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東漢末年醫學]

華佗[東漢末年醫學]

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華佗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少時曾在外遊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華佗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被後人多用神醫華佗稱呼他,又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有傑出醫術的醫師。

基本信息

簡介

華佗華佗

華佗,東漢末醫學家。名旉,字元化。漢未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華佗一生行醫各地,聲譽頗著,在醫學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尤擅外科,曾用“麻沸散”施剖腹術,為世界醫學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華佗很重視疾病的預防,強調體育鍛鍊以增強體質,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和姿態,創造了一種“五禽之戲”,用以鍛鍊身體。五禽戲是以體育活動為主、與氣功結合的健身運動。華佗字元化,又名旉,三國時,東漢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長外科,精於手術,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

個人簡介

(圖)華佗

華佗(約公元2世紀~3世紀初),字元化,沛國譙(即今安徽省毫縣)人。他在年輕時,曾到徐州一帶訪師求學,“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沛相陳圭推薦他為孝廉、太尉黃琬請他去做官,都被他一一謝絕,遂專志於醫藥學和養生保健術。他行醫四方,足跡與聲譽遍及安徽、江蘇、山東、河南等省。曹操聞聽華佗醫術精湛,徵召他到許昌作自已的侍醫。曹操常犯頭風眩暈病,經華佗針刺治療而痊癒。但華佗為人耿直,不願侍奉在曹操身邊,甚至認為作侍醫是可恥的職業,於是就託詞妻子有病,以及回家取方藥為由,一去不再返回。曹操多次寫信催促華佗,又令當地郡縣把華佗遣還,最後派人偷偷察看,才知華佗不願為侍醫,遂將華佗逮入獄中。有人向曾操請求寬恕華佗,曹操不聽勸說,竟殘酷地殺害了華佗。

佗生前著有醫書,臨死時拿出一卷交給獄吏,獄吏不敢接受,華佗將書焚毀。此乃千古之憾事,歷代托華佗之名而出的醫書有數種,舊題華佗所著的《中藏經》中,相傳記載有華佗的一些學術經驗與方術及藥劑。

華佗華佗

曹操殺害了華佗後,常感到內疚後悔,特別是他的愛子倉舒(曹沖)病重時,更是非常後悔殺了華佗,令兒子的病得不到治療。早在三國時,華佗就被魏國列為著名醫家,後世譽稱他是“外科學鼻祖”。

人物生平

華佗
華佗從小就喜歡讀書,年輕時遊學於徐州一帶,通曉各種經書和養生的學問。沛國相陳珪和太尉黃琬曾先後舉薦或徵召他出來當官,都被他拒絕了。他立志以醫濟世,為民眾解除病苦。華佗行醫遍及今安徽、江蘇、山東、河南的一些地區,深受民眾的愛戴和推崇。漢丞相曹操患頭風頭痛,久治不見效,召華佗治療。華佗施以針刺,頭痛立刻就停止了。曹操要留華佗在身邊做侍醫,華佗不願意只為他一人服務,託辭回家不返。曹操一怒之下,將華佗殺害了。

華佗不僅精於針灸,在婦產科小兒科、內科雜病和寄生蟲病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他最大的成就,是在外科方面。他發時了麻沸散,並成功地使病人在全身麻醉下施行腹部外科手術。據史書記載,華佗已能做腫瘤摘除、胃腸縫合一類的手術。他對那些發於體內,針灸服藥都不能治好的病,就採用手術治療。他先讓病人用酒服麻沸散,待病人如同酒醉失去知覺時,切開腹壁,若是腫瘤就割除;若病在腸胃,就將胃腸截斷,除去疾穢的部分,經過洗滌後再很好地加以縫合,在傷口上敷以一種藥膏。四五天后傷口癒合,病人一個月左右就可恢復健康。麻沸散是一種用於全身麻醉的中藥麻醉劑。華佗在公元二三世紀發明全身麻醉術,比西方醫學家使用乙醚或笑氣進行全麻手,要早一千六百多年。因此。華佗不僅是中國第一位,而且是世界上第一位使用麻醉術進行腹腔手術的人。

華佗還很多重視體育鍛鍊。他認為適當的運動可以幫助消化、暢通氣血,不但能預防疾病,還可延長壽命。(戶樞不蠹,流水不腐)就是這個道理。據此,他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創造了“五禽戲”。他的弟子吳普照這個方法堅持鍛鍊,活到九十多歲,仍耳聰目明,牙齒堅固。

華佗一生有很多醫著,可惜都沒有流傳下來,這是中國醫學的一個重大損失。現在看到的《中藏經》、《華柁神醫秘傳》等,都是後人託名而作,並非出自華佗之手。華佗傳授弟子三人,樊阿善針灸,吳普著《吳普本草》,李當之著《李當之藥錄》。現在研究華佗的學術思想,就只好參考他學生的著作了。

華佗被殺之謎

(圖)華佗墓華佗墓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該書的《方技傳》中寫道,“然本作士人,以醫見業,意常自悔”,一語道破了華佗走上從醫道路以後的心態。在行醫的過程中,華佗深深地感到醫生地位的低下。他的醫術是高明的,名氣越來越大,前來請他看病的高官權貴越來越多。在跟這些高官權貴的接觸過程中,華佗的失落感更加強烈,性格也變得乖戾了,難以與人相處,因此,范曄在《後漢書·方術列傳》中毫不客氣地說他“為人性惡,難得意”。在後悔和自責的同時,他在等待入仕為官的機遇的再度降臨。

據中醫界人士講,“頭風”病確實比較頑固,在古代的醫療條件下,想要徹底治癒確實很困難,華佗雖為神醫,也未必有治癒的良策。但若說即使“恆事攻治”,也只能苟延歲月,死期將近,就未免危言聳聽了,很明顯有要挾的成分在內。

在文章中,林振清認為,華佗正是想利用為曹操治病的機會,以醫術為手段,要挾曹操給他官爵。曹操後來說,“佗能愈此。小人養吾病,欲以自重”,意思是說,華佗能治好這病,他為我治病,想藉此抬高自己的身價。這說明曹操當時是明白華佗的言外之意的。但是他並沒有立即滿足華佗的要求。

於是,華佗便以收到家書,想回家小住幾天為藉口,請假回家,到家後又託辭妻子有病,一直不回,對曹操進行再度要挾。曹操依照漢律,以“欺騙罪”和“不從徵召罪”判處華佗死刑,華佗服罪伏誅。

據《三國志》記載,華佗回家後,曹操曾經多次寫信催他回來,還曾命令郡縣官員將華佗遣送回來,但是華佗還是不肯回來。

曹操大怒,派人前去查看,如果華佗的妻子果真病了,就賜給四十斛小豆,並放寬期限;如果華佗說謊,就拘捕押送他回來。於是華佗就被交付許縣監獄,審訊後本人認罪。荀彧替華佗向曹操求情,曹操不理,將華佗給處死了。

華佗被殺新論

無良神醫拖延曹操病情謀取官位

核心提示:所以在華佗死後,曹操頭風病雖然還是時時發作,但亦終不悔,並道:“佗能愈此。小人養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殺此子,亦終當不為我斷此根原耳。”此話一針見血,道出了華佗的心思和華佗被殺的原因。可嘆華佗一代神醫,醫術固然一流,只是卻欲與一代雄傑的曹操玩弄權術,未免過於小瞧了曹操。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人(今安徽毫縣),一名旉。史載其:“遊學徐土,兼通數經。”先為當時的沛相,魏伏波將軍廣陵太守陳登之父陳珪舉孝廉,後來太尉黃琬亦曾辟他,因世道爭亂而皆不就官。華佗的醫術,歷來就是膾炙人口,他在東漢時便已經可以施用打開腹腔的外科手術,而後又使用針線縫合,和現代醫術如出一轍,書曰:“病若在腸中,便斷腸湔洗,縫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間,即平復矣。……又有人病腹中半切痛,十餘日中,鬢眉墮落。佗曰:‘是脾半腐,可刳腹養治也。’使飲藥令臥,破腹就視,脾果半腐壞。以刀斷之,颳去惡肉,以膏傅瘡,飲之以藥,百日平復。”
華佗在一千八百年前就可以進行脾臟摘除手術,足可見其醫術之高明。而他所發明的“麻沸散”,也是目前知道的世界上最早的純中藥手術麻醉劑,功效神奇,“若病結積在內,針藥所不能及,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可以使受術者在手術過程中竟如醉死,一無所知。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有一段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的描寫,說的是關羽在襄陽之戰時為魏軍毒箭所中,華佗為關羽剖臂刮骨,去除骨上劇毒,而關羽神色不變,尚在與人下棋。這一段極寫關羽之神勇,也同時描寫了神醫華佗的醫技高明。只是這一段其實是羅老先生杜撰的。關羽刮骨療毒倒是真有其事,《三國志》《蜀書》《關羽傳》有載:“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這裡的說法是關羽一邊在宴會上喝酒一邊讓醫生為他療毒,這件事如果按史實推斷的話,當在襄陽之戰以前發生的,而不是如《三國演義》里說的那樣是在襄陽之戰時的事。其次,那位醫生也不是華佗,而是關羽軍中的軍醫。在《三國演義》里。羅貫中為了突出曹操多疑的性格,將這件為關羽療毒的功勞平白給了華佗,然後在後來華佗為曹操治頭痛病的時候,提出要為曹操做開顱手術,曹操因此疑心大起,又聯繫起華佗為關羽療毒之事,便懷疑他要謀害自己,遂將其下獄治死。說老實話,以華佗的醫技來治關羽的這個傷,應該可以說是殺雞用牛刀,絕無問題。
這裡要說的是華佗的死因,絕非是象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說的那樣,是要為曹操做開顱手術而為曹操懷疑要謀害自己,終於不幸殞身的。
歷史上華佗死的原因是在於他想做官從政。
華佗自己出身是士人,上面已經說了,他“遊學徐土,兼通數經”,而後以醫術精湛而名聞天下。但是,在漢代,套用句老話,還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醫生,在史書上歸入《方技傳》,絕無可能單列一傳,從這個上面也可窺知一二。華佗對自己的醫生身份,一直是耿耿於懷心中以為恥的。史曰其:“然本作士人,以醫見業,意常自悔”,所以,華佗時刻在尋找走上仕途的機會,遺憾的是,所有人都把他看做是一個好醫生,而沒有人把他看成是一個可以從政的士人。
這個本來也是無可厚非,一個好醫生如讓他捨棄了醫生身份而讓他從政,實在有點可惜。而作為華佗,自己的理想是走上仕途,這個想法本也沒有錯,如果他以自己的才學走世上仕途,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只是可惜的是,華佗在試圖走上仕途的過程中非但犯了一個大錯,而且還暴露了他道德上的缺陷,並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當時的魏王曹操患有頭痛病,後來尤甚。華佗醫術出名,曹操遂“使佗專視”,華佗成為了曹操的“御醫”,華佗看了曹操的病情後,說:“此近難濟,恆事攻治,可延歲月。”意思是這個病一時難以治好,需要假以時日方可。在為曹操治療的過程中,華佗便開始故意拖延進程,並又藉口“‘當得家書,方欲暫還耳。’乃歸家”,而到家以後,又假辭以妻子生病,數次逾期不歸。
究其本意,乃是意圖要挾曹操,謀取官職。曹操屢次手書招呼,又敕令郡縣發遣,而“(華)佗恃能厭食事,猶不上道”。曹操遂“大怒,使人往檢”,但是他還是小心地先求證了一下,沒有就此給華佗定罪:“若妻信病,賜小豆四十斛,寬假限日;若其虛詐,便收送之”,於是華佗謊言被揭穿,下獄。
在華佗下獄後,曹操手下的頭號謀臣荀彧為華佗求情,說:“佗術實工,人命所縣,宜含宥之。”而曹操不從,並說:“不憂,天下當無此鼠輩耶?”到了這個時候,曹操對華佗的鄙薄之意已然溢於言表。作為一個醫生,把為病人治病當作一個走上仕途的手段而故意拖延並以此為要挾,華佗此舉實在是有損醫德,是可稱為無良醫生,曹操對他看不起,當是在情理之中。所以在華佗死後,曹操頭風病雖然還是時時發作,但亦終不悔,並道:“佗能愈此。小人養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殺此子,亦終當不為我斷此根原耳。”此話一針見血,道出了華佗的心思和華佗被殺的原因。可嘆華佗一代神醫,醫術固然一流,只是卻欲與一代雄傑的曹操玩弄權術,未免過於小瞧了曹操。
曹操唯一的一次後悔殺華佗,是在他的愛子倉舒病重的時候,當時他曾說:“吾悔殺華佗,令此兒強死也”,對此子的愛惜之心可見一斑,難怪後來曹丕說如果倉舒在,他這個王子能不能當得上恐怕就很成問題了。由此可見,華佗雖然醫術絕頂神通,只是為人實在不怎么地,竟然企圖用病人的病來要挾,以此來實現自己走上仕途的願望。只可惜最後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性命,非但身死,還連帶著“麻沸散”和他精湛的外科手術就此失傳。要是這些都流傳了下來,那中華醫學或許還可以因此而填補一下外科手術上的缺憾,而現在卻只餘下他創造的健身“五禽戲”和一些閹雞閹鴨的雕蟲小技,而人被走街穿巷的閹雞匠人奉為了祖師爺,著實令人扼腕嘆息。

醫學精神

(圖)華佗華佗

華佗生活的時代,當是東漢末年三國初期。那時,軍閥混亂,水旱成災,疫病流行,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當時一位著名詩人王粲在其《七哀詩》里,寫了這樣兩句:“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這就是當時社會景況的真實寫照。目睹這種情況,華佗非常痛恨作惡多端的封建豪強,十分同情受壓迫受剝削的勞動人民。為此,他不願做官,寧願捍著金箍鈴,到處奔跑,為人民解脫疾苦。

不求名利,不慕富貴,使華佗得以集中精力於醫藥的研究上。《後漢書•華佗傳》說他“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尤其“精於方藥”。人們稱他為“神醫”。他曾把自己豐富的醫療經驗整理成一部醫學著作,名曰《青囊經》,可惜沒能流傳下來。但不能說,他的醫學經驗因此就完全湮沒了。因為他許多有作為的學生,如以針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吳普本草》的吳普,著有《本草經》李當之,把他的經驗部分地繼承了下來。至於現存的華佗《中藏經》,那是宋人的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當時尚殘存的華佗著作的內容。

華佗高明之處,就是能批判地繼承前人的學術成果,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立新的學說。中國的醫學到了春秋時代已經有輝煌的成就,而扁鵲對於生理病理的闡發可謂集其大成。華佗的學問有可能從扁鵲的學說發展而來。同時,華佗對同時代的張仲景學說也有深入的研究。他讀到張仲景著的《傷寒論》第十卷時,高興地說:“此真活人書也”,可見張仲景學說對華佗的影響很大。華佗循著前人開闢的途徑,腳踏實地開創新的天地。例如當時他就發現體外擠壓心臟法和口對口人工呼吸法。這類例子很多。最突出的,應數麻醉術—酒服麻沸散的發明和體育療法“五禽之戲”的創造。

利用某些具有麻醉性能的藥品作為麻醉劑,在華佗之前就有人使用。不過,他們或者用於戰爭,或者用於暗殺,或者用於執弄,真正用於動手術治病的卻沒有。華佗總結了這方面的經驗,又觀察了人醉酒時的沉睡狀態,發明了酒服麻沸散的麻醉術,正式用於醫學,從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術的技術和療效,並擴大了手術治療的範圍。據日本外科學家華岡青州的考證,麻沸散的組成是曼陀羅花一升,生草烏、全當歸、香白芷、川芎各四錢,炒南星一錢。自從有了麻醉法,華佗的外科手術更加高明,治好的病人也更多。他治病碰到那些用針灸、湯藥不能治癒的腹疾病,就叫病人先用酒沖服麻沸散,等到病人麻醉後沒有什麼知覺了,就施以外科手,剖破腹背,割掉發病的部位。如果病在腸胃,就割開洗滌,然後加以縫合,敷上藥膏。四五天傷口癒合,一個月左右,病就全好。華佗在當時已能做腫瘤摘除和胃腸縫合一類的外科手術。一次,有個推車的病人,曲著腳,大喊肚子痛。不久,氣息微弱,喊痛的聲音也漸漸小了。華佗切他的脈,按他的肚子,斷定病人患的是腸癰。因病勢兇險,華佗立即給病人用酒沖服“麻沸散”,待麻醉後,又給他開了刀。這個病人經過治療,一個月左右病就好了。他的外科手術,得到歷代的推崇。明代陳嘉謨的《本草蒙筌》引用《歷代名醫圖贊》中的一詩作了概括:“魏有華佗,設立瘡科,剔骨療疾,神效良多”。可見,後世尊華佗為“外科鼻祖,”是名副其實的。

華佗除系統地接受古代的醫療經驗外,還能很好地重視和套用民間的醫療經驗。他一生遊歷了不少地方,到處採集草藥,向民眾學習醫藥知識。在向民間找藥的同時,還從民間蒐集了不少單方,經常用這些單方來治病。有一次,華佗在路上遇見一位患咽喉阻塞的病人,吃不下東西,正乘車去醫治。病人呻吟著十分痛苦。華佗走上前去仔細診視了病人,就對他說:“你向路旁賣餅人家要三兩萍齏,加半碗酸醋,調好後吃下去病自然會好。”病人按他的話,吃了萍齏和醋,立即吐出一條象蛇那樣的寄生蟲,病也就真的好了。病人把蟲掛在車邊去找華佗道謝。華佗的孩子恰好在門前玩耍,一眼看見,就說:“那一定是我爸爸治好的病人。”那病人走進華佗家裡,見牆上正掛著幾十條同類的蟲。華佗用這個民間單方,早已治好了不少病人。

投師學醫

(圖)相關文獻相關文獻

東漢末年,譙城北郊十里有個小華莊,有一年九九重陽這天,一個小生命呱呱墜地,這個新生的嬰兒就是後來成為一代名醫的華佗。華佗父親名叫華文,家裡無地無業,終年靠出苦力維持生活。母親曾氏,據說是春秋時曾參的後裔,小時隨父母由山東逃荒來到小華莊落戶,後來與華文結為夫妻。

華佗三歲時,當地瘟疫流行,華文得病無醫,離開人世,撇下曾氏孤兒寡母,相依為命,苦度日月。曾氏是個善良勤勞的婦女,為人賢德,家中生活雖很艱苦,但她咬緊牙關,以紡紗、織布、養蠶支撐著。華佗長到8歲時被母親送到村里私塾讀書。華佗聰穎過人,先生教的課文,他一聽就會,別的學生念10遍背不出,他念一遍兩遍就背得一字不差,但他貪玩,課文已會背誦就偷偷跑到外面去玩耍。

母親知道了並沒有罵他、打他,而是把他叫到面前,抓起一把蠶繭說:“蠶兒為了生存,終日不停地吐絲作繭,人要不學點本領,就不如這蠶呀!娘叫你上學念書,不如薄技在身。從前有個叫蘇秦的,小時候讀書很用功,為防止打盹,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如今有個叫孫敬的,為防止讀書時打盹,把頭髮懸在樑上。兒現在就貪玩,不立志讀好書,將來後悔就晚了!”自此以後,華佗發奮讀書。老師見了,也很高興,遂給華佗贈字“元化”,示意華佗已發生可喜的變化,將來定有希望。

當時,鄉間極端貧困,衛生條件差,患病的人很多。鄉間又缺醫少藥,無處求醫,以致有的病殘,有的病死。華佗想著自己父親就是因病無處求醫而死亡的,就想外出學醫。可自己走了,母親一個人在家有個好歹怎么辦呢?他正在左右為難時,母親鼓勵他說:“兒想去學醫,為鄉親們解除疾病痛苦,也是咱家積一世的大德。娘的身子骨還好,你就放心去吧!”

當時在譙城以西很遠的地方有個瓊林寺,寺里有個叫治化的長老,醫術高明,號稱“神醫”。華佗決心前去投師學醫。華佗辭別母親,走了半個月,終於來到瓊林寺,見到了治化長老。長老說:“你若真心學醫,就先乾幾年雜活吧!”長老引華佗來到一個跨院,華佗大吃一驚,這裡到處是病人。華佗的任務是照顧這些病人,為他們端屎端尿,打掃衛生。華佗毫無怨言,耐心地幹了三年雜活。但華佗是個有心人,平時總是細心觀察病人的病情變化。三年過去了,治化長老把華佗叫到眼前,對他說:“孩子,你熬了三年,將來會有出息的,但是要想學成,你還得看三年的藥書。”“是!”華佗說,“我一定牢記師傅教誨!”治化長老把華佗領到一座大殿里,這裡全是師傅的藥書。從此,華佗在大殿里苦讀藥書。

一天,長老病了,吃藥不見效。華佗走到長老的病榻前說:“師傅,我給你開個方子吧!”長老不相信華佗已能病,問:“開什麼方子呀?”華佗就開了個方子。長老看著方子,琢磨了一陣,點了點頭。說也奇怪,長老吃下藥後,病竟好了。長老見華佗這樣用心善學,知藥善用,很高興,就讓華佗研讀《黃帝內經》

寒來暑往,不知不覺,又是三年過去了。一天夜裡,華佗正在攻讀藥書,忽然,一位師弟慌張地跑來說:“快去,師傅病了!”華佗隨師弟來到師傅房間,只見眾弟子都圍在師傅身邊,師傅直挺地躺在榻上,雙目緊閉,口吐白沫,徒弟們問話也不答。華佗忙上前仔細觀看五官氣色,伏下身子,側身細聽呼吸,又為師傅切了脈搏,然後站起來笑笑說:“師傅沒有病呀!”師兄師弟都不信,嚷嚷開了:“你耽誤了師傅的病,吃累得起嗎?”這時,師傅忽然坐了起來說:“你們不要嚷嚷了,華佗說得對,我是沒病,我是想試試你們的醫術。”眾徒弟羞愧不已。長老對華佗的判斷非常滿意,就叫他把自己判斷的道理說說。

華佗說:“人的五官是外‘五行’,人的五臟是內‘五行’,內‘五行’有病必映在外‘五行’上。開竅於目,師傅目神蒼健不變,說明肝無病;心開竅於舌,師傅舌神赤潤不變,說明心無病;開竅於口,師傅口神黃濕不變,說明脾無病;開竅於鼻,師傅鼻神燥白不變,說明肺無病;開竅於耳,師傅耳神寒黑不變,說明腎無病。五臟無病,六脈又平和,所以知道師傅沒有病。”

長老聽華佗說得頭頭是道,條理分明,高興地對弟子們說:“你們聽見沒有,這就是辯證的道理呀!”長老給眾徒弟上了生動的一課,對華佗的醫術心裡更有了底,可華佗回到大殿,卻見長老給他看的藥書被一把火燒光了!華佗連忙稟報長老師傅,表示要憑記憶把燒了的藥書全部抄出來還給師傅。長老說:“不用抄了!我那些藥書根本沒有燒,我又是在考你哩,看來,你真的學成了!”後來,華佗終於成了一代名醫。

主要成就

(圖)華佗華佗

經過數十年的醫療實踐,華佗的醫術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熟練地掌握了養生、方藥、針灸和手術等治療手段,精通內、外、婦、兒各科,臨證施治,診斷精確,方法簡捷,療效神速,被譽為“神醫”。對此,《三國志》、《後漢書》中都有一段內容相仿的評述,說他善於養生(“曉養性之術,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用藥精當(“又精方藥,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心解分劑,不復稱量,煮熟便飲,語其節度,捨去輒愈”),針灸簡捷(“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病者言‘已到’,‘應便拔針,病亦行差’”),手術神奇(“刳剖腹背,抽割積聚”、“斷腸滴洗”)。所留醫案,《三國志》中有十六則,《華佗別傳》中五則,其他文獻中五則,共二十六則,在先秦和兩漢醫家中是較多的。從其治療範圍看,內科病有熱性病、內臟病、精神病、肥胖病、寄生蟲病,屬於外、兒、婦科的疾病有外傷、腸癰、腫瘤、骨折、針誤、忌乳、死胎、小兒瀉痢等等。他發明了麻沸散,開創了世界麻醉藥物的先例。使患者以酒服下、失去知覺,再剖開腹腔、割除潰瘍,洗滌腐穢,用桑皮線縫合,塗上神膏,四五日除痛,一月間康復。歐美全身麻醉外科手術的記錄始於十八世紀初,比華佗晚一千六百餘年。《世界藥學史》指出阿拉伯人使用麻藥可能是由中國傳去,因為“中國名醫華佗最精此術”。《隋書·經籍志》記有“華佗枕中灸刺經”一卷,已佚。《醫心方》所引《華佗針灸經》可能是該書的佚文,《太平聖惠方》引有“華佗明堂”之文。從現存佚文看,《華佗針灸經》所載腧穴名稱及定位均與《黃帝明堂經》有較大不同。

麻醉術的發明

華佗生活在東漢末年三國期間(公元二、三世紀),當時,河南、安檄、江蘇一帶是魏、蜀、吳三國相爭的戰略要地,連年的戰禍給人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除瘟疫流行外,還帶來了外傷疾病。由於缺乏麻醉藥,外傷病人在手術過程中十分痛苦。華佗根據《神農本草經》中關於烏頭、莨菪子等功效的記載,又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將幾種具有麻醉作用的藥效,編成一組醫方,經過多次試驗,這些藥物確有麻醉作用,華佗將這醫方定名為“麻沸散”。華佗又從多喝酒能使人醉而不省人事中得到啟發,將麻沸散和酒在外科手術前一起吞服,從此外科手術中廣泛使用。據史書記載,華佗曾用酒服麻沸散做過腫瘤切除、腸胃吻合等大手術。

據記載,一天,有一個患肚子痛的病人,來找華佗治病,華佗撿查後,認為病人的已腐爛了,必須切除,不然生命就有危險。病人接受了華佗的意見,用酒沖服了“麻沸散”。不多一會兒,病人呼呼地“熟睡了”。華佗就在病人身上割開皮肉,打開腹腔,做起切除手術。最後,縫上腹腔,塗上生肌收口藥膏,還開了調理肌體的湯藥。一個多月後,病人完全恢復了健康。

關於華佗使用麻沸散的事實,《後漢書》上有記載,“若疾髮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付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

華佗在公元二、三世紀發明麻沸散,而西方醫學家使用乙醚或笑氣進行全身麻醉是在19世紀40年代,比中國遲了一千六百多年。所以,華佗不僅是中國第一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麻醉術進行腹腔手術的人。

針灸術上的“絕技”

華佗針灸穴位華佗針灸穴位

華佗在針灸術上也有許多發明創造,他的特點是:“若當灸,不過一、二處,每處不過七八壯,病亦應除。若當針,亦不過一、二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病者言'已到',應便拔針,病亦行差”。概括說來是取穴精簡,扎針深,注意針感傳導,因此收到顯著的療效。

曹操是三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患有“風眩症”,常常頭痛。雖經醫官治療,都不見效。一天,曹操從侍從那裡得知,家鄉有一位醫術很高明的醫生,曹操派人將他召來,他就是華佗。華倫診斷曹操的頭痛病是由"風邪"引起,窿即在曹操的頭上扎了幾針,果真痛止。真所謂“佗針,隨手而差”。

有一次,李將軍的妻子有病,請華佗去醫治。華佗認為李夫人的病是“傷身而胎不去”。李將軍告訴華佗說“胎已去矣”。華佗再一次按脈,並說“案脈,胎未去也。”李將軍聽了以後,不以為然。過了幾天,又請華佗去治病,華佗仔細診斷後,告訴李將軍說“脈理如前,是兩胎,先生者去,血多,故後兒不得出也。“又說,李夫人腹中的“胎既已死”。李將軍心裡非常焦急,華佗一面安慰李將軍,一面用湯藥和針刺同時進行治療,不多久,終於引下死胎,保全了李夫人的生命。《後漢書》稱讚華佗的醫術為“絕技”。

華佗在針灸上所以有超人的技術,這與他善於不斷總結臨床經驗(包括他人的經驗)是分不開的。一次,督郵徐毅患病,請醫宮劉租針灸治療,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咳嗽,欲臥不安”。過了一天,請華佗醫治,華佗發現由於針刺傷了內部臟器,所以產生了新的病症。華佗根據這個病例,進行反覆研究,認為劉租所以能刺傷內臟器官,由於按照古人“挾脊相去三寸”(以脊椎骨為正中,旁開一寸半)的取穴方法。華佗根據自己的臨床實踐,提出了“挾脊相去一寸”(以脊椎骨為正中,旁開各五分)的新方法。據現代解剖生理來看,華佗的取穴方法,是接近於脊椎兩旁的交感鏈,如在這個部位扎針,不僅確保全全,又能取得較好的針刺效果。這種取穴方法是華佗的發明創造,後世人為了紀念他,將穴位命名為”華佗挾脊穴。“目前臨床上仍為廣大醫務人員所採用。

治蟲的經驗

人體寄生蟲的種類很多,古代便有“九蟲”之稱,對寄生蟲病的治療,祖國醫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更值得引起人們的推崇。

一天,華佗在路上,遇見一個患有咽喉阻塞症的病人,華佗認為這是由寄生蟲引起的病症,告訴病人說,“向來道隅,有賣餅入,萍虀甚酸,可取三升飲之,病自當去”。“ 虀”是一種味道很酸的胞菜。病人吃了“萍虀”後不多久,果然吐出了一條大蛔蟲,咽喉也暢通了。過一天,病人拿了這條蛔蟲,去拜謝華佗,一進屋“顧視壁北,懸蛇(蟲)以十數。”可見華佗的治蟲經驗是很豐富的。華佗的這種治蟲方法,被南北朝時期的醫學家陶弘景,在著《藥總訣》時,記了下來,“麵店蒜虀乃下蛇(蟲)之藥”(萍虀可寫為蒜虀)。至今在民間還流傳著用蒜和醋進行治蟲的方法,河北、山西一帶,每逢臘八(農曆十二月初八),把蒜浸泡在醋里,到春節時,老老少少吃上一點用醋浸泡的蒜,當作殺蟲的良藥。

此外,華佗對某些寄生蟲病的病因,已有比較正確的認識。據《後漢書》記載,廣陵(揚州)太守陳登,“忽患胸中煩懣,面赤不食”的病症。請華佗醫治,華佗對陳登說:“府君胃中有蟲,欲成內疽”。他認為此乃是“腥物所為也”。據現代醫學證明,有些寄生蟲病,確實是吃了帶有寄生蟲的生魚或生肉而感染的。

(圖)華佗精通外科華佗精通外科

精通外科

華佗在醫藥學術上兼通各科,尤以外科為最負盛名。《後漢書·華佗傳》記載,華佗“精於方藥,處劑不過數種,心識分銖,不假稱量,針灸不過數處,若疾髮結於內,針灸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聚積,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記載華佗的醫案有數十則,皆具體地反映了華佗高明的診療醫術,涉及到內、外、婦、產、兒、五官、針灸等科。他因病制宜,採用各種不同的療法。他以手術治癒了腸癰、脾半腐的病,使病人轉危為安。當華佗成功地套用麻沸散麻醉病人而進行腹部手術時,世界其它國家的外科麻醉術尚處於摸索階段。就是在其它各科疾病的防治方面,華佗善辯證施治,他用刺血療法治癒了頭暈目眩、視物不清(類似高血壓、腦動脈硬化)患者的病症。

五禽戲的創造

(圖)華佗華佗
關於“五禽戲”:這是從祖國預防醫學的觀念出發,將體育用於醫療和保健事業的最早嘗試,他提出“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提倡經常體育鍛鍊,以預防疾病的發生。這種重視鍛鍊身體和預防疾病的態度,在當時條件下,是非常可貴的。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他設計了“五禽戲”。“五禽戲”是華佗根據“戶樞不櫝,流水不腐”的思想創造的一種體育療法,即摹仿五種禽獸的姿勢,用以活動人體筋骨血脈,幫助消化、吸收,達到增強體質、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其設計是比較科學的。“虎戲”是摹仿“虎的前肢撲動”,藉以鍛鍊前肢(上肢)的運動。“鹿戲”是摹仿“鹿的伸轉頭頸”,藉以鍛鍊頭頸部的肌群、椎關節和改善大腦的血循狀況的頭頸運動。“熊戲”是摹仿熊的臥側身子,藉以鍛鍊軀幹部分的側屈運動。“猿戲”是摹仿猿的腳尖縱跳,以鍛鍊下肢的運動。“鳥戲”是摹仿鳥的張翅飛翔,以鍛鍊上肢關節和胸部肌肉,幫助呼吸的運動。這些動作聯貫起來,就可以鍛鍊全身,“動諸關節”,“除疾兼利蹄足”的目的。

五禽戲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關節都能得到舒展的醫療體操。華佗認為“人體欲得勞動,……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五禽戲的動作是模仿虎的撲動前肢、鹿的伸轉頭頸、熊的伏倒站起、猿的腳尖縱跳、鳥的展翅飛翔等。相傳華佗在許昌(縣名,在河南省)時,天天指導許多瘦弱的人在曠地上作這個體操。說:“大家可以經常運動,用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體輕便而欲食”。

華佗在治病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到防病的重要性。他繼承了古人“不治已病治末病”的思想,要人們參加勞動,增強體質,減少疾病;他曾對學生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銷,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終不朽也”。他又將古人長壽的道理告訴學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經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由此,華佗模仿自然界五種動物的姿態,編造了一套醫療體操,“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學生吳普,遵循老師的教導,每天堅持做五禽戲的鍛鍊,身體很健壯,“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堅。”五禽戲一直留傳到後世,唐代柳宗元的詩詞中有“聞道偏為五禽戲”的記載。明代周履靖曾將五禽戲的動作,繪成圖案,編進了《赤風髓》一書。今天,有些民間醫療體操中,還保存著五禽戲的個別動作。

臨症秘傳

華佗治頭痛身熱要訣 表外實,下內實,忌 世治外實,多用表劑,表則外虛,風寒得入,而病加劇。世治內實,多用下劑,下則內虛,腸胃氣促,而肢不暢。
華先生治府吏倪尋,頭痛身熱,則下之,以其外實也。治李延頭痛身熱,則汗之,以其內實也。蓋得外實忌表、內實忌下之秘也。又按內實則濕火上沖,猶地氣之郁,正待四散也。外實則積垢中留,猶山閒之水,正待下行也。其患頭痛身熱同,而治法異者,雖得之仙秘,實本天地之道也。余屢試之,果屢見效。(孫思邈注)
華佗治肢煩口乾要訣 汗愈,不汗死 縣吏尹世,苦四肢煩,口中乾,不欲聞人聲,小便不利。華先生曰:“試作熱食,得汗即愈,不汗後三日死。”即作熱食,而汗不出。華先生曰:“髒氣已絕於內,當啼泣而絕。”已而果然。先生蓋有所本而云然也。按肢煩口乾,不欲聞聲,熱症也。醫者遇此症,決不敢曰熱食,多主用涼劑,然一用涼劑,便起搐搦,卻無啼泣之狀,緣先生進熱食,故有啼泣之狀耳。余昔遇此症,常用熱表劑,見汗涔涔而愈,益信先生言之不誣。竊怪世之治此症者,不能決其愈不愈,死不死。觀於先生之治法,可以知所從事矣。(孫思邈注)
華佗治牙痛要訣 宜辛散,忌涼遏 世傳華先生治牙痛:一撮花椒小一盅,細辛白芷與防風,濃煎漱齒三更後,不怕牙痛風火蟲。實則先生之醫術,雖本乎仙人,其用藥則由己。如宜辛散,忌涼遏,即治百般牙痛之秘訣也。故知治病不必拘定湯藥,蓋湯藥可偽造,可假託,且當視其病之重輕,人之上虛實,時之寒(火奧),而增減之,故有病同藥同,而效與不效異。醫者於此,宜知所酌奪矣。

華佗治死胎要訣 硃砂、雞白、蜜、當歸末等分,酒服出。 按此系《普濟方》。考《魏志》甘陵相夫人有身六月,腹痛不安,先生視之曰:胎已死。使人手摸知所在,在左則男,在右則女。人云在左,於是為湯下之,果下男形。即愈。然用何湯藥,則未言明,不能無疑。意先生善解剖,固有下之之術,不專恃湯藥,特以湯藥為輔佐品乎。今觀此書,則知先生之治斯症,固有湯藥在也。因為稽考故事以實之,且余亦嘗用此方下胎屢見奇效,人且視為仙方也。 (孫思邈注)
華佗治矢鏃入骨要訣 刮骨、理骨、理筋、補筋 按《襄陽府志》:關羽鎮襄陽,與曹仁相拒,中流矢,矢鏃入骨,先生為之刮骨去毒,出血理筋,創果愈。蓋即本此二語,而見之於實事也。若治毒不敢刮,必致毒氣蔓延;見筋不敢理,必致筋肉短縮;其害無窮。凡為醫者,宜熟習此二語,勿見筋骨而膽怯,只求刮理得法,自不難立見奇效,而病家亦不得以須受刮理,而遽增惶駭也。(孫思邈注)

華佗治膝瘡要訣 巳戌相投 凡蛇喜嗅血腥,故人染蛇毒,或服蛇子,必能生蛇,以其遇血腥能生長也。犬之黃色者,其血腥尤甚,使之用力於足部,其血鬱悶已極,有直衝之性,蛇嗅之必出也。昔余見有屠狗者,旁有數童子圍觀之,忽有一童子目注牆角咋曰:“蛇來矣。”旋又有二童子,驚相告,謂有二蛇在屋瓦上蜿蜒來集。余初不解其故,今讀華先生秘方,始知之。建安中,琅琊有居民曰劉勛者,其女年二十許,左膝上忽發一瘡,癢而不痛,凡患數十日而愈,已而復發,如是經七八年,迎先生使治之。先生視之曰:易耳。當得稻糠色犬一頭,良馬三匹,以繩犬頸,使馳驟,馬前而犬後,馬力竭輒易之,計馬與犬共行三十餘里,俟犬不能馳,再令人強曳之,使續之二十餘里。乃以藥飲女,女即安臥,昏不知人,急取犬剖腹,俾血如泉涌,以犬之近後足之前所斷之處,令向瘡口相距二三寸許停之,須臾則有若蛇者,蜿蜒從瘡中出,速以鐵錘貫蛇項,蛇在皮中,搖動良久,移時即不動,引出長凡三尺許,惟有眼球而無瞳,又為逆鱗耳。乃以膏敷於瘡面,凡七日而愈。(孫思邈注)

華佗治濕濁上升要訣 病有不能順治,可逆治。 有人苦頭眩,頭不得舉,目不得視,積時年許,先生視之,使悉解衣倒懸,令頭去地一二寸,濡布拭身體,令周匝,候視諸脈盡出五色,乃令弟子數人,以鋮刀決脈,五色血盡,視赤血出乃下。以膏摩、被覆,汗出周匝,飲以葶藶犬血立愈。此即逆治之法也。(孫思邈注)

華佗治寒熱要訣 冷浴生大熱 有婦人久病經年,世謂寒熱交注病。冬日十一月中,先生令坐石槽中,以寒水汲灌之,雲當滿百。始七八灌,戰欲死,灌者亦懼而欲中止。先生令滿數,至將八十灌,熱氣乃蒸出,囂囂高二三尺,滿百灌,乃命燃火溫床厚覆,良久汗洽出,著粉汗糝便愈。按冷浴有反激之力,初極冷,繼極熱,足以清毛管,出廢料。有經絡肌膚為寒濕所困,不能發汗者,冷浴最效。余體服,從不服表劑,不適則冷浴,浴後輒覺腳暢神爽 ,始信仙方不欺人也。惟體弱者不宜冒昧行之,違之則有損。又冷浴後,宜用乾布揉擦,斯不可不察耳。(孫思邈注)

華佗治腹痛脾腐要訣 物生於土,土燥物枯,可掘而潤之,體此可以治脾 一人病腹中半切痛,十餘日中,鬚眉墮落,先生視之曰:“此脾半腐也,宜刳腹,施以洗伐”。即飲以藥,令臥,破腹視脾,半腐壞,颳去惡肉,以膏敷創,飲以藥,百日而平復。(孫思邈注)

華佗治腳病要訣 陰絡腹行,陽絡背行,緣督為治,支無不伸 一人病腳躄不能行,先生切脈後,即使解衣,點背數十處,相間一寸或五寸(分?),從邪不能當,言灸此各七壯,灸創愈,即能行也。後灸愈,灸處夾背一寸上下行,端直均調,如引繩也。 按先生以四言為主要,知藥所不及,乃易之以灸。人謂灸不難,得穴難。余謂得穴非難,因有圖可按,體格部位可稽也。惟病之應久與否,又灸從何起,迄何止,有膽有識,斯誠難也。(孫思邈注)

華佗治酒毒要訣 諱疾忌醫,死 酒之發酵,足傷肺翼,害腸胃,惟葛花可解。暨瀆嚴昕與數人共候,先生適至,謂昕曰:“君身中佳否?”昕曰:“無他”先生曰:“君有急疾見於面,毋多飲,多飲則不治。”與以葛花粉令服之,昕不能信,復飲,歸行數里,卒頭眩墮自車,人扶之,輦回家,越宿死。(孫思邈注)
華佗治虛損要訣 乘虛御內,亡 故督郵頓子獻得病,已差,詣先生。先生為切脈曰:“尚虛未得復,勿為勞事。御內即死,臨死當吐舌數寸。”其妻聞其病除,自百餘里來省之,止宿交接,中間三日,病發,一如先生言。 按腎水不足,相火愈妄動,故患虛損者,愈喜女色。此女欲拒而不能,非腰痛如割,則粘汗如流,此正先生且無方,仙且無術,人其鑒之。(孫思邈注)

華佗治胃管要訣 地數五,土求其平,毋使術梗 督郵徐毅得病,先生往省之。毅謂先生曰:“昨使醫吏劉租針胃管訖,便苦咳嗽,欲臥不安。”先生曰:“刺不得胃管,誤中肝也,食當日減五日不救。”果如先生言。 按人咳嗽從肺,不知肝風煽動,使肺不舒,亦足致嗽,所謂木刑金也。人謂減食由胃,不知肝氣不行,使胃作脹,不能進食,所謂木克土也。人謂不眠由腎,不知肝為血海,肝病血虛,勢難安眠,所謂木耗水也。胃屬土,地數五,五為地數之終,終而不能復始,故五日不救也。仙傳數語,足以當千萬部醫書,有如是者。(孫思邈注)(誰曾由史書醫案中悟出這許天機?可惜天下能如孫真人之智慧者罕也。)

華佗治嬰兒下利要訣 先啼後利,乳多冷氣 凡兒啼,哺以乳則止。乳寒則胃不舒,既入賁門,不能上吐,則為下利。東陽陳敘山小男二齡,得疾下利,常先啼,日以羸困,以問先生。先生曰:“其母懷軀,陽氣內養,乳中虛冷,兒得母寒故也。治法宜治其母,兒自不時愈。”乃與四物女菀丸(即四物湯),十日即除。 按四物湯為婦人要藥,有活血通經之功。佗以此法治病,即所云“子有病治其母也。”凡治兒病,藥由母服。方取婦科,法自此始。 華佗治蠆螫要訣 水性漲,毒自散 彭城夫人夜如廁,蠆螫其手,呻吟無賴。先生令溫湯近熱,漬手其中,卒可得寐。但令人數為易湯,不使微冷,達旦而愈。 按人受蜂刺或蛇毒,多用白礬、雄黃、香油及各種草藥敷之,竟不見效。或反腫痛,從未有以熱水漬之者,即用熱水亦不知更易,是以無效。今觀先生之法,簡而易,且奏效速,可知醫在通變,治宜對症,治病良藥,俯拾即是。人苦於不知其用法耳。(孫思邈注)

華佗治急症要訣 不堪望,奚以方 軍吏梅平,因得疾除名,還家。家居廣陵,未至二百里,止親人舍,其日先生適至主人宿,主人令先生視之。先生一望見,即謂平曰:“君早見我,可不至此,今疾已結,不可為,速歸可得與家相見,抵家後尚得有五日淹留也。”平從之,果如所言。 按凡人內有病,必先發於外,故醫以望為第一要義。扁鵲之著名,即在於能望也。先生望平色,知其必死,雖有所本,亦由能決。今之醫士,不解斯義,徒侍切脈,以作指針,故病者將死,猶為定方,吾見亦多矣。噫!(孫思邈注)

華佗治頭風要訣 膽若寒,效難見 昔漢郭玉嘗言:“貴者處尊高以臨臣,臣懷怖懾以承之。其為療也,有四難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難也。將身不謹,二難也。骨節不強,不能使藥,三難也。好逸惡勞,四難也。針有分寸,時有破漏,重以恐懼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猶且不盡,何有於病哉。此其所以不愈也。”不知先生所得之醫經中,已有此言。故先生治曹操頭風未除,操曰:“佗能愈,此小人養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殺此子,終不為吾斷此根源耳。”操之為是言,殆即郭氏所謂“貴者處尊高以臨臣”之意也。先生之不能根治,即醫經所載二語盡之矣。(孫思邈注)

華佗治血郁要訣 黑血聚,盛努愈 按毀郁於上焦,非可剖而出之,惟盛怒則肝之鼓動力足,郁自散。上行則吐,勢所必然。先生嘗本此以治郡守病,以為使之盛怒則差,乃多受其貨而不加功。無何棄去,又遺書辱詈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殺之,不及。因瞋恚,吐黑血數升而愈。(孫思邈注)

華佗治病篤要訣 說明壽夭而復治,則不怨冤死 醫者遇病,宜先審其人之將死與否,若貿然定方與藥,藥縱無害,及死則必歸咎於醫者,雖百喙其難辭也。故欲攻醫,宜先精相,相者何?望之義也。先生遇病者,先能知其人之壽夭,此非得自仙傳,能緣臨症多使然耳。嘗有疾者詣先生求治,先生曰:“君病根既深,宜剖臟腑,治之當愈。然君壽不過十年,病不能相殺也。”疾者不堪其苦,必欲除之,先生乃施破術,應時愈。十年後竟亡。(孫思邈注)

華佗治咽塞要訣 中有所壅,吐為便。醫法有不宜明言而奏效甚速者。 仲景治傷寒,以升吐為第一義。先生得醫經,亦曾及此。先生嘗行道中,見有咽塞者,因語之曰:“向者道隅,有鬻餅人,萍齏甚酸,可取二升飲之,病自當去”。其人如先生言,立吐一蛇,乃懸於車而候先生。時先生小兒,戲於門中,逆見自相謂曰:“客車旁懸有物,必系逢我翁也。”及客進顧,視壁北懸蛇以十數,乃知其奇。 按先生治此症,精且玄矣。知其腹中有蛇,未嘗明言,恐其懼耳。懼則蛇亦畏縮,不肯隨吐而出。醫家有以後患詳告病者,致其人不敢服藥,令病加劇者,觀於先生之治腹蛇,可以知所取去矣。(孫思邈注)

華佗治內疽要訣 血腥化蟲,雖出有伏 按以魚腥雜碎和糖與粉,埋土中,經宿成蟲如蚯蚓,畜雞者恆以此飼雞,較他蟲速而且繁。蓋天道本生生不已,以生物求生物,誠不生而自生也。廣陵太守陳登,忽患胸中煩懣,面赤不食,先生脈之曰:“使君胃中有蟲,欲成內疽,腥物所為也。”即作湯二升服之,(半夏、甘草、人參各三錢,瓜蒂七枚,黃連、陳皮各一錢)至再,有頃即大嘔,中有小蟲頭赤而能動,其半尚為魚膾,所苦即愈。先生曰:“此病能斷絕酒色,可得長愈。否則後三期當發,因其中尚有遺種,種難盡絕也。遇良醫可救。”登不能聽,及期疾動,佗適他往,登遂死。 華佗治欲產不通要訣 產以血為主使,血乏者難,宜助 李將軍妻病,延先生使視之。先生曰:“傷身而胎未去。”將軍言頃實傷身,胎已去矣。先生曰:“案脈胎未去也。”將軍不謂然,越日稍差。三月後復動,更召先生,先生曰:“脈象如前,系雙胎。先下者耗血多,故後兒不得出,胎既死,血脈不復歸,必乾附於母脊。”乃為施針,並令進湯,果下死胎,且人形已具,色已黑矣。(孫思邈注)

華佗治咳嗽要訣 表里相應,二九復生,膿能化毒,不吐腸癰 軍吏李成苦咳,晝夜不寧,先生診為腸癰,與以散二劑令服。即吐膿血二升余,病尋愈。先生謂之曰:“後十八年,疾當復發,若不得藥不治。”復分散與之,令寶藏。其後五六歲,有里人所患,適與成同,詣成乞藥甚殷,成憨而與之。乃故如譙,詣先生更乞,適值見收,意不忍言。後十八年,成復發,竟以無藥死。 按肺與大腸相表里,肺疾則大腸之力不足,故便不暢,或便後失力,上無感,下不應也。若大腸遘疾,則肺之鼓動力受阻,故氣常不舒,或增咳嗽。乾不強,枝亦弱也。先生治咳嗽,而用吐劑,知其化膿,毒侵於湊理耳。視若甚奇,實則無奇也。(孫思邈注)

華佗治血脈諸病要訣 身能活脈,何需藥石 按先生嘗語其門人吳普曰:“人體欲得勞動,第不當極,動搖則谷氣得銷,血脈流通,疾不得生。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也。故古之為導引者,熊頸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不老。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體有不舒,起作禽戲,怡而汗出,因以著粉,體自輕便而嗜食”。普遵行之,行年九十,耳目聰明,齒牙完堅。佗之斯術,蓋即得自仙傳也。(孫思邈注)

華佗治腹背諸疾要訣 藥不及,針可入,中肯綮,深奚弊 世傳涪翁善針,著有針經。其弟子程高尋求積年,翁乃授之。郭玉師事程高,亦以針名。惟醫貴人,輒或不愈。和帝問其故,對曰:“腠理至微,隨氣用巧。針石之間,毫芒即乖。神存於心手之間,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又曰:“針有分寸,時有破漏。”是可見用針之難矣。不知先生得仙授,亦精於此。其徒彭城樊阿,亦善針術。凡醫皆言背及胸髒之間,不可妄針,針不得過四分,而阿針背入一二寸,胸髒深乃至五六寸,而病皆瘳。是可見先生之針術,得自仙受,視涪翁等尤勝也。(孫思邈注)

華佗治臟腑癰瘍要訣 藥用麻沸,臟腑可割,既斷既截,不難縫合 按癰瘍髮結於臟腑之內,雖針藥亦無所用之。先生治斯類險症,常先令服麻沸散,既昏罔覺,因刳破腹背,抽割聚積。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已而縫合,五六日而創合,月余而平復。(孫思邈注)
華佗治精神衰頹要訣 御婦人,得長生。服麻術,亦仙論 御同御,抵禦婦人,即握固不泄,還精補腦之術也。

《列仙傳》曰:“容成公者,能善補導之雖,取精於玄牝,其要穀神不死,守生養氣者也”。故世言御婦人術者,多推容成公為始祖。其實此術非創自容成公,乃創自先生。先生特假名於容成耳。按後漢時有冷壽光者,與華先生同時,常師事先生,得先生秘授御婦人術。壽光年可百五六十歲,嘗屈頸(喬鳥)息,鬚髮盡白,而色理如三四十時。同時又有魯女生者,長樂人,初餌胡麻及術,絕谷八十餘年,日少壯,色若(禾農)桃,日能行三百里,之及獐鹿。常採藥入嵩高山,見女子自言為三天太上侍官,以五嶽真形與之,並授以施行法。女生道成,一旦與知交故友別,雲入華山。去後五十年,先時相識者,逢女生華山廟前,乘白鹿從玉女三十人,並令謝其鄉里故人也。 華佗治發白要訣 服地節,頭不白 樊阿從先生求方,可服食益於人者。先生授以漆葉青黏散。漆葉屑一斗,青黏十四兩,以是為率,雲久服去三蟲,利五臟,輕體,使人頭不白。阿從之,壽百餘歲。 按漆葉或謂即漆樹之葉,郁脂膏。或謂即黃芪,大補元氣。青黏一名地節,又名黃芝,即今熟地。主理五臟,益精氣。昔有游山者,見仙家常服此,因以語先生,試之良效。即以語阿。阿初秘之,旋因酒醉泄於人,其方遂流傳於後世雲。

人物評價

(圖)華佗故居華佗故居

華佗,中國古代傑出的醫學家,被稱為“神醫”。《後漢書》、《三國志》都載入了《方技傳》,反映了統治階級對科技的輕視。華佗不慕爵祿,潛心研究學習醫藥,所以在許多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反映了中國公元2世紀的醫學水平。 華佗不僅醫術高超,而且醫德高尚。

成名後的華佗為人治病不分對象,不論場所,這也反映了他專以治病救人為己任的高尚情操。 他,一生行醫,對外科、內科、婦科、針灸、寄生蟲病和醫療體育保健等方面,都有獨道的見解和精湛的醫術。他是中國古代一位傑出的醫學家。華佗擅長外科手術,他是中國醫學史上第一個施行剖腹手術的外科醫生。為了減輕病人的痛苦,他發明了一種能全身麻醉的藥物即麻沸散。而歐美使用全身麻醉術是十九世紀初的事,比中國推遲了一千六百多年。

華佗高明之處,就是能批判地繼承前人的學術成果,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立新的學說。華佗除系統地接受古代的醫療經驗外,還能很好地重視和套用民間的醫療經驗。他一生遊歷了不少地方,到處採集草藥,向民眾學習醫藥知識。在向民間找藥的同時,還從民間蒐集了不少單方,經常用這些單方來治病。

華佗被害至今已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人民還永遠懷念他。江蘇徐州有華佗紀念墓;沛縣有華祖廟,廟裡的一副對聯,抒發了作者的感情,總結了華佗的一生:
醫者刳腹,實別開岐聖門庭,誰知獄吏庸才,致使遺書歸一炬;
士貴潔身,豈屑侍奸雄左右,獨憾史臣曲筆,反將厭事謗千秋。

相關影視

片名:醫神華佗
電視劇海報地區:中國香港(TVB)
導演:蕭顯輝
演員:林文龍 黃日華 伍詠薇 江欣燕 鍾麗淇 鄭子誠
首播:2004
集數:20集
語言:粵語

劇情介紹

華佗(林文龍飾)自幼聰慧過人、醉心醫學,因緣際遇下,拜名醫張仲景為師。一次,關雲長(尹揚明飾)帶同鄉求醫,佗發現此人的病症有異,不是普通傷寒,故將《傷寒論》和《滋陰論》結合,成功研究出治療瘟疫之法。惜百姓迷信鬼神之說,加上小人得志,對佗諸多加害,令其惹上殺身之禍。時景之長女張妙心(伍詠薇飾),與佗兩情相悅,決心下嫁並隨夫逃亡。 佗移居許昌後有醫無類,不論病得多重的人也全力拯救,結果往往失敗,被評為「醫死人大夫」,生活每況愈下。後佗替曹操(黃日華飾)的幼兒醫好多年頑疾,得操賞識,封為太醫院監,著手撰寫醫學大全。好景不常,操的奸雄本色漸露,命佗製毒藥殺害關之士兵,佗不恥操所為,投靠關。操頭風病發作,惱羞成怒,以斬殺太醫院內三百餘人作脅,迫佗返回許昌為其治病,佗深知此行兇多吉少,莫非這就是命運的安排?

關於太極人物

太極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無極即道,是比太極更加原始更加終極的狀態,兩儀即為太極的陰、陽二儀。太極一詞最早見於《易傳 繫辭上》。
林海鷹
李仲賢
劉洪奇
陳執經
易在勤
范魁
楊玉振
趙芹
梅苹
姜啟健
徐艷豐
李章智
高學功
陳小興
陳軍團
常關成
陳金夏
謝業雷
劉永強
陳新芳
王彥民
陳三虎
陳重慶
金仁霖
陳佳琪
任孝傑
陳迎喜
陳金堂
冉永慶
鄧明科
彭龍貴
方華榮
趙雁軍
陳西太
張永洪
陳松全
潘永琦
陳夢芝
陳夢松
陳德柱
陳萬漢
職勝歧
辛愛民
田進美
趙玉璽
陳天成
復平
崔玉傑
陳新全
陳垚
陳金鰲
王戰海
陳小軍
陳天申
喬火票
杜春民
陳長義
楊禹庭
解永法
陳向武
陳向銀
陳立朝
陳有利
郭西林
段衛星
牛汪洋
郝銀貴
康珊麗
高貞愛
張趙保
馬殿臣
職汝壘
孫玉震
郭福厚
焦海東
陳紹傑
陳有強
陳上黨
朱天才
王賜信
王西安
王成新
趙四
朱向怡
張春蘭
職永成
張福才
王學富
張勇剛
申小建
陳二虎
吳永萍
劉慎五
張福旺
陳皂羅
王銀剛
陳福旺
安三旺
葛福來
和保森
於學模
蘇道生
陳沛菊
陳伯祥
趙建宇
李樹發
丁德三
徐岱山
崔立志
李聖瑞
祁錫書
王戰軍
程乃文
陳衛生
楊民
陳繼善
傅淑雲
陳小根
陳向前
陳青萍
陳長軍
陳雲浩
王向中
陳軍營
陳有本
鄭曼青
許宣平
朱昆
李玉禎
陳國旗
范雪萍
張保中
陳迎軍
王大昭
朱保林
王慶生
吳堅毅
陳清環
程龍飛
戈金剛
陳大虎
李紀興
賀國英
余良美
李應聘
譚星
寇建偉
鄭廣濟
吳海江
段勝利
梁正雨
陳鳳英
范鴻信
朱老虎
陳全忠
王大春
姚國平
陳仲甡
張冬洋
李雅軒
洪宇剛
闞桂香
李德印
陳長峰
曾乃梁
陳冠軍
陳照丕
邵善康
傅聲遠
錢惕明
吳文翰
沈家禎
陳自軍
陳春愛
陳秉旺
陳炳
陳俊凌
徐致一
陳長流
陳世通
張蔚珍
吳志青
職寶貴
張瑞峰
王美玲
李春娥
林墨根
黨國俊
史潮記
李景林
崔仲三
陳立清
姚繼祖
祝大彤
郝月如
陳敬柏
牛俊傑
吳圖南
楊振銘
孫福全
張三豐
李經梧
何福生
顧留馨
洪均生
傅鍾文
吳威
陳微明
韓軍生
鄭定華
周遵佛
張建亮
王湘煜
陳伯先
王虎
劉萬光
陳立法
劉萬坤
陳應德
王晉讓
原占國
沙國政
陳思坦
高佳敏
林秋萍
郝為真
唐豪
王國營
陳朝霞
任建明
陳鑫
李秋成
王全國
王乾
李道子
陳瑞華
陳志偉
陳素英
張金鵬
吳英華
陳卜
沈志雲
孫存周
宋斌
陳泮嶺
陳照森
陳盆濱
李亦畲
李玉琳
武禹襄
王宗岳
陳永福
殷勤
張東武
王二平
喬松茂
傅振嵩
許禹生
陳長興
李秉慈
陳照奎
楊振鐸
張繼修
田秀臣
張文廣
李天驥
吳鑒泉
陳慶雲
張旭東[太極人物]
王培生
吉良晨
楊健侯
褚桂亭
錢鋒
楊班侯
楊露禪
陳小旺
門惠豐
張之江
王占國
王大勇
楊寶忠
陳正雷
孫劍雲
陳固安
馬岳梁
陳發科
楊澄甫
陳王廷
周敦頤
達摩
華佗
莊子

中國古代名醫

姓名
字號
籍貫
所處時代
特長及成就
醫學著作
華佗 名旉,字元化。 東漢沛國譙(今安徽毫州)人 東漢末年(約公元2世紀~3世紀初) 擅長外科,精於手術,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發明“麻沸散”,創“五禽戲”。 《中藏經》
葛洪 字稚川,自號抱朴子,人稱“葛仙翁” 丹陽郡(今江蘇省)人 晉代(公元284年-354年) 道教領袖,內擅丹道,外習醫術,研精道儒,學貫百家,最早的傳染病學專家 《抱朴子》、《肘後救卒方》
王冰 自號啟玄子 不詳 約唐景雲至貞元(710-804)年間人 中唐著名醫家。唐寶應中(762—763)為太僕令,故稱為王太僕。 《次注素問》
皇甫謐 初取名靜,後改謐,字士安。 東漢時安定朝那(今甘肅靈台) 東漢(公元215年-282年)
針灸鼻祖 《針灸甲乙經》
王叔和 名熙 西晉高平(今山西高平)人 公元201年—280年 精通中醫經典方書,於脈學頗有研究 王叔和脈訣》、《脈經》
滑壽 字伯仁,晚號櫻寧生。 祖籍襄城(今河南襄城縣) 約1304~1386年 提出奇經八脈的任督二脈與其他奇經不同,應與十二經脈相提並論而成十四經 《難經本義》《讀素問鈔》
錢乙 字仲陽 浙江錢塘 約1032-1113年 著名兒科學家,有“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之稱 《小兒藥證直訣》
淳于意
西漢初齊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 (約前205—?) 《史記》記載了他的二十五例醫案,稱為“診籍”,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病史記錄。
李時珍 字東璧,晚年號瀕湖山人 明朝蘄州(今湖北蘄春縣)人 1518—1593年 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以前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 《本草綱目》《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
扁鵲 姓秦,名越人 春秋戰國時期渤海(今河北省任邱縣)人 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卒於赧王五年(前310) 扁鵲善於運用四診,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套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 《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和《泰始黃帝扁鵲俞拊方》十三卷
張仲景 名機,字仲景 東漢南郡涅陽(今河南鄧縣穰東鎮,一說今南陽)人 生卒年及生平不詳,經後人考證,約生於東漢和平元年(150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正史無傳,他寫作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喻嘉言稱此書:“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元明以後被奉為“醫聖”。 《傷寒雜病論》、《傷寒論》
朱丹溪 朱震亨,字彥修,晚年被人稱作丹溪翁。 元代婺州義烏人(今屬浙江), 公元1281-1358年 是中國醫學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 《格致餘論》《本草衍義補遺》《丹溪心法》《醫學發明》《脈訣指掌》《平治薈萃》《語法機要》《丹溪醫要》《脈因證治》
孫思邈
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孫家塬)人。 公元581—682年 被人稱為“藥王”。在《千金要方》中首創《大醫精誠》論,較全面地論述了作為醫生所必須恪守的醫德準則。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老子注》《莊子注》《枕中素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