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故城及附近石窟
正文
故城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城東40公里勝金台南,維吾爾語稱亦都護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公元1世紀,東漢時為屯墾駐地,稱高昌壁。前涼在此設高昌郡。唐貞觀十四年(640)為西州治所。 10世紀中葉後為西州回鶻王城。遼代有時稱和州。元代譯作哈剌火州、哈剌和卓、火州等名。14世紀高昌回鶻滅亡後才廢棄。明代火州已遷故城之南三堡(維吾爾語稱阿斯塔那)。故城之北二堡,維吾爾語稱哈剌和卓。遺址分外城、內城及宮城3部分:外城作正方形,四角有弧線式城垣,西北角內凹,東北角向外突出。東西城垣保存較好,南北破壞較多。東南與西南有寺院遺址,東南遺址僅剩殘塔基和佛像窟,內有殘壁畫,西南遺址有多層龕的塔基。寺院遺址外有二作坊,一為葡萄酒作坊,另一為銅器煉鑄作坊;內城在外城中間,西南兩面城垣大部保存,正中偏北有堡壘遺址。傳說為“可汗之宮”,一般認為是回鶻高昌王宮;宮城在全城之北,長方形,多居住遺址。近百年來屢遭破壞,已看不出原來規劃。從遺址規模及平面布置看,類似唐代長安城。阿斯塔那在故城南3公里,有西晉至唐中葉(3~9世紀初)古墓葬500餘座,占地667公頃。墓穴在夾有礫石的黃土層中挖成,因氣候乾燥,古屍及附葬物均不腐爛,保存著大量古文物,為世界稀有的地下博物館。墓中壁畫絢麗多采,內容寓意深長,畫面古樸有趣。
高昌故城附近有2處石窟:
①伯孜克里克石窟。在高昌故城之北,由勝金台上溯木頭溝6公里,在西岸斷崖上,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編號洞窟57處,有佛洞及僧房。洞窟壁畫被盜很多,壁畫旁有回鶻文與漢文題記。17號窟的“地獄變”圖像及29號窟佛背樂器“忽雷”形狀,為國內石窟中僅見者。從壁畫風格看,多為唐代作品,但洞窟開鑿當更早。
②吐峪溝石窟。在高昌故城之東15公里,溝的東岸半山及西岸上。東岸東南區4窟,以第4號較完整,窟作正方形,穹廬頂,穹頂外畫千佛及本生故事。東岸西北區共21窟,有簡單壁畫,佛像下座有胡床,為其他窟所未見。西岸一窟較完整,與東岸4號窟相同。從壁畫及建築風格看,洞窟開鑿始於前涼高昌郡時期(4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