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名】吳萸(《草木便方》),左力(《南寧市薊物志》)。
來源
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的未成熟果實。
植物形態
吳茱萸,又名:辣子、臭辣子樹、氣辣子、曲藥子、茶辣。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2.5~5米。幼枝、葉軸、小葉柄均密被黃褐色長柔毛。單數羽狀複葉,對生;小葉2~4對,橢圓形至卵形,長5~15厘米,寬2.5~6厘米,先端短尖,急尖,少有漸尖,基部楔形至圓形,全緣,罕有不明顯的圓鋸齒,兩面均密被淡黃色長柔毛,厚紙質或紙質,有油點。花單性,雌雄異株,聚傘花序,偶成圓錐狀,頂生;花軸基部有苞片2枚,上部的苞片鱗片狀;花小,黃白色.萼片5,廣卵形,外側密披淡黃色短柔毛;花瓣5,長圓形,內側密被白色長柔毛;雄花有雄蕊5枚,長於花瓣,花葯基著,橢圓形,花絲被毛,退化子房略成三棱形,被毛,先端4~5裂;雌花較大,具退化雄蕊5枚,鱗片狀,子房上位,圓球形,心皮通常5枚,花柱粗短,柱頭頭狀,蒴果扁球形,長約3毫米,直徑約6毫米,熟時紫紅色,表面有腺點,每心皮有種子1枚,卵圓形,黑色,有光澤。花期6~8月。果期9~10月。
野生於山地、路旁或疏林下。分布於長扛流域及華南一帶和陝西等地。
採集
8~10月,果實呈茶綠色而心皮尚未分離時採收。摘下曬乾,除去雜質。如遇陰雨,用微火炕乾。
藥材
乾燥果實呈五棱狀扁球形,直徑2~5毫米,高約1.5~3毫米。表面綠色或綠褐色,粗糙,有細皺紋及鬃眼(油室);頂平,中間有凹窩及5條裂縫,有時在裂縫中央有突起的柱頭殘存,基部有花萼及果柄,果柄方圓形,長3毫米,棕綠色,密布毛茸。橫切面,子房5室,每室有淡黃色種子1~2枚。種子富油性,質堅易碎。香氣濃烈,味苦微辛辣。以色綠、飽滿者為佳。
主產貴州、廣西、湖南、雲南、陝西、浙江、四川等地。
除上述品種外,尚有同屬植物石虎及毛脈吳茱萸等的未成熟果實,亦同等使用。
化學成分
吳茱萸果實含揮髮油為吳茱萸烯、羅勒烯、吳茱萸內酯、吳茱萸內酯醇等。還含吳茱萸酸。又含生物鹼:吳茱萸鹼、吳茱萸次鹼、吳茱萸因鹼、羥基吳茱萸鹼、吳茱萸卡品鹼。吳茱萸鹼用鹽酸乙醇處理即轉化為異吳茱萸鹼。還含兩種中性不含氮物質:吳茱萸啶酮和吳茱萸精。又含吳茱萸苦素。
石虎果實含吳茱萸內酯、吳茱萸鹼、吳茱萸次鹼、羥基吳茱萸鹼。尚含不飽和的酮,暫稱石虎甲素、揮髮油、花色甙和甾體化合物。
藥理作用
①驅蛔作用
吳茱萸醇提物在體外對豬蛔蟲有較顯著作用;對蚯蚓、水蛭亦有效。
②抗菌作用
吳茱萸煎劑(100%)對霍亂弧菌有較強抑制效力(瓊脂挖溝平板法)。10%水浸劑在試管內對絮狀表皮癬菌有抑制作用;1:3水浸劑對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等11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③中樞作用
大量吳茱萸對中樞有興奮作用,並可引起視力障礙、錯覺等。日本產吳茱萸醇提物有鎮痛作用,用兔齒髓電刺激法證明,10%醇提物靜脈注射0.1~0.5毫升/公斤有鎮痛作用。靜注0.2毫升,鎮痛效力和安替匹林或氨基比林(各用1%2毫升)大致相等。而在寒冷時,比此二藥為強。0.1%異吳茱萸鹼鹽酸鹽0.1~0.5毫升/公斤,對家兔亦有鎮痛作用;1~2毫升/公斤可使兔體溫輕度升高。單用10%吳茱萸屬植物醇提物0.5~2.0毫升,也能使兔體溫上升。從另一種吳茱萸屬植物EvodiaxanthoxyloidesF.Muell提出生物鹼,其鹽酸鹽對小鼠有鎮靜催眠作用,但可使大鼠體溫下降,還能對抗樟腦等對大鼠或小鼠所致的驚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