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怛羅斯的所在地還未完全確定,但應在 吉爾吉斯斯坦與 哈薩克斯坦的邊境,接近哈薩克斯坦的 塔拉茲(曾稱 江布爾城)的附近地區。然而就這裡,公元751年爆發了著名的 怛羅斯戰役,這場戰役意義重大,交戰雙方是 中國大唐帝國(唐朝)和阿拉伯帝國( 黑衣大食)。被稱作是歷史上最強大帝國間的戰役。
戰役背景
怛羅斯戰役的起因,據 中國史書記載,是 西域 藩國 石國“無番臣禮”。唐 安西節度使 高仙芝領兵征討, 石國請求投降,高仙芝允諾和好;但是不久高仙芝即違背承諾,攻占並血洗石國城池,掠走男丁,屠殺老人、婦女和兒童,搶奪財物,並俘虜石國國王並獻於闕下斬首。僥倖逃脫的 石國王子向阿拔斯王朝求救。 高仙芝得到訊息後,決定採取先發制人之策,主動進攻大食。鑒於當時唐 帝國在 西域的影響,有許多 葛邏祿及 拔汗那國的軍卒參加大唐的軍隊,組成的大唐聯軍有三萬多人(另有說法為七萬多人),其中 唐兵占三分之二。 高仙芝 率領大唐聯軍 長途奔襲,深入七百餘里,最後在怛羅斯與大食軍隊遭遇。
根據現在歷史研究, 怛羅斯戰役是東西方兩大帝國勢力擴張的必然後果。早在公元 八世紀初,被阿拉伯人稱為“列王之父”的阿卜杜勒·麥立克(685--705年在位)的任命之下,哈查只·伊本·優素福被任命為掌管東方的最高權利者,在他的領導下,阿拉伯帝國的疆域向東方獲得了極大的擴張,由於垂涎 中國的富庶,他應許他的兩個大將: 穆罕默德和古太白,誰首先踏上中國的領土,就任命誰做中國的長官。於是古太白·本·穆斯林·巴西里征服了塔立甘、 舒曼、塔哈斯坦、 布哈拉等大片中亞地區,而 穆罕默德·伊本·卡西木征服了 印度的邊疆地區,當阿拉伯帝國的勢力在和唐王朝經營的 安西四鎮接壤後,戰爭無法避免。在開元三年和開元五年,阿拉伯帝國對唐朝所屬的 安西四鎮的入侵戰爭均遭到失敗之後,阿拉伯帝國仍舊執著地向中亞進行擴張。750年,阿拉伯帝國發生革命,阿拔斯王朝建立,繼續執行東擴的計畫。在此情況下,唐王朝經營 西域的四鎮都知兵馬使 高仙芝以 石國(昭武九姓之一,阿拉伯帝國的 附屬國)無蕃臣禮節為由,發動了對石國的戰爭,藉機打擊阿撥斯王朝在中亞的勢力,戰爭由此爆發。
戰役過程
史載戰鬥持續了五日。初期戰鬥唐王朝的精銳步兵占上風,但是兵力懸殊戰爭變成僵局,其間大唐聯軍的 葛邏祿部見勢不妙,倒向大食。 唐軍步兵因此與唐軍主力失去聯絡。
阿拔斯王朝聯軍乘 唐軍士兵發生暫時混亂的機會,出動重騎兵主力對唐朝步兵猛攻。 高仙芝受到大食與 葛邏祿部兩面夾擊,無力支撐而潰不成軍。於是 高仙芝、副將 李嗣業和別將 段秀實收攏殘部向 安西逃遁,途中恰逢大唐聯軍的 拔汗那兵也潰逃至此,兵馬車輛擁擠堵塞道路。 李嗣業惟恐大食追兵將及,殺死百餘名 拔汗那軍士才得以率先通過。最後 高仙芝等和數千名 唐兵逃至 安西。此役以大食軍完勝奔襲問罪的大唐聯軍為結局,唐三萬餘士卒近乎全沒,只有少數逃脫。
戰役影響
戰役之後,唐王朝在 西域的實力並未受到影響,但接踵而至的 安史之亂和 藩鎮割據導致唐朝無力經營西域,並自此退出對中亞霸權的爭奪。
原本臣服於唐朝的中亞諸國轉而臣服於阿拔斯王朝和吐蕃王朝,對伊斯蘭教在中亞的傳播起了作用。儘管阿拔斯王朝取得了 怛羅斯戰役的勝利,但是懾與唐朝軍隊在戰鬥中所展示驚人的戰鬥力,阿拔斯王朝也打消東進擴展領土的打算,阿拔斯王朝默許了葛羅祿在 阿姆河與 錫爾河流域附近的擴張。他們自立了一國家,並一直維持至九世紀末被後來建立Kara-Khanid Khanate的入侵者消滅。
長遠來說,部分因為 怛羅斯戰役的影響,伊斯蘭文化比 中國文化對中亞的影響更為深遠。 中國的造紙術亦因為 唐軍戰俘中的造紙工匠被帶到由阿拔斯王朝第一任哈里發阿布·阿拔斯—薩法赫在 撒馬爾罕新建的的造紙坊里工作而傳到中亞和 中東。 怛羅斯戰役對東西方歷史進程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資料
日期751年7月-8月(唐玄宗天寶十載)
可能地點吉爾吉斯斯坦與哈薩克斯坦的邊境,接近哈薩克斯坦的塔拉茲(曾稱江布爾)
戰役結果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勝利,唐軍幾乎全滅,高、李、段三人和數千士兵逃出生還 。
交戰各方 | 阿拔斯王朝 | 唐朝 |
指揮官 | 艾布·穆斯林 ,齊亞德·伊本·薩里 | 高仙芝 , 李嗣業 , 段秀實 |
兵力 | 沒有充足的史料記載,但是經歷過中亞反阿拉伯大起義的阿拉伯軍隊人數不會超過五萬。而且當時阿巴斯王朝的軍隊主要集中在兩河與北非地區,東線沒有太多的部隊。呼羅珊軍幾乎全線駐守在拜占庭一線。 | 約三、四萬人 (二萬唐朝 安西都護府 士兵,盟軍拔汗那的士兵和葛羅祿僱傭兵共一萬人) |
武器 | 大馬士革刀 | 唐刀 |
主要兵種構成 | 騎兵 | 步兵 |
盤點絲綢之路上的城邦
絲綢之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和洛陽為東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開闢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