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舞龍

垓下舞龍已有約六百年的歷史,元末戰亂,淮北地區是主要戰場,飽受蹂躪,人口銳減,幾乎十室九空,於是明朝從初期起,便多次大量從山西等地移民,現在垓下及周邊地區的民眾絕大多數都是移民後裔,由於垓下早年即為古城,很快便發展成皖北重鎮,並於每年農曆三月十五和四月十五舉辦廟會。而舞龍則成為廟會大型民間文藝活動的首選。

垓下歷史悠久,文明燦爛,文化底蘊深厚,四千多年前就建立了史前古城。秦末,在這裡又發生了著名的楚漢相爭大決戰,演繹了霸王別姬、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千古絕唱。
龍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氏族圖騰之一。遠古時期,人們敬畏自然、崇拜神力,於是就創造了這樣一個能呼風喚雨、法力無邊的偶像,對其膜拜,祈求平安。數千年來,龍在人們的心目中是神秘而又神聖的,並逐漸成為中華民族共同敬仰的圖騰代表,所以凡炎黃子孫又稱為“龍的傳人”。
長期以來,人們對大自然進行了不懈地探索,並不斷對其改造。於是,人們在對龍崇拜、敬仰的同時,逐漸將其人性化,使其與普通人民更加貼近。這樣,龍就從天上來到了人間,從廟堂中走向生活,以至發展為在重大慶典、傳統節日、喜慶場合、集體活動中與之親密接觸,融入了更多的娛樂成份。所以,舞龍便應運而生,成為各地燈節、廟會等活動的主角。
垓下舞龍已有約六百年的歷史。元末戰亂,淮北地區是主要戰場,飽受蹂躪,人口銳減,幾乎十室九空。於是明朝從初期起,便多次大量從山西等地移民,現在垓下及周邊地區的民眾絕大多數都是移民後裔。由於垓下早年即為古城,很快便發展成皖北重鎮,並於每年農曆三月十五和四月十五舉辦廟會。而舞龍則成為廟會大型民間文藝活動的首選。
舞龍,民間又稱為玩龍、耍龍或龍燈,是一項集體表演節目,一般由十數人到數十人表演。在激昂鏗鏘的鑼鼓聲中,巨龍搖頭擺尾,大氣磅礴,呼嘯而出。引龍者手持彩球,做出各種逗引動作,龍頭則緊隨其後,相應地表演各種高難動作,時而蛟龍出海,時而游龍潛淵,各種複雜套路令人目不暇接。
垓下舞龍不同於其他地區的主要之處是:一、因垓下鎮大人多,舞龍不是單龍,而是兩條巨龍,一青一白,俗稱“二龍戲珠”。二、垓下舞龍不僅可白晝表演,更宜於夜間表演。若黑夜表演,則每節內部點燃蠟燭(後使用電燈),遍體生輝,別有一番神韻,尤其是舞動時效果更佳。三、垓下舞龍平常是十二節,象徵一年十二個月,而閏年則加一節。因此,體型巨大,神威凜凜,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