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竹馬

騎竹馬

史書記載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桓公語諸人曰:‘少時與淵源共騎馬。’”唐白居易《喜入新年自詠》:“大曆年中騎竹馬,幾人得見會昌春。”前蜀韋莊《途次逢李氏兄弟感舊》詩:“曉傍柳陰騎竹馬,夜隈燈影弄先生。”亦省作“ 騎竹 ”。唐杜甫《清明》詩之一:“繡羽銜花他自得,紅顏騎竹我無緣。”清王夫之《石崖先生傳略》:“與兩從兄,自鬭草騎竹,以至就外傅,皆未嘗一語失敬愛之度。”

基本信息

簡介

騎竹馬騎竹馬

竹馬是一種古老的兒童玩具,即以一根竹竿子“騎”在兩胯之間,一手握住竿頭,竿尾則曳於地,奔走如騎馬之狀,謂之騎竹馬。無論南方還是北方,孩子們都喜歡騎竹馬。

概述

麥稈菊麥稈菊

騎竹馬已是很古的兒童遊戲了。兒童胯下夾一竹竿來回奔跑,以乘騎為戲,這在《後漢書》《世說新語》上都有記載。民間並有歌謠唱道:"天光光,草青青,秀才郎,騎竹馬,過南塘,看嬌娘。"這似乎跟小孩的年紀不太相稱。另有童子騎竹馬歌曰:"翩翩小兒郎,騎馬上學堂,先生嫌我小,出口有文章。"這倒是很形象地活畫出年少恃才的神氣來了。我小時候應該也是過騎竹馬的,但有沒有配唱的歌謠卻記不得了。大概竹馬之類的玩法,是從北方傳過來的,在我們這裡,流行的兒歌是與船相關的《搖啊搖》,唱到騎馬的是一首《馬郎郎》,其詞為:"郎郎郎馬來哩,隔壁阿媽又來哩,頭上插朵菜花,嚇煞一隻'老喔'……"嘉興話"老喔"即是烏鴉。這是和《搖啊搖》相仿的大人哄嬰孩的遊戲。在我的記憶里,七八歲、十來歲的男孩,比較多玩的是以竹竿為槍,你扮趙子龍,我演張翼德,在空白場上亂打一氣。趙子龍是否騎一匹"竹馬",印象卻是很模糊了。
滾鐵環是由騎竹馬發展而來的,和騎竹馬同樣也是上學路途上的玩耍。嘉興方言說"滾鐵環"為"擂鐵箍",其"擂"字為諧音,與"滾"同;"環"則稱"箍"。玩法為:手持一頂端為彎槽形粗鐵絲,推著一直徑約兩尺的鐵環向前,使鐵環向前滾動並不偏倒。滾動的鐵環會發出"嘩啷嘩啷"聲響。舊時的木桶、木盆上都有鐵箍,大小不一,如是大木腳盆上拆下來的舊箍,直徑有半人多高的,推著走感覺就有點特別神氣了。還有一種玩瓶蓋子的(最多見的是百雀靈瓶蓋),在鋁皮蓋子中間鑽一個孔,穿上一根線,斜斜地牽著線讓瓶蓋子跟著向前滾動。這個玩法比滾鐵環文靜,有一時期幾乎取代了滾鐵環,但過不了多久,大街小巷裡又是一片"嘩啷嘩啷"的聲響了。兒童的天性,終究是好動是愛鬧猛的。

歷史記載

騎竹馬騎竹馬
唐詩人李白《長干行》中寫道:“郎騎竹馬來,繞床戲青梅。”後以“青梅竹馬”形容小兒女的天真無邪、親昵嬉戲之狀。
東漢初,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有個人叫郭 ,字細侯,東漢建武十一年任并州牧,他勤政愛民,官聲頗佳。有一次,他到西河美稷,有數百兒童騎竹馬來迎,並問他何時返回再經過此地,到時還要為他送行。於是便有了“竹馬交迎”的成語,用來稱頌地方官的賢德。“群童竹馬交迎日,二老蘭觴初見時”(唐·許渾《送人之任邛州》);“詩叟未相識,竹馬爭見君”(唐·孟郊《寄州李大夫》);“竹馬迎細侯,大錢送劉寵”(宋·蘇軾《次前韻再送周正孺》)。

騎竹馬這種遊戲產生的原因,劉克定如是說:“古代經常發生戰爭,所以那時候的孩子,多是‘竹馬將軍’。他們的理想就是殺敵上戰場,為國立功,做遊戲多是以打仗為內容。從三國到南北朝,很多有名的大將軍,小時候都是‘竹馬騎士’。如夏侯淵的三兒子夏侯衡,十六國後的涼主呂光,十幾歲時都是當地赫赫有名的‘竹馬將軍’”(劉克定《騎竹馬》)。

以此推測,當野馬被馴化為人所用,此後又運用於戰爭,則騎竹馬之遊戲年深月久矣。而且,以我的親身經歷所據,騎竹馬的幾乎全是男孩子,女孩子對此並無興趣。因有童年騎竹馬的經歷,故男性之間若少小相知,及長便稱為“竹馬之好”或“竹馬之友”。

南朝宋人劉義慶在《世說新語·方正》中說:“帝曰:‘卿故復憶竹馬之好不?’”現代著名作家郭沫若在《忠告日本政治家》一文中說:“日本唯一的元老西園寺公爵……他和明治天皇本是竹友之好。”

史載,晉時的殷浩和桓溫,兒時於一起騎竹馬打仗為戲,年長後,殷浩當了將軍,氣勢奪人。當他帶兵北伐時,卻損兵折將而敗北。桓溫原本就很嫉妒殷浩,於是建議將殷浩撤職,他說:“我小時候與殷浩在一起竹馬,我扔掉的,他就拾起來,所以他的位置應始終在我之下。”

桓溫如此對待他的“竹馬之友”,不但沒得到大家的讚賞,反而受到了指責。

歲月倥傯,我已花甲,及兒時騎竹馬之情景,不禁感慨萬千,曾寫這樣一首七絕《憶昔》:常思竹馬交迎日,筆硯耕耘樂此生。多少故鄉兒伙,相看已是白頭翁。

土家族騎竹馬

騎竹馬騎竹馬
居住在湘、鄂、川、黔四省邊境的土家族,對騎竹馬這項民間體育活動非常喜愛。土家族騎竹馬有著自己的特點。
一種叫“馬林光”的雜術和斑竹、楠竹,為土家族製作竹馬的材料。竹馬有兩種:一種叫“自生竹馬”,另一種叫“自製竹馬”或“再制竹馬”。
所謂“自生竹馬”、是因為這種竹馬的踏蹬為“自生”而得名。砍下兩根雜木條條,取其主幹並留下三、四寸長的丫叉做踏,再根據自己的喜好留足“馬腳”,這就是“自生竹馬”。“自生竹馬”也有用斑竹或楠竹做的。取斑竹或楠竹的適當粗細處,截下四、五尺長的一段,並留下竹節上的竹丫枝作竹馬踏蹬。這種“自生竹馬”多為初學者或兒童騎,一般青少年是不騎這種“自生竹馬”的。土家族青少年騎的竹馬,基本上都是“自製竹馬”或“再制竹馬”。
“自製竹馬”和“自生竹馬”主要的區別在於竹馬的踏蹬。砍下“馬林光”,取其適度長,去掉上面的所有丫叉,另外用同樣粗細,四、五寸長的“馬林光”或其它雜木,削成“踏蹬”。這種竹馬的長短和竹馬蹬距離地面的高矮,根據各人的喜好和用途來定。為了防滑和耐磨,在竹馬腳的下端還要釘上鐵釘。用斑竹或楠竹做“自製竹馬”,其做法是:留下相鄰兩節的竹丫枝,用繩子從上丫枝繫到下丫枝上,綁成一個能鑽進腳的“竹馬踏蹬囊”。馬腳的下端嵌進一節圓木,再在圓木上釘上鐵釘子。
土家族騎竹馬的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騎法有下列幾種:
1.一雙內:這種騎法是使竹馬踏蹬相對。兩手各持一支竹馬,兩腳依次踏上竹馬踏蹬。左(右)手上提與腿上要協調配合,上抬腿時以腳不離開竹馬踏蹬為準。這樣左、右腳交替前進,並保持身體平衡。這種騎法就叫“一雙內”,是最基本最簡單的騎竹馬的方法之一。
2.一雙外:騎“一雙外”,是使竹馬踏蹬都朝外。上馬與行進均同騎“一雙內”。由於兩支竹馬都在自己的大腿內側,極容易控制身體平衡,動作也簡單,行動也迅速。
3.犟騾子:騎犟騾子也叫騎“丁丁貓”。這是將竹馬放於身前,使踏蹬都朝後(即指向體前),然後用騎“一雙內”的騎法,兩腳依次上馬交替前進。這種騎法,不容易踏穩,一不小心,就會滑蹬落馬。
4.一支外、一支內:騎一支外、一支內又叫做騎“一順風”或“一邊風”。它是使竹馬踏蹬朝著同一方向,一腳同騎“一雙內”的方法,另一腳同騎“一雙外”的方法。因為是把竹馬踏蹬朝著同一方向,雖說動作簡單,但不容易控制好身體的平衡,騎法較前面三種要困難一些。
騎竹馬騎竹馬
5.夾夾腳:將兩支竹馬置於體前並交叉,竹馬踏蹬象騎“一雙外”一樣均朝外。左手的竹馬,由右腳上踏蹬;右手握的竹馬,由左腳上踏蹬。行進起來,是右手上提竹馬抬左腿,左手上提竹馬抬右腿。這樣上、下肢交叉配合,要求協調性更高。前進時,交叉在首面的竹馬先向前走一大步,另一支竹馬再跟上,既不能平行,更不能超前。
6.觀音坐蓮:這是騎竹馬方法中最難掌握的一種。騎法與騎“夾夾腳”基本相同。所不同的,騎“觀音坐蓮”是將竹馬置於身後交叉。它既包含有騎“夾夾腳”的特點,同時還由於竹馬是在身後臀部下方交叉,更難控制身體平衡,對各關節的靈活性要求就相當高,前進的步幅比騎夾夾腳時還要小。騎“觀音坐蓮”的難度雖然大於其它所有騎法,但土家族青少年不會騎觀音坐蓮者仍然是少數,而且大部分不但能騎、能走、還能跑,有的還能騎“觀音坐蓮”參加“撞架”(即角斗)。
7.其它各種騎法:除了上面講的一些主要騎法外,還有“烏龍絞柱”、“岩鷹展翅”、“鯉魚跳龍門”、“黃蜂入洞或燕子入巢”、“嫦娥奔月”等各種各樣的騎法。
“烏龍絞柱”是單腿或雙腿纏繞竹馬再踏上竹馬踏蹬前進。如果只是一隻腿絞柱,就叫“單絞柱”,一雙腿絞柱,就是“雙絞柱”。
騎“岩鷹展翅”,是騎在竹馬上由一種姿勢轉換成另一種姿勢。“岩鷹展翅”又可分為“岩鷹小展翅”和“岩鷹大展翅”。“岩鷹小展翅”是騎在竹馬上左、右手互相交換握竹馬的位置,“岩鷹大展翅”是騎在竹馬上左、右腳互相換位
騎竹馬騎竹馬
鯉魚跳龍門”是在竹馬上從騎“夾夾腳”轉換成“觀音坐蓮”的動作。如果一隻腳離開竹馬踏蹬,從兩隻竹馬交叉的上面越過去再踏在原來的踏蹬上,而成“腳踏南北二山”,叫“鯉魚單跳龍門”。如果兩隻腳依次從竹馬交叉的上面越過並踏在原來的踏蹬上而成“觀音坐蓮”,這就叫做“鯉魚跳龍門”。
“黃蜂入洞”或“燕子入巢”是從騎“觀音坐蓮”的姿勢轉換成騎“夾夾腳”。如果是單腳越過,就是“獨蜂入洞”或“單燕入巢”,如果是雙腳依次越過,就是“黃蜂入洞”或“燕子入巢”。
“嫦娥奔月”,是騎在用藤條或數根楠竹條系在一起再綁上踏瞪而製成的特殊竹馬上,儘量利用這種竹馬的柔性和韌性,行進起來猶如“走鋼絲”,做出各種優美的姿態,好象“嫦娥奔月”。 
土家族騎竹馬比賽的方法很多,但歸納起來,大體可以分為如下三種:
1.比跑得快、跳得高(從高處往低處跳)。可以兩人對抗賽,也可以多人同時比賽。比跑得快時,從同一地點出發,誰先跑到終點誰就勝利。這種比賽,可以在田徑場上進行,也可以在公路上或其它地方進行。除了在乎地上跑而外,也可以比賽跑上坡、下坡,甚至可以進行越野賽跑。要通過山間崎嶇小道,過溪溝、稻田,甚至還要跳高等。如果比賽跳高,就從一定的高度往下跳。誰勇敢往下跳得越高(深),並且竹馬完好無損,還能騎在竹馬上行進者,誰就是勝利者。
2.騎竹馬角斗,又叫騎竹馬撞架。比賽場地可以在草地,沙灘和平壩上進行。場地的大小沒有統一的規格。在規定的場地範圍內,可用肩、肘和軀幹的任何部分衝撞對方,也可以用竹馬腳(踏蹬以下部分)掃、蹋、絆、對方的竹馬腳,但不能用膝頂對方的檔部、頭撞對方的胸部,不能用竹馬身拐、打、撞對方任何部位。在角斗中,不管是被對方沖、撞下馬,或自己失去平衡而下馬,都判對方勝利。
騎竹馬角斗,一般分為如下三種:

①一般角斗:不分體重級別、不計時,騎竹馬的姿勢不限,採用三戰二勝制或五戰三勝制。這是一種極普通的騎竹馬角斗。
②爭江山、奪王位:這種角斗又叫做擂台賽。所有參加騎竹馬角斗的運動員,如果有誰能夠一個一個地分別戰勝所有的對手,他就算爭到了“江山”,奪得了“王位”。勝者都是力量、技術、耐力過人的人。
③禮讓制角斗:技術較好的“角鬥士”,在騎竹馬角斗中讓對手騎較容易掌握重心、行動敏捷、靈活的姿勢,而自己則騎較難掌握重心、行動不靈活的姿勢,叫做“禮讓制角斗”。
總上所述,土家族騎竹馬角斗中,既有體力、耐力之比,也有技術、巧力之爭。這就形成了騎竹馬的戰術。例如,根據自己的情況,在體力和技巧上都能勝過對手時,可以採取硬沖,硬撞,速戰速決的戰術取勝對方;如果體力、技巧都不如時手,唯耐力稍好,就要採用閃轉,騰挪的戰術,把對方拖疲勞,然後戰而勝之;如果體力、耐力都不如對方,就要用巧力,即借對方攻來之力致勝。
3.騎竹馬競技。這是比騎竹馬的姿勢多,比姿勢優美的競賽,實際上是一種騎竹馬表演。姿勢多少有數可數,一目了然,然而姿勢優美的程度,動作幅度的大小,前後姿勢銜接得和諧與否卻存在著千差萬別。這也是這項民間體育技藝的潛在力。
例如“大、小岩鷹展翅”表現出矯健、有力、勇猛之感;“鯉魚跳龍門”、“黃蜂入洞”或“燕子入巢”又給人以鏇轉敏捷、靈活之美。尤其是“嫦娥奔月”,忽起忽落,飄飄然仿佛給你帶入仙境真是美不勝收。
土家族騎竹馬,原是作為一種交通工具而產生的。土家族青少年不管是上山放牧,或是背著書包上學,總是騎著竹馬走東撞西,儘管上山下山、或過溪、跨溝,不管天晴下雨,腳上卻滴水不沾。到了今天,作為交通工具的功效,它已失去了現實意義。可是作為鍛鍊身體的民間體育活動,在大大小小的土家山寨,卻仍然得到廣泛的開展。

出處

唐代李白《長干行》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竹馬來,床弄青梅。
同居長乾里,兩小無嫌猜。
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
低頭向暗壁,千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
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
十六君遠行,瞿塘灩預堆。
五月不可,猿聲天上哀。
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
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
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
感此傷妾心,愁紅顏老。
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
相迎不道遠,直長風沙。

民間遊戲匯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