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附桃仁粥

香附桃仁粥

香附桃仁粥以桃仁,香附,粳米,紅糖為主要原料,有行氣活血通經的攻效。

配方

桃仁15克,香附30克,粳米50克,紅糖30克。

香附桃仁粥香附桃仁粥

製法

香附水煎取液;桃仁搗爛加水浸泡,研汁去渣,與粳米、香附煎液、紅糖同入砂鍋,加水適量,用文火煮成稀薄粥。

功效

行氣活血通經。

用法

溫熱食用,每日2次,連服數日

桃仁

【異名】桃核仁(《本經》)。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種子
【植物形態】①(《詩經》)又名:毛桃(《綱目》),白桃紅桃
落葉小喬木,高達8米。小枝綠色或半邊紅褐色,無毛,冬芽有細柔毛。葉互生,在短枝上呈簇生狀;葉片橢圓狀披針形至倒卵狀披針形,中部最闊,長8~15厘米,寬2~3.5厘米,先端長尖,基部闊楔形,邊緣具細鋸齒,兩面無毛;葉柄長7~12毫米,具腺點。花通常單生,直徑約2.5~3.5厘米;具短梗;萼片5,基部合生成短萼筒,紅色,外面有絨毛;花瓣5,倒卵形,粉紅色;雄蕊多數,著生於萼筒邊緣;子房1室,花柱細長,柱頭小,圓頭狀。核果近球形,直徑5~7厘米,有短絨毛;果肉白色或黃色;核極硬,有不規則的凹點及深溝。種子1枚,扁卵狀心形。花期4月,先葉開放。果熟期6~7月。
全國各地普遍栽培。

香附桃仁粥香附桃仁粥

山桃(《爾雅》),又名:榹桃(《爾雅》),山毛桃野桃花桃
落葉小喬木,高5~9米。葉互生;托葉早落;葉柄長1.5~3厘米;葉片卵狀披針形,長4~8厘米,寬2~3.5厘米,中部以上漸尖,近基部最寬,基部呈廣楔形或圓形,邊緣具細鋸齒。花單生;萼片5,多無毛;花瓣5,闊倒卵形,粉紅色至白色。核果近圓形;黃綠色,表面被黃褐色柔毛,果肉離核;核小堅硬,表面有網狀的凹紋。種子1枚,棕紅色。花期3~4月。果期6~7月。
多生於石灰岩的山谷中。分布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四川雲南貴州陝西等地。
以上兩種植物的根及根皮(桃根)、去掉栓皮的樹皮(桃莖白皮)、嫩枝(桃枝)、葉(桃葉)、花(桃花)、成熟的果實(桃子)、未成熟的果實(碧桃乾)、樹脂(桃膠)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6~7月果實成熱時採摘,除去果肉及核殼,取出種子,曬乾。放陰涼乾燥處,防蟲蛀、走油。
【藥材】乾燥種子呈扁平長卵形,長1~1.6厘米,寬0.8~1厘米,外表紅棕色或黃棕色,有縱皺。先端尖,中間膨大,基部鈍圓而扁斜,自底部散出多數脈紋,臍點位於上部邊緣上,深褐色,稜線狀微突起。種皮菲薄,質脆;種仁乳白色,富含油脂,2子葉之結合面有空隙。氣微弱,味微苦。以顆粒均勻、飽滿、整齊、不破碎者為佳。
主產四川雲南陝西山東河北山西河南等地。
【化學成分】桃仁含苦杏仁甙約3.6%,揮髮油0.4%,脂肪油45%;油中主含油酸甘油酯和少量亞油酸甘油酯。另含苦杏仁酶等。
【藥理作用】苦杏仁甙之藥理見"杏仁"條。桃仁的醇提取物有抗血凝作用及較弱的溶血作用。對正常大鼠有降壓作用,乃中毒所致。桃仁提取物0.5克(相當生藥4.0克)溶於1毫升水中,每日飼餵大鼠,共1周,對血糖、血清蛋白、肝功能檢查,及肺、心、肝、脾、腎及腎上腺的組織學檢查,皆無異常。
【炮製】除去硬殼雜質,置沸水鍋中煮至外皮微皺,撈出,浸入涼水中,搓去種皮,曬乾,簸淨。
【性味】苦甘,平。
《本經》:"味苦,平。"
《別錄》:"甘,無毒。"
《千金·食治》:"味苦甘辛,平,無毒。"
【歸經】入心、肝、大腸經。
《湯液本草》:"入手、足厥陰經。"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肝、大腸二經。"
《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
【功用主治】破血行瘀,潤燥滑腸。治經閉,癥瘕,熱病蓄血,風痹,瘧疾,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血燥便秘。
①《本經》:"主瘀血,血閉癥瘕,邪氣,殺小蟲。"
《別錄》:"止咳逆上氣,消心下堅,除卒暴擊血,破癥瘕,通脈,止痛。"
③孟詵:"殺三蟲,止心痛。"
香附桃仁粥香附桃仁粥
《醫學啟源》:"治大便血結。"
⑤李杲:"治熱入血室,腹中滯血,皮膚血熱燥癢,皮膚凝聚之血。"
《滇南本草》:"治血痰。"
《綱目》:"主血滯風痹,骨蒸,肝瘧寒熱,產後血病。"
《現代實用中藥》:"治高血壓及慢性盲腸炎,婦人子宮血腫。"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宜忌】孕婦忌服。
《醫學入門》:"血燥虛者慎之。"
《綱目》:"香附為之使。"
《本草經疏》:"凡經閉不通由於血枯,而不由於瘀滯;產後腹痛由於血虛,而不由於留血結塊;大便不通由於津液不足,而不由於血燥秘結,法並忌之。"
【選方】①治婦人室女,血閉不通,五心煩熱:桃仁(焙)、紅花當歸(洗焙)、杜牛膝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空心食前。(《楊氏家藏方》桃仁散)
②治產後腹痛,乾血著臍下,亦主經水不利:大黃三兩,桃仁二十枚,蟅蟲二十枚(熬,去足)。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金匱要略》下瘀血湯)
③治產後血閉:桃仁二十枚(去皮、尖),藕一塊。水煎服之。(《唐瑤經驗方》)
④治產後惡露不淨,脈弦滯澀者:桃仁三錢,當歸三錢,赤芍、桂心各錢半,沙糖三錢(炒炭)。水煎,去渣溫服。(《醫略六書》桃仁煎)
⑤治血癥,漏下不止:桃仁(去皮、尖,熬)、芍藥桂枝、茯苓、牡丹(去心)各等分。上五味為末,煉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金匱要略》桂枝茯苓丸)
⑥治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結桃仁五十個(去皮、尖),大黃四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炙)二兩,芒硝二兩。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傷寒論》桃核承氣湯)
⑦治傷寒蓄血,發熱如狂,少腹鞕滿,小便自利: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洗),水蛭(熬)、虻蟲(去翅、足,熬)各三十個。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更服。(《傷寒論》抵當湯)
⑧治熱邪乾於血分,溺血蓄血者:桃仁三錢(研如泥),丹皮當歸、赤芍各一錢,阿膠二錢,滑石五錢。水煎服。(《瘟疫論》桃仁湯)
⑨治上氣咳嗽,胸膈痞滿,氣喘:桃仁三兩,去皮、尖,以水一大升,研汁,和粳米二合,煮粥食。(《食醫心鏡》)
⑩治老人虛秘:桃仁柏子仁火麻仁松子仁等分。同研,烙白蠟和丸如桐子大,以少黃丹湯下。(《湯液本草》)
⑾治里急後重,大便不快:桃仁(去皮)三兩,吳茱萸二兩,鹽一兩。上三味,同炒熟,去鹽並茱萸。只以桃仁,空心夜臥不拘時,任意嚼五、七粒至一、二十粒。(《聖濟總錄》)
⑿治從高墜下,胸腹中有血,不得氣息:桃仁十四枚,大黃、消石、甘草各一兩,蒲黃一兩半,大棗二十枚。上六味,細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絞去滓,適寒溫盡服之。當下,下不止,漬麻汁一杯,飲之即止。(《千金方》桃仁湯)
⒀治瘧:桃仁一百個,去皮、尖,於乳缽中細研成膏,不得犯生水,候成膏,入黃丹三錢,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當發日用溫酒吞下,如不飲酒,井花水亦得。(《證類本草》)
⒁治風勞毒腫攣痛,或牽引小腹及腰痛:桃仁一升,去皮、尖,熬令黑煙出,熱研如脂膏。以酒三升,攪和服,暖臥取汗。(《食醫心鏡》)
香附桃仁粥香附桃仁粥

⒂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氣虛竭:燒桃核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⒃治小兒爛瘡初起,膘漿似火瘡:杵桃仁面脂敷上。(《子母秘錄》)
⒄治聤耳:桃仁熟搗,以故緋絹裹,納耳中,日三易,以瘥為度。(《千金方》)
⒅治風蟲牙痛:針刺桃仁,燈上燒煙出,吹滅,安痛齒上咬之。(《衛生家寶方》)
⒆治女人陰戶內生瘡,作痛如蟲咬,或作癢難忍者:桃仁、桃葉相等搗爛,絲綿納裹其中,日易三、四次。(孟詵)
【名家論述】①成無己:"肝者血之源,血聚則肝氣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桃仁之甘以緩肝散血,故張仲景抵當湯用之,以治傷寒八、九日,內有蓄血,發熱如狂,小腹滿痛,小便自利者。又有當汗失汗,熱毒深入,吐血及血結胸,煩躁讝語者,亦以此湯主之。與虻蟲、水蛭、大黃同用。"
《用藥心法》:"桃仁,苦以泄滯血,甘以生新血,故凝血須用。又去血中之熱。"
《綱目》:"桃仁行血,宜連皮尖生用;潤燥活血,宜湯浸去皮尖炒黃用,或麥麩同炒,或燒存性,各隨本方。"
《本草經疏》:"夫血者陰也;有形者也,周流夫一身者也,一有凝滯則為癥瘕,瘀血血閉,或婦人月水不通,或擊扑損傷積血,及心下宿血堅痛,皆從足厥陰受病,以其為藏血之髒也。桃核仁苦能泄滯,辛能散結,甘溫通行而緩肝,故主如上等證也。心下宿血去則氣自下,咳逆自止。味苦而辛,故又能殺小蟲也。""桃仁性善破血,散而不收,瀉而無補,過用之,及用之不得其當,能使血下不止,損傷真陰。"
《藥品化義》:"桃仁,味苦能瀉血熱,體潤能滋腸燥。若連皮研碎多用,走肝經,主破蓄血,逐月水,及遍身疼痛,四肢木痹,左半身不遂,左足痛甚者,以其舒經活血行血,有去瘀生新之功,若去皮搗爛少用,入大腸,治血枯便閉,血燥便難,以其濡潤涼血和血,有開結通滯之力。"
《本經逢原》:"桃仁,為血瘀血閉之專藥。苦以泄滯血,甘以生新血。畢竟破血之功居多,觀《本經》主治可知。仲景桃核承氣、抵當湯,皆取破血之用。又治熱入血室,瘀積癥瘕,經閉,瘧母,心腹痛,大腸秘結,亦取散肝經之血結。熬香治頹疝痛癢,《千金》法也。"
《本草思辨錄》:"桃仁,主攻瘀血而為肝藥,兼疏膚腠之瘀。惟其為肝藥,故桃核承氣湯、抵當湯、抵當丸治在少腹,鱉甲煎丸治在脅下,大黃牡丹湯治在大腸,桂枝茯苓丸治在癥痼,下瘀血湯治在臍下。惟其兼疏膚腠之瘀,故大黃蟅蟲丸治肌膚甲錯,《千金》葦莖湯治胸中甲錯,王海藏以桂枝紅花湯加海蛤、桃仁治婦人血結胸,桃仁之用盡於是矣。"

香附

【異名】雀頭香(《江表傳》),莎草根(《別錄》),香附子(《唐本草》),雷公頭(《綱目》),香附米(《本草求真》),豬通草茹(《陸川本草》),三棱草根(《中藥志》),苦羌頭(《中藥材手冊》)。
【來源】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根莖。植物形態詳"莎草"條。

香附桃仁粥香附桃仁粥
【採集】春、夏、秋三季均可采,一般在秋季挖取根莖,用火燎去鬚根及鱗葉,入沸水中片刻,或放蒸籠中蒸透取出曬乾。再放入竹籠中來回撞擦;用竹篩去淨灰屑及鬚毛,即成光香附。亦有不經火燎,即將根莖裝入麻袋撞擦後曬乾者。也有用石碾碾去毛皮,稱為香附米
【藥材】乾燥根莖多呈紡錘形,有時略彎曲。長1.5~4.5厘米,直徑5~10毫米。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縱皺紋及數個隆起的環節,節上有棕色毛狀鱗片及殘留的根痕;去淨毛須者,則外表光滑,環節不明顯。質堅硬,經過蒸煮者斷面色棕黃而微紫紅,顯角質性;生曬者斷面色白而顯粉性,周邊與中心分層明顯,中心色略深。氣芳香,味微苦。以個大、色棕褥、質堅實、香氣濃者為佳。
主產山東浙江湖南河南。其他地區亦多有生產。其中山東產者稱東香附,浙江產者稱南香附,品質較佳。
【化學成分】含葡萄糖8.3~9.1%、果糖1.0~1.7%,澱粉40~41.1%、揮髮油0.65~1.4%。
揮髮油中含:β-蒎烯、莰烯、1,8-桉葉素檸檬烯對-聚傘花素香附子烯芹子三烯β-芹子烯α-香附酮、β-香附酮、綠葉萜烯酮、α-及β-莎草醇香附醇異香附醇環氧莎草薁香附醇酮莎草薁酮考布松及異考布松。
根部含有抑制某些真菌發育的物質。
【藥理作用】①對子宮的作用
香附子(購自南京,據說產於廣東)5%流浸膏,能抑制豚鼠、家兔、貓、犬等離體子宮(已孕及未孕)的收縮,對子宮肌張力的弛緩作用,與當歸流浸膏相似,但效力較弱。香附所含的油有微弱的雌激素作用。
②鎮痛作用
用小鼠電盤刺激法,香附子(采自貴陽)20%醇提取物0.5毫升/20克體重皮下注射,能明顯提高小鼠痛閾。
③抗菌作用
塊根有抗菌作用,其提取物對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
【炮製】生香附:揀去雜質,碾成碎粒,簸去細毛及細末。制香附:將碾碎之香附放入缸內,用黃酒及米醋拌勻。再用砂糖,加水適量炒烊,然後將香附倒入鍋內,與砂糖水充分混合,炒乾。(每香附粒100斤,用黃酒、米醋各20斤,砂糖6斤)四制香附:取淨香附用米醋、童便、黃酒、煉蜜(加開水烊化),充分拌炒至乾透取出。(每生香附100斤,用米醋、黃酒、童便各12.5斤,煉蜜6斤)醋香附:取淨香附粒,加醋拌勻,悶一宿,置鍋內炒至微黃色,取出晾乾。(每香附粒100斤,用醋20斤)香附炭:取淨香附,置鍋內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焦黃色,但須存性,噴淋清水,取出曬乾。
《雷公炮炙論》:"採得香附,陰乾,於石臼中搗,勿令犯鐵,用之切忌。"
【性味】辛微苦甘,平。
《別錄》:"味甘,微寒,無毒。"
《本草衍義》:"味苦。"
《滇南本草》:"性微溫,味辛。"
《綱目》:"氣平,味辛微苦微甘。"
【歸經】入肝、三焦經。
《綱目》:"手足默陰、手少陽,兼行十二經、八脈氣分。"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肝、脾、胃四經。"
【功用主治】理氣解郁,止痛調經。治肝胃不和,氣鬱不舒,胸腹脅肋脹痛,痰飲痞滿,月經不調,崩漏帶下。
(1)理氣解郁:用於肝氣鬱結之胸脅及胃腹脹痛。配柴胡、青皮治胸脅痛。配高良姜(名良附丸)治胃寒痛。
(2)調經止痛:用於肝氣鬱結之月經不調、小腹脹痛。配艾葉治寒凝氣滯之行經腹痛。
①《別錄》:"主除胸中熱,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氣,長鬚眉。"
《唐本草》:"大下氣,除胸腹中熱。"
《醫學啟源》:"快氣。"
④李杲:"治一切氣,並霍亂吐瀉腹痛,腎氣,膀胱冷,消食下氣。"
《湯液本草》:"治崩漏。"
⑥《滇南本草》:"調血中之氣,開郁,寬中,消食,止嘔吐。"
⑦《綱目》:"散時氣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飲食積聚,痰飲痞滿,跗腫,腹脹,腳氣,止心腹、肢體、頭、目、齒、耳諸痛,癰疽瘡瘍,吐血,下血,尿血,婦人崩漏帶下,月候不調,胎前產後百病。"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調敷或作餅熱熨。
【宜忌】凡氣虛無滯、陰虛血熱者忌服,
《綱目》:"得童子小便、醋、芎藭、蒼朮良。"
《本草經疏》:"凡月事先期者,血熱也,法當涼血,禁用此藥。"
《本草匯言》:"獨用、多用、久用,耗氣損血。"
【選方】①治-切氣疾心腹脹滿,胸膈噎塞,噫氣吞酸,胃中痰逆嘔吐及宿酒不解,不思飲食:香附子(炒,去毛)三十二兩,縮砂仁八兩,甘草(爁)四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用鹽湯點下。(《局方》快氣湯)
②治心腹刺痛,調中快氣:烏藥(去心)十兩,甘草(炒)一兩,香附子(去皮毛,焙乾)二十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人鹽少許,或不著鹽,沸湯點服。(《局方》小烏沉湯)
③治心氣痛、腹痛、少腹痛、血氣痛不可忍者:香附子二兩,蘄艾葉半兩。以醋湯同煮熟,去艾,炒為末,米醋糊為丸梧子大。每白湯服五十丸。(《瀕湖集簡方》)
④解諸郁:蒼朮、香附、撫芎、神曲、梔子各等分。為末,水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丹溪心法》越鞠丸)
⑤治停痰宿飲,風氣上攻,胸膈不利:香附(皂莢水漫)、半夏各一兩,白礬末半兩。薑汁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薑湯隨時下。(《仁存堂經驗方》)
⑥治偏正頭痛:川芎二兩,香附子(炒)四兩。上為末。以茶調服,得臘茶清尤好。(《澹寮方》)
⑦治吐血:童便調香附末或白及末服之。(《丹溪治法心要》)
⑧治小便尿血:香附子、新地榆等分。各煎湯。先服香附湯三、五呷,後服地榆湯至盡,未效再服。(《全生指迷方》)
⑨治下血不止或成五色崩漏:香附子(去皮毛,略炒)為末。每服二錢,清米飲調下。(《本事方》)
⑩治肛門脫出:香附子、荊芥穗等分。為末。每用三匙,水一大碗,煎十數沸,淋。(《三因方》香荊散)
⑾治老小痃癖往來疼痛:香附、南星等分。為末,薑汁糊丸,梧子大。每薑湯下二、三十丸。(《聖惠方》)
⑿治頹疝脹痛及小腸氣:香附末二錢,海藻一錢。煎酒空心調下,並食海藻。(《瀕湖集簡方》)
⒀安胎:香附子,炒,去毛,為細末,濃煎紫蘇湯調下一錢。(《中藏經》鐵罩散)
⒁治元髒虛冷,月侯不調,頭眩,少食,渾身寒熱,腹中急痛,赤白帶下,心怔氣悶,血中虛寒,胎氣不固:香附半斤。醋煮,焙為末,醋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飲下。(《婦人良方》醋附丸)
⒂治瘰癧流注腫塊,或風寒襲於經絡,結腫或痛:香附為末,酒和,量瘡大小,做餅覆患處,以熱熨斗熨之。未成者內消,已成者自潰。若風寒濕毒,宜用薑汁作餅。(《外科發揮》)
⒃治乳癰,一切癰腫:香附(細末)一兩,麝香二分。上二昧研勻,以蒲公英二兩,煎酒去渣,以酒調藥。熱敷患處。(《醫學心悟》香附餅)
⒄治耳卒聾閉:香附子(瓦炒)研末,蘿蔔子煎湯,早夜各服二錢,忌鐵器。(《衛生易簡方》)
⒅治聤耳出汁:香附末,以綿杖送入。(《經驗良方》)
⒆治四時瘟疫、傷寒:陳皮(不去白)二兩,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蘇葉各四兩,甘草(炙)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日三服。若作細末,每服二錢,入鹽點服。(《局方》香蘇散)
⒇治跌打損傷:炒香附四錢,薑黃六錢。共研細末。每日服三次,每次服一錢。孕婦忌服。(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21)治雞眼,疣:香附、木賊各五錢。製法:加水1300毫升,文火煎至100毫升,備用。用法:㈠先將患處洗淨,去硬繭,以不出血為度。再以少量藥液加熱,用棉簽蘸藥液塗患處,每日二次。㈡將備用之藥液倒入小容器內2~5毫升,加熱,再扣在疣上3~5分鐘,連續五次即可。(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名家論述】①《湯液本草》:"香附子,益血中之氣藥也。方中用治崩漏,是益氣而止血也。又能化去凝血,是推陳也。與巴豆同治泄瀉不止,又能治大便不通,同意。"
②王好古:"香附,凡氣鬱血氣必用之,炒黑能止血,治崩漏,多用亦能走氣。"
《本草衍義補遺》:"香附子,必用童便浸,凡血氣藥必用之,引至氣分而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義也。"
④朱震亨:"香附《本草》不言補,而方家言於老人有益,意有存焉,蓋於行中有補理。"
《綱目》:"香附之氣平而不寒,香而能竄,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生則上行胸膈,外達皮膚,熟則下走肝腎,外徹腰足。炒黑則止血,得童漫浸炒則入血分而補虛,鹽水浸炒則入血分而潤燥,青鹽炒則補腎氣,酒浸炒則行經絡,醋浸炒則消積聚,薑汁炒則化痰飲。得參、術則補氣,得歸、地則補血,得木香則流滯和中,得檀香則理氣醒脾,得沉香則升降諸氣,得芎藭、蒼朮則總解諸郁,得梔子、黃連則能降火熱,得茯神則交濟心腎,得茴香、破故紙則引氣歸元,得厚朴、半夏則決壅消脹,得紫蘇、蔥白則解散鬱氣,得三棱、莪術則消磨積塊,得艾葉則治血氣、暖子宮。乃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也。飛霞子韓愗雲,香附能推陳致新,故諸書皆雲益氣,而俗有耗氣之說、宜於女人不宜於男子者非矣。蓋婦人以血用事,氣行則無疾;老人精枯血閉,惟氣是資;小兒氣日充則形乃日固,大凡病則氣滯而餒,故香附於氣分為主藥,世所罕知。輔以參、芪,佐以甘草,治虛怯甚速也。愗遊方外時,懸壺輕濟,治百病黃鶴丹,治婦人青囊丸,隨宜用引,輒有小效,人索不已,用者當思法外意可也。黃鶴丹方用香附一斤,黃連半斤,洗曬為末,水糊丸梧子大。假如外感,蔥、薑湯下,內傷米飲下,氣病香湯下,血病酒下,痰病薑湯下,火病白湯下,余可類推。青囊丸,方用香附略炒一斤,烏藥略炮五兩三錢,為末,水醋煮麵糊為丸。隨證用引,如頭痛茶下,痰氣薑湯下,血病酒下為妙。"
《本草經疏》:"莎草根,治婦人崩漏、帶下、月經不調者,皆降氣、調氣、散結、理滯之所致也,蓋血不自行,隨氣而行,氣逆而郁,則血亦凝澀,氣順則血亦從之而和暢,此女人崩漏帶下,月事不調之病所以鹹須之耳。然須輔之以益血涼血之藥,氣虛者兼入補氣藥乃可奏功也。"
《本草述》:"香附,主治諸證,當審為血中之氣病,乃中肯窾,不漫同於諸治氣之味也。……故上焦心包絡所生病,如七情抑鬱者能開之,以心包絡主血也;中焦脾胃所生病,如霍亂吐逆及飲食積聚、痰飲痞滿能暢之,以胃生血,脾統血也;下焦肝腎所生病,如膀胱連脅下氣妨,如下血、尿血及女子崩漏、帶下、月候不調等證,亦以胃脾為血之元,肝固血之髒,腎乃血之海也。……此味於血中行氣,則血以和而生,血以和生,則氣有所依而健運不窮,是之謂生血,是之謂益氣,非二義也。……用此於補血味中,乃能使舊血和而新血生,即氣虛而事補益者,亦藉此為先導,去虛中之著,韓愗所謂去虛怯甚速之義也。""按香附子類謂調氣之味,不知氣之為病所因不一,如痞脹喘噦噫酸噎塞,又如胃脘痛或心腹痛,《局方》概同香燥用之,或砂仁,或沉香,或蘄艾、良姜輩,止可治虛寒或寒濕之病,而火熱病氣者種種不一,況寒濕之久則亦化火乎,如黃鶴丹之同黃連而用,其義不可思歟。""氣鬱多用香附,或氣弱而郁者,必同補劑而用,固也;然有火傷元氣以致者,又須降火之劑而此佐之,若概謂開氣之郁,反以燥助火,而氣愈弱愈郁矣,明者審之。"
《本草求真》:"香附,專屬開郁散氣,與木香行氣,貌同實異,木香氣味苦劣,故通氣甚捷,此則苦而不甚,故解郁居多,且性和於木香,故可加減出入,以為行氣通劑,否則宜此而不宜彼耳。"
⑨《本草正義》:"香附,辛味甚烈,香氣頗濃,皆以氣用事,故專治氣結為病。……又凡辛溫氣藥,飈舉有餘,最易耗散元氣,引動肝腎之陽,且多燥烈,則又傷陰。惟此物雖含溫和流動作用,而物質既堅,則雖善走而亦能守,不燥不散,皆其特異之性,故可頻用而無流弊。未嘗不外達皮毛,而與風藥之解表絕異。未嘗不疏泄解結,又非上行之辛散可比。好古謂《本草》不言治崩漏,而能治崩漏,是益氣而止血也.頤謂雖不可直認為益氣,而確有舉陷之力,丹溪謂須用童便浸過,蓋嫌其辛味太濃,以下行為監製之義。頤意調肝腎者,此法最宜。或有以醋炒、以青鹽炒者,其理蓋亦如此。……氣結諸症,固肝膽橫逆肆虐為多,此藥最能調氣,故瀕湖謂之專人足厥陰。其實胸脅痹結,腹笥腆脹,少腹結痛,以及諸疝,無非肝絡不疏。所謂三焦氣分者,合上中下而一以貫之,固無論其何經何絡也。"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粳米

【異名】大米(《滇南本草》),硬米(《本草求原》)。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的種仁。

香附桃仁粥香附桃仁粥
【植物形態】(《詩經》),又名:(《詩經》),嘉蔬(《禮記》),水稻。
一年生草本。稈直立,叢生,高約1米左右;中空,有節,有分櫱。葉具葉鞘,葉鞘無毛,與節間等長或下部者較長;葉舌膜質而較硬,披針形,基部兩側下延與葉鞘邊緣相結合,長8~25毫米,幼時具明顯的葉耳;葉片線形,扁平,長30~60厘米,寬6~15毫米;粗糙,葉脈明顯。圓錐花序疏鬆,成熟時向下彎垂,分枝具角棱,常粗糙;小穗長圓形,長6~8毫米;每小穗僅具1花,不育花外稃錐刺狀,無毛;可育花外稃硬紙質,具5脈,遍被細毛或稀無毛,無芒或有芒;內稃3脈,亦被細毛;鱗被2枚,卵圓形,長約1毫米;雄蕊6,花葯長約2毫米,花絲細弱;子房長圓形,光滑,花柱2枚,柱頭羽毛狀,有時有第三枝退化的花柱。穎果矩圓形,平滑,淡黃色、白色。種子具明顯的線狀種臍。花期7~8月。果期8~9月。
水生或陸生。全國各地均有栽培。稻的類型很多,按米粒的粘性不同,可分為粳稻、秈稻、糯稻等種。粳稻植株較矮,稈硬,葉幅狹,穀粒較短圓,米的粘性較強,脹性小。秈稻植株較高,稈軟,葉幅寬,穀粒細長,米的粘性差,脹性大。糯稻在以上二種類型中都有,其米粒中含有多量糊精,粘性最強,脹性小。
本植物的莖葉(稻草)、果實上的細芒刺(稻穀芒)、發芽的果實(谷芽)、種皮(米皮糠)以及糯稻、秈稻的種仁(糯米、秈米)、糯稻的根莖及根(糯稻根須)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化學成分】約含75%以上的澱粉,8%左右的蛋白質,0.5~1%的脂肪。尚含有少量B族維生素;維生素的含量因稻子的種類和種植地點而異。脂肪部分含有酯型膽甾醇自由膽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谷甾醇,甘油一、二、三酯,磷酯,廿四醯基鞘氨醇葡萄糖,自由脂肪酸。尚含有乙酸延胡索酸琥珀酸甘醇酸檸檬酸蘋果酸等多種有機酸,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單糖。
【藥理作用】抗腫瘤作用。套用自然長菌風化陳年(3年以上)的糯木粽子,剔去其發黑者,80℃焙乾,磨粉,做成水混懸液、水提取液及乙醇提取液。給小鼠接種腹水型肝癌後,每天灌服水混懸液或皮下注射水或乙醇提取液,連續10天,對於腹水型肝癌小鼠的腹水生成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別為77.6%、56.4%和52.1%。在腹水塗片上看到用藥組的癌細胞退變現象都較對照組為著,肉眼觀察,對照組腹腔內腫瘤生長較給藥組廣泛,粘連情況也較嚴重。但接種癌細胞後11天,對照組與用藥組動物死亡情況並無明顯差異。
【性味】甘,平。
《別錄》:"味苦,平,無毒,"
《千金·食治》:"味辛苦,平,無毒。生者冷,燔者熱。"
《七卷食經》:"味甘,微寒。"
《綱目》:"北粳:涼,南粳:溫,赤粳:熱,白粳:涼,晚白粳:寒,新粳:熱,陳粳:涼。"
【歸經】《本草求真》:"入脾、胃經。"
【功用主治】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除煩渴,止瀉痢。
《別錄》:"主益氣,止煩,止泄。"
《千金·食治》:"平胃氣,長肌肉。"
香附桃仁粥香附桃仁粥

③孟詵:"溫中,益氣,補下元。"
《日華子本草》:"壯筋骨,補腸胃。"
《滇南本草》:"治諸虛百損,強陰壯骨,生津,明目,長智。"
《綱目》:"粳米粥:利小便,止煩渴,養腸胃。""炒米湯:益胃除濕。"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
【宜忌】《綱目》:"炒米湯不去火毒,令人作渴。"
【選方】①治霍亂狂悶,煩渴,吐瀉無度,氣欲絕者:淡竹瀝一合,粳米一合(炒,以水二盞同研,去滓取汁)。上二味,和勻頓服之。(《聖濟總錄》竹瀝飲)
②治赤痢熱躁:粳米半升。水研取汁,入油瓷瓶中,蠟紙封口,沉井底一夜,平旦服之。(《普濟方》)
③治受胎未足,初生無皮,色赤,但有紅筋:早白米粉撲之。(《聖濟總錄》)
【名家論述】①寧原《食鑒本草》:"粳米,即今之白晚米,惟味香甘,與早熟米及各土所產亦白大小異族四、五種,猶同一類也,皆能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為第一耳。"
《本草蒙筌》:"粳米,傷寒方中,亦多加入,各有取義,未嘗一拘。少陰證,桃花湯每加,取甘以補正氣也;竹葉石膏湯頻用,取甘以益不足焉;白虎湯入手太陰,亦同甘草用者,取甘以緩之,使不速於下爾。"

《綱目》:"梗稻六、七月收者為早粳,止可充食;八、九月收者為遲粳,十月收者為晚粳。北方氣寒,粳性多涼,八、九月收者,即可入藥;南方氣熱,粳性多溫,惟十月晚稻氣涼,乃可入藥。""按羅天益《寶鑑》雲,粳粟米粥氣薄味淡,陽中之陰也。所以淡滲下行,能利小便,又張耒《粥記》雲,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
《本草經疏》:"粳米即人所常食米,為五穀之長,人相賴以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無毒,雖專主脾胃,而五臟生氣,血脈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膚,因之而強健。《本經》益氣止煩止泄,特其餘事耳。"
《隨息居飲食譜》:"粳米甘平,宜煮粥食,功與秈同,秈亦可粥而粳較稠,粳亦可飯而秈耐飢。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強食亦能致病戕生,患停飲者不宜吸粥。痧脹霍亂雖米湯不可入口,以其性補,能閉塞隧絡也。故貧人患虛證,以濃米飲代參湯。至病人、產婦粥養最宜,以其較秈為柔,而較糯不粘也。炒米雖香,性燥助火,非中寒便瀉者忌之。又有一種香粳米,自然有香,亦名香珠米,煮粥時加入之,香美異常,尤能醒胃。凡煮粥宜用井泉水,則味更佳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