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西藏野驢體長可達2米多,頭體長182-214厘米;尾長32-45厘米;肩高132-142厘米;重量250-400公斤。雄性較大。四肢較粗,比起家養的小毛驢多了幾分矯健。且前肢內側均有圓形胼胝體,俗稱“夜眼”,蹄較窄而高,可以說是“高頭駿驢”。因此在當地人們常常把它們叫做“野馬”。
頭短而寬,吻部稍圓鈍,耳殼長超過170毫米,鬣鬃短而直,尾鬃生於尾後半段或距尾端1/3段,四肢粗,前肢內側均有圓形胼胝體,俗稱“夜眼”,蹄較窄而高。吻部呈乳白色,體背呈棕色或暗棕色(夏毛略帶黑色),脅毛色較深,至深棕色,自肩部頸鬣的後端沿背脊至尾部,具明顯較窄的棕褐色或黑褐色脊紋,俗稱“背絨”,肩胛部外側各有一條明顯的褐色條紋,肩後側面具典型的白色楔形斑,此斑的前腹角呈弧形,腹部及四肢內側呈白色,腹部的淡色區域明顯向體側擴展,四肢外側呈淡棕色,臂部的白色與周圍的體色相混合而無明顯的界限。成體夏毛較深。
西藏野驢是青藏高原大型草食動物,體形與蒙古野驢、騾相似,耳尖、背部脊線、鬃毛和尾尖較深,吻端上方、頸下、胸部、腹部、四肢等處為乳白色,與軀幹兩側顏色界線分明。一般而言夏毛較深,冬毛較淡,幼體毛色較深,呈沙土黃色,絨毛很長,第二年夏天換毛後毛色似成體。
棲息環境
西藏野驢生活於高寒荒漠地帶,夏季到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上生活,冬季則到海拔較低的地方。好集群生活,擅長奔跑,警惕性高。喜歡吃茅草、苔草和蒿類。在乾旱的環境中會找到合適的地方用蹄刨坑挖出水來飲用,還可以供藏羚等有蹄類動物飲水。
生活習性
西藏野驢有集群活動的習性,雌驢、雄驢和幼驢終年一起過遊蕩生活。每群5-8頭或20-30頭。在夏季,水草條件好和人為干擾少的地方,西藏野驢群體會很大。生活在新疆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的依夏克帕提湖邊的西藏野驢群,大群的個體數常常在100多頭到200多頭之間。而在柴達木盆地北緣的哈爾騰盆地一帶,通常是3-5頭結小群活動,單獨活動的野驢個體也比較常見。
西藏野驢極耐乾旱,可以數日不飲水。它們的聽覺、嗅覺、視覺均很靈敏、能察覺距離自己數百米外的情況。若發現有人接近或敵害襲擊,先是靜靜地抬頭觀望,凝視片刻,然後揚蹄疾跑。跑出一段距離後,覺得安全了,又停下站立觀望,然後再跑。總是跑跑、停停、看看後再跑。好集群生活,擅長奔跑,警惕性高。喜歡吃茅草、苔草和蒿類。
西藏野驢還有個極特殊的習性,喜歡與汽車賽跑。當汽車駛入有西藏野驢活動的地方,遠處的野驢就會好奇地注視著逐漸接近它們的汽車。當汽車與它們比較近時,野驢隨即朝前猛跑,並竭力與汽車保持平行。有時駕駛員也有意和野驢一比高低,將汽車開到時速60公里和野驢比賽。野驢與汽車賽跑,最後總要跑到汽車的前邊,並且要從汽車前經過,才肯罷休。野驢越過汽車後,往往要繼續奔跑一會兒,然後停下觀望。有時野驢因這種古怪的行為而付出生命代價,一些偷獵者就是開著汽車追殺野驢的。曾經有汽車和4隻野驢並駕齊驅地在海拔4000米的荒漠上跑了十幾公里,野驢的速度絲毫沒有減緩。雖然西藏野驢耐力極好,可以一口氣跑40-50公里不休息,但用汽車長時間追逐野生動物可能會對它們造成不良後果。碰上這類“比賽”,最後都是人們主動減速,讓野驢跑到汽車前邊去。
西藏野驢有隨季節短距離遷移的習性。平時活動很有規律,清晨到水源處飲水,白天在草場上採食、休息,傍晚回到山地深處過夜。每天要遊蕩好幾十公里的路程。在野驢經常活動的地方,未受到驚擾的西藏野驢移動時喜歡排成一路縱隊,魚貫而行。在草場、水源附近,經常沿著固定路線行走,在草地上留下特有的“驢徑”。驢徑寬約20厘米,縱橫交錯地伸向各處。
聰明的西藏野驢在乾旱缺水的時候,會在河灣處選擇地下水位高的地方“掘井”。它們用蹄在沙灘上刨出深半米左右的大水坑,當地牧民稱為“驢井”。這些水坑除了它們自己飲用外,還為藏羚、藏原羚、鵝喉羚等動物提供了水源。
分布範圍
西藏野驢,原產於青藏高原,分布於中國西部、尼泊爾、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
西藏野驢主要分布在青海的玉樹、果洛、海北和海西州,甘肅的阿克塞、肅南、南北和瑪曲,新疆的阿爾金山等地,西藏那曲地區西部,阿里地區和日喀則地區的西北部,四川。
(西藏野驢分布圖網址 )
繁殖方式
西藏野驢每年的7-12月份為繁殖季節,雌性每胎產1仔,幼仔出生時體重可達35公斤,3-4歲性成熟。野生西藏野驢壽命20歲左右。
每年8-9月份,西藏野驢進入繁殖交配期,此時,雄驢性情變得很兇,頻頻嘶叫。它們為爭奪交配權時常發生激烈的咬斗。取得勝利的雄野驢控制整個驢群的活動,哪只驢不聽話,就對它又踢又咬。西藏野驢對幼仔照顧得很周到,曾看到一群野驢過河時,一隻小驢爬不上河岸,兩隻大野驢將它架在中間,用肩把小野驢推上岸的有趣行為。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 名 | |
1 | 西藏野驢東部亞種 | Equus kiang holdereri |
2 | 西藏野驢指名亞種 | Equus kiang kiang |
3 | 西藏野驢南部亞種 | Equus kiang polyodon |
種群現狀
野驢的主要天敵包括狼、雪豹和猞猁。由於保護措施得當,野驢的種群數量逐年增加,僅在羌塘就有近6萬頭。根據劉務林等人 的估計,1989年時西藏野驢的數量約在5.6萬頭左右,1998年的總數接近8萬頭 。另外,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的調查統計,在阿里改則縣察布鄉北部和尼瑪縣西北部的局部地區有數量龐大的野驢群,有些群體的數量達到500頭以上。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西藏野驢的數量遠遠超出這個數字,並且達到了10萬頭。
過去,西藏野驢生活在偏僻邊遠、人煙稀少的青藏高原地區,受到天然保護。但近些年來,一些地區由於人類過度放牧而造成食物極度貧乏,或因人類淘金等活動的干擾,違法偷獵的現象也時有發生,西藏野驢的種群數量在不斷下降。為了保護這一物種,中國政府將西藏野驢列為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嚴禁捕殺。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哺乳動物
概述 | 1989年1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頒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在其列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6個種或種類和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60個種或種類中,哺乳動物共8目。 |
靈長目 | 熊猴 | 自臀葉猴 | 自頰長臂猿 | 白眉長臂猿 | 長尾葉猴 | 裁帽葉猴 | 滇金絲猴 | 短尾猴 | 蜂猴 | 黑長臂猿 | 黑葉猴 | 黑葉猴的白頭葉猴亞種 | 灰葉猴 | 金絲猴| 台灣猴 | 豚尾猴 | 倭蜂猴 | 白掌長臂猿 | 藏酋猴| 獼猴 |
鱗甲目 | 穿山甲 |
食肉目 | 豺 | 棕熊 | 熊貓 | 黑熊 | 馬來熊 | 小熊貓 |石貂 | 大熊貓 | 紫貂 | 黃喉貂 | 大靈貓 | 小靈貓 | 熊狸 | 荒漠貓 | 叢林貓 | 猞猁 | 兔猻 | 金貓 | 漁貓 | 東北虎 | 華南虎 | 草原斑貓 |
長鼻目 | 亞洲象 |
奇蹄目 | 蒙古野驢 | 西藏野驢 | 野馬 |
偶蹄目 | 野駱駝 | 鼷鹿 | 林麝 | 馬麝 | 原麝| 河麂 | 黑麂 | 坡鹿 | 梅花鹿 | 馬鹿| 白唇鹿| 馬鹿| 豚鹿 | 水鹿 | 麋鹿| 野牛| 駝鹿| 野氂牛| 黃羊| 普氏原羚| 鵝喉羚| 藏原羚| 藏羚| 高鼻羚羊 | 扭角羚| 鬣羚 | 台灣鬣羚 | 赤斑羚 | 斑羚 | 塔爾羊 | 北山羊 | 岩羊 | 盤羊 |
兔形目 | 海南兔 | 塔里木兔 | 雪兔 |
齧齒目 | 河狸 | 松鼠 |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獸綱
瀕危動植物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的《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表明,目前,世界上還有1/4的哺乳動物、1200多種鳥類以及3萬多種植物面臨滅絕的危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