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什哈德

馬什哈德

馬什哈德是伊斯蘭教什葉派在伊朗的聖地。伊朗第三大城市。

馬什哈德

正文

伊斯蘭教什葉派在伊朗的聖地。伊朗第三大城市。9世紀,阿巴斯王朝馬蒙在任哈里發之前,為贏得什葉派信徒的支持,請該派第八代伊瑪目阿里·利達由麥地那遷居突斯,並宣布他為繼承人。據說後因懾於阿里·利達在什葉派中的聲望,而將其毒死,葬於距突斯約20公里的一小村莊。該村遂以“馬什哈德·利達”(意為利達殉難處)聞名。後在該地辟一公墓區,什葉派信徒以死後得葬於此為莫大的榮幸。歷代君主都關注該地的發展與陵墓的修繕,參謁者絡繹不絕。
馬什哈德城區現分新老兩部分,利達陵園位於老城區。經過歷代建設,形成了包括陵墓、清真寺、經學院、博物館、醫院等的建築群,占地11萬平方米。陵園由墓冢大廳和其他柱廊、大廳組成。墓冢大廳的拱形圓頂高約45米,全部用純金包鑲。墓冢四周繞以金銀焊制約高3 米的柵欄。參謁者由柵欄空隙投入硬幣或珍貴紀念物以示敬意,有的則在墓前默禱或哀泣。博物館內藏有伊朗歷代文物、工藝品及《古蘭經》手抄珍本。西側的廣場有蓄水池和噴泉,可供參謁者沐浴。國王米爾扎·沙茹赫(1377~1447)之妻召海爾·沙德所建之清真寺位於南端,與陵墓主要建築連成一體。此外,馬什哈德還有18世紀伊朗國王納迪爾·沙等人的陵墓以及新建的伊斯蘭大學。新區則有比較現代化的街道、住宅以及一些旅遊設施。

馬什哈德馬什哈德

配圖

相關連線

盤點絲綢之路上的城邦

絲綢之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和洛陽為東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開闢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