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州

沙州

沙州即今甘肅省敦煌市,敦煌四周皆為沙漠戈壁包圍,位處塔克拉瑪乾沙漠東端邊緣。沙漠地帶氣候乾燥,氣溫變化大,地面缺少經常性流水,植物稀少矮小,為風沙地貌。沙漠多集中在鳴沙山地帶和黨河兩岸及其下游地帶。地面物質主要由沙粒構成,地表復蓋大片流沙,廣布沙丘,在風力推動下沙丘移動,往往造成嚴重危害。全市有沙漠765萬多畝,占總面積的16.36%,所以敦煌又有“沙漠綠洲”之稱。敦煌市轄5個鎮、4個鄉,即沙州鎮、肅州鎮、莫高鎮、轉渠口鎮、七里鎮、楊家橋鄉、郭家堡鄉、黃渠鄉、陽關鎮;國營敦煌農場、青海石油管理局生活基地。

沙州介紹

沙州沙州

敦煌南枕氣勢雄偉的祁連山,西接浩瀚無垠的羅布泊荒原,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東峙峰岩突兀的

三危山。屬暖溫帶氣候。年降雨量只有39.9毫米,而蒸發量卻高達2400毫米。日照充分,無霜期長。在這個群山擁抱的天然小盆地中,黨河雪水滋潤著肥田沃土,綠樹濃蔭擋住了黑風黃沙;糧棉旱澇保收,瓜果四季飄香;沙漠奇觀神秘莫測,戈壁幻海光怪陸離;文化遺存舉世聞名,人才輩出……美麗的敦煌,是塊富饒、神奇、誘人的土地。

行政區劃

敦煌市位於甘肅省西北部,隸屬甘肅省 酒泉市管轄。東經92°13′-95°30′,北緯39°53′-41°35′。東西分別與 瓜州縣、肅北蒙古自治縣和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相接。全市總面積3.12萬平方公里,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1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3萬人。

敦煌市轄5個鎮、4個鄉: 沙州鎮、 肅州鎮、 莫高鎮、 轉渠口鎮、 七里鎮、 楊家橋鄉、 郭家堡鄉、 黃渠鄉、 陽關鎮;國營敦煌農場、 青海石油管理局生活基地。市政府駐沙州鎮,

歷史沿革

沙州中國小重建效果圖沙州中國小重建效果圖

戰國和秦時,敦煌一帶居住著大月氏、烏孫人和塞種人。以後,大月氏強盛起來,兼併了原來的羌戎。西漢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兩次挫敗月氏,迫使月氏人西遷徙於兩河流域(錫爾河、阿姆河)。整個河西走廊為匈奴領地。漢武帝繼位後,採取武力防禦和主動進攻兩者兼用的戰略,於建元二年(前138年),首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聯絡月氏、烏孫夾擊匈奴。元狩二年(前121年),漢王朝決定斷敵右臂,張我左掖,進發河西走廊。同年春,派驃騎將軍霍去病統率萬騎從隴西出塞,進軍河西,大獲全勝。漢武帝於河西設定酒泉郡和武威郡。並採用設防、屯墾、移民等措施,不斷充實、加強建設河西。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將酒泉、武威二郡分別拆置敦煌、張掖兩郡。

東晉成帝鹹康元年(335年),前涼文王張駿將敦煌、晉昌、高昌三郡和西域都護、戊己校尉、玉門大護軍三營設定為沙州,州治在敦煌。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沙州,武德五年(622年)改置西沙州。貞觀七年(633年)改為沙州。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沙州陷吐蕃。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張議潮起義歸唐,大中五年(851年)建歸義軍節度於沙州。後張氏宗族內亂。其孫張承奉嗣節度使,叛唐自立“西漢金山國”,自稱“金山白衣天子”。此時回鶻也控制了河西走廊中部地區,“金山國”為打通東西交通,與回鵑交戰,結果一敗塗地。後回鶻攻打沙州,張承奉難以抵擋,只好投降。後梁乾化三年(914年)金山國亡,張氏絕嗣,沙州長史曹議金取代節度使地位,統領瓜、沙二州。宋景佑年間沙州為西夏占據。

沙州風光沙州風光

1227年蒙古大軍滅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區歸元朝所有。元至元十二年(1277年)立沙州,鏇升沙州路,後升為沙州總管府。隸屬甘肅行中書省。明永樂三年(1405年)置沙州衛。正德十一年(1516年)敦煌被吐魯番占領。嘉靖三年(1524年)明朝下令閉鎖嘉峪關,將關西平民遷徙關內,廢棄了瓜、沙二州。此後二百年敦煌曠無建置。

清康熙後期漸次收復了嘉峪關外的廣大地區。雍正三年(1725年)建沙州所,次年升衛,采川陝總督岳鍾琪奏,以甘肅省(包青海部分)56州縣移民至黨河兩岸屯墾,以原縣冠名敦煌縣,隸安西直隸州。

民國初敦煌縣屬甘肅省邊關道、安肅道,後隸甘肅省第7行政區。

1949年解放後屬酒泉專區,1987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立敦煌市。

同名沙州

南朝梁置,治白沙關城(在今湖北麻城市北45公里),天監二年(503)地入北魏。北魏領建寧、齊安二郡。北齊天保七年(556)廢。

史料記載

沙州,燉煌。中府。開元戶六千四百六十六。鄉十三。

禹貢雍州之域。古戎地也,左傳所謂“充姓之戎,居於瓜州”,注云“在今敦煌”,是也。漢武帝無鼎六年,分酒泉置敦煌郡,今州即其地也。前涼張駿於此置沙州,蓋因鳴沙山為名。流沙即居延澤也。以西胡校楊宣為刺史,後三年宣讓州,復改為敦煌郡。涼武昭王初都於此,後又遷於酒泉。後魏太武帝於郡置敦煌鎮,明帝罷鎮立瓜州,以地為名也,尋又改為義州,莊帝又改為瓜州。隋大業三年,又罷州為敦煌郡。隋末喪亂,陷於寇賊,武德二年西土平定,置瓜州,五年改為沙州,建中二年陷於西蕃。皇朝以敦煌為燉煌。

州境:東西南北八到:東南至上都三千七百里。東南至東都四千五百六十里。東至瓜州三百里。西至石城鎮一千五百里。西至吐蕃界三百里。北至伊州七百里。

貢、賦:開元貢:野馬皮,石膏,棋子石,?孛羊角。

管縣二:燉煌,壽昌。

燉煌縣,上。郭下。本漢舊縣,屬敦煌郡。周武帝改為鳴沙縣,以界有鳴沙山,因以為名。隋大業二年,復為敦煌。敦,大也。以其開廣西域,故以盛名。

三危山,在縣南三十里。山有三峰,故曰三危。尚書“竄三苗於三危”,即此山也。

鳴沙山,一名神沙山,在縣南七里。今按其山積沙為之,峰巒危峭,逾于山石。四面皆為沙壠,背有如刀刃,人登之即鳴,隋足頹落,經宿風吹,輒復如舊。

有一泉水,名曰沙井,綿歷古今,沙填不滿,水極甘美。

縣泉水,在縣東一百三十里。出龍勒山腹,漢將李廣得伐大宛還,士眾渴乏,引佩刀刺山,飛泉湧出,即此也。水有靈,車馬大至即出多,小至即出少。

鹽池,在縣東四十七里。池中鹽常自生,百姓仰給焉。

壽昌縣,中下。東至州一百五里。本漢龍勒縣,因山為名,屬敦煌郡。周武帝省入鳴沙縣。隋大業十一年,於城內置龍勒府,武德二年改置壽昌,因縣南壽昌澤為名也。

龍勒水,在縣南一百八十里龍勒山上。李陵發兵至遮虜障東浚稽山南龍勒水上,徘徊觀虜,所見即此水。

陽關,在縣西六里。以居玉門蘭之南,故曰陽關。本漢置也,謂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車。後魏當於此置陽關縣,周廢。

玉門故關,在縣西北一百一十七里。謂之北道,西趣車師前庭及疏勒。此西域之門戶也,班超在西域上疏曰:“臣幸得護西域,如自以壽終屯部,誠無所恨,恐後代謂臣沒西域,臣能無依風首丘之思域!臣不敢望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

即此是也。

豆盧軍,神龍元年置,在州城內。

盤點絲綢之路上的城邦

絲綢之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和洛陽為東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開闢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