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俗稱黑加吉,幼魚稱海鮒。硬骨魚綱、鱸 形目、鯛科。系暖溫性近海底層魚類。體呈 長橢圓形,側扁而高。體背面極狹窄,形成 棱狀線。頭中大,背緣淺弧形傾斜隆起至背 鰭起點,前部圓錐形,吻端鈍尖。口中大,前 下位,稍斜裂。兩頜等長。上下頜前端各有 犬齒6枚,上下頜兩側各有3行臼齒。眼中 大,側上位; 眼間隔寬而隆起,寬為眼徑的 2倍多。前鰓蓋骨邊緣平滑,鰓蓋骨後緣有1 扁平鈍棘。鰓孔中大。尾柄較粗,長為高的 1.4—1.7倍。背鰭1個,始於胸鰭起點背上, 基底長,由11根強鰭棘和11—12根鰭條組 成,棘可收於背溝中,第4棘最長。胸鰭尖 長,側下位,第6鰭條最長,向下漸短,最 長鰭條可伸達肛門後至臀鰭起點。腹鰭較 小,始於胸鰭末基下方,有1棘。臀鰭基底 短,與背鰭鰭條部近相對,前緣有3棘,第 2棘粗壯而長。尾鰭叉形。體被較大弱櫛鱗。 有側線。體青灰色間有黃色,有若干條褐色 橫紋,腹部色較淡。側線起處有1黑斑。背 鰭基底黃色,邊緣暗灰色。胸鰭黃色。腹鰭、 臀鰭暗黑色。尾鰭黃色,邊緣黑色。幼體呈 淺灰色,體側有6—8條深色橫條紋,背鰭 暗灰色,尾鰭淺黃色,後緣黑色,其餘各鰭 均灰白色,臀鰭間有黑色。體長一般為12— 30厘米。
背鰭Ⅺ-11;臀鰭Ⅲ-8;胸鰭15;腹鰭Ⅰ-5;尾鰭17。側線鱗53-5567/1214。鰓耙5-6+8-9。幽門盲囊4。脊椎10+14=24。標本體長118-290mm。體長為體高2.4-2.6倍,為頭長3.0-3.3倍。頭長為吻尖2.5-3.2倍,為眼徑3.8-5.1倍。體橢圓形,側扁。頭中大,左右額骨分離。上下頜前端各具6犬齒,兩側為臼齒。犁骨、齶骨、舌上無齒。鰓蓋骨後端有一扁平棘。體被櫛鱗,側線完全,淺弧形。背鰭鰭棘部與鰭條部相連,中間無缺刻。腹鰭胸位,尾鰭分叉。體灰褐色,具銀色光澤。側線起點處有一黑斑,體側有褐色縱條紋,各鰭邊緣黑色。為暖溫性底層魚類,攝食小魚小蝦,2-4月產卵。經濟魚類。
生物學特徵
黑鯛屬沿岸內灣性魚類,不游向外海,一般在5~50米水深的沿岸帶移動,於5月初前後進入近岸內灣淺水區產卵,7~8月成魚和幼魚均就近索餌,9~10月逐漸移向較深且有岩礁的水域棲息。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能耐受鹽度的大幅度變化,生存溫度的極限為3.4~35.5℃,9℃以下停止攝食。在靜水中的耐低溫能力較真鯛稍強,可在7℃以上水溫中越冬。對水中溶氧量要求較高,常溫下3.2毫克/升為窒息點。
生活習性
喜棲息於泥沙和多岩礁底質水域底 層。一般不作遠距離洄游,生殖季節游向近 岸水域,產卵後就近索餌。秋季隨水溫下降 開始逐漸向深水移動越冬。極貪食,可用尾 部挖掘食物。嗅覺敏感,對腐爛動物體非常 嗜愛。主要食物為小型魚類、蝦類、底棲貝 類。
食性
黑鯛為雜食性,以小雜魚、蝦、貝、多毛類及海藻等為食。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大量攝食藍蛤、尋氏肌蛤、小型虎魚類。同時也能吞食個體較小的或正在蛻皮的對蝦以及部分商品餌料如豆餅、糠蝦等。
地理分布
黑鯛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中國沿海均產之,以黃、渤海產量較多。主要漁場在山東沿海,常與其他魚類混雜一起被捕獲。漁期在春、秋兩季。黑鯛為高級海魚,分布於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及台灣等地之沿岸,港灣及河囗,屬內灣性,對於環境之適應能力較強,適應之範圍亦較廣,對於低溫之適應能力也相當強,但在10℃以下即不攝食,5℃以下即有死亡之可能。漁期在春、秋兩季。
生長繁殖
產卵期在中國山東省沿海為5月份,福建省沿海為3月中至5月初;日本沿海為3~7月份。產卵場在近岸和內灣淺水區。黑鯛的性別因年齡而異,有性轉化現象。體長100毫米左右的幼魚全為雄性;150~250毫米為典型的雌雄同體階段;250~300毫米時性分化結束,大部分轉化為雌性。最小型成熟雄魚體長為170毫米,體重145克;最小型成熟雌魚體長為194毫米,體重236克。黑鯛為年周期一次性成熟多批產卵型魚類,大個體懷卵量超過50萬粒以上,小個體約15萬粒左右。
海洋學相關知識(八)
海洋科學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現象、性質及其變化規律,以及與開發利用海洋有關的知識體系。下面讓我們來完善與海洋學相關的詞條,以此來更加深入的了解海洋學的相關知識。 |
海洋科學
海洋是許多動植物的生活環境。海洋中的綠藻是大氣層氧氣的主要生產者之一。熱帶珊瑚礁是地球上物種最豐富的生態系統。對於深海的生物人類今天還所知甚少。從海嘯到赤潮,從海洋到陸地,天災無情人間有情,認知各種自然現象的本質才是人類能夠從容面對一切困難的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