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群簡介
地理位置:西晉至唐代貴族墓地,位於中國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吐魯番市。年代:公元3世紀中葉~公元8世紀末。
發掘年代:1959年至今。
阿斯塔那墓地是西晉至唐代高昌城居民的公共墓地,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1959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先後對其進行了13次考古發掘,清理西晉至唐代墓葬近400座。墓中所見的繪畫有壁畫、版畫、紙畫、絹畫、麻布畫等多種形式,內容可分為人物畫、花鳥畫和天文圖。出土有泥塑木雕俑像,絹花、彩繪陶罐,絲、毛、棉、麻織物等。此外,還出土各種文書2000餘件,文書內容廣泛,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墓中數以百計的千年古屍,是研究歷史上新疆居民的種族、民族特徵的珍貴人體標本。
阿斯塔那墓地的發現,為研究西晉至唐代高昌城居民的經濟、文化、民俗等方面的發展、演變,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墓葬結構
阿斯塔那古墓群距吐魯番市約40多公里,是古代高昌王國城鄉官民的公共墓地,東西長5公里,南北寬2公里。墓葬按家族種姓分區埋葬,以天然礫石為界,區域分明。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墓葬形制是以一個家族的習俗來營造自己的墓地。在墓區處處可見井然有序、界線分明的一個個瑩院。鼓區內是一個父系大家族的墓園,按照祖、父、子、孫輩份大小,依次進行排列,非常正規。墓葬皆為土洞墓,墓室中大多是居住在當地漢族人,少數為兄弟民族,此處以姓氏為家族的墓葬結構,同河西走廊以至中原墓葬有許多相似之處。阿斯塔那古墓位於吐魯番市東南約40公里。阿斯塔那墓形制為斜坡墓道洞室墓。古墓平面形狀如“甲”字。墓室前方,是一條10多米的長的斜坡墓道,墓道盡頭連著墓室,是死者安息的地方。墓室一般高為2米以上,4米見方大小,平頂或穹窿形頂。死者多安放在洞室後部的土炕或簡易木床上,他們頭枕雞鳴枕,面部掩巾,眼上蓋瞑目,雙手握木,身著棉麻或絹錦織品製作的衣服。死者四周,或陳放模擬的亭台樓閣、車馬儀仗、琴棋筆墨,或陳放葡萄、瓜果、餃子、麵餅等食品,供死者陰間驅使或享用。有的墓室後壁,繪有人物、鳥禽、花卉、山水壁畫,形象逼真,線條流暢。古墓中出土有文書、墓誌、繪畫、泥俑、陶、木、金、石等器物以及古代錢幣和絲、棉毛織物等珍貴文物上萬件。這裡出土的木乃伊(即乾屍),足可與埃及木乃伊相媲美。
阿斯塔那古墓以葬漢人為主,同時葬有車師、突厥、匈奴、高車以及昭武九姓等少數民族居民,這說明當時高昌王國的主體民族是漢族,各民族之間是平等的。
名稱來歷
阿斯塔那古墓群距吐魯番市區約40公里,位於火焰山之南,高昌故城之北約2公里的地方 那裡有一片開闊的土地,地上可見隆起的土丘,古墓就深藏在這些土丘之下,如今已有三處墓穴開放,在阿斯塔那古墓群旁還有哈拉
和卓古墓群,它們分別是兩個相鄰的居民村的名稱阿斯塔那是維吾爾語“首府”的意思,因高昌回鶻王國的都城離此不遠而得名。
哈拉和卓是古代維吾爾王國一位大將的名字,他死後,人們就將其生前駐地命名為哈拉和卓阿斯塔那古墓群位於西面,哈拉和卓古墓群位於東面,本是兩個墓區,後統稱"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群" ,是古代高昌王國城鄉官民的公共墓地各位知道,高昌故城在吐魯番的歷史上曾經是漢代以後,元代以前西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因而高昌故城北郊、東北郊和西北郊的地方就成了當年各族居民尋求死後安樂的幽靜之地。
在這方圓10多公里的戈壁沙丘之中,堆積著密密麻麻的古冢,埋葬在這裡的有達官貴人,也有將軍和武士,更多的是平民百姓 經歷代沿襲,再加上吐魯番地區特殊的地理狀況和氣候條件,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群就成了一座著名的反映高昌故城風貌的地下歷史博物館。
挖掘情況
外國探險家盜竊破壞
在晚清之前,這裡因由數量較多的古墓,便有盜賊時常光顧,但規模較小。18世紀以來,歐洲學者通過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研究發現自己來自於亞洲,這是歐洲探險家的盜竊中國文物的一個動機。阿斯塔那墓群在20世紀初遭英國的A.斯坦因、俄國人П.К.科茲洛夫、 德國人A.von勒科克、日本人桔瑞超等盜劫。遭遇了80年左右的挖掘,其中以1900-1930年代的挖掘最為瘋狂,留下的文物基本上都是因價值不大而被歐洲“探險家”丟棄,最有價值、最寶貴的早已被探險家們所盜竊。
1900-1901年、1906-1908年、1913-1916年、1930-1931年,斯坦因分別於進行了四次中亞探險,重點是中國的新疆和甘肅,盜竊文物和書籍無數,今日學者研究中亞和、敦煌、西域,必須參看他的系列書。僅僅在1915年9、10兩個月份,他就從高昌遺址附近的哈拉和卓、阿斯提那古墓群中盜竊了323大箱文物,在運送回英國途中,因文物較多,即使是高大力狀的駱駝也被累死,據說前後在中國和中亞境內累死的駱駝就高達300多頭。為了避開中國政府的監管,他曾把這些文物存放在英國駐新疆領事館內,以領事館物資的名義躲避中國政府的監管檢查。
1905年及之後,德國人勒柯克先後在哈拉和卓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破壞性挖掘,盜走文物。
1912年3月,日本大谷探險隊的桔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在阿斯塔那古墓地進行了發掘,外國探險家首次在這裡發現了乾屍。下半年,吉川小一郎又獨自一人在這裡進行了兩次發掘,獲取大量乾屍。他們將乾屍裝箱,於1914年運到了日本。這次運往日本的阿斯塔那乾屍共有10具,計有男屍5具、女屍4具、小孩屍1具。其他文物無數。
1930年,中國的黃文弼在此進行過發掘。
1946年,朝鮮族畫家韓樂然在阿斯塔那發掘墓葬4座。
1947年,記者楊帆群在阿斯塔那發掘墓葬11座。
俄國人也不客氣,他們充分利用帝國主義侵華特權,瘋狂盜竊中國文物。
經過外國探險家破壞性的挖掘之後,古墓群最精華的文物基本流失殆盡。現留下的文物是因價值不高而被外國探險家隨手丟棄的。
建國後挖掘情況
建國以來,考古工作者在這裡先後進行了多次發掘,出圭了數萬件文物,包括絲綢織品、壁畫、陶器、木器、錢幣、各種墓俑、墓表、墓誌等,尤為珍貴的是這裡還出土了2700多件各種古代文書。
在發掘過程中,工作者們清理了近400座古墓。當地文物工作者發掘了12個,只有一個墓未被盜,其餘都遭到中外盜墓人的洗劫,墓室里找到的一個俄國火柴盒便是他們遺落的,文物遭到了極大的損害,令人扼腕。
但殘存的文物仍極為珍貴:僅文書一項,經學者們多年精心整理,拼合出總數2700多種,文書上的紀年,最早是西晉泰始九年(公元273年)最晚的是唐大曆十三年(公元778年),前後歷時五百年,其中晉十六國時期高昌郡的文書100多件,約占全部文書的5%;割據的高昌王朝時期的文書700多件,約占全部文書的30%,其餘為唐代文書,約1700多件。按文書形式分,有契約(包括租佃、買賣、僱傭、借貸等),籍帳(手實、計帳、戶籍、受田帳、欠田帳、退田帳、差科薄、定戶等帳等),官府文書(符沾狀,審理案件的辯詞和錄案,授官授勳告身行旅的過所和公驗、收發文薄、收支帳歷等),私人信札、經籍寫本、隨葬
衣物等,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內容所及,大自典章制度,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活動,小到純屬私人生活的瑣事,為研究這段歷史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其中高昌郡時代和曲氏高昌王朝的文書填補了本地區歷史記載的空白。現這批文書已經編成《吐魯番出土文書》,分十冊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了。
墓葬中的屍體在當地特別乾燥的條件下保存良好,有80%變為乾屍—木乃伊,高500多號墓穴中,80%的屍體都沒有腐爛,形成了乾屍-木乃伊。乾屍大多完整無損,有的連眼睫毛和眼縫中顯露的黑白眼珠都歷歷可見。其中,昌國一代名將張雄的乾屍身高1.9米左右,鬚髮衣物,保存完好,大將風度猶存。從直觀看,他們的人種族屬問題引發了人類學家與考古學家極大的興趣:即使研究分析他們的頭髮,也可了解當時的環境、飲食和人們疾病健康情況。
阿斯塔那的墓葬壁畫從多方面反映社會生活面貌,如高昌郡時期的哈拉和卓第98號墓的壁畫,畫面分成五組九個方框格,中心是墓主人一男一女拱手跪坐,身後兩名侍女站立,還有多人在勞作,有的執盆,有的推磨,有的牽牛執鞭,畫上有高輪牛車和鞍馬,有田地和葡萄園,是地主莊園生活的寫照。高昌王國時期的墓有的張掛著大幅的人首蛇身伏羲女媧絹畫,伏羲手中並持墨斗為其他地方不見。絹畫還每以侍女為題材,畫她們欒棋玩耍,一幅僅存頭胸手的絹畫,穿小袖翻領“西裝”是古畫中最美的婦女形象。
隨葬的日用品多數是陶瓷和木器,有些是僅具形式的明器,波斯銀幣和少量東羅馬金幣及其仿製品含在死者口中,人們最感興趣的還是鎮墓獸和各色木俑,墓中還出土有墓表、墓誌、墓磚,對研究工作十分有用。
阿斯塔那墓葬區看不到石刻、祠堂、樹林之類地面物,甚至連封土都沒有,迄今還未找到高昌王室墓地,有的判斷就在墓區內某處,恐怕是要把探尋的目標移到山裡去。當地的墓葬形制都比較簡單,只是在深約四、五米的地下建一單室或雙室的墓,及個別的有天井、土台子上陳放屍體,多數不用棺木,埋後填平墓坑並不起墳。但就在這一片空曠無物的戈壁下面,靜臥著數千具乾屍,人們構想在這裡建造一所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木乃伊博物館。
出土文物
斯塔那古墓的發掘給我們帶來了許多重要的出土文物,迄今為止,國家先後有計畫地進行了14次考古發掘,共清理墓葬456座,墓葬最早從西晉泰始九年(公元273年),最晚到唐大曆七年(公元772年),時間跨度為500多年。古墓中出土了文書、墓誌、繪畫、泥俑、陶、木、金、石等器物以及古錢幣和絲、棉毛織物等珍貴文物上萬件,著名的有共命鳥紋刺繡、伏羲女媧圖、壁畫等,這些文物,
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對於人類學、考古學、醫學等學科的研究,特別是對新疆歷史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遊客們,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參觀即將結束了,就古墓而言,參觀是比較枯燥的,然而它向人們揭示的內涵卻是十分豐富的,透過一個側面,它向我們展現了古代西域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從而有助於我們全方位地去認識新疆、了解新疆。
氣候
阿斯塔那古墓群的氣候屬於典型的大陸性暖溫帶荒漠氣候,日照充足,熱量豐富,降水稀少,極端乾燥。全年平均氣溫14.1℃;年平均日照3049.5小時;高溫期長;溫差大,平均在14~15℃;極端最高氣溫47.7℃;無霜期在220天左右;年降水16.6毫米,蒸發量在2800毫米以上,空氣濕度30%左右。
旅遊指南
前往阿斯塔那古墓交通便捷,道路平坦(標準二級旅遊專線公路),可根據需要採取不同方式前往。
夏利往返(停留1小時)80元/車。夏利車單程送至阿斯塔那,約50元/車。
A、從吐魯番客運站乘吐魯番至鄯善班車在勝金口下車,換乘當地客運三輪機車至阿斯塔那古墓(吐魯番一勝金口5元/人,勝金口一阿斯塔那2元/人)。
B、從客運站乘至三堡鄉政府的班車,在阿斯塔那古墓群口下車即可(吐魯番--三堡5元/人)。
從市區40分鐘可達。
一日游:每天早上台北時間8:30分從吐魯番賓館搭乘吐魯番一日游旅行車,可參觀絕大多數旅遊景點,唯有不足是每個景點停留時間過短。價格:45元/人,四人以上即發車。
一日游計程車:可遊覽八個旅遊景點,價格由遊客與車主商談。參考價為:桑塔納、富康200-300元/車;夏利、斯科達160-220元/車;面的(六座)120-180元/車。可參觀:交河故城、高昌故城、蘇公塔、葡萄溝、千佛洞、阿斯塔那古墓、坎兒井、吐魯番博物館、火焰山。
A、前往阿斯塔那古墓遊覽時,請不要將照像機和攝象機帶入,您可放在車上或暫存在售票處。
B、在墓室內參觀時請不要觸摸壁畫。
C、為了您的安全,請不要去未開放區遊覽。
D、其他注意事項,請您在遊覽時注意景點的具體參觀說明。
A、高昌故城,距阿斯塔那古墓群4公里。
B、火焰山,距阿斯塔那古墓群7公里。
C、柏致克里克千佛洞,距阿斯塔那古墓約11/公里。旅遊專線標準二級公路。
吐魯番市的主要旅遊景點
吐魯番,又稱“火州”,位於中國新疆天山東部山間盆地,是中國內地連線中國新疆、中亞地區及南北疆的交通樞紐。吐魯番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曾經是西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之一。歷史悠久,有四千年文字記載。文化積澱深厚,從最早的交河故城,到高昌故城、坎爾井、蘇公塔、維吾爾古村落,已發現文化遺址200餘處。 |
吐魯番著名旅遊景點
簡介 | 吐魯番古稱姑師,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部,北隔天山與烏魯木齊市相鄰。有各類古代文化遺蹟70多處,至近代包括原始遺址、故城遺址、古墓群、石窟寺、烽燧驛站、岩畫等等,其中有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景點 | 勝金口千佛洞 雅爾湖千佛洞 中國內陸海拔零點 吐魯番神泉 伯什哈千佛洞 盤吉爾怪石林 雅爾湖古墓群 吐峪溝景區 七泉湖薩依烽燧 垂吉爾塔格山岩畫 車師古道 大墩烽燧 吐魯番博物館 白楊河魔鬼城 阿斯塔那古墓群 艾丁湖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高昌故城 火焰山 交河故城 坎兒井 吐魯番市葡萄溝風景區 沙療所 沙漠植物園 沙山公園 蘇公塔 葡萄溝遊樂園 坎兒井民俗園 大漠土藝館 坎兒井遊樂園 沙漠生態旅遊風景區 |
吐魯番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 | 吐魯番古稱姑師,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部,北隔天山與烏魯木齊市相鄰。吐魯番歷史悠久、美麗神奇,自兩漢以來一直是我國西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吐魯番地處吐魯番盆地,素有“火洲”之稱。由於這裡獨特的氣候特點,盛產葡萄、西瓜等果品,是聞名遐邇的“葡萄城”。其中吐魯番無核白葡萄聞名國內外,用它晾制的葡萄乾以含糖高、維生素C高、色澤碧綠的特點,在世界葡萄乾品種里堪稱珍品。 吐魯番除了有飄香溢蜜的葡萄瓜果、奇特的地貌風光及民族風情,而且名勝古蹟眾多,僅國家和自治區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十四個。沐浴了兩千多年風風雨雨依然屹立的高昌、交河、故城,歷經滄桑風彩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壁畫,藏有千年古屍的阿斯塔那古墓群,結構獨特的清代伊斯蘭建築蘇公塔,《西遊記》中那充滿神話傳奇色彩的火焰山,宏偉的人造地下河流坎兒井,葡萄園裡葡萄姑娘動人的情歌,別具風味的“巴扎”風情,葡萄架下風情濃郁的維吾爾族歌舞,以及距今2400萬年前舉世無雙的巨犀化石,使吐魯番成為一塊古代文化歷史遺產薈萃的寶地和融“火洲”、“風洲”、“沙洲”、“綠洲”為一體的自然地理歷史博物館。 |
景點 | 勝金口千佛洞 | 雅爾湖千佛洞 | 中國內陸海拔零點| 吐魯番神泉 | 伯什哈千佛洞 | 盤吉爾怪石林 | 雅爾湖古墓群 | 吐峪溝麻扎村 | 七泉湖薩依烽燧 | 垂吉爾塔格山岩畫 | 車師古道 | 大墩烽燧 | 吐魯番博物館 | 白楊河魔鬼城 | 阿斯塔那古墓群 | 艾丁湖 |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 高昌故城 | 火焰山 | 交河故城 | 坎兒井 |葡萄溝 | 吐魯番沙療所 | 沙漠植物園 | 沙山公園 |吐峪溝大峽谷 | 葡萄溝遊樂園 | 坎兒井民俗園 | 大漠土藝館 | 坎兒井遊樂園 | 迪坎爾村| 蘇公塔 | 西域明珠塔 | 盤吉爾怪石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