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夏稱西戎地,周秦時期稱湟中部落,漢魏時期稱破羌縣,漢屬金城郡,魏屬西平郡,晉稱樂都郡。唐稱鄯州,宋稱湟州、樂州,明代稱碾北衛,清雍正三年改稱碾伯縣。青海建省後設樂都縣。1978年由省直轄劃歸海東地區。2013年2月8日,撤銷海東地區、樂都縣,設立海東市、樂都區。市人民政府駐樂都區海東大道。
地處湟水谷地及其兩側山地,南北高中間低,地貌以河谷溝谷地和中、低山丘陵為主,湟水河由西向東流經境中。為內陸半乾旱性氣候年均溫6.9℃,年均降水量335.4毫米。境內野生動物有鹿、麝、岩羊、白唇鹿、山雞、雪雞等。野生藥用植物有黨參、貝母、茯苓、黃芪、冬蟲夏草等。已探明的金屬礦藏有鉛、鋅、錫、矽石等,黃金、鐵、鉻、銅也有相當儲量。非金屬礦藏有石膏、白雲石、紅柱石、石墨、石灰石、大理石、玉石等,儲量豐富,開採價值高。
工業
以冶金,機械、建材、捲菸、化工飲食等行業為重點,產品多達200多種,其中有10多個產品榮獲省、部和國家名優產品稱號。農業以小麥、碗豆、油籽種植為主,副食品以生豬、牛羊、禽蛋為多。蘭(州)青(海)鐵路、甘(肅)青(海)公路穿境。區鄉公路暢通,區府駐地距西寧機場35公里。全區有完全中學7所,中等專業學校1所,農業中學1所,職業中學1所,區屬醫院2個,各鄉、鎮均有衛生院(所)。
旅遊資源
境內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瞿曇寺,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柳灣原始社會墓地遺址,在考古界享有盛譽,出土文物達3萬餘件,其中一件象徵異性崇拜的人物彩陶,是舉世罕見的國寶。還有充滿神話色彩的魯班亭,關羽碑坊、西來寺等人文景觀和風景優美的央宗寺、倉家峽林區、水峽山環曲等自然景觀。1991年被授予全國掃盲先進縣,1992年被命名為全省擁軍優屬模範縣,1993年被國家體委授予全國體育先進縣,1994年被評為全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和特殊教育先進縣,授予全國民政工作先進縣等榮譽稱號。1995年被命名為全省科技工作先進縣。
歷史沿革
夏稱西戎地,周秦時期稱湟中部落,漢魏時期稱破羌縣,漢屬金城郡,魏屬西平郡,晉稱樂都郡。唐稱鄯州,宋稱湟州、樂州,明代稱碾北衛,清雍正三年改稱碾伯縣。青海建省後設樂都縣。1978年由省直轄劃歸海東地區。
1949年9月5日樂都解放,6日中共樂都縣委員會、樂都縣人民政府成立。當時全縣共設5個區。一區所在地為碾伯,轄碾伯鎮、崗溝鎮、通濟鄉、壽樂鄉。二區所在地為高廟,轄高廟鎮、老鴉鄉、冰溝鄉、馬營鄉、李家鄉。三區所在地為旱莊,轄雨潤鄉、努木鄉、達拉鄉、引勝鄉。四區所在地為深溝,轄高店鎮、峰堆鄉、城台鄉、瞿曇鎮。五區所在地為雙塔營,轄雙堡鄉、洪水鄉、歸化鄉、親仁鄉。
1996年底,全縣轄馬場、蘆花、馬營、李家、中嶺、壽樂、引勝、共和、城台、峰堆、瞿曇、親仁、達拉、下營、中壩、桃紅營、蒲台、洪水、崗溝、雨潤、高店21個鄉及高廟、碾伯2個鎮;其中達拉為土族鄉,下營、中壩為藏族鄉。全縣有行政村366個,居民委員會7個。縣人民政府駐碾伯鎮。
2008年,全縣轄7鎮12鄉(其中3個民族鄉)。
鄉鎮簡介
碾伯鎮[NianBoZhen]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鎮,省蔬菜生產基地之一。位於縣境中部,湟水河北岸。人口6萬,面積177平方公里。轄西崗、陶馬家、水磨灣、七里店、馬家台、李家、熊沈家、下教場、上教場、東崗、賈灣、土橋、湯官營、晁家、趙家莊、謝家崖灣、高家莊、九哈家、北門一、北門二、下寨、上寨、八家、徐家沙溝、下李家、楊家門、東門巷、東關、河門街、城中、西門、鄧家莊、河灣、前莊、后庄、東莊、後營、黃家、王家、蘇家、八里橋、沙壩村委會和城中、東關、西門、東門巷、柴油機廠5個居委會。民國初屬附城,1931年建本城鎮,1945年改稱碾伯鎮,1958年成立碾伯公社,1984年復設碾伯鎮。地處湟水谷地平原和北側丘陵、溝谷地。產業以商貿、建築、服務業為主。農業以小麥、蔬菜種植為主,市場活躍,經濟發達。蘭(州)青(海)鐵路、甘(肅)青(海)公路橫穿全境。境內有建於明代的西來寺、關地廟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高廟鎮[GaoMiaoZhen]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鎮。位於縣境東部,距縣府駐地15公里。人口2.5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回、蒙古、土族等。面積130.2平方公里。轄西村、東村、郎家、老鴉、晁馬家、白崖子、蒲家墩、旱地灣、下溝、長里、柳灣、段堡子、新盛、大路、李家口、保家、田蒲家、寺磨莊、新莊、扎門、腦莊21個村委會。民國初置高廟鎮,1950年仍設高廟鎮,1958年成立高廟公社,1984年復設高廟鎮。地處湟水谷地灘地和北側的山地、溝谷地。產業以建材、運輸及第三產業為主。農業以小麥、果類、蔬菜種植為主。盛產聞名省內外的沙果、花椒、蘋果等。蘭(州)青(海)鐵路、甘(肅)青(海)公路穿境。境內有柳灣原始社會墓地,共發現墓葬1714座。掘出石器、骨器、陶器等珍貴文物3.7萬餘件。坐落在老鴉峽湟水河中心的魯班亭,是聞名全省的人文景觀之一。境內有高廟,老鴉兩個火車站,交通便利。1996年被命名為“雙文明鎮”。
下營藏族鄉[XiaYingZangZuXiang]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府駐地32公里。人口0.6萬,以漢族為主,藏族占全鄉總人口的28%。面積98.1平方公里,轄下營、尕莊、上營、坑坑、白土莊、卡子門、楊家莊、上祝家、楊家堡子、下祝家、茶龍、塔春12個村委會。民國初屬歸德堡,後稱維新鄉、平等鄉,1950年沿舊制設茶龍鄉,1956年劃歸高店鄉,1958年併入漢莊公社,1963年分設下營公社,1984年改稱下營藏族鄉。地處湟水谷地南側山地、溝谷地。產業以運輸、商貿、加工為主,農業以小麥、青稞、油菜種植為主。縣鄉公路暢通。
馬營鄉[MaYingXiang]青海省海東地區樂都縣轄鄉。位於縣境東北部,北與甘肅省相接壤,距縣府駐地40公里。人口1.3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藏、土、蒙古族等。面積238.2平方公里。轄馬蓮溝、康巴、白崖坪、墩灣、勝利、卡拉、連豐、埡豁、龍慶、姜洞、上浪卡、古城、北坪、崑崙、龍王崗、灣塘、腦莊、八架山18個村委會和一個鄉辦牧場。始建於民國初,1950年沿舊制設馬營鄉,1958年併入老鴉公社,1961年分設馬營公社,1984年復設馬營鄉。地處湟水谷地北側山地、溝谷地。產業以運輸、商貿、加工為主。農業以小麥、青稞、油籽種植為主。有少量林業、畜牧業。縣鄉公路暢通。
馬廠鄉[MaChangXiang]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48公里。人口0.8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藏族、土族。面積90.2平方公里。轄馬場、八旦、泉兒灣、小嶺子、保家灣、孟家彎、那家莊、乾溝灘、白石頭、岔溝、昌煙墩11個村委會。民國時屬冰溝鄉,1952年設馬場鄉,1958年併入老鴉公社,1961年分設馬場公社,1984年復設馬場鄉。地處湟水谷地北岸山地、溝谷地。產業以運輸、商貿、加工為主。農業以小麥、豌豆、馬鈴薯種植為主。馬鈴薯產量高、品味好,在全縣享有盛名。花椒種植為該鄉一大名優經濟作物。縣鄉公路暢通。
中壩藏族鄉[ZhongBaZangZuXiang]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府駐地34公里。人口0.8萬,以漢族為主,藏族占總人口的32%。面積129.8平方公里。轄中壩莊、灑口、交頭、嘛呢台、牙昂、紅莊溝、確實灣、大灣、何家山、泉腦、山丹坡、四莊、柏楊溝、洪三14個村委會。民國時為歸化鄉,解放初仍設歸化鄉,1952年改為中壩鄉,1958年併入洪水公社,1961年分設中壩公社,1984年改建中壩藏族鄉。地處湟水谷地南側山地、溝谷地。礦產有滑石粉、石膏等。產業以開採、商貿、運輸為主。農業以小麥、青稞、油菜種植為主。境內有天然森林,生長雲杉、楊、樺等,林中央宋寺,風光秀麗,建築奇特,是理想的旅遊區。縣鄉公路暢通。
中嶺鄉[ZhongLingXiang]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縣油菜籽主要產區之一。位於縣境北部,距縣府駐地21公里。人口0.9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藏、土、蒙古族等。面積72.6平方公里。轄業善窪、大水泉、梅家窪、上嶺、平坦、甘溝腦、泉溝、鏟鏟窪、平頂、吳家窪、草場、馬家窪、中嶺莊、牧場14個村委會。1932年建中嶺鄉,1950年沿舊制設中嶺鄉,1958年併入高廟公社,1961分設中嶺公社,1984年復設中嶺鄉。地處湟水谷地北側山地、溝谷地。產業以商貿、加工、運輸業為主。農業以小麥、青稞、油菜種植為主。還有少量牧業。縣鄉公路暢通。
達拉土族鄉[DaLaTuzuXiang]青海省海東地區樂都縣轄鄉。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府駐地31公里。人口1.2萬,以漢族為主,土族占總人口的33%。面積162.1平方公里。轄袁家台、長溝、黑溝頂、滾子窪、前半溝、杜家窪、紅溝、馬圈溝、爛泥灘、白崖坡、寧過、馬趟、春灑、白草台、王家灘、達拉灘、麻洞、拉卡、泉窪、乾溝山、大莊子、扎什加、李家昂23個村委會。民國時為同化鄉,1950年沿舊制設達拉鄉,1958年併入漢莊公社,1961年分設達拉公社,1984年成立達拉土族鄉。地處湟水谷地北側山地、溝谷地。產業以商貿、運輸及採礦為主。農業以小麥、青稞、油菜種植為主。境內建有容量35萬立方米的水庫1座。縣鄉公路暢通。
李家鄉[LijiaXiang]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位於縣境東北部,北與甘肅省接壤,距縣府駐地34公里。人口1.2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藏、土、回族等。面積163.1平方公里。轄爛泥溝、雙坪、合爾紅、馬圈、西馬營、東馬營、陳家磨、滾茶海、大窪、乾溝嶺、民族、交界灣、尕泉灣、山莊、阿塔嶺、和爾寺、丹科爾17個村委會。民國初屬長里堡,1950年沿舊制設李家鄉,1958年併入高廟公社,1961年分設李家公社,1984年復設李家鄉。地處湟水谷地北側山地、溝谷地。產業以運輸、商貿、加工為主。農業以小麥、青稞、油菜種植為主。還有林業、畜牧業。境內建有蓄水254萬立方米的大帳房水庫。縣鄉公路暢通。
壽樂鎮[ShouLeXiang]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位於縣境北部,距縣府駐地20公里。人口2.8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藏、蒙古、土族等。面積496平方公里。轄新堡子、熊家灣、王家莊、楊家山、楊家崗、上李家、龍溝門、龍溝寺、鄧家山、對巴子、窯莊、薛家莊、薛青、李家台、趙家寺、趙家灣、上衙門、倉家峽、倉嶺頂、馬家灣、土官口、王佛寺、陳家堡、倉嶺溝、羊官溝、土官溝、聯合、尕扎、昂麻、牧場村委會。1950年沿舊制設壽樂鄉,1958年併入碾伯公社,1961年分設壽樂公社,1984年復設壽樂鄉。2001年設壽樂鎮,2007年將引勝鄉併入壽樂鎮。地處湟水谷地北側山地、溝谷地。產業以運輸、勞務輸出及第三產業為主。農業以小麥、青稞、油菜種植為主。牧業以牧養牛、羊、馬等為主。通縣鄉公路。
共和鄉[GongHeXiang]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府駐地15公里。人口1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藏、蒙古、土族等。面積113.2平方公里。轄聯星、許家寨、高營、大莊、拉科、馬場、上樺林、拉日、虎林、童家、克什家、磨石溝、灑龍、書卜、嘛業磨、祁家堡16個村委會。1950年沿舊制設努木鄉,1952年改稱共和鄉,1958年併入漢莊公社,1961年分設共和公社,1984年復設共和鄉。地處湟水谷地北側山地、丘陵。產業以加工,運輸、商貿為主。農業以小麥、青稞、油籽種植為主。境內建有蓄水20萬立方米的樺林水庫。通縣鄉公路,交通便利。
雨潤鎮[YuRunXiang]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府駐地10公里,駐地漢莊村。人口1.7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蒙古、土、藏族等。面積125.3平方公里。轄漢莊、大地灣、下杏園、上杏園、羊圈、迭爾溝、紅坡、劉家、荒灘、深溝10個村委會。民國時置雨潤鄉,1950年沿舊制設雨潤鄉,1958年併入漢莊公社,1961年分設雨潤公社,1984年復設雨潤鄉。地處湟水谷地。礦藏有石膏、大理石。產業以加工、運輸、建材等為主。農業以小麥、蔬菜、果類種植為主。大蒜質高味好,享有盛名。蘭(州)青(海)鐵路,甘(肅)青(海)公路穿境,交通便利。境內漢莊村瓦窯嘴墓地屬馬家窯類型、馬廠類型、齊家文化,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城台鄉[ChengTaiXiang]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府駐地30公里。人口0.7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藏族。面積104.5平方公里。轄拉甘邑、山城、壩口、城子、台子、升地灣、河東、小溝、衙門莊、上新莊、泉灣、西台、上灘、下台、許家口子、上菲菜溝、下菲菜溝17個村委會。民國時置模範鄉,1950年沿舊制設城台鄉,1958年併入瞿曇公社,1961年分設城台公社,1984年復設城台鄉。地處湟水谷地南側山地、溝谷地。產業以運輸、加工、商貿為主。農業以小麥、青稞、油菜種植為主。還牧養牛、羊、馬等。縣鄉公路暢通。
洪水鎮[HingShuixiang]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位於縣境東南部,湟水河南岸,距縣府駐地15公里。人口1.8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回、土、藏族。面積169平方公里。轄店子、雙一、雙二、高家灣、河西、上窯洞、阿西、阿東、馬趟子、下街、馬家營、李家壕、上王家、下王家、吳家莊、袁家莊、大寨子、石嶺子、下沈家、馬家嶺、郭家莊、上馬場、姜灣23個村委會。民國時置洪水鄉,1950沿舊制設洪水鄉,1958年成立洪水公社,1984年復設洪水鄉,2001年設洪水鎮地處湟水谷地南側灘地、溝谷地、山地。礦藏有高品位的石灰石礦。產業以運輸、採礦等為主。白灰、紙等產品暢銷省內外。農業以小麥、果類、蔬菜種植為主。甘(肅)青(海)公路穿境,交通便利。
蘆花鄉[LuHuaXiang]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位於縣境東北部,東及北部與甘肅省相接壤,距縣府駐地45公里。人口1.1萬,以漢族為,還有藏、土、蒙古族等。面積119.8平方公里。轄寺院、三條溝、西坡、馮窪、九架山、朵家灣、查乾、東嶺、十字、牙合、營盤灣、王家灣、城背後、轉花灣、本康嶺15個村委會及鄉辦牧場。民國初置蘆花鄉,1950年屬冰溝鄉,1952年設蘆花鄉,1958年併入老鴉公社,1961年分設蘆花公社,1984年復設蘆花鄉。地處湟水谷地北側山地、溝谷地。產業以運輸、加工、商貿為主。農業以小麥、青稞、油菜種植為主,牧業以牧養牛、羊、馬等為主。縣鄉公路暢通。境內有旅遊觀賞的冰溝奇峰和舊寺掌等自然景觀。
高店鎮[GaoDianXiang]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縣主要產糧區。位於縣境西端,距縣府駐地18公里。人口0.9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土、回、藏族等。面積70平方公里。轄東門、西街、峽口、大峽、河灘、灣子、河灘寨、俞家、柳樹灣、下楊家、上楊家11個村委會。民國時置復興鄉,1950年沿舊制設高店鄉,1958年併入漢莊公社,1961年分設高店公社,1984年復設高店鄉,2001年設高店鎮。地處湟水谷地灘地、丘陵。礦藏有石膏、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石等。產業以運輸、商貿、採礦業為主。農業以種植小麥為主。經濟作物有各種蔬菜、蘋果、紅蒜等。蘭(州)青(海)鐵路、甘(肅)青(海)公路穿境,交通便利。
峰堆鄉[FengDuiXiang]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府駐地22公里。人口0.7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藏、土、回族等。面積81.7平方公里。轄上營、聯村、李莊、紅溝門、熊家、劉家寺、下陽窪、上陽窪、上一、上二、下帳房11個村委會。民國時置敦厚鄉,1950年沿舊制設峰堆鄉,1958年併入瞿曇公社,1961年分設峰堆公社,1984年復設峰堆鄉。地處湟水谷地南側山地、溝谷地。產業以運輸、加工、商貿為主。農業以小麥、青稞、油菜種植為主。產大紅蒜,質優味好,享有盛名。境內建有庫容量為55萬立方米的黃河灘水庫。縣鄉公路暢通。
蒲台鄉[PuTaiXiang]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府駐地18公里。人口1。8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回、蒙古、藏族等。面積189平方公里。頭莊、樺莊、中嶺、上嶺、郭家、西溝莊、嚴家山、黑窯洞、山桃、大麥溝、尹家、下半溝、新莊灣、千戶台、趙家莊、李家坪、辛家莊、地窪、趙寶灣、范家坪、候白家、雷盛家、趙家坪、羊起台、東台、圈窩、小乾溝、寺溝腦15個村委會。民國時屬雙堡鄉,1950年屬中壩鄉,1952設蒲台鄉,1958年併入洪水公社,1961年分設蒲台公社,1984年復設蒲台鄉。地處湟水谷地南側山地、溝谷地。產業以運輸、加工、商貿為主。農業以小麥、豌豆、馬鈴薯種植為主。縣鄉公路暢通。
瞿曇鎮[QuTanXiang]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鎮。位於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21公里。人口2.3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藏族。面積308平方公里。中心,隆國、韓家、晁家窯莊、周家大莊、口子、紅莊、盛家莊、中莊、陽坡、陰坡、車路、大石灘、大樹莊、腦莊、祁家山、楊家河口、段家莊、魏家河口、晁家、河灣、新聯、台沿、石坡溝、浪上、浪下、角營、朵巴營、官隆灣、龍占溝、斜上、斜下、斜中、斜溝門、磨台、徐家台、河西村委會。民國時置瞿曇鄉,1950年沿舊制設瞿曇鄉,1958年成立瞿曇公社,1984年復設瞿曇鄉。地處湟水谷地南側山地、溝谷地。蘊藏、黃鐵石、銘鐵、石棉等礦產資源。產業以運輸、商貿、加工為主。農業以小麥、青稞、油菜種植為主。境內有自然林,草山寬闊,產冬蟲夏草、黃芪等藥材。通縣鄉公路,交通便利。建於明代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瞿曇寺,仿北京故宮的建築風格,雄偉壯觀,為理想的旅遊勝地。
相關詞條
中國曆朝首都,玉樹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果洛黃南藏族自治州
盤點絲綢之路上的城邦
絲綢之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和洛陽為東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開闢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