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
清竇光鼐、朱筠等《日下舊聞考·宮室·西苑一》:“冬月則陳冰嬉,習勞行賞。以簡武事而習國俗雲。” 清高宗《冰嬉賦序》:“國俗有冰嬉者,護膝以芾,牢鞵以韋,或底含雙齒,使齧凌而人不踣焉;或薦鐵如刀,使踐冰而步愈疾焉。”清代初年,冰嬉一度入於兵家。清廷把一系列冰上活動視為軍事訓練,設冰鞋處專門管轄。久之,軍事訓練的目的逐漸淡薄,遊藝性慢慢突現出來。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冰嬉圖》,它是乾隆年間宮廷畫家張為邦、姚文翰所繪,該畫使我們對清代宮中冰嬉有了一個形象而直觀的了解。
產生
冰嬉作為大清國俗之一,其原因不僅在於它在生產、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還在於它在軍事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主要是由於滿族特殊的生存環境以及帝王的重視與提倡,建立組織機構與規章制度,融娛樂與技於一體等諸多因素促成的。“冰嬉”,在清代是一個軍訓練習項目。統稱為“跑冰”。每年到12月,冰結得很厚實,冰上活動就開始。皇帝也經常來觀看。今北京北海漪漾堂,就是乾隆皇帝和後來的慈禧太后觀賞冰戲的地方。按清代規定,每年冬至到三九,於太液池即北京之三海校閱八旗溜冰。冬至節後,皇帝就到瀛台等地方看錶演冰戲。表演的兵丁分為兩翼,每翼頭目12名,穿紅黃馬褂,其餘的人穿紅黃齊肩褂,射球兵丁160名,幼童40名,也都穿馬褂,背插小旗,按八旗各色,依次走冰。然後獎勵優勝者。除了一般滑冰之外,還有在冰上表演射箭、打球和單人、雙人的表演。這種表演有點像現在的花樣滑冰。當時單人和雙人表演的形式很多,技術也很高。有金雞獨立、蜻蜒點水、紫燕穿波、鳳凰展翅、哪吒探海、雙燕飛、朝天蹬等項目。
類別及玩法
走冰鞋是最常見的冰嬉之一。走冰鞋一名演冰鞋,又名溜冰鞋、跑凌鞋、烏拉滑子,或簡稱滑擦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述烏拉滑子的式樣說:冰上滑擦者,所著之履皆有鐵齒,流行冰上,如星馳電掣。滿族傳統的冰鞋,是在一塊木板的底部固定鐵條或鐵片,再將木板紮緊在鞋上。清宮廷的走冰鞋,照例在太液池進行。宮廷走冰鞋規模很大,動輒一千六百餘人,人人都是好手。從《冰嬉圖》中可以看到,他們有的身後描有象徵八旗的各色彩旗,有的做出種種姿勢,如探海、金雞獨立、鳳凰展翅、果老騎驢等等。有單人獨滑,也有雙人或多人組合,做出托舉動作。太液池上的冰嬉,猶如一場冰上花樣表演大賽,每年十二月,擇日舉行。屆時,皇帝乘坐冰床,親至五龍亭或瀛台冰場觀看。冰上項目,有下述幾種:
(1)搶等搶等即所謂速度滑冰。吳振棫《養吉齋叢錄》說:去上御之冰床二三里外樹大纛,眾兵鹹列。駕既御冰床,鳴一炮,樹纛處亦鳴一炮應之。於是眾兵馳而至,御前侍衛立冰上,搶等馳近御座,則牽而止之。至有先後,分頭等、二等,賞各有差。(2)搶球這是一種未見流傳下來的冰上活動。吳振械說:兵分左右隊,左衣紅,右即衣黃。既成列,御前侍衛以一皮球猛踢之。至中隊,眾兵爭搶,得球者復擲,則復搶焉。有此已得球,而彼復奪之者,或墜冰上,復躍起數丈,又遙接之。搶球時所穿的是一種特製的冰鞋。高士奇《金鰲退食筆記》說:所著之履,皆有鐵齒,行冰上不滑也。
(3)轉龍射球這種活動是走冰鞋和射箭合二為一的冰嬉。這種技藝較高的冰上活動只流行於宮廷,民間未見記述。吳振棫說:走隊時,按八旗之色,以一人執小旗前導,二人執弓矢隨於後。凡執旗者一二百人,執弓矢者倍之,盤鏇曲折行冰上。遠望之,蜿蜒如龍。將近御座處,設族門,上懸一球,曰“天球”,下置一球,曰“地球”。轉龍之隊急趨至,一射天球,一射地球。中者賞。復折而出,由原路盤曲而歸其隊。最其後執旗者一幼童,若以為龍尾也。又引宣宗旻寧御製觀冰嬉應制詩云:彩毬連命中,羽笴疊相鳴,鳥翔旗色初分隊,魚貫髇聲每應弦。這項冰上技藝在前述《冰嬉圖》中也有反映。
此外,打滑撻、堆雪人、掛獅象等也在冰嬉之列。陳康琪《郎潛紀聞》對宮中打滑撻作過簡短記述,說:禁中冬月打滑撻,先汲水澆成冰山,高三四丈,瑩滑無比。使勇健者著帶毛豬皮履,其滑更甚,從頂上一直挺立而下,以到地不仆者為勝.宮中每逢冬日得雪,皇帝和后妃們常在養心殿堆成獅、象之類,誌喜兆豐,並與內廷翰林聯句唱和。光緒間顏緝祜撰《汴京宮詞》一百首,詠開封行宮中事,有云: 瑞雪繽紛感上天,堆獅掛象戲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