牧、栓牧),圈養,半圈半牧。羊圈應選建在向陽、背風、乾燥、南向為開闊地帶的地方,切忌在低洼、潮濕的地方建圈。羊舍建造求,以半樓(吊腳樓)式漏縫地板的簡易圈舍為佳,面積,按羊只用途、羊群大小而定。並儘可能在舍外設定運動場,運動場的面積應為圈舍面積的2-2.5倍。但必須開設窗戶以利空氣流通、日光照射,特別是舍內應
B、設施的準備:
準備設備有飼槽、草架、繁殖母羊產羔欄以及飲水裝置和飼料加工機械等,
C、技術的準備:
養殖黃羊技術大體與家羊相似,在繁殖方面有一定技術要求,需通過書本報刊雜誌進行自學,也可到本網網“養羊知識講座”和電子刊物“養羊技術文薈”等欄目學習,不斷提高、豐富飼養養技術。
D、飼料的準備:
養殖黃羊需要提前解決青飼料和桔桿飼料。
E、防疫的準備:
雖然黃羊抗病性強,但也會生寄生蟲病,內肝片吸蟲病、肺絲蟲病、多頭蚴病、肺炎等病,因此要加強黃羊防疫工作。
F、引種的準備
引種前要全面、多方位了解供種貨源,掌握相關知識,要到有種苗經營資格單位購買的原則、堅持比質、比價、比服務的原則、堅持就近購買的原則,把好黃羊種羊的質量關、價格關、結構關。
基本知識
A、種公羊的飼養管理。
堅持公、母分群,切忌混群亂交、亂配。實行種公羊單獨飼養,在配種期供應草料日糧,並提高蛋白質飼料的比生重,加強運動;非配種期也應給予飼草日糧的平衡供應,以常年維持較好的種用體況。
B、繁殖母羊。
在配種期主要是保持良好體況,使之正常發情、排卵和受孕,一般在配種前2至3周給予短期優飼,以放牧和為主的羊群,應提高補飼水平;懷孕後期,即產前兩個月,胎兒發育較快,2/3的初生體重在此期完成,補充富含蛋白質、維生素、鈣、磷的飼料,用量應比妊娠前期增加0.25-0.5 公斤為宜,並在臨產前1周逐漸降低供量、夜間進入產羔欄,做好接羔護產工作;
哺乳期的母羊在分娩後體質虛弱,應結合放牧,適當增供多計料或放牧優質草場,以保證泌乳。c、育成羊,主要是加強營養物質的供應和補充礦物質飼料。對斷奶的羊只,在搞好公、母羊分群管理的同時,加強飼養,必要時可補飼液體料或羔羊料。
C、哺乳期羔羊的飼養管理:
一是生後3天保證吃足初乳;二是哺乳次數由多到少;三是提早補飼,於生後一周隨母放牧優質草場,在二月齡可斷奶。同時,應做好防寒保溫工作。有條件的地方,可單獨組群育羔,採取人工哺乳措施,實施提早補飼、去勢、斷奶的技術。
同時,注意飲水及飲水衛生,不讓羊飲污水。炎熱季節收牧後夜間在舍內供水自飲;冬天早、晚定時供給溫熱食鹽水;飼餵青乾草,應日常性給予補水;放牧過程中,可在牧區設飲水池或固定的溪溝自由飲水。保持環境衛生,每日清掃羊舍,合理處理糞便,定期進行羊舍消毒。
相關內容
自2012年入冬以來,內蒙古中東部邊境牧區狼害頻發。由於尚未建立完善的賠償機制,多數受損牧戶只能獨自承擔損失。業內人士認為,雪災只是表面現象,生物鏈受損才是鬧狼災的根本原因,若想讓牧戶少受損失,進一步增加野生黃羊的種群數量才是根本之道。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哺乳動物
概述 | 1989年1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頒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在其列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6個種或種類和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60個種或種類中,哺乳動物共8目。 |
靈長目 | 熊猴 | 自臀葉猴 | 自頰長臂猿 | 白眉長臂猿 | 長尾葉猴 | 裁帽葉猴 | 滇金絲猴 | 短尾猴 | 蜂猴 | 黑長臂猿 | 黑葉猴 | 黑葉猴的白頭葉猴亞種 | 灰葉猴 | 金絲猴| 台灣猴 | 豚尾猴 | 倭蜂猴 | 白掌長臂猿 | 藏酋猴| 獼猴 |
鱗甲目 | 穿山甲 |
食肉目 | 豺 | 棕熊 | 熊貓 | 黑熊 | 馬來熊 | 小熊貓 |石貂 | 大熊貓 | 紫貂 | 黃喉貂 | 大靈貓 | 小靈貓 | 熊狸 | 荒漠貓 | 叢林貓 | 猞猁 | 兔猻 | 金貓 | 漁貓 | 東北虎 | 華南虎 | 草原斑貓 |
長鼻目 | 亞洲象 |
奇蹄目 | 蒙古野驢 | 西藏野驢 | 野馬 |
偶蹄目 | 野駱駝 | 鼷鹿 | 林麝 | 馬麝 | 原麝| 河麂 | 黑麂 | 坡鹿 | 梅花鹿 | 馬鹿| 白唇鹿| 馬鹿| 豚鹿 | 水鹿 | 麋鹿| 野牛| 駝鹿| 野氂牛| 黃羊| 普氏原羚| 鵝喉羚| 藏原羚| 藏羚| 高鼻羚羊 | 扭角羚| 鬣羚 | 台灣鬣羚 | 赤斑羚 | 斑羚 | 塔爾羊 | 北山羊 | 岩羊 | 盤羊 |
兔形目 | 海南兔 | 塔里木兔 | 雪兔 |
齧齒目 | 河狸 | 松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