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斑蝗鶯

矛斑蝗鶯

矛斑蝗鶯,為雀形目鶲科蝗鶯屬的鳥類,俗名黑紋蝗鶯豎紋螞蚱,體型略小(12.5厘米)而具褐色縱紋的鶯。上體橄欖褐色並具近黑色縱紋;下體白色而沾赭黃,胸及兩脅具黑色縱紋;眉紋皮黃;尾端無白色。與黑斑蝗鶯的區別在體型較小,上體及胸部縱紋較粗重,頂冠較黑。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矛斑蝗鶯斑蝗

中文學名:矛斑蝗鶯

中文目名:雀形目

中文科名:鶯科

中文屬名:蝗鶯屬

中文俗名:黑紋蝗鶯

拉丁文名:Locustella lanceolata

英文名:Lanceolated Warbler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Temminck,1840

科學分類

矛斑蝗鶯矛斑蝗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鶲科 Muscicapidae
屬: 蝗鶯屬 Locustella
種: 矛斑蝗鶯 L. lanceolata

形態特徵

矛斑蝗鶯矛斑蝗鶯

體長約12.5厘米而具褐色縱紋的鶯。上體橄欖褐色並具近黑色縱紋;下體白色而沾赭黃,胸及兩脅具黑色縱紋;眉紋皮黃;尾端無白色。與黑斑蝗鶯的區別在體型較小,上體及胸部縱紋較粗重,頂冠較黑。

虹膜深褐;嘴上嘴褐色,下嘴帶黃;腳粉色。鳴聲為拖長的快速高調顫;較黑斑蝗鶯高而慢。叫聲為churr-churr及低音chk。繁殖於西伯利亞、古北界東部;冬季至菲律賓、東南亞、大巽他群島及馬魯古群島的北部。不常見的季候鳥。繁殖於中國東北;有記錄遷徙時見於中國東部及西北部。喜濕潤稻田、沼澤灌叢、近水的休耕地及蕨叢。

矛斑蝗鶯大多數飛翔生活。體表被覆羽毛,一般前肢變成翼(有的種類翼退化),骨多孔隙,內充氣體;心臟有兩心房和兩心室。體溫恆定。呼吸器官除具肺外,還有由肺壁凸出而形成的氣囊,用來幫助肺進行雙重呼吸。卵生。 矛斑蝗鶯是兩足、恆溫、卵生的脊椎動物,身披羽毛,前肢演化成翼,有堅硬的喙。矛斑蝗鶯的體型大小不一,既有很小的蜂鳥也有巨大的鴕鳥和鴯鶓(產於澳洲的一種體型大而不會飛的鳥)。

生活習性

矛斑蝗鶯矛斑蝗鶯

矛斑蝗鶯體形蒼鷹稍小,成鳥上體青灰色,尾羽較長,有十分明顯的深褐色橫斑,很容易識別。飛翔時主要是扇翅和短距離的滑翔交替進行,並常在空中呈圈狀的飛翔。常棲于山地林間,或在村落附近河川小溪附近地帶,飛翔力很強,善捕食小鳥等動物

繁殖於中國華北北部、東北西北部、呼倫貝爾盟博克圖、北部大、小興安嶺等地,冬時常見於四川、雲南以東的地區。此鳥也能馴養作獵鷹,用以捕捉小型鳥類。

矛斑蝗鶯種類繁多,分布全球,生態多樣,現在鳥類可分為三個總目。平胸總目,包括一類善走而不能飛的鳥,如鴕鳥。企鵝總目,包括一類善游泳和潛水而不能飛的鳥,如企鵝。突胸總目,包括兩翼發達能飛的鳥,絕大多數鳥類屬於這個總目。 目前全世界為人所知的鳥類一共有9,000多種,光中國就記錄有1,300多種,其中不乏中國特有鳥種。

大約有120-130種鳥已絕種,與其他陸生脊椎動物相比,鳥是一個擁有很多獨特生理特點的種類。 矛斑蝗鶯的食物多種多樣,包括花蜜、種子、昆蟲、魚、腐肉或其他鳥。大多數鳥是日間活動,也有一些鳥(例如貓頭鷹)是夜間或者黃昏的時候活動。許多鳥都會進行長距離遷徙以尋找最佳棲息地(例如北極燕鷗),也有一些鳥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上度過(例如信天翁)。

物種家族

黑斑蝗鶯黑斑蝗鶯

蝗鶯屬(學名:Locustella)是雀形目鶲科的一個屬,包括以下9種:
Locustellaluscinoides
小蝗鶯,Locustellacerthiola
北蝗鶯,Locustellaochotensis
矛斑蝗鶯,Locustellalanceolata
Locustellafluviatilis
蒼眉蝗鶯,Locustellafasciolata
黑斑蝗鶯,Locustellanaevia
史氏蝗鶯,Locustellapleskei
斑背大尾鶯,Locustellapryeri,從2004年

黑斑蝗鶯

種屬:雀形目 > 鶯科 > 蝗鶯屬 PASSERIFORMES > Sylviidae > Locustella naevia
描述:中等體型(13厘米)的橄欖褐色鶯。遍布近黑色縱紋。下體灰皮黃色,喉奶油色,上胸沾暖色,夏季上胸具黑色點斑,有時兩脅具縱紋。淺色的眉紋不明顯。甚似矛斑蝗鶯但腹部灰色較重,尾下覆羽皮黃色而帶黑色的矛尖狀縱紋,尾色較深,體型略大,上體縱紋較少,鳴聲也不同。 虹膜-褐色;嘴-上嘴色暗,下嘴基粉紅;腳-粉色。叫聲:叫聲為生硬的sit聲。鳴聲從低棲處發出,為不停頓的快而乏味似被蒙蓋的鬧鐘鈴聲。

黑斑蝗鶯黑斑蝗鶯

蒼眉蝗鶯 英文名:Locustella fasciolata

描述:體型略大(15厘米)而色淡的。上體橄欖褐,眉紋白,眼紋色深而臉頰灰暗。下體白,胸及兩脅具灰色或棕黃色條帶,羽緣微近白色,尾下覆羽皮黃。幼鳥下體偏黃,喉具縱紋。嘴大,體型較其他蝗鶯屬(Locustella)種類均大,但可能與大葦鶯混淆,儘管其尾為凸形,頭較小,體多灰色。虹膜-褐色;嘴-上嘴黑,下嘴粉紅;腳-粉褐。叫聲:華美而帶高低起伏短句的長鳴聲。叫聲包括顫音cherr-cherr…cher及響亮的似吵嘴聲tschrrok tschrrok。

蒼眉蝗鶯蒼眉蝗鶯

分布範圍:繁殖於東北亞及日本;遷徙經中國東部至菲律賓、蘇拉威西島及紐幾內亞。分布狀況:不常見。指名亞種繁殖於內蒙古東北部及黑龍江北部的大小興安嶺,遷徙時見於華東省份及台灣。對體色較深的亞種amnicola也應加留意。習性:見於低地及沿海的林地、棘叢、丘陵草地及灌叢。在林下植被中潛行、奔跑及齊足跳動。棲勢水平但立於地面時高揚而似(JI)。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小蝗瑩

雀形目 > 鶯科 > 蝗鶯屬 PASSERIFORMES > Sylviidae > Locustella certhiola
描述:中等體型(15厘米)而具褐色縱紋的鶯。眼紋皮黃,尾棕色而端白。上體褐色而具灰色及黑色縱紋;兩翼及尾紅褐,尾具近黑色的次端斑;下體近白,胸及兩脅皮黃。幼鳥沾黃,胸上具三角形的黑色點斑。亞種 centralasiae色最淡;rubescens的色最深;指名亞種的上背及次級飛羽多黑色縱紋。虹膜-褐色;嘴-上嘴褐色,下嘴偏黃;腳-淡粉色。叫聲:拖長的沙啞顫音chir-chirrrr;也有示警時的尖細tik tik tik聲。

分布範圍:繁殖於亞洲北部及中部;冬季至中國、東南亞、巴拉望島、蘇拉威西島及大巽他群島。分布狀況:不常見的夏季繁殖鳥及過境鳥。亞種centralasiae繁殖於新疆西部及北部、青海、甘肅北部、內蒙古西部,越冬於中國南方。minor繁殖於中國東北,有記錄遷徙時見於華東省份。rubescens也有記錄遷徙時見於中國東部,指名亞種偶見於河北。習性:棲於蘆葦地、沼澤、稻田、近水的草叢和蕨叢以及林邊地帶。隱匿於濃密的植被下,即使被驚起,飛行僅幾米遠就又扎入覆蓋中。

世界鳥類百科

我們人類的世界多姿多彩,同樣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存在著一個五彩繽紛的動物王國,在這個“國度”中有哺乳類、爬行類、魚類、犬類還有鳥類等等。在科學的探索中我們不斷的去發掘新的事物,在動物的王國中我們不斷的尋覓新的生命,本次任務的主題是“世界鳥類百科”,在這裡我們收集了較多世界各國的珍奇鳥類名單,讓我們一起為它們做出最完美的名片吧^_^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