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漁業,又稱水產業,是指利用水域以取得具有經濟價值的魚類或其他水生動植物的生產部門。包括采捕水生動植物資源的水產捕撈業和養殖水生動植物的水產養殖業兩個部分。
在社會生產發展過程中,漁業的內容發生過幾次大變化,漁業的含義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人類早先的漁業,僅限於天然捕撈。後來人們學會了人工飼養魚類技術,漁業就增加了水產養殖的內容。隨著水產加工的發展,又把水產加工包括在漁業中,稱為廣義的漁業或水產業。
在中國,漁業是廣義農業的組成部分。在國外,一些國家(如美國、日本等)按其通行的劃分經濟部門的方法,把漁業同農業(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採掘業一樣劃入第一產業部門。原創
基本內容
開發和利用水域,採集捕撈與人工養殖各種有經濟價值的水生動植物以取得水產品的社會生產部門。是廣義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按水域可分為海洋漁業和淡水漁業;按生產特性分為養殖業和捕撈業。
廣義的漁業還包括:
①直接漁業生產前部門。漁船、漁具、漁用儀器、漁用機械及其他漁用生產資料的生產和供應部門。
②直接漁業後部門。水產品的貯藏、加工、運輸和銷售等部門。
漁業生產的主要特點是以各種水域為基地,以具有再生性的水產經濟動植物資源為對象,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和季節性,初級產品具鮮活、易變腐和商品性的特點。漁業是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部門。豐富的蛋白質含量為世界提供總消費量的6%,動物性蛋白質消費量的24%,還可以為農業提供優質肥料,為畜牧業提供精飼料,為食品、醫藥、化工工業提供重要原料。中國18000多公里的海岸線,有遼闊的大陸架和灘涂,有20萬平方公里的淡水水域,1000多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水產動植物,發展漁業有良好的自然條件和廣闊前景。
分類
漁業按水域可分為海洋漁業和淡水漁業;按水界可分為內陸水域漁業、沿岸漁業、近海漁業、外海漁業、遠洋漁業等;按產品的取得方式可分為捕撈漁業和養殖漁業;按水層可分為上層漁業、中下層漁業、底層漁業等;按漁具漁法可分為釣漁業、網漁業、捕鯨業、雜漁業等;按動力可分為帆船漁業、機輪漁業;按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分,有個體所有制漁業、資本主義私有制漁業、社會主義公有制漁業。20世紀80年代,中國劃分為國營漁業、集體漁業、勞動者個體漁業,以及各種經濟成份聯合經營的漁業等。原創
特點
一般認為,漁業具有農業和工業二重性質。在自然水域中采捕天然水生動植物的捕撈業屬採掘工業性生產;在江河、湖泊、水庫、池塘、淺海灘涂養殖水生動植物的養殖業屬農業性生產;水產品加工則屬加工工業性生產。同時,漁業又具有不同於一般工業和農業的特點:
①作為魚類生活場所和漁業生產基地的水域,可以立體利用,進行多水層增殖和捕撈,從而大大提高水域生產力,增加單位產量。
②魚類是有生命的自律更新資源,又是冷血性動物,能量消耗少,飼料轉化效率高。實行精心飼養和合理捕撈,就能達到增產增收。
③魚類生長、發育、繁殖的過程受水域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影響較大,因而在生產上存在著極大的不穩定性。創造魚類生長所需要的良好環境,才能保持漁業生產穩定地持續增長。
④水產品是鮮活易腐品,保鮮、冷藏、加工、運銷等部門必須密切配合,才能提高質量,減少損失。
⑤漁業生產,特別是現代海洋捕撈,具有線長、點多、面廣的特點,魚情和海況變化複雜,作業漁場流動性大,涉及外事多。原創
地位和作用
水產品是營養豐富的食品,尤其是魚類的蛋白質高、脂肪低、膽固醇少,為人們所喜愛。20世紀80年代初,人類直接和間接食用的動物蛋白質中,水產品動物蛋白質約占25%左右。世界上已有32個國家的食用水產品占食品中動物蛋白質的34%以上,水平高的日本占50%左右。水產品還可以為食品工業、醫藥工業和其他化學工業提供重要原料,如魚糜製品、魚肝製品、珍珠製品、甘露醇、藻膠等。據蘇聯1972年統計,全國112個物質生產部門中,有食品、化工、輕工、農業等55個部門使用漁業產品。水產品中有不少品種是國際貿易中的暢銷商品,換匯率較高。發展漁業,還有利於保持農業生態平衡,實現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中國廣東的桑基魚塘實行的蠶桑、甘蔗、塘魚三結合,湖南實行的種菜、養豬、養魚三結合,就是利用塘埂種桑養蠶、蠶糞肥水,或者種菜餵豬、豬糞肥水養魚、塘泥肥田等相互促進的集約經營方式,把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桑、蔗、魚或魚、菜、豬全面豐收,提高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發展漁業,還可以提高勞動力利用率,增加農民收入。原創
中國漁業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國家之一,東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四大海區,大陸海岸線長1.8萬多公里;適於捕撈水深200米以內的大陸架漁場面積約150萬平方公里,大於全國耕地面積。淺海灘涂可供養殖面積約2000萬畝,若按低潮線下水深10米內及整個潮間帶計算,超過1億畝。內陸的江河、湖泊、水庫、池塘等水域約2.5億畝,可養殖水面7500萬畝,還有大量的稻田具有養殖條件。魚類資源也相當豐富,海水魚類約有1500多種,其中主要經濟魚類近百種。常見的水產品有帶魚、大黃魚、鰻魚、烏賊、鮐魚、鮁魚、對蝦、毛蝦、蛤、蚶、蟶等。淡水魚類約700多種,其中主要經濟魚類約40~50種,常見的有青魚、草魚、鰱、鱅、鯉、鯽、鯿等。許多經濟價值較高的水產品,在國際上頗有盛名,如對蝦、海參、鮑魚、扇貝、珍珠等。
日本漁業產業狀況
捕撈與養殖
日本習慣上將漁業生產劃分成海洋捕撈(包括遠洋漁業、近海漁業、沿岸漁業,實際大致相當於我國漁業劃分中的海洋捕撈和遠洋漁業)、海水養殖、淡水養殖、淡水捕撈等幾部分。
海洋捕撈歷來是日本漁業的主導產業,儘管連續減產,但八成以上的產量仍由海洋捕撈所得。以產量大小排序,漁獲主要品種為鮪魚、鰹魚、鮭鱒魚、沙丁魚、竹莢魚、鯖魚、秋刀魚、鱈魚、鮃鰈類、魷魚等。與2004年相比,2005年,日本的鯖魚產量大幅上升,但沙丁魚、扇貝、鮭魚等產量有所下降;扇貝、鮭魚等生產額有所增長,但鰹魚、秋刀魚和鮪魚等的生產額有所下降。海洋捕撈總產量441.2萬t,比上年減少4.7萬t;生產總額1594億日元,比上年下降0.6%。
日本的海水養殖產量近年來一直維持在120萬t以上,2005年海水養殖總產量121.1萬t,比最高年份1994年的134萬t,減少12.9萬t;2005年海水養殖總產值4392億日元,比上年增加49億日元。其中魚類養殖26.9萬t(比上年增加2.7%)、1918億日元(比上年減少2.4%);貝類養殖42.2萬t(比上年減少6.4%)、771億日元(比上年增加6.4%);海藻類50.9萬t(比上年增加5.2%)、1213億日元(比上年增加2.4%)。海水養殖主要品種為鰤魚、真鯛、蝦夷扇貝、牡蠣、海帶、裙帶菜、紫菜,以及牙鮃、河魨、真竹莢魚、日本對蝦以及珍珠母貝等。
2005年,日本的淡水捕撈、淡水養殖總產量9.6萬t,比峰值時1979年產量的一半還少。其中淡水捕撈產量5.4萬t,淡水養殖產量4.2萬t,總產值1021億日元,比上年減少13億日元。淡水捕撈的主要品種為溯河性鮭鱒魚類、香魚、鯉魚、河蜆、鰻等,淡水養殖主要品種為鱒魚、香魚、鯉魚、鰻魚,另外還有鯽魚、甲魚等,單個品種產量通常在千噸以下。
加拿大漁業
加拿大外接北冰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內擁五大湖,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漁業國之一。加拿大擁有世界上最長的海岸線,長達244000公里,占全世界海岸線總長的25%。而世界最大的14個湖泊中,在加拿大就有4個,這使加拿大擁有755000多平方公里的淡水面積,點世界淡水總面積的16%。加拿大漁業是世界最有價值的商業漁業之一,一年的漁業價值約為50億加元,並為加拿大提供了120000多個就業機會。加拿大的捕魚業主要聚集在3個廣闊的地區——大西洋、太平洋和淡水區域,而日漸發展的養殖漁業也活躍在此。捕撈業
(1)大西洋的捕魚業占加拿大所有捕魚業的82%,主要的魚產品是鯡魚(鯡魚卵)、蝦、雪花蟹、扇貝、鱈魚和龍蝦。(2)太平洋的捕魚業占加拿大所有捕魚類的14%,主要的魚產品有狗鱈、太平洋鯡魚(鯡魚卵)、岩魚和三文魚。主要創值品種有蛤蜊、大比目魚、蝦、岩魚和三文魚。
(3)淡水捕魚業占加拿大2000年所有捕魚業的4%,產值為7千7百萬加元。主要魚產品有狗魚、黃鱸、白鮭、北美狗魚和湖鮭。
養殖業
(1)魚類:加拿大是世界上主要的人工飼養三文魚的供應商之一,產地幾乎全部集中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和鈕勃朗司維克省。主要的三文魚品種是大西洋三文魚,也有大鱗大麻哈魚和銀大麻哈魚。鮭魚、硬頭鱒和北冰洋嘉魚也有少量出產。
(2)貝類:貝殼類養殖正成為日益增長的加拿大養殖漁業中越來越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愛德華王子島省的繩索養蚌以其卓越的培養技術而聞名世界。牡蠣(大西洋、太平洋和歐洲的牡蠣)、馬尼拉蛤蜊和扇貝是水產養殖業,尤其是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水產養殖業中,發展最快的品種。
進出口
加拿大75%以上的魚類和海鮮產品出口到世界80多個國家。美國是加拿大最大的出口市場(加拿大70%的海鮮是出口到美國),其次是日本和歐洲市場。
管理
加拿大海洋漁業部是規範和管理加拿大漁業的聯邦政府機構。而加拿大農業與農業食品部是負責市場和貿易發展的部門。加拿大食品檢驗局(CIFA)對魚類食品、聯邦註冊的魚類、海鮮加工廠、進口商、漁船以及用於經營、運輸和儲藏魚類的設備制定政策、要求和檢驗標準。加拿大食品檢驗局的出口證書體系為出口商提供官方檔案,以證明加拿大在國際市場上出售的魚類和海鮮產品符合進口國的要求。基於HACCP原則上的質量管理體系(QMP)是加拿大的魚類檢驗系統,它使加拿大擁有在全世界享有安全、高質量的魚類和海鮮產品的美譽。
冰島漁業
漁業是冰島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海產品在出口產品和服務總值中幾乎占50%,在其出口產品總值中占73%左右。冰島周邊海域適合多種海洋生物的繁衍生長,海洋漁業資源極為豐富,年捕撈量在200萬噸左右,是世界著名的捕撈大國。冰島的水產品種繁多,除蝦蟹之外,還有鮭、鯡魚、毛鱗魚,以及海膽、海參等等。冰島漁業管理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國家實行漁業捕撈配額制度。
澳大利亞休閒漁業
澳大利亞四面環海,東瀕南太平洋,西鄰印度洋,海岸線長達3.6萬公里。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有關規定,該國有權要求管轄海域面積達1600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二位,是一個海洋大國。澳大利亞全國1875萬人口,大多居住在距海岸50公里以內的海岸帶。
在澳大利亞的立法中,休閒漁業和商業漁業是明確區分的。休閒漁業的定義是:“通過任何方式得到魚,除購買之外”。休閒漁業的漁獲物出售是不合法。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休閒漁業所允許的釣魚方式包括:竿釣、魚叉、手捉和用指定的網具撈魚。用於釣魚的魚餌也被認為是休閒漁業的組成部分;在遊船上的垂釣活動,也包括在休閒漁業之內。在澳大利亞,休閒漁業的立法是州政府許可權,國家政府在這個行業的日常管理不起作用。
澳大利亞的休閒漁業據2003年澳大利亞所做的全國休閒漁業和本土漁業的調查,參加垂釣活動的游釣者越來越多,花在釣魚活動中的費用達18億澳元。澳大利亞政府每年都進行了一系列專項經濟研究。帶紋旗魚是新南威爾斯重要的比賽魚種,僅這一品種在休閒漁業中所產生的經濟價值相當於這種魚在延繩釣業中價值的27倍。在所有的調查中,休閒漁業產生的價值比一般漁業生產創造的價值要高得多。因此,通過資源的再分配,推動休閒漁業的發展可以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
漁業學
漁業學,是研究漁業生產、捕撈、養殖的科學。涉及生物學、生態學、海洋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知識。廣義的還包括水產機械和水產品加工方面。由於海洋中有豐富的魚類,陸地動物肉類產品過度消耗對人類健康產生威脅,魚類資源逐漸成為人們蛋白質的主要來源。過度捕撈也引起人們的注意,水產養殖在全球正在成為上升的產業。
漁業是中國國民經濟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漁業生產國,改革開放以來,漁業產量迅速增長,除中國以外的世界漁業產量在1980年代以後就趨於穩定並逐漸下降的趨勢,而中國則在改革開放以後迎來了漁業的大發展。2003年中國漁業總產量為4704.6萬噸,比上一年增加3%。總產出中捕撈產量為1649.2萬噸,約占總產量的35%。漁業對於我國農村發展和提高農民收入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影響,漁業也是我國出口創匯的一個重要渠道,此外,合理髮展的漁業還對生物多樣性有著重要意義。
中國漁業總產量逐年增加,但增長率卻是逐年下降。捕撈業先是經歷了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飛速增長階段,這主要是經濟體制改革打破了計畫經濟的桎梏,給與微觀經濟部門自主經營權,提高了經濟效率,帶來了漁業的大發展。到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增速突然減慢,這是由於經濟體制改革帶來的增長動力已經趨於衰弱,需要其它因素來推動產量增加。此後,隨著漁業產業工業化的發展,捕撈技術的提高,又帶來了一個新的漁業產量增長的高潮。而且到九十年代末,漁業產量增速明顯下降。
漁業產量特別是捕撈產量的下降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包括人口的增長,海上項目的建設,污染物對大海的過量排放等。最重要的原因是對漁業資源缺乏管理所引起的過度捕撈,捕撈區域的擴大和捕撈強度的加大,造成漁業資源的嚴重破壞。漁業資源雖然是可再生資源,但它的使用不是無限度的。漁業資源的特點是當捕撈量不超過其自我更新量的情況下,可以獲得穩定的產出,一旦超出其自我更新的能力,產量就會下降,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將會使整個物種喪失再生能力,成為不可再生資源。世界糧農組織的報告顯示世界各地普遍出現對漁業資源過度開發的情況,在中國所在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已經有8%的漁業資源達到了耗竭的水平,形不成漁汛;有76%的漁業資源處於完全開發狀態,產量已達到極限;只有16%的漁業資源處於適度開發狀態。而我國近海海域的情況由於地理特點的原因還要更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